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穿越之1972的小说目录
第一章 穿越
第二章 中南海
第三章 变天
第四章 任命
第五章 很黑很黑的计划
第六章 北大招人
第七章 全聚德
第八章 美国之行
第九章 基金掌门人
第十章 陈榀回国 穿越之1972 第一章 穿越 穿越之1972 第二章 中南海 穿越之1972 第三章 变天 穿越之1972 第四章 任命 穿越之1972 第五章 很黑很黑的计划 穿越之1972 第六章 北大招人 穿越之1972 第七章 全聚德 穿越之1972 第八章 美国之行 穿越之1972 第九章 基金掌门人 穿越之1972 第十章 陈榀回国 第十一章 中式快餐培训基地 穿越之1972 第十二章 赤卫组的成立 穿越之1972 第十三章 磨练之始 穿越之1972 第十四章 突破极限 穿越之1972 第十五章 美国来的麻烦 穿越之1972 第十六章 虚惊一场 穿越之1972 第十七章 关注中东 穿越之1972 第十八章 汇报计划 穿越之1972 第十九章 计划负责人 穿越之1972 第二十章 肖家论事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一章 肖家的忠告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二章 出发前的安排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三章 前往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四章 初到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五章 香港总部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六章 论事香港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七章 香港向家 穿越之1972 第二十八章 香港黑道 穿越之1972 第二十九章 杀戮之夜 穿越之1972 第三十章 大丰收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一章 准备收购环球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二章 电影公司 第三十三章 华人企业家协会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四章 英特尔与amd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五章 新型电风扇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六章 天天中式快餐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七章 快餐店的火爆 穿越之1972 第三十八章 救援 穿越之1972 第三十九章 激战 穿越之1972 第四十章 陷入绝地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一章 绝处逢生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二章 再回北京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三章 荣家太子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四章 北京谍影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五章 智取碟窝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六章 初识周旭光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七章 农村新气象 穿越之1972 第四十八章 农村新气象续 穿越之1972 第四十九章 农村读书热 穿越之1972 第五十章 教育新政策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一章 教育新政策续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二章 出外就医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三章 审讯老吕 穿越之1972 第五十四章 夏林上当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五章 会见敌首 穿越之1972 第五十六章 香艳交锋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七章 抓捕惠子 第五十八章 李国强与彭志鸿的恩怨 穿越之1972 第五十九章 彭志鸿被打 穿越之1972 第六十章 招降惠子 穿越之1972 第六十一章 接收吉川会 穿越之1972 第六十二章 上海手表厂 第六十三章 上海手表厂(二) 第六十四章 上海手表厂(三) 第六十五章 上海手表厂(四) 第六十六章 上海手表厂(五) 第六十七章 上海手表厂(六) 第六十八章 上海手表厂(七) 第六十九章 上海手表厂(八) 穿越之1972 第七十章 考核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一章 重回香港 第七十二章 华人企业家会所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三章 香格里拉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四章 坦诚相待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五章 电风扇的风暴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六章 初识李业广 穿越之1972 第七十七章 工业光魔 穿越之1972 第七十八章 参观工业光魔 第七十九章 第一部特效电影 穿越之1972 第八十章 初见林青霞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一章 林青霞的选择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二章 新片女主角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三章 第一批设备 穿越之1972 第八十四章 肖莉回国 穿越之1972 第八十五章 分成协议 第八十六章 被误会的林青霞与陈榀 第八十七章 带林青霞看电影 穿越之1972 第八十八章 哪吒闹海上映 第八十九章 哪吒闹海的票房 第九十章 中国的脉冲多普勒雷达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一章 前往澳门 第九十二章 澳门黑帮的贡献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三章 钓到一条大鱼 第九十四章 贾浩仁的新任务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五章 葡京大酒店 穿越之1972 第九十六章 前往片场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七章 初见关之琳 穿越之1972 第九十八章 新枪械定型 穿越之1972 第九十九章 论事 穿越之1972 第一百章 李国强的任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一章 一箭三雕 第一百零二章 选拔战士的建议 第一百零三章 金三角的礼物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四章 收购名单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五章 投资准备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六章 一年之约 第一百零七章 中国的特种部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八章 新型装甲车 穿越之1972 第一百零九章 检阅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章 驻军中东 第一百一十一章 第四次中东战争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二章 曙光一号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三章 代理投资 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南开发计划 第一百一十五章 美国的反应 第一百一十六章 侯卫华的计划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七章 前往瑞士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一十八章 瑞士山庄 第一百一十九章 神秘地下广场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章 失踪 第一百二十一章 地下室的机关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二章 后援到来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三章 背叛危机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四章 劫后余生 第一百二十五章 第一笔横财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六章 意外被捕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七章 猫哭耗子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八章 生死一线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二十九章 及时解救 第一百三十章 汇报瑞士的情况 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的警卫员 第一百三十二章 挑选生产枪械 第一百三十三章 看望荣智健 第一百三十四章 鹰派与鸽派 第一百三十五章 惠子的到来 第一百三十六章 台塑王永庆 第一百三十七章 在新界发展汽车企业 第一百三十八章 投资东南亚地区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三十九章 现代重工 第一百四十章 录音机和录像机 第一百四十一章 芯片界大佬到来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二章 机场误会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三章 挑明关系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四章 别墅被袭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五章 怒火滔天 第一百四十六章 会见四大家族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四十七章 力压傅家 第一百四十八章 第一次心跳感觉 第一百四十九章 日本来的消息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章 立功升官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一章 提议交换 第一百五十二章 angie竟然是赵雅芝 第一百五十三章 新加入的三个人才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四章 杜辉廉 第一百五十五章 士兵文化教育 第一百五十六章 第一次刺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七章 提议办学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八章 悲愤报仇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五十九章 围剿狙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章 原来是kgb 第一百六十一章 投资香港科技大学 第一百六十二章 提议整编军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三章 12大军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四章 兼任校长 第一百六十五章 视察特种部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最终理想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六十七章 比试射击 第一百六十八章 令人惊讶的比试结果 第一百六十九章 军官考核升迁计划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章 树立威信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一章 点醒陈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二章 行业协会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三章 提议军演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四章 军事演习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五章 空投军演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六章 军演结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七章 订购运十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七十八章 星球大战 第一百七十九章 