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失能老人照护险一定要参加到照护机构的才可申请吗家人照护可以申请补贴吗
社会保险,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共济,把发生在少数人身上的风险损失交由全体参保人员共担。在中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社会保险项目,已覆盖人数众多。而长期护理保险,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还很陌生。
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15个城市(青岛、长春、南通、上海、承德、齐齐哈尔、苏州、宁波、安庆、上饶、荆门、广州、重庆、成都、石河子)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它将成为中国的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项目,如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与我们息息相关。
那么,这项正在探索的制度能够应对什么风险,实施这项制度能惠及多少人,它又会对我们提供怎样的保障?
如何应对“失能”风险
失能,是指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当人们年老体衰、疾病伤残、智力障碍或精神受损,都有可能生活无法自理而需要他人照顾,由此发生的费用支出或收入损失,是失能者及其家庭面对的风险。当这种风险不断聚合并蔓延成社会风险时,就需要社会政策加以干预。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护理保险应对的并不是所有失能风险,而是“长期失能”的风险。从各国实践来看,一般认为持续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达到6个月(180天)以上的,则视为长期失能。这个时间间隔就像是商业疾病保险的等待期。
生活自理能力被分为基础性和工具性两类,前者是照顾自己的能力,如吃饭、穿衣等,后者是自己做事的能力,例如吃药、购物等。对“失能”的鉴定和评估,国际上惯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这个指数由十项指标计算形成,具体包括进食、洗澡、修饰仪容、穿衣、如厕、控制大便、控制小便、上下床、平地行走、上下楼梯。
按照困难程度,巴塞尔指数值在0-100之间,值越小说明失能程度越严重。一般认为,评分在40分以下属于重度失能,40分-60分之间属于中度失能,60分以上属于轻度失能。目前,有些试点地区自行设计了失能评估方法和标准,例如上海按照13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项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和4项认知能力,以及10种老年群体高发疾病建立评估体系,并设立了0-6级的评估等级;青岛按照民政部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从2018年4月启用0-5评估等级。其他试点城市则仍采用百分制,并主要保障40分以下的重度失能人员,南通和苏州稍稍扩大到中度失能人员,上海、青岛、南通等地还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到制度覆盖范围内。
长期护理保险之所以越来越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人口老龄化热浪来袭,因年老体衰而失能的群体规模会越来越大。有两个年龄节点需要关注:一是75岁,75岁之后的失能发生率会大幅提高。如在德国,75岁以下老年人的失能发生率不到5%,75岁-79岁上升到9%,80岁-84岁接近19%,85岁以上超过40%。另一个节点是85岁,85岁之后的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激增,失智风险加剧。到2060年美国的阿尔兹海默病人数将是现在的3倍,占总人口的3.3%。如果将上述比例套用在中国十多亿人口规模上,失能人口数量必定是惊人的。
中国尚未广泛开展失能鉴定与评估工作,到底有多少失能人口也没有官方统计数据,广泛被引用的是全国老龄办在2016年“第四次我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提到的“全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大致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有研究对比全国普查数据,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因为“六普”调查的“生活不能自理”人数不到600万;有研究根据各类人口调查数据库,测算出我国失能人口数大约为1000万-1500万。
无论哪个数据,殊途同归地昭示——人口预期寿命越长、高龄老年人口越多,失能群体的规模就会越大,就越需要设计社会政策来解决照护失能人员的巨额社会成本。
能否保障失能人员
截至2017年底,全国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人数约有4800万,其中约6万人已经或正在享受待遇。这个数据反映出两个问题:一是参保情况不错。按照人社部的制度设计初衷,长期护理保险资金主要来自医疗保险结余基金的划拨,目前医保几乎全民参保,长期护理保险的参保率自然很高;二是享受待遇人数与参保人数相比,也就是受益比率,只有0.12%,无论与国外同类制度还是国内调研数据相比,都显得过低。试想如果出台全国统一制度,13.5亿医保参保人全部加入长期护理保险,按照0.12%的比率,受益人只有160多万,这与全国老龄办调查的4063万失能老年人数,相差实在太远。
