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树华教育基金会是真呢吗,还是骗钱的
成立于1995年的树华教育基金会(The Soar Foundation,简称树华),5月6日晚在美国库柏蒂诺举行年度筹款会。大约近300位关注中国乡村贫穷地区学生基础教育的热心人士参加。会长王肖梅希望当天能筹集3万(以下均以美元计算)多元。真假不好说,还看楼主自己的决定!
⑵ 乡村教育正在改善,马云为何突然倡议更多艺体老师加入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对于生活最大的希望往往都是寄托在孩子身上,但乡村教育的现实还是有很多的短板,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的层面,应该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内涵,改善乡村教育质量,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所以马云呼吁要有更多的艺术和体育老师能进入乡村教育振兴计划中,为全面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而努力。
三、事件反思教育能改变乡村现状是不争的事实,但困难也是客观存在,虽然马云在极力推动乡村教育,包括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为乡村教育输送了很多人才,并且从2020年起乡村师范生计划支持将由100人增加到300人,但这些够吗?
对于广大的农村来说,这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基金会是无法全面改善现状的,所以我觉得乡村教育的全面振兴和质量提升,还必须要有国家的投入和支持,而且也一直没有间断过,但凡事都有一个过程,相信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乡村教育的未来是美好的,值得期待。
对于马云乡村音体美教育改善的呼吁,你是如何看待的?欢迎留言讨论!
⑶ 国家教育基金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企事业中小学领导的意见
【颁布单位】 国家教委 【颁布日期】 19870704 【实施日期】 19870704 【章名】 全文 国务院各部委及地方和军队所属企业、事业单位举办中小学(简称企
事业办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一种办学形式,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交通、能源、工业、林区、垦区、军工生产和国
防科研等部门广大干部职工的子弟。1985年,全国企事业所办中小学
有近3万所,在校生近1000万人,教职工80多万。多年来,企事业
办学为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提高企事业劳动后备军素质、稳定干部职工队
伍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和政府一向重视企事业办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义务教
育法》及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都鼓励企事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强调要
充分发挥企事业的办学积极性。长期以来,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和军队
有关业务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为加强对企事业办学的领导
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但是,企事业办学在管理体制、师
资、经费和教学业务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事业办学的
质量和发展,影响着企事业干部职工子女教育、干部职工队伍稳定和企事
业的现代化建设。为了认真办好企事业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有关部门还须进一步加强领导。为此,提出如下意
见: 一、切实加强领导 随着我国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众多相对集中、自成系统的油田
、厂矿、铁道、林区、垦区、水电及军工生产和国防科研基地相继建成,
企事业办学日益发展。为了适应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国务院有关部委教
育司(局),地方政府和军队有关业务部门、教育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必
须切实加强对企事业办学的领导。 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司(局),地方和军队各有关业务部门、教育部
门,各企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
方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
及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企事业单位所办的中小学,实行办学单位为主、
地方教育部门为辅的领导体制。因此,企事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地方教育部
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加强对企事业所办学校的领导。国务院有
关部委、地方和军队有关业务部门,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
企事业办学的宏观指导。有关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
伍的建设,选派热心教育事业并懂得教育规律的同志担任学校领导,尤其
要配好一二把手。要从实际出发,搞好办学的总体规划,保证办学经费,
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各级地方教育部门要积极协助各企事业主管部门搞
好基础教育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检查、教学业务指导及