中文输入法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章 五笔字型 第一百八十一章 软件研究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二章 茶师瑜娟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三章 暗联欧洲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四章 支持福特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五章 何谓父爱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六章 哥伦比亚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七章 天使岛 第一百八十八章 参观天使岛 穿越之1972 第一百八十九章 再次突破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章 未来的军岛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一章 师徒对决 第一百九十二章 前往华盛顿 第一百九十三章 社会保障基金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四章 中美建交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五章 战略布局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六章 提前预防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七章 前往四平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八章 调兵遣将 穿越之1972 第一百九十九章 抗震救灾 穿越之1972 第二百章 刺激苏联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一章 坦诚解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二章 谈论特权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三章 连线台湾 第二百零四章 军人强制意外险 第二百零五章 ‘伟哥’出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六章 科技大学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七章 学校争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零八章 邀请霍克 第二百零九章 国内来的危机 第二百一十章 上交国内基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一章 瑞士有喜 第二百一十二章 白酒年轮制 第二百一十三章 视察瑞辉药业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四章 提出创意 第二百一十五章 自然竞争模式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六章 前往巴黎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七章 苏联来人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八章 布局远东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一十九章 kgb米顿 第二百二十章 购买战机技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一章 排华事件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二章 应对措施 第二百二十三章 里欧·万塔 第二百二十四章 新万塔计划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五章 意外发现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六章 四国密谈 第二百二十七章 前往大使馆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二十八章 挑拨方法 第二百二十九章 特区县计划 第二百三十章 指挥南海演习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一章 前往海南 第二百三十二章 整体作战思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三章 初抵海南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四章 香港来客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五章 任务分配 第二百三十六章 前往永强岛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七章 形势严峻 第二百三十八章 分配作战任务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三十九章 调兵遣将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章 台湾来援 第二百四十一章 当年的恩人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二章 基隆舰队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三章 对越行动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南海大捷 第二百四十五章 偷鸡不成蚀把米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六章 奔赴印尼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七章 登陆印尼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四十八章 潜伏 第二百四十九章 背叛的诱惑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章 虚假面孔 第二百五十一章 引虎驱狼之计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二章 交换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五十三章 商谈 第二百五十四章 贿赂与谈判 第二百五十五章 华人自治区 第二百五十六章 蒋主席来访 第二百五十七章 一国两制政策 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海演习结束 第二百五十九章 电话普及计划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六十章 前往淳安县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六十一章 道路规划 第二百六十二章 农村拆迁工作 第二百六十三章 消防职业化提议 第二百六十四章 培养秘书小秦 第二百六十五章 外商投资政策 第二百六十六章 武装警察部队 第二百六十七章 求援造船人才 第二百六十八章 摩托车企业 第二百六十九章 统一茶饮料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章 华商来访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一章 洽谈回归 第二百七十二章 廉政监督机制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七十三章 投资北京 第二百七十四章 主席会见华商 第二百七十五章 模拟无线通讯系统 第二百七十六章 华人公益基金会 第七百一十七章 明堂前的谋划 第二百七十八章 淳安投资项目 第二百七十九章 视察临时居住地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章 火冒三丈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一章 挖出蛀虫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二章 惩戒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三章 招商会场 第二百八十四章 全国首次招商结束 第二百八十五章 物价局与城管局 第二百八十六章 报警指挥中心 第二百八十七章 新组建的部队 穿越之1972 第二百八十八章 抵达南京 第二百八十九章 储备战争物资 第二百九十章 汇率浮动合法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一章 美元危机 第二百九十二章 精神文明建设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三章 英国专员 第二百九十四章 小鹰号航母技术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五章 船舶订单 第二百九十六章 资金缺乏危机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七章 协商对策 穿越之1972 第二百九十八章 宝藏地 第二百九十九章 华人自治区的订单 穿越之1972 第三百章 飞越汽车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一章 三三制编制 第三百零二章 召集人手挖宝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三章 看望总理 第三百零四章 人口普查提议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五章 gdp增幅 第三百零六章 陈榀婚姻的利益 穿越之1972 第三百零七章 覃帅回国 第三百零八章 李国强的喜事 第三百零九章 招收女子特种兵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章 总理病危 第三百一十一章 悲伤后的励志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二章 女兵选拔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三章 唐晴入伍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四章 预防地震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五章 侦查卫星 第三百一十六章 谈论工业发展 第三百一十七章 汽车展览会 第三百一十八章 宫殿式酒店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一十九章 会展意外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章 事情大条了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一章 计划施救 第三百二十二章 对话间的救援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中立的协议 第三百二十四章 放走霍梅里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五章 会见瑞恩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六章 招降瑞恩 第三百二十七章 国家安全部 第三百二十八章 卫星设计院 穿越之1972 免费vip章节 穿越之1972 第三百二十九章 新型微机 第三百三十章 超级计算机牛人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一章 开发火控系统 正文 第三百三十二章 沈宾回国 正文 第三百三十三章 强悍的黑洞基金
⑵ 开曼群岛基金会怎么注册
楼主你好!
按照开曼2017年10月最新更新的基金会法律,只需要提交公司股东/董事的明和地址证明,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就可以注册不限经营范围的基金会公司,需要至少2名董事。开曼群岛对基金会公司实行免税政策,节约了大量税务成本。公司注册后每年必须办理年检,除此之外免交任何税收,如需更换股东或董事也没有印花税。
具体细节注册的流程周期、欢迎追问!
⑶ 有关于中秋节思乡的事例
乡味与乡情
作者:王京
那轮家乡的中秋明月,我已有多少个寒暑未曾相见?怕是十个手指都不够数了。特意拍了一张照片,打算在这个中秋节给父母寄回去。
爸爸妈妈,女儿早就长大了,这两道菜,从我小的时候起,你们就经常做给我吃,如今离家万里,故乡的菜香依旧和我在一起,。
我们一家人,住在蜀地的长江边上,爸爸一向擅长炒肉菜,鱼香肉丝就是一绝,我走过了这麽多地方,品尝过无数的川菜馆,这道菜始终没有比爸爸炒的更好吃的。而且,在我们家里,有一个传统,就是我每一次回家,在家里吃到的第一顿饭,总是离不开鱼香肉丝。
还记得我第一次出远门回家,是刚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从温煦的天府之国,跑到寒风凛冽的北京,在十二月底,因为开水房外冻结的薄冰,结结实实的摔了个跟头,一个月过去,直到放假,伤口反复感染,我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第一次回家,路走的格外辛苦,辗转千里,火车汽车,回到家已是凌晨一两点。四川的冬夜,寒意沁骨,家里的温暖菜香,却飘进了心里,爸爸还是那麽好脾气的说:快吃饭吧,刚炒好的鱼香肉丝。他的言语那麽平静,好像我这个从小就想往外跑的女儿,并不曾离家多日,只是晚上放学归来,又乖乖的坐着吃饭了。这一次的鱼香肉丝,也许并不是爸爸炒的最好吃的一次,但却让我最真切的感受到了,“家”这个字眼,是多麽的温柔。后来,我快出国了,爸爸开始赶鸭上架的教我炒菜,其中自然少不了鱼香肉丝。关于“色香味”的要领说了很多,可是,就我这水准,几年来一直做饭,鱼香肉丝始终炒的不伦不类,爸爸,你看到照片,就不要笑话我的刀工或是上色什麽的,好不好?
