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很多人不认可保险
对于我们国家的人,不认可保险行业,我有很深的体会,保险确实是人人需要,但是中国的情况确实大家都反感保险,这是一个社会现象,自然这个社会现象有很深的原因,下面我来分析一下:
第一、我国的保险行业本身的服务不到位,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很多的保险业务员为业绩考虑,死缠烂打,这样就会使人对保险产生厌恶,这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对于业务员专业培养有很大的问题。
第二、保险行业在我国有很大的偏见,因为国人对保险本身的认识不足,我们国家对于保险的宣传力度也比较低,这样的情况下,造成大家对于保险的认识不足,觉得买保险是多余的开支。
第三、欧美国家的保险业发达,是因为他们有专业的理财师,可以在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作为一种纽带,但是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专业人才,或者说这类人才很少,所以造成一个行业和人群的断档。
第四、我国的遗产税是一片空白,也就是说在父母的财产传承问题上,我国的老百姓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当某一个人的父母去世,自然把钱留给了孩子,这点在我们国家很正常,所以抑制了保险业的发展。
第五、保险产品的程序化和公式化制约保险企业的发展,另外中国的保险业,理赔总是被大家批评,也是一个很深层次的原因,需要保险企业自身好好的找到自己的毛病,真诚的回馈客户。
综合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态势,企业的服务和产品不到位,人才不到位,同时老百姓对于保险业的认识也不到位,这样的情况下,保险业发展自然不被国人认可。
『贰』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相信保险呢
保险发展初期由于粗放经营而产生专业性不足和诚信欠缺之类问题,损害了保险业的市场形象,公众自然缺乏信任。
『叁』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为什么中国人,越来越不相信保险了?
啊,多么痛的领悟。题主,你说我们为什么越来越不相信保险,我想实在是保险这行的水太深太深了。
『肆』 为什么有的人不相信保险
生活中很有人对保险持有怀疑态度,下面就介绍一下为什么有的人不相信保险。
1.信用缺失:人们对保险行业没有信心,提到保险的印象就是两不赔:这不赔和那不赔;保险投保很容易理赔却很难;保险是骗人的;保险不保险!
2.保险行业名声很臭:受传统观念和身边人的影响,认为保险公司都是骗人的,是传销。天天拉人头,天天去听课,就跟洗脑一样一样地。保险公司哪家强,我刚好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最新榜单!全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
3.保险业务员诚信缺失和粘人的销售方式:投保的时候,保险业务员“嘴里跑火车”,宣称什么都管,误导客户,而出了事去理赔什么也顾不管,使客户没有得到保险的“好处”。
保险业务员想开展业务多拉客户,那怎么办?只能靠厚着脸皮死缠烂打的方式开发客户。每天都打电话给你,时不时找点借口去你家拜访!
4.客户缺乏风险意识:在这部分人看来,我从来没买保险,不是一样可以正常生活吗?以前没买保险以后更不需要购买,主要原因是他们普遍把偶然的事情想象成了必然。对人生的风险认识不足,抱着侥幸心理,总认为风险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
以上就是我对为什么有的人不相信保险的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其他保险疑问,请来:多保鱼讲保险!,
『伍』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不相信保险
保险这个词对于中国大部分人来说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认为保险又风险,是骗子,是传销的一种方式,还有些人认为保险是有钱人才买的商品,现在有些人会说:连饭都吃不起 还买什么保险呢?一个字:穷。 这些担忧都是有必要的,但是,真正保险是什么?到底好不好呢? 保险是一种责任,保险是今日为明日作准备,生时作死时的准备,父母作儿女的准备,儿女小时作儿女长大的准备,如此而已! 一份合适的保障计划 一笔可观的赔偿金 家庭生活得到保障 保险并不是只有 有钱人才可以购买的 穷人更应该购买保险给予自己保障 比如:人都是吃五谷杂粮的 哪个不生病呢?病会区分贫,富吗? 如果意外情况发生,它又会区分贫,富吗? 保险是负法律责任的。中国保险法在1995年6月30日成立 2002年10月28日修订 也许有些客户因购买的保险关于理赔方面出现过问题 而导致对保险的不信任 保险的每一条,每一款都是有规定的,而有些保险代理人却很不道德的利用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欺骗客户,不是报着服务去寿险,导致保险行业名誉受损,这种行为:可耻。但这归过于谁呢? 保险代理人? 客户? 所以诉求大家在购买保险时一定要选择 : 好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代理人。
『陆』 为什么很多人不信任保险
