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徐一平的个人简介
1977.00—1979.05北京外国语大学(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
1979.05—1979.09 留校任教。
1979.09—1981.07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研究生,
1981.09—1982.07 参加第二期全国日语教师培训班》学习。
1983.00—1989.00 公费派赴日本神户大学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为《关于现代日语疑问表达方式的研究》)。
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关于上古日语否定辞之研究》)。
1989.00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任讲师,副教授。
1994.05起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合办的研究生院级教学及研究机构)副主任。
1995年聘为教授。
研究方向
日本语学,中日语言对比研究。
『贰』 连云港经济变化
凝聚发展后劲——让连云港不再沉寂之四
“从某种程度上讲,连云港的开放不够主动,连云港人思想不够解放,往往是有风险的不敢干,难度大的不愿干,无先例的不肯干。”谈起连云港为什么发展不快,连云港市统计局刘军这么分析。
现在,情况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在连云港开发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两个月才休息了半天,现在是“白天不开会,中午不回家,节假日不休息”。“表面上看,是来的投资商太多,实在忙不过来;往深里看,是观念发生了变化,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连云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市委书记王建华说,“观念正在改变,资金也在不断引进,现在最缺的还是高素质人才。”
对此,江苏连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文军的感受更为深刻,“我们公司准备在境外上市,急需既会外语又懂金融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在连云港很难找到。”
事实上,连云港这些年一直在大力引进人才。“十五”全市人才总量以年均5.56%的速度增长,2005年末达到23万,其中各类高层次人才7141名。但是,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比,这还远远不够。
“以前我们每年也从外地招聘很多人才,真正留下来的不多。”连云港人向我们介绍说。
“人才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一个互动规律,经济总量与人才引力呈正向关系。” 连云港市人事局局长吴建成分析说,经济发展了,人才就会源源而至。目前连云港对人才吸引力还不是特别强。
怎么办?王建华说,“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就人才问题将牢固树立“第一资源”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引进并重,力争新的突破。
“222”人才引进工程就是连云港市为此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介绍,“十一五”期间,连云港每年拟引进非师范类本科学历人才2000名、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职称的人才200名、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的人才20名。
“我们还要充分整合海外人才信息资源,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系统库,提升人才开发的外向度。”吴建成表示,连云港将不断创新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手段和方法,建立海外留学人才联系与聘用的长效机制。目前,他们已建立留学人员创业启动基金和科技活动帮扶基金,鼓励留学人员领衔承担国家及省市重点科研开发项目、高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投资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聘任海外留学人才担任技术领导职务、高级顾问或咨询专家。
按照“人才强市”战略,到“十一五”
末,连云港人才总量要在全省省辖市实现进位、在苏北鲁南地区实现进位、在沿海开放城市实现进位,达34万左右,年均增长8%,每万人中的人才占有量也要达到680名左右。
创新工作机制
“发展战略已经清晰,关键在于抓落实,这才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落实最终靠什么?还得靠我们的工作机制。”王建华说。
制定决策不易,落实决策更难。
2005年,连云区开展了一次震动全市的机关作风集中教育整顿行动,对63个单位的工作状态进行了暗访。在连云区、开发区联合召开的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区领导做了3件事。第一,请全体干部观看暗访时拍摄的录像,对办事态度冷淡、上班时打牌、吃瓜子、玩电脑游戏等行为公开曝光;第二,当众宣布处理11名“不在状态”的干部:通报批评并责令写出深刻检查、扣发年终岗位目标管理奖、取消年终评优资格;第三,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紧接着,连云区又对干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等进行了配套改革。
记者点开连云港政府网站,进入市委、市政府重大事项督查页面,全市重大事项概况、责任体系、实施计划、项目进展情况、督查信箱等栏目一清二楚。
市政府副秘书长石海波介绍,2005年10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重大事项督查组,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一平担任组长,从相关部门抽调10多名精干人员,按照“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的总体要求,对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全力督查推进。督查组策划设计的重大事项督查管理系统,分别设在市政府内网和市政府门户网站,对33个重大事项进展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动态反映。各重大事项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履行职责的情况,网上也一目了然。
对重大事项进行督查推进,只是连云港市委、市政府提高工作效能,改善投资环境的方式之一。起早贪黑抓落实,星夜兼程求发展,已成为连云港人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汇集要素资源
一个地区能否快速发展,取决于能否大量吸纳和汇集外来要素,最大限度地整合和激活潜在要素。
“通过市场化手段将散见的原生态资源整合成发展项目,同国际国内优质要素对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的现实发展路径,也是我们实施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这一宏大工程至关重要的一环和最基本的保障措施。”王建华这样阐释汇集要素资源的重要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连云港凭借自己的发展规划、丰富的盐田资源,以及黄金海岸线,已经获得了客商、项目和投资等重大商机。全市各招商分团和项目载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加强宣传推介,争取洽谈合作,切实把商机优势转化为招商成果。仅2005年,浙江、上海在连投资就分别达到22.5亿元和1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
“在连云港新一轮开发、开放、发展的进程中,必须破解资金制约难题。强化资本运作势在必行。”金海投资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说。去年8月份,连云港通过优化整合国有资产,成立金海投资公司,组建江苏连云发展集团,注册资金18亿元,以此为融资平台和投资主体,吸纳国际国内市场资本,招引战略投资伙伴。
与此相呼应,作为破解资金投入瓶颈的金融资源整合“大戏”也悄然上演。面对加快发展的新形势,连云港积极创新银地互动合作双赢机制,大力开展银政、银企合作,主动向金融机构推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去年10月以来,先后有5家国内金融机构和6个周边城市的市级商业银行,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放贷支持连云港建设。省内各个商业银行也纷纷扩大对连云港基层行的信贷授权,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全市金融环境日趋好转。
连云港在编制实施东部城区战略规划的同时,正对全市7500平方公里版图进行全面规划,从中心城区到4个县城,从4个县城到中心集镇,从中心集镇到自然村庄,进行规划全覆盖,市县联动解决环境改善、氛围营造、布局形成、网络构建、项目引进等问题,为发展要素的快速汇集共同编织宏伟蓝图。
王建华充满信心地表示,“可以想见,当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步优化、地域文化与海洋文化相融合、区位优势与文化优势相得益彰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国际性海滨城市————连云港就会矗立在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