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管理 > 保险管理人物故事

保险管理人物故事

发布时间:2021-10-09 04:28:30

保险人员的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
用人之道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㈡ 保险业名人 事迹

1.孙中山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
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4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
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继续叫他们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希望."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了临时大总统.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衫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
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
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普通着装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扑倒在地.连连请罪.
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
2. 竺可桢
民国时期.科学家竺可桢在浙江大学任校长.深受师生的爱戴.
一天.在联欢会的节目单上.有[校长训话".
竺可桢一看.感到在联欢会上来个[训话".实在不妙.于是.他在讲话时说:[同学们.`训`字从言从川.是信口开河也."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3.冯玉祥
冯玉祥(1882-1948年)生平读书十分用功.他当士兵时.一有空就读书.有时竟彻夜不眠.晚上读书.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就找来个大木箱.开个口子.把头伸进去.借微弱的灯光看书.
冯玉祥担任旅长时.驻军湖南常德.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学习时.关上大门.门外悬一块牌子.上面写[冯玉祥死了".拒绝外人进入.学习完毕.门上字牌则换成[冯玉祥活了".
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
1927年.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开会经常缺席.迟到.冯玉祥一怒之下.编成一副对联送给了他:
一桌子点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间疾苦
两点钟开会.四点钟到齐.岂是革命精神
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这天乌斯马诺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冯玉祥不悦地说:[顾问先生.你知道在我们中国.`顾问`两个字当什么讲吗?"
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不知道."
冯玉祥告诉他说:[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就是当我看着你.有话问你的时候.你答复就是了."
抗战时期.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他热心服务.颇得居民好评.
有一天.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
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头上缠一块白布.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他见连长发火.
便弯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差事实在不好办.临时驻防.将就一点就是了."
连长一听.大怒道:[要你来教训我!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
冯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从前也当过兵.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
连长问:[你还干过什么?"
[排长.连长也干过.营长.团长也干过."
那位连长起立.略显客气说:[你还干过什么?"
冯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说:[师长.军长也干过.还干过几天总司令."
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突然如梦初醒.双脚一并:[你是冯副委员长?部下该死.请副委员长处分!"
冯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请坐!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在这里我是保长.理应侍候大人."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匆匆退出.
4.鲁 迅
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南中国"文学社.希望鲁迅(1881-1936年)给他们的
创刊号撰稿.鲁迅说:[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我以后再写.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
青年们说:[我们都是穷学生.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
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30年代.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一次.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过了一会儿.讲了两个故事:
金扁担
有个农民.每天都得挑水.一天.他忽然想起.皇帝用什么挑水吃的呢?自己又接着回
答:一定用金扁担.
吃柿饼
有个农妇.一天清晨醒来.觉得饿.她想.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大姐.拿一个柿饼来吃吃."
1934年.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
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对几个青年朋友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这样,每个都是.喏!喏!"说着.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
管子 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的专栏.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要求应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平.周海婴的合照.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
[作家之名颇美.昔不自重.曾以为不妨滥竽其例.近来悄悄醒悟.已羞言之.头脑里并无思想.寓中亦无书斋.`夫人及公子`更与文坛无涉.雅命三种.皆不敢承.倘先生他日另作[伪作家小传"时.当罗列图书.摆起架子.扫地欢迎也."
5.老 舍
抗战期间.北新书局出版的<青年界>.曾向作家老舍(1899-1966年)催过稿.老舍在寄稿的同时.幽默地寄去了一封带戏曲味的答催稿信:
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2000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
正是:旌旗明明.杀气满山头!
老舍40岁时曾写了个质朴自谦.妙趣横生的自传.全文如下: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亦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
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已有一男一女.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此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有点出息.
一次老舍家里来了许多青年人.请教怎样写诗.老舍说:
[我不会写诗.只是瞎凑而已."
有人提议.请老舍当场[瞎凑"一首.
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
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
老舍随口吟了这首别致的五言绝句.寥寥20字把8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艺家的名字.[瞎凑"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青年们听了.无不赞叹叫绝.
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冼星海即冼星海.人民音乐家.高长虹是现代名人.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冰莹.现代女作家.湖南人.成舍我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碧野是当代作家.林风眠是画家.
作家楼适夷(1905年生)有次去看望老舍.[最近写些什么?"楼适夷问道.
满族出身的老舍笑着说:[我正在当`奴才`.给我们的`皇帝`润色稿子呢!"
一阵大笑.方知老舍正接受一项新任务--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修改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㈢ 保险公司感动人物事迹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更新日期:2015-02-28推荐访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LiuXue86.Com-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最新公布】】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名单已经公布,下面就随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些感动我们的人物及颁奖词吧。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二、"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三、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四、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五、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六、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
“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七、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
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八、守护父亲朱晓晖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九、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十、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
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
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感动中国】中国援非医疗队:抗击埃博拉病毒
集体奖
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
“感动中国”还向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表达了年度致敬。病毒是全人类的敌人,应对埃博拉,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迄今,中国在当地支持并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中国医务人员累计近600名,并已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最大一次援外行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㈣ 著名保险人物事迹

