风险投资基金
在一些风险投资较为发达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有两种发行方法一种是私募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另一种是向社会投资人公开募集并上市流通的风险投资基金,目的是吸收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高科技产业的风险投资,既满足他们高风险投资的渴望,又给予了高收益的回报。这类基金,相当于产业投资基金,是封闭型的,上市时可以自由转让。
风险投资基金又叫创业基金,是当今世界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新型投资机构。它以一定的方式吸收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投向于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无需风险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手续相对简单。它的经营方针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收益。风险投资基金多以股份的形式参与投资,其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所投资的企业尽快成熟,取得上市资格,从而使资本增值。一旦公司股票上市后,风险投资基金就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转让股权而收回资金,继续投向其它风险企业。目前世界上的风险投资基金大致可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两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投资对象的不同。风险投资基金是一种"专家理财、集合投资、风险分散"的现代投资机制。对于风险企业而言,通过风险投资基金融资不仅没有债务负担,还可以得到专家的建议,扩大广告效应,加速上市进程。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通过专家管理和组合投资,降低了由于投资周期长而带来的行业风险,使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和高收益得到有效的平衡,从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稳定的资金供给。此外,作为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者,也可以从基金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与成功的投资运作中获取丰厚的投资回报。
Ⅱ 有关风险投资的问题
问题之一:高科技产业化的载体是风险投资市场,高科技企业(项目)的发展依靠的是风险投资的支持。这是一个相互对应、相互并存的系统化概念体系,混淆两者就容易导致认识上和实践上的偏差。
自1986年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以来,由最初的不足百家发展到近两年的300家左右(包括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信托公司、科技信用社、创业中心和风险投资基金等形式),如果按每家平均一亿元注册资本计算,我国已具300亿元的风险投资能力,与现在已具备6000多亿美元风险投资能力的美国相比真是杯水车薪。与美国1979年迅猛发展时25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能力相比,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已颇具一定实力。然而,尽管起步相差6—7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却逐渐拉大了。这差距并非表面的数字比较,而是我国适应于风险投资运行的市场体制和体系没有配套地建立起来。对于高科技产业化,并不是我们颁布一个规定,组成风险投资就可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一个新型产业的形成,而是需要一个由各种因素(高科技、风险投资、资本市场、政策法规、政府行为、担保、融资工具等)系统集成的市场环境,高科技成果才有利于商品化、市场化。如果孤立地说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因为科技项目群体的经济化开发与全面推广,以致于形成新的产业,完全是在风险投资市场中进行的。风险投资仅仅是一个方面的支持,还有市场的其它方面,如各种政策法规、组织和制度创新、保险、担保、证券市场等等。另一方面,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研究、开发、试点、推广四个阶段来看,前三个阶段是初始化市场阶段,或叫风险投资种子期,一开始就已经是市场化的运作和管理。所以,高科技项目和风险是在市场系统中结合,实现产业化的孵化过程,如果没有这种系统环境,它们就不可能完成这种“过程”。
问题之二:高科技产业化所依托的风险投资市场的直接投资群体和相关中介服务群体缺乏整体的气候。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一项经济活动的完成除了直接主体参与运作之外,还需要很多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即其它相关主体的参与。风险投资市场也是如此,既需要科技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风险投资,又需要风险投资过程中其它相关的社会化服务,如科技成果在开发前后的技术鉴定、市场价值评估、市场开发的可行性分析、政府的导向与帮助、法律和金融服务、保险和担保服务等;而且这种社会化服务之上的产业化结合是以市场主体的群体化和配套一体化为特征的,否则市场化之上的高科技产业化就无从谈起。
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群和相关服务群的一部分是科研体制市场化后改换门庭形成的,高科技企业脱胎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企业制度先天不足。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产权不明晰,利益不明确,开发经营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一部分是这一、二年在各省、市相继成立的各类国有风险投资企业,它们多少带有政府行为的特征,这不得不使人想起以往政府参与投资的经验与教训;还有一小部分是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的民间风险投资企业,他们大都是由乡镇企业转化而来的或个别由高起点迅速积累起来的私人资本为主的企业。他们的特点是:体制新旧不一,业务的相关交叉和互补性不强;规模小,分散经营,力量单薄;缺乏敏锐和魄力,资金攥在手中,不知道怎样投放。相关服务群中政府的角色定位、金融、保险、担保和投资银行各类市场主体缺乏风险投资市场一体化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好的风险投资培植环境。根据国际惯例,投资银行要具备一定的投资分析经验和各种投资机制,规范使用一定比例的资金,引导和示范风险投资。而在我国却受到政策规定的制约。
