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险业绩统计系统
别用那些软件 会盗取你客户 你用WORD 或者EXCEL 自己做一个表格
自己统计客户不就完了么 安全
我不知道你们人寿 有没有自己的软件 我们平安的 就有自己的一个软件
② 如何完善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与完善,在我国城镇地区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高度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养老保险体系,但是还不够完善,而改革和完善城镇养老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全面、及时、动态地把握城镇养老保险工作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发展水平、速度、规模和比例关系。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各项养老保险条例的出台以及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当前采用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及体系在实际运行和工作中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发展和研究的需求。因此,本文以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
全文共由六章组成。其间,笔者综合使用了定性分析、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理论逻辑研究等基本研究方法,对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运行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深入分析了其现存的问题。并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从三个不同的维度期望能够全面描述和反映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同表现侧面,并在这三个维度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整合从而重新构造了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三位一体的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系统。
文章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阐释了研究的内容,明确界定了相关的概念,同时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在第二章分为两大块内容。前一部分内容是笔者在对我国当前正在运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和具体指标构成。在总体框架介绍上笔者采用结构图的形式直观表示,在具体指标介绍上分为基础描述型和分析评价型两类指标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关于相关的理论研究的综述,首先对国内外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历史沿革及发展进行追述,而后对当前关于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三个关注点,即:我国社会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我国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和我国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专题研究三个研究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予以评价。
文章的第三章对我国现有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进行具体的研究评价其存在的问题。总体上来讲是从现行的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两个角度进行了评价。在本章的结构上采用宏观到微观的逻辑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节是运行整体效果的评价,不但指出了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还特别指出了在实践运行中“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实际缺失;第二节从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体系结构上进行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少与养老保险相关的经济社会等宏观指标体系、管理类统计指标体系有待完善、指标及体系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晰不突出;第三节从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元素构造上,即具体指标的设置上进行评价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数量指标多,质量指标少、基础描述性指标多,分析评价决策规划指标少等。在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首先,笔者采用了规范分析方法来分析我国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在设计体系的结构以及具体构成的合理性。其次,笔者通过访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处的有关工作人员了解这套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纵向比较方法分析现行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在运行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对当前设置的具体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进行了评价。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本打算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和调查了解在研究中发现的现行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时间和资金的限制而没有实现,所幸的是还可以借鉴其他研究者对相关存在问题的论述。
第四章是在第三章对现行的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从体系结构和指标构成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后,针对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从理论上分三个角度,即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流程,统计指标体系应具备的四种基本功能以及城镇养老保险统计的具体内容,分别从这三个维度反映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设计了不同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并设置了具体的指标期望能够全方位多方面的客观全面反映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过程及结果。随后,本文在从这三个角度构建的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整合重新构造成为一套完整系统有机联系的三位一体的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并根据统计指标体系构造的内容进行了体系的结构构造和元素构造(即具体指标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城镇养老保险指标体系重构这一环节,笔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首先,从理论上分析归纳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分析其可行性,并从上面提到的三个维度来进行研究如何全面反映我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活动流程及结果;其次,采用系统论的方法,从体系结构上和具体指标设置上进行了指标体系重新构造;第三,笔者在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统计指标体系重新构造过程中还采用了流程图来分析养老保险的活动流程。
文章最后两章笔者对保证重构的指标体系的正常运行提出一些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与改革的建议。在本文最后一章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笔者的研究结论,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研究的内容。
③ 保险行业数据如何查询
行业宏观数据可参看保监会网站,统计数据栏目,里面有各类数据,包括各家公司每个月、每年的保费收入,各类保险的保费收入,各个区域的保费收入等,一般都够用。
