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简短的同学群成意基金会发言稿怎样写
赫赫,其实自我介绍不是很重要的拉。想起我去年初三转到新班级时,之前也有想过这个问题的,但后来因为很紧张只匆匆说了一下名字就下去。想来就搞笑勒。我是个很内向的人,觉得惨了。没想到同学都对我很友好耶,其实重要的是平时和新同学相处的点点滴滴,你的性格,态度,学习等等对新同学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噢。所以不用担心,开开心心的把名字说好,为人开朗乐观,就可以交到很多朋友的,加油。希望我的经历能够帮助你噢,希望你在新的学校能过得开心.
Ⅱ 一篇威海国际慈善基金受资助学生代表发言稿,自己写不要百度的,谢谢
“2014年我们村共募集慈善互助金59220元,给村民报销医药费、发放火灾补助等事项总共花费42300元,还节余16920元。”13日上午,威海市高技区北郊村会计王兆银翻开一个记事本,一字一顿地读给经济导报记者听。
这,是威海市第一个村级慈善互助金运行一年后交给村民的答卷。
“这份答卷的意义不限于北郊村探讨它的来龙去脉和运行状况,对于我们在农村建立慈善互济救助机制有着诸多借鉴价值。”山东省政府参事、导报特约评论员邓相超,15日对导报记者说。
初衷:破解“因病致困”
时间回到2014年春节前夕。
北郊村党支部书记邹立海在走访村民时发现,有少数村民因大病住院花费了不少的医药费,虽然通过大病医疗保险报销了一大部分,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因所用药物不属医保范围而无法报销,也有部分村民所患虽非大病却需长年吃药打针,积少成多,花费不在小数,个别家庭因此生活拮据。
“能不能在村里成立一个专项基金,专门用于救助这类村民,使其不至于因病返贫?”邹立海先后与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沟通,并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赞同。
于是,2014年春节这天,双岛街道北郊村170户村民中的87户,加上在北郊村设厂开店的外来商户共同自愿出资,连同上级政府一定数额的资助,总金额近6万元的威海市首个村级慈善互助金就此诞生了,专门用于救助医保报销后自费超过2万元的村民。
很快,村民孙宏青成为这项互助金的受益者。2013年,孙宏青生了两场大病,医疗费花了9万元,医保报销后个人还得掏5万多元。在收到村里慈善互助金为他报销的10500元医疗费之后,孙宏青称“这下给俺减轻了大负担”。
前不久,又有一村民患尿毒症住院,村委会临时派人到医院为其预付了5000元的住院押金,近日会计王兆银正在核算为其报销医药费的数额。
邹立海告诉导报记者,2014年村慈善互助金不光救助了几户大病家庭,对遭受其他灾害的村民也给予过救助。2014年夏天,村民刘国一家不慎失火,村委会根据有关部门评估的2万元的损失额度,一次性给予其4000元的救助金。
据导报记者了解,2014年7月1日起,威海高技区颁布《城乡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办法》规定,对于新患危重疾病的困难家庭,个人自付部分超过2万元的,可按自付金额的30%获得一次性救助;因病导致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救助比例提高至50%;患重大疾病且无力支付医疗费的,可获最高额度为1万元的医前救助。
“所以说,我们的慈善互助金算是给患病住院村民的生活加了一道保险,最大限度地防止他们因病致困。”邹立海说。
“又快过春节了,已经有在外面工作的人给我打招呼,问什么时候捐款了。”邹立海初步匡算,今年募捐的数额应该不会低于去年,为此他们今年准备把捐款仪式搞得更正经八百一些。
“最关键的是,去年开了个好头儿,村里风气正了,村民们因此也受到了教育,心气儿也顺了。这一点对于我这个村官儿来说,很重要。”邹立海道。
关键:形成可持续机制
据介绍,拥有村民380人的北郊村,是几年前从相邻的环翠区羊亭镇划入威海高技区双岛街道办事处的5个村子之一,在双岛街道办的几十个村子中规模算是比较小的,而且经济条件属中上水平。
“好在村子不大,得大病、遭大难的家庭毕竟不多,救助起来压力还不算很大。”曾经长期在省城济南经营灯具出口生意的邹立海坦陈,正规的慈善互助基金的管理应该是更加严格的,而且有的甚至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是,以目前村民的收入水平和对这项慈善事业的理解接受程度,如果强制缴费,每人200元或许尚可接受,如果过了千元,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他说。
导报记者也注意到,在北郊村去年募集到的近6万元善款中,村干部、外出经商人员、外来客商、本村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所捐款项占了“大头”,达4万多元,来自村民的捐款则只有不到2万元。而这每年区区6万元的慈善互助金,显然离彻底解决村民因病返贫的生活困难问题仍有一段距离。
“我们也在想办法拓宽善款的资金来源,比如可以从村里的征地返贷利息中抽取一块儿;下一步,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每年从合作社利润中确定一个比例;然后再向村民以及各界人士募集一部分……”邹立海向导报记者透露。
“我们村就是这么操作的。”13日下午,在与北郊村相距数华里的廒上村,村委会委员张传霞开门见山地告诉导报记者。据她介绍,廒上村是一个拥有265户748人的中型村庄,在整个威海高技区的农村中,是经济状况最好的村之一。
来自双岛街道办的资料显示,廒上村用前些年所获征地款支付村集体以往所欠的债务之后,还剩下2700万元。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定,这笔钱中的60%被存入银行作为村民的“老本儿”,是不能动的,其余的40%则作为股本入股村里按股份制成立的绿化公司和各类农业合作社。目前,村里每年可收取的征地返贷利息和从绿化公司及各类合作社利润中提取的资金达250万元。
“这笔钱,我们主要是用来给村民发福利的。比如,村里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不低于2400元的慰问金。”张传霞说,当然,大病救助也是其中的一项福利。不过,因为大病救助制度刚刚实施一年,目前还没享受到这项村级慈善基金的救助。
“基于对当下农村经济水平和文明状况的考量,威海这两个村子慈善互助金的运作尝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它们还很难说成熟和完善。”邓相超认为,农村改革正在进入了个新阶段,新的城镇化建设也正方兴未艾,在关于农村百姓诸如养老、扶贫、救助等方面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既要用好用足国家的现有政策,更要在制度设计层面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使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分享改革红利。
Ⅲ 教育基金会大会学生代表发言稿
smzde
458
Ⅳ 教师代表的发言稿
怎样写发言稿
发言稿是参加会议者为了在会议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常见的形式有:
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对问题的看法,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的总结。
②直接写出要讲的问题或意见,可用序号1、2、3等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
郑德荣
开放分类: 科学家、吉林人
郑德荣,教授。吉林延吉人。195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任东北师范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共党史教研室主任、政治系副主任、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吉林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代理事长。共同主编《毛泽东思想史稿》、《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撰有论文《略论共产国际和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反对教条主义》等。