但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相信保险、不信任保险公司,批评言辞如:“保险是骗人的”,“卖保险的是骗子、买保险的是傻子”,“保险是好东西,但保险公司不是好东西”,“叫花子保险”,“保险职业声誉与娱乐场所小姐无异”等。我周围的不信任者就包括学生、同事、家人甚至上级,给我带来不少的尴尬。这学期刚开学,保险专业的学生就向我抱怨说,教他/她们会计的老师知道他/她们是保险专业时,公开了自己对保险的蔑视。 信任可以简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险交易中,广泛的不信任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销售人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客户沟通,很多客户甚至拒绝与保险销售人员进行任何沟通,大大增加了保险销售的难度和销售成本,也给保险销售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博客的一位读者留言说:“如何拜访让客户不讨厌,我从事保险业10年还有恐惧感!”。销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惧,保险销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惧。 为什么人们不信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我从普遍原因和特定原因进行分析。 1。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饭店有地沟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剂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房地产公司卖的房子夸大建筑面积,唐骏更是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似乎已经没有了道德底线呢? 几年前曾经与一位台湾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台湾老兄说:“台湾的情况要好很多,我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大陆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后来阅读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论著,发现上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 事实上,信任的历史建立过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间,即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人之间建立,熟悉产生信任;然后,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走向了陌生人社会,陌生带来的恐惧感使得人们成立了大量的同乡会、公会、会所、行会等组织,人们借助这些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带来的稳定感在城市中闯荡。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之间交易盛行,随着市场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复性的交易能够促使交易双方讲诚信,因为不讲诚信,对方就不与他交易了。那些“一锤子买卖”的交易双方很容易失信,这时,行会或者政府会出面干预和惩罚。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简言之,人们之间的信任,要么来自血缘、地缘,要么出于坛坛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当然还有政府对欺诈的惩罚。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首先,计划经济杜绝了互惠交易,没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们开始依附于一个个国营单位,在老早的国营企业呆过的人知道,貌似终身雇佣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问题都由企业负责了。但实质上,从上到下,没人热爱自己的单位,没人捍卫单位的利益,单位领导并不谋求把“蛋糕”做大,从而为成员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国营单位成员只能紧紧盯住本单位内部的那张永远做不大的“小饼”,看自己如何能够多分点,既然是小饼,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没有。所以,国营单位内部进行着剧烈的斗争,斗来斗去,还是没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终身雇佣吗,谁也走不了,只有继续内斗。在对少量同一资源的强烈争夺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丧失了。 计划经济和国营单位制度消灭了坛坛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加上不断地内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被扫地出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鼓励采用揭发和批判方式开展思想斗争,揭发的自然都是熟人的问题,所以,熟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子女与父母要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历来最紧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规模的“杀熟”运动导致熟人之间的信任也开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间的的信任也瓦解了。原哈工大校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昌在文革后曾说过“文革十年,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文明被践踏”。中国人干坏事的心理障碍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国这个不具信任、不讲诚信的社会。