同时可以参考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部分行业网站也有保险数据栏目,如向日葵网的保险数据栏目。
如果要再转业的数据,可以查询高校财经数据库,infobank,国研网,知网,万方数据库。
国外数据可参看世界银行数据库,联合国数据库。
④ 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
(一)系统的主要构成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可分为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和部办公管理系统四部分,见图一。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总图见图二。
1.宏观决策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主要是通过多种渠道采集和整理统计数字信息,经过汇总、交换和分析,对政策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对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测。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系统
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基层单位管理平台部办公系统
统计信息管理系统
监测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政策法规系统
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管理系统
养老保险管理系统
医疗保险与生育保险管理系统
工伤保险管理系统
工资收入管理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系统
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
办公管理系统
查询系统
运转系统
外部信息接入系统
对外信息交换系统
图一系统构成图
宏观决策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常规统计报表制度采集的信息。
二是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采集的信息。
三是国家统计部门、国家信息部门及其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发布的信息。
四是通过对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分布式资源数据库进行“扫描”得到统计信息。这种方式可支持高频度、高灵活度的信息采集,信息质量可靠且信息量大。随着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这种方式将成为宏观决策系统信息采集新的重要渠道。但该方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
查。
在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中这四种数据来源将长期并存。
2.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管理系统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部分。管理的内容涉及劳动者个人、企业和其他劳动组织和微观信息。业务管理系统一般包括直接面向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进行管理、服务和指导的事务处理部分(简称“前台”),及对业务管理系统中拥有
的微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各级宏观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的部分(简称“后台”)。业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详见附件一。一般说来,由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的资源数据库主要建在中心城市。宏观决策系统对资源数据库的“扫描”可有三种方式,详见附件二。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部分。是企事业基层单位用于人事、工资、岗位、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管理,并与财务管理和企业生产管理相衔接的系统软件。其指标体系要求科学完整,在满足各单位自身管理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
统数据采集的需要。特别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统一征缴的需要。
4.部办公系统
部办公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查询系统、运转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见图三)。这些系统就信息内容而言相对独立,各系统软件开发也相对独立。该系统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机关有关厅司事务管理提供辅助支持手段。系统开发、运行建立在部机关统一的网络上,发挥系统效用,实现信
息共享。
(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各业务管理系统及基层单位管理平台在系统的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流,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系统之间的基本关系见图四。
宏观决策系统
各业务管理系统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
图四系统基本关系示意图
#131.系统内部的关系
宏观决策系统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各项政策决策者。该系统将从各业务管理系统资源数据库“扫描”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经济模型等分析手段,提供政策监控信息和决策建议。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比较紧密,为宏观决策系统提供数据支持,是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柱。
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是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微观数据采集的基础。
劳动和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相互关联,要求宏观决策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和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之间,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以及部—省—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险部门之间所建立的信息系统要保持顺利、良好的信息疏通,为此必须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体系。宏观决策系统建设一个网
络并对宏观决策所需信息资源进行集中管理。
2.与外部系统的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人口、教育、工商、银行、税务、卫生等系统关系密切。待条件成熟时与有关部门共同协商,统一标准和接口,在全社会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三、系统建设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一)建设的现状
原劳动部信息中心结合劳动部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劳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经部党组批准,从1989年开始实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
目前,已有15个省市劳动部门相继成立了信息中心,其余的省区市明确了信息工作综合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一支信息技术队伍。同时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和开发规范。
2.系统的开发建设
(1)宏观决策系统完成了统计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处理过程,支持了常规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等信息采集方式。
(2)在业务管理系统中,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系统已有用于不同平台的职业介绍系统统一版本软件在各地应用,现正进一步制定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发展规划纲要。
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模式已趋于成熟,信息系统建设在全国各地的进展程度不一,尚无统一版本的软件。