为什么会有如此低的受益比率?试点地区的官员说,看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现在面临基金紧张的局面,再想想老龄化和高龄化高峰逼近,实在不敢贸然放开口子,加上目前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的失能鉴定评估标准,实践中也很难把握失能人口的具体数目,再考虑到当期养老服务供给乏力、“医养结合”道路崎岖,倘若唤醒了老百姓对长期照护的需求而服务供给不力,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民众评价都将大打折扣。因顾虑重重,试点地区政府对这项社保“第六险”多持观望态度。
总体上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沿袭了已有社会保险的设计理念。人社部80号文的核心思想是:保障对象主要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群体,根据资金筹集和保障需要再行扩面;试点阶段的筹资来源从医疗保险基金中调剂使用,未来将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对符合规定的费用按70%报销;探索包括社会救助、商业保险、补助津贴等在内的多层次制度体系。
试点期限是两年,也就是到2018年6月底结束,照理应当对试点进行评估。但恰逢国务院机构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三大制度都被划入新成立的国家医疗保障局管理,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建设也随之迁移到新部门,加上试点地区起步不一,有的2017年底方才发布方案,试点评估工作只能推迟。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之前应当完成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探索工作。因此,未来两年将是这项制度规划、建成的关键时期。
中国适用哪种模式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织就了全球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但这些保障还不足以覆盖生命全周期,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自“十一五”规划起,中国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列入国家战略,2016年又启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可以说,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所需的政策环境已经具备,那么,为失能者搭建终极保障的关键就在于发动需求,即通过制度安排,让失能者及其家庭有意愿并且有能力从社会上获得所需服务。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为解决需求端问题而生。以较早开展试点的青岛、长春和南通三市为例,对于入住定点机构的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支付的最高定额是每日200元、107元和70元,尽管待遇标准的高低与各地试点政策的保障重点不同(青岛偏重医疗护理,故待遇标准高,而南通偏重生活照料,故待遇标准低)有关,但都显著提高了失能人员接受专业护理的支付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享受待遇使失能人员及其家人有了福利获得感,很多老人因为能够享受国家福利而不再拒绝入住养老机构,很多子女也因为有了政府背书(定点协议)而不再担心机构服务质量,以往对机构养老的顾虑正在削弱。
学术界对是否应当建立长期护理的社会保险制度还存有争论,反对者的理由之一是至今建立长期护理险制度的国家只有荷兰、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屈指可数。
这五国的长期护理险模式是,要求在职期间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缴费,所有缴费收入汇集成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用于社会统筹;当个人发生失能风险时,按照规定标准可从基金中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从运行情况来看,荷兰大约有5%的人口、以色列有2%、德国有3%、日本有4%、韩国有1%,正在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这些人都是经过评估的不同等级的失能人员。因为覆盖范围和待遇水平差别大,这些国家要求的缴费率各有不同,依次是12.15%、0.33%、2.55%、1.58%和0.4%。缴费率不是固定的,每年或每隔几年会依据基金的支付能力进行调整,例如,德国从1995年制度启动时的1%上升到目前的2.55%。
此外,德国对抚养负担不同的家庭、日本对不同年龄的参保人都规定了不同的缴费率,如德国规定无子女家庭要承担更多缴费,缴费率是2.8%。
除了上述五国,其他国家对失能人员的保障主要是通过社会救助、商业保险、国家保障、政府津贴等形式提供。例如,美国有近600万老年人通过医疗救助(Medicaid)得到护理保障,此外还有700多万人持有商业长护险保单;新加坡采取政府设计、商业机构承保的方式,有五分之一的人口持有此类保单;瑞典等北欧福利国家则是通过高税收筹资,由政府为有需求的失能者购买长期照护服务。
与其他类型相比,社会保险模式更适用于中国。这是因为:社会救助无法实现更大覆盖,商业保险不能作为保障主体,政府保障又受地方财力不均的掣肘,而社会保险在中国植根30年,其已广为接受,能够与已有社会保险一脉相承。而且,社会保险模式优于政府保障但不排斥财政保底线、优于商业保险又以商业长护险作为补充。
长期护理险制度应及早启动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是在用同等甚至更弱的经济能力,去供养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他国的老年人口。同时,供养老人的社会资源也很匮乏。家庭养老的传统方式正在被冲破:每年有超过2.4亿人口“人户分离”,很多人跨省就业,远离年迈的父母。离土离乡者最担心家中老人发生意外,一旦失能,其结果要么是外出就业子女辛劳奔波,要么是失能老人疏于照料。
