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原因是当前保险公司竞争激烈,产品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增加亮点、卖点,但这类产品往往不能给公司带来理想的收益甚至会降低公司的利润水平(让利给客户),因此很多产品不能长期售卖;
另外一个原因是,保险公司的投资合作方提出的产品需求,保险公司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开发的产品,开发出来就针对特定渠道、特定客户群、特定期限内进行售卖,达到他们的保费收入水平即可,保费收入专门用来投资一项资产,多了少了都没什么意义。
⑵ 保险公司的新业务和新产品是指
那家保险公司
⑶ 保险公司推出一款新产品时,这个产品会涉及到哪些信息
简单而言有以下几点:
1:价格(每一元保额的价格)
2:付款期间(趸交,年缴,一般为3-30年不等)
3:赔付期间(1年期的,定期的,终身的)
4:理赔的数学期望(不同的责任有不同的数学期望,这里要结合赔付期间考虑。计算时间价值比如终身寿一般都是30-50年后的一次性大额赔款,定期寿一般是十几年后的一次性大额赔款,而健康险则是每年的相对稳定的小额赔款,固定分红保险则是每年固定的小额赔付等)
能把这四项确定了,一个险种的资金流动就可以很好的模拟了。
⑷ 最新产生的保险产品
许多人自认为保险公司会骗人。现实生活中,确实保险公司会拿了那些上飞机的客户的钱,因飞机没有掉下来,而不把这些钱还给坐好了飞机客户。但这些客户都是自愿被保险公司骗走钱的!综观4.5韩国空难和大连的5.7,正由于70%的人怕钱被骗而没有买航意险,结果人的生命真的分文不值,得不到保险上的分文理赔。而有些客户虽然也没有买航意险,但以前他们都曾经给保险公司骗过,但他们就得到了保险公司及时的理赔!空难引发理赔思索百姓投保理念存四大误区2002年05月17日15:22:46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民航连续发生两起空难,这两次空难中,平安保险在紧急启动急难援助计划、特别是与国际著名的急难援助机构SOS合作提供海外急难援助的同时,也对由此引发的话题进行了总结。平安保险市场总监潘宏源认为当前百姓的保险理念存在四个误区。保险意识亟待提高据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结果:“4·15”空难中,在北京购买机票的21名国内乘客无一人购买航空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购买率为零;只有两名国航机组人员,分别投保了一份人身险和一份财产险;“5·7”空难中,根据目前最新的统计资料,103名遇难乘客只有45人购买航意险,购买率只有43.6%;平安、太保等所有保险公司个人寿险的客户数量总共大概为30个左右。潘宏源认为,两次空难的低投保率表示百姓缺乏风险防范的观念,这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人均5-7张保单、航意险购买率95%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反映百姓的保险意识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大家习惯于把手中的闲钱存进银行,或者投入股市炒股,对保险这一保障、投资工具没有充分的认识。保险生态有待改善潘宏源认为,在当前国内保险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中,还有些人对保险业务员抱有一种错误的偏见。他们认定,凡主动前来向自己介绍和提供服务的业务员,目的都很明确———“赚我的钱”,于是便对其产生戒心和敌意。这实际是对保险这种让客户免于风险恐惧、今日为明日规划的营销方式的巨大误解。不久前,航意险遭到某些人的诘难,把它贬之为保险公司赚昧心钱的“摇钱树”,是暴利买卖。虽然中国保监会出面郑重声明,这一诘难没有事实依据,但其在社会上造成的负面影响却不容低估。两次空难,航意险购买率如此之低,与近期“航意险暴利”的聒噪可能有一定关联。实际上,保险公司开发、销售航意险本是国际惯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广大航空旅客提供更加充分可靠的保险保障。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可以使身故者的亲人和家庭多得到一份保险赔偿,也可使身体致残者多得到一份残疾保险金。产品结构待优化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一些针对少儿、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的险种往往更为畅销,潘宏源认为,这暴露了客户选择保险产品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在“5·7”空难中遇难的王先生于1997年4月份在长春为其子投保了5份少儿险,随后为其爱人投保了人身保险5万元,而恰恰没有给自己投保。保险公司在最短时间内为其做好了少儿险豁免赔案,豁免保费1万余元;同日,保险公司查实,遇难的一名北京旅客李女士于1997年为她刚出生的孩子投保了25份少儿险,年交保费9000元。保险公司将根据保单的规定豁免其应缴纳的剩余10年的保险费,共计9万元,而孩子仍将享有各项保险利益,但她自己却没有为自己购买任何保险。很可惜的是,王先生、李女士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身故,给家庭经济带来的损失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两个例子说明,中国客户购买保险还存在着一些理念上的偏差:究竟为谁买保险?潘宏源介绍,因为主要经济来源者往往都面临着比较大的职业、健康、意外等方面的压力与风险,在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者往往是投保的主要对象。这样,一旦出现任何意外失去这个支柱,维持家庭生活、保证孩子学习等基本家庭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潘宏源认为,人们购买保险产品时一定要认识到,购买保险是每一位投保人对自己和家人,甚至更多是为家人准备的一份关爱和责任。意外附加险需加强潘宏源还认为,目前客户购买保险时,存在一种过于追求投资、理财等功能的倾向,对规避风险的最初目的认识不够。这两次空难事故中意外险的投保比例低就是一个明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意外事故的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10.37%,成为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号“杀手”。工业意外、交通意外无时不在威胁人们的安全。潘宏源介绍,意外险具有参保年龄广、保障范围宽、保费低廉、无差别费率等特性。国际上的一般情况是,主险和意外险的购买比例是1∶5,假设购买20万元的主险,那么一般附加购买的意外险的保额在100万元左右。潘宏源最后说,正是因为客户的保险理念有各种各样的偏差,才更应该重视对客户投保理念、知识、技能的培育,确保保险业健康、稳健、高效的发展。(17C1)中华工商时报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