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熙德的学术活动
(9月29日)—10月5日:·国庆连休
6日:·出席所班子会议,拟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
7日:·出席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会议。
·出席拟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日程会议。
·出席国际学部“未来10年中国的对日政策”课题启动会议。
·晚:院重大课题组聚会。
9日:·返所办公。
·下午: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香港产业研究员事务所所长高木诚司进行交流。
10日:·为北大学生写申请赴日留学项目推荐信。
·向国际学部提交院《当代国际政治》教材提纲修改意见。
·出席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成立招待宴会。
11日:·与韩国学者金亨奎进行交流。
12—17日:·赴德国出席国际格奥尔格·埃格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Gearg Eckert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Textbook Research)举办的“历史教育与和解——东亚比较视角”国际会议。
20—23日:·参加社科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训班。
24日:·出席日本创价大学北京事务所2008年课题资助评审会议。
25日:·出席北师大主办的《和平与教育:池田大作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
26日:·出席基金会优秀成果评审。
·为政法大学孙承写申请住友项目推荐信。
·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聘书。
28日:·出席所学习实践活动布置会议。
·出席所班子会议。
·主持召开所信息组会议。
·出席对外关系室学习实践活动。
·为经贸大学李森写学术成果鉴定书。
·校对《日本学刊》第六期本人投稿论文。
29—31日:·出席日本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训班。 1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1 1》(董倩主持,晚10:00)就福田辞职做评论。
2日:·《环球时报》刊载《日首相福田闪电辞职》一文,引用对本人的采访内容。
·收到青岛出版社寄来的本人专著《日本外交30年——从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
·上午,在全所大会上就《日本:2007》做总结,布置《日本:2008》。
·下午,出席“福田辞职的原因和前景”评估会。
·下午,接受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采访:《福田辞职的背景和影响》。
·晚上(10:30),在凤凰电视台就福田辞职做评论。
3日:·上午: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做嘉宾,以《福田辞职的因与果》为题与网友交流。
·《环球时报》发表《世界议论福田接班人》一文,引用对本人的采访内容。
·董倩文章《福田之后中日关系会如何》,提到本人观点。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支持率低迷和政权运作困难是福田辞职主因》,引用本人观点。
4日:·上午:就中美日关系等问题与美国使馆官员蓝墨客(Mark Lambert)进行交流。
·下午:就福田首相辞职接受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坂尻显吾采访。
·《国际先驱导报》发表本人文章:《福田别了,暖春别走》。
·《每日经济新闻》网站发表《中日经贸回暖 不因麻生“强硬”变冷》一文,引用本人观点。
·网上《美媒:中国担心福田辞职后日本鹰派当权》一文,引用本人观点。
5日:·上午:接受新华社国内部采访:《福田辞职的背景和日本政局走向》。
·《广州日报》发表《福田闪电辞职源于旧体系失灵》一文,引用对本人的采访内容。
7日:·在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今日世界》(13:30首播)就福田辞职做评论。
8日:·上午:出席所长办公会。
·下午:与韩国外交通商部东北亚局审议官郑光均进行交流。
9日:·上午,王伟光副院长来国际学部调研。
·下午,出席院部报告会。
·晚:与天津学者交流。
11日:·出席所长办公会,讨论改革方案。
·青岛出版社寄来本人新著《日本外交30年——从福田赳夫到福田康夫》(9月2日接到样书)。
·与博士生讨论开题报告思路。
13—15日:·赴日本东京出席创价大学举办的“池田大作先生发表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40
周年”研讨会,做主题发言。
15—18日:·在东京出席“第四届东京—北京论坛”,主持“安全与防灾合作”分论坛。
16日:·《世界知识》发表本人文章:《“福田丸”触礁,舵手下船》。
22日:·收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问题论坛》2008年秋季号,其中刊登了本人文章:《胡主席访日与中日关系新趋势》。
·与日本政策研究院副教授道下德成进行学术交流。
·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下午4:00新闻)就麻生太郎当选自民党总裁做评论。
23日:·出席全所大会,介绍在东京出席两次会议的情况。
·出席“纪念中日缔约30周年研讨会”筹委会。
·《人民日报》发表本人文章:《“换相”考验日本外交》。
·与蒋立峰所长一起召集社科基金项目汇报会。
·《日本:2008》收齐全所第一次写作目录。
24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出席海外华人教授会讨论会。
25日:·返所办公。
·晚:出席韩国大使官邸举行的韩国国庆招待宴会。
26日:·出席院科学发展观学习动员会。
·出席中日高层经济对话协调办会议。
·与韩国驻华使馆李贤主公使进行交流。
27—28日:·出席“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29日:·出席北京大学中韩《东北亚安全对话》。 4日:·完成关于福田改组内阁的评论稿发给刊物。
·提交日本八国集团问题第三篇报告。
·出席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近现代组会议。
5日:·返所办公
·全所开会传达院改革座谈会。
·出席舆论调查课题设计会议。
6日:·与新入学博士生讨论学习事宜。
8日:·晚8:0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12日:·返所办公。
·中华文化学院出版《丙戌年说》一书,收录本人在该学院的演讲稿《中日文化交流的今昔对比》。
14日:·与赵全胜等进行学术讨论。
16日:·与博士生讨论学习问题。
18日:·《国际先驱导报》刊登《奥运拉近中日民间情感》一文,引用对本人的采访内容。
19—21日:·赴韩国首尔出席韩国政治学会主办的“韩国建国60周年国际研讨会”。
24日:·晚8:00北京奥运会闭幕。
25日:·与韩国学者金兴奎进行交流。
26日:·上午出席今年由日本所牵头的《中国民众的国际观》舆论调查四所协调会议。
·下午出席所长办公会议。
·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访:《胡锦涛主席访问韩国的意义与展望》。
27日:·出席商务部中日高层经济对话协调办会议。