推销之神原一平
1904年,原一平出生于日本长野县。
因为家境富裕,从小他就象个标准的小太保,叛逆顽劣的个性使他恶名昭彰而无法立足于家乡。
23岁时,他离开长野到东京打天下.
1930年,原一平进入明冶保险公司成为一名“见习业务员”。
原一平刚刚涉足保险时,为了节省开支,他过的是苦行僧式的生活。
——为了省钱,可以不吃中午饭。
——为了省钱,可以不搭公共汽车。
——为了省钱,可以租小得不能再小的房间容身。
当然,这一切并没有打垮原一平,他内心时刻燃着一把“永不服输”的火,鼓励着他愈挫愈勇。
1936年,原一平的业绩遥遥领先公司其他同事,成为全公司之冠,并且夺取了全日本的第二名。
36岁时,原一平成为美国百万圆桌协会成员,协助设立全日本寿险推销员协会,并担任会长至1967年。
因对日本寿险的卓越贡献,原一平荣获日本政府最高殊荣奖,并且成为MDRT的终身会员。
原一平50年的推销生涯,可以说是一连串的成功与挫折所构成的.他成功的背后,是用泪水和汗水写成的辛酸史。
“我不服输,永远不服输!”
“原一平是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

㈤ 保险公司最受感动的人物

09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要在2010年02月揭晓这是浙江省的感动人物你可以参
考一下
01号汤民
事迹:在杭州生活了20多年,原杭州市铁路局大修队合同工汤民靠经营一家小粮油店每月两三千元收入维持着一家三口的生计。租住在10平方左右的房子里,生活条件极为普通的他在一次出差途中因去医院看感冒结识了身患重症无钱医治的周维,当场毫不犹豫拿出一万块钱资助周维治病,此后还一直关心着她的病情。得知在当地无法医治后,汤民在杭州四处奔波询问,终于找到了可以医治周维重症的医院并将她接来杭州治病。
02号抗台英雄群体(已故)
事迹:在今年防御和抗击“莫拉克”台风过程中,桐庐县新合乡乡长陈柱平、副乡长钟伟良,奉化市石门村村委会主任毛文国深入一线指挥,在抗台一线因公殉职。省政府决定追认陈柱平、钟伟良、毛文国为革命烈士。
03号林萍
事迹:2009年5月5日,42岁的林萍把48%的肝脏捐给了同村小女孩——8岁的徐洁,将即将枯萎的花朵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而这对“熟悉的陌生人”经过了漫长的10小时的手术也成为“肝胆相照”的“亲人”。随着“林萍无偿捐肝救女童”的事迹被国内媒体报道、转载,这位保险公司普通职员身上体现出来的大爱,感动了宁波,感动了浙江。
04号徐立科(已故)
事迹:徐立科在山区教育工作者的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无限忠诚。生前,他被山区的群众爱戴,群众亲切地称他为“阿科校长”。2009年2月28日晚,由于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不幸殉职,年仅42岁。在徐立科病重住院的10天里,每天自发前去看望的群众均有上百人。3月3日清晨,在他去世后下葬这天,上千名群众自发为徐立科送行,很多人为英年早逝的徐校长失声痛哭。
05号李校堃
事迹:今年初,李校堃主持申报的《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基础与工程技术研究》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填补了浙江医疗卫生系统在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最高科技奖一等奖的空白。
06号石进才
事迹:“帮助别人,也就是我的快乐。”15年来,石进才老人化名“希望”,和家人一起,捐献了40多万元资助了100余名贫困学生。并逐家走访本地知名企业家和家道殷实的家庭,募集到助学款348万元,结对了586个名贫困学生。
07号张启标
事迹:去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张启标心系灾区,坚决要求参加省交通厅抗震救灾小分队,在灾区连续奋战14个日夜,为灾后桥梁建设和修复加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得知湖州市组建援建青川指挥部后,又主动请缨,第二次奔赴极重灾区青川县。今年5月,因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导致积劳成疾,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08号阅兵群体