问题之三:政府在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要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意识,代之以市场经济的管理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继往的模式仍然沿用着:一个部门的工作只要受到重视,其地位的提高就是叫它升级或升格。在办事时,无论是政府的职能部门还是相关部门,问你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的主管部门是谁?你是什么性质的企业?这种现象使人们很难把它和计划经济的传统意识区分开。表面上撤“委”立“部”、“厅(局)”,实际上换汤不换药。办事程序没有变,固有的意识没有变。在这样高风险的市场管理中,组织缺乏市场化的创新,工作缺乏主动服务的保障机制。推动高科技产业化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何高效准确地到位,政府如何建立市场引导机制和创造宽松的产业化环境,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除了市场的“硬件”之外,意识的转变和制度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之四:风险投资体制的建立是走“官办民补”还是走“民办官助”的路子?前者是政府投资为主,政府参与市场经营与市场竞争,后者是民间投资(除政府之外的其它投资)为主,各路资本参与市场经营与市场竞争。哪一种体制最有利于高科技产业化?这几年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直接出资组建起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虽在投资周期内,但其结果令人担忧:一是又回到了政企不分的老路上,陷入谁出钱谁说话的旧体制;二是企业充当双重角色,很难在高风险———高回报———低成功率的市场中建立高效率的各种企业机制,实现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三是风险投资建立的投资失败与成功的评价体系能否真正在企业内部贯彻实施,也与国有人才机制经常发生冲突。总之,过去的实践经验证明:“官”不利于商业运作,不利于企业创新与竞争,不利于人才激励,不利于信息流通高效率,也不利于调动、鼓励民营资本,相反,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寻租复燃”、“腐败滋生”等问题。所以,政府应扮演引导、扶持和创造宽松环境的角色,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培育以民营资本为主力的风险投资主体。
问题之五:风险投资市场缺乏分散、化解风险的有效机制,因而阻碍了高科技产业化的进程。
资本一涉足风险投资市场,就面临着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高风险“陷阱”,当风险投资所开发的项目的科技含量本身质地欠佳时,或者科技开发水平、风险投资专业能力、产业化基础等方面准备不足时,或者进入市场初期,始终不能被市场认可和接受时,而所有这一切又不能通过内外部化解风险体系化解时,其投资很容易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这种高风险是单个资本的实力难以承担的。为此,就需要通过内部投资经营机制,即组织项目群及其组合投资,控制和化解风险;通过外部市场机制,即建立风险投资保险、担保和政府补助,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风险投资的收益也需要在风险分散中转由多数人享受。
问题之六:风险投资市场缺乏退出机制,投入资本只进不出,背离了风险投资规律,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
风险投资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投资,它是独立于生产资本之外的资本,专门从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而又蕴藏着巨大风险的项目投资,这就决定了它的最基本的功能是高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经营者需要的、具有市场潜力的商品,而不是把它推广为成熟市场的商品。所以,风险投资是一个从资本投入科技成果到逐步将其培育成市场可以接受的商品后,再退出成倍于投入资本的过程。这也正是国外称其为“孵化器“的作用所在。就我国目前来看,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如二板上市流通、产权市场、股票出售或回购、资产清算,既使即将开设的科技板块证券市场,也只能起到加快这种机制建立的步伐,却不能保证这一退出机制的完善。
问题之七:一刀切的税费倾斜和资金补助支持与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不协调,影响了政府对高科技产业化工作的积极支持和推进。
这些年来,我国出台了一些对高科技开发优惠的税费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但是在产业化实践中,税费倾斜和资金补助与高科技产业化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总是在时间上错位,该享受或最需要享受时却不能享受。因没有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或因技术还在试验中未得到推广资格及行业资格等而得不到帮助和支持。优惠政策扶持不合拍,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准确地找到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的支持点和不同科技项目的风险特点,据以合理地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和办事程序。
问题之八:高科技项目在商品化、市场化开发过程中,由于其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以及其未来盈利与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传统的盈亏财务分析不完全适用于资本预期高回报的经营。就如同科技网络股在证券市场中,其股价的市盈率已无法作为投资价值的尺度一样,它需要你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分析风险投资的财务状况,确定预期的风险和资本回报。这是当前理论和实践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问题之九:风险投资家队伍严重地参差不齐成为高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制肘。
这些年来,从事风险投资的投资者基本上是来自于原来的证券投资领域、实业投资领域和科研院校,还有一些是行政机构在近期调整中转过来的。有建议认为:加快培训上岗,解决人才急需。孰不知,这个行业的真谛是对投资风险的驾驭,风险投资家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他们对高科技有敏锐的洞察力,与一流的专家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高科技市场走向和潜力有着准确的判断力,能够把资金、技术、人才组织起来;他们有着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可以说,风险投资家具备高等专业教育的背景下,从市场实践中走出来的,不完全是快速培养出来的。任何人才资源的拼凑都会埋下风险投资失败的祸根。
Ⅲ 风险投资基金是什么
您好,基金,就是有风险的,只要投资股票、
如需炒股佣金万1开户点击头像!