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工资收入、劳动关系和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因业务管理模式尚不成熟,或需求分析不明确,未做具体规划。
(3)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主体软件“劳资人事管理系统”,目前已进入推广阶段。
(4)部办公系统中办公管理软件已在部机关局域网上运行。部分软件需按照新的工作流程进行修改。
(5)部机关局域网实现了对处一级的支持,进行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系统内联网的规划,建设了部机关的内联网中心站,已具备和中国互联网及国际互联网相联通的能力和条件。开通了部——省计算机远程风和电子邮件系统、部机关——劳科院微波通信网。
一些有条件的省市也建立了省(市)——地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远程通信网或厅(局)的局域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和克服,主要表现在:
1.信息机构和信息系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系统建设的要求;
2.宏观决策需要不明确,业务流程不规范且稳定性很差;
3.标准规范不统一,影响系统间的互联互通;
4.应用软件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5.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
6.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足;
7.思想认识不统一,对信息系统建设缺乏应有的理解和支持。
四、重点工作安排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三二一”工作目标和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今后四年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期工程(1998.10—2000.12):重点做好系统的规划标准制定、业务系统软件开发、宏观决策数据库建设及网络建设等工作。
1.制定信息系统核心部分的标准,包括软硬件基本要求、数据交换标准、主要的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进行IC卡的调研与统一规划。
2.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级和省级宏观决策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
3.完成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前台统一软件的开发。在中心城市进行市内网与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4.在总结各地系统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纲要。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的开发工作。
5.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作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体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6.完成集人事、工资、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管理及财务、生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版基层单位管理平台软件,并在全国推广。
7.根据部新的业务流程修改办公管理软件,对已投入使用的软件加强培训,在1999年底使我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8.完善部机关局域网,建立网络管理系统和网络安全体系,加强上网信息资源的组织工作。加快省级网络中心的局域网建设,1999年建成部——省级内部互联网。
二期工程(2001.01—2002.06):重点做好建设资源数据库、实现“扫描”方式的信息采集和构建全国信息网等工作。
1.继续进行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试点与推广工作。
2.构建就业服务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全国信息网络。
3.进行中心城市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建设,以“扫描”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进度表详见附件三。
五、支撑条件
为了实现系统建设目标,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基础工作。
1.加强对系统建设和系统应用的宣传力度,使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对系统建设迫切性、重要性及其基本内容有正确的认识。
2.理顺信息系统管理体制,成立部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重大问题的组织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部信息中心。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部信息中心负责对省市级系统建设进行技术指导。省及中
心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信息中心(信息系统综合管理机构)承担本级系统建设、管理任务。省及中心城市系统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方案须符合部里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并报我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县区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得自行进行系统建设。
3.加强各级信息机构建设,有条件的省和中心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建立专门的信息系统综合管理机构(信息中心),并配备专职信息人员。
4.强化对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系统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各级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操作能力。
5.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学习先进技术,吸取先进经验,保持系统建设的先进性和动态性。
6.建立完善和投资体制,广泛开辟投资渠道。宏观决策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必须由财政拨款支持。各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由财政拨款支持,也可本着谁投资谁获益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争取多方面的投资。对于前台运行部分,在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应允许合理收取适当费
用。
对于系统规划标准、资源数据库建设试点、宏观决策网络建设这三项重点工作,要优先给予资金保证。
附件:1.业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2.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三种模式
3.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进度表
图二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总图
图三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部办公系统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件1 业务管理系统的主要内容和功能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的内容,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以下七个专业系统:
1.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
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主要依托于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由部、省、市三级分级管理,内容包括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就业服务、劳动力就业管理和失业保险基金的征缴、发放等,为劳动力供求信息共享、劳动力市场信息的分析预测发布、失业状况分析预测、失业保
险基金管理和失业保险金发放以及劳动就业、失业管理提供服务。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又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管理“前台”,主要功能包括职业介绍、失业保险等事务处理和数据采集工作。使用对象主要是就业服务和
