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政治题:谈谈中非合作对双方有哪些积极作用
六大工程好不?主要推进产业、金融、减贫、生态环保、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合作等六大工程
就产业合作而言,中非贸易快速增长,力争实现到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这表明中非合作的前景和潜力是无限的。这其中特别强调基础设施的合作,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不可能起飞。总理提出了高铁研发中心和航空合作计划,理念非常好,这些倡议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培养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促进其发展,一方面有助于非洲各国解决交通掣肘,另一方面有助于中国的先进技术转移至非洲,发挥更大作用。
金融合作方面,中方决定向非洲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为中非发展基金增资20亿美元。资金是限制非洲发展的瓶颈之一,增加100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对非洲国家而言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促成 很多发展项目。中非发展基金,是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设的基金,支持中国私人资本和非洲的中小企业融资,这笔钱若能用好,不论对中国企业更好地进入非洲,还是非洲中小企业借助中国的融资进行经济活动、解决当地的就业,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㠮....
㈡ 中非合作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建的
中非合作应该是在帮助非洲人民脱贫的背景下,共同建设,共同开发创建的。
㈢ 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有哪些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此同时,非洲对中国的投资也日渐活跃,一批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壮大。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起到了明显带动效应。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国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完成项目建设。
五、帮助提升民生水准:完善公共设施、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外债负担等,是关系到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国十分关注非洲的民生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并积极开展对非减债、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
六、拓宽中非合作领域:近年来,中非合作领域日益拓展,金融、旅游、航空、环境保护等逐渐成为中非合作的新领域、新亮点。中非还在多边框架中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相互支持、加强合作。
七、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的一系列经贸举措,惠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使非洲有关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务实高效的精神,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加强论坛框架内的经贸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深入发展。
㈣ 中非合作会有哪些好处
对中国来说,和非洲的合作主要是:中国投资搞基建,扶贫等等,然后非洲方提供港口、物资、能源的租赁权给中国方
好处嘛,无非就是非洲基建上去了,铁路公路都修起来了,城市建设也发展起来了,中国获得的好处就是港口、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等。
㈤ 近年来我国实施对非洲发展援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促进贸易平衡发展
贸易是中非经贸合作最初的形式。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和交往的增多,中非贸易规模日益扩大。1950年,中非双边贸易额仅为1214万美元,1960年达到1亿美元,1980年超过10亿美元。2000年迈上百亿美元台阶后,中非贸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非洲出口508亿美元,自非洲进口560亿美元。2000年至2008年,中非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33.5%,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2%升至4.2%,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由3.8%升至10.4%。2009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非贸易额下降到910.7亿美元,但中国在当年首次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中非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发展态势。2010年1月至11月,中非贸易额达1148.1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中非贸易结构逐步优化,双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相继进入对方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以轻工、食品、化工、土畜产等为主。2000年以来,机械设备、汽车、电子产品等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商品质量和技术含量大幅提高。目前,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在非洲对中国出口方面,棉花、磷酸盐等初级产品曾经是主要商品。近年来,非洲的钢材、铜材、化肥、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非洲农产品对中国出口增长加快。埃及的柑橘、南非的葡萄酒、加纳的可可豆、乌干达的咖啡、突尼斯的橄榄油、埃塞俄比亚的芝麻等特色产品,逐渐为中国消费者熟悉和喜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从非洲进口有所下降,但农产品进口增长了25%。
多年来,中国遵循互惠互利的原则,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中非贸易全面综合平衡发展。中国已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为支持非洲国家扩大对华出口,从2005年起,中国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截至2010年7月,受惠商品已扩大到4700多个税目,今后将逐步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全部税目95%的商品。在零关税政策带动下,非洲受惠商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从2005年至2010年6月底,中国在零关税待遇项下累计进口非洲商品13.2亿美元,包括农产品、皮革、石材、纺织服装、机械零部件、贱金属、木制品等。中国还通过举办非洲商品展、设立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并提供摊位费减免等优惠便利措施,帮助非洲企业开拓中国市场。
当前,中国和非洲同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市场需求旺盛,中非贸易具有很大潜力。就中国而言,非洲原油、矿产、钢材、农产品等商品对华出口,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非洲而言,中国的产品和技术适合非洲发展的需要,中国巨大的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非洲资源产品提供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同时,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非洲,可以帮助提高非洲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一些非洲国家控制和缓解通货膨胀。
