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有效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
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_网络文库
http://wenku..com/link?url=DYWXvKDQzZ2AqlKfxWWXs-P-x62OXqwjgiLSq90hgcdYw_Vg7J9yiN4eIfVWDc_4PdNINNEl-
②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提供以下参考: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增加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煤气、水利、热力、气象等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抗灾设防标准,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抗灾基础能力。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定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独立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尽快实现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对于城市公共安全来说,应急管理固然重要,但仅有应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省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准备与恢复工作,努力实现全面管理。坚持防处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实时监测的动态防范机制,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根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理、机制和过程,及时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各种应急预案,建立信息联动系统,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准备工作。改变过去即时性、被动性地对灾难后果进行恢复的做法,以防灾、减灾思想为指导,力求在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下一次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
第四,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核心作用。加大对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方在应对危机时有章可循且各负其责;建立高效的管理决策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以此来充当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社会力量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管理,与政府密切配合。一些重要的社会组织(如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可以正式承担一部分公共安全管理责任,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私人机构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开展专项合作,以此来减轻政府负担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水平。
③ 公共管理与风险管理(保险)
当然是风险管理了!
④ 智慧城市建设在加强和改善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方面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去年,郑州市谋划建设多项智慧城市重点工程项目,扎实推进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打造社会化服务高地,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
一、智慧环保项目
大力推进智慧环保暨监测预警指挥执法系统建设。2016年完成投资几千万元。搭建郑州市智慧环保云计算平台,整合了现有软硬件资源,对市区建成区进行网格化布点监测,安装了280多台套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实时上传数据中心,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时的展示分析,夯实了智慧环保基础条件。
二、智慧城管项目
数字化智慧城市管理应用系统总投资几百万元,该平台除完成了住建部要求的九大子系统外,还结合我市实际延伸开发了视频监控、门户网站、领导督办、广告牌匾、门前三包、绩效考核、实景影像对接等多个子系统平台,使整个系统功能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城市管理,目前已完成初步验收。
三、WIFI全覆盖项目
市主城区WIFI全覆盖项目已经建设完工,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系统验收。各县市区WIFI建设也在有序推进。
四、郑州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
鉴于我市政务云计算中心容量较小,不适应我市越来越复杂的智慧城市管理任务,市政府研究决定,以现有政务中心大数据平台为基础,进一步增容、扩建,纳入市民中心总体规划,集约建设集数据汇聚分析、多维检测展示、智慧融合决策、中央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郑州智慧城市管理中心”。
五、智慧交通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几百万元,总体目标为在现有的交通行业信息化基础上,建设监控管一体化的信息共享集成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体系。项目建成后,主要有交通运行状态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特殊时段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调度、交通运输应急指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监控和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天网工程、智慧社保、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加快实施“互联网+”城市建设,落实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金鹏信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⑤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手段有哪些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是指城市内的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未受到威胁,涉及公共领域的秩序、利益、价值能够按照公共生活的固有逻辑正常运转的状态。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至关重要,一旦城市公共安全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会遭受损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会凸显出来,城市公共安全将随之进入一个高风险阶段。2009年,我省人均GDP约为26000元人民币,约合3800美元,开始进入到这一阶段,此后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呈多发态势,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因此,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成功防范和控制各类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是我省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我国历来重视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但是,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和群众缺乏安全风险意识。一些领导存在侥幸心理,没有把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纳入到城市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中来,得过且过。许多群众缺乏防范风险的观念,对于危机的征兆反映不敏锐,应急避险的常识少,自救互救的能力差;二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薄弱。我省多数城市的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设防标准偏低,再加上年久失修和人为损坏,安全欠账较多。特别是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监测、预警、调查、评估的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滞后,严重降低了维护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能力;三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尚未建成。成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是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在内的复杂系统,应急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当前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还是以应急处理为核心,忽视了预防、监测与评估,缺少完整的体系和流程设计;四是社会参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足。