失业保险执行机构、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公众。管理决策支持层又称“后台”,主要功能是通过对资源数据库的原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使用经济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信息,为宏观决策系统提供支持。使用对象主要是就业、失业和培训政策的决策者、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执行机
构的管理者和社会公众。
2.养老保险管理系统
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包括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个人帐户管理、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险金发放以及基金运转、储备、调剂等方面的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与其他四个险种统一征缴,分别使用。按照省级统筹的管理要求和中心城市建库的系统模式,养老保险管理系统实行部、
省、市三级管理,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和发放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对基金运行状况和宏观调剂进行监控和预测,为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和政策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
养老保险管理的功能结构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前台)和管理决策支持层(后台)。事务处理层主要包括在职职工个人基本信息管理、养老保险缴费记录、个人帐户管理及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记录等工作。信息采集主要通过基层单位管理平台的信息交换及业务前台记录等方式。采集
到的信息存放于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中,通过网络互联,可供有关方面进行查询,离退休人员可凭卡领取养老金。前台部分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养老保险执行机构工作人员、管理者和社会公众。管理决策支持层主要对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进行分析,建立养老保险预警系统,掌握参加养老保险
的企业、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动态情况,掌握基金运行状况,对基金进行宏观调剂,为宏观决策系统提供支持。后台部分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社会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
3.医疗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管理系统
医疗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都是社会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基金征缴、个人医疗帐户管理、职工基本信息管理、医院和药品管理、职工看病及住院管理、育龄女职工管理及女职工生育记录等内容。基金征缴可借助于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与其他社会保险基金一起进入系统
管理,职工基本信息管理也可从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中提取。与其他保险不同的是,医疗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还依赖于医院系统的建设,因此,医疗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系统要同医院系统之间互留接口,保证基础信息可交换。
4.工伤保险管理系统
工伤保险管理系统主要内容包括保险基金征缴与发放、伤亡事故管理、职工伤残评定、伤残抚恤、遗属抚恤和职业病待遇等内容。基础信息主要从基层单位管理平台提取,工伤资源数据库是对伤亡事故和职工伤残、职业病的记录。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分析可得到相应的统计数据,是制定
劳动安全卫生和工伤保险等政策的依据,并可对基金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分行业统计的工伤和职业病情况以及保险待遇支出情况,将为制定行业费率提供决策依据。如果不考虑劳动保护其他方面的工作,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工伤保险系统的模式相对比较简单,网络规模和信息容
量要小一些。
5.工资收入管理系统
工资收入管理系统是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与工商、银行、税务等部门的联网,可有效地监控企业的工资管理,帮助企业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该系统的建设可完全取代目前工资总额手册制度的手工操作方式,既方便了企业,也使宏观调控落到实处。通过银行代发工资、个人收
入登记制度的推行,对了解个人收入状况和个人所得税的征缴,也都是有利的。
6.劳动关系管理系统
劳动关系管理系统包括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突发性事件处理、劳动监察、劳动关系宏观预测等方面的内容,其数据采集可以从基层单位管理平台中提取,劳动争议处理案件在业务前台中记录。该系统可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重要手段,也为宏观决
策系统提供支持。
7.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
职业技能开发管理系统包括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培训、择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该系统与就业服务系统关系密切,对宏观决策系统也可提供支持。
附件2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三种模式
资源数据库包括两种重要的信息资源。一是由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前台登记的信息所产生的,包含各相关业务内容的微观信息数据库。二是现行统计报表制度中的统计报表超级汇总数据库(即基层表数据库)。对业务前台而言,资源数据库是业务信息的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
集散地,为业务前台管理,如信息查询、信息交换等提供支持。同时,对资源数据库进行“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系统重要的数据来源,在宏观决策系统数据流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见图1)。
图1 宏观决策系统数据流程图(略)
资源数据库建设可采取三种模式。
理想的模式是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共享一个资源库,信息分段管理(见图2)。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信息的冗余度,保证了信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易于与国家人口系统或我们最终要建设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等系统对接,对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持也更好。但是,目前各地的业务管理系统已
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建设,有的系统已经交付使用,各系统之间的规划设计不统一,标准规范也不统一,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难统一起来。因此,这种模式只适合于新建系统的地区,且须有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图2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模式一(略)
模式二是各业务管理系统独立运行,同时建立冗余的共享资源数据库,对宏观决策系统进行支持,并为各业务管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提供支持,待条件成熟再向模式一过渡(见图3)。模式二保护了已有的投资,并且解决了将来与人口等系统对接的问题。但信息高度冗余,增加了运
行费用,且保持数据的一致性难度较大。
图3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模式二(略)
模式三是各业务管理系统独立运行,对于宏观决策系统的信息要求,通过指令分解和指令翻译,然后由各业务系统分别完成(见图5)。这种模式保护了已有投资,降低了系统建设的难度,但加大了应用软件开发和中间管理的难度,且与人口等系统对接困难,对宏观决策系统的支持程
度较弱。
图4 资源数据库建设的模式三(略)
就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而言,应以建设第一种模式资源数据库为方向,其他两种模式应逐步向第一种模式过渡。
附件3 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工作进度表