郑德荣 男,1926年2月生于吉林延吉县,东北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兼)、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东北师大副校长等职。1991年获国家特殊津贴、省优秀教师、长春市劳模等称号,他主持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全国高校147所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评估中荣获首榜。80年代以来主持国家、省部级规划项目7项,获奖17项。撰写主编《毛泽东思想史稿》、《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30部,在《求是》、《中共党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应邀为15个省市学界讲学、出席在美国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大会演讲。
一、教学及学科建设成绩卓著
任教55年,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曾长期为本科授课,1964年作为全省唯一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出席全国会议,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1978年全国首批招三年制研究生,1983年被教育部评为教授,198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系全国高校仅有的党史三个博士点之一的奠基人,至今共培养硕士生14人,博士生35人。他致力于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经常以新的科研成果,充实改革教学内容,以"培养独立科研能力贯穿指导博士生工作的始终"为题,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他还热衷于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每当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都能提出富有创见的重要意见。1979、1987年教育部召开的两次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会议都被指定大会报告或发言。一次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编写党史教学大纲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问题;一次是党史同革命史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及其特点问题。发言稿被教育部推荐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党史通讯》专栏发表,总政印发给教材编写组参用。他是教育部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学大纲两名召集人、统稿人之一。并为教育部主编教材四部,其特点是层次多、档次高、发行量大。其中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是改革开放后全国首本,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发行百余万册。《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全国高师专用教材,《中国党史教程》是卫星广播教材,获省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优秀成果奖。多次获校优秀教学奖、先进工作者奖并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两次,1993年获国家教委主办的曾宪梓教师奖(二等奖),先后荣获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模范、长春市劳模及东北师大模范教师等称号。
二、科研成就突出
治学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执着于探索创新,不断推出新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关系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3项、省2项。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馆藏有三十种。1983年出版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修订本由中办为政治局委员配发),获教育部首届社科成果二等奖。1988年的《毛泽东思想概论》为全国首本,国家项目《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化》系国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部专著,提出系列独到见解和新观点,《国情·道路·现代化》、《二十世纪三次中国社会历史性巨变比较研究》、《毛泽东思想新论》及《郑德荣文存》(三卷)系近年的新著。在《求是》、《中共党史研究》等重要期刊发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等160余篇论文(独撰、第一作者)。仅2001-2007年,就有专著3部、文存1部(三卷),在CSSCI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8篇,其中国家级7篇。他的著述多属原创性,从宏观上把握学科体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其中有一批是改变学术界传统观点或填补空白,并提出创新见解。如共产国际与李立三“左”倾错误分歧的性质内容,经老一辈党史学家廖盖隆、胡华鉴定,认为对党史研究有建树。关于宁都会议的时间,经考证更改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日期,此事被胡乔木确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写入《中共党史大事年表》。此外还有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效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的标志、改造与发展私有经济的两种不同政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的关系、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等,并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二十余项,历届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均获一等奖。他主持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在教育部对全国高校147个社科研究机构评估中荣获首榜。80年代以来,先后应邀为广东、浙江、陕西和北京等15个省市及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院校以及教育部、总政和党校举办的教师讲习班讲学。
三、理论为现实服务业绩突出
多年来,积极承担并完满完成省委有关部门交给的任务,经常被约稿为地方报刊撰写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文章,特别是纪念党诞生八十周年和宣传十六大精神,被指定为省委宣讲团成员,为各地各界宣讲十余场,"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省委宣传部致东北师大党委函)。2001年先后两次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党风建设栏目分别播报。多次接受省、市电视台、电台采访,积极贯彻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党史"咨政育人"的要求。2003年省委宣传部专致东北师大党委函,认为他"为我省社科理论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以自己学科的优势为政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我省理论工作作出很多实际工作,并得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为省委和社会所认可"。2005年省委宣传部领导在郑德荣教授从教55年大会上讲话,认为他是国内著名党史学家、省社科界领军人。