28日:·出席“第四届北京—东京论坛”会前协调会。
·出席韩国驻华使馆官员徐斗铉送别晚会。
31日:·出席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现状与变化前景”研讨会。
② 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的介绍
世界和平基金会,强调自己是一个联合国认可的正规机构,2015年12月,环球时报发布报道揭露其骗局,并公布了联合国将采取法律行动的回复文件。
③ 生命延续基金会是什么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网络文库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技 体育 核心用户 热词榜 百万奇迹
拆分词条 生命延续基金会
求助编辑网络名片
生命延续基金会是依靠现代科学将人类冷冻,在数年,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后将其解冻,以继续生命。运用这项技术,人类,尤其是现在不可治愈的患者,有条件的话救可以进行生命延续,在可以治愈其疾病的时候,将其解冻,生命即可实现延续。现在比较大的生命延续基金会有:“第五星”生命延续基金会;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两者都是美国的。
简单的说,恐怕这非常像科幻小说,很多人不相信,但这是真的。 从头到脚整个身体的延缓保存程序需花费15万美元,而神经性延缓保存(只保存大脑)则需花费8万美元。 以下为来自两个基金会的实例:(图片为装人用的容器) “第五星”生命延续基金会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它是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它们希望通过超低温来保护死者,使之在科技发达的将来得以再生。
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首先参观了被他们称为“病房”的人体保存室。推开门,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暗淡的灯光下是一排排银白色的不锈钢储藏罐,这些大罐子足有两人高,与它们相连的是数不清的管线和一些小型容器。也许是看我有些紧张,陪我参观的乔治·库克笑着说:“这里是不是有些超越现实,很多科幻片中都有类似装置,但我们是认真的,总有一天我们会把好莱坞用特技作到的东西变成现实。”经讲解我才知道,这些储藏罐就是“患者”的“临时住所”。 乔治·库克在这些大储藏罐前向我描述了“生命延续”的整个过程,“我们这个基金会实行会员制,这些会员来自世界各地,中心为他们建立了极为详细的个人资料库,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病历和现在的健康状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们都会来到美国医治,我们的特护小组则随时待命。会员一旦被宣布死亡,小组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冷冻处理。之后,这些‘病人’将在24小时内被送到中心。冷冻首先从心脏和肺开始,血液被抽出体外,同时注入甘油类溶剂以防止冻伤。药物处理完毕后,‘病人’被毯子包裹,头向下倒置于这些充满液态氮的不锈钢罐中,体温被慢慢降到零下196℃,达到这个温度需要大约5天时间。钢罐内的液态氮每月更换两次,以保持要求的低温。” 也许周围的大罐子让人紧张,我不得不打断库克,表示想采访一下他们的负责人杰里·奥莱教授。见到本人才发现,他是个小老头,“请问你真的相信‘冷冻’能使人‘起死回生’吗?很多科学家认为这非常可笑”。“首先请你注意不要随便用‘死亡’这个词。40年前,人们认为心脏停止跳动就是死亡,但随着科学的进步这个常识很快就被推翻了,如今把一个心跳停止的人救活并不是难事。现在,又有人提出脑电波停止标志生命终结,可实验表明:脑电波停止并不等同于意识的消失。因此,在这里的人都不是‘死者’而是‘患者’,他们是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的人。另外,当今的生物工程技术发展迅猛、微型材料不断更新以及克隆技术的应用都使生命延续成为可能。我和妻子、女儿都是中心的会员,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我可以100年后回答你。” 基金会内部采用会员制,只要交150美元入会费,就可以与基金会签订合同。会员正式“入住”时,全身冷冻交12万美元,头部冷冻交5万美元,如果手头拮据还可以分期付款。虽然中心目前只有52位“患者”,但杰里·奥莱对前景十分看好,他说:“我们的会员已达到600多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这些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无知、惧怕死亡,他们都很有知识,有些人甚至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一些夫妻、青年男女也都来入会,他们希望若干年后能再续前缘。”▲(摘自12月3日日本《新潮周刊》) 人类总希望延长自己的寿命甚至达到永生,如果你也这么想,不妨随日本记者走访一下神秘的美国“生命延续基金会。” 《环球时报》 (2002年12月09日第十三版) “在底下的正是我的父亲”休·黑克森(Hugh Hixon)虔诚地指着闪闪发亮的铁罐说,休·黑克森的父亲——老黑克森正躺在这个零下196℃的液态氮容器内。按休·黑克森的话说,自1982年起,他的父亲并没有死亡,而只是“不动”而已。与老黑克森一样被冷冻的身体等待着最惊人的科学前沿科技——“复苏”来临,与此同时,美国人体冷冻组织——阿尔科(Alcor)生命延续基金会的业务快速发展。 物理学教授罗伯特·艾丁格(Robert Ettinger)在其1964年出版的畅销书《不朽的展望》中曾有一段对未来的预测:“早晚我们未来的朋友能够让我们重生并治愈病痛。” 老黑克森并不孤单。到2006年7月为止,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已有800个会员,其中74名患者低温贮藏在这家医用工业冷冻大楼内。基金会冷冻的对象也包括周围住户的宠物,主要是狗和猫。那些愿意死后被冷冻在液态氮中的阿尔科基金会成员自愿为此项服务大掏腰包:从头到脚整个身体的延缓保存程序需花费15万美元,而神经性延缓保存(只保存大脑)则需花费8万美元。 当然对于黑克森,这位前美国空军军官、现任阿尔科基金会首席技术官来说一点也不贵。阿尔科基金会是美国从事人体冷冻的三家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回报是巨大的”这位生物化学家说,“这就像彩票中奖一样,你不知道你能够获胜。为了获胜,你首先需要买一张彩票。” 人体冷冻源于希腊词语“冷”的形容词“cryos”(cryos源于希腊文中“冰的结晶”);它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读者着迷的科幻小说的一项创造物。在艾丁格1964年出版的科幻小说之后三年,一位名叫詹姆士·贝德福德(James Bedford)的加拿大医生把他自己冷冻了。之后,1972年佛瑞德·张伯伦(Fred Chamberlain)与其妻子琳达(Linda)创办了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会。 阿尔科一直在储存着冷冻先驱贝德福德,这位人类历史上冷冻第一人。“在当时,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个剧场”黑克森说。他们为了怀旧一直保存着贝德福德。“也许他一直活着的”他说,“自从他第一个把他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他就有权利争取最后的一线机会。” 