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诺贝尔奖成立以来,你知道截止上世纪七十年代总共完成了多少次提名吗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B. 莫言在斯德哥尔摩演说获奖感言
莫言在斯德哥尔摩演说获奖感言如下:
“作为一个从中国一个遥远的县城——高密东北乡走来的农村孩子,今天能够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厅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当然,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获得这个奖项。我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继续写作,只要他们还相信文学是人类和上帝给予的权利的美化,‘她必将花冠加在你头上,把荣冕交给你。’
我同样意识到,文学对于政治争议和经济危机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对人类的影响却是古老的。当文学存在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是当它不存在了,我们的生活会变得粗鄙而野蛮。因为这个原因,我为我的职业而骄傲。
最后,我想感谢我在高密东北乡的父老乡亲,我永远都是你们中的一员。”(翻译节选)
(2)佩尔斯基金会学校英国高中扩展阅读:
莫言的颁奖仪式在瑞典国歌《国王之歌》中缓缓拉开帷幕,整个大厅在鲜花和音乐的陪衬下,显得庄严肃穆而又不失暖意。乐队开始演奏开场曲目,在莫扎特D大调的音乐中,中国作家莫言和其他获奖者一起,身着黑色燕尾服步入会场。
据管笑笑透露,这套服装并不是从国内带来的,而是诺奖评委会在瑞典当地专门为获奖人定做的。
莫言从口袋里掏出白色的卡片,上面应该写着获奖词,他与一众获奖者落座。莫言神情平静,燕尾服里边穿纯白色衬衫,打着纯白色领结。莫言的座位是前排左数第7个,旁边坐着今年的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
在众获奖者落座后,诺贝尔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马库斯·斯托尔发表讲话,随后,每个诺贝尔奖项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获奖者成就。
为莫言介绍的是诺贝尔文学委员会主席佩尔·瓦斯特伯格。他说:“莫言是一个诗人,莫言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戏谑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最阴暗的面貌,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C. 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
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第12届世界编辑论坛和2005信息服务博览会将于2005年5月29日至6月1日在韩国汉城举行。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1000余位出版商、主编、管理执行官、首席执行官和其他高级报刊官员将参加此次盛会。
此次由世界报业协会主办、韩国报业协会组织的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将继续关注报刊在当今媒
体环境中的取胜战略,回顾大量深入的成功案例,研究、展望即将发生的变化,同时分享世界报业协会塑造报刊未来(SFN)项目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在“地铁报”概念成功的情况下,探讨向大众及报纸的特定读者传播信息的其它途径;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媒介,一系列新的无线、外围媒体形式也不断涌现的形势下,勾画出能为报刊带来成功的新媒体模式;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广告预算转向营销和传媒等其他形式时,审视此举对广告的影响,勾画出它对报刊企业提供的潜在机遇。
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日程安排
(成功的经验:探索创新、把握机遇)
5月29日星期日
●09:30-12:30
年度新闻自由圆桌会议
年度数字媒体圆桌会议
5月30日星期一
●10:00-12:00 开幕式
致欢迎辞:韩国总统 卢武铉
世界报业协会代理主席 加文·欧莱利
韩国报业协会兼大会组委会主席 张大焕
世界编辑论坛主席乔治·布劳克颁发2005世界报业协会自由金笔奖给
苏丹《天天报》主编 马哈古卜·穆罕默德·萨利赫
●12:00: 2005信息服务博览会开幕式
●14:00 - 14:40: 世界报刊产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 蒂莫西·鲍丁
●第一场研讨会——报刊复兴(一)(14:45)
【在过去一两年中,报刊产业发生的创新远远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世界每一个大洲,都不断涌现与产品、定价及发行相关的新发明、新版式和新方法。
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回顾一些成功的案例、展望即将发生的变化,同时分享世界报业协会塑造报刊未来(SFN)项目的分析和案例研究。】
会议主席: 洪政旭——韩国《先驱媒体》董事长、总裁及发行商
发言人:麦克格·拉伯纳 —— 德国葛欧格·冯·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副董事长(Verlagsgruppe Georg von Holtzbrinck)
本格·布劳恩 —— 瑞典Bonnier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西奥·布莎 —— 瑞士Edipresse 出版集团出版总监
5月31日星期二
●第二场研讨会——报刊复兴 (二)(08:45-12:30)
在“地铁”概念成功的情况下,本次大会将探讨向大众及报纸的特定读者传播信息的其它途径。
发言人:佩尔·麦克尔 ——《地铁报》副总裁兼国际部主编(Metro International)
亚利山德罗·琼科·德拉维加 —— 墨西哥改革报业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Reforma Group)
麦克尔·戈登 ——《国际先驱论坛》出版商
●2005报业创新全球报告,由国际创新媒体咨询集团发布
发言人:胡安·塞诺(伦敦),克劳德·欧柏臣(纽约),胡安·安东尼奥·吉纳(弗吉尼亚,诺福克)
●12:30-14:00《人民日报》副总编江绍高及中国报业协会其他代表和与会代表讨论“中国报业的发展”。
●第三场研讨会——后印刷时代:下一代媒体(14:00-17:00)
【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媒介,一系列新的无线、外围媒体形式也不断涌现,我们将勾画出能为报刊带来成功的新媒体模式。】
发言人:陈大济 —— 韩国信息通信部部长
弗雷德·希尔默枣澳大利亚约翰·费法斯控股公司 (John Fairfax)首席执行官
箱岛信一 —— 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
桑迪·若姆瓦尔蒂 ——《菲律宾询问者日报》总裁
6月1日星期三
●08:00-09:00:“独立报业发展计划”
【早餐会介绍:世界报业协会与媒体发展贷款基金会达成合作,向发展中国家的报业项目投入资金。】
●第四场研讨会——媒体前景(09:00-12:15)
【代表各类视角、经验和观点的一组媒体专家将与听众分享其对媒体发展前景的看法,同时邀请大家就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发言人:阿瑟·苏尔兹伯格 —— 《纽约时报》公司董事长
杉田良树 —— 《日本经济新闻》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
杜拉弗·古博 —— 南非《邮政卫报》首席执行官(Mail and Guardian)
●风华正茂的400周年
2005印刷媒体迎来400周年纪念日
共同展望未来
发言人:戈德·芬克贝纳枣曼罗兰公司董事长 (Man Roland)
13:00 - 14:15与美国《时代周刊》董事长对话
●第五场研讨会——广告传媒的演变趋势(14:00-16:00)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广告预算转向营销和传媒等其他形式,我们审视此举对广告的影响,同时勾画出它对报刊企业提供的潜在机遇。】
发言人:凯文·罗伯兹 —— 盛世长城广告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 (Saatchi and Saatchi)
森隆一 —— 日本电通公司总经理兼董事
迪默·艾丽斯 —— 沃尔沃全球广告与媒体总监 (Volvo)
第12届世界编辑论坛日程安排
5月30日星期一
●第一次编辑早餐会(8:15-9:30)
“世界编辑论坛会晤韩国媒体”
●与世界报业大会举行联合大会(上午 10:00 – 12:00)开幕式
●与世界报业大会举行联合大会(下午 14:00 – 14:40)
探讨世界报刊产业的发展趋势,由世界报业协会总干事蒂莫西?鲍丁主讲。
●主题演讲人(星期一下午, 14:45)
主题:新闻业面临新前沿吗?
发言人:克里史纳·巴拉特 – Google公司,Google新闻创建者及首席科学家(印度)
唐?吉尔默 –《我们的媒体:基层新闻来自民众,服务民众》的作者和大众新闻专栏作家
●第一场研讨会(下午 15:45 – 17:30)
主题:人人都能做记者吗?
美国兴起“我们的媒体”运动,它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人人都能成为作家,是否都能挑战“传统记者”;博客、监督人、大众报刊爱好者和业余摄影师正在夸大并指责报刊的公正性或可信度。此类行为是否正确?报刊应该如何应对?
发言人:拜立·苏思曼 —— 美国 “尼曼监督项目”(Nieman Watchdog Project)主任
伊藤穰一 —— 日本Neoteny株式会社社长兼首席执行官
其他发言人待定
会议主席:安德鲁·纳切森 —— 美国新闻学院媒体中心
5月31日星期二
●第二次编辑早餐会(8:00-9:00)
“世界编辑论坛会晤中国媒体”
●第二场研讨会(上午-9:15-11:00)
主题:小报发烧:是否正在降温?
该是探讨改变报刊版式的时候了。现在,有两类新兴小报:前者更改报刊版式但不更改价格和概念,后者降低报刊价格、关注年轻读者。哪些改变有效?哪些无效?