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1986年应邀出席美国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大会演讲,台湾《传记文学》有报道,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均有藏书,1994年参加"吉林省学术代表团"赴俄罗斯与科学院远东分院做学术交流。90年代初,被英、美国际名人传记机构分别编入名人传。在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北京党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封面)等专业学术刊物,均有专栏人物介绍。如今老骥伏枥,壮志不已,每年仍不断推出新成果,并以文入选,参加全国理论研讨会,多次做大会发言。2007年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历史组评委,东北师大申报项目获通过。
【学习工作简历】
1941.2-1945.1 奉天省立第三国民高等学校
1945.2-1945.8 "新京"法政大学
1946.3-1945.6 沈阳临时大学补习班
1946.6-1949.9 长春联合大学(待甄别正式入学)
1946.10-1948.8 长春大学法学院法律系
1948.9-1949.4 东北大学二部二班(解放区)
1949.5-1952.10 东北大学历史系
1952.10-至今 东北师范大学,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马列教研室副主任、政治系副主任(期间借调中央党史研究室任编写组副组长,主持工作)、东北师大副校长等职。
【社会学术兼职】
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原常务理事兼毛泽东思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吉林省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原理事长、中共吉林省委原重大决策咨询组成员、东北师大原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东北师大学报编委主任。
【教学工作】
本科: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
研究生:中共党史专题研究、土地革命战争史、毛泽东思想研究、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
指导研究生情况(博士、硕士):
1978年研究生教学指导组组长承担部分课程,共招14人;
1987年招博士生承担全部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并指导论文,共招35人。
【主要科研方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共产主义与中国革命关系
【主要科研项目】
1.《延安时期与毛泽东思想》国家“七五”社科项目
2.《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八五”社科项目
3.《土地革命战争史》国家教委“七五”教材项目
4.《毛泽东思想体系论》国家教委“八五”社科项目
5.《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巨变比较研究》教育部“九五”项目
6.《毛泽东思想概论》吉林省“七五”社科项目
7.《毛泽东思想论纲(上、中、下)》吉林省“八五”社科项目
8.《中国廉政建设》子课题《中国政务公开制度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国家监察部2003年项目
【主要科研成果】
论文目录:
1. 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6-2
2.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人合撰)《人民日报》 2006-6-28
3. 西安事变与中共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论析 《高校理论战线》 2006-12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内涵及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5
5. 陈云在伟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杰出贡献(1976——1982)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5-5 以文入选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上海举办的学术研讨会
6 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伟大转机 《高校理论战线》 2005-7
7. 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7
8. 面向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4-1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 《东北师大学报》 2004-1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奠基人 《高校理论战线》 2004-2
11. 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揭示 《高校理论战线》 2004-9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厚理论底蕴 《高校理论战线》 2003-4
13. 中国特殊国情、特色道路与现代化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02-2
14. 宁都会议若干问题释疑 《党的文献》 2002-4
15. 20世纪中国三次巨变的历史结论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6
16. 学海无涯治学有术 《人民日报》 2001-6-1
17. 中国特殊国情 特色道路与现代化 《东北师大学报》 2001-6
18.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 《党的文献》 2000-1
19. 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创刊号1999-1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两次历史巨变比较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1999-6
21. 30年代初的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党史研究与教学》 1998-3
22. 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中共党史研究》 1997-1
23. 略论毛泽东的独立自主思想 《毛泽东思想论坛》 1995-1
24. 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上海党史研究》 1995-2
25. 关于改造与发展私有经济两种不同政策的论析 《中共党史研究》1994-5
26. 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资本论与当代经济》 1993-4
27.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求是》 1993-22
28. 毛泽东农村根据地战略思想论析 《中共党史研究》 1992-6
29. 毛泽东对民主革命时期国情的分析和研究 《求是》 1992-9
30. 试析新民主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4
31.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毛泽东思想论坛》1991-4
32. 轮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东北师大学报》1986-5
33.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反对教条主义 《东北师大学报》 1984-1
34. 共产国际与中国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党史资料丛刊》 1983-2
35. 共产国际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 《党史通讯》 1983-11/12
学术著作或教材情况