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突起,互惠交易开始了,按说应该培养起大家的诚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点是易毁难建。信任创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信任摧毁确是刹那间的事情。信任一旦丧失,重新恢复到原来水平需要漫长的时间。亚伯拉罕·林肯深知这一特性,在他写给亚历山大·麦克卢尔的信中谈到“一旦你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永远无法再得到他们的尊崇。”第二,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交易依赖于政府的惩罚来矫正。但是,在政府力量强大的市场经济中,为了政绩,部分政府官员不是保护消费者,而是与企业结成联盟,在企业失信时表现出无比的宽宏大量。诚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质社会的高度诱惑下,消费者充满了消费欲望,虽然专家说食品有毒,但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吃了再说。某品牌国产汽车被德国人称为“来自中国的废铁”,但在部分国人看来是既宽敞又大方,低价买“牛逼”,先开着再说。人们也许已经麻痹了,不太在乎这些。
『柒』 为什么国人越来越不信任保险
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寿险保单持有人只占总人口的8%,人均持有保单仅有0.13张。我国的保险赔付占灾害损失比重远低于国际上30%的平均水平。各国的保单持有量,韩国人均2张保单,台湾人均2张保单,美国人均4张保单,日本人均6张保单。我们保单持有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国人都不太相信保险。
在中国在说,国人对保险的不信任主要针对商业保险,原因如下几点:
一、商业保险是新生物,由企业来经营,自负盈亏,这样一来人们对保险公司的理赔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存在许多的不信任,虽然保险公司不会倒闭但大多都是私人企业,信任度不高是一个事实。
二、国人的观念没有转变、靠保险不如靠自己,买保险不如多生孩子。
三、在利益驱使下,保险公司并未完全从客户的最大利益出发,销售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只为开单拿提成 、夸大保险功能、隐瞒保险不利条款、大玩文字游戏、混淆保险和理财产品的概念、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四、国人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80%的人都是低收入人群、购买保险有一定的压力
五、保险理赔麻烦,无用的证明材料太多、理赔过程设置很多关卡故意刁难、理赔时间特别长,所以很多金额不大很多人都放弃保险公司赔付,理赔的时候发现和当初买的时候说的完全不一样。
六.保险太遥远,买保险就是买未来,动不动就是几年或者几十年后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几十年后社会发展成什么样一,自己变成什么样了都是末知数,不如活好当下。
七.理财保险太坑人,夸大收益,不告知客户如果违约,提前退保,损失惨重,根本拿不回本金、很多人都是冲动购买,一买就几十年,钱取不出、收益低、退不了。
八.侥幸心理、有些人感觉意外或疾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买保险没有必要,就算买了保险也是非死即残才会理赔不如不买,俗话说:生的时候都管不了还管他死以后的事,认为多此一举。
九、保险公司内部方面是有点像传销的,只要发展下线就能成为某个组的经理,而业务员拿到保单,组里的经理就能拿到相应的提成。业务员只要不停的招下线,就能升职,招一个下线就让自己先买一份保险、这样的模式给很多人不好的印象。现在各大招聘网站几页几页都是保险公司的招聘信息,只要放一份简历上去,一天不停的接到保险公司的招聘电话让很多人反感。
其实保险本身不骗人,骗人的是保险业务员,现在很多保险都以电话的方式营销,他们没有把保险条款讲清楚,甚至故意误导了你,为了出单不择手段。让很多人感觉这买保险就是存款,不但利息高还有保障功能,还有一些随手礼可以拿走。还有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保险产品都在银行柜台销售,也给很多人造成了误解,认为自己买的是银行理财,而不是保险产品,最后要用钱的时候发现是个保险产品,有固定期限,不能随意支取,就去银行那里去闹事,退保损失重大、保险就成为人心中的骗局。
保险营销手段套路太多。一人卖保险,全家不要脸。被忽悠买了自己不需要的保险、退保损失惨重、不退拿在手上又没用。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看清保险条款,理性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
『捌』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相信保险
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也许能解决你的疑问,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前景会越来越好的。
理论上来说,保险交易是最需要诚信的,因为,信任的需求来源于承诺与兑现承诺的时间差,兑现落后于承诺的时间越长,该类交易就越需要信任的支持,而长期寿险业务大概是各类交易中承诺与兑现间时间差最长的交易,所以也是最需要信任的交易。
但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不相信保险、不信任保险公司,批评言辞如:“保险是骗人的”,“卖保险的是骗子、买保险的是傻子”,“保险是好东西,但保险公司不是好东西”等。我周围的不信任者就包括学生、同事、家人甚至上级,给我带来不少的尴尬。这学期刚开学,保险专业的学生就向我抱怨说,教他们会计的老师知道他们是保险专业时,公开了自己对保险的蔑视(会计学老师为什么会这样,我后面有分析).
