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慈济基金会的简介
1991年,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援助孟加拉飓风灾民,从此开启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慈济基金会成为一个覆盖全台湾的财团法人。
2008年2月27日,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在中国大陆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并成为首个由非大陆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间基金会。
2010年7月19日,联合国上午十一点钟召开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大会,会中正式通过“佛教慈济基金会”(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的特殊咨询委员”(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慈济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被誉为“台湾的良心”。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慈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从1991年开始累积至今日于2010年8月20日下午举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大陆江苏省苏州书院成立的正式挂牌典礼。2010年八月二十日的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由衷地感恩。「结缘也二十年了,这一念心充满了感恩啊!虽然我无法亲自到当地,可是在遥远的此方,我也以最虔诚的心来祝福,来感恩。」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办于台湾省花莲县;慈济为兴办医院向省府申请「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1980年1月16日获立案通过;然而,因为照顾的对象遍及全台,为此又向内政部申请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于1994年终于完成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
「财团法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立足台湾、宏观天下的慈善团体,四十年来在台湾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建设、教育建设、社会文化等志业。 慈济的主要志业:“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如慈济医院)、教育(如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小学、慈济中学)、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社区志愿者(慈济各分支会所)、环保(如慈济环保站)四项, 统称为「四大志业」;
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居住小区志工、国际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脚印」。
慈济推展其志业时,普遍以证严法师的“普天三无”为原则,即所谓“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希望以此理念,推动所谓“佛法人间化”理想。而在此理念下,该基金会之慈善事业运作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及不分国度。团体中也不乏其他宗教、种族的志愿者。 1966年证严法师经历“一摊血”事件及“三修女”的来访,决心“消灭贫穷”,在花莲普明寺成立慈济功德会。功德会成立初期,便开始从事社会救助事业,故证严法师常言:“慈济以慈善起家。”
从感恩户(即“慈济照顾户”)的个案调查、复查,赈灾的勘灾、造册、发放等,皆是由多年的关怀、多次的赈灾经验中,逐渐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除了让被照顾者安身外,也要安心。进而再启发被照顾者的善心,达到“善的循环”。 证严法师在经过多年的社会救济后,证严法师发现“因病而贫”、“贫病相依”现象。1972年“慈济贫民施医义诊所”在花莲市开设。开启了医疗志业中之“医疗站”、“义诊”之关怀方式。
1979年5月法师在静思精舍之慈济委员联谊月会中,提出了兴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构想。而为了启建医院,向台湾省政府社会处申请成立“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立案通过,始得已筹募慈济医院之款项。法师及慈济委员一方面在全台湾发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之募款、募心活动,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寻求建院用地。1980年10月19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拜访精舍,询问法师是否放弃建院想法,法师便向拿出帐册向主席说,如果建院失败,将会退还所募之款项,主席见言:从来没有一间寺庙会将捐款退回。便向蒋经国总统回报此事,三天后10月22日总统亲临精舍。法师便向总统再度提出寻求建院用地的构想,总统允诺,指示花莲县府设法协助建院用地问题。后历经三次换地,两次动土,终于在1984年4月正式兴建。1986年8月17日正式启业。
这也源于而慈济医院秉持救人为先的观念,成为全台湾医院立下免缴住院保证金之先例,尔后卫生署要求全国医院也比照办理。在台湾,慈济医院各分院已有六间及一间诊所;而马来西亚也有洗肾中心及义诊所。 1993年8月美国红十字会组织抗原室李政道
博士拜访证严法师,说明国际骨髓数据库的隶属情况。
同年10月,“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成立于花莲慈济医院。
1998年筹设脐带血库,因容量限制,于2008年11月已停止收集。
2002年更名“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常简称慈济骨髓库 )。 慈济医院于1986年启业后,因台湾东部资源匮乏、交通困难,西部的医生不便前来,造成早期慈济医院,医护人员不足之情况。
证严法师感于东部专业医疗人员不足,及增加东部高等学校就学率,于1989年开办“慈济护理专科学校”,培养东部护理人才,于1999年改制成为慈济技术学院。
1992年5月31日,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于台北分会成立,证严法师开示“慈青悲智行,联谊启慧根”。慈青回到学校在各校成立“慈青社”,法师期许能够成为校园清流,将善的种子植入校园。
1993年创立慈济医学院,于2000年获准升格成为慈济大学。
2000年有感于教育要从小扎根,因此创立了慈大实小及慈大附中,完成幼稚园至博士班的教育完全化。