1.《郑德荣文存(三卷)》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6-1
2.《毛泽东思想新论》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6-5
3.《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 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2-8
4.《国情 道路 现代化》(主编)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5
5.《中共党史教程》(第一主编)全国卫星广播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7
7.《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7-5
8.《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论》(合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11
9.《延安时期与毛泽东思想》 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10
10.《毛泽东思想论纲(上、中、下)》(合著)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11
11.《中国革命史教科书》(主编) 教育部指定专业课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4
12.《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主编) 教育部教材建设项目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
13.《毛泽东思想概论》(合著) 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8
14.《毛泽东思想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合著) 修订本由中办为政治局委员配发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4
15.《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第一主编) 教育部指定通用教材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0
【获奖信息】
1.《郑德荣文存(三卷)》2007-3 东北师范大学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特等奖
2.《国情•道路•现代化》 2006-12 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3.《陈云在伟大历史转折关头的杰出贡献(1976-1982)》2005- 吉林省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4.《抗日战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05- 吉林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
5.《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研究》 2003-12-1 东北师范大学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2004-11-1 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优秀成果奖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丛书之一 2002-1-3 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历史性巨变比较研究》 1999-9-27 吉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50周年理论研讨会一等奖 1999-11 入选中共中央第二次全国社会主义时期中共党史学术研讨会
8.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2001-7-1 入选中共中央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理论研讨会 2002-1-8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优秀论文一等奖
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述略》 2001-12 吉林省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0.《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战略与“三个代表”思想》 2001-6-20 吉林省纪念建党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一等奖
11.《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比较研究》 1998-12 入选全国党史系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学术讨论会
12.《毛泽东思想论纲》 1995-12 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8-10-1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3.《30年代初的周恩来与共产国际》 1998- 入选南开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议 1998-3-2 吉林省“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14.《西安事变若干问题的新思考》 1997-12 吉林省199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5.《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97-12 吉林省199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16.《毛泽东思想史稿》 1983-吉林省优秀成果奖 1986-3 甘肃省优秀图书奖 1995-10-1 教育部全国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17.《论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1995-7-25 吉林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学术讨论会最佳论文奖
18.《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卓越贡献》 1994-3-10 《求是》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雄宝杯“毛泽东与中国”有奖征文三等奖 1995-12 吉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毛泽东思想概论》 1988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5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2-10-20 国家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优秀奖
20.《中共党史教程》 1991-2-15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1.《共产国际与党的六届四中全会》 1988-5-28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反对教条主义》 1988-4-30 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991- 全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党史优秀论文一等奖
