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清华大学是不是外国人创建的
不是。是用清政府赔偿给美国又退回的一部分白银建立的学校。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元,历史上被称为“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两国经过多次讨论,决定了开办学校的退款问题。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1)北美清华园基金会扩展阅读:
发展历史: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教育部、外交部共管。
北平沦陷期间,清华园内建筑和设施遭日军严重损毁。抗战胜利后,清华大学开始接收清华园,并于1946年10月10日开学。
1973年,清华大学开办激光、固体物理、物质结构、有机催化四个专业的研究班,共招42人。1978年四个研究班恢复学业。
2. 庚子赔款与清华是怎么回事
不是的
庚子赔款的退款所退的都是本金余款,已经支付赔款和利息是没有退还的
庚子年(1900)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与德、法、俄、英、美、日等11国驻华公使,于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第六款规定,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这项巨额赔款使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国的分配率以俄国最多,计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还本付息定在上海办理,先由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银行经收。次年美国花旗银行在上海设行,参加组成银行委员会,所收本息摊交各国所定银行。清政府以关税收入仅能抵偿旧借外债,为筹还赔款计,将年额2121万余两摊派各省、关,从而引起田赋、丁漕、粮捐、契税、当税、盐斤加价、关税、厘金、统税和各种苛捐杂税的不断增加。在偿还该赔款时银价跌落,各国坚持按“应还日期之市价易金付给”,到1905年,镑亏积欠120万英镑(合银800万两)。4月26日清政府为支付这项差额,向汇丰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20年还清,本息合计1525000镑。以关税及山西省烟酒税厘金作抵,债票按97%在伦敦发行,市价 99%~103%。这项借款实际是庚子赔款的追加负担。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随后,英国、俄国等国也有庚子赔款,也是用于教育,具体多少钱无法准确核实了。
以下是详细资料。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征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1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3. 有人说美国用庚子赔款的一部分钱建了北大清华,具体是怎样的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匡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定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美金2400多万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就中国的赔款是用黄金还是用白银一事,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据理力争。谈话间海约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这一信息立刻被梁诚捕捉。这说明美政府已发现其有关部门在上报庚子之乱的损失之中,有“浮报冒报”的现象。梁诚非常机敏地放弃了谈判战略,不再去和海约翰纠缠赔款用金还是用银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归已失之利”。于是他不放过任何机会,在美国国会及议员中四处游说退还不实赔款。
1906年初美国伊利诺大学校长爱德蒙·詹姆士送呈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一份备忘录,要求美国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去。同年3月6日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到白宫进谒罗斯福总统。他建议总统将中国清政府的庚子赔款退还一部分,专门开办和津贴在中国的学校。1907年明恩溥发表《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他在书中指出,应该多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去美国留学。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动、鼓吹下,罗斯福给国会提出了一个谘文,指出:"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导学生来美,入我国大学及其它高等学社,使修业成器,伟然成才,谅我国教育界必能体此美意,同力合德,赞助国家成斯盛举。"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实应赔偿”,内容包括美国出兵中国的军费赔偿及美在华商人与传教士的损失赔偿。
当时为什么美国人想用退赔的庚款办学呢?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国政府采取措施通过吸引中国留学生来造就一批为美国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新的领袖。
1908年10月28日,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1909年6月,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这就是后来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
1910年8月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这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后来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胡适,他当年考了个第55名。同榜中还有后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据统计,由清华派出的留美学生就达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罗家伦出任校长。那一年开始公开招考留美公费生。1933年,又开始公开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学生。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庚款。大战平息后,中国也涉足于战胜国的地位,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所以都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由于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经费来源和运作模式,清华从创建伊始,在诸多方面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一些特别的优势和办学条件,也因此而有别于国内的其他大学。