黑克森想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次与他的父亲相见,这就是为什么他选择也要被冷冻的原因。他很乐意从他的父亲和他的基因中创造出一个克隆人。他希望能够用这种方法“强有力地提高”他的智力。具备了这种更加聪明的头脑,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混合体,他就能够尽可能远地旅行。“不是在这个地球上旅行,而是在我们所处太阳系以外的星球旅行。” 患者被包裹在装满干冰的白色塑料袋内慢慢降低温度,最后降至零下130℃。硬挺的尸体最终被楔进狭小的铝盒中,塞入装满液态氮的铁罐内。 黑克森身着一条米色棉质长裤,一件米色军用衬衣,内穿一件灰色T恤,衣领处有三个蛀虫咬的洞,目前单身。他认为死亡是件必须要做的家务事,“我一点也不看重它”,他说。除一小撮白卷发之外,这位60岁的老人几乎秃顶。在黑色数字手表旁他带了一个小的铁制臂章。这个代表着他是阿尔科基金会的追随者,同时也包含着精确的指导说明。当黑克森去世时,他的尸体应被闪电一般快速而干净的处理,“这样是为了防止将来我的身体组织被损坏”他说道。“一旦医生宣布你死亡,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当大脑停止了血液循环,化学反应会马上开始攻击脑细胞,使它们变成烂泥似的一团。为防止这种极具威胁的破坏,被冷冻的患者要附上一个心肺支持器。这能够暂时维持血液循环。这时在手术室,一个包括兽医、神经外科医生和一位技术人员组成的小组开始进行延缓保存程序。阿尔科基金会手术室更像是一个储藏室,有着精密的仪器,老旧的照明固定设备和一架旧手术台。这里没有任何你能够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极端现代的设备。
④ 环球时报:俄罗斯会融入西方吗
环球的时评看样子很准啊
●决定俄罗斯是否能够西方化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不在于宗教文明的差异,而在于俄罗斯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国家安全的一些基本理念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体系中能否融入西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是否愿意承认美国的单极领导地位,在国际政治权利的体系中甘于作一个次要的和辅助性的角色。俄罗斯民族一直没有放弃称雄意识和自我中心的民族价值认同
●俄罗斯具有一个较为独特的安全概念,即本国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周边地区是否存在着安全缓冲带或对本国友好的国家
近一年以来,俄罗斯一系列迎合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实际举措和政策取向,消除了科索沃事件以来俄罗斯与西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僵持状态,大幅度地改善了俄美关系,以至于关于“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的盟友”,“俄罗斯已经或很快会完全融入西方”的观点甚为流行。笔者认为,在判定俄罗斯是否已经融入西方或者在讨论俄罗斯能否很快融入西方的问题时,需要明确界定“融入西方”这一概念的内涵。
“融入西方”不等于“西方化”
所谓“融入西方”与“西方化”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从西方化的角度来说,苏联解体之前,谋求独立的俄罗斯已经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经过独立后十余年来的体制转轨,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西方化。至于融入西方,本人认为这是一个更大和更宽泛的概念,它除了涵盖上述西方化的内容外,还应该包括在国际行为上,也就是对外政策上对西方一边倒,在一系列全球和地区事务的重大问题上以西方集团的政策为自己的政策,至少是处于没有原则性分歧的状态。如果在这一意义上使用融入西方的概念,本人认为,俄罗斯不仅现在没有融入西方,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可能融入西方。
从独立后十余年的历程来看,俄罗斯政府在政治和经济制度转轨的基本取向上一直以西方化为目标,但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特别是作为这种关系标志的俄美关系却一直处于动荡状态,甚至在科索沃事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真正的冷和平状态。看来,决定俄罗斯是否能够西方化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西方化,也不在于所谓的东正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差异,因为,很显然,日本的大和文明和土耳其(1952年加入北约)的伊斯兰文明与基督教文明有着更大的差异,而这两个国家却早已不折不扣地融入了西方。本文试图从俄罗斯国际角色的自我定位和国家安全的一些基本理念来分析俄罗斯能否融入西方的问题,这一定位和若干基本理念与俄罗斯的传统外交文化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不会放弃在国际政治权利体系中的自我定位
在当今的国际政治体系中能否融入西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是否愿意承认美国的单极领导地位,在国际政治权利的体系中甘于作一个次要的和辅助性的角色,而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称雄世界和领导世界的国际定位曾经存在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体制之下,即使是在苏联解体后国力急剧衰落的时期,俄罗斯也没有放弃建立多极世界的政策主张。
俄罗斯民族领导世界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15世纪80年代,也就是莫斯科大公国刚刚摆脱了蒙古鞑靼人的统治,获得独立之时和东罗马帝国灭亡不久,俄罗斯东正教中的知识精英即开始宣扬莫斯科大公国是第三罗马帝国的思想:“两个罗马帝国都灭亡了,而这第三个却巍然屹立,而且再也没有第四个来临”,莫斯科大公被认为是“全世界基督徒唯一的沙皇”。(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沙皇这一称号不仅为后来的统治者所接受,而且,这种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所表现出来的大一统思想和救世思想成为俄罗斯东正教思想的主脉之一,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培育了俄罗斯民族的称雄意识和自我中心的民族价值认同。
随着在对外扩张中版图的不断扩大和国家实力的增强,19世纪初期的俄罗斯已超越了彼得一世和叶卡捷林娜二世时期向西欧学习的阶段。在拿破仑1812年入侵俄罗斯失败后,1815年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和“神圣同盟”奠定了此后40年俄罗斯在整个欧洲的霸主地位,同时也进一步滋养了俄罗斯民族及其领导人称雄世界的民族心理。
