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
大部分企业对集团风险管理的错误认识有:
☆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一:1、认为集团风险管理,就是对所有的风险进行全面管控,不分主次、不分核心与非核心、不分重大与非重大;
☆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二:认为风险管理是消极的“无奈之举”,只会消耗资源,不会创造风险价值;
☆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三:没有认识到集团企业多层级协同风险,或者将多层级协同风险仅作为上下沟通问题;
☆集团风险管理常见错误认识四:没有将集团企业多层级协同风险作为集团企业的重大与核心问题来对待,认为信息系统能够解决多层级协同风险。
于是,产生了两种错误的风险管理状态:第一,干脆规避风险。第二,干脆冒风险,事后再进行危机管理。而华彩管理咨询认为:企业既不要害怕风险,也不要盲目冒风险,而是应有了一套风险管理体系,科学地去冒险,在冒险当中,把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华彩风险管理体系设计通过以下步骤为集团企业提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风险管理诊断。系统辨识集团企业面临的风险,将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风险对集团目标的影响,明确集团核心风险。评价集团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水平,诊断对于核心风险管理的应对手段,把握企业了解当前的风险管理现状,提出改进的建议方案。
2、多层级风险战略与建设规划。根据集团战略,结合集团治理体系、管控体系与管控能力,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并针对不同层面不同种类的核心风险,引入量化分析工具,确定风险偏好和承受度,设计保证集团战略整体目标实现的风险管理战略。帮助集团制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立一套长效机制并协助客户将总体规划分解落实,明晰每步的工作内容和里程碑。
3、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设计。在集团内部职能管控的基础上,融合风险管理对岗位职责的要求,设计集团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方案和相应的职责要求、人员能力框架,补充和完善关键的考核内容和激励机制,构成风险管理有效运行的保障架构。
4、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设计。基于集团现有的集团管控机制,将全面风险指标按照流程的关键风险控制点分解到各层级各职能部门,纳入集团管控机制,形成风险管控贯彻与日益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基于集团现有的内控流程,结合已评估出的风险,找出流程中的关键风险控制点,梳理并细化具体控制内容,修改制度,强化业务和管理流程中的内部风险控制。
5、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文化建设。帮助企业设计、实施风险具有风险数据集中、风险影响统计分析、风险及时报告、风险控制跟踪等功能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集团各层面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语言,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责任感,建设与集团风险战略相符合的风险管控文化。
Ⅱ 2019年以来安徽省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安徽推动保险业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本报讯近日,安徽保监局联合省政府金融办出台《保险业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保险业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见要求,辖区保险业要切实把服务示范区建设放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积极围绕皖江示范区建设需要,深入推进保险创新,着力扩大保险服务领域,着力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全面、系统、高效的保险支持。
第一,发挥经济保障功能,分散转移皖江示范区重点产业承接中的风险。一是大力推进重点项目保险。加快发展企财险、工程险等业务,提高对装备制造、原材料、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型产业的风险保障程度;扩大对重点基础设施、新引进大项目等在建工程的承保面,争取将相关保费支出列入工程预算范围;积极开展厂房与设备搬迁保险;鼓励为产业集群提供一揽子保险保障。
二是稳步发展新兴产业保险。扩大科技保险试点区域和业务范围;鼓励发展面向技术型、成长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保险业务,加强对服务外包企业的保险服务。
三是积极发展服务业保险。以运载货物、仓储设施、运输工具、交通设施等为重点保障对象,发展物流保险业务。推进旅行社责任保险、旅游场所责任保险、游客人身意外保险,支持皖江旅游业发展;鼓励开拓会展、体育、演艺等领域的保险业务。
四是加快发展农业保险。在示范区率先实现重点种植业、养殖业品种的应保尽保;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鼓励开展涉农保险业务;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
五是构建风险管理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数据信息库,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决策、技术支持等专业服务;支持保险公司与再保险机构合作,有效分散重要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高风险;探索建立有财政支持的、多层次的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第二,发挥资金融通功能,为皖江示范区建设提供多层次金融服务。一是引导保险资金投资示范区。加强与保险资产管理机构沟通,建立保险资金与重点项目之间的信息交流机制;推动保险资金投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以及重要承接产业项目。二是发挥保险的融资促进作用。鼓励创新“保险+信贷”融资模式;积极发展项目融资领域的保险业务;稳步发展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鼓励开展国内信用险业务,探索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试点。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发挥社会管理功能,推动示范区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参与平安社会建设。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深入实施交强险制度,建设机动车辆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大力发展安全生产等领域的责任保险业务。
二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鼓励保险公司为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养老保障服务;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示范区企业年金业务;参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探索开展保险机构经办新农保试点;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养老保险延迟纳税试点。
三是提高社会健康保障水平。鼓励发展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特殊人群意外医疗等方面的经办管理业务和商业补充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展补充工伤保险;探索商业保险参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方式,支持保险公司参与医疗健康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保险。
四是参与社会事业管理。支持商业保险服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鼓励保险公司向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理赔、精算、代理等管理服务;探索保险公司在示范区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试点。
第四,完善保险市场体系,推进保险创新。一是加强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根据示范区建设需要,合理配置保险资源,稳步设立专门服务开发园区、产业承接集中区建设的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引导保险公司在示范区设立保险研发产品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争取保险公司法人机构落户示范区或设立区域管理总部;探索开展村镇相互制保险试点;加强示范区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二是推进保险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发展群众有需要、经营有效益、风险有管控的新产品、新业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网上保险等新的保险服务和营销方式,为保险消费者提供多渠道保险服务;加强示范区市场主体间的合作,探索开展区内保险查询、承保、理赔一体化服务。
三是加强保险市场监管。加大现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秩序,防范化解风险,依法保护被保险人利益;在示范区实施常态化保险监管派驻制度,争取优先开展保险监管机构延伸试点。
