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股民,往往认为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其实,从利润增长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这类操作,属于一种相对中性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都能及时收回理财产品的本金、获得相应的利息。这类利息收入,最终会被纳入上市公司的利润累积当中。从这个角度看,上市公司的相应理财行为,对股民是件好事。
不过,上市公司的理财操作不应当过于频繁。如果一家公司频繁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就说明该公司的生产效率不高,资金大量闲置,而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个长期的利好。
② 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好不好
我觉得上市公司用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还是比较好的,但是我们尽量要选择那些口碑较好的理财产品,这样子,我们的利益才能够有一定的保障,并且不会造成比较大的损失。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来说,我们必须要创建良好的口碑,而且如果我们需要大量资金的话,我们也是可以用一些闲置的资金来投资部分的理财产品。这样子,我们也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利润,对于公司的后续发展,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上市公司在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也要时刻的关注一下理财产品的动态,要全方面的对理财产品进行了解。在签订理财合同的时候,我们也要对相应的条款内容进行相关的了解,要了解这款理财产品的期限和一些注意事项等等。
③ 【请问】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闲置资金投资理财产品,是利好还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还是利空需要根据上市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的市场行情具体而定。分两种情况,具体如下:
1、利好(即利多)时:对多头有利且能刺激股价上涨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对房地产板块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次日地产股板块集体涨幅超1%。
利好(即利多)对多头有利,它能刺激股价行市上涨,利多的具体表现如公司利润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经营状况好转、利率降低等。
2、利空时:对空头有利,且能促使股价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重大利空消息,导致13日沪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够促使股价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恶化、银行紧缩、银行利率调高、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天灾人祸等,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价下跌的不利消息。
(3)公司用闲散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扩展阅读:
利空与利多,从来就是一对欢喜冤家,势不两立还不说,有时还真假难辨。市场人士一般把利空分为实质性的利空,例如调高印花税,就带有政策调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场传闻之类的利空,那就经不起考验了,晚间有关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开高走。
利多也具同样的道理,也有实质性和非实质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税,就带有政策鼓励的用意,股指便会一冲上天,但也有传说中的利多,一旦没有兑现,不用说,所涉及的个股便跌跌不休。这种真假利空利多“骚扰”股市的例子,举不胜举。
多头当然喜欢多出些利多,而空头唯恐利空少了;多头有时会利用利多出货,也利用利空来吸货;空头也会利用利多反手打压,真是一对股市中的活宝。
④ 用公司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合理吗
不是给个人买就没什么大问题。不过公司资金一般要在经营范围内使用,不能随便购买金融衍生品。如果你公司不是外资企业一般没事。
⑤ 初创小公司闲散资金购买理财产品需要开股东会吗
小公司即是合伙人制度了,如果不想散伙,请依上市公司管理进行告知。
⑥ 企业闲置资金买理财产品要注意什么
若您开立的是招行公司账户,可进入以下网页链接了解招行在售的公司理财产品。如需进一步了解,请致电95555进入人工服务咨询。(公司业务服务时间:工作日8:30-18:00)
⑦ 公司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应占公司账面资金的比例
这个肯定要选短线投资理财品,不能影响到公司的资金流。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周期都会比较长,建议你可以了解黄金白银这块市场,交易方式灵活,资金出入也非常快。
⑧ 企业的闲置资金可以购买理财产品吗推荐
投资理财收益还是比较好的,这个具体还是看你选择怎样的平台什么样的产品,才知道收益怎样,乐助贷就是一个投资理财的平台,里面有很多的灵活产品,我们可以购买这些产品获得收益,收益按月返还,比稳健,而且比银行的利息率还要高一些,收益还是比较稳定的。
⑨ 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对股民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上市公司里有闲置资金来购买理财产品,所以在这不见得是个好事情,因为一个上市公司什么情况下他会去购买理财产品的,就是他把这些钱放在自己现有公司的主要业务方面去进行业务的拓展以及研发所带来的利润不能超过把这些钱放在金融业投资上面获得的利润的时候才会去做。
上市公司本身所做的研发投入过高,这有可能会导致公司短期内的利润水平受到影响,市场上的反响可能会不太好,但这个无所谓,因为一个企业尤其是科技型的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些核心技术不投入,前期研发怎么可能形成,恰恰相反如果这个企业科研投入非常少,那证明这企业基本上就到头了,早晚会被行业所淘汰,因为行业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不投入前去研发就不会有新的成果,就会逐渐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