1919年到1943年存在的第三国际,不仅将十月革命的思想传遍了全世界,而且也使这一思想的承载者———俄罗斯民族在实现世界大同的过程中的领导地位和中心地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945年卫国战争的胜利则进一步增强了俄罗斯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战后几十年苏联取得的经济成就,特别是军事技术进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作为另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历史,进一步巩固了俄罗斯民族不肯甘居人后和俯首称臣的外交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构成了历史久远的称雄世界的本民族国际定位的当代传承,并且深刻影响了独立后俄罗斯外交的战略选择。
俄罗斯独立后,经过了短暂的对西方一边倒的时期(1992—1994),开始提出以“恢复大国地位”为核心的新的外交政策构想。1999年下半年,美国卡内基基金会莫斯科办事处组织撰写的《世纪之交的俄美关系》长篇报告指出,俄罗斯的职业外交官大多数赞同多极世界的观点,主张应
该同其他大国合作,反对建立单极世界,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未来俄罗斯恢复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作准备。
“9·11”事件后,出于改善对美关系的考虑,俄罗斯的官方舆论大为淡化了关于多极世界的提法,但实质上并没有放弃这一基本理念。例如,2002年5月15日在莫斯科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国防部长会议发表的宣言,重申了“建立多极世界”的主张。2002年5月30日,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会见来访的人民日报社社长时强调,俄中两国的战略协作对在“冷战”结束之后建立新型的多极化国际秩序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立环绕本国周边地区的安全带
在俄罗斯民族国家对外交往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安全概念,即本国的国家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周边地区是否存在着安全缓冲带或对本国友好的国家。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在谈到这一思想的来源时指出:“既然莫斯科国没有防御的天然疆界使它能够得到合理的安全,既然莫斯科国同它的邻国有不能和解的紧张状态,那么,它在为政治生存而斗争的少数选择中,就选定了在它和它的敌人之间保持尽量大的距离。”(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寻找天然疆界以抵御外部进袭的安全理念,是历代沙皇疯狂对外领土扩张的重要动机之一。这种安全理念在近现代民族国家基本形成,国家疆界基本固定的条件下,进一步演化为在邻国扶植对本国友好的政府和建立安全带的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认为苏俄政权面临的安全形势“最主要特征是孤立无援”,指望唤起和推动世界革命以确保本国安全。斯大林执政时,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乘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之机,迅速出兵波兰,然后又相继出兵罗马尼亚、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建立了围绕整个西部边界的安全带。根据这一安全理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先后在东欧建立了共产党情报局和华沙条约组织。
俄罗斯独立后反对北约东扩的一系列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在欧安组织的框架下,由俄罗斯和北约共同维护中东欧地区的稳定,使该地区成为屏蔽北约势力的缓冲带。因而,甚至在2002年5月14日建立俄罗斯—北约“20国机制”的会议上,俄罗斯外长仍然表示反对北约东扩。俄罗斯仍将北约视为潜在的安全威胁。
对等裁军和对等安全的核安全观
俄罗斯联邦从苏联时期继承下来的核安全理念,虽然与上述两个方面相比具有较短的历史,但它更明显和具体地体现了其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防范心理。
1969年苏美两国开始进行的核裁军谈判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以前是限制核军备的阶段,其后是实际裁减的阶段。1972年和1979年的两个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1972年的《反导条约》所体现的安全原则是核军备平衡、核技术平衡和以此为基础的核恐怖平衡,1991年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所强调的是对等裁军和对等安全。叶利钦在1993年匆忙签署的第二阶段条约部分地背离了这一原则,因而受到了国家杜马的长期抵制,表明了俄罗斯决策层对上述核安全理念的继承。2002年5月末俄罗斯同意签署新核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可以不再执行必须拆除全部分导多弹头导弹的第二阶段条约,而这是美国筹建中的NMD系统最忌惮的武器。
俄罗斯的知识精英和领导人在目前不时提及1240—1480年在鞑靼人统治下莫斯科大公国如何养精蓄锐和19世纪50年代其外交大臣哥尔恰科夫韬光养晦的政策主张,恐怕不能认为其意图在于融入西方。俄罗斯关于本国的国际角色的定位和若干基本安全理念与西方的矛盾和对西方的防范,不仅是其融入西方的现实障碍,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改变。
在重新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过程中,俄罗斯有足够的人口和地理幅员,足够的资源潜力、技术潜力和智力潜力。▲
《环球时报》 (2002年07月18日第四版)
⑤ 杜月笙的后人干什么现在有哪些
杜月笙的长女杜美如在2004年9月5日刊于《环球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其父一些鲜为人知的秘事:“父亲小时候受过很多苦,所以他发迹后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慈善事业上;……他还为抗日前线捐赠了大笔款项。……解放初期,父亲应毛主席的邀请,回上海定居,黄伯伯(黄金荣)也捎信到香港来,父亲就托《新闻报》总编钱永铭给毛主席写回信,不料信写好后,这位醉酒的朋友却装错了信封,把给毛主席的信错装到给蒋先生(蒋介石)的信封里了。就这样,共产党没有看到父亲的回信,而蒋先生看到父亲有回归上海之意后很生气,这件事情给父亲留下千古遗恨。”杜月笙1951年病逝于香港。
杜月笙的子女都不走黑道。杜维善定居加拿大,曾回国访问过。杜维宁一直生活在大陆。杜美如夫妇侨居约旦,一直不加入该国国籍,在那里开了第一家中国餐馆“中华餐厅”,现打算回上海。杜美如的母亲姚玉兰是京剧名伶。
⑥ 我很奇怪吗
姑娘长那么漂亮,肯定很受欢迎,怎么会奇怪呢,要学会爱惜自己,把自己照顾好,不要呼吸乱想了。
⑦ 初三政治时事评论2013第三届“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
7日,由环球时报社、新浪网、克州党委、克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3(第三届)“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在乌恰县举行。
州委书记张金标出席高峰论坛并致辞。