这样的环境也给了梅贻琦治校在客观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必要的办学条件。国外的历史学家评论道:“清华其成功的一大秘诀是,当其他院校求助于军阀政 权不稳定的施舍时,清华的年度预算是有保障的。”(4)这种观点虽暗含夸大美国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还是公允的。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清华人”几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由于清华的经费来源较为充裕,使其办学亦有相当的自主性,这些条件又对治校方面自然产生一些影响,促进了清华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运行机制上逐渐地形成一套独立的、具有清华自身特点的东西,并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体制和风格,乃至后来清华校风与学风的逐步形成,都与此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这种特徵较明显的反映出来的一个例证,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出现的几次大规模的学校风潮。其中,清华校长多次易人,竟有十几任之多,甚至出现清华几年没有校长,由校务会 议维持的尴尬局面。
美国用心良苦的教育计划,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赔款(胡适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国学生,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成了中国学术界最闪亮的明星,而他们的言传身教,又深深地 影响了后来者。
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而同时,美国人在中国建立了12所教会大学,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教会医院则出现了协和医院,洛克菲勒基金会则资助了中国学者们的农村调查与考古行动。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和]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1920年初,李石曾与蔡元培、吴敬恒,利用庚子赔款,创办中法大学于北京。先生任董事长,蔡元培任校长。同年冬,蔡元培与先生再度赴法,与法国里昂市长赫礼欧,里昂大学医学院院长雷宾等,合作设立里昂中法大学协会,决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学
4. 本人在清华大学数学系,想考北美精算师,是否可以自学考试流程是什么需不需要先加入北美精算师协会
北美精算师是可以自学后参加各门考试的,只有通过了精算师的认证以后才可以加入北美精算师协会。
北美精算师考试时间
北美精算师协会精算师(含准精算师)的资格考试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进行一次.春季的考试一般安排在5月份的上旬和中旬,秋季的考试一般安排在11月份的上旬和中旬。
北美精算师考试科目
北美精算师协会的精算师资格分为两个层次,正式精算师(FSA)资格和准精算师(ASA)资格。
申请者要得到准精算师的资格,需取得300个学分。准精算师要通过100系列和200系列的考试,其中100系列考试共有200学分,一般为选择题,200系列考试共有100学分,一般为笔试题。
在取得了准精算师(ASA)资格后可以参加精算师(FSA)的资格考试,取得精算师的资格共需获得450个学分。精算师的考试共有五个方向:财务、团体保险和健康保险、个人寿险和年金、养老金及投资,每个方向均有不同的选修课。
考试方式
英文试题。第一阶段均为客观题。第二阶段有客观题和主观题。
5. 孤帆远影的目录
第一章 青青子衿(1900-1918)
“对于这横逆和凌辱,我当时是毫无思想准备的”
庚子年
父系家世
母系家世
末代旧学生
半途出家的新学生
附: 《乡声》(作者陈岱孙,原载《福建画报》1984年第二期)
考清华去
外面的世界(之一)
第二章 行胜于言(1918-1920)
“我当时总觉得我们似乎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解决”
北京城外清华园
学校里的事儿(之一)
外面的世界(之二)
运动了
校长(之一)
日晷
启程
附:清华学校1920级毕业生赴美留学院校、专业、所得学位一览表
第三章 游历有方(1920-1926)
“这是我平生一次最长期的密集的读书时间”
新大陆
梦到她
金钥匙
波士顿少年
陈岱孙博士
欧洲之旅
吾校庄严(之一)
同学们
第四章 翻云覆雨(1927)
“前途如何,有点茫然”
近乡情怯
多愁多病
学校里的事儿(之二)
王国维
研究院和大学部
曹云祥
董事会和基金会
开学了
第五章 教授治校(1928-1937,上)
“如果校长能真正地把校治起来,广大的教师是不愿多管闲事的
家住清华园(之一)
陈岱孙教授
校长(之二):从罗家伦到梅贻琦
空降
四化
大动干戈
心照不宣
插曲三则
终结者
吾校庄严(之二):清华大学1936年度教职员一览表
第六章 白银年代(1928-1937,下)
“我生平最宁静,最平淡,最快乐,最值得怀念的时期”
忙碌的假期
去欧洲看书
伦敦·国际经济货币会议
邦佛·太平洋国际学会双年会
家住清华园(之二)
团圆
新林院3号
闲情
附:《绥北道上》(节选,作者陈岱孙,原载《独立评论》第225号,1936年)
外面的世界(之三)
法币
寇深矣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第七章 刚毅坚卓(1937—1946)
“打仗总得有损失”
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湘 又离别
长征
何枝可依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吾校庄严(之三)
此恨绵绵
陈岱孙主席
关于西南联大的另类记载
第八章 物换星移(1946—1952)
“战后的岁月是否允许我重圆以前的旧梦,完全是个不可知之数”
问君能有几多愁
犹厌言兵
蹉跎岁月
雪上加霜
船长走了
改造
调整
后记
6. 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国际交流
生物系采取师生互换、互聘教授、合作研究、国际会议、教育资源互补等方式开扩学生眼界。近年来部分同学到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瑞典乌普赛拉大学等国外大学交换学习一个学期。同时邀请几十位国内外专家在生物系作学术报告。