慈济在台湾各地的学校有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及花莲、台南两地各有慈济中学、小学。在美国有19所人文学校及5所人文班;在马来西亚有大爱儿童教育中心;在泰国有清迈慈济学校。 人文志业初期原名“文化志业”,于2004年更名。期许人文可以成为“人品典范,文史流芳”。
1967年,克难功德会成立第二年,“慈济月刊”杂志创刊发行。当时慈济月刊仅为一大张,共四页之报纸。1986年9月,“慈济道侣半月刊”正式发行。1998年8月,经典杂志创刊。2004年3月慈济道侣并入慈济月刊中;道侣改以丛书形式出刊,有生命及幸福两系列。
1996年1月,慈济万维网正式上线。
影音节目方面,1986年4月,“慈济世界”广播节目播出。 1995年12月,慈济节目在其他电视频道委托演出。1998年1月1日,正式于中视电视台中成立“慈济大爱电视台”。2005年1月1日,位于台北关渡的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正式启用,慈济大爱台、慈济广播部、期刊部、经典杂志迁入人文志业中心。
慈济人文相关志业有大爱一台、二台、大爱广播、静思人文、慈济月刊、经典杂志等。八大法印
八大法印原名“八大脚印”,证严法师认为过去称八大脚印,实为八种妙法,故在2007年正名为八大法印。 1991年孟加拉水患,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间接援助,成为开启国际赈灾之先例。
隔年,1992年中国大陆华东、华中水患,慈济人于发起街头募款,正式踏入大陆地区,开启国际赈灾之志业。当时的两岸关系仍属紧张,此举让当时的台湾民众颇不谅解与诸多批评。证严法师认为人道主义应超越于政治现况,期望以大爱弭平对立。
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援助水患灾民时,和大陆领导阶层达成“一个目的”、“二个原则”、“三个不为”、“四类物资”、“五种协助”。此五点成为日后慈济国际赈灾的五点共识。
一个目的:赈灾。
二个原则:直接、重点进入灾区,深入最无人关怀之处。
三个不为: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不搞宣传。
四类物资:温饱的物质、复耕的物质、卫生的物质、解决居住的问题。
五种协助:造名册、请提供车辆、维持秩序等等。 1990年8月23日朝,证严法师于台中新民商工演讲。行经夜市区,见其收摊后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讲精采处,见大家用双手热烈鼓掌,便说:“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用在捡垃圾、扫街道、做资源回收,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会中有一名女孩——杨顺苓,因受法师的演讲,在会后一个月期间内到处捡拾资源回收物,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慈济人”的名义捐出。环保志业因此而开启。
1992年01月,台湾各地慈济人践行法师理念,在各地区设立“环保教育站”。
慈济大爱台有部分资金来自于慈济资源回收溢注之基金。故有“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之口诀。
2008年大爱感恩科技成立,以环保志愿者回收之宝特瓶抽丝制造成纱,可用来制成慈济赈灾使用的毛毯及衣物。 1997年贺伯台风席卷台湾,造成台湾重大灾情。证严法师毅然改变慈济会员原有的人脉推动模式,推展“社区志愿者”计划,要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改以社区为单位,于各地推展健康照顾、环保志愿者、社区绿化等工作。期待左邻右舍能发挥“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愿者”的理念,让人人心中充满爱。
法师指示慈济人落实“四门四法四合一”,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四组,即以社区做为根本,再由各社区联合组成小区,以此方式有效率地将资源统合。以此模式,慈济人经常能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慈青等,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抽烟、不吸毒、不嚼槟榔 不赌博、不投机取巧 遵守交通规则 孝顺父母、调和声色 不参与政治活动、示威游行 [编辑] 提倡素食 慈济推动斋戒,证严法师:“近来天灾接连而来,相信大家都很心疼、担心,多少也有些恐慌。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防范的力量,这必须回归到人与心。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必定举国上下全民斋戒、不杀生,清除身口意的污浊,祈求上天降福。”、“斋就是素食、不杀生,常起慈悲心念,同时断绝心中贪瞋痴等恶念;戒是持戒,守好人生的规矩,力行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发好愿,清净身口意。”我们天天推动爱洒人间,为天下祈福,此刻,也期待大家以斋戒、不杀生的具体行动,表达一分虔诚的力量,持续爱洒人间,带动社会爱的共鸣。 基金会并不强制会员茹素,唯参加慈济活动时,则需素食。慈济大学学生亦无须信仰佛教,无须素食。为鼓励素食,位于花莲市慈济医学中心、慈济大学的同心圆餐厅与慈大附中的妙膳厅,提供教职员生早餐新台币10元吃两样东西,午、晚餐20元吃到饱的餐饮,唯推行环保,员生需自备环保碗筷。因物价上涨,慈济基金会不得不调整供膳部份的价钱,原为10元的早餐涨了5元,20元的午餐也涨了5元,同时原来吃到饱的中餐及晚餐也开始进行供量的限制。原来每天中餐晚餐都会提供五样的菜,但从97学年度开始,同心圆餐厅每周择一日只供两样菜。
❷ 中国佛教慈善机构有哪些
佛教的慈善机构有许多,目前,许多大型寺院都创办了慈善机构。例如
东林慈善功德会
河北省佛教慈善基金会
六祖慈善普济会
深圳弘法慈善功德基金会
……
❸ 支付寺庙建寺的捐赠款算是公益性捐赠吗
支付寺庙建寺的捐赠款,不是公益性捐赠。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第三条 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第十条 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可以依照本法接受捐赠。
本法所称公益性社会团体是指依法成立的,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的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社会团体。
本法所称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是指依法成立的,从事公益事业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公共体育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等。
❹ 中华宗教慈善基金是否合法组织