张金标说,2013(第三届)“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在乌恰县隆重开幕,是一件共享边疆繁荣发展、畅论边疆和谐文化的盛事,必将让边疆不再遥远,让克州更加开放。
张金标说,克州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境内吐尔尕特和伊尔克什坦两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通往中亚各国,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和桥头堡。
政策优势突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差别化产业政策,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了特殊优惠,为克州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江西省、江苏省、华能集团对克州开展了全方位对口支援,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
历史人文悠久。克州是柯尔克孜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承上千年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我国三大民族史诗之一,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旅游资源独特。这里集中了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四大自然景观。境内冰川公园、慕士塔格峰、喀拉库勒湖是国家级旅游景区,还有乌恰红山谷、阿图什天门、阿图什大峡谷等极具开发价值的自然景观,是一个集观光、探险、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矿产水能资源富集。已初步探明储量的矿产有天然气、铁、铜、铅、锌等,矿产资源分布广、矿种多、储量大、品质好。境内七条主要河流年平均径流146亿立方米,水能技术可开发容量约500万千瓦。丰富的矿产和水能资源,使克州具有发展金属冶炼、新型建材和绿色能源等产业的优势条件。
投资环境优越。目前,克州正以优化环境、集聚人气、提升形象、实现双赢为目标,从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服务环境、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入手,坚持诚信招商、环境留商、感情融商,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开放、合作、共赢、和谐的投资发展环境。
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克州抢抓重大历史机遇,用足用好差别化产业政策和对口援疆省市、企业的扶持政策,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地推进各项事业,经济社会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
开发前景广阔。今年以来,克州牢牢把握“跨越发展、富民兴州”的总任务,以农牧民增收为核心,以优势资源转化为突破口,以“三化”建设为主攻方向,发挥资源、区位、政策“三大优势”,实施资源转化、开放带动、工业强州、生态立州“四大战略”,建设金属冶炼加工、绿色能源、新型建材“三大基地”,实现农业提质、工业提速、环境提档、服务提升、收入提高“五大突破”,着力把克州打造成为南疆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围绕这一战略,州委、州政府坚持高起点谋划、新机制运作、好作风推动,一个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魅力独具的新克州,正在帕米尔大地迅速崛起。
张金标指出,论坛围绕边疆地区文化、旅游和对外开放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区位特殊、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边疆城镇而言,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必将载入克州发展的史册。相信此次论坛一定会促进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为边疆地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张金标希望参加论坛的领导、嘉宾以睿智深邃的目光审视克州,为克州的发展把脉献策,为克州的繁荣稳定发表真知灼见。同时,希望各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更多的聚焦克州、推介克州、宣传克州。克州一定会把本次论坛的成果和大家的智慧变为克州发展的具体实践。相信在各位领导、嘉宾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和热情相助下,克州的明天必将会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环球时报社总编辑、环球时报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胡锡进在致辞中说,边疆各族人民素来有爱国、包容、进步的朴素爱国主义情怀,把这些优秀的文化特质发展好、宣传好、弘扬好,对边疆地区社会和谐,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胡锡进说,“让边疆不再遥远”这一公益活动开展三年来,活动分别走进祖国的西南、东北边疆,此次活动走进祖国的最西部乌恰县,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希望活动能够真正延续“让边疆不再遥远”这一时代精神,进一步拉近边疆与内地的距离。
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罗永斌表示,“让边疆不再遥远”大型主题公益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了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盖金东表示,公安边防部队每年都参加和协助“让边疆不在遥远”这一公益活动。通过努力,这一公益活动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边疆的认识、了解和热爱,在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改善边疆人民生活、维护边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高峰论坛上,分别就“社会多元共生背景下中国边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国边疆地区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国边疆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开拓与创新”三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举行2012“边疆之星”年度人物评选颁奖仪式。
