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官桥的地灵人杰
古往今来出人杰
官桥镇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
早在宋代,莲兜美村人林仲麟就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参加太学考试,获得第一名。庆元元年(1195年),宰相赵汝愚被诬奏擅权逐于永州,秉性忠直的林仲麟等6人上书伏阙,亦被放逐,时称“庆元六君子”。嘉定七年(1214年),仲麟登甲戌科进士特奏名,官终广东都府参军,卒赠忠谏大夫,墓葬仁峰村内园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弟林仲虎,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中第一名进士。仲虎曾被派出使金国,后金攻宋,仲虎赴金和谈获得成功,避免了一场战祸。宋开禧二年(1206年)宋出兵伐金兵败,金兵乘胜大举南侵,宋城邑相继沦陷。在此危急之时,仲虎力请于朝,得千余强弩手驰援宋军,击退金兵,解和州之围。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
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年间生于驷岭村,其兄林嗣桢曾任广州府总兵官,嗣环为明崇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当年尚可喜、耿仲明两藩王南征广东时,林嗣环随军南下,历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今广东雷州市及海南岛),兼理学政,驻节琼州,在任多惠政,得民众称赞。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落职,便携眷往杭州,寓居西湖。嗣环博学工文,著有《铁崖文集》、《诗集》、《岭南纪略》、《湖舫集》、《荔枝谱》等。古人称嗣环:“铁崖奇人也,为文章光怪百出,宁骇俗,毋犹人,其礌砢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新中国成立后,其《口技》一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
现代的官桥更是人文蔚起。陈福接,吾宗村人,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长,他是银河10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具体研制者,多次立功受奖,并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的证书。吾宗人陈金池,先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新疆武警总队队长、第一政委、纪委书记、新疆高级法院党组书记等职,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之子”节目中对他作采访报道。
海外也有不少官桥籍人的知名人士。祖籍驷岭村的林和合是新加坡知名社会活动家,国会议员,曾任新加坡教育局长和经济建设局局长。在马来西亚,祖籍驷岭村的林敬益是该国知名社会活动家,马来西亚民政党主席,国会议员,先后荣任马来西亚政府掌管新村事务的特别任务部部长、原产业部部长、初级产品部部长,曾荣获马来西亚元首授予拿督斯里荣衔及雪兰莪州苏丹授予拿督荣衔;祖籍莲美村的林俊錂为马来西亚槟城会馆主席;祖籍赤岭村的林玉质荣获马来西亚吉兰丹州苏丹授予拿督荣衔。在印尼,祖籍山珍村的黄超龙曾任印尼泗水中华总商会会长及中华总会主席;祖籍莲兜美村的林清忠和祖籍吾宗村陈清江,分别担任印尼井里汶和峇厘的中华总会主席;祖籍赤岭村的林成章曾任印尼林氏基金会主席及印尼林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在缅甸,祖籍仁峰村的黄华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多届理事长及名誉事理长。在香港,祖籍赤岭村的知名爱国人士林诚致,曾于国庆节时率先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先后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第九、十两届理事长、香港福建体育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董事、香港安溪同乡会名誉会长等社团要职,连任福建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并应福建省委统战部之邀,率香港福建同乡代表团来闽参观旅游。在台湾,祖籍莲美村的林清溪曾任台湾台北安溪同乡会理事长。他们都为团结安溪旅外乡亲、发展当地和家乡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B. 九牧林氏的繁衍播迁简述
泉州霞洲宋九牧后裔繁衍播迁海内外,自宋代至今,历经千年沧桑。目前资料显示,派衍的外地区主要有港澳台、菲律宾、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等地。在泉州南安著名侨乡梅山林坂一带,包括码头内柯等地,仍有大批宋九牧后裔聚族而居,林坂族谱记载,有明嘉靖年间迁往广东潮汕惠来等地,还特别注明渡海迁台的史实。以迁台竹园派为例,该派在台湾已发展成一大族,早在八十年代就派人来林坂寻根谒祖。此外,谱载还有居印尼、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而以菲律宾人众最多。菲律宾宋九牧后裔,多年来一直关心桑梓,捐巨资兴建学校教学楼,设立教育基金会,兴建乡村水泥大道,树立牌楼取名长林古道,寓意纪念林氏祖源。 元中叶,泉郡林伋公八世孙仲弦,由霞洲拆居石狮市莲江(莲埭)村立族,传衍族众万余,支派分布蚶江,五堡,石狮等乡镇及东南亚各国,是石狮一带一大望族.