实际上,民政系统推动建设的各类养老机构已有740多万张床位,但多年来一直被诟病床位空置率高、自理(而非失能)老人入住占比大:一边是1000多万空巢老人家庭、1000多万独居老人家庭以及1000多万完全失能老人,一边是仅有700多万张养老机构床位且入住率仍不足六成,反映出社会养老服务供求错位、失能老人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与长期护理相关的社会服务业迎来了政策春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务院于2013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部署,以往主要由政府提供福利设施(养老院和敬老院)的做法彻底改变,日后要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地方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后,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原有闲置的养老机构床位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在目前减税降费大环境下,诚然,强制征缴确实会传递税负增加的紧张感,但是,从抵御日渐聚合失能风险的社会收益、从长期照护家人的就业者要求松绑的急切心情、从养老服务业拉升区域经济的潜在效力等方面来看,应该尽早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基金平衡的机制至关重要。这里就以运转最为成熟的德国制度为参照,以各年龄组的失能发生率和不同失能等级的待遇标准套算,按照中国人口年龄结构,0.5%的缴费率完全能够满足当前基金平衡的需要。从0.5%的缴费率起步,并随着失能人口规模扩大而稳步提高,把养老金购买照护服务的这部分功能拿出来,交给长期护理保险承担;在制度启动伊始就形成社会共识和理性预期,即制度财务自我平衡,杜绝财政“兜底”基金。
为确保失能人员得到充足的照护服务,还需要发展商业保险作为重要补充。从1974年美国Genworth公司向市场首次投放商业长护险以来,近半个世纪过去,这个险种带来的教训很惨痛——因为预期寿命延长、医疗技术发展、慢病人数增加和带病存活期延长,加之保险产品设计过于乐观,造成保险公司长期巨亏。
但这并未阻碍商业长护险的发展,尤其是在有了社会保险作为基石后,商业长护险能够得到很好发展。例如,法国建有照护津贴制度,这是一项政府出资并管理的福利保障,法国的商业机构就该制度的待遇资格作为理赔触发点,开发补充性的商业长护险产品。目前,法国是全球商业长护险持单比例最高的国家,超过10%的法国成年人拥有此类保险,这些人失能后可在照护津贴之上叠加报销。
研究显示,如果平均待遇率(待遇标准/社会平均工资)为30%(失能程度最轻的为15%、最重的为50%),若以2015年为初始期并实现制度全覆盖,当前即可为1300万失能人员提供长期护理保障,基金支出规模最多是GDP的0.3%;到2035年,将有2900万失能者得到保障,如果待遇率维持不变,基金总支出可控制在GDP的0.8%以内。
对于生命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这些花费必需且值得。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编辑:王小)
⑵ 长护险2一6级标准条件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A股市场最缺的是长期资金,尤其是私人养老金储备短缺。我呼吁中国金融机构应加大养老目标理财产品及中长期股权类产品研发,同时我们要尽快提高企业年金及个人养老金的覆盖范围,在长期资金的支持下将公募基金扩容十倍,用长期投资理念招安并锁定家庭金融资产的相当部分,这既是A股“去散户化”的捷径,也是A股步入“慢牛短熊”通道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样的市场环境,才能实现养老金与资本市场的良性循环与双赢互利。
他解释,目前长护险由医保部门(从原人社部门分立出来)主导,通常针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常用临床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的照护问题。而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由民政部门主导,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以“兜底老人”为主,与长护险服务对象不完全重合。两者在提供的服务项目上虽有重叠,但也有不同之处,可以形成互补。“从实际情况看,一些试点城市老人在申请到长护险后,不能再享受原民政部门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或要降低补贴标准,但只包含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如洗晒衣被、买菜做饭等服务,也是长护险老人的日常需求。”
宋号盛表示,在健康险新规下,可以期待未来市场上有这样的长期医疗险推出。未来面对医疗通胀高企,产品整体赔付情况糟糕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报批时的触发条件,适当调整保费水平以维持医疗险的长期运营,同时帮助消费者实现了医疗保障长期不断档。
说到这,要给大家发一份福利,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领取一份价值5万元的“阳光意外保障”,保障期限是15天。
政策性银行部分,过去两年国开行新增贷款量在12000亿左右,其中用于基建的部分占比在46%左右,我们假定2019年这一比例上升至50%;商业银行用于基建部分的贷款维持历史增速。合并来看,2019年政策性银行同比增速为10.1%,较2018年上行0.6个百分点。
⑶ 长护险申请需要哪些手续有什么注意事项
申请长护险需要的条件?