23.《论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1988-4-30 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4.《共产国际与中国党的三次“左”倾错误》 1983-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5.《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 1981 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
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要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的说明; 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要直接面向听众,所以,发言的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的词句,最好运用大众语言。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要竞选这个岗位
Ⅳ 公益活动受捐人感恩发言稿
感谢捐助发言稿
今天,在我校举行“珍民基金会”捐助仪式,资助我校品学兼优的学生50名,我班学生赵东柳代表受资助学生发言,今将发言稿记录下来。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您们好,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四合中心校欢迎各位的到来,代表我校50受资助的同学向“珍民基金会”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和城市同龄人相比,在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尚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我们好学上进的心是一样的。尽管我们之中的有些同学家庭贫困,但面对困难,我们没有灰心。在学习上,我们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上,我们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我们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http://www.oh100.com/a/201211/187300.html
小草的成长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花儿的开放离不开雨露的滋润。今天,“珍民基金会”带着一份沉甸甸的爱心向我们走来。你们是真正的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温情,感受到集体的伟大。社会也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而变的那么美好,那么和-谐,那么富有暖意。
我知道,其实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我深深的谢意。是你们的慷慨捐助再一次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我们绝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学习,珍惜生活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表现来回报社会。谢谢大家。
尊敬的甘肃鸿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先生及随行各位领导: 尊敬的镇、村、中心校各级领导、老师们、家长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我们相聚在古城小学,隆重举行“情系古城、关心教育、甘肃鸿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150套升降式课桌椅爱心捐赠”活动。这既是古城小学的一件喜事,也是碱滩镇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值此激动人心的美好时刻,我首先代表古城小学160名师生向前来参加捐赠仪式的李经理一行、各级领导及学生家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代表全体师生讲三句话。
第一:感谢! 感谢甘肃鸿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李先生,捐赠150套学生课桌椅价值两万两千余元的善举,使我们感受到了企业家对教育的支持和关心。感谢镇政府各位领导百忙之中光临古城小学,因为你们的到来,给我们送来了党和政府关怀和温暖; 感谢中心校领导给我们指引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传授了学校科学发展的锦囊妙计。感谢村委会领导长期以来对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在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方面所做的一切。 感谢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的到来,能使这次短暂的活动变成永恒的记忆。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第二:感动! 古城小学有着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学班8个,学生153人,教职员工9人,原来学校校容校貌破旧,教室均是危房。2008年在政府、教育局、中心校、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使古城小学旧貌换新颜,一座建筑面积1300多平方米,造价及配套设施135万元的教学楼于2008年11月25日交付使用。其中包含了港台慈善人士的无私捐助和古城村父老乡亲的一份爱心。人们常说“社会多一份关爱,孩子就多一份信心,我们的未来就多一份希望” 。继香港慈善人士郑裕彤先生、台湾慈善人士詹宜民先生捐资建校之后,我们学校又得到了一份份关爱。2009年10月17日,香港慈善人士陈爱伦女士为古城小学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少儿图书300册,为丰富孩子们的阅读视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009年11月4日,香港慈善人士周大福先生又为我校捐赠价值10万元的高端电脑18台。这将为我校孩子踏上信息化高速公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矗今天,我们又接受了甘肃鸿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捐助,这又将为我校优化办学条、提升办学水平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捐资助学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与道德行为相结合的一个善举,它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意义。当李先生要向古城小学捐赠课桌椅的消息传开时,古城小学的全体师生无不为之感动。
第三:行动! 捐助是真诚的,关爱是无价的。我们感动之余,只有立即付诸行动。 学校:要励精图治,严谨办校,把古城小学办成一所领导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学校。 教师:要不断学习,诲人不倦,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学生:要把滴水之恩,化作自强不息、奋发学习的动力,化作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用优异的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社会的关怀之情,不辜负社会各界对你们的殷切期望。俗话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说:“奉献爱心,收获希望”。甘肃鸿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李先生这一捐赠义举,将福泽千秋。
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一次向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李经理表示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谢谢大家!