其他工作,为发展企事业办学做出切实的努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问题是企事业办学的关键。目前,企事业中小学师资队伍数量不
足,质量较低且不稳定,初中和职业高中尤为突出。教师结构也不配套,
史、地、生、音、体、美、外语、政治等教师尤为缺乏。这种状况严重影
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决企事业办学的师资问题,当前仍应坚持以企事业部门自力更生为
主的原则。各部委、地方和军队各有关业务部门、各办学的企事业单位,
要通过内部调整、自培、委托代培、外部调入、社会招聘等多种渠道扩大
师资来源。首先,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要认真办好现有的部属师范大专院校
、教育学院、中等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部委所属的非师范性的大专
院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分配到企事业中小学任教。此外,
也可酌情增设师资班。这是解决企事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一条
重要途径。其次,各企事业中小学的主管单位,每年在向各部委申报师资
需求计划时,应同时报送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在规划培养本地区师资
时,应当把企事业中小学所需的师资列入规划。对老、少、边、山、穷地
区的企事业中小学,分配师资时应予以照顾。要鼓励大专院校、师范学校
毕业生到边远艰苦地区任教。此外,各企事业单位还要严格遵守中央、国
务院有关规定,保证师范毕业生到位,不得随意扣留师范毕业生做企事业
的行政干部,更不要任意抽调现有合格教师。要努力改善教师的待遇,提
高教师地位,稳定教师队伍。企事业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不应低于当
地教师的平均水平。要认真执行民办教师(含代课及以工代教教师)转公
办教师、教师家属农村户口转城镇户口等有关规定,努力解除教师的后顾
之忧,使之安心于教育岗位。各级地方教育部门,要关心、爱护当地企事
业中小学教师,把他们的培训、进修、考核、职务评定等项工作列入计划
,提供方便。所需经费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企事业中小学教师应努力提
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关心爱护学生,教书育人,为
人师表。 三、增加办学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企事业中小学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尤其是亏损企业单
位更为困难。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企事业中小学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必须采取多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央和地方不但要
使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且要做到生均教育费用
逐步增长。这“两个增长”的原则精神,也适用于企事业举办的学校。为
了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许多部委和企事业单位,除认真按中央
规定在企业营业外项目列支外,还在扩大企业自主权以后,在利润留成中
设立了教育科学基金,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了许多增加办学经费
、改善办学条件的具体措施。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更好地支
持企事业办学,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按国发〔1986〕50号
文件的规定,将一定比例的教育费附加返还给企事业中小学。对亏损企业
单位,在返还时还应酌情给予适当照顾。各企事业单位要支持和帮助所属
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兴办校办工厂、农场,用其收入补充教育经费。对企
事业中小学在基建、购置教学仪器和教学设备等方面,应与地方中小学同
等对待,减免各种应减免的税收,不应按企事业生产性建设、生产性购置
对待,以利于企事业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 四、认真解决分散企事业职工子弟的入学问题 各部委都有一些企事业或企事业所属的站、队、派出单位分散在全国
各地。这些企事业单位职工子弟不多,很难集中办学,只能到地方学校入
学。目前,一些地方学校在吸收这部分企事业职工子弟入学时,提出了一
些不合理的要求,使职工和企事业单位感到为难。今后,分散和流动性较
大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子女,应由地方教育部门负责,按户籍就近到地方学
校入学。其收费标准,应严格执行地方政府统一规定,学校不得任意向企
事业单位要钱、要物、派劳务,更不得借故将企事业职工子女拒之门外。
有条件的企事业中小学,也要尽量吸收一部分当地居民子女入学。企事业
中小学毕业生报考地方学校,在录取条件上应与地方学校毕业生一视同仁
。 五、加强教研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管理水平不高、教育质量差是当前企事业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企事业办学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各企事业主管部门和学校
要加强教研机构,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探索企事业办学的特点、规律和企
事业职工子女的心理特征,充实教学设备,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国务院有关部委要注意总结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地方教育部门
对企事业中小学要在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在阅
