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银行柜员通过热心服务,成功营销200万保险。这个案例怎样写
银行员工卖保险?怪不得那么多人被骗。黑心鬼!
㈡ 为什么银行职员自己几乎不买银行卖的理财产品
虽然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柜台就设在银行营业厅内,但是它跟普通储蓄业务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理财产品跟储蓄业务分属银行的不同体系。所以理财产品不像银行储蓄,是可能会产生亏损的。
而很多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为了个人私利,经常向咱们无知的普通投资人推销高风险的投资产品,这产品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悲剧了。
那么银行理财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以外,有时候还会代销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有很多小伙伴就上了套,本着赚取收益的目的去银行买理财产品,却被销售人员混淆了概念,买成了保险。
保险没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获取保险金是不确定的。而且银行卖的保险,基本上都是理财型的保险,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买份保险,最好也别选择银行。
套路二
有些时候银行会把代收产品当成自发的产品卖,可能还会向客户隐瞒风险。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买的其实不是银行的产品。而风险也不是银行承担的。
套路三
销售人员介绍的预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并不是到期后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计算陷阱都没有那么简单。收益套路是无穷尽,只能自己注意一点,以免踩进了陷阱。
凡是口头承诺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数都是套路,最好能让销售人员把所有的承诺都写合同,这样如果有纠纷,也能算个保障。
㈢ 飞单的深圳案例
深圳市民邓先生是银行分行的一名长期客户,因此很早就与投诉的副行长相识。邓先他在深圳葵冲开工厂做生意,2007年就认识了时任葵冲支行理财经理,并在其推荐下多次购买理财产品。2011年,调到坑梓支行担任副行长,与邓先生等原来的一些老客户联系,希望他们帮忙把部分资金拨到新的支行,并承诺会给予更高的回报率。在其动员下,邓先生专门到坑梓支行开户,并购买了部分理财产品。
邓先生回忆,2012年1月中旬向他打来电话,推介一款收益不错的理财产品,并强调“保本保利”,告诉邓先生,因为自己以前推荐的几款基金产品都出现了亏损也有些不好意思,因此特地向他推荐保本的安全产品。“我们是长期合作的关系,一直以来对他都很信任,而且他已经是副行长,因此没有丝毫的怀疑。”邓先生向记者出示了当时签订的协议书,表示协议书的内容也都是帮助填写,而自己只是在最后签了字。邓先生认购了500万元的金额,随后带他到网点柜台,向“北京中鼎迅捷投资中心”转了500万元。
这款产品与上海某银行飞单风波中的产品属于同一款。根据协议内容,认购金额在50万至100万元之间的年化收益率为11%,而300万以上则为13%。对于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邓先生承认自己当时也有些忐忑,为此特地询问,解释说,普通理财产品的投入少收益也低,而这款产品只有VIP客户才能优先购买,所以才会有高收益。一个星期后,再次打电话通知他正版担保函已经从北京寄来,邓先生前去领取时强调,这款产品筹集的资金用于投资河南的实体项目,担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具有一定的实力,不会有什么问题。
邓先生说,实际上他购买的这款产品属于“拼单”,其中有400万元是他自己出资,而剩余的100万元来自另一个朋友,而这100万元也是由十余人合资。邓先生事后回想,整个过程中丝毫没有提及这款产品根本就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他个人的私售。“如果我知道实情,无论如何也不会购买的。” 由于该产品的期限为一年,此后邓先生也没有过多留意。直到2012年12月31日,打电话表示有事情要“进行汇报”。当天晚上带了一名律师与他见面,透露这款产品有可能“出事”了,还特意找了派出所和律师咨询自己会承担什么责任。尽管表示会继续跟踪,并帮忙追回本金,但邓先生感觉有很大的问题,回家后马上查询,这才发现上海某银行的同一款产品风波早已爆发多时。
随后邓先生联系上了北京、天津等地购买了同样产品的投资者,并于2013年1月初集体来到北京,前往中发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追讨,但担保公司多日没有人出面。邓先生等人向当地派出所报案,在警方的帮助下这批投资者与担保公司负责人见了面。中发担保负责人称,邓先生是在银行购买产品,应找银行讨要。
2013年2月初邓先生回到深圳,与所属的银行深圳东部支行沟通,行长回复称他们此前已经展开了内部调查,证实的确是的行为,但还需进一步调查。3月4日邓先生再次来到深圳分行,法务部人员建议邓先生通过司法程序解决。
无奈之下,邓先生2013年3月13日再次前往北京与担保公司沟通,但担保公司明确表示拒绝给予任何偿付,表示公司当前已经没有资产,仅剩下电脑、桌椅等设备,邓先生愿意拿就自己拿走作抵。他已经是第三次前往北京,但担保公司已关门多时,没有任何人出面。
㈣ 2019年有哪些理财产品值得投资
保险公司理财也不错,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加上今年金融会议,明确了保险姓保的方针,未来理财的性能可能会越来越低。
㈤ 保险公司银行保险柜员做的“飞单”是什么意思
飞单简单来说就是保险业务员拿到订单后,不将订单交由自己公司做,却将订单放在别的保险公司做。
一般来说,都是因为利益的驱使。因为不管是什么行业的飞单,基本上都是由公司销售业务员与公司在分配制度上未达成共识造成的。这其中不能说全是因为业务员的贪婪,但是不管怎么说飞单还是不能放到台面上的业务,属于灰色收入。
飞单还有另一种解释,指员工将售卖产品的营业款据为已有,并不记入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