二、拓展相互投资领域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阶段规模普遍较小。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非投资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样。2000年以来,在中非合作论坛带动下,中国对非投资快速增长,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与此同时,非洲对中国的投资也日渐活跃,一批非洲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发展壮大。
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增长迅速。200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为4.9亿美元,而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已大幅增长到93.3亿美元。二是分布广泛。中国对非投资分布在49个非洲国家,主要流向南非、尼日利亚、赞比亚、苏丹、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家。三是领域丰富。主要涉及采矿、金融、制造、建筑、旅游、农林牧渔业等。四是方式多样。除独资、合资外,参股、并购以及与第三国企业合资开发资源等方式也逐渐增多。五是主体多元。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等,均在非洲投资兴业,各有所长,相互补益。
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起到了明显带动效应。一是通过签订协定等方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3个非洲国家签署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与11个非洲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中非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二是设立中非发展基金。该基金是由中国金融机构设立的专门用于支持国内企业对非投资的股权基金,成立3年来已决策投资30多个项目,涉及农业开发、机械制造、电力、建材、工业园区、矿业、港口物流等领域。目前基金一期10亿美元额度已安排完毕,将逐步扩大到50亿美元。三是推动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由中国企业在双方政府支持下进行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并负责招商,吸引中外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目前,中国正在赞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建设6个经贸合作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2.5亿美元。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是中国在非洲设立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目前已引进13家企业,涉及采矿、勘探、有色金属加工、化工、建筑等领域,完成实际投资6亿美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非洲国家资源丰富,在资源领域的开发合作是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一些中国企业按照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非洲资源开发,帮助非洲国家发展资源加工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合作中,中国企业严格遵循国际规则,采取公开透明、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不垄断、不排他,与非洲国家和国际企业共同开发、利用资源。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拓宽了非洲发展的资金来源,提升了资源价值,也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欢迎。如,中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企业与苏丹合作开发石油资源,帮助苏丹建立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现代石油工业体系,苏丹的财政收入由此大幅增加,对改善人民生活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在非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与当地民众关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施“本土化”经营,雇用大量当地员工,积极提升所在国自主发展能力,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如,中国在赞比亚的矿产企业,不仅投资建设冶炼厂,提高当地铜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承诺,“不减少一吨产量、不裁减一名员工、不减少一分投资”,成为该国7家外资矿山企业中唯一没有减产、裁员的企业。
近年来,随着非洲经济发展和中国市场潜力扩大,非洲企业对华投资日渐活跃。其中,毛里求斯、南非、塞舌尔、尼日利亚、突尼斯等是非洲主要的对华投资国家。南非企业在华合资成立的啤酒企业,共经营着近70家啤酒厂。突尼斯与中国企业在华合资成立的化肥企业,已成为中国大型复合肥生产基地之一。截至2009年底,非洲国家累计对华直接投资99.3亿美元,涉及石油化工、机械电子、交通通讯、轻工家电、服装纺织、生物制药、农业开发、娱乐餐饮、房地产等领域。非洲对华投资体现了优势互补,也带动了中国对非洲和其他地区的商品出口。
三、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很多非洲国家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中国重视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通过援助、工程承包、投资合作、扩大融资等方式,帮助非洲国家兴建住宅、公路、桥梁、铁路、机场、港口、通讯、电力、给排水、医院等基础设施,对非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中国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企业重合同、守信用,保质完成项目建设。
多年来,中国援助非洲国家建成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20世纪70年代,在自身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援建了1860多公里长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成为中国无私援助非洲的历史见证。中国援建的埃及开罗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每年举行上百个国际会议及展览,推动了当地商贸及旅游业发展。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00多个基础设施项目,较大的项目还有索马里贝莱特温—布劳公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突尼斯麦热尔德—崩角水渠、坦桑尼亚国家体育场等。正在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等一批项目。
为支持非洲国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优惠性质贷款,并支持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非洲商业贷款规模。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非融资力度。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5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优惠出口买方信贷。2010年至2012年,中国计划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优惠性质贷款支持的在建大型项目,包括毛里求斯机场、赤道几内亚马拉博住宅、加纳布维水电站等。