元末至正年间,宋九牧后裔林锡昌,由霞洲至晋江西滨桂林里.肇居繁衍十三个自然村,除旅居内地和港澳台,菲律宾,东南亚,欧美等地外,现在人口一万三四千人,也是晋江侨乡一大望族。
泰国林氏,是当地一大名们望族,在华侨社会名声很高,他们为发展中泰友谊做出巨大贡献。在泰国林氏当中,有很多是来自广东揭阳一带的,但追根溯源,即可追溯到泉州霞洲的宋九牧,根据《泰国西河林氏族谱》的记载,泰国宋九牧林氏世系是从泉州霞洲林伋公开始的。除此之外,在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各国均有宋九牧后裔分布。
C. 请问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透堡镇中姓杨的在杨氏里的哪一支
透堡姓氏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 更新时间:2012-2-24
网站简介透堡基金会透堡计生宣传栏家乡新闻历史文化慈善名人同学聚会慈善基金会民俗风情家乡相册便民服务娱乐天地走进校园方言文化单位商店谈天说地
(一)杨氏河南固始人杨宅仁随王审知入闽,迁建宁(今建瓯一带)。其元孙杨熙于宋端平间(1234年至1236年)以腊胜携三子徙居安德里陇柄村为迁透始祖。明嘉靖42年(1563年)裔孙继林复迁入北街陇柄埕发展子孙。(二)黄氏唐景福间黄琮(河南固始人)跟从王审知南下入闽,授闽清县令。朝廷腐败,社会动荡,弃官避隐官坂乡下濂弥勒地方。乾宁元年(894年)迁透堡为黄氏始祖。历8世裔孙豫、刮、慎从等三兄弟分为孟(马头)、仲(高墙)、季(寺后)三房。仲房于18世黄世铎另分新高墙支派。(三)郑氏岭兜郑氏:据郑思肖的“菊山翁家传”记载:郑氏得姓于周宣王母弟桓公受封之后,至晋永嘉间(307-312年),分派入闽居于连江东导村(即今透堡)。但郑氏清道光间始修族谱却记载始祖郑朝辅于唐末由河南固始随王审知入闽,经江西转粤至闽中定居透堡,比郑思肖宋代所述时间迟500多年,据查对后者记载有差错。井窟郑氏:明正德间(1506-1520年)始祖郑必昌经商,由长乐福湖肇迁透堡下街定居。塘里郑氏:郑贤安于清乾隆间(1736-1795),由下屿前厝迁入塘里定居。北街郑氏:清雍正间(1724-1735年)始祖郑寰由下屿前厝迁入透堡。(四)林氏田乾下街林氏:唐末林徐庆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其子孙林恩坤于宋宝祐间(1253-1258年)由连江道沃始迁安德里田乾居住。又经10世林佛养于明正德间(1506—1520年)徙居下街为始祖。二、埕里林氏:开山始祖林洪,元朝人,其先世由光州固始从王入闽,经数传迁透堡北街。三、上澳林氏:汉浦林旬于明奉武间奉红牌事例拨屯耕,始居安德里上澳。四、凤坂林氏:始祖林元乡于清初避灾荒由榕城凤坂墩徐宅境迁入北街后门厝,现有祖厝一百多平方米。五、东林派林氏:长乐东林派林能斌于清道光间迁入透堡为始祖。(五)王氏彭厝与龙溪王氏:王审知胞兄审邽之子王延最,不满朝廷间骨肉相残,争权夺利。避气游览各地。隐透堡娶彭延年将军之女为妻,为王氏之始祖,时为五代后梁贞明3年(917年)。后其子孙有彭厝与龙溪王氏。尖墩王氏:始祖王元懋于宋庆元间(1195—1200年),迁入尖墩居住。(六)陈氏馆读陈氏:北宋间陈汝载避乱南迁入闽,其子孙陈忠、陈恩于元末迁入馆读村。岭兜陈氏:宋代陈世本迁杨厝街双楼地方经13世又迁岭兜为拱头陈一个派系。北街陈氏:其祖宗陈乃新于清乾隆间(1736—1795年)由马鼻南门迁来透堡。(七)刘氏河南光州固始人司马贻孙跟随王审知入闽,至13世龙岩州迪功郎刘唯远元代由长乐迁龙头村为始祖。(八)李氏李华自古田杉洋李洋房出祖定居罗源崎柄角营。子三,长居下禀,次子定于明代迁透堡为始祖。三子故迁福宁水浒城。(九)吴氏南门吴氏:始祖系福清玉融岐阳吴氏后裔吴世相清初迁入透堡南门兜。炉山下吴氏:明代吴昭进住丹阳磨下,清康熙间曾孙吴熊迁炉山下为茶洋派始祖。(十)许氏许尧甫随王审知入闽,迁永泰渔坑。转闽清灵洞石溪,经数世清乾隆间许时著入迁馆读村为始祖。(十一)颜氏颜岐颜氏十四世孙右峨于清乾隆间迁入透堡龙溪里。(十二)郭氏明嘉靖间(1522-1565年),郭宗周由龙溪迁马鼻仓前郭子墩,其裔孙郭敏轩与黄陈两姓居住土安(阪),至康熙19年(1680年)郭际隆定居透堡。(十三)赖氏始祖赖钦士于元代自永定迁透堡大溪里发展子孙。(十四)毕氏岭兜毕氏始祖毕起祥,由河南迁福州,转徙连江下洋,明末挑佛担为人抽忏,入迁透堡。(十五)谢氏龙山谢氏燕墩分派谢长辉携子友义,于清初迁入北街为始祖。(十六)冯氏明天顺二年(1459年)冯汶率子志凌、志厚迁宁德洋中土坎村,其裔孙冯新于清初迁入透堡为金鸡冯始祖。(十七)蔡氏蔡安甫于清初买茶油换元宝灰入赘陈家,为塘里蔡氏始祖。(十八)廖氏廖定海原籍长乐后迁顺昌又迁龙岩,其八世孙廖克财定居岭兜为始祖。
转载自透堡镇志
D. 官桥有什么名人的事迹