妈妈因工作很忙,并不怎麽做饭,青菜却炒的非常有灵气,几瓣蒜,几粒干辣椒,麻利的往油锅里一扔,青菜一倒,铲子左翻右翻,一盘菜就娇艳欲滴的出锅了。我做的蒜炒青菜,最低的家常水准,名头也不响,只是想让妈妈知道,我可是坚决贯彻她的“健康节食法则”:少吃米饭少吃肉,多吃蔬菜才能瘦。我的妈妈是天底下最能审时度势的妈妈,最讲究“此一时彼一时”。
儿行千里,父母常忧,爸爸妈妈,你们的女儿会照顾自己了,也正在学著照顾自己的小家,还会照顾你们的未来。那轮中秋的月,要等到我们一家人真正团聚的时候,才算得上最明最亮吧。
中秋皓月思先侨
作者:梅振才 纽约华埠
我没有见过祖父,只珍存著一帧他在芝加哥冼衣店工作时的残旧照片。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像当年侨乡的很多父兄一样,离乡别井,离妻别子,背负乡愁,飘洋过海,来到美国这块“新大陆”,追逐“金山梦”……
我无法想像祖父当年的落寞和艰辛。只知道,他离乡时祖母尚年青,有三个儿子,最大的只有十岁。浩瀚的大洋隔开两岸的亲人。潮起潮落,四十年过去了,祖父一次都未能回乡探望亲人。最后贫病交加,客死他乡。当时我正在北京读大学,噩耗传来,不禁写下一首悼诗,哀悼素未谋面的祖父,和与他一样命运的父老:
落魄天涯四十秋,云山万里水悠悠。
悲风易断还家梦,浊酒难销去国愁。
杵声凝血泪,浮生客恨逐江流,
寂寥孤冢横荒岸,无限烟波一海鸥。
二十五年前,我追随祖父的足迹,也来到埋葬了祖父青春的“新大陆”。我先到芝加哥郊区的华侨坟场,在祖父凄清的墓前献上一束鲜花。也许是喝侨乡的水长大,我最钟情到处寻觅和凭吊先侨的遗迹。最令我震憾的,是参观两所移民历史博物馆:纽约的“哀离思”岛和加州的天使岛。先辈的屈辱、艰辛和牺牲,令我唏嘘不已。
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祖父和几代先侨,他们是移民荆棘路的拓荒者!饮水思源,对先侨的最好纪念,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爱乡传统和艰苦奋斗精神。
谁能体谅我的心
作者:黄锦文 布鲁伦
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如果在这样的夜晚不经意间翻开放在茶几下相册,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那就来一支Kenny G的萨克斯曲《回家》吧,让它带著我那些难以得到抚慰的诉求飘向故乡,再斟一杯用爱和离别调和的苦酒去燃起思乡之火焰在胸中燃烧。
我知道,十年中,故乡已沧桑巨变,但晨曦中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依然在我的耳畔回响;十年后,上海人已今非昔比,但我依然想问我的朋友你们可好?往日的故事早已尘封;往日的朋友也已杳无音信;惟有我的思念与日俱增。我的父母早已是古稀之年,步态蹒跚,百病缠身。昔日膝前嬉闹的孙子如今已高出爷爷许多,偶尔在电话里说上两三句却是语无伦次。我真是对不起。妈妈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什麽什麽地方又造了什麽什麽。”爸爸总是在电话的那一端跟我说,“侬回到上海保证连路也不认得了!” 字里行间流露的殷切期盼,叫我辗转反侧。日薄西山的老人能再有多少年啊!令我归心似箭。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海居然在我的脑海里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神秘了?我的心被拨撩得奇痒难忍。回去吧,去打开束之高阁的往事,去寻觅如烟飘散的朋友;回去吧,让十年中经历的种种是是非非和酸甜苦辣统统抛到九霄云外,一走了之!
但命运却已把我们和纽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孩子在纽约生活的时间是在上海时间的两倍,他所有的朋友和老师都在这里。十年的交融使他与这块土地密不可分,这里已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进入了这里最好的公立高中,他有他的梦想,那也是我的梦想,因为他是我生命的延续,我怎能让他半途而废?!,我难以抉择,我的心灵备受煎熬。又怎一个“归”字可以了却?!
白霜逐渐染上我的双鬓,酿造了十年的思乡之酒亦愈发浓烈。每逢佳节来临,我不敢登高远望,也不想举杯消愁,让我的心如水般地平静吧,可那支萨克斯曲《回家》总是萦绕在我的脑际挥之不去…。
思念父亲
作者: 赖该发 新泽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张照片是2004年春妻子在家乡为父亲拍的.它是父亲这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每当看到这张照片就让我想起那年中秋节,想起那个与父亲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中秋节是个全家人团圆的节日.我自从1989年来美求学却多年没有回去和亲人一起过过中秋节.直到2004年中秋节我终于有机会和国内的亲人团聚,但它却是一个不寻常的中秋节.2004年中秋节前得知父亲重病,于是在节前回去看望父亲.回去见到父亲是在医院的重症病房里,当看到父亲时他已经很虚弱,需要用氧气帮助维持呼吸.真不敢相信一直很硬朗的父亲会瘦成这样,我的心里痛苦不堪.当他看到我回来站在他的床前时,眼睛里充满了喜悦和欣慰.我知道,他一定很高兴.我在病房里和父亲度过了十几年来唯一的一个中秋节.第二天一生辛劳的父亲就永远地离我而去.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和父亲就这样匆匆地团聚,又匆匆地离别,并且是永远地离别.如今我只能通过照片思念著已故的父亲.有首歌里唱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这对于我们远在他乡的人们更要如此.希望朋友们能常回家看看亲人们.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
思念
作者:杨美薇 纽约
我是父母亲的独生女儿,从小就常常听到亲戚朋友们半开玩笑地说,我和父母亲是三位一体,不可分离的。可是现在呢,残酷的现实却无情地把我们分隔的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这张照片是1992年夏天,我出国留学十多年之后,第一次回国探亲,在家中拍摄的。不幸的是,1998年的重阳节,母亲因病去世,这种三个人共聚一堂的日子,从此成为了永久的回忆,和无限的思念......。
母亲是一位元钢琴教师,也是我音乐上的启蒙老师,在我童年的时代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她创作了一首美丽的中秋儿歌,送给我作为中秋礼物。我念念不忘这首儿歌。每当我看到母亲那慈祥的照片,心中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歌。为了纪念母亲,我把这首歌改编成为一首钢琴小曲,名为“中秋之歌”。
说到父亲,他是我心中最尊敬,最钦佩,最值得骄傲的人,父亲是一位建筑工程师。
父亲不但在事业上有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又是一个模范丈夫和模范父亲。
1979年11月,为了进一步学习音乐和钢琴,我来到了纽约。1986年父亲突然中风,却为了不影响我的学习情绪,他毅然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完全不让我和母亲知道。过了很久,一个亲戚无意中透露出这种情况。1989年,我拿到钢琴演奏硕士学位,才赶回广州去照顾父亲。可是父亲再度两次中风,行动越来越不方便。
父亲今年已经87岁,双目失明。孤寂的他,生活在黑暗无光的世界里,。
今年中秋节,我将会回到父亲身旁,在他的耳边,唱我那中秋之歌......