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本级相应的系统建设任务。
⑤ 如何做好社保统计工作
近年来,省社会保险局注意坚持围绕社会保险中心工作,认真开展统计分析,积极搞好监测评估,有效地提高了统计工作整体水平,我省的统计报表工作连续多年被部社保中心评为一等奖,多篇统计分析报告被劳动保障部和省厅评为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促进了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但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保险改革的不断完善,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也发现社会保险统计工作也还有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保险统计分析
开展统计分析,首先要确定分析目标,紧紧抓住领导和大家关心的问题,抓住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抓住社会保险工作实践中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围绕社会保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在分析中,我们要力求将社会保险工作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从社会保险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看其内在的联系,从统计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内容和权威的数字,对社会保险事业和基本状作出评价与判断,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加以反映。同时,力求在“四新”上下功夫,即“把握新特点、判断新形势、预测新趋势、提出新建议”,提高对社会保险的准确判断和预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根据全省社会保险业务特点,建立了社会保险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重点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分析。(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分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登记人数,参保人数,建帐人数,实际缴费人数,计划扩面人数,实际扩面人数,计划完成程度,参保人数增长率,建帐率等分析指标;(2)基本养老保险负担程度分析。包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离退休人数,离退休人员增长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离退休人员增长率,平均负担系数,平均替代率等;(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缴情况分析。包括月人均缴费基数,月人均缴费基数增长率,月人均缴费基数占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应缴、实缴养老保险费,补缴养老保险费,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增长率,收缴率等指标;(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分析。包括月人均养老金,养老金增长率,应支付、实支付养老金,补发养老金,养老金历史拖欠,支付率等;(5)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分析。包括本期收支结余,历年累计结余及增长率,历年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个人帐户实帐规模,空帐规模及可支付月数等;(6)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情况分析。企业退休人员数,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社会化管理服务率,纳入社区管理人数,社区管理率等等。
二、广泛征集,科学整理,认真分析统计资料
统计分析的突出特点,就是对问题的分析要从统计资料出发,从定量分析入手,进行剖析,完成对事物的判断。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的深加工,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矛盾,分析原因,研究规律,达到揭示问题的实质,实现从量到质的升华。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性,这就需要我们统计人员注意搜集、整理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统计数据,不仅要搜集劳动保障系统内部其他处室的相关资料,还要搜集劳动保障系统外部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加以运用到统计分析中去。如,要分析养老保险费收缴情况,就要搜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缴费费率,收缴率,月人均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分析养老保险费是否应缴尽缴,缴费单位有无虚报、瞒报、漏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情况。
在统计分析中,还要注意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等,比较的方法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基本分析方法,同计划比较,同前期比较(包括和上期比,和去年同期比),同有关联的指标比较,多角度去理解统计资料,分析资料,取舍资料,以达到研究的目的,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三、把握原则,统筹兼顾,树立正确的统计观
统计分析要取得预期效果和卓有成效,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统计分析,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统计分析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洞察问题,从现象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来分析问题,不能凭想当然。(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首先,情况要真实,数字要准确。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线。其次,要尊重客观实际,防止主观臆断,切忌想当然和凭印象。再次,要讲真话,讲实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随波逐流。(3)坚持全局的观点。(4)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数字和情况、论点和论据的有机结合。(5)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绳。检查与监督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搞好统计分析,前提是必须要吃透、弄懂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
四、充分利用,服务决策,努力提高统计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统计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统计报表资料、金保工程数据库及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等。通过统计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和加工,形成可为工作运用的大量信息资源。一方面,可直接运用于工作实践,运用统计信息资源,制定社会保险扩面计划、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做实个人帐户测算、制定省级统筹基金调剂计划等等;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保险预测,着眼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对社会保险的形势和发展做出判断。如进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能力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分析,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测预警分析系统,发挥预测预警作用。统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反过来又要求提高统计汇总和分析的准确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从而使统计工作步入了“统计-分析-决策”的良性发展轨道。
⑥ 车辆在线保险查询系统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您好!目前,车主一般可通过拨打保险公司电话或是登陆相关网站来实现车辆保险信息的查询。
车辆保险项目如何进行查询?