古往今来出人杰官桥镇山清水秀,地灵人杰,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早在宋代,莲兜美村人林仲麟就于宋绍熙五年(1194年)参加太学考试,获得第一名。庆元元年(1195年),宰相赵汝愚被诬奏擅权逐于永州,秉性忠直的林仲麟等6人上书伏阙,亦被放逐,时称“庆元六君子”。嘉定七年(1214年),仲麟登甲戌科进士特奏名,官终广东都府参军,卒赠忠谏大夫,墓葬仁峰村内园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弟林仲虎,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以武举魁漕选及廷试,中第一名进士。仲虎曾被派出使金国,后金攻宋,仲虎赴金和谈获得成功,避免了一场战祸。宋开禧二年(1206年)宋出兵伐金兵败,金兵乘胜大举南侵,宋城邑相继沦陷。在此危急之时,仲虎力请于朝,得千余强弩手驰援宋军,击退金兵,解和州之围。后被举为右骑卫中郎将。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字起八,号铁崖,明万历年间生于驷岭村,其兄林嗣桢曾任广州府总兵官,嗣环为明崇十五年(1642年)举人,清顺治六年(1649年)进士。当年尚可喜、耿仲明两藩王南征广东时,林嗣环随军南下,历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今广东雷州市及海南岛),兼理学政,驻节琼州,在任多惠政,得民众称赞。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嗣环落职,便携眷往杭州,寓居西湖。嗣环博学工文,著有《铁崖文集》、《诗集》、《岭南纪略》、《湖舫集》、《荔枝谱》等。古人称嗣环:“铁崖奇人也,为文章光怪百出,宁骇俗,毋犹人,其礌砢郁积不平之气,直欲排山裂石作霹雳声。”新中国成立后,其《口技》一文入选中学语文教科书。现代的官桥更是人文蔚起。陈福接,吾宗村人,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长,他是银河10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具体研制者,多次立功受奖,并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的证书。吾宗人陈金池,先后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新疆武警总队队长、第一政委、纪委书记、新疆高级法院党组书记等职,中央电视台曾在“东方之子”节目中对他作采访报道。海外也有不少官桥籍人的知名人士。祖籍驷岭村的林和合是新加坡知名社会活动家,国会议员,曾任新加坡教育局长和经济建设局局长。在马来西亚,祖籍驷岭村的林敬益是该国知名社会活动家,马来西亚民政党主席,国会议员,先后荣任马来西亚政府掌管新村事务的特别任务部部长、原产业部部长、初级产品部部长,曾荣获马来西亚元首授予拿督斯里荣衔及雪兰莪州苏丹授予拿督荣衔;祖籍莲美村的林俊錂为马来西亚槟城会馆主席;祖籍赤岭村的林玉质荣获马来西亚吉兰丹州苏丹授予拿督荣衔。在印尼,祖籍山珍村的黄超龙曾任印尼泗水中华总商会会长及中华总会主席;祖籍莲兜美村的林清忠和祖籍吾宗村陈清江,分别担任印尼井里汶和峇厘的中华总会主席;祖籍赤岭村的林成章曾任印尼林氏基金会主席及印尼林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在缅甸,祖籍仁峰村的黄华庆曾任缅甸安溪会馆多届理事长及名誉事理长。在香港,祖籍赤岭村的知名爱国人士林诚致,曾于国庆节时率先在香港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先后任香港福建同乡会第九、十两届理事长、香港福建体育会会长、香港中华总商会董事、香港安溪同乡会名誉会长等社团要职,连任福建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并应福建省委统战部之邀,率香港福建同乡代表团来闽参观旅游。在台湾,祖籍莲美村的林清溪曾任台湾台北安溪同乡会理事长。他们都为团结安溪旅外乡亲、发展当地和家乡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E. 林姓双十节,每年农历十月初十,博白客塘林氏的一个节日。它起源于……
1949.10.10
F. 林性的历史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黄帝高辛氏之后商朝比干,属于帝王赐姓为氏。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州)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因而,后人赞誉之“能成命百物”。春秋后期被后世尊奉为华夏族之共同祖先“人文初祖”。周武王还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别为他赐姓林,称林坚,从此便有了林氏。唐朝的林宝在《元和姓纂》中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氏的最大支派,使源于周平王次子林开、鲁国林放、鲜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后的林氏无一能及。再后来,这支林氏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比干
林氏族人大多尊奉林坚为得姓始祖。