(1)年满60周岁及以上;
(2)参加本市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
(3)参加本市职工医保的人员,还需按照规定、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
(4)经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失能程度达到评估等级二至六级且在评估有效期内的参保人员。
如果有符合要求的老人可以申请长护险,拨打12333进行咨询和申请,也可以准备齐全的资料直接去当地社保局办理。需要留意有长护险目前还在试点阶段,距离覆盖全民有点遥远。想要在生活的意外和风险来临时更从容,就要配齐四大险种。点开即可了解:《有了社保,还要买什么商业保险?》
长护险需要携带并提交以下材料。
1)身份证(申请人及配偶原件及复印件)
2)社保卡(原件及复印件)
3)户口本(第一页至最后空白页)
4)养老金收入证明(申请人及配偶三个月)
5)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⑷ 长护险是什么
长期护理保险是现在人们通常说的“社保第六险”,具体是指对个体由于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在家中或疗养院治病医疗由专人陪护所产生的费用进行支付的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健康保险范畴,标的物为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通常护理期限较长,可能为半年、一年、几年甚至十几年,护理的意义在于尽可能长的维持个体的身体机能而不是以治愈为主要目的,长期护理保险可以作为对护理费用的经济补偿。长期护理险保障主要是支付老年人的日常照顾费用,或者由于疾病或伤残引起的日常照顾费用。一般分为家庭照料和机构照料。与医疗险的区别在于,医疗险主要保障医疗治疗所需要的费用,而长期护理险主要用于保障一般生活照料所支付的费用,一般不包含医疗介入。
⑸ 长期护理保险应该怎么做
抓培训,提升素质。举办经办人员和社区劳动保障专干培训班,加强护理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⑹ 2021年上海长护险最新政策是什么呢
上海长护险2021年最新政策为:独立险种独立筹资,上海单位和个人各承担50%,在缴费比例和保险待遇方面也有了变化,还规定,各区至少建设一家区级公办养老机构,每个街道至少建设一家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并根据老年人分布情况建设养老服务站点。
政策分析:一、独立险种独立筹资,上海单位和个人各承担50% 据了解,长期护理保险主要是为失能人员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这是目前上海社保五大险种外的第六大险种,按照独立险种、独立筹资、独立运行模式设置。”上海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条例》在上海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员范围,规定除用人单位职工外,进一步将年满十八周岁且未在校就读的非在职医疗保障参保人员也纳入其中,并与上海现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相衔接。二、在缴费比例方面: 规定长期护理保险费以上海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0.1%的比例逐月缴交,其中职工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各按50%比例缴费,退休人员、居民以及其他人员由个人缴费,困难人群缴费由财政给予补助。以2019年度在岗人员月平均工资10646元测算,每人全年缴费约为128元,职工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各按50%比例缴费,即各承担约5.3元/月;退休人员、居民及其他人员由个人缴费,折合约10.6元/月。 同时,《条例》还规定上海政府可以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金收支结余情况等因素适时调整长期护理保险缴费标准,并报上海人大常委会备案。三、在保险待遇方面: 规定长期护理保险待遇按照参保人照护评定等级、服务提供方式、累计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年限等确定。照护评定等级确定后,失能老年人即可享受相应的长期护理保险待遇。
2021年上海长护险新政策改变的还是挺多的,首先是独立险种独立筹资,上海单位和个人各承担50%,另外在缴费比例和保险待遇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完善。
⑺ 长护险个人收费标准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不同地方要求不一样,广州是这样的:
请定点机构的照护员:当月定点机构会将上个月长护险所能报销的费用详情整理资料递交到医保局,经过约20天审批后会将报销费用转账到定点机构账户,这笔费用将直接用来抵消次月定点机构向家属收取的部分照料费用。(举例:客户每月花6900元购买居家照护服务,从7月1号开始享受长护险,8月8号定点机构会将客户7月份一个月长护险可以报销的费用3208.5元整理资料提交医保局,约在8月28号医保局将长护险的报销3208.5元转账到定点机构账户,在9月份定点机构收家属居家服务费用6900元时可用长护险的报销抵消3208.5元,家属只需要支付3691.50元便可)
家属照料病人:当月定点机构会将上个月长护险所能报销的费用详情整理资料递交到医保局,经过约20天审批后会将报销费用转账到定点机构账户,定点机构将报销的费用以工资的形式转到家属账户上。(举例:客户从7月1号开始享受长护险,8月8号定点机构会将客户7月份一个月长护险享受的劳务补贴65元/天,共2015元上报给医保局后,医保局会在8月28日将费用转到定点机构账户,定点机构收到后会3-5个工作日内转到考证人员账户上。
护理易可在线申请长护险,也可以清楚更多长护险信息!
