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南有没有姓符的人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发布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数字显示,王姓成中国第一大姓,同时还公布前100名的姓氏。虽然前100名没有符姓,但在海南,符氏子孙分布18个市县,总人口50多万人,侨居海外十多万人。海南岛内儋州、东方、文昌、白沙、昌江等市县符氏排名第一,全岛符氏排名第三 。
一千年前表现的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发祥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随着历史时钟的推移,他们的子孙逐渐搬迁到全国各地,如今“符氏家族”的子孙在追本溯源的时候,从未曾忘记他们的“根”在河南。
在海南原住居民是没有符氏子孙,符姓先祖从中国各省渡琼而籍居者共有五大支脉。第一位符氏开“下海”的先河,随后四位符氏也跟着“下海”,他们分别是元生、符盟、有辰、符诸、大本五人。如今,海南符氏子孙分散于全省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
符氏入琼居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第一位入琼者是三十九世祖符元生,于公元891年奉命入琼抚黎。
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字安行,原籍河南宛邱,于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授广东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配陈氏诰封夫人,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生男龙养、龙宣、龙本,因抚黎有功,敕封万户侯,世袭五代,落籍文昌,卒葬文昌龙楼镇铜鼓岭,其公祖祠在龙楼昌美村。
如今,元生的后代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龙楼镇美昌村,东郊镇田尾村、排坡村、福田村、后村,公坡镇龙飞头村等。
四十二世符盟,字进勇,原籍河南宛邱,后居福建闽县。游国学,宦游武林。壮年仕及浙江提督。
符盟在闽配陈氏,生八子。宋初开宝年(公元968年)遇横事后携带长子慈润渡琼,籍居澄迈县美环村。在琼娶邱氏、王氏,也生八子。符盟祖祠位于临高县临城镇。
公元1025年,有辰奉诏渡琼抚黎。他为公雅四十三世孙,原籍河南宛邱,生于福建莆田,随父绳武官闽蒲田。
他入琼抚黎,累官广南西路、琼管司清化军指挥使,敕封万户侯。配邢氏夫人,居文昌淡水村,卒葬于此。长男宗系袭万户侯,领万州治陵水岭脚峒;次男宗铭袭万户侯,领琼州治琼山清水峒;三男宗举,袭万户侯,领崖州治琅瑁;四男宗安袭万户,领儋州治七坊。黎民均感惠畏其父子之威德,誓不敢背叛。
如今,有辰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抱罗镇、宝芳镇、文教镇、迈号镇、昌洒镇、翁田镇、潭牛镇、公坡镇、东阁镇、龙马镇、罗豆镇、会文镇、南阳镇、重兴镇、新桥镇、文城镇、头苑镇,琼山龙塘镇、云龙镇、灵山镇,琼海石壁镇、中原镇、福田镇,定安仙沟镇、岭口镇,万宁和乐镇,海口东山镇,雷州海安南兴镇等地方。
符渚,字镳渔,号龙门,以武魁任总管都元帅,于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县龛头村迁职入琼。
符渚配梁氏诰封宜人,续叶氏诰封夫人,生男敬德。符渚渡琼后定居琼郡那邑图,称为符村,卒后葬于原住地博苍坡,后迁移演丰瑶城坡。其后代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昌洒镇。
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字立斋,号静泉,元举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入琼。籍文昌水涯村,任会同县(今琼海市)知县,配林氏,生男荛德、荛天、荛化,卒后葬玉阳山。其后代多居琼海市及文昌南部,其原祖祠在文昌会文镇龙所园村。
如今,大本祖子孙分布在文昌会文镇、潭牛镇、白延镇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符氏子孙为了让世界符氏子孙心连心,不忘记老祖宗,让符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符氏,发动成立了多个世界符氏组织。
1982年,为连谊符氏后人,纪念祖先,由海外符氏后人发起的纪念形式成立世界符氏恳亲大会。第一届符氏大会在台北举办,世界符氏恳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08年第十四届在符氏的发源地山东临沂举办。
世界符氏修谱委员会在海南成立,总部设在海口市。同时还成立了世界符氏基金会和符雅教育基金会。
进士名单(3名)
宋代:符确,昌化人,宋 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贾安宅榜(海南第一位进士)。
明代:符铭,琼山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陈榜三甲26名。
清代:符汉理,会同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蔡以召榜三甲89名。
举人名单(24)
宋代:符确(昌化,进士)
明代:符铭(琼山,进士)、符朝宗(琼山)、符仲新(琼山)、符元(琼山)、符九容(琼山)、符筌(琼山)、符贞(琼山)、符浚(昌化)、符进(昌化)、符文秀(临高)、符运(儋州)、符喜(宜伦)、符嗣(宜伦)、符笛(宜伦)