“中国边疆重镇”高峰论坛是由环球时报、新浪网共同发起的“让边疆不再遥远”大型公益活动的重要部分,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边疆、关注边疆、走进边疆。活动自2011年6月开展至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及认可,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活动通过大型论坛、评选、竞赛等形式让内地民众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边疆、走近边疆。
范宝军、齐国庆及应邀参加高峰论坛的学者专家、媒体记者出席开幕式。
⑧ 普京“头号反对者” 能量没那么大
2011年年底爆发的十多万人参加的集会,让俄罗斯反对派的声势盛极一时,但之后其活动支离破碎。如果没有3月26日这场全俄多地集会抗议,很多人几乎忘记在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还有这么一批跟他对着干的人。这几年,俄反对派的当家“明星”要么处境困难,要么逃亡国外,而“网红”纳瓦利内却逆势而行。这次源于纳瓦利内团队发布的俄总理涉贪腐纪录片的游行,被俄官方评定为“挑衅”“破坏国家安定”,他本人却赚足关注度,并成为反对派阵营的头号人物。这场集会也让西方媒体兴奋,纷纷称纳瓦利内为普京的“头号对手”,但在现实政治中他根本没有做“对手”的分量,普京在俄罗斯威望和支持率之高,是连欧美国家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反腐基金会”背后的影子
“这一指控是编造的,对他来说,这并非首次。纳瓦利内是个犯人。”针对俄知名博主、反对派人士纳瓦利内制作并发布有关总理梅德韦杰夫涉腐的纪录片,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如是说。
律师出身的纳瓦利内因网络反腐走红,他从2008年起打出反腐旗帜,他的“反腐基金会”专职调查和揭露俄高层存在的腐败问题。他爆料过资深议员佩赫京在美国拥有的房产,披露过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亚库宁的巨额资产。2015 年,“反腐基金会”先后发布俄防长绍伊古与总检察长柴卡涉腐的报告和纪录片。
虽然“反腐基金会”发布的这些纪录片通常不会被俄主流媒体报道,但西方媒体的关注度却很大。与此同时,“反腐基金会”进行此类调查的幕后因素受到关注。俄共主席久加诺夫就针对此次有关梅德韦杰夫的纪录片说:“这一材料可能是在中情局帮助下制作的,因为只有那些水平极高的社会心理学家和文学人士才能制作出这样的影片。”
“反腐基金会”是纳瓦利内于2011年成立的。基金会宣称,他们通过网络等途径募集资金,但拒绝匿名捐款,只接受公开捐款。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吸引律师和专家寻找在俄国家机构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同时为志愿者提供保障。2013年基金会共筹集资金2300万卢布(1元人民币约合8卢布),2014年基金会预算资金每月为300万卢布。基金会主要捐助者是俄罗斯国内的大公司,此前基金会一直公布主要捐款者,但后来应捐款者要求不再公布。
“今日俄罗斯”网站德语版27日披露称,“反腐基金会”得到捐赠资助,包括来自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的资助。NED的钱也来自美国联邦预算,同时有来自90多个国家1000多个“民主促进组织”的捐赠。俄罗斯ipolk网站去年10月对“反腐基金会”的资金来源进行过探究,称该基金会的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美国、英国和欧盟可以向其提供资金,并通过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国家民主基金会为其提供资助。
俄罗斯不少媒体认为,纳瓦利内与美国有关系。俄国家新闻网27日称,莫斯科特维尔法院当天判处纳瓦利内15天拘留,于是美国当着全世界对俄罗斯发出警告。美国务院反应之强烈好像国务卿被逮捕一样。美国的反应在预料之中,美国一直资助俄反对派,想让俄罗斯出现比乌克兰更糟的局势。
去年1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一部“普京的秘密财产”专题片,直接指控普京“贪腐”。“俄罗斯瞭望”网28日称,这次纳瓦利内编造出“梅德韦杰夫秘密财产”纪录片,是BBC影片的翻版,未来还可能出现外长拉夫罗夫等高官的影片。有关梅德韦杰夫腐败的影片有可能出自西方之手。
中国人民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宪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西方对纳瓦利内的支持主要在媒体舆论方面,资金方面的支持目前还没有证据。如果被发现有资金资助,后果将会很严重。
反对派为何难成气候
“如果说2011—2012年那个冬天的集会上,纳瓦利内仅仅是众多反对派名人之一,这次的游行示威则奠定了他今日无可争辩的领袖地位。5年前的那些组织者,很多人的政治巅峰已过,包括2015年被暗杀的前副总理涅姆佐夫”,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28日写道。
在俄罗斯,除了俄共、公正俄罗斯党等在议会占有席位的体制内反对派,体制外反对派大致分为新老两个阶层,前者以纳瓦利内为代表,后者则多为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前官员或遭普京整饬的寡头,其中许多人已经移民国外或退出政坛。近些年来,随着普京声望日高,俄反对派的势力在减弱。2015年涅姆佐夫在红场附近遇刺后,反对派领导人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发展乏力。
老的反对派代表人物如卡西亚诺夫,曾在普京执政期间担任过总理,他在俄罗斯的影响力远不如纳瓦利内。尤科斯前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2013年移居瑞士,尽管时常批评普京,他在俄国内掀不起风浪。何况,俄司法机关指控他涉嫌谋杀,对其发出了国际通缉令。
“这两年,反对派处于被削弱的状态。”王宪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近几年反对派动作比较大的是为涅姆佐夫举办追悼会,以及每年在他的祭日举行一些示威游行活动。除此之外,反对派没有太多明显动作。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冯玉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俄官方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包括对外国非政府组织进行规范管理、修改游行示威法等,大大削弱了体制外反对派的活动能力。这种情况也说明反对派成不了气候。
据王宪举分析,俄反对派声势小还有一个原因是,俄罗斯“收回”克里米亚后,整个国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被激发起来,甚至一些反对派也支持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行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对俄罗斯人而言仍是第一位的。
的确,乌克兰危机后,俄因西方制裁等因素陷入经济困境,民众的注意力转移到民生问题上,同时俄政府对外展示的强硬立场使得国内空前团结,反对派的活动和言论被进一步边缘化。
不过,从5年前的盛大集会,到这次的大游行,俄罗斯反对派称得上是蛰伏数年后爆发。中国社科院俄罗斯问题专家闻一说,这次的游行声势较大,涉及城市很多,参与的阶层比较复杂,从目前来看,俄反对派在一个新战略形势下,处于重新崛起重新整合的时期。
一个“网红”的政治能量