⑻ 什么是长护险
长期护理险主要是为被保险人在丧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患病或身故时,侧重于提供护理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制度安排。目前,全球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形式。
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标准:
1、职工医保人员,按照用人单位缴纳职工医保缴费基数1%的比例,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中按季调剂资金作为长护险筹资。
2、居民医保人员,根据其人数、按照略低于第一类人员的人均筹资水平,从居民医保统筹基金中按季调剂资金作为长护险筹资。具体筹资标准,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医保办)、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商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8)长护险基金筹集标准由个人扩展阅读:
各保险公司不一样,一般有以下内容:
1、长期护理保险金。由意外伤害等原因造成被保险人丧失生活能力。
2、癌症保险金。保险责任范围内的初次发生特定的癌症。
3、身故保险金。被保险人死亡可获得。
4、老年护理保险金。被保险人60岁后按规定领取。
5、老年疾病保险金。初次发生合同约定的疾病。
⑼ 上海长护险评估等级标准是什么呢
目前本市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形式有:
1、社区居家照护,指护理站、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为居家的参保人员,提供上门照护或社区日间集中照护及相关医疗护理服务; 2、养老机构照护,指养老机构为其中住养的参保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相关医疗护理服务; 3、住院医疗护理,指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部分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入住在其机构内护理性床位的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参保人员在申请长护险待遇时,可在书面申请表上选择所需要的服务类型。
长护险2一6级标准条件是什么?
失能就是指没法单独进行用餐、穿衣服、上下铺床、小便、房间内行走、冼澡6项生存技能,若6项生存技能中有1-2项不可以进行则界定为轻微失能,3-4项不可以进行则是中重度失能,5-6项不可以进行则是中重度失能。
因为个人社保第六险现阶段仍在示范点的环节,此外在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因而长期性护理保险现行政策在各个领域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均值费用报销占比大约在70%上下。上海的规范是如果是小区家居照料,长期护理险股票基金可费用报销90%,本人付款10%。如果是养老院照料,长期护理险股票基金可费用报销85%。
拓展资料:
本次发布的《意见》明文规定了参保目标和保障范畴、资产筹资、工资待遇付款等一系列难题。根据《意见》,示范点环节从职工基本医保参保群体发展,关键处理中重度失能工作人员基本上医护保障要求,优先选择保障满足条件的失能老人、中重度伤残人。
长护险2一6级规范标准:在工资待遇付款层面,长期性护理保险股票基金关键用以付款符合要求的组织和工作人员出示基本上医护服务项目所产生的花费。
特别注意的是,申请办理享有所述工资待遇必须达到相对标准。《意见》强调,经定点医疗机构或康复治疗组织标准诊治、失能情况不断6个月之上,经申请办理根据评定评定的失能参保工作人员,可按照规定享有有关工资待遇。
此外,要依据医护级别、服务项目出示方法等不一样推行差异化工资待遇保障现行政策,激励应用家居和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对符合要求的医护服务项目花费,股票基金付款水准整体操纵在70%上下,充分发挥该项基本要素。
⑽ 长护险政策解读
申请长护险需要的条件:
(1)年满60周岁及以上;
(2)参加本市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
(3)参加本市职工医保的人员,还需按照规定、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
(4)经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失能程度达到评估等级二至六级且在评估有效期内的参保人员。
满足以上条件的有长期护理需求的老人可通过居住地所属居委会或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近办理。
需要携带并提交以下材料。
1)身份证(申请人及配偶原件及复印件)
2)社保卡(原件及复印件)
3)户口本(第一页至最后空白页)
4)养老金收入证明(申请人及配偶三个月)
5)代办人身份证复印件(正反面)
评估:由评估机构进行统一评估后,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参保人员可享受相应等级的长期社区居家照护服务。
(长护险基金支付90%,个人支付10%)
服务:由长护险定点医疗护理机构提供的专业上门服务。
结算:申请人或家属携医保卡,至护理站结算。
(医保卡仅作为服务凭证,不扣除卡内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