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平王的世子姬开,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东周时期,周平王姬宜臼有庶子名开,字林,其子孙以字为氏,称林氏,因周平王建都洛阳,故此支林氏起源于河南,也为河南林氏。宋郑樵在《通志》中记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周平王即位于公元前770年,在一批贵族和诸侯的护卫之下,他将都城迁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自此之后,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小国的能力,进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个大动乱与大混战的特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姬林的生母不是周平王正室,所以在皇室中地位较低。后来,他的子孙改姬姓为林氏,成了林氏又一支主要宗脉。这支宗脉初始活跃河南郡一带,因此在族谱上以“河南林氏”相称。
起源三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林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林衡,又称林人,是西周中期开始设置的机构官称,主要负责掌管林木,并负责植树造林,养护浇灌等,包括王族园林。如同今日的林业部以及园林局的职能。林衡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设有林衡令一人,史一人,下士二人,役四人,机构精简有效。在典籍《周礼·地官·林衡注》中记载有注释:“竹木曰林,水衡曰衡。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
在林衡令、林史、林士、林役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林衡氏、林史氏、林丞氏、林役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林氏,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把国都南迁到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将原鲜卑族复姓丘林氏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氏。
北魏孝文帝元宏曾经下令把鲜卑族“丘林”一姓改为“林”和“丘”这两个汉姓。此后,又有一部分鲜卑族人取林为姓了。
起源五
源于高山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中国台湾省阿里山区及东部山区,居住着一个土著民族,现中国大陆业界通称其为高山族。其实他们是中国古“百越族”迁居台湾的一个分支,世居林木茂密之地,因此有以林为汉姓者,姓氏学上称之为原生姓氏,或拟生姓氏。高山族,多居于台湾岛和海南岛,但也有一部分散居于祖国大陆各地。今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约有高山族同胞二百余人集居,是大陆高山族同胞居住最集中而且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在高山族同胞中,多有取“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起源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布萨氏,满语为Busa Hala,汉义“很氏、多”,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仆散部,金国时期亦称女真仆散氏,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⑵.满族林佳氏,满语为Li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乌喇(今吉林永吉),后多冠汉姓为林氏。
编辑本段得姓始祖
林坚、姬开、林逋。
编辑本段各支始祖
林禄:字世阴,黄门侍郎,世居济南迁下石梓乡。随晋元帝南渡,建武元年丁丑(317年)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黄门侍郎,以讨杜发功迁昭远将军、散骑常侍,充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乙酉(325年)诏归朝奉勅守晋安郡因家焉。即园泉州是了。唐追封晋安郡王,遂为入闽始祖,享寿六十有八,缢九龙岗龙马毓奇穴乾山巽向详上墓图丙。妣夫人苏氏、孔氏。二氏与夫合葬,生子二:景;暹。是为江西兴国林氏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林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七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一千六百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左右。