事迹: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式上,来自浙江的章娴、楼国强和刘相在各自的岗位上用精湛的表现展现了浙江儿女的风采,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浙江精神”。
09号沈汉梅
事迹:“媳妇孝敬婆婆是美德,婆婆照顾媳妇更不简单!”这个被村民们称赞的好婆婆就是沈汉梅。沈汉梅十年如一日照料生活无法自理儿媳的感人事迹在当地被传为佳话,她用白发人照顾黑发人的至亲之举感染和教育着越来越多的人。沈汉梅被评为嘉兴市首届道德模范,入选2008年中国好人榜,并于今年成为全国道德模范评选候选人。
10号雷玲玲
事迹: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9天,19岁的她在一次车祸中下肢截瘫。大学4年,她没能坐在课堂上听过一堂课,在同学的帮助下,艰难完成了学业。如今,走出校园不久的她,风风火火地开起了网店,闯出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11号徐菊英
事迹:上虞章镇镇龙江村村民徐菊英用她的坚强感动着虞舜大地:新婚仅半年,丈夫意外遭遇车祸,造成高位截瘫,她始终不离不弃,22年如一日精心守护着丈夫,还含辛茹苦地培养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双双考入大学。
12号张金建(已故)
事迹:被誉为“枫桥经验”践行者的张金建在今年年初的一次见义勇为行动中不幸失去了生命。作为诸暨市枫桥镇海角村治保、调解委员,流动人口管理员的张金建多年来工作认真负责。
13号徐文仙母女
事迹:皮肌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无论谁摊上一种,都犹如走到了鬼门关,12岁的徐佳艺却被这三大病魔相继缠身。1000多个日日夜夜,徐文仙背着女儿踏上万里求医路。为了让女儿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徐文仙买来很多励志书读给女儿听。
14号朱建成
事迹:大山深处。45年。朱建成拉扯着无数个孩子的手,踩着泥泞的山路,守着一所山村小学,点亮一盏灯。独特的复式教学课上他是老师,孩子们中午回不了家时,他是炊事员,校舍改建,他是工地上的监工,学校建成,他又把绿化校园的责任挑在肩上。
15号董忠岳
事迹:作为“舟山市道德模范”的嵊泗县菜园镇青沙村村民董忠岳,2000年,他接手东北一个工程后聘请了80多名工人,不料工程半途搁浅,工程单位拖欠他工程款共计170多万元,其中工人工资就有110多万元。为偿还欠工人的工资,8年多来,老董心怀诚信尝尽千辛万苦,一家人四处打工还债。现在,背着沉重债务的老董还在忙着四处承接工程,等到今年最后一笔工程款结清之后,他将支付完所有欠工人的工资。
16号郭文标
事迹:郭文标,浙江台州温岭市的一位普通渔民,他三十年如一日,义务守护着自己熟悉的那片海域,惊涛骇浪中,他成功处置了近百起海上险情,夺回了数以百万计的财产和数百条濒临绝望的生命,被沿海群众称为“平安水鬼”、“海上救护神”。
17号援建夫妻
事迹:他俩都是“80”后的一代人,先后来到地震极重灾区四川省青川县营盘乡,丈夫支援灾后重建,妻子支教;他俩把新房安在援建工地的板房里。小夫妻俩夫唱妇随,共同投身灾后重建工作,当同龄朋友们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城市享受生活时,他俩却在条件艰苦的地震灾区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18号杨晓丽
事迹:多年来,晓丽不向命运低头,坚持带着母亲上学,得到了社会的好评。2008年3月18日,在杨晓丽同学的积极发起和倡议下,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晓丽爱心传递站”正式成立。它成为晓丽爱心传递站和贫困地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19号张献斌(已故)
事迹:张献斌扎根基层、爱岗敬业,三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条件艰苦的山区农业生产第一线;他心系群众、服务群众,无偿垫资金和物资助农户发展生产,死后留下了欠53名村民8万多元的赊款条。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阅读全文

与保险管理人物故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