佛教建筑主要为佛教寺塔。古印度有名寺塔不少,如著名的菩提伽耶、那烂陀遗址,规模极为宏大。东南亚诸国均有同类建筑。柬埔寨的吴哥寺窟,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阿富汗的巴米扬崖壁大佛像,都是闻名于世界的佛教建筑。中国佛教建筑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为石窟寺,系根据古印度佛教造型艺术,结合中国传统的形式建造的。中国的佛教石窟为数甚多,其中敦煌、云冈、龙门尤为著名。中国佛塔的建筑,起源甚早,现存的上海龙华寺塔和苏州报恩寺塔,相传都是三国时代创建而经后人重修的。原来印度的佛塔是覆钵状的圆坟形,上饰竿和伞,后发展成相轮(在塔顶竖一根金属刹,用七重或九重铁环套在刹身)。传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民族形式,大都建成可供人凭眺的楼阁式建筑。现存的塔可分二类,一是印度式的,但也带有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的,主要采取中国原有楼阁形式,平面正方形和八角形居多,一般为七至九层。结构有木塔、砖塔、砖木塔、石塔、铜塔、铁塔和琉璃砖塔等。西藏的佛寺建筑,与汉族地区略有不同。一般都有庞大的建筑群。所有建筑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日本的东本愿寺,朝鲜的佛国寺都采用木结构的殿堂形式,雄伟壮丽,是世界知名的古刹。
❺ 与寺院有关的慈善基金会如何注册
交税国家才能有军队,才能保护家园。这是大功德。交给和尚,只会念经,和尚多一分钱,国家就少一分力量。这是大恶
❻ 哪些机构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一)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
(二)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
(三)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
根据与营利组织的对比,将民间非营利组织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该实体经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非营利组织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大型组织,如美国红十字会,也包括小型组织,如宗教组织、卫生和福利机构、教育机构等,非营利组织的特征是“志愿性”、“公益性”。
非营利事业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不作损益计算,不进行盈余分配;
❼ 中国佛教慈善网 捐款是真的吗 ,怎么区别真假
难说,怕假就直接捐给孤寡老人,失学儿童,绝症患者……想做佛事就自印经书,网上结缘。
❽ 广州光孝寺成立基金会了吗
寺院善款的运作,最直截了当的,因为说白了,寺院的出家人就是靠这个供养生活的,我们供养三宝本身就是去供出家人生活的。不需要基金什么的来“运作”。
不过,佛教,最讲究因果。在寺院里面,功德箱上如果写明“放生功德箱”,钱就一定是用作放生的。如果是“印经功德箱”,钱是一定用作印佛经的。这个是有戒律的,不允许错乱的。凡懂佛教因果的人,在这些方面是极为严谨的。
寺院佛像前也有没有写明具体用途的功德箱,那些善款,就是寺院的日常开支,包括出家人的衣、食、住、行、殿堂的维修、佛像的庄严、灯油等等,就是供养三宝。
至于有大型寺院成立慈善基金会,那也是专款专用,直接用于社会慈善事业,管理和开支基本与社会上其他慈善机构类同。我们如果捐款给寺院的慈善基金,就不是供养三宝,而是慈善事业,虽然是由寺院去做慈善,但性质有所不同。
❾ 如何评价台湾慈济功德会(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
只要是世界上稍微有点影响的灾难,发生后第一个赶到灾区展开救助的,往往不是某个政府或官方组织,而是一个来自中国台湾的民间救助组织。
总结,慈济这么大 只是默默在做慈善 救灾救苦 ,从来没有宣传过佛教,但是愿意为证严法师做义工的却是遍布全世界,我也希望所有的佛教徒团结一致 为众生做点事,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做好自己当下 工作生活 尽职尽责
❿ 慈善机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建构慈善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高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为我们建设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应该为塑造人性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2、慈善文化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迪,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3、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机构的准市场化策略告诉我们,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要当好企业的“公益”顾问,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为善不仅是“最乐”,并且是“好生意经”。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
4、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几个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凸现。社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5、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市场,国外知名品牌大举涌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和高消费群体。当我们看到一些人花千元、万元买盒化装品买款新衣的时候,慈善机构也在为筹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个失学的学生,一个残疾人,而四处奔走。这中间难道没有我们应该感悟的东西吗?消费时尚和公益时尚这原本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消费时代到来的时候,使慈善文化渗透到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去,推动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富人更多关注穷人,使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公益时尚与消费时尚一齐引领时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舆论环境等,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对于丰富传播文化,提升媒体品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慈善公益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多就是一个例证,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密。