读教育文件及资料、参加有关会议和教研活动等方面,要与地方学校一视
同仁,促使企事业所办学校与地方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企事业所办的中小学不同于车间,管理学校不能简单地采取管理生产
的方式,必须尊重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领导和教
职工的积极性,给学校以较多的办学自主权,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增强
学校活力和责任感。办学主管部门要帮助学校搞好规划,完善规章制度,
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不断改
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干部的任用及教师的考核和聘用、招生录取、教学
教研等有关教学业务方面的工作,要尊重学校的意见,充分发挥校长和教
师的作用。企事业的领导同志,既要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又要防止统得过
多,管得过死,挫伤学校的积极性。 企事业办学是我国发展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希望有关部委、地
方和军队主管业务部门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密
切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和总结经验,推动企事业办学的健康发展,并
努力使之办出特色。
⑷ 教育基金是干什么的
教育基金是指法律认可的为某种目的向教育提供的赠款。在西方国家,赠款者主要是慈善团体、大公司企业、宗教集团、校友和个人。是某些大学,特别是私立名牌大学经费收入的重要来源。
例如,1981 年美国的 1888 所高等学校拥有该项基金 234.7 亿美元,其中哈佛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 10 所高等院校拥有 74 亿美元,占全部基金的 31.5%。
对提供学生奖学金,促进重点学科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开发具有重要作用。享有免税特权。在中国,这种基金正在形成中,主要用于与教育有关的专项援助,特别是奖励援助。
(4)乡村女学生教育专项基金会见面会扩展阅读:
教育基金的合理投入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是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教育基金是通过社会多方集资形成的,其数额的增减必然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程度的影响。
⑸ 彗彤教育专项基金会的网址是多少
http://www.phelex.com/cn/donors_partners/huitongjijinhui.htm
彗彤教育专项基金
“彗彤教育专项基金”是惠黎(香港)基金会为促进中国贫困地区乡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于2002年10月在香港设立的专项基金,该基金来源于慈善机构、公司、团体及个人捐款。
2002年11月,由彗彤教育专项基金首批捐赠者刘国荣先生、基金发起人吕彤岩女士捐资的助学项目将在中国湖南、河北贫困山区学校启动。彗彤教育专项基金将继续筹集善款,以使更多的贫困学童受益。
⑹ 教育基金会可以接受政府拨款吗
教育基金会可以接受政府拨款
接受政府拨款的基金是不需要交纳营业税金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这是政府下拨的有特定用途的资金,只能专款专用
⑺ 帮帮忙,谁有关于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资料
专家谈:如何解决农村教育资金短缺质量低难题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资金短缺,教育质量低下“两大难题”,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关心。看见今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的《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上刊登的《以办学体制创新为中心,搞好农村义务教育资金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一文后,其中有些观点具有一定新意.为此,记者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采访了该中心主任马国贤教授。
去论坛说说这个现象
农村教育面临经费短缺与质量低下两个难题
· 云岭组团首发上市
· 银行卡 安全快捷换Q币
· 沟通无极限手机Q时代
· 魔法表情秀出百变心情
· 管中窥豹 明察秋毫
· QQ秀 秀出个性真自我
记者:马教授,我国农村教育长期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相应地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党和政府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去解决它。然而,这个问题似乎是个顽症,一直困扰着我们,您能否先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通过调查了解到的农村地区的经费状况。
马国贤:据我们对豫、皖、冀、鲁西、黔、湘等地的68个县调查,农村学校获得的政府拨款约相当于教师工资的60%至80%,连发工资都不够,因此,公用经费来自收费。由于学费标准低,加上减免和各种摊派,其公用经费少得可怜。此外,这些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期偏低,且大量拖欠。从实际收入看,农村教师工资性收入只相当于城市教师的1/2。此外,农村学校危房问题十分突出。
记者:经济是基础,教育经费不足会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据你们的了解,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从哪几个方面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低下。