中国工程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通过竞标在非洲承建工程项目,建设了大批质量好、造价低、非洲急需的基础设施。从住房、道路,到机场、炼油厂、电信网、水电站,项目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从单一企业投标到组建国际企业联合体投标,中国企业在非洲展现了实力,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提升了国际化经营能力。中国企业建成的大型项目包括阿尔及利亚喜来登酒店、埃塞俄比亚全国电信网、苏丹麦洛维大坝等。正在建设的大型项目有安哥拉社会住房、利比亚沿海铁路、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等。
中国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从事惠及当地民众的公益事业,赢得了所在国政府、公众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捐资修路、架桥、打水井、建医院、盖学校,还捐赠物资,为当地社区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如,中国企业在苏丹的公益事业已使200多万人受益,在尼日利亚捐建的中尼友好小学缓解了当地300个村庄的基础教育压力,在安哥拉、利比亚等国建设的职业培训中心已培训大批学员。
四、加强发展能力建设
发展是非洲面临的最迫切问题,技术和人才的匮乏是制约非洲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非洲发展能力建设,通过与非洲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向非洲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等,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加强教育交流与合作。中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合作,为非洲培养大量人才。截至2009年底,中国提供援助在非洲建成107所学校,向29465人次非洲留学生提供了政府奖学金。目前,中国政府每年向非洲国家提供5000个左右奖学金名额。中国还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在非洲建立生物、计算机、分析化学、食品保鲜加工、园艺、土木工程等专业实验室。
开展管理和技术培训。中国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非洲培养管理和技术人才。截至2010年6月,中国为非洲国家培训了各类人员3万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经济、公共行政管理、农牧渔业、医疗卫生、科技、环保等20多个领域。另外,中国在非企业通过建立培训中心、在职培训、选派优秀员工赴华培训等方式,为所在国培训大批熟练技术人员。
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开展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编织、刺绣、皮革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如,中国为利比里亚战后难民、辍学学生、贫困农民举办了多期竹藤编技术培训班,推动当地竹藤产业发展。竹藤编培训班学员通过出售自制产品,月收入可达150美元,有效改善了生活条件。
派遣援外专家和青年志愿者。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等。派遣专家指导中国援建项目的生产运营,培训当地管理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掌握独立管理项目的能力。中国还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合作,与毛里塔尼亚、加纳、埃塞俄比亚、加蓬、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等国分别签署了《南南合作三方协议》,累计向上述国家派出600多名中国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截至2009年底,中国向非洲派出青年志愿者312名,提供了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体育教学、计算机培训、国际救援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五、帮助提升民生水准
完善公共设施、解决粮食问题、改善卫生条件、减少外债负担等,是关系到非洲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民生问题。中国十分关注非洲的民生发展,帮助非洲国家建设公共福利设施,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并积极开展对非减债、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
积极援建公共福利设施。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了一大批低造价住房、打井供水、污水处理、广播电视和通讯设施等公共福利项目,对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塞舌尔、莫桑比克、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的低造价住房项目,改善了当地民众居住条件;尼日利亚、塞内加尔、赤道几内亚的打井项目、坦桑尼亚查林兹供水系统、尼日尔津德尔供水工程等,解决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问题;赤道几内亚国家电视中心,满足了当地电视信号传输、覆盖的需求。
开展多种形式农业合作。粮食安全关系到非洲的稳定发展和脱贫减困。农业是大部分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中非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中国始终将帮助非洲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中非农业合作的根本目的。中非农业合作的主要领域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生产、养殖业、农业实用技术交流和转让、农产品加工和储运等。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为非洲援建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等农业项目142个,启动1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并向非洲国家提供大批农用物资、农业设备。中国政府还鼓励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农产品加工、农业开发项目。
改善非洲医疗卫生条件。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提供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主要措施。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非洲援建了54所医院,设立30个疟疾防治中心,向35个非洲国家提供价值约2亿元人民币的抗疟药品。自1963年起,中国持续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共向46个非洲国家派出过1.8万人次援外医疗队员,累计治疗患者2亿多人次,并为非洲培训数万名医疗技术人员。中国医疗队不仅诊治常见病、多发病,还创造条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断肢再植、巨大肿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挽救众多生命垂危病人,并填补了受援国多项医学空白。目前,有1000多名中国医疗队队员在41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服务。
减轻非洲债务负担。中国政府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减债努力,帮助非洲国家减轻对华债务负担。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的312笔债务,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上述减债举措,体现了中国帮助非洲实现发展的愿望和决心,也推动了国际社会对非减债进程。