清代:符元礼(琼山)、符玢(临高)、符奇(文昌)、符汉理(会同,进士)、符汉清(儋州)、符凤纪(儋州)、符朗(儋州)、符焕章(儋州)
○美兰区演丰瑶城城符渚祖墓
○文昌昌洒淡村有辰、邢氏婆祖墓
○文昌龙楼铜鼓岭元生祖墓
○澄迈县福山多乐村符盟祖墓
○儋州市洛基南进将军墓
○东方四更符确东乡文物保护区
○海口东门新民海南符氏大宗祠
○文昌市文城符雅公祠
❷ 海南省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澄迈县思源学校是私立学校吗
算是、、、思源学校使香港老板在海南投资建立的 在海南多处有教学地点 主要是帮助海南贫困学生
❸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科研学术
作为最高层次的语言艺术,诗歌是我们传承民族灵魂和沟通人类情感的重要信息载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今天的新诗,诗的传统代代嬗传。海南是一座诗的岛屿,宋代著名诗人苏东坡在海南岛上播下了诗歌的种子,开始了诗歌的教化和流播。今天,不论是对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弘扬大学的人文教育,诗歌研究中心的设立和工作将会成为海南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象征。在海南大学建设“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诗歌传统,开展人文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悉,海南师范学院已经成立“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作为海南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该中心已经申报海南省高校首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并有望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歌中心”在海南大学的成立将和中国散文中心互为呼应,共为声气,互相扶助,为海南的文学之教育、文化之流播尽微薄之力。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成立后将致力于教学、诗歌批评和诗学理论研究工作,研究中心成立后,将以现当代文学为学科基础,申报硕士点。除教学工作外,具体的研究设想如下:1、整理和出版中国诗歌资料,翻译并出版西方现当代的优秀诗作,逐步建立起中国的诗歌资料库;2、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和对话,建立与欧洲大学汉学系和中国诗歌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参与国际国内的各种诗歌交流活动,举办关于诗歌的学术会议、朗诵和学术讲座;3、创办一份诗学杂志;4、积极与国际国内的一些基金组织建立联系,合办国际诗歌节。总之,我们将竭尽全力,弘扬海南大学声名和诗歌风习,扩大海南大学和诗歌文化之影响。
中心成立当年,即准备与国外基金会合作,在海南大学举办国际诗歌节,争取在二年内申请到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点。在条件成熟时创办诗学杂志。
海南大学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已经引进或正式在编的有著名诗人多多教授,诗评家耿占春教授,现代诗学研究者、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段从学。正在引进中的还有现在深圳电影制片厂任职的著名诗人王小妮(深圳大学客座教授)、现在作家出版社工作的资深评论家唐晓渡和旅居德国的著名诗人萧开愚(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等。
可以预期,在一批具有广泛影响诗歌界人士的努力和带动下,在海南大学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下,“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能够在教学、科研方面产生扎实的成果,并且成为国内大学诗学研究和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一个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学科,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走出一条新路。促进人文精神在海南重新崛起和兴盛,让海南大学成为新时代的诗歌圣地和诗歌中心。 海南岛的原住民是黎族,他们是历史上开拓海南岛的先驱。是中国目前10个人口超百万的民族之一。黎族在海南岛上的历史,有史可证的年代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黎族历来都是以土著自居,称岛上其他民族为“美”(客人的意思)。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三亚、东方、陵水、乐东、保亭、昌江、白沙等9个市县。以五指山区为中心向南呈扇形分布。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人口约124.86万人(2000年统计数字),占全省总人口的15.87%。黎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上,创造了灿烂而独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进步,以及社会文化的趋同化倾向,黎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消失。