生物系设立了讲席教授席位,聘请国外知名学者和校友为同学授课,座谈为人治学感受及其成才感悟。参加“21世纪生命科学前沿论坛”的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Michael Brown, Joseph Goldstein, Phillip A. Sharp)与本科同学进行座谈后,三位科学家的共同印象是“清华园十分美丽,清华大学的学生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才培养成果目前,已毕业本科生中95%以上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其中很多人已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相继在世界各地崭露头角,是活跃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信息、基础医学及管理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例如1989届本科毕业生施一公2003年荣获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学会颁发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Irving Sig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他也是这项奖项成立17年以来首位获奖的华裔生命科学研究学者;1990届本科毕业生刘湘军获得了2003年度100名世界顶尖青年创新者(The 2003 World's 100 Top Young Innovators);1993届本科毕业生王帆获得美国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颁发的2004年斯隆科学奖(Research Fellowship Award Winners of 2004)。历史上有26位诺贝尔奖得主曾获该奖,著名华裔学者李政道、李远哲、邱成桐等均曾获斯隆研究奖;1996届本科毕业生时松海荣获了2001年度全球唯一的最佳青年科学家奖(2001 Grand Prize Winner),并应邀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百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2000届毕业生颜宁获2005年度Science杂志(北美)青年科学家奖。施一公教授已于2007年全职回母校任教,现担任生物系系主任。
7. 施一公何时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当选西湖大学首任校长。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西湖大学校长 ,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2008年2月,已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辞职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在海外华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国际知名神经科学家鲁白说:“他是海外华人归国的典范和榜样”.
由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等主办的“2013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推选活动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晓,施一公为10位获奖者之一。
8. 清华大学的来历
来历:1909年7月,清政府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开学。
历史背景: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史称“庚子赔款”。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原属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经中美双方多次商谈,于1908年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1906年给美国总统《备忘录》中的一段话反映了美国退款办学的真实目的:“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和巧妙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说,使用那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领袖的方式。”“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8)北美清华园基金会扩展阅读
清华大学的科研成就:
清华大学在2018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9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4项,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基础研究专项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立项604项,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项目201项,北京市各类科技计划基金项目87项,全年合同额近35亿元。
文科院系新增课题812项,到款经费超过3亿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4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
9. 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国际班详细介绍
额。。我就是清华经管的~
以下摘自经管的宣传册~
经管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新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此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金融,工商, 政治,法律,社会等各界及各社会科学学术界培养既掌握系统的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又具备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技能,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了解中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金融则是经济学应用最为广泛与深入的领域之一.本科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习可为众多的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下为分专业时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会议记录~
分专业讲座经济金融专场
经济专业介绍:
白重恩
今天我们介绍经济与金融专业。
先来介绍这个专业的来源。
本来我们是四个专业,经济与金融是分开的。两年多前,我们决定合二为一,原因是我们参考了很多经验,尤其是香港的学校(美国的很多学校的本科时没有金融专业的,没有办法参考)。我在香港的大学呆过一段时间,它们的本科有三个专业,经济、金融、经济与金融,每年选专业前两个专业都不超过三个人,剩下的选经济与金融的有200多个人。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经济与金融的组合是非常看好的。不只是香港本地学生,现在香港的大学招了不少内地的学生,其中最热门的还是经济和金融专业。原因是,经济和金融的组合是一个灵活性很大的组合,其中经济学是比较基础性的,而金融学,一般来说,美国有一个学科分类,里面金融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类,这两个专业本身就没有冲突,放在一起是合理的。
从香港的情况下看,这样的组合很受欢迎。
为什么受欢迎呢?