发言人:让·艾里克·皮特斯——德国《世界报》、《小世界报》、《柏林晨邮报》编辑
马里奥·加西亚 —— 美国加西亚媒体首席执行官
迪迪耶·菲耶 ——法国《法兰西西部报》编辑
罗布·蒙哥马利 —— 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视觉效果编辑
会议主席:乔治·布劳克——英国《星期六时报》编辑
●与世界报刊协会举行联合大会(上午– 11:15 – 12:30)
主题:2005报业创新全球报告,由国际创新媒体咨询集团主办。
发言人:胡安·安东尼奥·吉纳和埃尔特里(Juan Antonio Giner and Altrii)
●第三场研讨会(下午-14:00-15:45)
主题:RSS与在线新闻聚合器:威胁还是机遇?
像Google新闻搜索引擎这样的RSS内容聚合软件和聚合器软件,对您的信息内容重新配置(有时候无需付费或没有任何控制)。信息流览量和知名度在不断提高,但报刊的利润却不断下降。报刊应采取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呢?
发言人:西蒙·沃特曼 —— 英国《卫报》电子版总监
里奇·斯格仁塔 —— 美国Topix.net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
竹村正弘 —— 日本《读卖新闻》、《读卖在线》编辑
会议主席:苏珊·美尼特 ——美国 顾问
●第四场研讨会(下午-16:00-17:30)
主题:虚拟报刊: 前卫的信息图形
信息图形吸引年轻读者,现在已成为某些报刊的主要资产。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新信息图形浪潮的发展趋势。
发言人:杰夫·戈岑——美国《圣匹得堡时报》信息图形编辑
阿尔伯特·卡罗——西班牙《世界报》信息图形编辑
皮特·埃斯皮纳——中国《中国日报》信息图形编辑
女主席:凯蒂?拉特克里夫 —— 法新社亚太区图形经理
6月1日星期三
●第三次编辑早餐会和研讨班(8:00-10:00)
“内容管理工具和多平台传输系统”
世界编辑论坛合作伙伴介绍案例研究: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软件工具可以帮助编辑提高工作效率。需登记注册 (与会人数限定在50人之内)
●第五场研讨会(上午-9:00-10:30)
主题:涉及法律方面的新问题:隐私权问题和体育报道权利
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但结果殊途同归:报刊在报道体育赛事和公众/私人生活方面的自由程度大大降低。在未来几年中,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新闻机构的巨大挑战。敬请参加研讨,与专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这一巨大的挑战。
发言人:默尼克·维拉 —— 法国路透社高级副总裁,全球新闻、图片、图形负责人
凯·狄克曼 —— 德国《图片报》编辑
山口康 —— 日本《共同通讯社》国际事务顾问
会议主席:阿里·瓦加卡——芬兰《图尔库新闻报》编辑
●第六场研讨会(上午-10:45-12:15)
主题:编辑网络:低投入、高产出
“以全球视角进行思维”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态度。但是如何以更少的员工、更低的新闻编辑预算实现这一梦想?对国际时事报道或是地区性报道可与其他组织共同分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编辑联盟和伙伴们就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协同工作了。为什么不创建自己的网络呢?
发言人:米格尔·安吉·巴斯德涅 —— 西班牙《世界报》、《国家报》、《共和国新闻网》、《国家日报》国际部主任
布赖恩·拜恩 —— 《韩国先驱论坛》总经理
伊姆蒂亚兹·阿拉姆 —— 巴基斯坦南亚自由媒体协会秘书长
李思特·卫默南——芬兰《卡勒瓦报》编辑
会议主席:郑佑吉—— 韩国《中央日报》发行商
●12:15 – 13:00 :世界编辑论坛年度大会
●第七场研讨会(下午-14:15-16:15)
主题:亚洲报纸有何不同?
亚洲本地报刊与使用罗马字符的报刊截然不同。而从巴基斯坦到日本,这一地区的报刊产业最具活力。亚洲编辑在吸引年轻读者、整合新媒体战略等方面独具招术。
发言人:胡锡进—— 中国《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赛格维 —— 《印度斯坦时报》编辑部主任
千野桂子——日本《产经新闻》高级编辑
李相锡——《韩国时报》执行董事
苏继赏——中国《新疆经济报》总编辑、社长
会议主席:安德鲁·林奇 ——《塑造报刊未来》编辑部主任(《亚洲报业焦点》创始人)
D. 诺贝尔几几几几年死
1896年12月10日
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掖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受父亲的影响,诺贝尔从小就表现出顽强勇敢的性格。他经常和父亲一起去实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
为了使他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极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作为发明家、科学家,他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他曾经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部件等方面的实验,还试图合成宝石。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诺贝尔把他的毕生心血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一生过着独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他谦虚谨慎,对别人亲切而忠诚。他拒绝别人吹捧他,不让报纸刊登他的照片和画像。长期紧张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但在生命的垂危之际,他仍念念不忘对新型炸药的研究。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他的财产累计达30亿瑞典币。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他一贯轻视金钱和财产,当他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他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了,如果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的财产,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鼓励懒惰,那会使下一代不能发展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聪明才干。”
基于这样的思想,诺贝尔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奖金分成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支持和平事业等5份。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去攻克一道道科学难关。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
E. 安妮日记背景资料
简言之,《安妮日记》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一九四二年---一九四四年),战争境况对于德国纳粹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于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是不断加剧。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同时还有父亲的朋友万达安一家,随后又来了一位犹太医生。从一九四二年七月躲藏之日始,那天安妮刚刚过完十三岁的生日,八个人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面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父母关系、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终被发现被逮捕送往纳粹集中营。
《安妮日记》的诞生,是安妮父亲——当时唯一幸存的人为了女儿的梦想而整理出版的一本传记,一经出版风靡全世界,六十年代,美国百老汇、好莱坞都以戏剧、电影的形式介绍了安妮和她的《安妮日记》。该剧当年获得普利策奖,纽约评议家奖,戏剧舞台奖等,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使不同国度的不同阶层的人为之动容,是她所表现出的令人不可思议的在精神、情感、理想等方面的巨大丰富与真实。今天,我们再次触碰她,是因为她正好契合了我们现在生活所要面临的心理需求,时代是变了,但生活依然重现着历史。
记录片中当时的幸存者如是说:“在安妮日记中,安妮是如此的真实和形象,我觉得那日记每一个字都会磁铁般吸引着你”;“假如安妮知道自己出了名的话,她一定会很高兴的,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交换它”;“尽管她如此年轻她已经知道该怎样生活”……
F. 校斗群校史
马蒂纳学校