信任可以简化交易,降低交易成本。在保险交易中,广泛的不信任带来了巨大的交易成本,销售人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客户沟通,很多客户甚至拒绝与保险销售人员进行任何沟通,大大增加了保险销售的难度和销售成本,也给保险销售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我博客的一位读者留言说:“如何拜访让客户不讨厌,我从事保险业10年还有恐惧感!”销售本身就要克服心理恐惧,保险销售需要克服更大的恐惧。
为什么人们不信任保险和保险公司?我从普遍原因(任何领域都存在)和特定原因(保险领域的特定问题)进行分析。
1、普遍原因
普遍原因是指任何领域都存在的不诚信的共同原因。大家知道,今天的中国造假盛行,不讲诚信的行业和企业太多了:饭店有地沟油,奶粉中有三聚氰胺,茶油添加剂安全度有造假,狂犬疫苗有造假,航空公司飞行员的飞行资历也有造假,房地产公司卖的房子夸大建筑面积(大连一退休局长按照国家相关规范通过专业测量发现自己家的两套商品房的建筑面积均少了大约10平米,之后为3000多户家庭免费测量,发现开发商所称的建筑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夸大),唐骏更是公然宣扬“能骗到所有人就是成功”。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坏呢?为什么中国人似乎已经没有了道德底线呢?
几年前曾经与一位台湾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台湾老兄说:“台湾的情况要好很多,我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摧毁了大陆人们之间的信任机制,摧毁了人们的价值观。”当时没有太多的体会,后来阅读了很多分析信任的论著(最好的是郑也夫教授写的《信任论》),发现上述分析有道理。
事实上,信任的历史建立过程是:首先在熟人之间,即有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同居一地,相互熟悉)的人之间建立,熟悉产生信任;然后,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走向了陌生人社会,陌生带来的恐惧感使得人们成立了大量的同乡会、公会、会所、行会等组织,人们借助这些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带来的稳定感在城市中闯荡。分工和专业化使人们之间交易盛行,随着市场交易的增加,那些重复性的交易能够促使交易双方讲诚信,因为不讲诚信,对方就不与他交易了。那些“一锤子买卖”的交易双方很容易失信,这时,行会或者政府会出面干预和惩罚。陌生人之间的信任也逐渐建立起来了。简言之,人们之间的信任,要么来自血缘、地缘,要么出于坛坛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当然还有政府对欺诈的惩罚。
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实行计划经济。首先,计划经济杜绝了互惠交易,没有了交易,信任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土壤。其次,人们开始依附于一个个国营单位,在老早的国营企业呆过的人知道,貌似终身雇佣制,貌似生老病死、住房等问题都由企业负责了。但实质上,从上到下,没人热爱自己的单位,没人捍卫单位的利益,单位领导并不谋求把“蛋糕”做大,从而为成员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越来越多的国营单位成员只能紧紧盯住本单位内部的那张永远做不大的“小饼”,看自己如何能够多分点,既然是小饼,一是肯定分不到多少,二是你有我就没有。所以,国营单位内部进行着剧烈的斗争,斗来斗去,还是没得到多少利益,想走,终身雇佣吗,谁也不许走,只有继续内斗。在对少量同一资源的强烈争夺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逐渐丧失了。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企业充满怨恨但又毫无办法。(现在的央企大为改观了,不但有巨额利润,还有令人艳羡的员工高收入,但这不是来源于市场竞争力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是来源于土地的免费使用资金的免费或低息使用,以及不许他人插手的行政垄断,另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巨大发展为央企榨取巨额利润提供了现实保障。)