马国贤: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说明农村教育质量低下:失学、教师缺编和大班化教育。
首先是农村初中生失学问题突出,我国初中生辍学主要发生在农村。如果按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全国初中毛入学率为86%推算,则农村为73.92%。就是说,每年有相当于1/4的农村儿童,约824万人失学,形成了农村地区低素质的人口积淀。据分析,教育质量低、教材脱离实际、学生学不到知识和“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农村儿童失学的主要原因,这些都与教育经费有关。
其次是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缺编严重。主要原因是“重点学校”吸走了部分水平较高的教师,长期的低工资和农村条件艰苦,使一些骨干教师流向大城市和沿海地区。教师缺编加上经费困难,大多数农村学校取消了实验、体育、生物、英语等课程,这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最后是大班化教育。按规定,初中为每班40至45人,超过55人的为超大规模班,而很多省农村初中通常为每班70至90人,有的超过110人。班级过大,纪律差,课堂教学质量就会降低。
农村教育难题的办学体制原因在哪里
记者:从国家总体情况而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济部长在春节期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就说,当前教育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然而,克服经费不足这个教育外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各级政府各级部门认识到“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满意的投入”这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你们长期研究公共政策,您能否从公共政策的角度为我们对这一问题作一个分析,分析一下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制度原因。
马国贤:如果说教育投入不足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那么这也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就制度安排说,除财政转移支付原因外,现行办学体制、机制不合理是阻碍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的关键原因。
记者:先请您谈一谈现行办学体制是什么,这是分析现行办学体制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的前提。
马国贤:办学体制是指承办教育的各主体,即政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它由办学主体和出资主体两个要素构成。前者指“谁办学”,后者指“谁承担经费”。
按两要素结合程度,公共办学可以分为两要素紧密结合型模式(谁办学,谁出钱)和适度分离型模式(委托一级政府办学,多级政府分担经费)两种模式。现行的办学体制属于两要素紧密结合型。
记者:刚才您提到,现行办学体制阻碍了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那么现行办学体制是怎样阻碍新增教育资金流向农村的呢?
马国贤:首先,义务教育需要长期、持续资金增长的支撑,由于财政收入增量主要来自工商业地区,农业地区增长缓慢,因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来说,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是必然的。这样,就产生了教育资金持续增长需求与本级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
其次,对于上级政府来说,由于缺乏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的约束,他们会将新增财力视为“本级资金”,出于“政绩”考虑而本能地用于“自己的学校”。而农村学校依附于最基层的乡级政府,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乡级政府没有新增财力渠道,因而学校得不到补助而经费呈停滞、下降状态。
同时,这一体制还带来了“城市教育豪华化”与“农村教育贫困化”的巨大反差。同样是义务教育,城市学校因有较高级别政府支持和充裕资金,因而大把花钱,建设花园式校园、塑胶跑道等。而农村学生却在低暗的、摇摇欲坠的教室读书,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电灯。
农村教育难题的办学机制原因在哪里
记者:刚才您说到,办学机制也是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原因,那么再请您谈一谈现行办学机制是什么,现行办学机制中有什么问题。
马国贤:办学机制是指在办学过程中政府、学校、家庭的关系,包括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拨款机制。前者指政府与家庭的出资关系,后者指政府与学校的资金供给关系。简明地说,前者就是指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后者则是指教育预算方法。
记者:请您先谈一谈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有什么问题。
马国贤:我国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未理顺。在教育成本分担上,当前主要误区是“义务教育等于免费教育”。教育成本分担制是指学校教育成本将由作为公共利益方的政府与作为个人受益方的家长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制度。
通过对西方义务教育历史的考察,我们的结论是:义务教育的本质是普及教育,而不是免费教育,免费制只是普及教育制在现实经济条件下的延伸。
首先,如果“免费教育等于义务教育”,那么,目前法国等欧洲国家不仅对中小学,甚至对大学生免费也应当是“义务教育”。然而,事实上没有人称之为义务教育。可见,义务教育有其特定内涵:它是法定的强制性普及教育,是家长的义务。至于是采用免费,还是收费制是次要的,非本质的。
