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联的业务管理系统比较可以的,涵盖保险代理、保险中介、保险公估三大块。
具体自己网络搜“保险中介系统”。
② 请问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是外包还是自主开发
IT技术越发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这在保险行业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个问题应该困扰了不少保险公司的决策者们,在金融企业前中后台分工中,IT属后台,永远是能见可量化的投入难见可量化的产出,虽IT提供的服务次数或频率可以计量,但服务价格往往难以得到一个公允定价,也就是说IT服务的价值难以在老板的眼中得到直观的展现,所以很多企业往往认为IT部门只是成本中心,这也就是往往IT部门在金融企业里通常地位偏低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平安IT,是整个保险行业的急先锋,已经开始与平安集团内部专业公司之间完成了内部核算,对整个IT服务目录做了梳理,并且完成了服务定价,与各个专业子公司之间签署了IT服务协议,按服务等级计费,很好的尝试,老板终于能够知道IT到底是为公司挣钱还是在赔钱。 当然不管是赔钱还是挣钱,IT总是不可或缺,那到底在保险业信息化模式该怎么选择?笔者窃以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当因需而变,因时而变。 信息化模式:因需而变,因时而变 保险公司的信息化要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首先要从EA(Enterprise Architecture),中文通常翻译成企业架构、信息化总体架构,再从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展开去讲,但今天不务虚,来点干货。因为话题很大,我还是想找个突破口,不谈业务连续性、不谈健壮性、只以一个保险核心系统作为切入点。通常认为,在支持类系统的选择上,市场有成熟产品的,不妨采购用之。而在核心业务系统的选择上需要相当慎重,首先保险业务系统,拿寿险公司举例,除像平安、阳光自主开发外(阳光这个后起之秀,比较有意思),市场上提供相关的产品的国外公司有CSC,国内有中科软、易保、东软之流,其产品通常都能解决保险业务的基本问题,如产品、新契约管理、核保、核赔、保全、营销管理等等,但往往灵活性不够,拿CSC的life/asia举例,服务非常贵,维护跟不上,国内上了其系统的保险公司如同上了贼船,面对多变的市场、多变的产品、多变的管理思路,怎么应对?而像中科软之流往往能够响应需求,但及时性又不够,同时缺乏软件产品的统一规划,没有很好的架构设计、异常糟糕的代码,总体而言,因人才层次、公司治理的原因,他们仅仅提供了一套廉价的解决方案,能用但也要能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笔者认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目前保险业鼎立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他小保险公司要想突围还是比较难,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保险业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保险深度进一步提高,仍有可能诞生大型保险企业。中小保险公司,不妨采用国内厂商的解决方案,在业务尚未达到一定规模,对信息系统服务能力尚未形成挑战的时候,即IT后台尚未形成业务发展瓶颈的时候,国内厂商还是能够有效帮助降低成本的,对中大型保险公司而言,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个抉择,到底该怎么选。我认为像CSC这种不合国内市场情况的,应坚决抛弃。笔者以为,在一定时点上中大型保险公司是要过渡到自主开发这条路上来的,而且从业内实践来看,已经有开始有苗头,如太保,核心系统也自主开发,当然同平安完全自主开发模式不一样,太保属于自主主导,结合外包力量,也是不错的尝试。然而,为什么要自主开发?以我的从业经历,这个还是因为业务推动的结果,目前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后台大集中,真正做到的只有平安,后台的大集中对IT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以前各家分公司都在独立使用的系统,突然要集中,数据量、交易量都一下增长几十倍,此外业务模式或管理模式的转变也都会带来IT挑战。
③ 谁是保监会推荐的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建设备软件供应商
银保监会新规正式施行,没有信息系统不得经营保险中介业务!-工保网
二、行业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中介市场一直存在中介机构数量庞大、经营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流动性大、兼业代理机构市场经营不规范等多方面市场发展问题。《办法》对保险中介机构与兼业代理机构提出全面信息化建设要求,无形中提高着保险中介行业准入门槛与监管要求,实现了保险中介市场新一轮的优胜劣汰,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经营秩序,提高保险中介经营水平与服务质量。
具体而言,国内2600多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与32000多家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中,只有少数机构实现了与保险公司的系统对接,大部分保险中介机构尤其是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依旧使用传统的邮件、社交媒体等线下人工方式进行对接。而客观上,信息系统的研发费用动辄可达百万元,对于中小型保险中介机构形成沉重的企业经营挑战。
当然,《办法》中虽然提出可以采用合作开发、定制开发、外包开发和购买云服务方式实现信息系统建设任务,但从文件内容对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发展要求来看——“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逐步降低对外包服务商的依赖”,独立的信息系统将成为未来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办法》实际上为众多保险中介机构及兼业代理机构竖起一道高高的业务经营门槛,加剧着保险中介市场竞争。通过淘汰一批“小乱差”的市场经营主体,进一步规范保险中介市场秩序,提高保险中介经营水平与服务质量。
此外,“信息系统建设”要求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实现系统互通、业务互联、数据对接,同时生成符合监管要求的数据文件与保险中介监管信息系统数据对接,解决了此前一些保险中介机构在业务信息交互、业务流程管理、业务监管数据报送等方面存在的不规范、不透明、不及时准确等问题,有利于保险中介机构与保险公司业务信息交互的规范、透明、可追溯,有利于解决监管部门在保险中介市场监管中面临的困境,提升监管效能。
④ 什么是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
保险中介机构信息化工作指的是保险中介机构应:
1、贯彻国家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法律、行政法规、技术标准和银保监会监管制度。
2、制定本机构信息化工作规划,确保与总体业务规划相一致。
3、制定信息化工作制度,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4、编制信息化预算,保障信息化工作所需资金。
5、开展本机构信息化建设,确保完整掌握本机构信息系统和数据的管理权。
6、制定本机构信息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时报告、快速响应和处置本机构发生的信息化突发事件。
7、配合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开展的信息化工作监督检查,如实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并按照监管意见进行整改。
8、开展信息化培训,强化本机构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软件正版化意识。
9、银保监会规定的其他信息化工作职责。
⑤ 保险行业基础信息化现状分析(从基础语音,网络,数据等覆盖情况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互联网对中国保险行业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专项咨询报告》指出:保险信息化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软、硬实力两方面提升IT基础设施服务业务的能力,如实施标准化的IT运行管理、建设可靠的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等,以保持业务稳定、持续运行;其二,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移动智能终端等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做好数据挖掘,促进精细化服务和保险业务创新发展。
强大的后援平台和高效的IT系统成为保险企业优先着力点。后援平台方面,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均成立了囊括运营、培训、数据、理赔、呼叫等功能的后援中心,为前端业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持。IT系统方面,也建立了含括业务、管理、投资等IT解决方案。