柔柔月光祖孙情
作者:北京中文学校 洪艾莉 (指导老师 赵义军)
浩浩苍穹,月光如水。在柔柔的月光中,我仿佛看到了姥姥温柔的微笑,聆听著姥姥柔和的话语,感受著姥姥轻柔的抚摸……
姥姥就是我心中的明月,就像这张照片中,我依偎在姥姥的身边,就有享不尽的呵护、关怀、温暖、幸福。
我出生后,妈妈工作很忙,姥姥照顾我长大,因此我和姥姥朝夕相处。姥姥对我的关怀就像月光一样,温柔、细腻,无所不在地追随著我。渴了,有温度适合的水;饿了,有营养可口的饭菜;冷加衣,热打扇,夜盖被,日陪伴——在姥姥的悉心呵护下,我健康地长大,几乎从来没有生过什麽大病。
姥姥曾经是大学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儿时,她教我唱歌、画画,上学后,她辅导我做功课。最使我受益的是,姥姥说一口轻柔漂亮的“京片子”,每天听著姥姥那林间清风般的话语,我虽然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第一语言却是标准的普通话。至今,我到中国旅游,人家都拿我当地道的北京女孩儿。
姥姥的爱温柔细腻,她永远知道我最需要的是什麽。小时候,我喜欢绒毛玩具,姥姥就给我买各种各样的绒毛玩具,柔软的玩具环绕著我,就像姥姥的爱包围著我。长大一点后,我在外边遇到什麽不顺心的事,总能被姥姥一眼看出。听著姥姥温和耐心的劝解,开导,我心中的“冰块”不知不觉中溶化了。姥姥是我的知心人。
前年,姥姥回中国去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仿佛缺少了什麽。我想念姥姥,刻骨铭心的想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望著天上的明月,我相信姥姥也会在月光下想念著我。
黄汝斌:旅居纽约的华侨,晚年经营地产生意,2000年2月5日去逝。根据他的遗嘱,“黄汝斌基金会”已在最近几年捐赠于中国贫困乡村的教育170万美元。
四世同堂
作者:Kathy Luo
思乡之情是剪不断,理还乱。1990年我带著60美金只身来美,儿子阴差阳错未获得莶证。这一隔竟是16年,甚至几十年。在美国从零开始,艰苦奋斗,身份问题廹在眉睫,我移民去了加拿大。
第一次回国是离家第九年,拿到了加拿大的绿卡、才回去看望老父和儿子。儿子却有一大堆的怨言,我很无奈。(我于70年代离婚)1997年我与一位美国先生结婚,又辗转从加拿大回到美国。在美国虽然已有家,在中秋节之际仍免不了对故土和亲人思念。
中文台这个思乡、思亲、的节目也牵动了我的心,阴晴圆缺不能两全。今年7月、我和丈夫回上海探亲,父亲已高夀93岁、小孙子四个半月,摄得一张全家福照片、“四世同堂”寄上。寄遥中秋节团圆的宿愿。
少壮离户老大回,
乡音不改鬓毛衰,
辛欣几多游子泪,
同堂四世甚感怀。
我灿烂的黎明
作者: 黄治平纽泽西
这是我的故乡,闽江的起点,位于美丽的山城--福建南平。
照片的景色是我二十岁前朝夕相处的地方。小时候,每当我走到我们家住在半山腰的小阳台上时,照片里的景色总是一次又一次深深地印在多的心里;我的梦就象闽江的河水,是从这里开始的。
来美十几年了,其间走过了许多的名山,大川;但留在多心灵深处的只有这*“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的故乡山水。它是我心灵的港湾,灿烂的黎明。无论我生活怎样的状况(顺境或逆境),照片里的地方总能给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它是我心中的歌,滋润著我的梦;它是我母亲河,永保我有一份赤子情。
思念战友
作者:陈玫 纽约 皇后区
拿著这张泛黄斑驳的相片,我的心回到了36年前,1970年6月4日,我们这一批16,17岁的“知识青年”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哭别了亲友。到了黑龙江建设兵团。在大田里滚了两个多月的泥巴。第一次放一天假,我们最兴奋而期待的就是一起拍张相片寄给家人。记得那天我们5点钟起床,步行40多里才到团部唯一的照相馆,为了题词我们争论了好久,题上豪言壮语觉得太虚伪,写上真心的词句又怕挨斗,最后才由我无奈又无力的写上“边疆……”后面的6点省略号(被相馆去掉)象征我们茫然而无知的前程……。36年过去,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来到美国,当年我们一起抡挑重担,想家一起抱头痛哭的战友都渐渐失去联系。人海茫茫不知现在大家可都安好?唯有这张相片在每年的中秋节拿出来看看,思念著我们那纯真,茫然,彷徨的蹉跎岁月。给孩子们讲我们那一代离奇的故事。亲爱的战友们,姐妹们!今晚你们是否也拿著相片互相的思念与祝福呢? 2006年9月15日
⑷ 概括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海内外相关政策的改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由中国大陆出国定居的新移民约有100万人,其中有不少人到了美国。 与过去的老华侨相比,这些新移民有着自己的特点。研究新移民对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好地指导今天的工作,把侨史研究引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被人们称之为“移民之国”。根据弗农·M ·小布里格斯提供的资料,1924年到1965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19.1万人。1966年到1981年,每年合法进入美国的移民有43.5万人。但在1978年至1980年间,每年大约有54.7万移民合法进入美国,几乎是1965年以前入境移民的三倍〔1〕。因此, 外来移民又一次对美国总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谈论近年新移民潮和不同国籍移民的学者、政治家和新闻记者,一般视1965年移民法为美国移民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他们指出,自1965年以来,西班牙人、东南亚人、中东人和加勒比海移民在移民统计数字中占主导地位。例如,1979年主要的移民输出国都来自第三世界,这说明自从1965年以来移民的来源发生了变化〔2〕。在亚洲, 主要的移民输出国为中国(包括香港、台湾、中国大陆)、日本、菲律宾、朝鲜和印度〔3〕。而中国移民构成了亚洲移民的最大部分〔4〕。
本文试图探讨1965年移民法对美国华人的直接影响,并用在英国和美国所接触的资料,说明华人新移民和老移民有什么不同,进而阐述中国新移民对当代美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新移民的人口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唐人街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1965 年美国移民与国籍法的颁布。 在过去的150年里,美国实施了几项影响中国移民的政策。首先,1850年至1882 年所谓自由移民时期,中国移民作为一种廉价劳动力而受到欢迎。但继这个时期之后美国便排斥与限制中国移民。1882年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使除了某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配偶、已成为美国公民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师、牧师以外,其他人都不允许进入美国。后来美国对这个法律进行了修正,使该法成为具有限制性的法律。直至1965年,美国才颁布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移民法〔5〕。1965年移民法提供了每年17 万移民的最高数字,这些移民来自整个东半球;美国给每个国家每年颁发的签证是2万人。允许西半球独立国家12万移民进入美国。这17 万移民被分成7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一定的比例。(1)成为美国公民的未婚子女3.4万人,占20%;(2)永久居民的配偶、未婚的子女3.4万人,占20% ;(3)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1.7万人,占10%;(4 )美国公民的已婚的子女1.7万人,占10%;(5)美国公民的兄弟姐妹4.08万人,占24%;(6)熟练和非熟练劳工1.7万人,占10%;(7) 难民1.02万人,占6%。1965年移民法对近亲(包括配偶、未成年人、 未婚的孩子和成年公民的父母亲)没有人数上的限制,允许他们到美国访问或从事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活动〔6〕。