26日集会的一个现象让分析人士颇感意外。5年前参加过“沼泽广场”示威的“老兵”,上个月还是在莫斯科纪念涅姆佐夫的群体的主力,但这次集会让位给了青少年。这些年轻面孔大多出生于苏联解体后,一些人甚至是在普京2000年掌权后出生。尽管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表示,有人付钱诱使这些青少年参与非法集会,也有评论称,这反映出纳瓦利内擅长利用社交媒体传递政治信息。
41岁的纳瓦利内被认为拥有两张“王牌”,一个是反腐,一个是社交媒体。利用民众痛恨腐败的心理,纳瓦利内通过当“反腐斗士”建立民望。而作为知名博主,他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数十万粉丝,其中绝大多数是“千禧年”前后出生的学生。这些年轻人是俄罗斯第一批不看电视的“互联网一代”。
《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在俄罗斯,社会舆论对政府的决策影响很大。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的时事谈话节目每天要对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式探讨,亲官方智库与亲西方专家在俄发展道路、经济政策、外交战略选择等方面的争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反对派在俄政坛是一个敏感话题,主流媒体平台大体上都不会去触碰它。
由于生存和发展空间受限,俄反对派只能依靠网络和社交媒体。所以,尽管纳瓦利内在西方名声大振,但在俄罗斯知道他的人没多少。他像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网络写手,与其说是一股政治势力的代表,不如说是网络上一个持不同政见者,一个永远跟政府唱对台戏的演讲者,一个与主流社会政治观点叫板的网络大咖。
这样一个网络大咖政治能量有多大?纳瓦利内的网络知名度很高,但在26日的集会之前,没有多少人相信或承认他可以被视作一名政治家。在网络之外的现实政治中,他是一个被忽视的存在。何况,即便此次游行看上去声势浩大,很多参加游行的青少年却并不是纳瓦利内的铁粉,不少人只是想寻求刺激。
有西方媒体称,此次集会规模远超预期,凸显俄腐败引起的民愤大于此前设想。但反腐更多是俄反对派的政治手段,目的在于媒体传播,激起的涟漪难以对普京构成威胁。正如俄《观点报》29日所称,虽然遭到反对派不断抹黑和经济困难,普京的支持率居高不下,“欧美国家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
⑨ 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的新闻热点
2014年6月25日,陈光标如约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船屋餐馆和美国穷人以及各大媒体见面,开启他免费发放午餐和送“红包”的美国行。当天的午宴现场,一位来自于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China Foundation for Global Partnership)的主席唐纳修(Patrick Donohue)向陈光标颁发了表扬状,授予其“世界首善”的荣誉称号。
该表扬状上用英文写着该机构名称,下边有一行小字“在联合国支持下”,中文写道:“联合国授予中国道德模范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为世界和平形象大使及世界首善荣誉称号。”
实际上,该基金会并非联合国官方机构
陈光标在纽约领到假冒“世界首善”的联合国证书,事件的关键人物周璐璐玩起了人间蒸发,《环球时报》记者在纽约多方寻找,也无法联系上她。据知情人透露,周璐璐只是众多“联合国骗子”中的一个,像她这样打着联合国旗号骗钱的人还有不少,目标专门针对中国土豪。
记者打电话到瑞士银行,找到所谓“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主席唐纳修。对方表示不接受采访,随后在基金会网站上发表声明称,假证书是陈光标自己打印出来的,基金会始终向陈光标表明与联合国没有关系。
陈光标随后公布了周璐璐微信谈话截屏和交钱的收据。谈话记录显示,周璐璐自称是联合国人员。证书上有联合国标志和名称。
事发后,“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网站上周璐璐等人的资料已被全部删除。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一张周璐璐以前散发的名片,试打电话,显示号码已被注销;按名片上的邮箱发了采访提纲,反馈信息是邮箱已停止工作。
记者努力寻找认识周璐璐的人。一名曾在某次会议上见过她的人说,一直以为她在联合国工作。另一名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籍员工说,她和在联合国工作的华人都混得很熟。
周璐璐国籍情况不明,她自称毕业于纽约大学,曾在华尔街工作过,并当过北京电视台主持人,从2007年起就在“友谊无国界”组织工作。《环球时报》记者通过查找纽约州政府的数据库,发现其真实姓名叫周璐(LuZhou),名下注册过两个公司。一家注册于2013年5月,一个月之后改名叫“中国全球合作基金会公司”。另一家叫“友谊无国界公司”,注册于2013年8月,周璐自己担任总裁。目前看来,两家都是用来骗人的皮包公司。对外活动时,她故意把注册名称的“公司”两个字隐去,给人的感觉像是国际组织。
据知情人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陈光标只是揭开了黑幕一角,还有很多“联合国骗子”。骗子们常玩的手段是打擦边球。他们的名片、手册、网站上,言必称联合国,一般人一听,第一感觉他们就是联合国人员。他们通常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附近的写字楼租房。比如有一座名叫“联合国广场”的写字楼,在联合国对面,但和联合国没有半点关系。但骗子名片上的地址,赫然印着“UnitedNationsPlaza”,不由让人心生敬畏。
⑩ 新德里属于哪个国家
属于. 英联邦是个有70多年历史的老牌世界组织,目前有54个成员,共17亿人口。它由英帝国演变而成,所走过的历程与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英帝国的衰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极盛时期的英帝国,被人称为“庞然大物,巍然屹立,叱咤风云,左右世局”。英国本土的面积并不大,但它在从非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大洋洲的广阔范围内拥有众多的殖民地和自治领,构成了一座“日不落帝国”的大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民族独立呼声的不断高涨,这座大厦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了裂缝。英国政府出于无奈,不得不以英联邦的形式替代原来的英帝国。 在1926年10月27日举行的“帝国会议”上,自治领强烈要求享有与英国完全平等的主权地位,并为此进行了顽强抗争。会议最后通过了由以英国枢密大臣贝尔福为首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起草的《贝尔福报告》。报告规定,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变为自治领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确认了以上原则,英联邦遂正式形成。 二战结束后,世界非殖民化进程迅猛发展,大批英国殖民地和保护国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的英帝国成员多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联邦。