高等音乐学。由法国国民议会下令将皇家歌唱学校与国家音乐学院合并而成, 由B.萨雷特任院长。波旁王朝复辟期间,曾暂时关闭。1816年恢复。设作曲、音乐学、音乐分析、演奏演唱及舞蹈等专业。在L.凯鲁比尼任院长(1812~1842)期间,即规定作曲系学生必先娴熟钢琴,并学习 对位 、 和声 、 赋格 等理论课程。近 200年来,巴黎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造就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并为 歌剧 、 舞蹈 、 戏剧 、 电影 等表演艺术输送了许多人才。
苏努拉学院 :
由音乐之友协会于1817年创建于维也纳。原为私立音乐学院,1909年由国家接管,1970年改名为“苏努拉音乐与戏剧艺术高等学校”。课程设置除声乐、器乐、指挥外,还设有小歌剧、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实验室、音乐社会学、十二音作曲技术和电子音乐等专业。
莱比锡音乐学院:
莱比锡音乐高等学校和门德尔松学院的惯称。1843年由F.门德尔松、R.舒曼等创办于莱比锡门德尔松任院长该院设有作曲理论、 音乐史 、 美学 、总谱阅读、指挥等课程,每个学生都须学习数字低音、键盘乐器和歌唱并参加合奏、独奏(唱)班,著名音乐家E.格里格、H.里曼、A.沙利文都曾在此学习过。该校在哈雷附近,为具有音乐天才的青年学生设立了分部。
柏林音乐高等学校:
1869年创建于柏林。当时属于皇家艺术学院的一部分,由J.约阿希姆任校长(1869~1907)。1875年皇家艺术学院改组,柏林音乐高等学校成为独立院校。1888年,该院成立乐器博物馆,由C.萨克斯任馆长,学院的科系设置也扩充到10个。著名音乐家P.欣德米特、E.洪佩尔丁克、M.布鲁赫等都曾在该校任教。1966年柏林市音乐学校并入后,师资力量更为充实。
伦敦皇家音乐学院:
常用缩写RCM1883年创办于 伦敦 。由 英国 女王和G.格罗夫任首任院长。皇家音乐学院的前身是创立于1876年的国家音乐培训学校,是专为奖学金获得者特设的。该院拥有英国音乐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音乐学科设置最齐全的音乐院校之一。著名音乐家L.古森斯、F.瑟斯顿、B.布里顿、R.沃恩.威廉斯、J.萨瑟兰等都曾在该校学习。
朱利亚德学院:
可追溯到F.达姆罗什于1905年在纽约创建的音乐艺术学院。1923年,朱利亚德基金会捐赠2000万美元创立朱利亚德研究院,1926年朱利亚德研究所与音乐艺术学院合并,改称朱利亚德音乐学院。1968年,因增设了舞蹈和戏剧两个专业学科,改名为朱利亚德学院。1969年10 月迁入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的新校舍。新校舍有4个演出厅,是音乐会和歌剧演出中心。该院教师大部分是由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和大都会歌剧院的音乐家们兼任,学生来自世界各地。著名的教师和学生有:I.加拉米安、R.列文、I.珀尔曼、V.克莱本、P.朱克曼等。
柯蒂斯音乐学院:
1924年创建于美国费城。创办人M.L.柯蒂斯?博克,为纪念她的父亲、音乐的保护人C.H.K.柯蒂斯而定名为柯蒂斯音乐学院,并任院长至1970年。本院拥有捐赠的基金1250万美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天才儿童提供免费入学的保证。在该院任教的著名音乐家有:W.兰多夫斯卡、L.奥尔、C.弗莱什、G.皮亚季戈尔斯基、B.马尔蒂努;著名音乐家S.巴伯、L.伯恩斯坦、L.福斯等都出自该校。
你自己改改就可以了
G. 球星的成名故事
上帝垂青自强者
C罗来自隶属葡萄牙的大西洋美丽海岛马德拉岛。和与他名字差不多的两位巴西球星罗纳尔多和罗纳尔迪尼奥一样,C罗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父亲迪尼斯·阿贝罗是个花匠,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他的父亲因为崇拜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而给他的第二个起名罗纳尔多,不过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崇拜里根的原因是当年看过一些里根出演的电影。 罗纳尔多的父亲对足球影响了年幼的小小罗,当年在自家后院一脚踢中的那个足球是他形影不离的朋友,“说真的,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爱它,但我就是这样。”C罗这样说。可是并不富裕的丰沙尔并没有多少合适的场地踢球,“我非常容易就会开心——在圣诞节,在我的生日,我最想得到的礼物都是足球。在那些日子,虽然我们家没有钱,但如果我能得到一个球,我就很高兴。我总想得到手工缝制的足球,因为它们能踢很久。我有自己的球场,是水泥地的,那就是大街。我总是在踢球,有时候还逃学去踢球。”他开始变着花样的过人,而且学会了永不服输,“街上踢球的孩子都比我更大,我只能晃过他们才能继续前进,当然他们经常把我推倒或是铲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挑衅,你不能服软,必须站起来,然后用足球击败他。”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在世界上任何一块球场,C罗依然做着同样的事情,一次次被对手铲倒,一次次爬起来继续突破。 C罗的出色表现很快引起了当地的国民俱乐部的注意,于是小小罗成为国民队一名小有名气的小球星。当时球队教练门东卡回忆说:“罗纳尔多是我见过最出色的年轻球员,我甚至无法相信他的球技,那时候我们经常能赢对手9个或10个球,而罗纳尔多经常能包办一半的入球。”1998年,葡萄牙劲旅里斯本C罗
竞技也为罗纳尔多的天赋所折服,他们以1500英镑的低价引进了年仅13岁的罗纳尔多。大概里斯本竞技也没有想到,5年后,小小罗的身价上涨了将近1000倍。 在加盟里斯本竞技少年队最初的几个月,小小罗的马德拉乡下口音成为首都同伴们的笑柄,为此自尊心很强的他一度自卑,不止一次地和模仿他讲话的小队友发生冲突。小小罗说:“我的口音很重,因为我来自一个小岛,和其他孩子不同。回想起来,那也有好处,这让我学会了如何自己养活自己。我很小就学会了独立。”更糟糕的是,因为个子长得过快,小小罗险些而被踢出球队,因为教练认为他动作过于笨拙。 在培养过菲戈等足球天才的“足球梦工厂”——里斯本竞技的阿克契特(Alcochete)训练营,小小罗接受了5年严格、科学的训练,不懈的努力使小小罗开始逐渐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把小小罗从马德拉岛带到里斯本奥雷里奥·佩雷拉(AurelioPereira),葡萄牙德高望重的老教练,这样说:“从他11岁时我就认为这是一名可能在未来成为巨星的球员,罗纳尔多从小就展示了所有成为巨星的潜质。他今天取得的成就并不让我惊讶。我并不认为自己拥有发现和造就天才的魔力,但经验告诉我他将成为巨星……每当我看他比赛时,都像是看着一位里斯本竞技青训学校的小孩在踢球。” C罗15岁时曾因心脏问题险些提前告别自己的球员生涯,在C罗母亲和里斯本竞技俱乐部人员的帮助下,C罗成功的完成了手术,几天后他就重新出现在训练场上。16岁时,C罗被当时的利物浦主帅霍利尔看中,不过利物浦俱乐部最终没有买下他,当时他们认为C罗的技术还需磨练。 小小罗是里斯本竞技队史上第一个在同一赛季同时进入俱乐部U16(十六岁以下球队)、U17、U18、二线队和一线队的球员,成为俱乐部历史上惟一一个在一个赛季中参加5个不同级别赛事的球员。2002年9月,他在自己的葡超联赛处子秀中攻入两球,而一个赛季25场进3球的成绩对一个17岁的孩子来说已经足够优秀。
传承7号传奇
年轻的小小罗很快吸引了来自欧洲的目光。曾短暂执教西甲豪门皇家马德里的葡萄牙籍曼联助教奎罗斯后来回忆到:“我当时一直在观察克里斯蒂亚诺。每次我们讨论是签下他还是夸雷斯马时我都会强调自己的看法。我们没有能力签下两个人,我相信克里斯蒂亚诺。03年夏天我离开曼联去皇马执教时就把他列为首要目标,在我提交给皇马体育总监巴尔达诺的转会名单中,他是第一位。但现在看来,他加盟了曼联,我们很幸运。” 2003年8月6日,为纪念为2004年欧洲足球锦标赛而重建的新球场正式启用,里斯本竞技队在名为“阿尔瓦拉德-21”的新球场与曼联队举行了一场友谊赛。小小罗的出色表现帮助里斯本竞技以3∶1战胜曼联。他给当时场上的曼联球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力荐弗格森签下这名天才球员。“克里斯蒂亚诺表现非常出色,所有的疑虑都打消了”奎罗斯说,“和里斯本的比赛后亚历克斯(弗格森)必须快速做出决C罗
定。否则巴尔达诺和我就会得到他的。” 2003年8月8日,曼联宣布以1224万英镑的转会费与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签署5年的合同。小小罗成为曼联史上第一位葡萄牙籍球员。他的转会费也打破了一年前另外一个葡萄牙人维亚纳所保持的850万英镑的英超年轻球员转会纪录。 “克里斯蒂安诺?他太棒了,我想对于英超后卫来说,他的技术太豪华了。”菲戈的评论平息了人们对于小小罗1224万英镑身价的怀疑。葡萄牙传奇人物尤西比奥对他赞不绝口:“作为球员,他可以随心所欲,有时他控制球的技术会让我拍拍脑袋,可还是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的。”尤西比奥甚至为小小罗描绘出了辉煌的未来:“他不仅仅是个足球运动员,他将成为足球的象征之一。无论效力于哪国联赛,无论效力于哪支球队,他都将作出最重要的贡献。” 传奇巨星乔治·贝斯特就是曼联7号,弗格森在执掌的17年里更是把这身球衣作为俱乐部头号球星的象征——布赖恩·罗布森、坎通纳、贝克汉姆。现在,小小罗能否继续这个传奇让人期待。小小罗说:“我加盟后,教练问我想要哪个号码,我说28号,但弗格森说,‘不。你将得到7号’。这件著名的球衣给了我额外的动力,我不得不努力去配得上这个号码。” 在2003年8月16日与博尔顿队的比赛之前,关于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的评论大多数是葡萄牙文的,而在那29分钟的比赛之后,英文成为了主宰。一向苛刻的弗格森也没有掩饰自己对于葡萄牙人的赞许:“他好像是球迷心中的一位新的英雄人物,我不得不仔细地使用他,因为你要清楚,他现在只有18岁,我必须小心地照看和保护他。”2003-04赛季小小罗在各项比赛中出场39次,并在对米尔沃尔的足总杯决赛中首开纪录,为曼联捧杯立下头功。赛季末,小小罗被曼联球迷票选为俱乐部“巴斯比爵士最佳球员奖”。 虽然起步时遭遇了不少的阻力——对于他的花哨球风,坊间的评价从来毁誉参半。可是C罗却在弗格森的精心调教之下逐渐成长起来,2004年和2006年他帮助曼联两次夺得足总杯,2005-06赛季捧回了联赛杯。2006年,他入选英超最佳阵容,荣获国际职业球员协会最佳新人,当选葡萄牙年度体育名人,曼联的新7号正在路上。 “球场是他的脚说了算的地方。足球能使他离开纷扰和敌意的环境,忘记曼彻斯特寒冷的天气和英国糟糕的食物。” 小小罗的真正爆发却是在德国世界杯之后。因为2006年世界杯上鲁尼的红牌事件,他曾想过离开老特拉福德远走西班牙,但经过红魔主帅弗爵爷的努力,他选择了留在曼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留下是多么正确。 2006-07赛季,这位葡萄牙第一红魔完成了惊天蜕变,带领曼联夺得了远离四载的英超冠军。他在各项赛事打进23粒入球,其中英超联赛17球,在射手榜仅次于切尔西的前锋德罗巴和布莱克本的前锋麦卡锡,是进球最多的中场球员。这一赛季,他个人一共获得了13项殊荣,其中由英超球员、职业记者协会、球迷分别评选为年度最佳球员,英超球员评选的最佳新人更是创记录的大满贯。这个赛季,堪称克里斯蒂亚诺的完美赛季,而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无法被忽略的:就在不到12个月前,因为世界杯风波,C罗还是C罗在曼联