先秦时林姓首先活动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进入东周后,林姓已经散布到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在随后的秦汉时代,济南林氏一直占据了林姓群体的主导地位。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北部战乱、中原板荡,林姓随中原居民向四周迁移,林姓已经西南到四川,东南抵江浙,西晋末林姓已经渡过长江,越过南岭和武夷山,进入了两广与福建。唐朝两次由河南出发的南下福建移民,大批林姓先民定居于闽南,林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林姓已经出现在台湾。
宋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8%,排在第十九位。福建为林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林姓总人口的5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这三省林姓占林姓总人口的85%,其次分布于河南、江苏、江西三省,又集中了9%。以福建为中心的林姓聚集区已经形成。
明朝时期,林姓大约有7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5%,为明朝第二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林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几乎没有增长。福建仍为林姓第一大省,约占林姓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福建、广东、浙江,这三省林姓大约占林姓总人口的82%。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广西三省,又集中了10%。从中可以看到宋元明期间,林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向西南迁移,福建仍是林姓人口的聚集中心。春秋时,林氏散居周、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国宰相长林十五世林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时称“九龙十德之门”.鲁国林雍后人迁徙到齐、邹二郡(今山东淄博),汉景帝时分邹郡之地置济南郡,遂为济南林氏。
至晋代,有林坚八十一世孙林颖,林坚公四十六世孙,家族世为西晋重臣,由济南徙籍下邳梓桐乡,为下邳祖,徐州冠族,生有二子:林懋、林禄。长子林懋,任下邳太守,分出下邳林氏。次子林禄初任琅琊王司马睿府参军,黄门侍郎,后佐东晋元帝即位建邺(今南京),匡扶晋室,领合浦太守。晋明帝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奉敕守晋安郡。林禄为晋安林氏始祖.世代子孙,俱偕显贵。历晋、宋、齐、梁、陈诸朝,英才辈出,奕世簪缨。有“一王、二侯、九将军”之誉。其后都散居福建各地,今其后子孙遍及福建、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等地。
闽晋安林十世林茂于隋文帝开皇三年任右丞,定居莆田北螺村,子孙遂成阀阅,经文纬武,奕世簪缨,显贵南国。传至闽林十六世林披,兄林韬为阙下祖,弟林昌为台湾雾峰林家祖。批公生子九:林苇、林藻、林晔、林荐、林著、林蕴、林蒙、林迈、林蔇,同时擢为刺史。世称九牧林,尊公为九牧林祖。
武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建置漳州,由陈政之子陈元光任首任漳州刺史。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林孔著随从陈政(陈元光之父)将军在闽广征战,屡立战功,其后浦南(属今福建漳州市)、福州东园、兴化(莆田)及江浙两广。
唐末至五代十国,河南光州固始县的王潮、王审知入闽,立闽国,其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支系。有林延皓的“控鹤林氏”、林穆的“陶江林氏”、林硕德的“上街林氏”、“濂江林氏”、林廷甲的“福全后安林”等支。
根据公安部2006年7月“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的统计对福建福州户籍人口的姓名统计,福州市户籍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姓氏为“林”姓,共有970138人 ,排在前10位的姓名依次是:林芳、林辉、林燕、陈云、林伟。