从几个方面:
一、看市场的情况,在美国的尤其是比较好的大学里面,比如哈佛,最大的本科专业是经济学专业,为什么?有几个原因,有一个经济学家,是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曾经做过美国总统的XX首席。他的学生包括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等。曾经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要研究选择经济,他反问,你们认为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学生说了一些,大部分大家关心的问题就是经济问题。如果严肃地谈一个问题,往往是与经济或金融有关的,所以经济是一个比较严格的科学,可以培养我们严谨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入世的科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因此,它成为很多比较应用的科学的基础。学了经济专业以后做什么?读法律、管理、政治、公共管理、国际关系的研究生里,很多来自经济学专业本科。形象地说,学了经济学以后势能高,可以流到各个方向去。
二、以上的说法可能有点虚,大部分同学还是关心工资。
那我们来列一组数字:我们念美国的数据
2007夏美国各本科专业毕业的
专业 average start salary 后来的薪水
5.economics 50,000 98,000
6.finance 48,000 88,000
7.accounting 46,000 77,000
8.bussiniess 43,000
10.marketing 40,000
可以看到经济金融这一块起薪高,发展潜力也很好,而且从排名上看经济和金融是靠得很近的。
为什么呢?经济学的训练可以帮助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刚开始找工作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实战经验,那这种能力就可以提高长期发展的潜力。
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经管网站上钱颖一院长的的几个演讲,第一个演讲是讲清华最重要的精神是追求卓越;第二个是在本科生开学典礼的演讲,讲的是本科生的教育应该遵循什么理念。我们经管学院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体现了一些理念,比如:像清华这样的大学是要培养人手、人才还是人物?我们应该培养人物,同时清华的学生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人物。怎么成为一个任务?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强调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学的是基础的东西,不会在几年后过时,但过窄的专业就有这种问题。
不少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人认为应该多搞职业教育。短期来说技术教育的确可以马上找到工作带来高回报,但是长期收益不好,长期是通识教育带来回报高,这是有数据为证的。实行通识教育是我们为同学的未来着想。
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教学方案是这样的:
1. 强调通识教育,这点在上面已经说过了。
2. 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由同学报名,学院组织老师选拔优秀人才,目的是想对某些优秀同学提供更多帮助。主要从三个方面,学术、领导力、创业。为什么选着三个方向呢。我们认为长远来说这三个方向是比较有潜力的一个方向,也是大学应该有的方向。大学最终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学术目的是动员很多老师给同学做研究,帮助同学,给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起点进行学术研究,希望更多的同学追求真理,追求学术生涯,这个方向在过去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字班里有五位成功申请出国读博的,我们都知道去年是申请出国困难的一年,经济不好的时候教育比较繁荣,因为找不到工作就去读书了,因为欧美经济不好,很多欧美学生竞争,但我们还是有成果的。其他的同学国内读博,出国读硕,国内读硕,只有一位工作。不是说大家都要读博,我们希望大家有多种选择,但必须培养对学术有兴趣的同学。
领导力培养计划:找一些校友中在领导岗位上做得不错的。希望学一点比较基础的东西,可以帮助增强能力的东西。
创业培养计划:差不多。
我们希望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