全英公敌,在英格兰除曼联主场之外的所有地方,迎接他的都是数万人整齐的嘘声。C罗说:“世界杯上和韦恩(鲁尼)的事件后,每次去客场踢球都会被嘘。有一些特别艰难的时刻,我认为这不公平。但你必须忽视它,否则就不能集中精力比赛了。起初的几周,每场比赛前我都会对自己重复:‘别在乎那些,按你自己的方式踢球吧!’嘘声会改变你的比赛,很多球员会因此迷失,但正好相反,我认为这些嘘声对我有好处,它们能促使我更加冷静,我把它们视为一种敬礼,至少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出色的球技,他还有一颗勇敢的心。“这是伟大球员的标志。”他的主教练弗格森这样评价。2006-07赛季结束后,曼联宣布和小小罗续约至2012年,周薪达12万英镑。 一个赛季的质变已经带来惊喜,卫冕的2007-08赛季里人们原本只期望C罗可以延续上一季的表现,然而他却迎来一个如火山般的爆发。在2008年3月19日与博尔顿的英超第29轮补赛中,首次戴上曼联队长袖标的罗纳尔多上演了梅开二度的好戏,打破了封存40年之久的贝斯特在1967-68赛季创下32粒进球的边锋单赛季进球纪录。 对于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贝斯特这样说:“有不少球员都被称为‘新贝斯特’,但这是第一次令我觉得这种称呼是对我的恭维。”老爵爷弗格森再也不会和小小罗赌单赛季进球数了。从某一方面来说,他已经超越了曼联球迷心目中的神——贝斯特。Heisbetterthan"Best"。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住这个天才。单赛季42个进球是顶级中锋的数据,作为一个边锋,小小罗已经做到了。更重要的是,他的进球手段多种多样,从连续突破射门,到远距离凌空劲射;单刀、抢点、定点的点球或任意球无所不有——不能不提C罗的任意球,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皮球绕过人墙之后急速下坠,再加上一点水平方向的旋转,对方门将没有任何办法——这样高难度的任意球他已经可以驾轻就熟。对于C罗的任意球技术,弗格森笑着解释道,“没有什么秘密,重要的是练习。熟能生巧,就像我在学校里学到的道理一样。这孩子每天都最勤奋的练习,那就是他如此出色的原因。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去喝杯茶,让他自己练。他总是在练习,在训练后会踢个20或者25分钟,他就在那里,站在一堆皮球之后。前面是人墙,砰,砰,砰,砰……他每次都踢30个左右,因此……” 他能用速度过人,用假动作过人,能头球破门,能射点球任意球,能抢点能补射又能远射,能脚后跟破门也能脚后跟助攻,能进球帽子戏法,也能助攻帽子戏法。在全面性上,英格兰名帅维纳布尔斯给C罗的评价是:“他有速度,力量,体能,技术,意识,勇气,他不仅身体强壮,而且精神坚强。”曼联的英超对头阿森纳的主教练温格太清楚C罗的能力,他抛弃了“世界最佳之一”的陈词滥调,直接把第一的王冠摁在了C罗头上,他这样说:“克里斯蒂亚诺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选手,因为他将职业足球事业里最难的两件事完美的融合起来——风格和效率。我很欣赏他进球的效率,他打的位置是边路选手,但他却能进这样多的球,这点你无法否认。” 小小罗说:“人们经常说我需要在重大比赛中发挥更好一些,我尊重这样的意见,但我自己不认为,我还有对什么人来证明自己的必要。我很满意我现在的进步,很高兴我自己还在提高。和一年前相比,我更加出色了,比我刚来曼联时绝对高了太多。我希望这样的势头继续。”张狂吗?当然,如同他在进球后一些够拽的庆祝动作一样。但这样的射手,说一些牛气的话,没有什么值得奇怪。亨利这样评价C罗,他说:“今年是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年。他将会成为世界足球先生,没人可以和他比,他现在踢球的方式,简直就是对竞争对手的嘲讽。我打心眼里敬重他,尤其是看到他从世界杯回来后采取的方式,全英格兰人都打算杀了他,就巴望着他失败,但他并没有这样。”
H. 发明家的故事有哪些
爱迪生
爱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贫困,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老师因为总被他古怪的问题问得张口结舌回答不了,老师就当着他母亲的面说他是个傻瓜、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后来他妈妈就从学校把他拉回来自己教, 爱迪生虽未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但凭个人艰苦奋斗,还有他的自信、自强、自立和非凡的才智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他自学成才,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热情和精力从千万次的失败中站了起来,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发明家、企业家。他发明了电灯、电话等。为人类做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人们荣誉为“发明大王”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个熟透了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正好打在他头上。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了牛顿深深的思考。他想:苹果离开树枝,为什么一定要向地下掉呢?为什么不飞向天空和别的方向呢?因此,他推想地心有一种吸引力,又推想这种吸引力对任何物质都存在。他通过研究,提出了计算引力大小的公式。就这样,牛顿由掉苹果而发现了震惊世界的“万有引力定律”,对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说:当物体初速度不够大时,物体总要落向地面,当物体初速度足够大时,物体总也落不到地面,现代人就创造了地球的卫星、火箭了,它们可以一直绕着地球转,可以不落回地面了。 说明了凡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做一个细心发现问题的人。
I. 第一张彩色相片是什么时侯
http://photo.cl2000.com/ziliaoguan/wen009.shtml
世界摄影首事年表
史前摄影(1825—1839)
1825 ○N·J·尼埃普斯用阳光摄影法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牵马少年》,画面翻拍十七世纪的一幅荷兰版画。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问世,是法国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摄成功的,曝光时间长达
8小时。
○W·H·塔尔波特拍摄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纸基负片,大小是25mm2, 现存最早的负片。
1837 ○法国L·达盖尔在摄影室内用自然光拍摄了《画室》。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达盖尔银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静物照片。
1838 ○L·达盖尔拍摄了《花园街》一片,是摄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风俗摄影作品。
早期摄影(1840—1889)
1839 ○法国学术院举行的科学院和美术院联席会议宣布是年八月十九日是世界摄影术诞生日。
○《达盖尔摄影手册》于八月二十日开始发行,是世界上最早介绍摄影术的书籍。
○A·昂克诺恩摄制的《救世主的雕刻头像叠印在株树叶上》,是世界上第一幅叠印照片。
○10月16日萨克斯顿的《费城风光》一片为美国现存最早一幅银版法照片。
○世界摄影史上第一件摄影文史材料,是法国天文学家、国会议员F·阿拉哥为达盖尔代为申请专利的报告书《关于达盖尔式摄影法的报告》。
○W·H·塔尔波特,在实验中将实物置于涂有硝酸银或盐化银的纸上,使之曝光,并以安摩尼亚或碘化钾定影制作成画面有该实物影象的“照片”。这些照片应是摄影史中最早的“无底照片”或曰“物影照片”。
○出现首批建筑摄影照片。如W· H· 塔尔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P· G· J· 洛特宾耶雷的《雅典的卫城入口》等作品。
○R·科尼利厄的《自画像》为现存的最早人像摄影作品。(也有材料说是A·沃尔科德于1840年用达盖尔法于年底拍摄J·约翰逊的《侧面像》为最早人像摄影作品)。