根据1996年统计资料,大陆林姓人口约为1416万,林氏排在第16位,在中国南方林氏排在第4位,福建省林姓人口全约472万,占全省总人口14.8%,排在第一位;广东省林氏约311万,浙江省约184万,台湾地区林氏约200万,韩国约100万,其他地区约500万,在全球约2千多万;林姓人口密度最高为福州、莆田、闽南、粤东及台湾。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之乱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晋朝时期移治历城(今山东济南)。北魏时期改为齐州。宋朝政和中期升为济南府。元朝时期则为路。明、清两朝均为府。民国时期废府改为山东省省会市。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东汉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将临淮郡改为下邳国,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其时辖地在今北至江苏省新沂县、邳县,南至安徽省嘉山县,东至江苏省涟水县、淮安市和清江市一带。东晋时期辖地在今江苏省睢宁市、邳州市一带地区。大金国移睢宁到西北古邳镇。明朝时期废黜。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晋安郡:亦称南安郡。东汉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置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隋朝初年即被废黜,一说是在宋朝初年被废黜。
堂号
济南堂:以望立堂。
下邳堂:以望立堂。
南安堂:以望立堂。
晋安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据林氏族谱载,林氏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九龙堂: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在客家人中,林氏的郡望还有西河郡,原因为其中一支林氏客家人的始祖来自西河郡(今郑州附近),其堂联为“九龙世泽十德家声”。
九牧堂: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子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1950年共修谱十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氏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已毁于1921年地震。属于三级古迹。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顶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内。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区林氏宗亲,为缅怀林氏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却不失古色古香。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朴质之风。但却也免于“九二一”(公元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编辑本段家谱文献
全国林氏光远堂族谱,(民国)林氏光远堂众孙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修篡,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贵县维新印务局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林氏宗亲录,(民国)林清墩编,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旅顺林氏谱书,(民国)林尚贤修订,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大连市图书馆。
江苏常州迁常林氏家谱二卷,(民国)林文涛主修,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鄞县新江林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林庆芳、林纯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西林家卤林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象山岙底林氏宗谱一卷,(民国)吴显龢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安徽宿松林氏谱牒,(清)林常植等增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安徽潜山潜阳林氏族谱三十八卷,(清)林氏三系合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林氏开闽分支总谱,(明)林鸣盛序,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闽林大宗世谱六卷,附材氏入闽世系总图,(明)林炳麟等修,清嘉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