第五,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为发挥保险功能作用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各保险企业要尽快明确本系统、本单位服务示范区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加强市场开拓与保险创新,提高保险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省级保险机构要加强与总公司的沟通联系,争取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产品开发、资金运用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三是各地行业协会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推动执行报批报备的保险条款与费率,制定落实保险服务标准,加强重点业务领域的行业自律,规范保险招投标行为,合理开发利用保险资源。(中国保险网)
一、安徽保险业“十五”期间发展概况
(一)安徽保险业“十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1、保险市场体系日渐完善,保费收入增长较快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有保险机构1765个,比2000年底增加1501个。其中省级分支机构16家,比2000年底增加11家;市县级分支机构345个,比2000年底增加86个;营销服务部1404个,基本上覆盖到了全省各乡镇地区。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从无到有,截至2005年底,共有各类专业中介机构56个,保险兼业代理机构2451个。2005年保费收入133.2亿元,是2000年的3.5倍。其中,2005年财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1.67亿元;人身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01.57亿元。2005年保费总规模全国排名第13位;保费收入增幅列全国第23位。
2、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社会效益日益凸现
安徽保险业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不断拓宽保险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新领域,在发展县域保险业务、开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县域发展战略成效显著。从2002年实施县域发展战略以来,到2005年底,全省保险县域业务保费收入达96.5亿元。二是农业保险试点取得突破。省政府已致函中国保监会申请组建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宿州市烟叶保险试点、岳西县茶叶保险试点、池州森林火灾保险试点工作已经开展。三是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有所进展。积极开展小煤矿雇主责任险试点工作,努力开拓律师责任险和火灾责任险。四是推动建立“861”项目保险服务体系。制定了《安徽保险业策应“861”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就保险业参与“861”行动计划做出整体规划,成立了“861项目保险办公室”,加强与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召开了安徽保险业服务“861”项目座谈会,搭建保险业和有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平台,为保险业全面介入“861”行动计划创造了条件。
3、监管工作和行业自律得到加强,保险市场逐步规范
安徽保监局把加强保险监管,防范和化解风险作为重要工作职责,将日常监管、协作监管与长效监管有机结合,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一是注重日常监管。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按照整规与日常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了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工作,重点查处了违规支付手续费、误导客户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同时,加大现场检查力度。2001-2005年,共对130多个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机构进行了现场检查,对81个机构给予了处罚,给予32个机构警告,对29个机构进行了通报批评,对13名高管人员进行了监管处罚,出具监管意见34件,实施监管谈话153次,保险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二是加强协调监管。建立了金融监管协作机制,与人民银行、银监局、证监局共同签署了《金融监管合作备忘录》,就实行监管信息共享,定期召开金融监管工作联席会,交流监管工作意见,商讨业务交叉领域的监管问题等做出约定。三是实施长效监管。通过建立安徽保险业信用体系、强化行业自律和内控管理,保险市场逐步规范。
4、保险功能作用较好发挥,保险业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我省保险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对保险的需求,在经济补偿、促进外贸出口、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诸多方面,充分发挥了保险的功能和作用。2001-2005年,全省保险业共支付赔款和给付105.6亿元,为全省出口企业承保出口金额10亿美元,赔款支出580万美元,全行业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
(二)安徽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十五”以来,我省保险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必须看到,保险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5年,我省保费收入增幅低于全国5.3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增幅列第五位。与银行、证券业相比,保险业在全省金融体系中的发展也相对滞后。由于保险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份额过小,社会对保险的认知程度尚低,保险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还有待提高。
同时,我省保险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有效供给不足,保险的功能与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二是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不充分;三是管理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四是保险服务质量不高,诚信建设有待加强。
网址
Ⅲ 如何通过保险创新来完善风险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
Ⅳ 质量管理体系内容有哪些
从行业规制看,TIS将在规范中得到更好发展。当前TIS机构中存在着的实力良莠不齐、价格竞争无序、服务内容不一等问题,都呼唤行业监管的尽快落实;TIS机构在质量潜在缺陷监测、损害预防等核心职能上的表现也有待提高。近年来工作规范、技术导则等标准文件的发布已暗示了强监管的趋势。随着TIS机构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资质认证标准、业务操作规范、纠纷处理流程、数据交换方法等的落实,TIS机构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和培育。
IDI作为典型的“政策引导,试点先行,市场运作”产品,其发展需要大量优质的TIS机构支持。当前TIS机构发育尚不成熟、职能较不清晰,仍需市场给予足够的时间来培育专业的队伍、政策给予足够的规制引导发展。整体而言TIS机构的蓬勃发展趋势不可阻挡,IDI也将在其助力下迎来更广阔的市场。
Ⅳ 简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风险的管理措施
保险公司承保后可对保险标的在别的公司进行再保险,以减轻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以及保证偿付能力
Ⅵ 现行的工程保险制度中你认为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和你认为应当改进方面的建议
事实上,韶关市早于2019年8月在全省率先推出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单系统,实现了在韶关市招投标活动中以投标保证保险电子保单形式通过建设工程交易系统缴交投标保证金,开启了保险机构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电子化合作篇章。这也揭示出广东省“重点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发展电子投标保证保险”的工作思路。
安徽、浙江、广东这三个建筑业大省的工程保证保险推进思路有所不同,但都稳扎稳打,以试点经验为基础,在巩固扩大试点成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建设工程保证保险机制。也期待更多地区积极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先行经验的基础上将工程保证保险应用于更多专业,早日实现工程建设领域全覆盖。
Ⅶ 如何解决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的问题
1.1质量主管部门不统一,职责定位不明确
在工程建设企业质量管理主管部门的设置上,有的企业将质量管理的职责设置在技术质量部门、有的设置在QHSE管理部门、有的设置在经营管理部门,存在质量管理部门设置不一致的现象。在质量管理的职责上,个别单位只明确了质量管理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而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职责分解到项目管理部门、物资采购管理部门、设计管理部门等其他专业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则演变成了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职责定位出现了偏差。
