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理财产品同质化
就是都一样,没有新意。
㈡ 举一个近年金融理财产品的例子,并用商业银行的知识分析一下它的好处
买siqo的环球创富组合基金
㈢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趋势怎么样
在互联网理财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首先,过高的门槛,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客户的理财需求;其次,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客户市场细分方面不够;最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失衡严重,刚性兑付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突出。
为了解决目前理财产品业务的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提出如下对策:
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银行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和客户接触的,能够面对面地进行相关咨询服务,比起手机app来说,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客户也能享受到贵宾级的待遇,在舒适的环境中解决自身的疑惑。另外,很多客户不知道理财产品的投资细节,这就需要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和专业的指导,购买不同产品的客户服务应该分层化。
拓展产品种类,创新用户模式。银行要想使得自己的理财产品和别的银行不同,就应该从产品自身入手,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的合作可以更加细化,开发新的用户模式。
改变销售思路,大力开发业务。传统的销售方式是电话、短信营销和现场推销,以及网络的宣传,其实从用户的角度讲,应该更加个性化和系统化,如果建立一套客户服务体系,根据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和使用数据,定制属于客户自己的理财产品。
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监管机构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应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真正地监督理财产品的去向和收益情况,这也是为了服务未来潜在用户做铺垫。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存贷差不是盈利的唯一途径,其次,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的合作,开发出新的业务模式,能够依靠其网点规模的优势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与保险公司等的协同效应也非常明显,如果对理财产品能够更进一步地完善,那么理财产品市场未来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
在互联网理财冲击下,银行理财产品暴露出了诸多问题。首先,过高的门槛,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客户的理财需求;其次,创新性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客户市场细分方面不够;最后,银行理财产品结构失衡严重,刚性兑付问题的普遍性与严重性突出。
为了解决目前理财产品业务的问题,前瞻产业研究院《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提出如下对策:
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银行的工作人员是直接和客户接触的,能够面对面地进行相关咨询服务,比起手机app来说,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客户也能享受到贵宾级的待遇,在舒适的环境中解决自身的疑惑。另外,很多客户不知道理财产品的投资细节,这就需要银行工作人员耐心和专业的指导,购买不同产品的客户服务应该分层化。
拓展产品种类,创新用户模式。银行要想使得自己的理财产品和别的银行不同,就应该从产品自身入手,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机构、投资咨询公司等的合作可以更加细化,开发新的用户模式。
改变销售思路,大力开发业务。传统的销售方式是电话、短信营销和现场推销,以及网络的宣传,其实从用户的角度讲,应该更加个性化和系统化,如果建立一套客户服务体系,根据收集到的用户资料和使用数据,定制属于客户自己的理财产品。
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监管机构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应该加强监管人员的素质和修养,真正地监督理财产品的去向和收益情况,这也是为了服务未来潜在用户做铺垫。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使得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更加广泛,存贷差不是盈利的唯一途径,其次,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的合作,开发出新的业务模式,能够依靠其网点规模的优势来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与保险公司等的协同效应也非常明显,如果对理财产品能够更进一步地完善,那么理财产品市场未来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一番景象。
㈣ 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导致什么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风险:
1.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片面夸大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的激增,看似设计“花样百出”,实则同质化日趋严重,且不同银行间的地盘争夺战也呈白热化。在考核压力驱动下,部分销售人员为了提高业绩,向投资者片面夸大产品收益,隐瞒潜在风险。
2.小银行理财产品猛增万亿 整体风险加剧
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由银行自行决定,而随着银行揽存的竞争加剧。朱夏莲认为,资产规模较小、抵御能力较弱的银行主导理财产品的发售,表明整体的理财产品风险在上升,流动性风险是理财产品面临的最大的隐患,但产品的信用风险依然不可忽视,她认为,大量的信贷类资产伪装成非信贷资产的问题仍然存在。
3.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鲜有5% 长相厮守更划算
㈤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很正常,有需求有利润,谁都想分一杯羹。
㈥ 银行理财产品金融术语有哪些
1、预期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顾名思义,跟实际结果无关。只是单纯的一个预估、期望的收益率。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就是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的初期,对产品的最终收益率的一个估值,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此预期收益率,也不能说明投资风险有多高,需要投资者进行多方面的考察,比如产品的投资标的,一般涉及到股票、期货、外汇等方面,投资风险高,预期收益率不宜达到。
2、年化收益率
年收益率,是指我们进行一笔投资,这笔投资进行一年到期后这1年的实际收益率,而年化收益率与年收益率不同,它是变动的,年化收益率是把当前收益率(日收益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举个例子,比如说某款90天的银行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5%,10万元投资,到期的实际收益为10万*5%*90/365=1232.87元,绝对不是5000元。
3、潜在收益率
什么是潜在收益率,我们经常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理财经理推销产品都喜欢说:“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到期潜在收益最高年化近50%”。潜在收益率是指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收益率。这种术语在金融衍生品中比较常见,比如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所谓结构性理财产品,很多时候都是投资于股票、黄金、外汇等高风险产品的。这类结构型产品风险高、收益高,当然潜在收益率也有可能很高。所以,如果客户经理是用潜在收益率较高的产品提醒你,那么你就要考虑一下这款产品的风险,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4、募集期