开展减灾救灾和人道主义援助。中国与非洲积极开展减灾、救灾领域的人员交流、技术合作以及经验共享。当非洲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和战乱影响时,中国坚持及时向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随着国力提升,中国对非洲的人道主义援助力度不断加大。2003年,阿尔及利亚发生6.8级地震,中国迅速向其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并派遣国际救援队,救灾援助总计536万美元。2004年,中国正式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援助行动更加快捷有效。近年来,中国向苏丹、马达加斯加、布隆迪、坦桑尼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莱索托、津巴布韦等国家提供了食品、帐篷等紧急物资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增强抵御灾害以及灾后重建的能力。自2004年以来,中国向苏丹提供近1.5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向达尔富尔地区提供人道主义物资和实施打井供水项目。
六、拓宽中非合作领域
近年来,中非合作领域日益拓展,金融、旅游、航空、环境保护等逐渐成为中非合作的新领域、新亮点。中非还在多边框架中就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相互支持、加强合作。
拓展金融合作。中国政府支持中非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双方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业务已遍及非洲大陆,提供国际结算、贸易和融资等服务,融资领域涉及制造、能源、通讯、电力、供水、交通、农业、物流等行业。中国金融机构已在赞比亚、南非和埃及等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中国加入非洲开发银行、西非开发银行等,通过捐款、减债、设立双边技术合作基金等方式,支持非洲减贫与发展事业。非洲国家的金融机构也积极拓展对华业务。截至2009年底,埃及、摩洛哥、喀麦隆、南非和尼日利亚等5个非洲国家的6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
推进旅游合作。旅游是非洲国家关注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正成为中非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中国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的旅游合作。2002年,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中国大陆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截至2009年底,非洲共有28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大陆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2009年,中国大陆公民首站到访非洲38.1万人次,同比增长18.5%;非洲来华旅游40.1万人次,同比增长6%。中国企业还在非洲开设旅行社、餐馆,参与酒店建设、管理等。
加强航空运输合作。中国鼓励双方航空企业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开通更多连接中国、非洲的直达航线,以便双方人员交往和货物运输。截至2009年底,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赞比亚、南非等15国正式签署民用航空运输协定,与塞舌尔、利比亚、乌干达等6国草签民用航空运输协定。目前,埃及、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航空公司已开通直达北京、广州的航班。中国的航空公司开通了北京至尼日利亚拉各斯、安哥拉罗安达和苏丹喀土穆的直达航线。此外,中国航空主管部门通过国际民航组织等渠道,积极开展对非援助合作,承诺从2008年至2011年,每年向国际民航组织“非洲航空安全全面地区实施计划”捐款10万美元,用于帮助非洲提高民航安全水平。
开展环境保护合作。环境保护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召开中非环保合作会议,实施中非人力资源环境培训计划,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非环境中心。中国政府倡议建立中非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就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支持非洲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正当权利,在长期减排目标等问题上最大限度照顾非方关切。中方还承诺,在资金问题上不与非洲争援助,并将结合非洲实际需要,从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目前,中国已与部分非洲国家开展了沼气技术、水力发电、太阳能与风能发电等方面的合作。
七、发挥中非合作论坛引领作用
2000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创建了中非合作论坛。论坛迄今召开了四届部长级会议和一届峰会,建立了部长级会议、高官会、企业家大会等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中非合作论坛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重要平台和务实合作的有效机制。中非合作论坛增强了中非政治互信,引领、带动了包括经贸合作在内的中非合作,不断丰富中非关系内涵,提升中非关系水平。
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以来,中方围绕着中非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长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出台新的经贸举措,推动中非经贸关系深入发展。这些经贸举措契合非洲发展需要,体现了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上的务实和创新精神。
在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减免非洲债务、鼓励企业对非投资和培训专业人才等措施。在2003年第二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增加对非援助、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合作、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等措施。
在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和第三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宣布了旨在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发展的8项举措,包括扩大援助规模、提供优惠性质贷款、援建非洲联盟会议中心、扩大免关税受惠商品范围、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设立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疟疾防治中心等。在中非双方共同努力下,这8项举措已在2009年底前全面落实。
在2009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又宣布了8项新举措,涉及农业、环境保护、促进投资、减免债务、扩大市场准入、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进一步突出改善非洲民生、加强农业合作、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提高非洲自主发展能力等内容。这些举措,立足于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当前的实际困难,着眼于帮助非洲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巩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的一系列经贸举措,惠及所有与中国建交的非洲国家,使非洲有关国家和人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务实高效的精神,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加强论坛框架内的经贸合作,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向深入发展。
