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银行理财.ppt
按照标准的解释,应该是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在理财产品这种投资方式中,银行只是接受客户的授权管理资金,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承担。
一般根据预期收益的类型,我们将银行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产品、浮动收益产品两类。另外按照投资方式与方向的不同,新股申购类产品、银信合作品、QDII产品、结构型产品等,也是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的说法。
1、银行理财产品不保证只赚不赔
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包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非保证收益理财分为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
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保证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由客户承担,并依据实际投资收益情况确定客户实际收益的理财产品。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是指商业银行根据约定条件和实际投资收益情况向客户支付收益,并不保证客户本金安全的理财产品。
2. 投资需在自己能承受的风险等级之内
由于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划分没有统一规定,各家银行对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采用了不同的符号。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 5个等级:
R1(谨慎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风险很低
R2(稳健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
R3(平衡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
R4(进取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
R5(激进型)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
3. 在银行买的理财产品不一定是银行的
银行理财产品是指我国商业银行在法律法规核准的经营范围内,运用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专业投资能力,按照既定的投资策略代理投资者进行投资而推出的理财产品,或称理财计划。
而银行代销的金融产品由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产品设计、投资及管理,而商业银行仅承担对第三方产品的遴选准入、产品推介、产品销售和资金代收付等职能。也就是说,一旦那些金融机构出了问题,银行可以概不负责。
❷ 什么是理财产品,可以介绍一下和解释吗
人民币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
各家理财产品收益率不同,有很多都是保险.如果不是保本型的会有一会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不等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的本质是金融投资产品,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预期收益或者是模拟收益,通常是历史数据或模拟预测得出的,可能与过往收益有较大偏差,口头宣传不等于合同约定,不完全理解的产品,不能光听销售人员的口头宣传,必须仔细阅读产品合同.条款或相关说明,别人说“好”不等于就适合自己,投资理财不等于投机发财。
❸ 各家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PPT演示文件
现在银行的理财产品年收益在5%~6%左右。而现在市场的通胀度是在6%左右,所以,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他的收益只能抵消通胀度,所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益。那么现在可以投资一些信托理财产品,他的收益可以达到8%~15%左右。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❹ 保险公司理财产品课件
保险理财分红是忽悠人的,买了理财分红险的人,绝大部份人都会在两年内感觉上当受骗而退保,(合同期内,客户要解除合同时,保险公司是要扣相当一部份金额.而银行只将定期的利息以活期算。)因此,该险种是保险公司最赚钱的险种。除非你是钱多了没地方花或在洗黑钱才需要该险种,否则,该险种是绝大部份人所不需要的。它的最好作用应该大概是用来洗黑钱。自然也就成了那些贪官污吏们的最爱,把那些来历不明的“黑钱”以他们的子女名义洗成了”合法”赚得。保险公司也就为他们提供了最佳场所。记住!所谓“保险”就是用来抵御风险的,不是用来理财的,更不能想用保险来赚钱。想理财赚钱或想抵御货币贬值,可以做基金和国债。所以,分红型保险是以保险的名义骗客户的钱。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❺ 理财产品介绍
买全国性的理财产品,不存在异地存取手续费问题。比如,你是北京的卡,在上海买全国性理财产品,无论是买还是结息到帐,都没有任何手续费。买全国性理财...
❻ 如何介绍理财产品
我们已经进入了理财的时代。理财时代的标志之一就是理财渠道和理财方式越来越多、理财的产品更是层出不穷、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于是,专业理财人员大行其道。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投资市场,普通百姓确实需要专业化的理财服务。 我有一客户,算是有钱人,是银行的贵宾客户。最近十分不解地跟我讲到一个现象:据统计,一些世界级的银行最近几年推出的理财产品竟然八成以上是亏损的。按道理说他们的水平不应该这么差啊。 其实,这一点不奇怪,很好理解。这不说明他们水平差,恰恰说明他们水平高。产品出现亏损不能简单地怪银行,客户自身也有责任。应该说,问题出在银行和客户两个方面,出现上述现象是银行和客户相互配合的结果。 我们知道,对银行经营的考核以及银行员工的收入并不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挂钩,而是和银行产品的销售额挂钩的。所以,聪明的银行和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定是只卖好销售的理财产品而不是卖最终收益好的理财产品。如果好销售的理财产品和最终收益好的理财产品是一致的话,也不会有问题。但遗憾的是,客户喜欢买的产品——当然也就是好销售的产品——恰恰是最终收益差的产品。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世界级的银行八成理财产品亏损——就发生了,而且频繁地发生了。 不理性的是客户。他们为什么要买最终收益率差的产品呢?因为,他们喜欢买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或者是看到了“赚钱效应”的产品,问题是这样的产品常常是最终收益率低的产品。打个比方,假设黄金在过去一年都气势如虹,走出了一波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于是,某银行就推出一款和黄金挂钩的产品,按照过往数据的分析(注意这是有高深的数学模型加上真实的市场数据作支撑的)该产品的预期收益达到百分之多少多少,而老百姓也的确看到了黄金市场的赚钱效应,于是大家纷纷购买该产品,这款产品就是一个典型的好卖的产品,但最终的收益会如何呢?统计来看,最终成为亏损的产品概率很高。因为,市场已经到了高点。 我有一朋友做阳光私募。他的投资理念和人品我非常认同,但他做得非常痛苦。因为当他看到市场变得很便宜,是好的投资时机的时候,常常融不到资金。而很容易融到资的时候,拿到钱却不敢投了,因为市场已经太贵。 我在给银行的客户经理讲课的时候,教过他们一种简单的投资方法。客户经理的工作就是卖各种投资理财产品,而且有指标,这些产品有时候好卖,有时候不好卖。我教他们的方法是如果一个产品很好卖就都卖出去,甚至如果你自己也有该类产品的话,也把它卖掉。如果碰到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那么,就自己掏钱来买。一来可以完成指标,二来,这些卖不出去的产品常常会赚大钱。有人照此实践,效果甚佳。 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几乎是屡试不爽。 写到这儿,标题所提出问题的答案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是投资至理。这不仅可用在股市里,在更大视野的投资市场和产品的选择上同样适用。 你知道,现在哪个市场受到大家追捧吗?是考虑离开的时候了。 你知道,现在哪个市场一片恐慌吗?是考虑逐步建仓的时候了。 重点说明该理财产品有无风险,风险系数有多大,它能给客户带来最大的利益,还有,你得考虑这个产品适合的人群,建议最好是向那种刚工作不久,没啥积蓄,但又渴望能有所收益的人群推销!这样,成功的机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