1965年通过的美国新移民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前的法律,对中国移民的人口、地理范围、性别比例以及技术水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新移民法第一次像对待其他国家移民一样,平等地对待中国移民。因此,许多中国移民又一次蜂拥而至美国。一般认为,1980年定居美国50个州的中国移民有806027人,中国人在人数上超过了日本人,成为美国最大的亚洲人群体〔7〕。但是,根据石山·亨利·蔡的研究, 1980年美国华人总数已超过100万〔8〕。1990年美国人口统计,在美华人已达164.5万人。在最近20年里,每年到达美国的中国移民为2万至3 万之间〔9〕。 1996年11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大会上,著名的美籍华人教授沈已尧先生告诉我,现在美国华人估计有220万人。
今天中国移民来源于许多不同的地方:包括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多数移民具有城市背景。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视他们自己是比较有教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新思想或鉴赏力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香港至少生活一个时期(他们的父母来自中国大陆的城市地区),一些人出生并在国际性的城市里长大。他们认为,老移民是来自旧中国农村地区、举止不文雅的“乡巴佬”,许多老移民的身份是中国农民,他们在移居美国之前的生活方式,非常不同于这些新移民〔10〕。
根据1980年人口统计,中国移民绝大多数定居在城市。最大的集中地为纽约--新泽西、旧金山地区,每个地区的中国移民超过10万人。其他城市和郊区,中国移民的比例也较高。在洛杉矶,1970年至1980年中国移民增加了129%。与增加37%的整个人口相比, 圣地亚哥的中国移民增加了139%。大约97 %的美籍华人住在城市地区:其他城市包括休士顿、芝加哥、波士顿、达拉斯、西雅图、圣约瑟、底特律、费城、凤凰城、华盛顿、檀香山、萨克拉门托等城市。拥有4000中国人居住的城市有:斯托克顿、加利福尼亚的安纳汉姆、夫勒斯诺、俄勒冈的波特兰、迈阿密-劳德代尔堡、巴尔的摩。中国移民人口在农村地区只是适度地增长〔11〕。
1945年以前,唐人街只有很少的妇女和儿童居住,其人口主要由男性暂居者构成。1945年以来,随着华人“战争新娘”之流入美国,唐人街的华人女性逐渐增加。但是,只是在1965年以后两性数目不平衡才降低。196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是2∶1。1980年美国华人男女性比大体平衡〔12〕。
不像19世纪早期“隐名的和无名的”中国移民,现代美籍华人在各自的领域颇有造诣,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承认。如:新闻报道者、美国广播公司的康尼·春,参议院议员海勒姆·冯,共和党人活动家安妮·谢诺尔特,著名的加利福尼亚政治家马奇·冯·尤,滑冰冠军蒂法尼·钦。不像早期来自农村讲乡音的广东人,许多新移民受过良好的教育,说标准的普通话并带有不同的台湾话和上海方言〔13〕。
新移民潮包括来自香港家境特别富有的人。由于殖民地不安定的生活,他们远离自己的居住地。由于香港的便利条件,使得一些人得以在唐人街进行地产投机活动和开办各种现代化的企业〔14〕。
二、新移民的经济特征
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为美国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扩大了就业范围。1970年,受雇的20%的华人男性每年薪水1万英镑, 即不到美国人平均工资的25%。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到了相当的提高。经营洗衣业、餐馆业和杂货店是美国华人传统的职业。今天这些职业仍然重要。但是美国华人也进入其他工作领域。例如,根据1970年纽约华人职业分布统计,36%的华人男子从事服务性行业,43%的华人在专门和技术领域工作,19%的华人男性充当其他劳动力。这种职业分布与1985年的情形基本相同。纽约华人主要就业范围,包括从事餐馆业、服装业、杂货店以及做其他生意,新移民占有很高的比例。1985年,该城大约有5万华人从事华人的传统职业,其他白领工人是第二个最大的集团。 这些白领工人虽然生活在唐人街社区,但大多数与唐人街没有多大联系,这些新移民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做牧师和其他白领工作,包括当医生、会计、律师和新闻记者〔15〕。许多华人仍从事非技术性的手工职业,见下表〔16〕:
华人在美国的职业分布(1970)(百分比)
职业 男性 女性全部
专门职业和技术工人 29.919.426.0
经理和管理者 11.1 3.5 8.3
售货员4.1 4.4 4.2
牧师9.230.917.2
工匠和工头5.7 1.1 4.0
工人,包括运输工人10.624.915.9
劳工,除开种植劳工 3.1 0.8 2.2
农民和农场经营者0.4 0.2 0.3
农业工人和工头0.3 0.3 0.3
仆人的职业,除开私人家仆25.212.120.4
私人家庭工人0.5 2.2 1.1
1970年,有25.2%的美国华人男性新移民在干洗衣和餐馆工作;在西部做家仆曾经是华侨的普遍职业,现在几乎消失了。这些职业吸收了大量的不讲英语的移民,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这些新移民被迫从事低收入、工作条件恶劣的工作,特别是在唐人街。据1970年统计,这些职业构成了没有上初级学校的、16岁的华裔移民的23%,43%的人每年挣得的收入4000美元不到〔17〕。
唐人街社区新移民的企业活动不同于1965年以前的老移民。一些新移民除了从事传统的华人企业如餐馆业、礼品店、杂货店和洗衣业以外,也经营旅行社、簿计室。办服装工厂现在是唐人街华人的主要职业。1985年纽约500家服装工厂的大多数集中在唐人街社区, 由新移民控制。新移民不仅控制了服装工厂,而且控制了洗衣店、书店和某些唐人街社区的华人餐馆,而老移民垄断了许多洗衣店的支店和广东人办的餐馆〔18〕。
许多新移民通过利用家庭成员组织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这一点上与老移民不同。在老移民中经营家庭公司不太普遍,而纽约唐人街的许多家庭公司是由新移民家庭操办的〔19〕。家庭公司对于新移民找工作非常重要。新移民除了靠家庭办公司就业以外,还有获得工作的其他途径,如:通过朋友网,各种家庭和校友协会,雇佣和社会服务代理处。虽然许多新移民不得不做工价低廉的工作,但事实上,如果一个新移民愿意作粗活,他在唐人街是容易找到工作的〔20〕。