其中很多物质民俗和文化民俗的遗产,如不加以抢救性挖掘与整理,必将永久消亡。这对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是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这不仅是在保留历史,更重要的是整固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从学术角度对黎族民族文化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形成高潮。这期间有些学者做过一些调研,出版过数种著作。期间,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是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1931年-1932年两次到海南黎区作田野调查,在1937年出版了德文著作《海南岛民族志》。广东省的一些民族研究学者,对海南黎族曾进行过规模比较大的综合考察。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是中南民族学院调研组,在1954年7月至1955年1月间对海南22个黎族村点的调查,结集为《海南岛黎族社会调查》(广西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二是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广东省课题组民族研究学者于1956年11月至1957年2月对海南黎族村落的调查,结集为《黎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限于当时历史条件和学术视野,这些论著都有相当大的局限。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原广东省的一些黎族研究学者陆续转向对其他民族研究,中央的一些民族研究机构(如社会科学院下属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虽然也有黎族研究人员和课题,但大都处于个别和个案的研究状态,科研成果稀少。难以进行大规模和深入系统的研究考察工作。
对黎族文化的系统考察研究因此陷于长期停顿状态。随着现代化浪潮由城市推向乡村,黎族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许多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正在加速从现实生活中退出。可以说,对黎族生存状况所涉及的一些文化遗产的考察带有抢救性质。海南大学作为海南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对黎族文化考察研究负有特殊的责任。
黎族研究中心2003年由海南大学批准成立,由孙绍先教授兼任中心主任;周伟民教授为顾问。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学萍(黎族)为名誉顾问。 海南方言研究所简介
海南大学海南方言研究所于2003年10月在原文学院海南方言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现有研究成员4名,都是兼职语言学教师。研究所是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语言学科的主要学术支撑,还承担着本科生、留学生教学以及普通话测试等工作任务。
原海南方言研究室与厦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调查了海南闽语11个点,调查报告正在整理出版中。
研究所成立以后,在一无经费,二无编制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埋头进行田野调查,累计调查海南闽语30个点,儋州话、客家话、军话各一个方言点,临高话6个方言点。
研究所的口号是“不空谈,做实事,向国际水平看齐”。我们向老一辈专家学习,坚持“田野第一,老派优先,语音、词汇、语法、民歌并重”的原则,记录了百万字的珍贵语料。
这两三年,研究所成员陆续在《中国语文》、《民族语文》、《语言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海南岛语言研究论文,还有一些论文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宣读。目前,研究所一方面补充调查的结果,整理出版,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开展黎语濒危方言调查。
海南的语言及其研究现状
海南岛是我国公认的语言复杂地区,有闽南系的海南话,粤语系的儋州话、迈话和疍家话,有客家话、军话,还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临高话、村话、黎话,另有苗瑶语族的苗话以及与南亚语有关的回辉话,它们与汉语共同语差异很大。海南岛汉语方言与壮侗语族语言长期融合,使得海南岛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我国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海南方言是在海南岛这个特殊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海南方言属于地域文化现象之一,研究海南方言在语言学方面有重要意义,也可以得到有关海南历史、文化、民俗方面的重要资料。方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取之不尽的宝贵源泉。对海南研究来说,历史文献资料或有缺乏,家族谱牒也可能部分造假,语言却不能。每一种语言和方言都是一个古今成分并存的异质体,研究海南方言,通过共时比较与历史比较厘清历史层次,将大大有助于研究海南人的迁移历史、他们与国内及东南亚其它地区族群的关系等。对于没有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来说,语言跟遗传基因一样,是研究其历史的直接材料。