Ⅳ 证券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基金的有什么区别
投资方向不同
证券投资基金,就是普通投资者把手中的钱结合起来,交给专业人士打理,投资者之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一种行为。证券投资基金一般只能投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不能投资实业或者公司的股权。
风险投资基金,又称创业基金,主要投资于一些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中小企业,获得公司的股权,在公司顺利上市(IPO)之后,卖出手中的股票,从中获益的一种基金。
募集方式不同
按照募集方式,证券投资基金可以分为公开募集的公募基金和非公开募集的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风险较大,一般只能采用私募。
收益、风险不同
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有价证券,因此其收益的水平不会超过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波动的水平。风险投资则是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收益要高出许多,一般平均投资回报率在20%-40%左右。当然,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中小企业从创立到上市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上市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这也就意味着风险投资面临的风险较大。
Ⅳ 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是一回事吗
不是一回事。风投也称创业投资,主要指向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获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是私人对外股权投资的一种方式。风险投资一般采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运作,在法律结构上是采取有限合伙的形式,风投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管理该基金的投资运作,获得相应报酬。私募股权投资是通过私募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私募会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兼并及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退出获利。私募股权的运作指私募机构对基金的成立和管理、项目选择、投资合作和项目推出的整体运作过程,私募股权投资的不同运作模式直接影响了投资的汇报水平,属于不能外泄的独占秘密。
Ⅵ 详解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与PE基金有何区别
股权投资是非常古老的一个行业,但是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简称PE)投资则是近30年来才获得高速发展的新兴事物。
所谓私募股权投资,是指向具有高成长性的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提供相应的管理和其他增值服务,以期通过IPO或者其他方式退出,实现资本增值的资本运作的过程。私募投资者的兴趣不在于拥有分红和经营被投资企业,而在于最后从企业退出并实现投资收益。
为了分散投资风险,私募股权投资通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本站简称为PE基金、私募基金或者基金)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从大型机构投资者和资金充裕的个人手中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然后寻求投资于未上市企业股权的机会,最后通过积极管理与退出,来获得整个基金的投资回报。
与专注于股票二级市场买卖的炒股型私募基金一样,PE基金本质上说也是一种理财工具,但是起始投资的门槛更高,投资的周期更长,投资回报率更为稳健,适合于大级别资金的长期投资。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简称VC)比PE基金更早走入中国人的视野。国际上著名的风险投资商如IDG、软银、凯鹏华盈等较早进入中国,赚足了眼球与好交易。
从理论上说,VC与PE虽然都是对上市前企业的投资,但是两者在投资阶段、投资规模、投资理念上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PE投资Pre-IPO、成熟期企业;VC投资创业期和成长期企业。VC与PE的心态有很大不同:VC的心态是不能错过(好项目),PE的心态是不能做错(指投资失误)。但是,时至今日,交易的大型化使得VC与PE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原来在硅谷做风险投资的老牌VC(如红杉资本、经纬创投、凯鹏、德丰杰)进入中国以后,旗下也开始募集PE基金,很多披露的投资交易金额都远超千万美元。愿意投资早期创业项目的VC越来越少,现在只有泰山投资、IDG等还在投一些百万人民币级别的项目,多数基金无论叫什么名字,实际上主要参与2000万人民币到2亿人民币之间的PE投资交易。