其次,义务教育从收费制到免费制是一个历史过程。法国的义务教育始于19世纪,虽然当时政府设立了免费制公立学校,但因财力限制数量很少,因而大多数儿童或在私立学校,或在家里接受基本认知教育,部分家庭子女因付不起费用而无法接受教育。随着政府财政好转,公立学校才逐渐普及。而美国从1852年第一个州通过义务教育立法,到上世纪50年代全国普及免费制初中教育用了100多年时间。在初期,由于财政原因,免费的公立学校数量严重不足,因而大部分学生是在付费的私立学校完成义务教育的。
这一分析表明:在我国财力未达到充足前,教育成本分担是必要的。但收费制会限制困难家庭的儿童,这是需要解决的。随着财力增强,政府应逐步提高分担比例,最终达到免费制。同时我们建议建立“教育优先区”制度,将中西部农村列为教育优先区,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普及义务教育看,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记者:请您再谈一谈我国教育预算方法有没有问题,问题在哪里。
马国贤:我国现行的教育经费拨款体制采用的是基数法计算办法,基数法预算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提高。造成我国教育资源长期滞留于城市,农村教育“两大难题”难以解决也与现行的拨款制度有关。基数法预算的核心问题是拨款与效果脱节,它造成了城市学校教师大量超编,而农村学校严重缺编。
这种经费预算机制下,没有人重视教育质量评价,农村教育低质量的问题得不到充分反映,也不可能列入政府考绩指标,领导也就不会主动去关心教育质量。即使他们明知存在严重的农村教育问题,也不会主动地去解决,更不可能增加拨款。
基本思路与县级管理、三级分担经费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请您谈一谈你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马国贤:对此,课题组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公共政策的核心是“一手给钱,一手要效果”,采用转移支付与理顺办学体制、机制相结合,实现“两个全面提高”的政策。
记者:根据你们的思路,请您提一些具体的措施。
马国贤:我们建议推行六个方面的“一揽子”改革: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委托县级管理,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资金管理上的“国民教育基金”模式;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中心,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记者:请您谈一谈为什么要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委托县级管理、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怎样实施这一建议。
马国贤:这一办学体制的内容为:(1)委托县级政府承办义务教育。即在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县级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契约方式,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是多级政府责任,但委托县级政府办学。他们对教育质量、普及率等指标负有法定责任,同时赋予其管理辖区内所有义务教育事务的权力。(2)实行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经费的模式。由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大,且持续增长,事实上中西部县级政府是无力承担的。为此,由中央、省级政府分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必要的。
具体设想:一是划分经费项目。将教育经费分为工资性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建设性支出三部分。二是确定分项分担比例。这就是:(1)工资性支出归县级。对县级财政的困难应由一般转移支付解决;(2)公用经费和建设性经费的增量由省和中央两级政府区分不同项目按比例分担。其中,一般公用经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由中央、省级各承担50%;特殊设备购置费、建设费等中央60%,省级40%。三是预算由县、省级财政、教育部门编制,经同级政府确认后,报经财政部、教育部核准,年终对各省绩效评估后进行结算。
国民教育基金,义务教育成本分担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资金管理上的“国民教育基金”模式。
马国贤:“国民教育基金”就是在国库开设一个专门账户,凡是负有分担经费责任的政府,义务教育拨款应从一般预算资金中分离出来,封闭管理,先进入该账户,然后再由基金账户直接拨到各校。设想随着这项制度的完善,这一模式可以逐步扩大到整个基础教育。
建立一个运行有效、信息透明、安全和低成本的资金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参考西方经验,结合我国粮食风险基金的做法,我们认为,建立“专款管理、专门管道、专门监察、封闭管理”的国民教育基金是必要的。
记者:请您告诉我们怎样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马国贤:虽然实行三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政策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将增加,但是,它们应当首先用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公平,更关系到中国农村未来。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制还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内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必要的。这就是,教育收费占成本的比例应由国家统一规定。
