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怎么转型净值化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已体现在监管新规要求之中。但还是存在不少业务逻辑上的现实问题,使净值化转型之路较为艰难。
首先,尽快试点净值型资管产品,有条件的银行可以在过渡期内按照新规要求推出产品,并开展相应的营销推广活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也可采用渐进的方式,逐步提高现有产品中的标准化证券的比例,使产品逐步接近新规要求。
其次,尽快推进科技系统、估值体系、投研团队、营销团队等必要的技术支撑的建设。比如租用所需系统或引入投顾服务,以实现资管业务的经济运营,服务自身客户。
『贰』 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何为净值化
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开放式基金,无预期收益,无投资期限,可在开放日按净值申购或赎回。产品的盈利与亏损按净值计算。
『叁』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在即,可能引起什么变化
未来90%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将循规转型为净值型。从目前市场环境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可能会引起几个变化:
1.投资人投资习惯的改变 目前投资者对银行理财的认知仍然停留在保本保收益阶段,对市场上净值型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并且大多数净值型产品也具有保本保收益的特性。未来即使投资者逐渐接受银行理财非保本的特性,怎样吸引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是其他类型的理财产品,可能是个等待结决的问题。
2.系统建设的变化
目前18家全国性银行中,17家已发行了净值型产品,在系统建设层面基本不存在障碍。而中小银行中,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极少,所以,想要在短期内搭建系统,压力来说相对较大。
3.估值方式的变化指导意见中要求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进行产品估值,不过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构成相对复杂,部分资产较难计算公允价值。未来此部分资产沿用成本摊余法的可能性变大。
『肆』 如何看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波动
近期,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个别出现负收益,引发市场关注,也让一些对银行理财产品有着“保本”印象的投资者感到不太适应。对此应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
市场变化必然导致净值产品的波动,目前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占比已达60%,这么大的规模,出现阶段性浮亏是正常现象。
资产端看,随着经济恢复,资金利率短期波动引起债券二级市场价格波动;产品端看,理财子公司成立后,对固收类净值型产品进行战略布局,客观上这些新产品的成立时间点较为集中于年初收益率曲线的低点。
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回撤风险总体可控。除去少量产品外,绝大多数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资产组合较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净值波动有限。
,随着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监管文件的落地实施,“破刚兑、净值化”成为银行理财业务最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资管新规实施以来,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9年)》显示,2019年净值型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50.96万亿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余额10.13万亿元,同比增加4.12万亿元,增长68.61%。
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量与存量增幅均增长近70%,表明净值型理财产品在销售中逐渐为投资者所接受,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也逐步为投资者所理解。
理财产品净值化是对参与各方更加有利的选择。对客户来说,较之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不足客户承担、超额收益银行全拿,净值型理财产品虽然收益不足还是客户承担,但大部分超额收益归投资者所有,风险和收益基本平衡。
需要看到的是,净值波动是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转型面临的必然挑战。
银行理财客户主要来自于银行原有的存款客户,相较其他资管产品的投资者,银行理财的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较小。
这需要在理财管理端不断增强投研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在市场端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及适当性管理,引导投资者积极适应市场波动,关注资产配置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并通过长期投资来平滑净值波动。
净值化趋势下,银行理财业务要把保护投资者权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专业化的投研实力、更加完善的产品体系和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提高理财产品净值稳定性。
建议,投资者应充分考量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选择与自身风险偏好相匹配的理财产品,同时逐步树立起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理念,避免因为过度关注个别产品局部时段的净值变化,影响正常的投资决策。可以在投资之前到辨险识财查看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投资风险。
『伍』 近几年理财趋势是什么
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净值化转型加速
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
今年4月末,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为百万亿元体量的资管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在资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银行理财市场也拉开了商业模式转换和行业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一方面,保本理财和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促进了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明显下降
资管新规落地一个月后,银行理财已经出现了发行数量持续下降、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预期收益率上升的显著变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份460家银行共发行了986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26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49款减少1329款。从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5月份新发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002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2549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7914款,占比较4月份增长1.62%。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136款,环比增长72.15%,占比为1.12%。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来看,在资管新规影响下,5月份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明显下降。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内(含)理财产品占比为24.44%,环比下降4.87个百分点。同时,3至6个月、6至12个月(含12个月)理财产品分别较4月份环比上升3.28和1.96个百分点;大于1年期的理财产品占比较4月环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资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鉴于监管要求,未来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逐步减少,但银行也会考虑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因此3至12个月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将上升。2018年,在资管新规的限制下,预计未来的银行理财平均期限仍不会低于半年。
现阶段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刚性兑付,将导致客户大量赎回理财产品,造成理财资产无产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
此次发布的新规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意味着银行“冲时点”压力将得到缓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集中于月末、收益率翘尾现象或将改善。
整体来看,新规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要求较之前有所放松,特别是删除了禁止高息揽储的规定,可能是为后期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做铺垫。中长期来看,‘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存单工具’代替保本理财和具有‘刚兑’性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将促进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问题凸显
控制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是资管新规的一大要点。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狂飙近3年的银行委外业务几近停摆。
本轮监管打击的是乱加杠杆和资金空转,但规范化、高质量的委外是有助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赢”的。管理层针对的并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当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这类委外模式。未来,高质量、规范化的委外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作为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委外模式将在监管高压下逐渐销声匿迹。
对于主动管理能力过弱,或无主动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而言,未来对于委外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预测称,但由于业务规模及专业能力等因素,中小银行对接委外机构时话语权偏弱,对于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的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刚性兑付打破的大环境中,对于资产过弱的掌控可能增大产品亏损的可能,进而增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在开展委外业务的同时,中小银行应考虑通过委外系统的建立,增大对于委外资产的监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风险的发生。
『陆』 银行理财被要求净值化转型,到底什么是净值化
就目前来说,银行的大部分理财产品,都已经开始向净值型产品转变,到2020年底,要求全部转化为净值型理财产品,那对于净值型理财产品,很多投资者都比较恐慌,觉得银行理财也不保险了。
其实,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都不是很高,本金发生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特别适合那些稳健型的投资者,那接下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净值型的产品和之前的产品有什么区别?