交易的大型化与资本市场上基金的募集金额越来越大有关。2008年,鼎晖投资和弘毅投资各自在中国募集了50亿人民币的PE基金。2009年募资金额则进一步放大,黑石集团计划在上海浦东设立百仕通中华发展投资基金,募集目标50亿元人民币;第一东方集团计划在上海募集60亿元人民币的基金;里昂证券与上海国盛集团共同发起设立的境内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募资目标规模为100亿元人民币;而由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的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拟募集总规模达到200亿元上海金融产业投资基金,首期募集规模即达到80亿元。
单个基金限于人力成本,管理的项目一般不超过30个。因此,大型PE基金倾向于投资过亿人民币的项目,而千万至亿元人民币规模的私募交易就留给了VC基金与小型PE基金来填补市场空白。
私募股权投资属于“另类投资”,是财富拥有者除证券市场投资以外非常重要的分散投资风险的投资工具。据统计,西方的主权基金、慈善基金、养老基金、富豪财团等会习惯性地配置10%~15%比例用于私募股权投资,而且私募股权投资的年化回报率高于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多数基金的年化回报在20%左右。美国最好的金圈VC在90年代科技股的黄金岁月,每年都有数只基金的年回报达到10倍以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群体非常固定,好的基金管理人有限,经常是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投资额度。新成立的基金正常规模为1~10亿美元,承诺出资的多为老主顾,可以开放给新投资者的额度非常有限。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期非常长,一般基金封闭的投资期为10年以上。另一方面,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二级市场交易不发达,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人投资后的退出非常不容易。再一方面,多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承诺制,即基金投资人等到基金管理人确定了投资项目以后才根据协议的承诺进行相应的出资。
国内由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历史不长,基金投资人的培育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海外基金公司越来越倾向于在国内募集人民币基金,以下的资金来源成为各路基金公司募资时争取的对象:
政府引导基金、各类母基金(Fund of Fund,又称基金中的基金)、社保基金、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基金,是各类PE基金募集首选的游说对象。这些资本知名度、美誉度高,一旦承诺出资,会迅速吸引大批资本跟进加盟。
国企、民企、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企业炒股理财总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但是,企业投资PE基金却变成一项时髦的理财手段。
民间富豪个人的闲置资金。国内也出现了直接针对自然人募资的基金,当然募资的起点还是很高的。
如果是直接向个人募集,起投的门槛资金大概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如果是通过信托公司募集,起投的门槛资金也要在人民币一两百万元。普通老百姓无缘问津投资这类基金
基金管理人本上由两类人担任,一类人士出身于国际大牌投行如大摩、美林、高盛,本身精通财务,在华尔街人脉很广;另一类人出身于创业后功成身退的企业家,国内比较知名的从企业家转型而来的管理人包括沈南鹏(原携程网与如家的创始人,现为红杉资本合伙人)、邵亦波(原易趣网创始人,现为经纬创投合伙人)、杨镭(原掌上灵通CEO、现为泰山投资的合伙人)、田溯宁(原中国网通CEO、现为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吴鹰(原UT斯达康CEO、现为和利资本合伙人)等。
基金管理人首先要具备独到的、发现好企业的眼光,如果管理人没有过硬的过往投资业绩,很难取得投资人的信任。2000年起,一大批中国互联网、SP与新媒体、新能源公司登陆纳斯达克或者纽交所,为外资基金带来了不菲的回报。2004年起,大批民企在深圳中小板登陆,为内资基金带来的回报同样惊人。因此,基金管理人的履历上如果有投资网络、盛大网络、分众传媒、阿里巴巴、无锡尚德、金风科技等明星标杆企业的经历,更容易取信于投资人。
除投资眼光外,基金管理人还需要拥有一定的个人财富。出于控制道德风险的考虑,基金管理人如果决策投资一个1000万美元的中型交易,PD拿出980万美元(98%),个人作为LD要拿出20万美元(2%)来配比跟进投资。因此,基金管理人的经济实力门槛同样非常高。
总体说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既要找到高速增长的项目,又要说服企业接受基金的投资,最后还要在资本市场退出股权。好的项目基金之间的竞争激烈;无人竞争的项目不知道有无投资陷阱。无论业绩如何,基金管理人几乎个个是空中飞人、工作强度惊人。
Ⅶ 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基金与PE基金有何区别
风投公司把所掌管的资金有效地投入富有盈利潜力的高科技企业,并通过后者的上市或被并购而获取资本报酬的企业。风险投资公司类似于投资公司。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业型企业。
PE基金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进行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了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另外在投资方式上有的PE投资采取债权型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