1、保单信息查询:车主在通过不同方式投保车险后,最终的投保信息都要汇总到保险公司业务平台上来,车主可以直接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进行查询,车主也可以通过当初投保的中介机构或是保险代理人,由他们代为进行车辆保险查询。
2、理赔信息查询:目前,全国各省市大都已实现了机动车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具有交强险、商业车险承保理赔查询功能和保费计算功能,能满足交强险、商业车险保费与保险理赔记录相联系的要求,同时还具有车险数据查询及统计分析、理赔信息行业共享等多项功能。车主可在线查询理赔信息。
希望以上回答可以帮到您,若您还想了解更多信息,您可以点击我的合作机构,抑或查询我的网络空间,您可以通过网络hi与我进行互动。
⑦ 如何做好新时期社会保险统计工作
一、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保险统计分析
开展统计分析,首先要确定分析目标,紧紧抓住领导和大家关心的问题,抓住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抓住社会保险工作实践中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突发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围绕社会保险中心工作,充分利用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政策措施和建议。在分析中,我们要力求将社会保险工作与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起来,从社会保险及相关社会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发展变化看其内在的联系,从统计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全新内容和权威的数字,对社会保险事业和基本状作出评价与判断,对重点工作和热点问题加以反映。同时,力求在“四新”上下功夫,即“把握新特点、判断新形势、预测新趋势、提出新建议”,提高对社会保险的准确判断和预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根据全省社会保险业务特点,建立了社会保险统计分析指标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重点加强了六个方面的分析。(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分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登记人数,参保人数,建帐人数,实际缴费人数,计划扩面人数,实际扩面人数,计划完成程度,参保人数增长率,建帐率等分析指标;(2)基本养老保险负担程度分析。包括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数,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的离退休人数,离退休人员增长率,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离退休人员增长率,平均负担系数,平均替代率等;(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缴情况分析。包括月人均缴费基数,月人均缴费基数增长率,月人均缴费基数占全省职工平均工资的比重,应缴、实缴养老保险费,补缴养老保险费,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及增长率,收缴率等指标;(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情况分析。包括月人均养老金,养老金增长率,应支付、实支付养老金,补发养老金,养老金历史拖欠,支付率等;(5)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情况分析。包括本期收支结余,历年累计结余及增长率,历年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个人帐户实帐规模,空帐规模及可支付月数等;(6)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情况分析。企业退休人员数,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社会化管理服务率,纳入社区管理人数,社区管理率等等。
二、广泛征集,科学整理,认真分析统计资料
统计分析的突出特点,就是对问题的分析要从统计资料出发,从定量分析入手,进行剖析,完成对事物的判断。统计分析是建立在占有大量资料基础上的深加工,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问题,寻找矛盾,分析原因,研究规律,达到揭示问题的实质,实现从量到质的升华。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与社会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联性,这就需要我们统计人员注意搜集、整理与社会保险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统计数据,不仅要搜集劳动保障系统内部其他处室的相关资料,还要搜集劳动保障系统外部财政、统计、税务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加以运用到统计分析中去。如,要分析养老保险费收缴情况,就要搜集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缴费工资总额,缴费费率,收缴率,月人均缴费基数,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劳动工资统计报表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分析养老保险费是否应缴尽缴,缴费单位有无虚报、瞒报、漏报缴费人数和缴费工资情况。
在统计分析中,还要注意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如,平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等,比较的方法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基本分析方法,同计划比较,同前期比较(包括和上期比,和去年同期比),同有关联的指标比较,多角度去理解统计资料,分析资料,取舍资料,以达到研究的目的,进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三、把握原则,统筹兼顾,树立正确的统计观