Ⅵ 教育创强教师代表发言稿
强国必先强教,兴粤必先兴教;教育兴则百业旺,教育强则后劲足。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以大手笔和大气魄推进教育事业改革,探索出一条以教育支撑区域绿色崛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新路。2008年,梅州市提出创建“教育强市”的发展目标,先后投入了40多亿元,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全省同时期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教育公平得到切实保障,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上升,成为梅州绿色崛起战略中的新亮点。
第一围龙:强调过程,党政擘画绘蓝图
“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校园橱窗里作为上宾被礼待,让教育界人士深感肩负重任,不敢松懈。然而,真正与其它各行各业比较,拿捏在地区领导手中,教育事业无疑是不占优势的: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一些地区领导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只能停留在各种公文上,要真正落到实处,恐怕得先发展经济。在财政收入尴尬的欠发达地区,教育创强的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了。
梅州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山区市,是起步较晚的欠发达地区,但教育在这里却得到了真正重视。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实施“全力加快绿色的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战略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充分发挥崇文重教的后发优势,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作用,为梅州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党政牵头,领导带队推动教育“创强”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还是企业,要把一件事做好,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了把教育“创强”工作落实,梅州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教育强市办公室。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市长谭君铁、副市长李远青等领导多次到“创强”县(市、区)调研,深入学校指导工作。由市委书记亲自带队和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与,梅州市教育“创强”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自2008年启动“创强”后,成功创建了6个教育强县(市、区)、85个教育强镇(街道),成为同时期全省通过“教育强县强镇”验收最多、推进速度最快的山区市,率先探索出一条山区市推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有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在梅州市各区县,教育“创强”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以叶帅故乡梅县为例,在该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要求各镇(办事处、高管会)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规划完成创强任务。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明确表示,将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镇的创强工作予以全力支持。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强”工作,时任县委书记李远青、时任县长张文广亲自动员、部署和督查“创强”工作,经常到“创强”镇督促检查,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创强”工作和学校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为解决“创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分管创强工作的县人大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刘新生和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县长李丹玲经常深入到各镇、各学校调研、督查“创强”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梅县各镇营造了浓厚的“创强”氛围,从2008年9月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至2010年12月,就成功创建成“广东省教育强县”,至2011年底,20个镇级单位全部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实现了全县乡镇“创强”全覆盖。
政策指导,目标明确营造重教氛围
要真正落实“创强”工作,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调研指导,还需要有明确具体的指导方案。梅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中共梅州市委、梅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实施方案》《梅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表彰奖励方案》《关于减免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期间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的通知》等文件,明确目标和任务,提出具体的措施,以顺利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
在充分学习和理解市下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各区县纷纷根据自身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创强”工作要求和实施方案。其中,丰顺县就把教育列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教育事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制订并出台了《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决定》和《丰顺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实施方案》两个纲领性文件,使教育发展在时间上有序、空间上有位,提高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前瞻性。县政府把创建省教育强县作为重点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奋斗目标,落实推进措施。
此外,为营造“人人知创强,人人为创强”的良好氛围,梅州市还把宣传工作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充分利用标语、横幅、有线电视、网络、宣传栏、板报等各种有效载体和媒介,多管齐下,扩大宣传,形成全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各种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方案和丰富到位的宣传措施,梅州全市上下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师以从教为荣,民以支教为乐”的良好社会氛围。
落实责任,各级各部门形成整体合力
