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扶贫特惠保险和学校人寿保险可不可以都保
这个当然可以都保的,只是每月多交点钱罢了,但是也多了分保障。
㈡ 扶贫保险1800是真的吗
存在风险,不要上当,以免上当受骗造成损失
㈢ 扶贫特惠保险政策哪三种
扶贫特惠政策保险种应该是有这个关系到我们的三种方面吧。
㈣ 扶贫特惠保保险内容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康惠保旗舰版与普通版是有一些区别的,总的来说就是康惠保旗舰版在疾病的种类上有了较大的提升,覆盖面更加广,且中症轻症都可以赔付多次,额外增加的特定疾病也都是该人群特点下的高发病种,比较实用。
㈤ 1980年保险行业扶贫资金是多少
1980年只有一家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没有区分(后来发生裂变,变成了中国人寿和人保PICC)。1988年平安保险成立,1991年太平洋保险成立,就此形成老三家。1995年中国第一部保险法颁布,1996年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其中有两家目前发展成为寿险新五家之一——新华保险(已跻身前三甲)和泰康人寿。目前全国共有117家保险公司,60家寿险公司,52家财险公司、5家养老保险公司。
㈥ 我大病用了十二万,特惠保险只补偿我一万四千元。是这么多吗
你说的是扶贫特惠保险吗?投保对象出现意外伤害,最高可赔5000元/人,死亡最高可赔50000元。
㈦ 扶贫特惠保与学校人寿保险可不可以重复报销
保险人身伤残或死亡赔偿没有封顶因为人是无价的,报销型的按票据报销,是不可重复的,
㈧ 精准扶贫和扶贫特惠有什么区别,那个更好
扶真贫必先识真贫,识真贫还要真扶贫。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拿出了一战定乾坤的决心。然而,到2020年要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确保扶贫做到全过程精准,是成功的关键。
扶真贫必先识真贫。笔者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精准扶贫的理解和执行还存在一定偏差。比如,一些地方在识别扶贫对象过程中,存在层层分解指标的做法,造成一部分真正的贫困户被“屏蔽”。尤其是一些贫困程度较深的地方,因为分配的指标不够用,有些贫困户不能纳入保障范围,享受不到后续的扶贫政策,从而引发矛盾。
究其原因,除了体制机制不够顺,还和一些地方的识别工作简单粗放有关。有基层干部反映:识别过程中经常发现实际贫困人口数量多于统计数量,为“控制总量”,操作上只好“分解控制指标”,造成一些贫困户没能做到“应识尽识”。
解决识别不精准问题,兹事体大。从技术上讲,要加强几个环节。首先是通过扩大样本,改进统计方式等手段,提高统计数字的“精准度”。然后是对建档立卡工作“回头看”,挤出“水分”。最后,还可以利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窗口期”,进一步查缺补漏。
精准度不够的另一个表现,是不顾被扶贫对象的能力差别,平均用力。比如,目前的行业扶贫政策,普惠性的多,对扶贫对象特惠的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人先受益”“穷人被挤出”。不少行业扶贫政策项目区域指向的多,精准到贫困村贫困户的少。但一到统计、总结,都装在“精准扶贫”这个筐里。虽然数字好看,究其实质,还是“大水漫灌式”“高射炮打蚊子式”的扶贫。
笔者在很多贫困地区发现,在理解精准扶贫上,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点“机械化”。不少地方还在沿用给贫困户送幼崽、送树苗的老套路。看上去是瞄准了贫困户,但一帮“穷哥们”单打独斗、搞产业闯市场,能否实现稳定脱贫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这个道理,基层扶贫部门不是不明白,只是他们顾虑,扶持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发展扶贫产业,怕操作不好扶贫资金“扶”了老板,群众不满,自己也难逃干系。
这种风险需要防范,但也不能因此不为。其实,所谓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主要是强调针对性帮扶,不是说每个项目、每项政策都要直接到贫困户。如何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才是关键。事实上,通过支持新型主体带动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也是精准扶贫。若是没有新型经营主体引领,让抗风险和发展能力本来就很弱的贫困户孤军奋战,到头来辛苦一场还可能挫伤他们脱贫的信心。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识别和施策环节,精准的内涵和要求也不尽一样。前者更注重执行的精确性,就是要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后者则要提升政策的含金量以及干部作为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导向,缺啥补啥,而不能形而上学照一个模式去做。只有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才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都感受到扶持的温暖,不在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