福建仙游仙溪林大宗祠族谱,(民国)林弁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仙游印书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莆田仙游县档案馆。
福建泉州清源林氏李宗谱草创卷之三,著者待考,传抄泉州林李氏藏本。现被收藏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
福建晋江万华林氏族谱,(清)林志坚撰,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南安林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福建安溪福清分派横溪林氏族谱,(清)林文篆再录,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
广东番禺林奉恩堂族谱,(民国)林懋康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澄海南砂林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林元秀纂辑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十七~二十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揭阳重辑长山林氏世谱,(民国)林右叙重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潮安兴昌印务局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林氏族谱一卷,(民国)林天椒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档案馆。
林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西河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林氏续修宗谱,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戊子年(公元1948年)九牧堂铅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编辑本段字辈排行
福建漳浦乌石林氏字辈:“汝允仕敬敦廷夫德君希思日升恒万寿松柏茂辰维皇降福山阜冈陵保定尔禄”。
福建漳浦港头林氏字辈:“用邦匡确文汝甫仲吉升贻燕垂卿伯世德永尔昌展成振家远同会衍庆长”。
福建石狮林氏字辈:“信恒有树启鼎登先士志维经世孙谋在振宗忠孝承光德英伟裕后徽”。
福建石狮东园林氏字辈:“朝经贤克日安邦载佑和亨贞乔木蟠根大深谷奇兰鲜忠孝家声远奕世子刊贤”。
福建石狮玉山林氏字辈:“基宏际式正士文章华国器树德为根本(讳行)贻孙谋燕翼子诗礼传家声簪缨以显宗(字行)”。
福建平和林氏字辈:“尔子克硕郁懋名章奕振滋光丕赞乃宏贻谋孔长蕃衍炽昌式昭猷训德绍芳阳”。
福建莲江林氏字辈:“云士文华荣肃艾哲谋圣积善有余庆材为邦国宝滨海川山秀含生钟毓灵(讳行)善言君子德恭宽信敏惠存心本以仁学乃子孙珍礼义传家法明德在新民(字行)”。
福建岐岭林氏字辈:
福建金紫林氏字辈:“思永居继先伯道日绍节太原若亿万德良克”……(从三十八世起各分支另立)。
福建厚泽林氏字辈:“式秉邦逊克承大勋敬章君德统绪为昭子孙千亿诗礼传家”。
福建钞坑林氏字辈:“孟元高振起辉光玉树荣时承雨露润日映枝叶新”。
福建永春林氏字辈:“联芳超祖德统绪尚仁慈才美启宗徽传心通孝友”。
福建锦江林氏字辈:“维道世士秩迪德为敦本登科以显宗忠孝传家永(讳行)子孙良有智邦国振家声存心宜守志学古重勤修(字行)”。
广东揭西金坑林氏字辈:“乔木盘根大瑞日应茂时绍有开元俊振拔兴世基乞旺春常在群英乐载熙忠国之精干修身学礼诗双桂流芳远九龙毓秀奇祖德宗功盛人文蔚启宜”。
广东揭西钱坑,阳夏林氏字辈:“渭甫永惟崇伯宗尚子叔乔世登兰玉盈阶秀贤良应运生养恬安迁素忠孝衍先声端穆贻芳远义扬肇业宏奋庸昭伟烈继武振鸿鸣松茂千秋盖鹏飞万里程”。
广东潮安林氏字辈:“叶道资宏毅安邦本孝忠一经贻典则万载畅宗风绎理期居敬临民雅所先昭兹绳祖武念在即薪传”。
广西灵山林氏字辈:“林家世运长为善业能昌源流思福建远祖念宾阳”。
贵州毕节林氏字辈:“鹏栖生单中怀土发枝作绍茂登科文明开国选全兴正连长祖烈家声远腾辉百代昌积善源生裕敦仁品自崇安平知运泰和协兆年丰望峻惟山类心清与鉴同高材称座辅厚禄爱恩隆”。
辽宁庄河林氏字辈:“文鸿辉成德义普克绍先世家永庆吉福泽同海天”。
山西文登林氏字辈:“植光培钟汝懋辉基钧治乐荣增鉴法,树炳坛锡济桂煜垣铨浚楷(火昆)尧镜清本熙堂锦泽朴焕在铭淞”。注:山东荣成、威海、烟台、乳山、栖霞、牟平、海阳、辽宁大连等地林玉后裔各分支亦使用该字辈。
广西博白林氏字辈: 原籍福建莆田,由闽入粤,明朝中期陆续迁入博白,字辈“道学辉宗为国宝,文章献世步云衢。明堂承运家声远,兰玉奂衍德泽延。”
编辑本段古代名人林禄
披肝沥胆,匡扶晋室,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林禄
"天上圣母"信众过亿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 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妈祖.