○“摄影”(photography)、“负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出自J·赫谢尔爵士的建议,也有说早在1937年H?弗洛朗斯就用photographie一词。
〇W· H·塔尔波特成功拍摄了显微镜下的物体。
1840 ○摄影史上现存最早的一幅人体摄影,是佚名拍摄的《裸女》。
○H·巴亚尔拍摄的《溺水者自拍像》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发”的摄影作品。同时摄影史家认为:它还是摄影艺术中“荒诞摄影”这一品种第一幅“萌发”性作品和首幅自拍照片。
○世界上第一幅天文摄影是美国化学家J·W·德雷珀拍摄的月蚀照片。
○三月,A·沃尔科德和J·约翰逊合作,在美国纽约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世界上第一部以照片印制作插图的书籍是《达盖尔式摄影法——巴黎及其近郊风光》一书。
○3月23日,比亚德和高达德开设了欧洲最早一家营业照相馆。
○J·N·尼埃普斯之子伊西多撰写出版了一本题为《完全不正确达盖尔式摄影法的命名是怎样造成的》的书是第一本摄影史书籍。
1842 ○摄影史上第一幅新闻照片是比欧乌和K·F·斯特尔茨纳两人拍摄的《大火后的汉堡》。
○法国光学家勒雷布克运用银版照相法首次拍摄太阳影象;美国德雷佩尔首次以照片记录了太阳光谱。
○世界上第一幅特写照片是P·基罗拍摄的《热那亚寺前的塑像》。
○现存最早彩色照片是Y·贝亚尔手工着色制成的《风景》,为卡罗式摄影法。
1843 ○W·H·塔尔波特创立了世界首家照片印晒车间。
○R·亚丹森开设了苏格兰第一家人像摄影室。
1844 ○W·H·塔尔波特从是年开始至1846年这段时间出版的《自然的画笔》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真正的照片作插图的书籍,该书分六个分册,3年出齐。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国用银版法拍摄的是法国海关总检察官J·埃及尔,同时来华的还有他的同胞传教士G·南格禄,也写有照相器具。当时埃及尔任法国贸易谈判代表,来华进行中法贸易协定的谈判。据记载他拍摄了该协定的签字仪式,中国外交第一人耆英的小照及广东奥门的一些风景照。
1845 ○佚名拍摄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显微摄影,开医学摄影先河。
○H·巴亚尔摄制的《H·巴亚尔在他的花园》,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负像照片。
1846 ○银版法照相首幅纪录行军的作品,拍的是在墨西哥战争中,一位美国准将率部通过萨尔蒂约城时的情景。
1847 ○T·库蒂尔拍摄的舞台照片《古罗马的没落》,是目前仅见的最早的成熟舞台摄影作品。
○伦敦出现“卡罗摄影俱乐部”的群众性摄影团体。
1848 ○“拉斐尔前派”小组成立。该小组中坚者为J·M·卡梅隆。后于1853年解散。
1849 ○现存最早的“立体照片”是D·普鲁斯特拍摄的照片。
1850 ○纽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专登银版法照片和光线画的定期摄影杂志。而英国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则迟至1853年3月创刊。
○世界首幅多次曝光摄影作品是J·奇斯拍摄的《爱丁堡城》。
○世界上第一本纪实摄影画册,是本年出版的法国摄影家M·杜坎编印反映近东地区历史遗址的豪华本画册。
1851 ○W·H·F·塔尔波特在暗室里用高强度电火花作曝光控制,快门打开不动拍摄了一幅旋转着的车轮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高速摄影照片。
○英国在伦敦举办国际工业成果展览会上展出一幅O·G ·雷兰德拍摄的达盖尔式摄影作品。
1852 ○世界首次大型影展在伦敦揭幕。
○欧洲瑞士科学家第一次在犯罪侦察中引入摄影术。
○英国摄影家R·贝亚德发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艺,为以后“集锦照片”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1853 ○旅游摄影发端之作是P·D·巴比特拍摄的《尼加拉瀑布》。
○1月20日“伦敦摄影学会”成立,会长是C·伊斯特莱克。它是摄影史中最早使用“学会”或“协会”这种词的摄影组织。它的前身是1847年成立 的由卡罗式摄影法爱好者组成的摄影俱乐部。3月,该会创办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杂志《英国摄影》。
1854 ○伦敦摄影学会举办了第1届影展,展出作品1500幅。
○巴黎出现将不动产的照片贴在广告上以招徕顾客,为广告摄影之雏形。
○法国摄影学会成立,会长为E·杜利欧。
○5月26日威廉和F·兰根海姆,用银版摄影术拍摄了日蚀系列照片,为最早的科学摄影。
1855 ○摄影史上最早的战地摄影是本年4月由R?芬顿和助手M?斯帕林拍摄克里米亚战争的之行,时间长达三个月,获底片360(一说为312)张。归来后,于十月在伦敦举办了自己的影展,该影是世界首届新闻摄影展览,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伦敦新闻画报》评述说“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
○在摄影室里拍情节性的作品,首推O·G·雷兰德创作的《玩耍》。
○“修描照片”首创者是H·斯芬格尔,它最先出现在巴黎的工业展览会上。
○德国发明家W?鲍尔借助潜艇舷窗拍摄水下景物,虽没有成功,但却是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也有材料说, 摄影史上首例水下摄影室英人W·汤逊,时间在1856年)。
○O·G·雷兰德首幅“集锦照片”参加展出,因此翌年被吸收为伦敦摄影学会会员。
1856 ○世界上第一幅海洋风景照片是G·L·格雷拍摄的《海景》。
○被摄影史家认定为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是A·芒特摄制的《马内和B·莫里索》。
○英国伦敦大学增设了摄影技术科目,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家设立摄影教育的学校。
○ 法国风光摄影家G·勒格雷在伦敦展出自已叠印而成的照片,公开了自己的“叠印技术”。
1857 ○摄影史上绘画主义经典作品《两种生活方式》(O·G·雷兰德)在曼彻斯特艺术珍品展览中展出。
○荷兰科学家P·F·米德武尔特至长崎传授摄影,日本从此开始摄影活动。
1858 ○第一幅用L·达盖尔银版法成功拍摄动态的摄影作品是一幅佚名拍摄的《法军从意大利凯旋而归》。
○法国巴黎著名人像摄影家纳达尔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摄影家,他乘气球摄影,成为高空摄影第一人。其作品则是首次高空摄影作品(时间有作1856年)。
○斯凯夫于第一个成功拍摄了炮弹弹道轨线照片。
1859 ○纳达尔首次成功用苯电池碳素灯拍摄了《巴黎地下墓地》。
○摄影史上首次大量人体摄影作品参展的展览会是巴黎万国博览会。会中展出148位摄影家的一千余幅人体摄影作品。
○出现最初的街头动态照片。
1861 ○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J·C·马克斯韦尔摄制《格子图案的缎带》。
○世界首幅世界性高山摄影作品是7月由巴逊兄弟拍摄、高度为15780英尺的《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兰峰与冰河》。
1862 ○商业摄影之父、名片摄影发明人A·A·E·迪斯德里的《摄影艺术》一书出版。
○A·布朗开始翻拍博物馆的会画作品,成为艺术品翻拍复制第一人。
○街头摄影家G·汤姆逊开始街头拍摄,成为最早实录生活的摄影家。
○11月日人上野彦马在长崎中岛河畔开设日本最早照相馆。
1863 ○波斯顿摄影家W?芒勒通过多次曝光或者是迭放工艺,首次制作所谓“灵魂”照片。
1865 ○D·C·华盛顿拍摄的四幅一组的《暗杀林肯总统的罪犯被处绞刑》是摄影史中第一组系列新闻摄影照片。
○佚名成功地拍摄出人类第一幅月球照片。
○4月29日美国第一次用照片作招贴画,悬赏辑拿暗杀林肯的凶犯。
1866 ○年仅10岁J·H·拉蒂格拍摄的《乔斯乌在他的轮胎艇里》被收入专著,因而成为世界最年幼的摄影家。1911年15岁创作的《巴黎劳涅林荫大道上》是享誉摄影史的名作。
1867 ○J·M·卡梅隆开始拍摄特写人像,开拓出新的摄影艺术感受。
1868 ○H·P·罗宾森名著《摄影的艺术效果》一书在英国出版。奠定了摄影绘画主义的理论基础(出版时间亦有作1869年)。
1869 ○世界上第一幅用减色法获得的彩色照片是L·D·奥伦的摄制的《叶子》。
○H·P·鲁宾逊出版一本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谈论摄影艺术和摄影创作的 专著——《摄影的艺术效果》。
○C·科罗斯出版《彩色摄影一般问题的处理》一书,是摄影史上第一本关于彩色摄影的专著。
1871 ○英国R·L·马杜克斯公布溴化银明胶干版法,使摄影与制感光材料分家, 揭开了近代摄影序幕。
1873 ○美国《纽约图画》首次采用照相铜版法印出拍摄曼哈顿斯垣威议政厅的照片。
1877 ○E·麦布里奇年内成功地拍摄了动体连续摄影作品《运动中的马》(拍摄时间也有作1879年)。
○第一家电灯照明摄影室在伦敦里陈特街开业,灯光照度6000烛光,曝光时间为3-10秒。
1879 ○摄影史中的印象派作品最早的是邱恩拍摄的《H·钦白尼斯》。
1880 ○最早用照相铜版法在报纸上印制新闻照片的报纸是3月4日出版的《纽约每日画报》(也有说是《纽约每日先驱报》),它就是霍顿的《棚户区》(也有说是1904年5月7日的(每日镜报)是首先刊登新闻摄影作品的)。
1882 ○法国摄影家E·J·马雷用一张感光板成功拍摄了连续动作的照片。
○法国“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
近代摄影(1890—1917)
1886 ○摄影家帕诺夫创作的《巡回展览画派美术家们》是摄影史中最早的一幅团体照佳作。
○摄影史中第一次人物专访照片是P·纳达尔拍摄的《纳达尔采访百岁化学家·谢夫罗尔》组照。