计划经济和国营单位制度消灭了坛坛众生之间自愿的结合与互惠交易,加上不断地内斗,陌生人之间的信任被扫地出门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鼓励采用揭发和批判方式开展思想斗争,揭发的自然都是熟人的问题,所以,熟人之间,包括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斗争开始了,子女与父母要在政治上划清界限,历来最紧密的家庭分裂了,大规模的“杀熟”运动导致熟人之间的信任也开始土崩瓦解,也就是说,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熟人之间的的信任也瓦解了。中国人干坏事的心理障碍(或称道德底线)被逐一清楚了。
由此造就了中国这个不具信任、不讲诚信的社会。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突起,互惠交易开始了,按说应该培养起大家的诚信和信任。但是,第一,信任的特点是易毁难建。信任创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信任摧毁确是刹那间的事情。信任一旦丧失,重新恢复到原来水平需要漫长的时间。亚伯拉罕?林肯深知这一特性,在他写给亚历山大?麦克卢尔的信中谈到“一旦你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就永远无法再得到他们的尊崇。” 第二,市场经济中的不诚信交易依赖于政府的惩罚来矫正。但是,在政府力量无比强大的市场经济中,为了政绩,政府不是保护消费者,而是与企业结成联盟,在企业失信时表现出无比的宽宏大量。诚信不重要,GDP才重要。第三,在物质社会的高度诱惑下,消费者充满了消费欲望,虽然专家说食品有毒,但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吃了再说。某品牌国产汽车被德国人称为“来自中国的废铁”,但在部分国人看来是既宽敞又大方,低价买“牛逼”,先开着再说。人们也许已经麻痹了,不太在乎这些。
2、特定原因
1) 企业发展急躁症
保险公司疯狂地与过去比、与国际比、与银行比,比营业收入、比资产规模、比业务范围、比是否是世界五百强。尤其是,同为金融业,银行却总是压在保险头上,让保险业颜面尽失,所以,保险公司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做大保费规模和资产规模,以提升公司的形象和地位。为此,公司给基层销售单位摊派巨额销售任务,基层压力很大,为了保住乌纱帽,只能完全贯彻公司上层的规模发展策略,无暇顾及客户的的感受。
规模是第一位的,诚信是第n位的。结果,嗜规模成性的保险公司对待诚信有如嗜GDP成性的地方政府对待环保:“嘴上哈哈,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2) 保险产品天生让保险公司难以体现诚信
保险承保的多为小概率事件,这意味者,对客户来说,成本(保险费)是必须花的,但收益(保险金)很少能看到。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更是如此,是成本的长期付出和收益的更长期看不到。而且,对于长期性人身保险产品来说,人们并不需要重复购买。所以,总体而言,人身保险多属于“一锤子买卖”,而非“重复交易”,再加上总看不到收益,这使得通过重复交易来建立信任这一途径失灵了,但重复交易是市场经济下建立信任最好的途径。
3) 保险销售方式令人生畏
金融业有句老话“银行躺着吃饭、证券坐着吃饭、保险跑着吃饭”。保险业有句老话:“保险是卖出去的,而不是买进来的”。跑着吃饭意味着主动出击,这个客户不愿意买,下个客户也未必,还不如抓住这个不放、穷追猛打、直至对方屈服。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销售方式呢?原因有三:第一,保险承保的风险往往是那些人们比较忌讳的、害怕的、不愿谈论的,生怕谈论会引火烧身的风险,如死亡、癌症、急性心脏病、机动车事故、飞机坠毁、火灾、爆炸等;第二,人们对于保险承保的“小概率、大损失”风险,没有主动管理的欲望,因为这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实在太小,以至于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人们天生肤浅,感受不到就是不存在。第三,在众多的消费品面前,保险排不上队。我赞同社会学家郑也夫教授提出的观点,人在满足温饱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后,主要的追求有两个:牛逼和刺激,牛逼就是通过事业成功和炫富(尤其是炫富,因为陌生人无法知道事业成功,但宝马一看就是宝马)来获得人们的承认和羡慕,刺激的含义是,现代工作和生活太安稳了,与祖先相比太缺乏刺激了(祖先为了吃饭与大型野兽搏斗是家常便饭,充满了刺激,我们却不可能去捕狮子),祖先遗传的基因要求我们去找点刺激,如炒股、赌博、飙车等。可惜,保险既无法使人“牛逼”,也无法使人“刺激”。在人们的消费目录里,保险排不上队。
被穷追猛打的客户会想,既然东西好,干吗追着我卖,既然追着我卖,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说不准是传销,是骗子,古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吗!可惜,保险产品就是几张薄纸,没有任何味道。