募集期,就是产品实际销售期,也指投资者可以购买产品的时间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发行越来越多样化的募集期长短不一,最短的有按天计算的,如平安银行的日添利系列。最长的有几年的。如果你提前购买了这款产品,产品的募集期内,投资者的资金是不计息的。因此,投资者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如果你想得到最大的收益。要避免募集期带来的收益折损,募集期越少越好。或者,如果你要购买这款产品,可以在募集期的最后一天入手。这样就将无息的日期缩短到最短
5、到期日
到期日不等于到账日,你的钱还在银行账号,收益也还未分配给你。这点需要投资者弄清楚,到期日,只是说产品的投资截止日,但产品到期后的资金到账日大概还需2—7个工作日。
6、清算期
清算期,就是银行理财专业术语说的‘T+N’ ,T指的是产品到期日,N指天数,即产品到期后,投资者的本金和收益并不能当天到账,而是进入一个产品清算期。在清算期内,这部分资金是“零收益”,而且N越大,投资者的损失就越大。目前理财产品的清算期最短的是货币基金类产品了,大部分都实现了T+0或T+1赎回机制。
此外,封闭型。表示该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赎回,只能等产品到期后赎回。开放型表示该理财产品会有固定可赎回日期。在这种日期内客户可以提交赎回申请。
㈦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哪里同质化了
你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主要体现在:收益方式、投资方向、预期收益率、期限结构、发行币种等五个方面。
(一)收益方式
根据理财产品收益方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非保本型、保本浮动型和保本固定型三大类。本文收集 2010 年到2014 年我国商业银行不同收益方式的理财产品数量,从这五年数据中,发现近几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以非保本型为主,特别是 2013 年推出非保本型理财产品31208 款,占理财产品的 70. 14%。由此从收益方式的角度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具有同质化趋势。
(二)投资方向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投资于股票、债券、信贷资产、利率、汇率等标的资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可供选择的投资标的资产单一,因此,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收益来源总是相近的。具体而言,分为利率类、混合投资类、融资类和结构性产品。结合2014 年数据,利率类产品占53. 08%,增长5. 55%;混合投资类产品占42. 26%,融资类产品有所下降,仅占 0. 27%;结构性产品占比上升0. 2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以利率类和混合类产品为主,其投资方向具有同质化趋势。
(三)预期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主要由投资标的资产市场的情况、理财产品设计的收益风险结构以及资金管理者的投资管理能力决定。按照惯例,将收益率划
分为(0,2%],(2%,3%],(3%,5%],(5%,8%],(8%,+∞]等五档。根据2014 年具体的收益率分布,我们发现收益率大多聚集于5%~8%区间内,占比 72. 13%;其次聚集于3%~5%,占比25. 33%;收益率大于8%的产品仅占比0. 62%。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在预期收益率方面也具有同质化趋势。
(四)期限结构
产品的期限越长,未知的风险越多,对于资金管理者的投资管理能力要求越严格,因此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多以 1~3 个月期理财产品为主。2014 年我国商业银行共发行 1~3 月期理财产品35780 款,占比54. 9%;3~6个月期的理财产品 1266 款,占比27. %;1 个月以内、6~12 个月和1年以上期理财产品分别占比 1. 94%、13. 83%和1. 73%。单从2014 年的数据来看,1~3 个月期理财产品仍为主流。可见我国银行理财产品趋于短期化。
(五)发行币种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在此期间慢慢吞噬外币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并取得了绝对支配地位。从2014 年的银行理财产品来看,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 63445 款,增长至97. 23。外币理财产品美元、澳元、港币、欧元占比分别为1. 58%、0. 46%、0. 15%和0. 25%,英镑、加元总和仅占0. 11%。由此可见,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体现出理财产品币种发行的高度同质性。
㈧ 如何看待银行理财业务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快速增长,迅速成为国内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中流砥柱,也充当着商业银行转型的急先锋。但是,随着社会融资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理财业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将如何进一步激发银行理财的活力,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创新方向又在哪里?
由于银行理财产品主要承担稳定存款、腾挪信贷额度的角色,再加上分业经营格局和刚性兑付的约束,各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难有差异化的动力,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从产品类型看,银行理财主流模式还主要是类存款型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期限、风险特征描述都高度相同;在类基金产品和结构化产品方面,国内各家银行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从资产配置看,投资品种主要集中在债券、信贷资产等,甚至连规避监管的路径也都高度一致。
理财业务高度同质化,必然引发激烈的价格战,目前国内银行理财市场上的硝烟四起便是明证。造成理财模式高度雷同的本质原因是,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技术含量不高,理财产品主要集中于类存款型固定收益类理财,运作模式容易复制。
从2012年央行非对称降息,以及央行多次的政策表态来看,利率市场化已是离弦之箭,存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已渐行渐近。一旦存贷利率彻底市场化,银行理财业务反过来就面临存贷款的更直接冲击,不得不改弦易辙,向结构化、基金会和证券化方向转型。
此外,自2012年5月份以来,资产管理行业迎来了一轮监管放松、业务创新的浪潮。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权益类和另类投资领域处于优势地位,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成熟和依托其上的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在收益方面较目前的银行理财产品竞争力更强,势必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形成巨大冲击。
所谓“核心”,就是指银行要紧紧围绕“固定收益”核心业务领域,开展理财业务。在固定收益领域,国内市场有两个大的发展方向,一是债券市场扩容,二是资产证券化。在债券市场,银行具有传统优势,无论是在一级市场上发行债券,还是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债券,银行都是最具市场影响力的参与主体。对于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在贷款提供、资产支持债券发行、会计清算、资产支持债券交易等方面都是最广泛的参与主体,同时,银行还具有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这一切均为银行发展固定收益类的理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资产证券化业务复杂、涉及面广、风险点多等特点,易于监管、可紧可松、具有“试验田”性质的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载体。目前商业银行推出了一些“类证券化”的理财产品,其主要体现为银信、银证等通道类业务,未来将逐步向真正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转变,体现为风险的结构分层、现金流的结构重组等多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