语言是一种存在于人口头的资源,不象矿产资源,不挖掘它仍然一直存在。一代人死了,这代人口头的语言也随之而去,下一代人的语言必有变化。海南岛的语言属于弱势语言,随着普通话的强力影响,海南语言和方言正处在快速消失的过程中。就汉语方言来说,据我们调查,50-60岁的一代与80左右的老人语言差异已经明显,沿袭数百年的文读系统几近消失,只有白读系统仍在保留,但是中青年人已经有好些白读词不会说了。
黎族号称有百万之众,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估计不足50万。这50万中也汉化越来越严重,口音变化很大。侾黎中的侾炎支派本来就生活在黎族区的边缘一带,与汉人杂居,几乎都懂汉语,很多风俗都已明显汉化。杞黎中的堑对支派在1980年代初青年人就已经不懂黎语,保城支派早已用双语,现在的年轻一代大多已不说黎语,唯有通什支派多数仍讲黎语。
黎语中几个人数较少的方言境况更加堪忧。在昌化江下游的美孚黎人数本来就少,边缘地区的已经完全汉化,腹地的东方、广坝、江边、抱板四镇也是双语区了。本地黎1980年代就已经兼通儋州话,现在多数人又会讲海南话和普通话。黎语加茂方言的保亭县加茂镇,人口约1万,但真正会讲黎语的不足三千。人类学家李露露1993-94年调查时就发现,加茂黎通晓汉语,青年人不讲黎语。如此下去,要不了15-20年,加茂黎语就会消失。相关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特征更是荡然无存,只能在书中读到、在博物馆里看到。如果抢救不及时,书中也读不到、博物馆也看不到全貌了。
海内外语言专家历来看好海南岛这个宝库。1930年我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先生率先登上海南岛,调查了海口、临高、乐会(今琼海)三地的方言。1950年代国家组织了海南岛语言调查,积累了第一批海南岛语言资料,此后陆陆续续出版了一些学术著作。
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台湾、新加坡学者详细调查了海南岛语言。如50年代到80年代,桥本万太郎曾调查过海南文昌话和临高话。70年代台湾学者丁邦新调查过儋州话,张光宇调查过海口话,何大安调查过琼海话和澄迈话。80年代到90年代新加坡学者云惟利调查过文昌话。国内1950年代詹伯慧调查过万宁话和三亚军话,50年代至70年代欧阳觉亚等人调查过黎语,1980年代欧阳觉亚、郑贻青调查过村话、回辉话,1990年代梁敏、张均如等人调查过临高话。1990年代以后,又有国外学者来调查三亚回辉话。
目前国内外出版的海南岛语言研究专著有:欧阳觉亚、郑贻青《黎语简志》(1980年),欧阳觉亚《黎语调查研究》(1983年),丁邦新《儋州村话》(1986年),云惟利《海南方言》(1987年),社科院民族所《黎汉词典》(1993年),苑中树《黎语语法纲要》(1994年),符昌忠《海南村话》(1996年),陈鸿迈《海口方言词典》(1996年),郑贻青《回辉话研究》(1997年),梁敏、张均如《临高话研究》(1997年),欧阳觉亚《村语研究》(1998年),刘剑三《临高汉词典》(2000年),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2003年)。另有一些学者发表了单篇论文。
海南岛语言研究中,老一辈学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亲临田野调查,得到一批珍贵的资料,他们的方法结论也给后人诸多启迪。而且,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非本地出身又非本地工作的学者,调查颇为不易。但是,前辈学者详细调查的,只是海南岛语言资源中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资源还没有挖掘。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后继研究人员缺少,以及海南省本土不重视,研究经费严重缺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预言:“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国家将不是靠军事,而是信息能力走在前面的国家。”作为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朝阳学科,今天的传播学不仅仅是服务于新闻、宣传、公关、广告等传统行业,更重要的是,传播学的诸多理论和发现还被应用到舆论战、心理战、信息战等非传统领域。这就是传播学之所以受到政界、学界、军界、商界一致推动的原因。
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12月。作为海南省第一家传播学研究机构,中心将充分利用海南省得天独厚的地缘政治优势,从微观(中国大陆)、中观(大中国区)和宏观(亚太地区)三个层次上开展国际传播和政治传播方面的应用研究。中心计划于近期从海内外聘请首批特约研究员。
海南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境内外部分知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大力支持。英国利兹大学传播学硕士课程负责人兼Media and Cultural Politics执行编辑Katharine Sarikakis博士、中华传播学会理事长兼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张锦华教授、香港电台新媒体拓展副总监张玲玲女士、《传播学论坛》总编阮志孝先生、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强先生(吉林大学行政管理学博士)等海内外同仁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新华网海南频道、《商旅报》、海南在线、传播学论坛、中国校长网、CN记者作家网、中国教育产业联盟网等多家媒体做了报道或介绍。