自从1965年以来,美国华人的新变化在于,获得工作有了新途径,即通过社会代办处、新协会和各种商业雇佣组织得到工作。1965年以前许多美国华人是在唐人街社区工作,而今天美国华人新移民较多的工作是在唐人街社区以外,因为歧视减少了。他们的教育背景,使得许多新移民能够找到这种职位〔21〕。
1965年移民法不仅历史性地改变了在美华人男性和女性不平衡现象,而且也提高了美国华人妇女的地位。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妇女依附于男性,因此,中国妇女从出世到死就被置于男性的控制之下。从父亲到丈夫到儿子,中国妇女按部就班地依附于男性。中国传统原本只强调妇女做妻子和母亲的作用,这就表明妇女的地位以及经济谋生依赖于男人。即使是在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还是如此。但是,自从20世纪以来,特别是1965年以后,这种僵化的思想受到挑战。随着华人妇女地位的上升,1970年51%的华裔妇女在工作〔22〕。1981年在旧金山20条街的唐人街有146家服装店;这些服装店雇用了大约3500名华人妇女, 生产了旧金山50%的服装。与唐人街的服装工人相比,数千名美籍华人妇女在过去20年里已进入赚取高工资的劳工市场。她们的教育背景、德行、勤奋工作是导致她们获得社会、经济成功的重要因素。华人妇女医生、教授、药剂师、公司经理、会计、图书管理员、实验室研究员以及其他的人,成百地从美国名牌大学拿到博士、硕士学位〔23〕。
美国唐人街的服装工人和这些取得成功的妇女都不能代表美籍华人妇女的大多数,但却是现代美籍华人妇女在这两个群体中的大致轮廓。1970年,有58%的18至24岁的华裔妇女入学,31%的25至34岁的华裔妇女从事专门和技术工作。但是,职位和薪水未能总是与教育学识相一致,华裔妇女仍然作为中国人和妇女而遭受歧视。尽管在1970年有23%的华人妇女从高等院校毕业,但只有13.3%的人一年可挣得1 万美金的薪水,而28%的大学毕业的白人妇女和34%的黑人妇女达到了这种收入水平。没有获得大学文凭的华裔妇女,许多人只能做档案职员、公司收发报员、打字员和从事其他低收入的工作。虽然60%的华人家庭做两份工作,但只有51%的人达到了美国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家庭收入的人在1970年只获得10610美元;美国人的平均工资一年是9590 美元〔24〕。
许多专业技术人才在他们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丁肇中博士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时年仅39岁〔25〕;美国著名的经济财务Forbes杂志调查公布1982年美国豪富名单15位,旅美华侨王安博士跃居第5,美联社并推崇他的事业起程, 是从一家中国人办的电子工厂中担任工程师开始的杰出人物〔26〕;郑国材是第一位做人造心脏手术的的中国人〔27〕;王赣骏博士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28〕;贝聿铭是著名的建筑师,1983年曾获得普利克奖(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他的知名设计包括华府的国家艺廊东厢、休士顿的德州商业大楼、香港的中国银行及北京的香山大饭店〔29〕;在化学方面,李远哲于1986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30〕。类似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来。
谈论1965年以后进入美国的新移民,不能不注意到中国留学生进入美国社会的情况。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中国留学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受聘于美国各大金融贸易公司的中国留学人员,大都是美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从事各种诸如律师、会计、经纪人、房地产商等专业性工作。在1993年到1994年间,仅美国摩根银行香港分部所雇用的中国留学生就达20多人。而理工科专业中国留学生,不但成为美国科技领域里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且广泛地进入了美国实业界。三大汽车公司、波音飞机的制造公司、杜邦化学公司等,到处是几年前毕业的中国留学生。更有人说,如今美国人要想到IBM去工作的话, 都不得不先学中文,因为在那里工作的人大半是中国人,不是来自大陆,就是来自台湾〔31〕。中国留学生之所以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一是凭藉他们的聪明才智,二是靠进取精神。
三、新移民的政治特征
在政界,华裔只是最近才初露锋芒。许多新移民愿意运用美国人的政治方法。他们有时通过新协会聚集在一起,讨论华人参政问题,以提升华人的地位。这种政治活动是唐人街社区的一种新的特色,它意味着对老移民政治信仰和行为的一种改变。
新移民和老移民的一个主要不同是,他们组织并利用了各种协会。简单、传统的权力结构不适合解决新移民的问题。1965年前建立的协会主要是为了满足单身老移民经济、社会和感情上的需要,其成员主要以传统血缘关系和朋友纽带、区域来源、家庭姓氏、相同方言为基础,传统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总的说来是为社区讲话,不熟悉美国社会,许多领导人甚至不讲英语。许多老移民对美国政府的任何帮助不感兴趣。他们愿意与讲同样方言的人交际,通过各种协会寻求经济和情感上的互相支持。一些老移民主要对他们家乡和姓氏协会管理的葬礼感兴趣。
新移民认识到传统协会的不足,便组织了新协会,运用了社会服务组织。唐人街社区由今天的三个协会协调:传统的、新的和现代社会服务组织。许多新移民从中文书籍和报刊上了解到美国政府和纽约唐人街社区的工作信息。新移民倾向定居于城市,富有进取心;他们在寻求有关他们新生活的信息方面是勤勉的。新移民从唐人街各种有效的社会服务组织中的亲戚和朋友那里获得了很多信息。现代社会服务处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并与美国社会有联系,能给新移民以帮助。
许多新协会和社会服务组织在引导新移民熟悉美国习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它帮助新移民找住房、工作和办医疗保险,在移民和美国社会中起了媒介作用。这些协会的领导人往往是新移民,他们熟悉美国社会工作,是有才能的社会工人。一些人作为职业社会工人、社区发展者和自愿者在唐人街社区工作,无论怎样,属于新协会或利用社会服务组织的新移民分明对参予较大社会的财富分配发生兴趣。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避开冲突,许多新移民愿意利用美国人的方法如罢工、请愿和示威,来实现他们的目的。他们在这个国家通过大众传播特别是电视、报纸学到了这些方法。尽管新移民把唐人街社区作为一个如同老移民所传播传统文化的阵地,但他们热衷把华人种族作为一个形成利益集团的群体。由于老移民生活在强烈的反对中国人的种族主义时代,他们感到与主流社会的任何亲密联系将导致麻烦,于是便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生活的主流。许多新移民不想使他们自己隔离美国社会,相反,他们视他们的社区为融合城市和美国主流社会的一部分。