○P·H·爱默生发表题为《摄影,一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他肯定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认为其它一切平面的视觉艺术在表现景物透视的准确性而言,都不及摄影,他指责H·P·鲁宾森的言论是“艺术谬论的典型”。
○摄影史中第一本摄影艺术作品画册《诺福克开阔地生活和风景》(作者是P·H·埃默森)出版。
1887 ○摄影史上第一幅用闪光灯照明的摄影作品是J·A·里斯拍摄的《宣读誓言》;也有材料说,第一个使用镁光拍摄成功的是法国纳达(一说为德国J·盖迪克等人)。
○E·J·迈布里奇专集《动物的运动,根据电气摄影进行的有关动物运动的连续形态的研究》出版,本书是最早收有人体照片的书籍。
1889 ○P·H·爱默生名著《自然主义摄影》年内在英国正式出版。
○《英国摄影杂志》首次使用“Document”(可译作写实或文献性)一词。
○巴黎博览会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摄影明信片,画面是艾菲尔铁塔。
○日本成立日本写真学会。
○写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现于是年《英国摄影杂志》。
1890 ○世界第一个摄影画刊《美国画报》在美创刊(亦有作1892年创刊)。
○美国开始用照片代替绘画作广告。
○H·P·罗宾森举办了首届印象派摄影展览(一作1893年)。
○G·德比逊参加展览的首幅印象派照片是《葱田》。
○伦敦木刻家P·马丁将照相机伪装成提箱,偷拍街景,成为偷拍这一拍摄方法的开创者。
○7月,东京《每日新闻》首次试用照相铜版术制作照片。
1891 ○A·斯蒂格里茨出版专著《摄影创作的艺术原理》一书。
○P·H·爱默生《自然主义摄影的灭亡》一书出版,完全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摄影艺术观点。
1892 ○“伦敦摄影学会”解体。其中年青摄影家另立门户,组成“连环会”,翌年,在伦敦举办国际画意影展“连环会摄影沙龙”展出作品300幅,题材广泛。推动了画意摄影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第一家新闻摄影画刊《美国画刊》发行。
1893 ○摄影史上第一个使用4×5cm小型照相机到现场拍摄景点的摄影家是A·斯蒂格里茨,作品题为《终点》。
○法国举办第一届印象派摄影作品展。
○巴黎摄影俱乐部举办首届摄影艺术展览,强调“以卓越的技术呈现真正艺术特性”。
○英国“连环会”举办首届名为“摄影沙龙”的影展。
○德国汉堡艺术博物馆画廊首次举办《国际业余摄影展》。
○“连环会”举办首届摄影作品展,以后每年一次,直至1909年。
○德国一位艺术史家A?利希瓦克发起了该国的画意摄影运动,组织了德国“第一届国际业余摄影展览”展出六千幅作品。
1894 ○伦敦摄影学会更名为“皇家摄影学会”。
○俄国建立“俄国摄影协会”。
○巴黎摄影俱乐部成立,并举办第一届“法国沙龙”展览。宣称该展览是“标准的摄影艺术的园地”。
1895 ○《摄影年鉴》首次出现于英国和德国(有材料说是1897年)。
○首次使用水下闪光灯拍摄游鱼。
1896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并成功地拍摄出首幅X光 照片——他夫人一只带戒子的手。
○美国首家“摄影沙龙”成立。
○美国国家艺术馆以300美元购入50幅摄影作品馆藏,开馆藏摄影作品之先锋(一说于1940年美国现代艺术馆建立摄影部和摄影展厅成为收藏摄影作品第一家)。
○美国“摄影爱好者协会”与“纽约摄影俱乐部”合并组成“摄影俱乐部”,并出版《摄影简讯》。
1898 ○美国G·格兰瑟姆组建了世界首家图片社,向报介出售新闻照片。
1900 ○英国伦敦举办“美国画意摄影新学派”作品展。
1902 ○在A·斯蒂格里茨倡导下,在美国成立了决心与奉文艺复兴画风为圭臬的“高艺术”摄影分道扬镳的摄影组织——“摄影分离小组”(又有译作“摄影决裂者”)组织。该派于1905年成立“291展厅”,1910年出版《摄影作品》,至1917年截止,给绘画主义带来新的生机,画意摄影中心从英国移至美国。
○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P·汤普森从事新闻摄影教育,美国大学始有新闻摄影课。
1903 ○在英国伦敦成立国际画意派摄影家学会。
○斯蒂格里茨的《摄影作品》季刊问世。
1904 ○英国《每日镜报》刊出新闻照片,成为世界上首家刊用新闻照片的报纸。
○9月30日,日本《朝日新闻》刊出照片,为日本报刊刊登照片之始。
1905 ○“291”画廊在纽约成立。
1907 ○第一本摄影科学典范性著作出版,它是C·E·K·米斯和S·E·谢泼德合著的《摄影制作的理论探索》。
○11月,纽约“摄影决裂者展厅”举办E·J·斯泰肯、A·斯蒂格里茨、F·尤金三人彩色摄影作品联展,这是摄影历史上第一个彩色作品展(有说为1904年)。
○法国工程师E·伯兰发明照片传真仪器,首次公开传真路线为巴黎—里昂—波尔多—巴黎,传真电路为1067哩。
1909 ○英国“连环会”解散,其中部分成员另组建成立“伦敦摄影家沙龙”英国绘画主义摄影从此衰落。
○法国摄影家乌里赛从飞机上拍摄大地。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航空摄影。
○L·W·海因完成了两组反映美国童工非人生活的照片促使美国会制定了童工法,第一次显示了纪实摄影干预生活的巨大威力。
1910 ○摄影家W·瓦内克成功地抢拍了《威廉市长被枪击》这张新闻照片,使他成为第一位拍摄突发性事件的新闻记者。
○由A·斯蒂格里茨筹办的《国际艺术摄影展》在纽约州水牛城奥尔布赖特展览馆举办,可视作欧美画意派摄影的总结性和回顾性的一次展出(有说是1908年,纽约布法罗)。
○德国最早纪实摄影家H?齐勒拍出《柏林》,是第一个关心社会的摄影家。
1911 ○意大利摄影家A·G·布拉加格利亚开始长时间曝光拍动体的实验,并于1913年汇集成册,出版《未来派动态照片》的画册。
1912 ○A·L·科伯恩拍摄一套题为《从纽约之巅看纽约》的组照,为后来出现的抽象摄影流派之始。
1914 ○在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批空中侦察照片出世。
1915 ○P·斯特兰德拍摄了一批象《墙影》、《碗和梨》这样的作品,从而成为纯粹派摄影这一流派的开山人。
1916 ○成立“美国画意摄影家学会”。
现代摄影(1918—1959)
1917 ○英国摄影家A·L·科伯恩用“万花筒”拍摄出一批被他称为“旋涡式照片”的作品,成为摄影创作中抽象派之发端(该作品创作时间亦有作1916年)。
○A·L·科伯恩的《波尔多画报》问世。
○美国“摄影决裂者”解体,《摄影作品》停刊。
○美国建立美国新闻普利策奖。
1918 ○夏德创作最初的抽象主义摄影作品《夏德画报》。
○苏摄影先驱M·纳佩尔鲍姆在斯摩尔尼会议厅给列宁拍摄了第一张标准肖像。
○苏联成立在苏俄教育人民委员会领导下的摄影、电影委员会,下设时事政治摄影局。另中央报刊有各自的摄影部。
1919 ○摄影史中达达主义摄影首展在美国揭幕。
○八月二十七日,列宁下令将旧俄时期的摄影和电影企业收归国有,是日就成为苏联摄影的诞生日。
○魁登菲尔特创作出一种名为“光画”的“绝对摄影”。
○美国第一张假新闻照片出现于纽约《傍晚画报》,为该报制作。
1920 ○“赖依画报”抽象作品问世。
○P·斯特兰德最先提出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理念。
1921 ○曼·瑞创造的“瑞式照片”问世。
○巴黎举办第一届国际“达达主义”展览。
1922 ○A·斯蒂格里茨首幅以云为题材的摄影作品问世。至1930年,他将经8年之努力拍摄云的照片汇成总题为《十幅云的连续摄影》(又称《天空之歌》),并提出“等效”的摄影新概念,为五十年代“主观主义摄影”奠定了美学基础。
○L·W·纳吉创作第一幅“物影照片”。后在“柏林狂飚馆展出”。
1923 ○俄国彼得格勒成立“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
1924 ○新即物主义(新现实主义)摄影问世(诞生时间也有作1922年)。
○9月,俄国“艺术摄影与技术摄影家协会”和“技术协会第5部”联合举办该国历史上最大一次影展,分“新闻摄影与社会新闻”、“科学技术摄影”、“艺术摄影”及其他四个部分,共展出照片3000幅。
○美国新闻普利策奖中增设最佳新闻照片奖。
1925 ○至1928年,苏联在莫斯科先后举办了以摄影作品为主的“动态摄影”。
○M·纳吉出版了《绘画?摄影?电影》一书,对现代视觉艺术作出前瞻性的论述。
○首届“超现实主义摄影展”在法国巴黎举办(有说1924)。
○闪光灯泡问世,取代1864年问世的镁光条,1887年问世的镁光灯。
1926 ○苏联成立“苏联记者协会”。
○10月,德国出版《工人摄影》后被希特勒查封。
○苏联出版《苏联摄影》杂志。
○C·马丁和W·赫朗格成功在佛罗里达的德莱托图加斯水下50英尺,拍摄热带鱼美丽的条纹,成为历史上第一幅水下彩色照片。
1827 ○美联社成立摄影服务处(AP)。
○德国成立工人摄影家联盟。
1928 ○摄影家S·洛伦特拍摄了一组具有完整的情节性的“摄影故事”,是现代摄影小说这一摄影样式第一人(也有材说L·W·海因是该体裁摄影的第一人)。
○德国摄影家E·沙乐门用小型相机偷拍谋杀案宣判现场成功,将偷拍引入新闻摄影。
○新即物主义倡导者德国摄影家A·R—帕邱,将从1922年开始探索或创作的新即物主义作品汇集起来,题为《美丽的世界》出版,是该流派的第一本作品集。布洛斯费尔德《艺术的原形》(出版时间亦有作1929)、葛伦显《新摄影视觉》(1942)均是该流派的力作。
○莫斯科举办十月革命后首次大展——“1917-1927年苏联摄影”。
○德国摄影家R·巴奇出版《美丽的世界》画册,提倡如实摄影,对“新客 观运动”起了促进作用。
○法国第一家现代摄影画报《观察》问世。
1929 ○曼·瑞第一个使用中余曝光这一技法摄制作品——《裸女》。
○韦斯顿兄弟在德国斯图加特的“电影与摄影国际影展”中首次展出新即物主义摄影作品。
○“德国摄影服务社”在柏林成立,是该国新闻摄影记者的活动中心。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K·布劳斯菲尔德的影集《自然的艺术形态》出版发行。
1931 ○H·C布列松开始在世界各国“抓拍”,“堪的”派由此诞生。
○美国埃杰顿发明频闪电子闪光灯(发明时间有作1928年)。
1932 ○摄影史中反画意摄影的团体——“f/64摄影小组”在美国成立,该组织是一群新即物主义者的集合体。