中心主任毕研韬副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国曲阜师范大学、英国考文垂大学和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于2004年7月加盟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为迎接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加强学校文科教学与科研,海南大学于2005年2月,整合相关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实体性研究机构——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1月,升格为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的省级文科研究单位。现任中心主任为赵康太教授(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成长中心主任林崇椰先生。
中心现收藏海南文献两万余册与海南相关的历史资料,各类谱牒、海南人文集近百余种。目前正在开展10个项目的研究。先后举办过2次学术研讨会。中心下设海南方言研究所、黎族研究所、海南省文化历史研究会、海南族谱研究室、周伟民唐玲玲工作室、东南亚文献研究所、琼崖地方史研究室、海南地方志研究室、海南现代文献研究室、特区经济研究所、特区法制研究所、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等。采用专兼结合的方式从事科研。
基地目前主要致力于四个方向的研究:
◆海南岛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海南岛物质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
◆南海疆域史地与南海诸岛研究;
◆东南亚文化及华侨研究。
中心除开展日常的学术研究活动外,还编辑大型学术丛刊《海南历史文化研究》,自2007年始,每年出版一卷。本着以学科建设带动科研的理念,基地正积极准备材料,做好2007年硕士点的申报工作,以便后续人才培养。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具体负责实施。非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测试站组织的测试结果,一律不作为普通话水平的凭证。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资格证书测试。根据测试评定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等级,为国家正在逐步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服务。有关行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国家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是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
❹ 澄迈县有哪些基金会
澄迈教育科技发展基金会---基金会理事长王川信
澄迈福山教育基金会
澄迈县戒毒基金会
海南澄迈永庆寺功德基金会.
❺ 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怎么样
简介:海南澄迈思源实验学校是经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批准,由香港言爱基金会捐资和海南省澄迈县人民政府共建的九年一贯全寄宿制公办学校。学校位于海南省澄迈县大拉农场,占地约100亩,2011年9月1日正式开学。
注册资本:125.9万人民币
❻ 重症肌无力怎样才能申请慈善救助
你可以加这个QQ群:141045241,去里面打听一下
❼ 海南有哪些上市公司呢
海南有上市公司21家、挂牌公司3家。它们是:
1.G海虹(000503.SZ);
2.*ST珠江(000505.SZ)、*ST珠江B(200505.SZ);
3.G海药(000566.SZ);
4.G海德(000567.SZ);
5.新大洲A(000571.SZ);
6.G金盘(000572.SZ);
7.*ST东海A(000613.SZ)、*ST东海B(200613.SZ);
8.中钨高新(000657.SZ);
9.*ST寰岛(000691.SZ);
10.G罗牛山(000735.SZ);
11.G燃气(000793.SZ);
12.G海高速(000886.SZ);
13.G欣龙(000955.SZ);
14.*ST罗顿(600209.SH);
15.海南航空(600221.SH)、海航B股(900945.SH);
16.G椰岛(600238.SH);
17.*ST聚酯(600259.SH);
18.*ST一投(600515.SH);
19.*ST华侨(600759.SH);
20.G海盛(600896.SH);
21.美兰机场(0357.HK);
22.海国实5(400005.OCT);
23.华凯5(400007.OCT);
24.南洋3(400023.OCT);
❽ 香港言爱基金会
2009年6月3日 香港文滙报
【本报驻海南记者何玫、实习生查骥海口2日电】 本港慈善机构「亮睛工程慈善基金」获海南省政府邀请及香港言爱基金捐助,承担「海南省无白内障盲省」项目。继今年2月在海南儋州设立首个扶贫眼科中心「亮睛点」后,该项目的海口点、三亚点也同时开幕,标志
❾ 海南的有没有!!!