至近当代,林氏一族更是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林默娘:"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G. 林凤的贡献及成就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4月21日,林凤跟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任命林凤率水师为前锋。林凤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台湾收复后,林凤奉命率部队到台南县曾文溪北屯田,开荒种地,开辟营盘田。在他领导下,把一个荒芜的地区变成村社,荒地变成良田,成果显著。他为开发台湾披肝沥胆,作出了巨大贡献。
林凤因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立过大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官授统领水师署总兵、都督佥事。康熙二年(1663年)林凤34岁,癸卯科中武举人,任大武镇总兵,功加左都督。
清康熙三年(1664年),福建总督李率泰约合荷兰人攻打台湾。荷兰侵略者军队重占台湾鸡笼(今基隆),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命勇卫黄安督水陆诸军,并以林凤为先锋,进攻鸡笼荷兰侵略军。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荷兰侵略者被打败撤出鸡笼逃遁。林凤在这次战役中勇敢战斗,奋不顾身,最后壮烈牺牲,为保卫宝岛台湾献出自己的年轻宝贵生命。时年是康熙七年(1668年)农历十月初五未时,林凤时年39岁。 为纪念林凤之功绩,郑经将台湾林凤屯兵垦荒的台南曾文溪北命名为“林凤营”。林凤成为“林凤营”始祖,据传还建立将军庙奉祀。“林凤营”在台南县六甲乡六甲西2.5公里处,为龟港村一部分。“林凤营”是郑成功时代闽南人开发屯垦台湾的著名纪念地,名字沿用至今,常有人到此考察参观。此地属嘉南平原,盛产稻米、甘蔗、水果。现成为台湾一重要市镇和郑成功开发台湾纪念地。
为表彰林凤曾任统领水师署总兵官、都督佥事及他的卓著功勋,朝廷赐封“元戎”、“忠义”牌匾,今仍悬挂在康美村祖祠“林氏家庙”大厅。受祀台南忠烈祠,林凤墓原葬“林凤营”,其墓志铭仍珍藏于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由其弟林凤翀(康熙五年武举,传亦为郑氏麾下将领)把林凤墓与夫人吴氏从台南迁回东山岛同葬于埔头村外埔山洋仔坑。墓葬至今完好,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墓志铭现仍存台北市国立历史博物馆。林凤及其族亲部分定居于台湾林凤营、宜兰、基隆、台南、彰化等地。林凤祖厝在康美村“楼内”(即康美郑成功城堡内)林氏家庙祖祠后面,现尚存。林凤为收复台湾开发台湾保卫台湾作出巨大贡献,他的事迹永载史册。两岸同胞永远纪念这位郑成功部将林凤。
在台湾的康美籍乡亲十分热爱家乡思念祖家,常回祖家寻根认祖,多次组织返乡省亲团,有一次组织“台湾康美林氏宗亲致敬团”近百人回乡探亲。台湾林氏乡亲还热心捐建中小学教学楼、广场、榕树公园等,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会等,台胞林氏宗亲说:“我们要认祖,加深骨肉情,让台湾林氏子孙,世世代代永不忘本!”
H. 冰心的简介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省长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