当然,新移民不是一个同质的群体。一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美国产生迷惑;而另一些人受教育不多,不熟悉美国社会政治。但是,与老移民相比,有意义的是较多的新移民有知识,参与美国政治过程,这部分是由于作为一个群体的新移民比早期移民受到更多的教育。新移民不仅认识到他们必须组织一个联合其他种族的统一战线,而且渴望与其他种族群体合作,为争取平等权利和正义而斗争。新移民领导人寻求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盟,特别是寻求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遭到同样歧视的其他亚洲人的联盟。有政治抱负的公民参与城市和州的各种职位的选举。一些新移民与第二代华人一道,帮助社区采取集中政治行动,如1983-1984年反对在唐人街建监狱的斗争。近年来,唐人街现代社团组织成功地迫使唐人街的各种政府组织雇用更多的美籍华人〔32〕。
许多美籍华人除了参加本种族的分会、俱乐部和协会以外,还将社交的圈子扩大到本种族以外。一些华人积极参与美国政治。如余江月桂曾三次连任美国加州州务卿。陈香梅、赵小兰、甘敏才、吴仙标、董锦波、谢国翔,胡绍基、赵光华以及法官伍元天、谭碧文、刘万昌等,都是七八十年代华人参政的代表人物。据白宫有关人士估计,目前在美国联邦政府中担任高职位的华裔已将近100人。
华人要求机会平等,增强种族意识,对旧金山华人团体如华人文化基金会(1965年建立)、中西文报(1967年创刊)的创办产生了影响。许多其他社区也成立了华人俱乐部。已经美国化的中产阶级华人的政治行动,导致了以旧金山为基地的“华人正义行动组织”(1970年建立)和以华盛顿为司令部的“美籍华人组织”(1973年建立)的形成;这些组织利用政治和合法途径捍卫美籍华人的民权,并通过传播媒介与对华人形象一成不变的观念作斗争。许多美籍华人通过参加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争运动参与政事〔33〕。这表明美国华人参与政治生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四、新移民的文化适应
早期美国华人习惯于一种复杂结构的社会秩序和家庭制度。当只有少数家庭存在于美国时,当与白人作斗争的任何行为受到控制时,这种价值观念不能完全在美国土壤上重建。他们设法通过保持沉默、以尽可能不引人注意的态度在受压迫下幸存下来。但是他们的后代的思想不是僵硬的,他们倾向接受和模仿美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并引起冲突。文化适应时常被描绘成一种单向过程,认为不同肤色的各种族群体被迫放弃自身的文化。实际上,华人年轻的一代感到他们的忠诚是双重的。正如钱宁指出: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华人,“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和生活习惯,改变过去使用的语言,改变父母所起的姓名,甚至改变自己的国籍,但就像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一样,他们难以改变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中国,无论从时间和空间的相隔多么遥远,总是一片能牵动思绪、掀起内心波澜的土地”〔34〕。他们仍以自己的血统和传统文化而自豪,如果他们反对父母亲和长辈的愿望,便感到愧疚。但是他们也认识到,为了获得成功,必须适应美国人的习惯和价值。他们过着一种双重生活。已婚的华裔子女一旦能自立,便离开了他们的父母。
当华人孩子进入白人学校,当成年人希望与白人进行交往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不得不讲英语。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很快拒绝在家里讲中文,而第一代许多人几乎不说英语。安排的婚姻大大消失,虽然一般孩子要请教父母。尽管父母强烈不同意,仍有很多华人子女是混合婚姻,与白人或日本人结婚。1974年华人子女与白人结婚的比例为25%;与日本人结婚的比例大约是47%〔35〕。
至于华裔妇女,年轻的寡妇被允许第二次结婚。使她们吃惊的是,离婚和重婚被认为是毫不奇怪的。虽然华裔妇女几乎不赞成吸烟、饮酒和暴烈的公众行为,但她们羡慕自由,像美国人一样享有财产权。她们尤其喜欢美国人爱和婚姻的观念。文化适应美国的华裔妇女,如果没有父母亲的安排,坚持拥有爱和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36〕。
中国人过去不喜欢美国人的许多特点,但现在不同了,进取、个人主义、易动、努力自治、自我满足、对孩子的放纵等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已为华人所接受,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如果自己受了委屈,便可诉诸法律保护。华人子女简单地视自己为美国人而不是中国人,他们较少遭受任何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除了过春节、吃中国饭以外,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仍然被保留下来。许多华人的孩子在学校往往把中文作为第二语言。这些华人孩子在美国除了接受正常教育之外,还到私人开办的中文学校学习。这些中文学校似乎部分地受到保护。
有人说美籍华人几乎完全接受了美国文化,但是没有完全合而为一。他们的肤色和长相与美国人有明显区别,他们仍然遭到各种微妙的歧视〔37〕。例如,1982年6月12日晚,在美国出生的27 岁的华裔制图员文森特·陈带三个朋友在酒吧庆祝他即将举行的婚礼。43岁的汽车工业失业工头罗纳德·埃本斯误认为陈是日本人。他在询问了陈并大闹了酒吧以后便离开了。那天晚上以后,埃本斯和他的23岁的继子迈克尔·尼采又在一个快餐店漫骂陈。他们等陈离开,在尼采抱住陈时,埃本斯用棒球棒猛击他的头部,陈在四天以后就死去了〔38〕。1989年夏,在达拉斯市读书的一个姓梅的中国女留学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时,在路上被人杀害。1994年2月28日晚, 一个在纽约州一所大学学习的来自广西的姓王的留学生,在一家中餐馆打工时,被两个进店抢劫的黑人青年开枪打死〔39〕。
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取得了成功,或者说他们在美国生活的各自领域出了名。但是,即便最成功的华人仍然受到歧视,一些美国人与中国人谈话时流露出瞧不起中国人,开口便说“你的英语讲得怎么样?”黛安娜·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看不见的美国中国人”一文,总结道:“因为我们的黄皮肤和杏眼睛,我们仍然没有融合到主流社会中去。从排华法案以来,许多方面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摆脱种族歧视。”〔40〕