2007年4月,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发布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数字显示,王姓成中国第一大姓,同时还公布前100名的姓氏。虽然前100名没有符姓,但在海南,符氏子孙分布18个市县,总人口50多万人,侨居海外十多万人。海南岛内儋州、东方、文昌、白沙、昌江等市县符氏排名第一,全岛符氏排名第三 。
一千年前表现的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发祥于现在的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随着历史时钟的推移,他们的子孙逐渐搬迁到全国各地,如今“符氏家族”的子孙在追本溯源的时候,从未曾忘记他们的“根”在河南。
在海南原住居民是没有符氏子孙,符姓先祖从中国各省渡琼而籍居者共有五大支脉。第一位符氏开“下海”的先河,随后四位符氏也跟着“下海”,他们分别是元生、符盟、有辰、符诸、大本五人。如今,海南符氏子孙分散于全省19个市县和西沙群岛。
符氏入琼居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第一位入琼者是三十九世祖符元生,于公元891年奉命入琼抚黎。
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字安行,原籍河南宛邱,于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年),授广东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配陈氏诰封夫人,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生男龙养、龙宣、龙本,因抚黎有功,敕封万户侯,世袭五代,落籍文昌,卒葬文昌龙楼镇铜鼓岭,其公祖祠在龙楼昌美村。
如今,元生的后代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龙楼镇美昌村,东郊镇田尾村、排坡村、福田村、后村,公坡镇龙飞头村等。
四十二世符盟,字进勇,原籍河南宛邱,后居福建闽县。游国学,宦游武林。壮年仕及浙江提督。
符盟在闽配陈氏,生八子。宋初开宝年(公元968年)遇横事后携带长子慈润渡琼,籍居澄迈县美环村。在琼娶邱氏、王氏,也生八子。符盟祖祠位于临高县临城镇。
公元1025年,有辰奉诏渡琼抚黎。他为公雅四十三世孙,原籍河南宛邱,生于福建莆田,随父绳武官闽蒲田。
他入琼抚黎,累官广南西路、琼管司清化军指挥使,敕封万户侯。配邢氏夫人,居文昌淡水村,卒葬于此。长男宗系袭万户侯,领万州治陵水岭脚峒;次男宗铭袭万户侯,领琼州治琼山清水峒;三男宗举,袭万户侯,领崖州治琅瑁;四男宗安袭万户,领儋州治七坊。黎民均感惠畏其父子之威德,誓不敢背叛。
如今,有辰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抱罗镇、宝芳镇、文教镇、迈号镇、昌洒镇、翁田镇、潭牛镇、公坡镇、东阁镇、龙马镇、罗豆镇、会文镇、南阳镇、重兴镇、新桥镇、文城镇、头苑镇,琼山龙塘镇、云龙镇、灵山镇,琼海石壁镇、中原镇、福田镇,定安仙沟镇、岭口镇,万宁和乐镇,海口东山镇,雷州海安南兴镇等地方。
符渚,字镳渔,号龙门,以武魁任总管都元帅,于宋仁宗康定之年(公元1040年)由福建莆田县龛头村迁职入琼。
符渚配梁氏诰封宜人,续叶氏诰封夫人,生男敬德。符渚渡琼后定居琼郡那邑图,称为符村,卒后葬于原住地博苍坡,后迁移演丰瑶城坡。其后代子孙分别居住于文昌昌洒镇。
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字立斋,号静泉,元举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由福建莆田县坎头村入琼。籍文昌水涯村,任会同县(今琼海市)知县,配林氏,生男荛德、荛天、荛化,卒后葬玉阳山。其后代多居琼海市及文昌南部,其原祖祠在文昌会文镇龙所园村。
如今,大本祖子孙分布在文昌会文镇、潭牛镇、白延镇等。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符氏子孙为了让世界符氏子孙心连心,不忘记老祖宗,让符氏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符氏,发动成立了多个世界符氏组织。
