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到期银行理财产品为何被强退
理财市场的这一新动向引起了不少投资者的关注和疑问——理财“强退”合理吗?存量产品为何加速退场?
疑问一:未到期理财产品为何被“强退”?
案例一:理财产品是某老人用养老钱购买的,看中的是两款产品5.6%和6.1%的预期收益率。客户经理仅在产品终止前三天进行了简单的电话通知,没有过多解释。表示不能理解。
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提前终止未到期的理财产品,一是由于资管新规发布以来,我行推动落实理财业务经营整改。对部分不符合新规要求且难以整改的产品予以提前终止,也是该项工作的一部分。二是2019年11月以来,市场利率加速下行,新增投资品收益急剧下行拖累理财投资组合表现。为保障客户收益水平,维护投资者利益,我行决定提前终止该批发行时预期业绩基准较高的产品。”
今年以来,市场利率确实存在下行趋势,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普遍降低。数据显示,今年7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8%,环比下降2个基点,同比下降35个基点,创近44个月新低。
据了解,该老人购买的理财产品为资管新规发布前发行的“老产品”。与目前市面上的净值型“新产品”相比,这两款产品设定了“预期收益率”。而净值型“新产品”则摒弃保本保收益概念,多采用“单位净值”“业绩比较基准”等说法。
目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资金成本有所下降,资产收益率也在下行,银行理财产品动辄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过去式’。在此基础上,一些“老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高,银行存在成本倒挂的可能性,会对银行造成一定损失。
疑问二:提前“强退”理财产品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法律法规?
目前涉及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法规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事项没有规定,理财产品是否可以提前终止以合同约定为准,也就是理财产品说明书。
本次涉及提前终止的产品,其产品说明书中均包含提前终止条款,具体条款内容为‘为保护客户利益,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根据当前市场利率下行趋势,提前终止相关产品可以避免客户收益持续下滑,客户提前获取资金后可再投资获取收益,更有利于保护客户利益。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会设定提前终止的条件,如果触发相应条件,银行可以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但银行若采取终止理财产品等措施,应对客户进行充分告知,争取客户理解,并充分保障客户合法权益。
这位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现象。
疑问三:存量“老产品”为何加速退场?
事实上,这位老人购买的这类“老产品”正在加速退出理财市场的舞台。2018年4月发布的资管新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净值型理财产品将有助于破除刚性兑付对资金价格的干扰,使资金价格正确反映市场供需情况和违约风险,对不同程度的风险合理识别并定价,提高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正大力开展理财业务整改。但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范转型也面临较大压力。
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多部门研究决定,将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1年,即延长至2021年年底。
过渡期的延长一定程度缓解了银行的压力。但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庞大,部分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的确存在一定整改难度,部分银行仍存在一定整改压力,需要更积极推进整改工作。
疑问四: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还未到期的存续产品将何去何从?
延长过渡期1年,更多期限较长的存量资产可自然到期,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
为最大限度的保证资金的案例,想要对银行理财产品做有效风险评估,可以到辨险识财去查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价报告。全方位了解潜在的风险。
❷ 多家银行已提前终止785款理财产品,选择理财产品应该注重哪个方面
起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特性,许多中国人都是喜欢攒钱的,而攒钱自然不可能是存现金在家里,那样放着一点用都没有,可能还会遇到被偷,被毁坏这种情况出现,并且通货膨胀一直在发生,钱是越来越不值钱的,所以我们得让钱生钱。
785只银行理财产品 今年提前终止合约
数据显示,从2018年初到2020年10月20日,共有1618款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其中,仅2020年,就有785款产品提前终止合约,涉及多家商业银行。业内人士认为,银行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遵从资管新规的要求,二是迫于资金成本的压力。
以工行一款产品为例,7月29日,2018-8期“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被提前终止。这款产品于2018年3月发行,期限长达5年,原到期时间为2023年3月8日,但工行发布了提前终止公告,产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产品期限由1829天变为877天。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高达6.1%,而现在很多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不到4%。据了解,今年以来被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都跟这款产品一样,收益率比目前的市场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
❸ 中信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造成损失怎么办