统计分析要取得预期效果和卓有成效,必须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统计分析,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在统计分析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来洞察问题,从现象和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来分析问题,不能凭想当然。(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首先,情况要真实,数字要准确。准确是统计的生命线。其次,要尊重客观实际,防止主观臆断,切忌想当然和凭印象。再次,要讲真话,讲实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随波逐流。(3)坚持全局的观点。(4)坚持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原则。做到数字和情况、论点和论据的有机结合。(5)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绳。检查与监督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搞好统计分析,前提是必须要吃透、弄懂国家和省有关社会保险的政策法规。
四、充分利用,服务决策,努力提高统计能力和水平
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统计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统计报表资料、金保工程数据库及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等。通过统计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筛选、归类和加工,形成可为工作运用的大量信息资源。一方面,可直接运用于工作实践,运用统计信息资源,制定社会保险扩面计划、社会保险基金收支预算、做实个人帐户测算、制定省级统筹基金调剂计划等等;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保险预测,着眼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分析,对社会保险的形势和发展做出判断。如进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能力分析,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分析,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预测预警分析系统,发挥预测预警作用。统计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反过来又要求提高统计汇总和分析的准确性,要求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从而使统计工作步入了“统计-分析-决策”的良性发展轨道。
⑧ 社会保险数据统计分析报告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一、质的优化原则
“质”的优化是指对统计分析报告所用数据与表述文字的性质要求。撰写统计分析报告时统计数据的选择与表述文字的组织必须反复优化,使之“质量上乘”极具说服力。具体要符合以下要求:
第一,要准确,有真实性。采用数据要准确可*,否则一个不实的数据就会影响全篇的说服力。
第二,要新颖,有实效性。从事统计分析要具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及时捕捉最新的统计数据,并及时作出中肯的分析报告,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有利的依据。而统计分析中若采用滞后的统计数据或过时的文字描述,不仅会弱化统计分析报告所提供的统计信息的使用价值,甚至会得出不正确的结沦,误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决策。
第三,要典型,有代表性。写统计分析报告要精心选用最有代表性的统计数据,使之以一当十,反映出事物发展规律;文字分析则要能一语破的,揭示出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
二、“量”的均衡原则
“量”的均衡指的是统计分析报告中数据与文字二者在用量。上要适度。这是统计分析报告编写中常常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某些统计分析报告要么从头到尾全是统计数据的堆砌罗列,就数字论数字,脱离实际,既不生动又缺乏表现力;要么全是依赖主观判断,凭经验进行文字描述,由于没有准确数据支撑,缺乏说服力。因此,撰写统计分析报告一定要注意两者搭配的适度,不可顾此失彼。数字引用应控制在篇幅的10~30%之间,分布也要均衡。作者引用统计数据,必须具备基本的统计知识和运用计算机处理复杂数据的能力,善于运用综合指标法、时间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原始数据作科学的处理分析,引用数据要与精确、中肯的文字分析有机结合,使之有理有据。
当然,如果统计分析报告要用一连串的统计数据才能说清问题,就可以在文中列表显示或绘制成统计分析图,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形象直观地说明问题。统计分析报告中的文字阐述同样要简练紧凑,不要繁杂冗长。
三、“序”的合理原则
统计分析报告在数据、文字“质”的优化与两者搭配“量”的均衡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研究内在组织“序”的合理,才能实现最优系统效应。这里的“序”指的是数据与文字在文中的组织艺术,涉及的是统计分析报告的结构章法。文章数据与文字的组合技巧,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全文的谋篇布局;二是层次、段落的内在结构安排;三是自然段中句间意义的搭配。要使数据、文字的组织合理,“序”必须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全文布局要服从统汁分析的目的,突出全文主旨。所有统计数据的运用和文字语言的描述都要围绕主题。统计分析报告“大体须有,定体则无”,分析的目的不同,报告的章法也就不同,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先叙后议,先摆出数据,后作量化分析,予以议论阐述,揭示事物的规律与本质,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边列数据表,边量化分析,边作理论阐述。
二是层次段落安排要条理清晰,井然有序。层次的安排要反映事物逻辑,各段内容要清楚地体现层次意义。要注意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即每一段只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各层、各段既要相对独:立又要彼此关照、前后呼应。
三是段内句子意义要精心搭配,使之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可读性。统计分析报告数据较多,文字简朴,易使人感到单调枯燥,但如果讲究文句舶组合技巧,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就可使文章既准确精要义生动活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