1.2个别企业质量管理程序执行没有落到实处
工程建设企业普遍建立了质量管理手册,制定了产品监视和测量管理程序、不合格产品管理程序,但由于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部门和建设项目的质量管理部门不一致,质量管理体系的作业文件与工程建设企业业务结合的不紧密,使得质量管理程序在执行中很难落到实处,个别企业甚至出现了全面质量体系管理和工程项目、设计服务质量管理两层皮的现象。
1.3个别企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业务融合的不够
随着“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理念的深入人心,健康安全环境体系在工程建设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同时企业也采取了各种具体的措施深化和落实健康安全环境体系,使得该体系既有理论又有措施,与企业业务结合的相当密切。与此相比,个别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与工程建设业务融合不够,不仅从业人员少,而且没有具体落实的措施和手段,缺乏强有力的抓手,导致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明显。
2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
要解决全面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必须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2.1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全面质量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完成的体系,企业质量管理首先要建立和不断完善这一体系,在此之后要重点落实体系的各项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的外在形式,而工程质量和设计服务质量管理就是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必须要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全面质量管理的检查中,由于工程建设企业的产品在现场、在外地,这些产品远离工程企业的管理机构,检查人员往往从有利于检查的角度出发,侧重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情况,久而久之,使得工程企业中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从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一部分在现场从事工程项目质量的管理,或者将工程质量、设计服务质量管理交由项目管理人员负责,导致了质量管理两层皮的现象,割裂了质量管理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今天,必须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形式与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有机结合起来,从人财物3个方面建立支持机制,保证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工程质量、设计服务质量管理的有机统一。
Ⅷ 寿险公司如何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学子园地□张佩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保险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各保险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保险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与传统的风险管理相比,全面风险管理坚持整合的风险观;要求全员参与,注重风险信息的沟通;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
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寿险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在全面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人才以及技术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和不足,为寿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1.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我国的保险业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部分保险公司过于盲目追求保费收入,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忽视公司的长远利益,导致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大多数保险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机构设置问题,各个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同时,风险承担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风险管理缺乏约束力,无法有效防范和应对企业面临的风险。
3.缺乏高素质全面风险管理人才。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风险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而且全面风险管理难度大、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具备掌握保险、融资、投资、财务、法律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经验和关系的人才。全面风险管理综合素质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和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寿险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瓶颈。
4.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随着金融衍生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国外风险管理的量化指标和模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而国内风险管理技术还很落后,多数保险公司仍是运用传统的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融资技术,缺乏先进、有效的风险分析和度量手段,缺少专门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相关建议
1.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保险公司应将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完善员工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制度,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使风险管理意识真正成为所有员工的共同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促进保险公司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2.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机制。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责任;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开展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同时,还应建立风险责任机制,由公司管理层负领导责任,对主要风险确定责任人,具体风险责任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对任何违反风险管理相关政策的组织和个人,要给予追究和处罚。
3.努力培养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保险公司应积极利用一切力量,加大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和培训工作,迅速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保险公司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吸引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4.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寿险业应该加快建立一个囊括企业内部业务数据、外部经济数据、金融及保险行业数据的信息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风险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调取所需数据,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在各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之间的集成与共享,充分满足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计量、报告管理、监控预警和信息披露的各项要求。
5.发展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许多国外知名的保险公司都在尝试全面风险管理,并取得了较大成效,我国应与其加强交流合作,学习他们在风险识别、计量及管理方面的技术、方法和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和我国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