㈥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推动中非合作的新概念和新举措有哪些
第一,峰会将发出构建更加紧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呼唤。本次峰会主题反映了中非双方希望弘扬传统友好的共同心声,表明了中非双方谋求合作发展的坚定决心。中非领导人共商国是,加强战略引领,将充实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内涵,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峰会将谱写“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的新乐章。中方愿同非方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推进中非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非洲的发展振兴开辟新的空间,提供新的动力。
第三,峰会将制定中非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的新路径。峰会成果将把双方深化务实合作的强烈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全方位规划未来3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特别是攸关非洲民生与就业、契合非洲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领域。把中方优势同非洲禀赋进一步对接,助力非洲培育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推动中非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第四,峰会将奏响中非人民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新旋律。峰会前后,中非双方将举办14场分论坛和配套活动,充分体现中非合作的全面性和多元化趋势。峰会将进一步推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多项合作举措,鼓励中非人民更多参与其中,深化中非人民相知相亲,为中非关系发展提供更充沛甘甜的“源头活水”,使中非友好永续推进、薪火相传。
㈦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要内容
11月3日至5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3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以及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分别出席了峰会和部长会。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5日下午在北京通过,中非双方表示将加强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根据行动计划,在农业方面,双方决心加强在种植业、畜牧业、灌溉、渔业、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动植物卫生与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探讨开展农业合作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农业投资,进一步参与非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机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与非洲在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合作;加强与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内的合作。在投资与企业合作方面,双方承诺继续鼓励和支持相互投资,积极探讨扩大投资合作的新领域、新方式,并采取切实措施维护其健康发展。
双方将推动商签并落实双边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营造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保护双方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承诺对双方的投资企业在许可手续、物品通关、人员出入境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便利。双方表示将致力于加强双方中小企业合作,推动非洲工业发展,增强生产和出口能力。
根据行动计划,中国政府重视推动扩大对非投资,决定支持中国有关银行设立中非发展基金,逐步达到总额50亿美元,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兴办有利于提高非洲国家技术水平、增加就业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中国愿在今后3年内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在有条件的非洲国家建立3-5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在贸易方面,双方表示继续致力于为中非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使中非贸易向平衡方向发展。中方承诺进一步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将与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输华商品零关税待遇受惠商品由190个税目扩大到440多个税目,并尽快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早日签署协议并付诸实施。
双方将加强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领域的合作,促进中非贸易健康、有序发展;本着互谅互让原则,通过双、多边友好协商,妥善解决贸易分歧和摩擦;逐步完善“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机制,充分发挥其沟通、协调和促进作用。 在金融领域,双方决定继续推动相关合作并支持双方商业银行间开展业务往来,充实中非经济合作的内涵;中方鼓励中国金融机构在非洲设立更多分支机构,非洲方面愿意就此提供必要协助。
双方同意继续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通信、水利、电力等设施建设作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加强与非洲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非洲方面承诺继续加大在该领域的开放度,欢迎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此提供必要的协助与便利。
双方决心根据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方式,鼓励和支持双方企业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双方的能源、资源。
中方高度重视在合作中帮助非洲国家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双方表示将本着相互尊重、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在科技应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等方面的合作。中国将继续为非洲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技术援助示范项目,推动中国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在非洲的推广和应用。
双方将加强在共同感兴趣的农业生物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地质勘查、采矿技术和新药研发等领域的科技合作;加强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电信普遍服务、网络与信息安全、电信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
