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历任部长
截至2020年5月,依次为李书城、廖鲁言、江一真、沙风、杨立功、霍士廉、林乎加、何康、刘中一、刘江、陈耀邦、杜青林、孙政才、韩长赋。
1、李书城
李书城(1882—1965),湖北潜江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赴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1948年与张难先等在湖北发起反蒋和平运动。1949年后任农业部部长。196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3岁。
2、廖鲁言
廖鲁言(1913-1972),男,原名廖广鏖,南京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与领导北平学生运动。
后任山西抗日军政训练委员会编辑、军政训练班指导员。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团政治部、旅政治部主任。
1939年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科长、党务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副主任。
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室主任、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农业部部长。
2018年5月8日,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② 向仲怀的个人简介
向仲怀 ,男,生于1937年7月,重庆市武隆人,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蚕丝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重庆市蚕业研究所所长,重庆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委员,西南农业大学校长,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中共重庆直辖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重庆直辖市第一届科协主席。
向仲怀院士长期从事蚕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早在1959年,他深入射洪县农村,研究发现川北广大蚕区灾害性蚕病为壁虱病,为该病的防治解决了关键问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60年以来,一直从事家蚕基因资源研究,建立了当今国际上最大的家蚕基因库,保存遗传系统700余系,发现新突变基因60余个,建立了基础研究的连锁检索系统、近等位基因系统,成为国内外著名的资源研究平台,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育成推广家蚕新品种三对,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构建了家蚕不同中组织不同发育时期的cDNA文库12个,经大规模测序获得8.2万个EST序列,含32000个非重复序列,约覆盖家蚕功能基因的80%,从而使我国成为拥有鳞翅目昆虫DNA序列最多的国家,成为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委员会的重要成员。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同时,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家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入选中国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社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55个世界第一之一,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
③ 杨文钰的简介
杨文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系农业部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荣获全国星火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农业科研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四川省优秀博士后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该同志长期从事作物生理、作物栽培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教学上改革创新,发表教改论文6篇,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研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和地区协编教材8部,其中《作物栽培学(南方本)》和《农学概论》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先后主持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lant Growth Regulation》和《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或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授权10项,主持研究形成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5年被农业部、连续4年被四川省列为主推技术。现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等10余项,主要从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④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属于行业主管部门吗
如果是经营型的,不属于行业协会;可以看有没有营业执照,是工商局发的,是经营型的,属于企业性质;如果是民政局发的,是属于行业协会。
⑤ 黄楚标的黄楚标
黄楚标先生是位热心助人、富有爱心的企业家,他经常为公益慈善事业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开始,黄楚标先生已为公益慈善事业捐出8500多万元,其中6480万元捐给了教育事业,他为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奉献,表达了他对学生的一片爱心。
2000年,黄楚标先生为深圳外国语学校东海附属小学捐赠价值3700万元的校舍及300万元的启动资金;当年,他又捐出港币1500万元用于赞助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小学;1998年,黄楚标先生先后二次捐出200万元用于成立广东(黄楚标)大学生实践基金,纳入广东省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和用于中山大学化学楼建设;早在1995年,黄楚标先生就向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捐赠1500万港元;黄先生更多的是提供给一些学校助学奖学捐款,鼓励学生好学上进,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表达了他对广大青少年的关心和呵护。
黄楚标先生还是资助深圳特困残疾人的热心人,他经常参加“光彩助残”捐款活动,2004年黄楚标先生为深圳残联捐款20万元。同年,他为广东省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为各种体育比赛捐出了200多万元。据了解,黄楚标先生是一个低调的企业家,他捐出的许多善款自己也无法记清了。
2012年4月20日至5月4日,黄楚标先生以香港教育工作者联合会主席,代表联合会作为协办单位,参与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联合国发展基金会、联合国艺术家理事会、世贸企业促进会、中国养老基金会、美国罗省中华总商会、香港工会联合会、九龙社团联会社会服务基金、新界社团联会社会服务基金、香港青年联会、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香港广东社团总会、香港广西社团总会主办,香港佛教文化产业承办,海内外三百多个社团组织共同参与的「推动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世界和平祈祷大会暨庆祝香港特区成立十五周年」大会,在全港举行一系列大型公益活动,是庆祝香港回归十五周年的重要庆典,也是香港首次举办推动联合国千年计划大型活动,旨在推动世界和平。
大会执行主席由联合国友好理事会全球事务秘书长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担任;大会共同主席分别是: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郑耀棠GBS太平绅士,中国养老基金会会长李紫阳、全国青联副主席陈仲尼BBS太平绅士。
黄楚标先生担任本次世界和平祈祷大会主席团成员。
此次大会展现三个主题,分别是「和平、博爱、希望」,展现人类追求和平、博爱和充满希望,活动获香港政府、中央政府、中联办领导及多个部门、机构全力支持。在香港政府大力支持下,於维多利亚公园四个球场,举行慈善大型嘉年华活动,15馀万人参与。大会主题为<博爱、和平、希望>,举办了世界和平颁奖大典,免费派发12万斤「世界和平吉祥米」予老人、妇女及弱势群体。举行多场大型「千人盆菜宴」,宴请2000多位老人。