城市公共安全涉及整个社会,它的实现依赖于政府、社会组织、私人机构以及市民个人的共同努力。但目前我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安全管理的规模较小、主动性也不够,主要是在应急处理阶段通过政治动员形成的捐款捐物和现场支援。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并完善我省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强化对全民的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和教育。一方面,要借助专业训练机构常态化、制度化地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安全风险意识灌输和相关管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努力使他们了解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职责所在,并掌握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程序、方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防范和处置各类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样性、经常性地对公众进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自救互救能力培训,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应定期开展火灾、地震等危机应急演练,力争让广大群众在面对城市公共安全危机时不仅能够沉着冷静地开展自救,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协助政府进行互救。
第二,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增加防灾减灾的内容,对公共交通、通信、电力、煤气、水利、热力、气象等重要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严格落实抗灾设防标准,积极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增强抗灾基础能力。提高企业、医院、学校、大型商场、文化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抗灾设防标准,统筹兼顾安全性和经济性,定期深入开展地毯式、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物资的品种和规模。建立吉林省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将独立分散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构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平台。
第三,尽快实现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到“全面管理”的转变。对于城市公共安全来说,应急管理固然重要,但仅有应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省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准备与恢复工作,努力实现全面管理。坚持防处并重、以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定期排查、实时监测的动态防范机制,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根据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原理、机制和过程,及时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指南、各种应急预案,建立信息联动系统,培训专业救援队伍,做好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准备工作。改变过去即时性、被动性地对灾难后果进行恢复的做法,以防灾、减灾思想为指导,力求在恢复和重建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下一次城市公共安全危机的发生。
第四,构建以政府为核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在此模式下,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核心作用。加大对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各方在应对危机时有章可循且各负其责;建立高效的管理决策机构,进行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以此来充当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先行者和领导者。社会力量要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管理,与政府密切配合。一些重要的社会组织(如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可以正式承担一部分公共安全管理责任,社区群众自治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功能,私人机构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开展专项合作,以此来减轻政府负担并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水平。
⑥ 为什么要学习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为什么要学习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答: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中国政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频率的增加,疫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不断变化,给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带来日益严重的挑战。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中人口拥挤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得对传染病的控制更为困难。
中国已经进入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期。
城市社会内部发展、失衡和社会分裂,以及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整体性风险。总体上看,中国城市社会的风险具有人为风险特征,很多城市安全事故的出现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突发事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的安全事故;
第二,城市流动人口多,不容易管理;
第三,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水平之间的差距很大。
最突出的五大社会安全问题:
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食品质量低劣致病;
高强度传染病暴发和流行;
生态恶化及灾害应对机制落后;
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
2.公共危机带来的影响
1) 在当代社会,公共危机给社会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
2)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共危机会给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巨大影响。
3.加强政府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1)危机管理是提高组织管理绩效的决定因素。
众所周知,危机的发生必然会导致政府管理系统内部的无序和系统失衡,从而影响政府的管理绩效。实施危机管理可以保证政府组织系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运行.也可以使政府组织实现渐进式的管理变革,促进社会兴旺发达。
2)危机管理是提高政府组织管理水平的必需。
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缺乏危机意识,必然会导致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政府组织和企业目前缺乏一种能够预防、察觉和化解危机的内在机制。危机管理包容了政府组织在顺境、逆境之中以及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管理内容,是一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管理思想,因而它是目前较合适的管理模式。
n参考资料:公共安全危机管理第一章[1] :http://wenku..com/view/2069b2170b4e767f5acfce23.html。
公共危机管理:http://wenku..com/view/206dc06b25c52cc58bd6be16.html。
⑦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制定本规划。
3.1.1完善突发事件风险管控体系
3.1.2提升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
3.1.3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服务体系
3.1.4强化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
3.1.5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综合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3.1提升应急平台支撑能力
3.3.2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3.3.3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3.3.4提高紧急运输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