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移民组成、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统治的烙印,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袭了英国的模式。然而,衰败的英国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联邦。虽然英联邦各成员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议,但其结果对成员并没有约束力。所以有人说,英联邦内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变成了一个松散的、相互进行政治、经济磋商与合作的组织。目前,英联邦多数成员由本国人担任国家元首。在其他由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继续担任国家元首(其职能由她任命的总督行使)的成员国中,要求废除君主立宪而改共和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英联邦的成员中,贫富悬殊极为明显。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发达世界,而其余的成员都是发展中国家,有些还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穷国需要富国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富国则需要穷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过去的英联邦特惠制,实际就是英联邦内的“最惠国待遇”。现在这一制度虽被取消,但经济上互求和互惠的关系依然在英联邦内部优先发展。从政治和外交的角度看,英国很需要英联邦作为它重展大国雄风的一个舞台,而别的成员也希望借助这个舞台增强本国的国际地位。因此可以说,尽管英联邦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但这个组织还会继续存在下去。 有若干迹象表明,英国正着意对英联邦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图在英联邦内重新发挥其主导作用。布莱尔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英联邦贫穷落后成员国的经济援助,同时用英国的价值观重整英联邦内部秩序。最近,英国以“践踏人权” 作为借口,鼓动欧盟和美国对英联邦成员津巴布韦实行制裁就是一个例证。然而有分析人士认为,这样做的效果只能适得其反。若真的想使英联邦重新凝聚起来,恐怕还得坚持“地位平等”的原则。 英联邦现有53个成员(2004年5月),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 | 澳大利亚 | 巴哈马 | 孟加拉国 | 巴巴多斯 | 伯利兹 | 博茨瓦纳 | 文莱 | 喀麦隆 | 加拿大 | 赛普勒斯 | 多米尼加联邦 | 斐济 | 冈比亚 | 加纳 | 格林纳达 | 圭亚那 | 印度 | 牙买加 | 肯尼亚 | 基里巴斯 | 莱索托 | 马拉维 | 马来西亚 | 马尔代夫 | 马耳他 | 毛里求斯 | 莫桑比克 | 纳米比亚 | 瑙鲁 | 新西兰 | 尼日利亚 | 巴基斯坦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卢西亚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萨摩亚 | 塞舌尔 | 塞拉利昂 | 新加坡 | 所罗门群岛 | 南非 | 斯里兰卡 | 斯威士兰 | 坦桑尼亚 | 汤加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图瓦卢 | 乌干达 | 英国 | 瓦努阿图 | 赞比亚。每年4月27日为英联邦日。出版物有《英联邦潮流》(双月刊)、《今日英联邦》和《英联邦手册》。 英联邦 (The Commonwealth) 是由英国和已经独立的前英国殖民地或附属国组成的联合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慑于日益高涨的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调整了同原英帝国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1926年“英帝国会议”的帝国内部关系委员会提出,英国和已经由殖民地成为自治共和国的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是“自由结合的英联邦的成员”,“地位平等,在内政和外交的任何方面互不隶属,唯有依靠对英王的共同效忠精神统一在一起”。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案》从法律上对此予以确认,英联邦正式形成。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各自宣布独立并加入英联邦。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选举了自己的国家元首。从此英联邦成员由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英王是“英联邦的元首”。 英联邦不设权力机构,英国和各成员国互派高级专员代表大使级外交关系。 英联邦总部和常设机构均设在伦敦,其组织机构有:1、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通常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66年以前在伦敦举行,自1966年起轮流在成员国中举行,由东道国政府首脑主持。会议不通过决议,会议发表的总原则对与会国没有约束力。2、亚太地区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从1978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讨论共同关心的地区性问题。3、英联邦部长会议;包括每年举行的部长会议和不定期举行各类会议等。4、英联邦秘书处;1965年成立,负责成员国间的协商和交流。5、英联邦基金会;成立于1966年。此外,英联邦还有一些专业性组织,如英联邦议会协会、英联邦新闻联盟、英联邦广播协会、英联邦青年交流理事会、英联邦体育运动联合会和英联邦艺术协会等。现时大多数前英国领土和殖民地都留在英联邦,除了下列地区: 缅甸(1948年独立) 爱尔兰从英国独立以后,曾经是会员国。1949年建立爱尔兰共和国以后离开英联邦。 南也门(1967年独立) 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是20世纪最后一个脱离英联邦的地区。 津巴布韦在2002年时,被英国以该国执政者藐视RQ并在大选中舞弊为由暂停该国在协会内的会籍一年,导致津巴布韦政府愤而主动退出此组织。 2003年12月,第34届英联邦首脑会议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会议期间,津巴布韦正式宣布退出英联邦。会议决定2005年和2007年的英联邦首脑会议分别在马耳他和乌干达举行。2004年5月,英联邦决定恢复巴基斯坦已被中断4年多的成员国资格。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及www.blogdriver.com/fooforex/1124973.html 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