以上通过对新移民人口、经济、政治特征以及文化适应的分析,说明华人新移民远不同于老移民。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不能简单地与老移民相比。新移民的城市来源与家庭成员的帮助,是他们在新世界创立新生活的重要遗产。许多新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中的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受过专业训练。不像早年移居美国的老移民,新移民更愿意去实现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些新移民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他们的适应类型不同于那些老移民。新移民也是1965年移民法的受惠者。新移民比老移民在唐人街以外有更多的接触,开始和白人中产阶级相互影响,一些人生活在白人中间并与白人共事。政治上,新移民比老移民更关心他们的权利,他们逐步地参与美国政治生活。虽然华人日益被美国所接受,但某些障碍依然限制了他们的经济机会。许多新移民仍然不得不依靠种族纽带。开办餐馆、服装行业、杂货店仍然是新移民的主要职业。但是,目前华人企业的人数、规模、管理方式及组织远不同于过去。老的暂居者倾向暂时留在美国,赚一些钱,然后回到中国。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的新移民比老移民通过企业成绩获得经济成功更有决心,他们的生存方式是企业家式的。新移民在跳出美国种族樊篱的同时,在使主流文化丰富多彩、产生活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样,新移民在今天的社区中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如帮助解决家庭分裂、协会争端、老龄人问题、住房短缺和拉帮结派等问题。新移民创办了兴隆的企业,丰富了唐人街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生活。新移民逐渐将保守的、非政治性的社区变为具有政治和经济实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飞地。
参考链接:http://study.ccln.gov.cn/fenke/lishixue/lsjpwz/lssjs/43434.shtml
⑸ 谭元元的获奖记录
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的唯一亚洲人
谭元元是担任美国三大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的唯一亚洲人,是参加世界顶级规格的捷克拉格世界明星汇演的首位亚洲人。2004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并成为《时代》封面人物,这一殊荣无可置疑地奠定了她在当今世界芭蕾舞台上至高地位。
谭元元少年成名,15岁在巴黎第五届国际芭蕾舞比赛上,中国观众非常熟悉的俄罗斯舞蹈大师乌兰诺娃给了她满分的评价,对媒体说:“这是我近20年来看到的最年轻但又最具古典表演风格的女演员”。16岁,谭元元在日本名古屋首届国际舞蹈比赛上再获金奖,当时大赛设的男子成人组、少年组第一名全部空缺。在赛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你们评比第一名的标准是什么?”评委会副主席指着身边的元元说:“第一名的标准就是她,达到了她的标准就发第一名奖。”。著名舞蹈评论家CoventGarden称谭元元为“旧金山芭蕾舞团王冠上最大的那颗宝石”;《纽约时报》舞评家AnnaKisslgoff,称她“结合了精致与大胆的特质”。日本权威《舞蹈》杂志评选20世纪101位舞蹈明星,谭元元是唯一的华人。2010年11月28日荣第四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美国“移民传统奖”
2012年美国天使岛移民站基金会(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 Foundation)公布了本年度“移民传统奖”的4位得主。本届获此殊荣的人士包括了华裔舞蹈家谭元元。基金会将在9月28日举行颁奖礼,表扬四名得奖者在移民群体中作出的贡献。
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形象大使
2012年国家大剧院主办的首届舞蹈节将在10月24日至11月24日期间举办,届时将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台剧目演出30场。9月5日晚,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演员濮存昕、美籍现代舞编导王晓蓝现身舞蹈节发布会,介绍参展剧目。同时大剧院还宣布舞蹈节三位形象大使:谭元元、濮存昕与王启敏,他们将在之后参与到大剧院舞蹈节的一系列活动中。
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
2015年3月17日,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在2015年春天扬帆起航,推举及表彰2014-2015年度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华人典范,颁受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谭元元获得提名。
2015年4月,谭元元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⑹ 中秋历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 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新唐书·卷十五 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⑺ 谁有各慈善基金会的联系方式与电邮
北京地球村
中华慈善总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李嘉诚基金会
玉米爱心基金 自然之友
公益时报
宋庆龄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会
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 新疆自然保育基金
中华慈善总会在线捐助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北京国际人员志愿人员协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慈善募捐专线
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
中华慈善总会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中国扶贫基金会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中国红十字会 中华环保基金会
宋庆龄基金会 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 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 香港圣公会圣基道儿童院 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
中国收养中心 周凯旋基金会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炎黄春蕾计划网 李嘉诚基金会 福慧慈善基金会
国际狮子总会港澳三零三区 港岛青年狮子会 香港乐施会
贸易要公平 雁心会乐幼基金 寰宇希望
土房子 田家炳基金会 乐群慈善基金
乐善堂 麦当劳叔叔之家 和富慈善基金
儿童危重病基金 慧妍雅集 爱心力量
⑻ 美国有一个叫安琪儿岛的地方么
有!
安琪儿岛(Angel Island),直译:天使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内。岛上设有博物馆、美国移民站等设施。
详情请参见以下链接:http://ke..com/link?url=w5dv_qnesR67wAu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