1982年,为连谊符氏后人,纪念祖先,由海外符氏后人发起的纪念形式成立世界符氏恳亲大会。第一届符氏大会在台北举办,世界符氏恳亲大会每两年举办一次,2008年第十四届在符氏的发源地山东临沂举办。
世界符氏修谱委员会在海南成立,总部设在海口市。同时还成立了世界符氏基金会和符雅教育基金会。
进士名单(3名)
宋代:符确,昌化人,宋 宗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贾安宅榜(海南第一位进士)。
明代:符铭,琼山人,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陈榜三甲26名。
清代:符汉理,会同人,清高宗乾隆二十二年(1757)丁丑科蔡以召榜三甲89名。
举人名单(24)
宋代:符确(昌化,进士)
明代:符铭(琼山,进士)、符朝宗(琼山)、符仲新(琼山)、符元(琼山)、符九容(琼山)、符筌(琼山)、符贞(琼山)、符浚(昌化)、符进(昌化)、符文秀(临高)、符运(儋州)、符喜(宜伦)、符嗣(宜伦)、符笛(宜伦)
清代:符元礼(琼山)、符玢(临高)、符奇(文昌)、符汉理(会同,进士)、符汉清(儋州)、符凤纪(儋州)、符朗(儋州)、符焕章(儋州)
○美兰区演丰瑶城城符渚祖墓
○文昌昌洒淡村有辰、邢氏婆祖墓
○文昌龙楼铜鼓岭元生祖墓
○澄迈县福山多乐村符盟祖墓
○儋州市洛基南进将军墓
○东方四更符确东乡文物保护区
○海口东门新民海南符氏大宗祠
○文昌市文城符雅公祠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❿ 台湾话(又叫河洛话)真的是古代中国的官方话吗是哪一朝代呢
是的,河洛语是唐宋之前中国的通用语。
闽南话来自中原河洛地区,又称河洛语,堪称古代中国的普通话
闽南话就是泉、漳、厦、台等地闽南族群的母语,当然广义上潮汕话也应该被归到同一语系中。"离乡不离腔",谨守祖训,和先辈中原河洛人把中原语言带到闽地一样,闽南人移居到哪里就把闽南话带到哪里,漳泉两地的闽南人同样把闽南话带到了台湾。
宝岛台湾的闽南话的主流腔调就是漳州与泉州两地腔调大概按55%:45%比例融合的结果(这和相对后开发地区厦门岛的闽南话由泉州腔与漳州腔大致对半混合的结果非常非常地类似。
通晓三地口音的朋友们可以自行比对比对),同样地,闽南人也在向外移居的同时将闽南话带到了浙江温州、台州、海南和海外东南亚等地。
(10)澄迈基金会扩展阅读:
河洛话历史:
闽南方言又叫闽南话,也有人称之为“河洛话”或“福佬话”。闽南方言是在福建闽南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闽南方言的形成时间,至今学者们的看法仍不完全相同,但都认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见端倪。
根据史书记载,北方的中原汉人在不同历史时代因避战乱、平叛乱或逃灾荒等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优秀的北方文化,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语,为闽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不能排除当时闽地土著语言(古越语)对闽南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但是,不管是从当时汉人人数上的优势看,还是从闽南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可以说,在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跟本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
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虽然也吸收了土著语言的若干成分(从现有材料看,那是很少很少的),但最后形成的无疑是以中原汉语为主体的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虽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音方面(声调只计调类,不计调值),至少有85%左右是相同的。
词汇方面,有人选择了2500个常用词语做比较(不考虑语音形式,只从词源角度比较),至少90%是相同的。所以,泉、漳、厦三地的人们口语交际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