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国民收入=消费+储蓄
投资指的是国民经济中,新增的资本量,而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资本量(如股市市值)。
储蓄的在经济学中的定义则是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比如你赚了1000元,花掉了800元,剩下的200元就是储蓄,不论你把它放到自己的口袋里,还是存进银行里。这里的储蓄并不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存款金额。
任何形式的收入都只能被消费或者投资(投资的回报可以是零),所以投资必然会等于储蓄。
Ⅱ 宏观经济学的 总供给 为什么等于消费加储蓄 难道总供给获得的收入不能用于储蓄吗
总供给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一国企业所愿意生产和出售的物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之所以等于C+S只是一种叠加式的计算方法。收入当然可用于储蓄,正是由于收入被分为了消费和储蓄,所以总供给等于C+S。PS:总供给即等于总收入。
Ⅲ 个人收入中可以用来消费支出和储蓄的部分,叫做什么收入
个人收入中可以用来消费支出和储蓄的部分个人可支配收入。。
Ⅳ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在只考虑两部门经济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为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而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同时可以推得I=S,即储蓄等于投资
三, 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的公司给那些信用评级不高的居民贷款(次级贷款),使他们能顺利买房,并将此以证券的形式发放,但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利率的不断下调,很多居民无力还贷,而购买了大量次级债券的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美国的金融工具相当复杂,受牵涉的公司越来越多,亏损越来越严重。贝尔斯登,雷曼相继倒闭,美林被收购,高盛和JP摩根也转向了存贷业务,美国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不复存在。金融危机实际已转化为金融海啸,因为它已波及到实体经济的诸多行业。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大爆发,美国人不再愿意多消费,宁愿将货币放在自己身边,投机动机大大减少,这样造成的结果当然是实体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人们不愿买奢侈品,不愿买车,不愿...可以看到,美国的汽车也已经濒临破产,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已是热锅上的蚂蚁。美国政府已采取7000亿美元的就市措施,给银行注入资金。并且采取降低利率等措施,但由于危机过于严重,效果并不显著。
Ⅳ 个人收入=消费+储蓄 这句话对吗
宏观经济学中计算GDP可以采用总产出=总收入,而总收入=消费+储蓄
但是不能用在个人头上
Ⅵ 个人收入=消费+储蓄 这句话对吗
宏观经济学中计算GDP可以采用总产出=总收入,而总收入=消费+储蓄
但是不能用在个人头上
Ⅶ 分述消费、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
设,居民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在只考虑两部门经济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为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而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同时可以推得I=S,即储蓄等于投资
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国民收入增长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水平也增长较快,而在某些时候,消费水平的增速会高于或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积累与消费的比例稳定合理,国民经济就可以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当消费的增长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消费时,消费与生产的正常比例就会遭到破坏。这时候消费需求相应减少,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弱化。由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不协调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资本运动受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生产活动的被迫紧缩。
储蓄存款是信用机构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可以聚集经济建设资金,稳定市场物价,调节货币流通,引导消费,帮助群众安排生活。
Ⅷ 在三部门经济中,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的个人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可以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为什么错
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资收入中扣除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剩下的那部分。扣除它们后所剩下的钱才是可以随意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