1935 ○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达达与超现实主义幻想艺术展》。
○1月1日美联社用一条连接25个城市47家报纸的电话线,成功地将《坠毁在美国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中的飞机》新闻照片传给他们,从此进入照片传真时代。
○美国摄影年鉴创刊。
1936 ○提倡纪实摄影的“摄影同盟会”在美国成立。
1937 ○美国二月一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刊登摄影小说《巴赛尔女子大学》。作者为A·艾森斯塔特,由24幅照片组成。从而成为摄影史中最早刊登摄影小说的刊物。
○今年问世的新闻照片《飞艇兴登堡号坠毁》,是摄影史上第一幅用彩色反转片在现场抢拍的新闻照片。
○第一张用柯达彩色幻灯片制作的杂志封面是4月号的“美国”。
○第一次全苏摄影艺术展览在莫斯科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各类题材摄影作品1500张。
1939 ○法国发行纪念摄影术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
1940 ○N·亚当斯在旧金山加利福尼亚美术学院建立了美国第一个摄影系。
1941 ○美国成立“美国杂志摄影家学会”。
○美国女摄影家M·B·怀特于本年6月(有材料说是8月1日)进入克里姆林宫拍摄了斯大林肖像,从而成为第一个拍摄斯大林肖像的外国记者。
○据史载,世界上传播最广的西方领导人的照片是本年Y·卡休拍摄的《邱吉尔》。
1942 ○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第一个新闻摄影奖,荣获此奖的是布鲁克斯于去年拍摄的《罢工纠察线上的斗争》。1968年增设第二个新闻摄影奖(专题特写)。
1944 ○A·亚当斯于今年拍摄了一幅题为《月出》的照片。后来成为摄影家亲自制作、签名后销售最多的照片。共计750幅,最高价格是71000美元。(按:作者作品总销售额多达32000幅,为摄影家中之最)。
1947 ○世界第一家向各国报刊供应图片的组织名为“玛格南”(有译作“玛农摄影合作社”)。今年在法国巴黎成立。它是一个纪实加抓拍的摄影家组织。发启人R·卡帕、H·C—布列松、G·罗杰和D·西摩等四位摄影家。
○英国D·加伯发表了全息摄影的理论,为全息摄影奠定了基础。
〇A·西斯金德他首次举办自已抽象主义摄影个展。
1948 ○苏联举办“伟大卫国战争摄影艺术展览会。”
1949 ○德国先锋派摄影家的组织“摄影形式”群体正式成立,它坚持“新视觉”观点,后发展为“主观主义”摄影流派。
1950 ○今年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摄影组织——“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在瑞士成立。
○日本成立“日本摄影家协会”,会长是木村伊兵卫。
1951 ○美国“摄影联合会”解散。
○美国著名摄影家M·B·怀特,今年当选为国家第一号女性人物。
○德国抽象摄影家O·斯坦纳特完成从客观式向主观式蜕变,于七月在萨尔布吕肯举办了二战后第一个德国现代摄影展,展名“主观摄影”。后一个现代派摄影流派以此命名,风行瑞典和日本。
○首届“主观主义摄影”展览会揭幕,至1958年先后举办了三次。
○全苏艺术展览会特设彩色摄影展室、展出45位摄影家165幅作品,摄影作品首次以平等地位在苏联造型艺术展览会上亮相。
1952 ○世界级摄影家H·C-布列松在美国出版第一本影集《决定性瞬间》。
1955 ○由E·斯坦肯主办具有国际意义的影展《人类大家庭》揭幕。
1956 ○日本“主观主义摄影联盟”成立。
1957 ○菏兰的“世界新闻摄影荷兰基金会”(WPPH)于是年举办了首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和展览。我国简称之为“荷赛”(WPP)。由于他评选的严格,被世界新闻摄影界所推崇,视作权威性的评选(有说时间是1956年)。
1958 ○美国《大众摄影》首次组织“世界伟大摄影家”国际性选举。
1959 ○苏联用人造卫星于今年十月七日拍摄出世界第一幅月球背面的照片。
○苏联摄影家协会正式成立。
当代摄影(1960—2000)
1960 ○E·利思成功地拍摄了第一幅两束光干涉的照片,成为现代全息摄影的首幅照片。全息摄影理论则早在1947年由D·加博尔提出。
○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影展在纽约揭幕。
○纽约近代美术馆举办“抽象感觉”影展。
1962 ○英国《星期日太晤士报》彩色照片副刊于今年创刊。
1963 〇美国成立摄影教育学会。
1964 ○美国首次出版《摄影网络全书》,计20卷。
1965 ○瑞典摄影家L·尼尔森在今年成功拍摄了人类生命最初各
J. 列夫朗道最重要的科学成果有哪些
列夫?朗道是一位“科学怪杰”。
有一次,爱因斯坦演讲,当主持者请听众对演讲者提问时,一个年轻人从座位上站起来说道:“爱因斯坦教授告诉我们的东西并不是那么愚蠢,但是第二个方程不能从第一个方程严格推出。它需要一个未经证明的假设,而且它也不是按照应有的方式为不变的……”在大家都惊讶地回过头来注视这位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时,爱因斯坦对着黑板思索之后,却说到:“后面的那位年轻人说得完全正确,诸位可以把我今天讲的完全忘掉。”这位敢于提出爱因斯坦错误的年轻人就是苏联物理学家朗道。
从幼年起,朗道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夫才。13岁已学完了中学课程。当时他很想到大学去学习数学,但父母认为他年龄太小,特别是父亲希望他选一个更为“实用”些的专业,结果朗道被送进了一所经济专科学校。由于缺乏兴趣,在那里呆了一年后,朗道终于在1922年转入巴库大学,同时在数理系和化学系学习,这时他才14岁,但他最终没有修完化学专业。1924年,在巴库大学毕业后,朗道来到了圣彼得堡,此时正值列宁去逝,圣彼得堡被易名为列宁格勒,而朗道就进入了同时易名的列宁格勒大学。在20年代,列宁格勒大学可以说是前苏联科学研究中心,特别是物理学研究的中心,当时前苏联一些很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如约飞、福克、弗伦开耳等人都在此授课,并讲授当时正在发展中的量子理论。在这里,朗道开始接触到了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并投身于研究中。
1908年出生的朗道,比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们,例如海森堡、狄拉克、约尔丹等人小了七、八岁,比德布罗意、薛定谔等人小得更多。当他在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时,新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述和物理诠释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因此他曾经感叹许多最重要的基本原理问题已被别人抢先解决,大有“余生也晚”之憾。然而,量子力学的具体应用当时还方兴未艾。天赋非凡的朗道在理论物理学的许多领域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旱在大学期间,1927年他就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处理了双原子分子的光谱问题。同一年,他在用波动力学来处理韧致辐射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后来被称为密度矩阵的概念,在后来的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物理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在19岁生日的前两天,朗道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成为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经过数次申请,1929年10月,朗道被批准出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中,朗道先后在德国、瑞士、荷兰、英国、比利时和丹麦进修访问。他曾回忆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费米之外,他见到了几乎所有的量子物理学家。在与这些著名科学家的交往中,朗道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才能和个性。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朗道深受“哥本哈根精神”的感染,并成为玻尔研究班上的活跃分子。后来玻尔在谈到朗道时说:“他一来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他对物理课题的洞察力,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强烈见解,使许多次讨论会的水平上升了。”虽然朗道一生中接触过不计其数的物理学家,而他在玻尔那里只呆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但他却对玻尔十分敬仰,终生只承认自己是玻尔的学生。
在欧洲的进修访问期间,朗道在金属理论方面做了重要的工作。在1930年发表的《金属的抗磁性》这篇论文中,朗道应用量子力学来处理金属中的简并理想电子气,提出理想电子气具有抗磁性的磁化率。这一性质现在被称为朗道抗磁性。据说在瑞士苏黎世的一次讨论会上,当朗道作完了有关抗磁性的报告后,他的好友佩尔斯评论说:“朋友们,让我们面对现实吧,现在咱们只能靠朗道吃剩的面包皮维持生活了。”与此同时,朗道还和佩尔斯研究了将量子理论应用于电磁场的可能性,提出了在量子理论中电磁场量的可观测性问题。他们二人曾经专程赶到哥本哈根,就此问题和玻尔进行了马拉松式的激烈讨论,结果导致玻尔和罗森菲耳德撰写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著名论文。