此次大会是首次在香港举行的最大型宣传世界和平的活动,『和平大会』将依照联合国的「千年宣言」,宣传和发表「千年发展目标」,致力推广和维护联合国宣导21世纪国际关系的基本价值:自由、平等、团结、包容、尊重大自然、共同承担责任。「和平大会」至今已收到由中国政府高级官员、美国国会、美国加州州政府财务长及各市市长、社会名人等发出的贺函。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正式做出此项承诺,中国亦积极回应联合国的倡议,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做了不懈努力。
联合国友好理事会全球事务秘书长(大会执行主席)祖古白玛奥色仁波切、香港工会联合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共同主席)郑耀棠太平绅士、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朗博士、联合国世界人民理事会主席Kazan Retrey Sherrill、立法会主席曾钰成、中联办副主任王志民、中联办社会工作部部长张铁夫、全国政协委员卢温胜太平绅士、全国政协委员王惠贞太平绅士、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会长陈守仁、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女,中国养老基金会会长李紫阳、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常任秘书长谢曼怡太平绅士、香港立法会议员陈鉴林太平绅士、香港立法会议员谭伟豪太平绅士、九龙城区议会主席刘伟荣太平绅士、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合作发展促进会会长张维新等各界知名人士出席大会开幕式。
⑥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的历届领导
(1979.4-1983.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所长)
1911年2月生,广东省台山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6-1983年任北京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副所长、所长,曾任中国园艺学会、北京市蔬菜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副主编,中国农科院顾问,第二届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4-1969年全国第三届人大代表,1978-1983年北京市第五届政协委员等。
延安时期,积极从事以品种引种为重点的园艺和经济作物的农业科研工作,选育出优良蔬菜、水果、经济作物等70多个新品种进行推广。推广的甘露西瓜由于质量好,周恩来总理将该瓜空运到重庆招待客人。1939和1940年连续两年获陕甘宁边区模范妇女的荣誉称号。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解放日报》发表了种菜法、番茄王等文章。
1958年参与筹建中国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蔬菜所成立后,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无正所长),在研究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蔬菜品种资源搜集、育种、选种、防治病虫害和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此后,在研究所两次下放北京市,两次回中国农科院的机构变动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研究室,配齐相关专业和人才。
1962年,组织专家研究编制了1963-1972年我国蔬菜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在以后十年中蔬菜科技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和目标。1962-1963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性的蔬菜育种研究座谈会和蔬菜品种资源研究座谈会。
1965年选育出质量好、商品率高的洋葱品种540号、601号。1978年主持了马铃薯研究组工作。1983年,主持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马铃薯新品种选育研究课题,选育出早熟抗病的马铃薯新品种京丰1号。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参加编写了《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等著作。《中国蔬菜栽培学》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3.2-1988.4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29年7月生,北京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1956年-1960年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园艺系果蔬育种教研室读研究生,获苏联生物学副博士学位。1953年-1955年在华北农业科学院研究所园艺系蔬菜研究室工作。1962年-1970年和1978年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所工作;1960年-1962年和1970年-1978年下放在北京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工作。60年代以后先后任番茄品种选育项目主持人、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顾问,中国地膜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花卉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食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展览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发明奖评委会特邀审查员,《园艺学报》主编,《中国蔬菜》主编,日本国科学基金会国际奖国外推荐人,农业部蔬菜专家顾问组组长,
农业部、轻工业部罐藏番茄加工适应性研究协作组主持人。任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第一主持人,八五第二主持人,农业部重点课题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主持人。
截止到1999年,主持、参加番茄育种研究工作,先后育成北京10号、早粉2号、大粉1号、大粉2号、大黄1号、蔬研11号、中蔬4号、中蔬5号、中蔬6号、中杂4号等10余个番茄新品种。其中早粉2号是我国最早育成、推广面积最大的早熟粉果品种。代替了国外引入的早熟品种,并成为早熟番茄育种的优良亲本,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参与对全国番茄病毒病毒源鉴定及株系分化研究。1997年该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任所领导期间,在中国农科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本所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4年以来倡导并与其领导一起组织了全国蔬菜科研协作攻关,全国蔬菜杂种利用科研协作,对推动这些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六五、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蔬菜新品种选育技术课题,对改善我国蔬菜生产和供应,减少农药污染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了我国蔬菜抗病育种工作水平。
1997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授予他中华农业科教奖、农业科研奖。主持或参加撰写的专著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中国蔬菜栽培学》、《中国农业网络全书蔬菜卷》、《中国主要蔬菜抗病育种进展》、《中国农业科技四十年》以及《中国蔬菜科学技术发展战略设想》、《蔬菜科技和生产现状及其建议》等,其中《中国蔬菜栽培学》一书1990年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 (1988.4-1995.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1938年11月出生,江苏省启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62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蔬菜专业,之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该所副所长,1980年任所党委副书记,1986年任所党委书记,1988年任所长兼所党委书记,1994年11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1997年担任农业部第五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园艺学会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长,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至2001年期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60年代中至1978年主要在四川渡口基点工作,任基点组长,推广蔬菜科研成果,主持番茄等蔬菜作物育种,为当地工矿区蔬菜生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8年回院后,继续从事番茄杂交育种研究。配置出-批优良杂交组合。