表1:国内主要保险公司后援中心一览表
智能移动终端展业是时下保险业信息化的又一动作。过去,保险营销员手拿纸质材料向客户介绍产品、在客户与公司之间来回奔波处理投保、缴费等各项流程。如今,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引入,从产品介绍到投保、缴费、理赔均可在智能终端上处理。这种作业流程的改进极大了提高了营销员的效率。
保险信息化是保险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关系到保险业发展的全局。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保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信息化作为保险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险业快速发展、改善客户关系、强化风险管控以及保险创新的重要技术支撑。近年来,全行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信息化的发展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技术对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险信息化建设面临三大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信息化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发展环境。当前,保险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因此,加快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解决保险业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保险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指出,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保险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保险信息化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离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是IT治理刚刚起步,信息化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制定的程度还明显不够,信息化的规划和企业的战略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执行力不强,还没有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机制,难以满足信息化健康发展的要求。
二是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和人才储备不足,与银行等行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难以做到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当前保险业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发展的路线日益清晰,而我们信息化投入和人才储备还明显不足。与其他行业,比如说对银行、证券行业的竞争能力还显得比较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银行一些创新工具的推出,已经有效地解决了过去只办理存储业务和贷款业务的范围,拓展到一些保险产品和证券产品中去,尤其是一些理财产品,更出现了一些打破原有业务范围,尝试经营其他业务的情况,这种混业经营的逐渐出现,会给金融领域中的银行、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带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人才储备和信息化投入直接关系到保险在金融领域中保持自己的竞争力,能够突破现有的范围和扩大业务范围的能力。
三是保险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薄弱对信息化建设的控制力还存在着隐患。当前保险信息化领域模仿、抄袭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很多公司自主开发、运维的能力比较薄弱。据了解,在信息化建设中,由于一些公司先走了一步,他的业务流程和整个产品核算流程都做到了信息化、程序化之后,在行业内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现象,对于一个新公司发展业务迅速走上销售的轨道上来,可能是一种有利的成分,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可能会削弱创新能力,削弱将来再进一步拓展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双刃剑,要做到创新保险产品,把这个蛋糕做大,把这个行业做强,这一块不是太有利。
我们应该支持业务部门拓展业务市场,发展保险产品,增加更加丰富的产品为广大民众服务。所以,创新意识和能力现在还有不足。同时,业务管理流程的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基础薄弱、信息资源利用不足、信息安全建设薄弱等等,都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公司高管层重视不够的问题,也有信息技术部门主动性比较差的问题;既有公司内部协调的问题,也有外部合作的问题;既有全行业快速发展造成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有公司培养人才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当然,也还有一些是技术问题。这些都需要全行业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针
大力推进保险信息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保险业的发展,提升保险业核心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是实现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十一五”时期,推进保险信息化的发展方针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夯实基础,深化应用;求实创新,安全可靠。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一筹划保险信息化工作,科学规划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以应用为导向,不断加强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保险信息化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同步和协调发展。
夯实基础,深化应用。深化信息技术在保险业务经营、管理和决策的应用是保险信息化发展的首要任务。要加快业务财务系统的改造优化,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通过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再造;要不断完善保险信息制度规范和标准,加强数据中心和网络体系的建设与改造,促进保险信息化发展。
⑥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基层社会保险经办窗口工作效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高度重视并科学利用建设成果金保工程的建设过程,是依靠信息技术引领支撑,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手段,完善管理模式的过程,要高度重视并科学利用系统建设成果。一要提高认识。建设好金保工程,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转变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客观需要,是解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保障。要通过信息系统对各类经济、政治、社会信息进行广泛采集、及时传递、综合分析、深度加工,形成对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社会运行状态和突出矛盾的准确判断,提高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二要领导重视。领导高度重视是金保工程成功建设的关键。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是资金投入巨大的工程,是需要多方协调的系统工程,它涉及信息化管理部门、规划财务部门、业务经办部门的协调配合,还涉及观念、制度、管理及工作方式的变革。只有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要加强研究。