诚然,如果以速度为标准衡量教育“创强”工作,梅州市自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作至今已历时五年了,这个速度与省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并不出色。但正如梅州市教育局局长罗嘉文所言,“梅州市抓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求“速成”,而是把工作落实到位,让教育真正惠及群众。回顾近年来梅州市各区县各学校因教育“创强”带来的喜人变化,就能发现这五年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责,把“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关于“落实到位”,据罗嘉文介绍,梅州市的第一条经验是依靠党的组织力量,由各级党委牵头,各级、各部门党委书记带队,从市级、县级到镇级、村级都有相关班子在领导教育“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带头创强,做好了再上去,没完成的留下来继续干”。丰顺县的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领导小组就是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分管教育的领导、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任副组长,各镇党委、政府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组成。县委、县政府专门安排4位县领导分别担任教育强镇督查组长,牵头督导,分片负责,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各镇、各中小学校督导教育“创强”工作。而梅县则由县长与各镇(办事处、高管会)镇长(主任)立下了“军令状”,签订了《创建教育强镇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县、镇两级政府在创强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
第二条经验,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创建教育强县,离不开各职能部门的全力配合,丰顺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财政、发改、住建、国土、卫生、消防等部门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对教育“创强”工作特事特办,广开绿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各镇的创建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第三条经验,“创强”人员深入一线落实工作。梅县教育局领导班子职责、分工明确,经常深入到“创强”镇,对学校建设、场室规划、设备设施的配置、校园文化建设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和督查。教育局各职能股室“室室有职责,人人有责任”,县“创强办”还建立了干部蹲点“包镇”工作制度,对各镇的“创强”工作实行“包干责任制”。“创强办”在一线为各镇“创强”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并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创强”镇的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形成了“创强”镇之间、“包点”干部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镇的“创强”工作顺利推进。
第二围龙:强力投入,众志成城显坚固
“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
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梅州市把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除了先后出台了创建教育强市工作的决定、实施方案、表彰奖励方案以及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决定等政策文件,还特别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要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些“增长”,难度可想而知。那么,梅州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资源的倾斜,给梅州教育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集腋成裘办教育
基于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这一共识,2008年,梅州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系统提出整体推进创强工作,弘扬崇文重教传统,举全市之力,五年来先后投入40多亿元创建教育强市。其中,梅州市政府共拨出本级财政1.05亿元专项资金,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县(市、区)和镇(街道),有力地激发了各级各部门的“创强”积极性;同时“创强”工作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全市共收到“创强”捐资15.04亿元,占全市“创强”资金的40%。
据梅州市副市长李远青介绍,该市“创强”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资。为确保对教育建设的资金投入,丰顺县明确落实各级筹资任务——县政府负责50%,镇级政府负责40%,学校负责10%,基本形成了以“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助一点、华侨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五年来全县共筹集“创强”资金3.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27亿元,社会各界捐资达1.25亿元,为创建教育强县打下良好的基础。“华侨之乡”梅县也通过走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捐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从2008至2011年累计投入“创强”资金4.3亿元。在积极发动华侨、“三胞”和社会贤达捐款的同时,梅县财政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各乡镇压缩一切开支,放缓其它项目建设,倾尽所能地把镇级有限经费用于学校建设。
梅州市各级党政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保障了“创强”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群众对教育的支持也为“创强”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资金募集过程中,社会各界支持“创强”工作的热情高涨,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涌现了不少感人的事迹:丰顺朱氏家族独资1000多万元建设留隍中心小学,从选址、设计、建设、资金投入全部由朱氏家族一手操办,学校建成后无条件交给政府办学,朱氏家族每年出资3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冯小华先生捐资1500万元、谭伟龙先生捐资200万元,为丰顺中学招聘“211工程”大学师范类本科毕业生、硕士生充实到教师队伍,并设立奖教奖学金;兴宁市张坚力先生捐资2150多万元建设永和中学新校区,改变家乡教育的落后面貌;年近七旬的民间老中医陈胜征先生骑着自行车把十多本存折送到“创强”人员手中,把自己多年辛苦积蓄100万元以其父母名义捐给兴宁市福兴中学,成立“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
对此,经常到县、镇一线指导“创强”工作的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深有感触:“教育‘创强’是切切实实的民心工程,只有办教育才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得到党政、群众广泛支持和资源投入,其它工程都不可能。”
资源倾斜惠学子