在各大银行,许多理财产品都可以提前终止,但是这个权利只有银行独享,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且无权要求提前赎回。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一缩水,预期的高收益只能“打水漂了”。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增利型理财产品,遇上特殊情况,银行担心实现不了预期收益,提前终止产品,帮客户锁定预期收益。再者是信托类的理财产品,相当于给企业放贷款。如果企业提前向银行偿还贷款,理财产品也就提前终止了。这些在投资的时候一般销售员不会提及。如果你的合同上表明银行可以提前终止,那你没法要求损失的。
❹ 如何看待多家银行已提前终止785款理财产品这件事
这些理财产品都是亏损在做,所以银行不赚钱也不想一直担风险做下去。不做了,这样反而减轻银行负担。
❺ 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提前终止吗
可以的!还有就是三个月扣款没完成会自动终止
❻ 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收益率怎么算
一般的理财 产品是不允许提前支取的,一些风险大的可以提前支取,上面应该能够显示当天的即时收益的情况。
❼ 银行在什么情况下会提前终止理财产品
提前终止的情形。
一是遇到重大金融政策调整。
二是银行认为有必要终止。
重大金融政策调整主要指加息、降息政策以及重大汇率(货币兑换)变动。例如,一款结构型理财产品挂钩于汇率(货币兑换)、利率指标,一旦这些指标发生变动,产品就会提前终止。
(7)部分高收益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扩展阅读:
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及QDII型。
债券型
投资于货币市场中,投资的产品一般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因为央行票据与企业短期融资券个人无法直接投资,这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实际上为客户提供了分享货币市场投资收益的机会。
信托型
投资于有商业银行或其他信用等级较高的金融机构担保或回购的信托产品,也有投资于商业银行优良信贷资产收益权信托的产品。
挂钩型
产品最终收益率与相关市场或产品的表现挂钩,如与汇率挂钩、与利率挂钩、与国际黄金价格挂钩、与国际原油价格挂钩、与道·琼斯指数及与港股挂钩等。
QDII型
所谓QDII,即合格的境内投资机构代客境外理财,是指取得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的商业银行。
QDII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简单说,即是客户将手中的人民币资金委托给合格商业银行,由合格商业银行将人民币资金兑换成美元,直接在境外投资,到期后将美元收益及本金结汇成人民币后分配给客户的理财产品。
电子现货
新型的投资理财产品
投资渠
理财产品一般通过商业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购买。
传统渠道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
新兴渠道包括: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理财服务机构。
❽ 多家银行已提前终止785款理财产品,这是为什么
多家银行已提前终止785款理财产品,原因涉及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资管新规的颁布,要求所有理财产品都是要转型成为净值型理财产品,因此很多银行为了提前转型,开始纷纷终止一些理财产品,特别是不符合资管新规的理财产品纷纷下架。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产业面临着整改和升值,银行业也不例外,面对新的形势下的经济政策,银行业纷纷进行整改,特别是对一些较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如果不符合资管新规,都开始纷纷终止,因为近年来利率的不断走低,会不断的加重银行的负担,此时银行就是要做出一些调整,下架一些理财产品就是对这方面的整改。
可能有人会说终止这些理财产品,是否会侵犯别人的权益?这还得看理财产品的要求了,而且国家也发布了新的资管新规,如果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那么终止这些理财产品就是合法的。
❾ 购买的理财产品合约没有到期,却被提前终止,这合法吗
机构的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合法的,因为双方在此之前已经签订了合约,而且这种合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❿ 银行最近是否有单方面终止理财产品的事
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是否公平?
有投资者疑问,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是合规的吗?事实上,在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即可找到答案。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都会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收益按照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天数计息。据统计,95%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都没有权利提前终止,仅有少数理财产品投资者可以提前终止,但提前终止也要付出一定的费用。
分析师指出,银行有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但并不代表提前终止是理财产品经常发生的事。一般提前终止的多是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本身附带提前终止条约,一旦挂钩标的走势触发理财产品说明书中规定的产品提前终止条件,则产品自动终止。而非结构性理财产品,银行主动提前终止的并不很常见。尤其是今年这种多家银行集中爆发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更是少见。
面对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分析师提醒投资者,需要经常关注理财账户、银行的信息披露公告以及银行的短信通知等信息,及时了解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如遇到提前终止,可及时选择其他高收益率理财产品。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理财本金和收益到账后只享受活期利息,对于投资者的收益损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