我常想,那么多的企业和行业都在欺诈客户,欺诈程度不下于保险业,为何它们的形象似乎远好于保险业呢?经过与多人的交流,答案很可能是:其他行业多数卖的是必需品和能使人“舒适、牛逼、刺激”的商品或服务。自己主动送上门挨宰,只能怨自己吗!保险不同,保险是在销售人员的百般劝说、威逼利诱(以危险相逼、以收益诱惑)、送礼吃饭、尊如达官显贵的情形下才勉强购买的,有些人一辈子也没被这样“尊重”过,事后要是感觉被骗了,心里会感觉刚才还被史无前例地捧到了天上,转眼之间又被无情地扔进了地狱,落差实在太大,那是绝对咽不下这口气的,投诉状告不成,至少也要到网上把保险公司骂个半死。
4) 新东西总是难以被接受
寿险业真正的发展也就不到20年的时间,由于保险产品的复杂性和非必买性,人们对保险还知之甚少,甚至买过保险的人也是如此。确实,对常人而言,即使经过艰苦、认真的研究,也很难搞清楚保单条款的含义,更难搞清楚那张充满不确定的保单价值演示表。即便买了保险,人们也没有兴趣去研究它们。
如前所述,熟悉导致信任,不熟悉自然不信任。从这一点来看,不信任恐怕还要延续很长的时间。
5) 急功近利的销售
就像中国的政府、绝大多数企业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保险营销员也是急功近利的,由于只有佣金收入,急功近利更严重了。为了卖出保单,夸大保单责任、保单收益,不提或少提除外责任等对客户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为了卖出保单,片面迎合客户的心理,将保险说成存款,另外还送保障,事后客户退保,发现,自己存款多年,居然本金都捞不回来!骗子之声不绝于耳了。
6) 服务不到位
两个月前的一天,我奇怪地收到一家寿险公司的邀请,参加一场高端客户酒会,我没多少钱,与众多“高端人士”人士举杯只能增加我的自卑感,但我还是去了,我实在喜欢看各色人等在保险面前的反应,另外,高端人士的反应不易见。不令我惊讶但又一次被证实的是,高端人士对理财和保险知之甚少,这使我克服了部分自卑。但一位高端客户(某商会副会长)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跟我讲,自己买了保险后,保险公司会每年寄来一些资料(分红通知等),自己从来不会看,希望保险营销员能定期给自己解释一下保单情况、分红情况等。但是,买保险一两年后,当初的营销员不见了,保险公司也像没了踪迹,对保险公司越来越失望。
显然,营销员流失率高、三年或五年佣金制等原因导致的孤儿保单和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7)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误导事件、理赔纠纷事件、远低预期分红事件(预期很可能是由销售时的说法决定的)、退保不满事件等能够摧毁信任的消极事件只要一发生,就会引人注目。但是,保险公司大量的正常理赔事件、客户回访事件等积极事件发生多少,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另外,人类心理有一个特性:总认为坏消息的源头比好消息的源头来的可靠,进一步摧毁了信任。例如,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某某保险公司挺好的,后者可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但如果前者对后者说,某个保险公司如何如何骗了自己,后者可能会记住好长时间,并反复叮嘱自己不要上当。
早上刚上班,打开网站,倒杯水,惬意地浏览当天的新闻事件,你发现:基本都是坏消息。除了党报,绝大多数媒体总是愿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坏消息,而不是像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7点的新闻联播的第二个十分钟(前十分钟:领导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媒体知道,这样才能吸引眼球。媒体也要吃饭吗!
现代网络使得坏名声传的更易、更快、更远。
给广大保险营销员的建议:
1、信任易毁难建,为了保险业和我们的未来,多做提高保险业形象的事,不做有损于保险业形象的事。
2、要揣摩客户的心理,不但包括买保险时的心理,还包括买保险后保险期限内的心理过程,及时给予关心和服务。
3、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建立小范围的信任。
4、不要诋毁同业,诋毁同业就是诋毁自己。在公众眼里,保险业是一回事。
5、耐心等待保险消费从众时代的到来。从众,就是对信任的信任,既然大多数人都买了,或者身边大多数人都买了,就说明这是好东西,我也一定要去买。从众购买行为是不需要分析产品好坏的,就像很多人有了钱就拿到银行存起来,是不需要动脑子的。那时,保险就好卖了。但前提是,大家不要让整个保险业自毁长城,让自己也无法等到那一天。
『玖』 为什么现在的人对保险是如此的不信任呢
国人对商业保险认识还不足,在中国通过购买商业保险来减少个税较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