在教育投入上,梅州全市上下可谓凝心聚力。“创强”资金的一分一毫都承载着华侨、“三胞”、社会贤达和广大群众改善山区教育,给孩子良好学习环境的殷切心愿,梅州各级“创强”人员压力不小,对资金的使用可谓慎之又慎。虽说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不能立竿见影,但走访各学校已能明显感受到“创强”工作给梅州市教育带来的变化,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已经可以看到成效了。
走访乡镇学校之前,梅州市“创强办”人员多次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镇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最好的环境就是校园。”当时记者只是笑而不语。走访丰顺县的八乡山学校后,记者不得不同意这句话——沿着山路而上,可看到民舍零星分布在山林里,好不容易来到唯一的大片平地,伫立其中的几栋大楼正是八乡山学校,而旁边不起眼的建筑是镇政府。八乡山镇是典型的山区小镇,经济基础薄弱。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强”是造福乡民的民心工程,比规划提前三年创建教育强镇,使这个只有一万多人口的革命老区小镇成为丰顺的第三个教育强镇。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其它镇上。因此,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在验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镇政府办公大楼很破旧,但学校却都是全镇最漂亮的建筑。
除了重建山区学校,梅州市还通过多种形式优化资源,使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抓好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至2011年7月底,全市中小学校D级危房全部停用并拆除;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近年来共撤并262所中小学,通过验收标准化学校684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1.7%,排在全省山区市前列;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等省级教育民生实事建设项目工作,各建设项目的竣工率均达100%。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梅州市共新增校园面积129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新购置计算机3.06万台、电教平台3116个,新增图书416.5万册,新购教学仪器1.37亿元。特别是已完成“创强”任务的镇,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已建成标准化学校,呈现出“校舍新、设备全、标准高”的亮点。
第三围龙:强势公平,协调发展见和美
“创强不是让你的孩子没书读,而是让他们到更好的学校来。”
“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保证受教育机会均等,要统筹兼顾并向农村倾斜,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教育关乎“三民”——民生诉求、民众素质、民族未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把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梅州的基础工程之一,科学布局,精心谋划,把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考量内容,无疑是既有担当重任的勇气,更有破解难题的智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梅州将紧紧围绕以质图强、均衡发展的目标,以建立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制度为基础,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并提高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资源整合,城乡教育一体化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如此,教育亦如此。夯实教育基础,首先要合理安排、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的发展差距,确保区域教育的公平发展,实现教育整体均衡。此外,加大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新建、扩建、迁建和改造学校一批。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初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2008年,梅州市大力实施千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至2012年,有规范化学校681所,比例达71.38%,其中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平远县等4个区、县实现规范化学校全覆盖。在实施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中,梅州市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实现了“强镇无弱校”。 在硬件建设上,很多学校不但还清了学校建设的历史“旧帐”,而且让学校硬件得到适度超前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是当前教育不公平的集中体现,农村学校普遍面临“散、小、偏”问题,与城市学校不论是在办学条件上还是在师资水平上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梅州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按照“三集中”原则,对农村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将初中向中心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学资源向城郊结合部集中,科学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实施该项工程,全市农村学校总数减少了845所,其中初中减少36所,小学减少809所,从而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教育实力的农村学校。2011年全市平均每校规模为:小学243人/所,初中1386人/所,城乡学校差距进一步缩小。为适应城镇化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先建后撤,分类推进,群众满意”的原则,做到“四不撤”:规划方案不合理不撤,操作程序不规范不撤,保障措施不到位不撤,群众思想工作未做好不撤。把学校建在教师喜欢教、孩子们喜欢读的地方,力争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在“好上学”和“上好学”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从而使这项工作得到稳妥有序推进。
罗嘉文告诉记者,梅州人历来就有“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情结。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采取“向上争一点、财政挤一点、乡贤帮一点、学校凑一点”,多途径筹措发展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结合“校安”工程,以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为重点,将D级危房全部拆除,大力完善师生生活设施,大量增加寄宿制学校。积极采取延长公交线路、开通“两定(定时定点)乡村公交”、市区中小学生免费乘公交车、补助生活费、建设乡镇廉租房、落实“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等方法,解决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的实际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布局调整,从而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Ⅶ 村级奖学基金会坐谈会上的讲话稿
大学生在奖学金座谈会上的讲话
范文已传附件,请参考,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