既要积极筹措和合理分配教育资金,增加对中西部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又要搞好教育收费制度建设,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而对教育“乱收费”的分析表明,教育收费不规范,缺乏成本分担意识,没有公布政府与家庭分担比例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提出:(1)根据国家财力可能和教育优先区原则,用7年时间实现农村教育免费制,用10年时间实现全国义务教育免费制。(2)当前的重点是理顺政府与家庭的教育成本分担关系。
我们根据2001年生均经常性教育成本,经反复测算:农村小学的学费按教育成本552.6元的10%,为55元,城镇小学生按成本730.7元的12%,为88元;农村初中按成本916.3元的15%,为137元,城镇初中按成本1018.1元的18%,为183元的方案比较合理。但这不包括书费在内。
低困救助基金,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
记者:为什么要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怎样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
马国贤:义务教育成本分担制的缺陷主要是造成了低困家庭子女因经济原因而失学,为此,我们还需要实施一项全国性的救助计划,这就是建立“低困家庭救助基金”。
“低困家庭救助基金”的设想为:(1)采用委托代理制,变“官办”为民办。即政府出台章程,委托非营利性的基金会筹措和管理基金。(2)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学校参与分担。基金来源:学校收费的10%,财政在此基础上补助50%,社会捐助40%。(3)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吸收市民参与。主要依靠市民、媒体等力量来救助失学者。在方法上应当形式多样,如组织大型义演,宣传“捐出150元、救助一个孩子读书”,动员学生、退休教师做“义工”等,在基金管理上采用“基金会中介,捐助者与受益者直接见面”等委托责任制方式。(4)建议财政部、教育部起草《教育捐助资金条例》,对基金的筹措、运用、管理及基金会的设置、运行、免税等问题做出规定。
记者:请您接着介绍“以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中心,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这一政策建议。
马国贤:在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应当改革“养人预算”,建立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估制度。
1.改革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学校的委托代理关系。(1)改革农村小学体制,实行“学校——教学点”模式。每个乡镇保留3至4所小学,将乡村小学改为教学点。(2)取消学区制。取消学区制后,教育局根据计划,将培养任务、质量指标、复读率指标,连同预算委托给校长。校长应当组织教职工按时、保质地完成委托任务。
2.采用按绩效公式拨款的模式。(1)财政部门按生均标准和计划在校生人数来确定预算。(2)年终根据各校的实际在校生人数和绩效评价结果结算资金,体现“优质优价”。(3)考虑到设备购置、建设支出等由教育局集中安排,因而实行财政→教育局→学校两级绩效预算制度。
3.赋予校长应有权力。结合人事部事业改革要求,赋予校长在委托事项范围内的人财物权利。至于校长如何去完成任务,是教师少一点、报酬高一点,还是教师多一点、报酬低一点,则是他们职责内的事。同时,还应当建立包括对校长提名、聘用、考绩、薪酬在内的责任机制。
4.建立绩效评价制度。(1)完善教学统计制度。(2)建立评价机制。对学校的评价指标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对质量达“优”的学校给予相当于总预算2%至4%的奖励,对于质量考评不及格的学校应当减少下年度拨款的2%至4%。对绩效评价两年以上不及格的学校,建议撤换校长。
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与改革安排
记者:最后,请您介绍“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为基础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马国贤: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有:(1)我们通过加权平均法和正态分布两种方法测算,确定全国最低生均基本成本标准,具体为:小学760元/生、初中957元/生;(2)根据缺口补助原理确定义务教育补助公式。这一公式由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差额、努力程度系数、修正系数等组成。修正系数为:城市化、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边境地区等4个因素。(3)计算出达到这一标准时的补助额度。经初步计算,转移支付总额为:初中涉及到15个省区,转移支付总额为163亿元,小学涉及到18个省区,补助总额103亿元,两项合计为266亿元。如果考虑其他因素,则为290亿元,其中,用于专项补助与一般补助的约各占一半。(4)提出了分担上述资金的筹措办法。当然,这是最低限度的补助标准。随着我们对农村教育质量的要求提高,补助将会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10年,中央、省分担的义务教育经常性资金将达到500亿元;同时,筹措的低困家庭救助基金将达到100亿元。
记者:马教授,实施这些政策,您有何具体的工作建议。
马国贤:针对上述六个方面的“一揽子”改革的长期目标,农村义务教育改革需要三个渐进阶段:教育资金改革起步阶段、教育资金改革攻坚阶段、教育资金改革深化阶段,并需要制定各阶段的改革目标。
从中央到地方,由于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和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使农村义务教育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目前的任务是,结合落实2001年国务院“以县为主”方针,在肯定“一费制”改革、“一免两减半”和危改资金“三年一定”等措施的同时,加快实施“委托县级办学、多级分担经费”为核心的办学体制和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