双方表示鼓励双方航空、海运企业建立更多的连接中国与非洲的直达航线;进一步加强在认证认可、标准、计量、消费品安全、工业品质量检验、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等领域的合作。 行动计划说,双方认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磋商与合作,有利于维护双方及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中非双方在行动计划中重申尊重《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非洲联盟章程》的原则以及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共同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通过改革提高联合国的权威和效率,主张改革应坚持民主协商,有利于维护会员国团结并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关切;安理会改革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代表性,应通过充分和深入讨论,达成协商一致。
双方表示,欢迎联合国成立人权理事会,决心加强双方在理事会中的合作,共同推动理事会致力于尊重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促进不同文明、文化和宗教间对话,同等重视公民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优先关注发展权,处理好人权问题,消除双重标准和政治化。
中非双方承诺加强协调与配合,推动尽早恢复多哈回合谈判并取得平衡的、有分量的、可以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切实推动作用的一揽子成果。推动有关谈判充分考虑发展中成员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落实针对发展中成员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使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并从中切实受益。中国支持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洲国家的“入世”努力。 中非双方在行动计划中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核裁军和防止核武器扩散进程,支持非洲在自愿基础上实现无核武器区目标的努力。中国承诺继续支持并参与非洲人道主义扫雷进程,以及打击轻、小武器非法贸易的努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资金、物资援助以及相关培训。
双方还同意在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指导下,加强双方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中非还将积极推动国际社会关注并切实帮助解决非洲地区冲突,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努力维护非洲的根本利益。中国愿与非洲加强在预防、控制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合作。
行动计划说,中国政府决定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至2009年,将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1倍;今后3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免除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底对华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 中国政府将根据非洲国家不同需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帮助培养各类专业和管理人才,完善后续跟踪机制,提高培训效果,并承诺,今后3年内在“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基础上加大投入,为非洲国家提供各类培训1.5万人次。
中非双方决心积极落实中非双边政府间交流计划项目,推动和支持双方地方与民间开展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等活动;决心鼓励双方高等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双方互派留学生合作的实际效果,积极商讨签订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学历认证协议。 中国政府决定今后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100所农村学校;在2009年之前,将向非洲国家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到4000人次;每年为非洲国家培训一定数量的教育行政官员、大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和要求,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帮助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鼓励中国有关院校开展非洲语言教学。双方决心加强在艾滋病、疟疾、肺结核、埃博拉、基孔肯雅及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治、卫生检疫以及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政府决定,今后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向非洲国家提供防疟药品和设立30个抗疟中心;今后3年内,将根据自身能力及非洲国家需要,续派、新派和增派医疗队,并与非洲国家积极探索派遣医疗队的新方式;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所需的药品和医疗物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和改善医疗设施、培训医疗人员。 中非双方决心加强环保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及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今后3年内中方将逐年增加培训非洲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的数量。促进双方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多边环保合作。双方还同意推动在能力建设、水污染和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环保产业和环境示范项目等领域的合作。
中国政府决定新增加阿尔及利亚、佛得角、喀麦隆、加蓬、卢旺达、马里、莫桑比克、贝宁、尼日利亚等9国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使中国在非洲批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增至26个。中国政府今后将根据非方要求,给予更多条件具备的非洲国家“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地位。 中非双方表示将鼓励双方的新闻媒体在促进彼此了解、增进相互友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双方政府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增加双方新闻团组互访。双方将支持和鼓励双方新闻媒体加强对对方的采访报道,愿为双方媒体互派记者常驻或短期采访提供协助与便利。
双方还同意加强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合作。中方将重点协助非洲国家培训广播电视人员。 此外,中非双方决心加强民间往来,同意在今后3年内,发展和完善中非青年交流网络和中非青年集体对话机制,继续举办中非青年联欢节,促进中非青年发展领域的合作。
中国决定逐步扩大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非洲服务计划,愿扩大同非洲国家开展体育交流与合作。
㈧ 四个坚持推进中非合作中的四个坚持具体内容是什么
你好!看了你的描述,四个坚持推进中非合作中的“四个坚持“的具体内容是: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情友好,平等相待;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祝你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