举个简单的例子:银行发行了一款理财产品,没有了预期收益率,只有过去历史上的平均收益率,比如是5%,那么,在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投资收益率达到了7%,那银行只能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客户就能拿到将近7%的收益率;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呢?投资收益率只有1%,那么投资者就只能拿到将近1%的收益率,如果投资亏损了5%呢,那么投资者不仅拿不到收益,本金还会亏掉5%。
经过对比之后,相信大家对于净值型的理财产品,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它与预期收益型的区别,那么相对而言,净值型的理财产品比普通的理财产品风险要高一些,并且投资损失和收益都由投资者承担。
好了,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如果你想学习更多金融知识,请点击关注!
『柒』 对金融理财发展趋势的几点探讨
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
今年4月末,备受关注的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为百万亿元体量的资管行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资管新规落地已“满月”,在资管行业中举足轻重的银行理财市场也拉开了商业模式转换和行业格局重塑的大幕。
在打破刚性兑付、转型净值化的要求下,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正发生不小的变化:一方面,保本理财和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占比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速度加快,促进了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短期理财产品占比明显下降
资管新规落地一个月后,银行理财已经出现了发行数量持续下降、保本型产品预期收益率下降、非保本型预期收益率上升的显著变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银行理财产品行业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5月份460家银行共发行了9861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比上期减少26家,产品发行量增加249款减少1329款。从银行理财产品类型来看,5月份新发行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1002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0.36%;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2549款,占比较4月份下降1.9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7914款,占比较4月份增长1.62%。而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136款,环比增长72.15%,占比为1.12%。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期限来看,在资管新规影响下,5月份3个月以内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明显下降。监测数据显示,5月份发行的理财产品中,3个月以内(含)理财产品占比为24.44%,环比下降4.87个百分点。同时,3至6个月、6至12个月(含12个月)理财产品分别较4月份环比上升3.28和1.96个百分点;大于1年期的理财产品占比较4月环比下降0.36个百分点。
资管限制下,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鉴于监管要求,未来3个月以内期限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将逐步减少,但银行也会考虑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因此3至12个月的中长期理财产品数量占比将上升。2018年,在资管新规的限制下,预计未来的银行理财平均期限仍不会低于半年。
现阶段银行理财客户风险偏好低、对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低,快速打破刚性兑付,将导致客户大量赎回理财产品,造成理财资产无产品承接的局面,很可能触发流动性风险。
此次发布的新规中,明确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意味着银行“冲时点”压力将得到缓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集中于月末、收益率翘尾现象或将改善。
整体来看,新规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考核要求较之前有所放松,特别是删除了禁止高息揽储的规定,可能是为后期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做铺垫。中长期来看,‘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大额存单工具’代替保本理财和具有‘刚兑’性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将促进表外公募理财产品加速向净值化转型。
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问题凸显
控制资管产品杠杆水平是资管新规的一大要点。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另一个变化就是狂飙近3年的银行委外业务几近停摆。
本轮监管打击的是乱加杠杆和资金空转,但规范化、高质量的委外是有助于委托方和受托方“双赢”的。管理层针对的并不是委外模式本身,而是充当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这类委外模式。未来,高质量、规范化的委外将迎来更加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而作为高杠杆和高风险“帮凶”的委外模式将在监管高压下逐渐销声匿迹。
对于主动管理能力过弱,或无主动管理能力的商业银行而言,未来对于委外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强。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预测称,但由于业务规模及专业能力等因素,中小银行对接委外机构时话语权偏弱,对于委外资产掌控力不足的问题或将进一步凸显。
尤其是在刚性兑付打破的大环境中,对于资产过弱的掌控可能增大产品亏损的可能,进而增大银行的声誉风险。因此,在开展委外业务的同时,中小银行应考虑通过委外系统的建立,增大对于委外资产的监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风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