7、慈善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论何种宗教,都有弃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在中国,不少佛教机构扶贫济困“普渡众生”的善心义举,为配合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台湾佛教慈济会多年来在内地开展赈灾救助工作,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的各项扶贫济困活动,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创办的孤儿学校等都彰显“慈悲济世”的情怀,佛教机构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我们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无私捐献的时候,他们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他们得到的回报除了精神的抚慰和对未来希冀,是不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溶入现实生活,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化为爱心行动,使慈善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把慈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8、慈善文化与博彩文化相结合。博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彩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属于现代社会的博彩业并由此而产生的博彩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发行的只有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除此以外,有的企业营销和竞技评奖中多少带有点博彩的成份。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博彩业是筹集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对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把博彩业与赌博简单地混为一谈,从而制约了博彩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慈善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对博彩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利和弊两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从疏导、发展、规范入手,推动博彩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筹募更多的善款。
9、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导致人才辈出。科、教、文、卫、体是精英荟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艺界的精英人物是公众人物,人们在敬佩精英们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这是公众人物所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感召力,所以慈善事业离不开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人物也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形象大使回报社会。在中国,精英人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除了媒体经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蒋雯丽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时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陈。而不时听到的演艺界精英人物参与慈善义演拿高额报酬却成为“爆料”而遭公众唾骂。在中国,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做得很不够,精英人物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慈善机构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两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精英文化应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10、慈善文化与公职人员从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公职人员队伍庞大,人才汇聚。一方面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为社会服务,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同时,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纯洁性,对社会风气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职人员不仅要“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公职人员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做扶贫济困的带头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快不快,与政府的推动和公职人员的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假设一个地方管理混乱,腐败案件不断,社会环境恶劣,要去发展慈善事业,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文化应该成为构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溶贯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响和带动社会。
综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发现和领悟。但是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来说,它的生存与发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树立“品牌”形象,这就要优先考虑做好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传播文化结合这篇大文章,建立互动机制和伙伴关系,形成竞争和参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