1931年春天,朗道准备启程回国,虽然有人曾暗示他不要回去,但朗道自有主见,临行前,他对罗森菲耳德说:“我必须为我的国家工作。这是一次长久的离别。也许是永久的离别,除非你来访问我们。”后来,只在1933年和1934年,朗道再度短期访问过哥本哈根。回国后,最初朗道仍在列宁格勒物理研究所工作。朗道在内心深处是赞成革命的,并按自己的理解而相信马克思主义。但他反对中世纪式的思想专制和愚昧残忍,于是与当权者有了矛盾。另外由于他在学术问题上与研究所的领导约飞有分歧,虽然朗道是正确的,但却冒犯了这位权威。在一次朗道作了学术报告后,约飞宣称朗道所讲的内容不得要领,而朗道则毫不客气地当众回敬道:“理论物理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由于这样一些原因,朗道最后不得不离开了列宁格勒。
从1932年起,朗道在哈尔科夫的乌克兰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了理论物理部的主任。1934年,在没有经过论文答辩的情况下,朗道获得了博士学位,1935年任哈尔科夫大学的教授,在哈尔科夫时,朗道开始计划写一部理论物理学的巨著。这部主要由朗道来构思,由郎道和他的学生里弗席兹合作完成的多卷本《理论物理学教程》从1938年开始陆续出版。这部几乎包罗万象的物理学名著,有近十种文字的译本,并于1962年获得列宁奖。在哈尔科夫,朗道还创立了著名的理论物理学须知,后来也被称为“朗道位垒”,这个考试纲目除了数学内容之外,几乎囊括了理论物理学所有的重要分支。在朗道逝世前,仅有43人冲过了这个“位垒”,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博士、教授和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在朗道周围,也开始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朗道学派”。成为“朗道的学生”,则是苏联青年物理学家们既向往而又很有些望而生畏的目标。
在哈尔科夫期间,朗道的科学研究工作继续深入。他发展了普遍的二级相变理论,不但说明了许多当时认为很奇特的现象,而且为此后各种新型相变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他就铁磁磁畴结构、铁磁共振理论和反铁磁态理论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文章。此外,他还对原子碰撞理论、原子核物理学、天体物理学、量子电动力学、气体分子运动论、化学反应理论和有关库仑相互作用下的运动方程等方面作了研究。
1937年,又是在一次与理工学院的院长发生口角后,朗道断然离开了哈尔科夫,随后到了卡皮查所领导的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工作。他在哈尔科夫的一些最有才能的学生同事,也随他而去。1938年冬,在当时的“清洗”中,朗道突然以“德国间谍”的罪名被捕,并被判处十年徒刑,送到莫斯科最严厉的监狱。由于卡皮查等人的竭力营救,一年后,已经奄奄一息的朗道终于获释。
朗道从1937年开始的对于低温物理学中液氦超流动性问题的研究,使他在196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提出了与理论不同的二流体模型,尤其是对液氦这种量子液体能谱的分析,显示了他深刻的物理洞察力。他提出了“旋子”的概念,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液氦Ⅱ的超流动性,并进而预言了超流氦中“第二声”(一种温度波)的存在。这一预见于1944年得到了实验验证。
朗道在物质凝聚态的研究方面进行过许多继往开来的基本工作,甚至有人说,从固体物理学到凝聚态物理学的过渡,可以认为是从朗道的工作开始的。他本人对超流性的工作特别满意,当有人间他“您一生中最得意的工作是什么”时,他回答:“当然是超流性理论,因为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它。”
在莫斯科,朗道还研究了电子簇射的级联理论和超导体的混合态等问题。这时基本粒子物理学和核相互作用理论开始在他的工作中占了更大的比重。他发展了关于燃烧和爆炸的理论(1944—1945),探索了质子——质子散射和高速粒子在媒质中的电离损失等问题。1946年,他提出了等离子体的振动理论。
在1947—1953年间,朗道考虑了电动力学中的各种问题,研究了氦Ⅱ的粘滞性理论,发展了关于超导性的新的维象理论和粒子在高速碰撞中的多重起源理论。前者在低温物理学中起了推动作用,后者对宇宙射线物理学相当重要。
1954年,朗道研究了与量子场论的原理有关的一些问题,论证了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所用的微扰方法在有些事例中并不是自洽的。从1956年到1958年,朗道创立了所谓费米液体的普遍理论,力图概括氦Ⅲ和金属中的电子。1957年,当宇称守恒定律已经显得不能普遍适用时,朗道提出了现代物理学中一条新的重要定律来代替它,即CP守恒定律。1959年,朗道又在基本粒子理论的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他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方法,来确定粒子的所谓相互作用振幅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朗道的学术工作领域是相当广阔的,而且成果丰硕。1958年,为了庆贺朗道的50寿辰,苏联原子能研究所曾经送给他一件很有意思的礼物。那是一块大理石平板,板上刻了朗道生平工作中的十项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人们借用了宗教上的名词,把这些成果称为“朗道十诫”。这十项成果是:
1.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和统计物理学(1927);
2.自由电子抗磁性的理论(1930);
3.二级相变的研究(1936—1937);
4.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1935);
5.超导体的混合态理论(1934);
6.原子核的几率理论(1937);
7,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1940—1941);
8.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1954);
9.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1956);
10.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1957)。
很显然,一个人的一生能够在科学上作出如此之多的重要贡献,是足以令他人所敬仰的。然而,朗道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此。例如,除了纯学术性工作以外,朗道还为苏联陆军的工程委员会研究过远离爆炸源处的冲激波之类的问题。人们相信,在苏联的核武器发展方面,朗道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捐;舍弃。意思是做学问要尽量多地获取知识,并做到不论大小都兼收并蓄。这样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有所创新,在学问上取得成就。这句话用来说明朗道在科学研究所采取的谋略是合适的。
的确,朗道就像有人曾评价的是“典型的浪漫派科学家”。对多种科学领域都有网络全书式的知识,特别对边缘科学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使他观察事物敏锐,分析问题深刻、全面,富于创见。朗道认为,费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能物理学家”,在费米逝世以后,他感叹地说:“现在我就是最后一位全能物理学家了……”。应该承认,他的这种看法并非自夸自赞,而是有着不容怀疑的真实根据的。
朗道对自己和学生们要求很高。他要求自己的论文每篇都有基本的重要性,从来不理会那些无关宏旨的烦琐题目。他鄙视那些为了世俗的名利而“作学问”的庸人,把那种人叫做“科学的吞食者”,即“靠科学吃饭的人”。他也看不起那种华而不实的学术“论文”,说那只是“废话”和“空气中的振动”。他重视思想交流(包括国际交流),把那些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人物叫做“病态物理学家”。他热爱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了锲而不舍。甚至在监狱中,当生命和荣誉都受到无比严重的威胁时,他还经常沉浸在学术思维中而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学术讨论中,他常常一针见血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他的思想的敏锐性和严密性甚至对某些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方面,人们常常把他和泡利相提并论,而且在态度的不留情面和语言的尖锐坦率方面,朗道甚至比泡利有过之而无不及。
朗道杰出的科学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1962年,他由于对液氦理论的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朗道当时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前往国外领奖。结果诺贝尔奖基金会打破了惯例,在历史上第一次不是在瑞典首都由国王授奖,而是由瑞典大使在莫斯科授予了朗道这一物理学研究的最高荣誉。
朗道临终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没有白活,总是事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