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开启,正值总结过去一年的时点。对于不直接面对个人客户、相对神秘的保险资管公司来说,2017年的业绩仍可从一个维度窥见,即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
汇总Wind和保险资管公司官网披露数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了2017年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包括67只权益类产品、67只混合类产品和115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果显示,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分别达55.75%、56.86%,固收类产品最高收益接近30%。
保险资管产品是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私募产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保险资管机构的投资能力。而保险资管的投资强弱,通过与公募基金业绩对比,可感知一二。对比结果显示,保险资管的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均不及公募基金业绩冠军,分别约落后基金9个和11个百分点;不过,固收类产品方面,保险资管产品表现则要好于公募基金。
而由于保险资管产品属于私募类产品,没有强制信息披露义务,这一榜单并非行业全覆盖,因此上述业绩或不代表保险资管行业最好水平。
权益类:平均收益16.30%,最高收益55.75%
保险资管产品的权益类产品,指的是60%以上投向权益类资产的产品。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67只权益类保险资管产品近九成取得了正收益(60只产品),平均收益率16.30%。
对比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的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不输。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股票型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为13.83%。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㈡ 保险资管 资金来源
伴随着保险资管业务的快速发展,行业蕴含的风险逐渐累积,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亟待引起行业和监管者的高度关注。第三方业务的风险逐步显现
目前保险资管公司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除了保险机构外,还有部分为保险业外机构,合作的业务领域涵盖保险资管产品、债权类产品以及类似私募的投资顾问业务。为了赚取管理费收入,一些保险资管公司对业务优劣缺乏取舍,对合作机构缺乏合作标准,没有对第三方业务的风险引起足够警惕。
管理能力缺乏竞争力尽管保险资管“跨界”竞争已成为资管业新常态,但与信托、券商资管等相比,保险资管产品存在基础资产投资范围较狭窄、行业集中度较高、缺乏交易流通机制等“先天局限”,加之相应的管理经验、技术和手段欠缺,管理团队基础不扎实,保险资管公司只能单纯依靠委托人的购买力而缺乏自身项目深挖能力和主动营销能力,在大资管时代的竞争中缺乏明显优势。
产品开发能力比较欠缺。目前,寿险业已进入了艰难的转型期,传统保障型保险产品的保费增长面临多重制约因素。保险资管的传统资金来源增长受限,而投资在具有理财性质的分红保险产品上的资金被银行理财、互联网理财、基金、信托、私人银行产品等严重分流。
保险资管没有围绕客户需求扩展创新产品设计,如引入分级产品等内外部增信方式,使用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及互换中的一种或多种衍生产品进行风险对冲等不同方式。产品线还没有向更低风险预期收益和更高风险预期收益的方向延伸,没有实现风险收益特征从低到高的产品线布局。
依法合规经营意识仍然欠缺。一些公司对保险资管的监管要求执行不到位,资金运用违规问题如投资产品指标不合规或信用评级不达要求、操作不规范、银行存款和另类投资领域不合规等现象有所抬头,个别公司投资非信托公司自主管理的通道业务形成较大风险。由于保险资金运用体量较大,且问题多集中于非公开产品领域,一旦发生投资损失可能给所在公司带来灾难性后果。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