截止到1994年,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主要从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番茄新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先后育成多个番茄优良品种,其中中蔬4号、中蔬5号和中蔬6号番茄新品种先后成为华北地区中熟番茄品种中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抗病育种研究中参与了为害番茄的病毒种群及其株系分化研究;明确了番茄TMV抗性为显性基因遗传,CMV受多基因控制。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各l项。八五期间还主持并完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获资助65万美元)蔬菜无土栽培技术研究。 近几年来还主持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资助项目不同类型芋头种类资源的RAPD和酶谱分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白菜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和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均取得重要进展。培养硕士、博士生多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任主编出版著作3部。1979年-1994年,先后担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党委书记期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率先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为蔬菜花卉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95.2-2000.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8.5~2000.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
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截止到2004年,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
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1次。其中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第二名), 1991及1998年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第一名),获发明专利2项(第一发明人)。1986年获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获首都劳动奖章、1988年和2001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10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200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2000.11-2002.12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博士,研究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79年9月入湖南农业大学园艺系读书,1983年7月毕业获学士学位,1983年8月入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学习遗传育种,1986年7月毕业获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工作, 1988年8月-1993年10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1月-1999年2月任副研究员,1999年3月至今任研究员,1996年2月获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博士,1997年3月-2000年11月任副所长,2000年11月任所长,2001年12月31日至今任中国农科院副院长。
主要从事马铃薯育种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6项,已主持筛选出10余份炸片炸条品质优良新品系,参加或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中薯1号、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为发展二季作和冬作农业提供了技术基础;在2n配子遗传与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控制花粉形成的有效基因为2-4个的新观点,此结果已在国际权威刊物发表,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并获1998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主持人)。作为主要执行人之一承担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被UNDP、经贸部、农业部评为完成得最好的单位之一;1998年参与筹建美国百事集团-中国农科院农业发展中心并开展合作,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科技扶贫,在深入贵州贫困县多次调查的基础上,开展贵州省推广脱毒马铃薯温饱工程国务院贵州扶贫项目,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推动了科技扶贫工作,受到中央领导、省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2000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参与国际组织的项目评估和专家顾问活动。1997年同团中央青农部、中青农村发展中心一道发起了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活动,社会影响较大。任副所长期间,分管科研、科技成果开发、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绩,本所国际合作项目总金额达100多万美元,为提高该所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知名度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截止到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篇,其中获奖论文3篇、39篇为第一作者,参加编写著作11本,约100万字 。
⑦ 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怎么样
简介:农业部财会服务中心,是经中编办和农业部批准成立的正局级事业单位 ,核定事业编制66名,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与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合署办公。
注册资本:919万人民币
⑧ 中国有过农业基金会吗
有一个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民政部注册登记,于1995年12月20日成立。基金会得到国家科委、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农业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得到国内外企业界及知名人士的积极响应。基金会归口农业部管理,接受中国人民银行和民政部监督。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的宗旨是:通过广泛吸收国内外和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用以支持中国农业科教事业,补充国家主渠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的任务是:发展农业科教事业,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基金会资助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示范、成果推广和农业科教前沿重大课题的研究;资助有突出贡献和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农业科技人才;资助优秀农业科技著作的出版;奖励在中国农业科教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将根据政府制订的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定期公布资助方向。资助项目的遴选实行"公开申请,专家评审,民主公正,择优资助"原则。基金会建立严格的筹资、管理和使用制度,公正、合理、规范、科学、有效地使用农业科教基金,向捐赠者公开收支帐目,接受监督。
⑨ 何康的何康基金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何康农业教育科研基金(简称何康基金),是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基金。该基金是以何康1993年获得的第七届世界粮食奖奖金为本金,用其每年的利息收入奖励农业院校在校的优秀学生、支持科研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旨在激励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