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数据库、社会保险数据库、社会保险精算模型等资源,形成预警分析报告,研究各类因素对社保基金的影响,提供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精算报告,为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二)确保金保工程科学管理规范运行要加强信息化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保障金保工程信息集成共享和管理科学高效。一是规范信息指标。系统信息指标的标准化,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标准化的信息指标不仅是金保工程建设的基础,对于规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业务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是强化项目管理。要按照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由熟悉信息系统建设、熟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熟悉工程管理的人员共同组成项目管理机构,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工程各建设阶段按步骤、有计划、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三是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规模优势,争取财政、金融等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科学合理使用,对于中央和地方在金保工程建设上投入的资金,要切实管好用好。整合利用已有的软硬件、网络技术资源,防止重复建设,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和投资效益评审考核机制,努力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一体化工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要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势必要求信息化系统从以业务为核心向以人为本转变。
从以城镇、职工为主,向统筹城乡、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等全部功能转变。要根据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搭建统一的技术支撑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社会保障两大核心领域信息系统的有机衔接。利用完整统一的数据模型,通过整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新农保等业务数据,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库的整体规划,建立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各业务系统的相互关联is。要运用先进的技术乎段对数据加工处理,建立各类数据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对数据的分析、筛选和再利用,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体化。
(四)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要着力构建面向全方位多层次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平台,解决公共服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问题。一要积极发行社会保障卡。“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应用,实现精确管理”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社会保障卡发放已列入国家战略层面,要加快社会保障卡发放进度,部署应用终端,完善用卡环境,在做好城镇参保人员发卡基础上推进农村参保居民发卡工作。二要建设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自助式网上业务办理,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使网上缴费申报、网上审批受理、网上投诉举报成为业务办理的一种重要形式。三要以服务向下延伸为重点加强基层服务平台建设,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规范和优化管理服务流程,在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普遍建立综合性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窗口,将尽可能多的服务功能通过网络延伸到基层,为职工群众提供就近服务。
(五)形成支持跨地区协作的业务支撑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员流动的日益频繁,跨地区业务办理愈发迫切,既需要地区间的密切协作,又需要政策、经办、技术、标准等因素的有效联动。要在继续为既有本地化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持的前提下,根据今后一个时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更加注重为新开展的跨地区业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要建设统一的跨地区信息交换与结算平台,将社保关系转移、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养老保险参保缴费集中查询服务、异地就业信息服务等跨地区业务纳入统一的支撑平台。全面加强与人口、统计、民政、银行、电信运营商、医疗服务机构等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机构的信息共享,实现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联动,提高经办服务效率。
(六)加强业务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
金保工程建设涉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多项业务,需要上下连通,部门联动。要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的有机融合,业务部门要积极研究信息技术,了解信息化为业务发展提供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在制定政策措施时予以充分运用,推动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信息技术部要深入钻研业务,了解业务的发展趋势,帮助业务部门利用好信息化成果,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起到满足业务需求、促进业务发展的作用。对金保工程建设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努力提升业务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项目实施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建设一支有高度责任感、精通业务、技术过硬的信息化工作队伍,担当起金保工程建设、维护和服务的重任。
(七)建立完善社保基金监管的信息披露制度。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是世界各国基金监管成功的经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使社保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等各方获得充分的信息,减少因不完全甚至虚假错误导致的风险和损失。基金信息披露制度应有完善的体系和完整的具体的披露要求。基金财务报告是信息披露的主要载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附注等。基金管理机构应及时将基金投资的成本、效益、利润及其他重大事项向公众披露,监管机构着重审查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社保机构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告社保基金的筹集、支付、运营等信息,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全社会的参保意识,让公众享有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实现社保基金的公开、公平、公正运作。认真落实原劳动保障部《关于建立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指导意见》和中国证监会的《信息披露准则》要求,做好社会保险信息定期披露和日常披露工作。
转载,仅供参考,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
⑦ 什么是保险营销信息系统
就是各个保险公司的营销系统呗,主要面向业务员及后后勤管理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