3. 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批判性思维有两个元素:一不盲从权威,二不否定一切。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呢?好比10个经济学家有10个不同观点,很多事情开始看是没有唯一的答案的,不同角度看就有不同的答案。权威可能只是从一个角度来得出结论的,我们一是学会从其他角度看,二是不接受一切,比如有十个观点,我们要有判断能力,从中选出最适合我们的。理论的研究,就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得出不同的结论。实证研究就要找出与事实最切合的结论。经济学金融学可以帮助我们强化从不同高角度看问题,在众多角度中选择合理角度的能力。
以上三大点都能在我们专业得到最大的体现。
现在介绍经济系老师:
最近几年变动很大,引进老师很多,两股力量的结合造成非常有活力的研究教学的环境,长期在国内的老师在教学中,李子奈在推进 xxx老师……好多不想打
Q&A
1、优秀培养计划和大三交换的冲突
交换只占一个学期,而培养计划是一年都在进行的,大三上出国交流,可以在大三下和大四上进行计划,出国不会对计划产生影响,计划持续一年时间。这个计划和我们平常上课很不一样,比如领导力,基本没有课,就是到政府做一些调研,我们把它叫做“经验性学习”,学术也是,在老师的帮助下选择一个课题,一年的时间做学术,相当于把毕业论文提前到大三,对申请出国的同学有帮助。
2、5字班推研为什么名额这么少
经济系招研究生并不给大家特殊照顾,而是让其他学校的优秀学生和我们竞争,也可能因为很多同学出国,所以推研少。还有部分去北大读研的。我们认为在清华读本科,再去北大读硕士,是个很好的组合,因为两校有不同的文化。
保险方向介绍:
陈秉正
保险精算专业方向简介
这个专业方向是在金融学专业下面的
从专业上属于金融学,从就业上,保险是金融的组成部分
从学术上,保险大部分属于金融,小部分属于经济
从行业说属于金融
99年开始建立,已经10年,共有六届毕业生。每年十几个学生左右,考虑就业没有很大的市场。
保险属于金融行业,有资金融通的功能。可以直接投资等等。保险行业需要大量金融人才。
保险业在国内,是金融业中发展最快的,金融业有四大行业: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
就业人数,保险业最多,其次银行业,我国银行业最大是由历史形成的。我们有106家全国性保险公司,保险业有很大发展空间,在国民经济中起重大作用。保险业占国民总资产6万亿,投资效率远高于银行。
保险专业:1999年考虑到保险业对高端人才的需要,有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AEGON)捐资100完美元,建立清华大学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宗旨:高起点、国际化、厚基础、宽视野。与国际上最好的大学合作,用最好的教材,专业方向课程少,对基础课程要求非常高,通识教育。有较好的资助机会,现有三名老师,一名外籍特聘教授。未来金融中心在中国。
有6门课程,其中一门所有学生都学。课业负担不会加重,不影响今后。有许多机会奖学金、暑期实习机会、资助参加北美保险精算师考试(SOA)、交换(滑铁卢大学)。
学生管理方面与金融学学生相同,报名须注明保险方向。不单独分班。
金融专业介绍:
李稻葵
强调两点:1.请大家思考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自己的志向,这远比选专业重要。确定志向,目标明确;2.经济侧重学术发展,本科毕业后可转向很多方向;金融学相对而言更加侧重职业发展,稍微侧重技术。找工作容易,但容易被定位为技术型高级白领,而缺乏管理才能。不注意参加管理会影响职业发展。
确定志向不要受外界影响,要小心同学之间、父母亲人的影响,不要扎堆,要多元化。
Q&A
1. 进入金融还可不可以转向管理
完全可以,但要多付出一些努力,要在Personal Statement中解释好自己选择金融的原因。解释好将更有优势。中国社会中有一个问题:我们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同质性人才,我门怎样让自己与众不同?这个问题解决好将脱颖而出。
要想办法与别人有不同。
2. 本科时如何协调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关系?
这两个专业差别很小,自己要尽早确定自己的志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自己潜在的特性
3. 选择金融专业有多大可能成为技术人才,又有多大可能成为向您这样的任务?
金融是经济的重要分支,会计是金融的重要分支,专业有大融合的趋势。本科教育不要太窄了,课太多技术性太强了,技术性强找工作容易但是也局限了自己的思维。要了解自己的类型,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4. 从大一开始两个专业上一样的课,请老师讲一下三个专业职业的发展方向有什么不一样?工作与研究
会计: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比较强,优势是能够马上入手,能了解很多非常实用的会计知识,局限性是 在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里,领导人是属于思想型的,非技术性的专业。
5. 在推研上比例
经济金融在课程上,略有区别。金融系推研比例很低,金融系64位只有10个推研名额,经济系25位12个名额。我们在考虑变革。
6. 从研究方向讲我们有好多个,推研程序如何
校外推研,除了北大,只要成绩过50%,成功比例是很高的,外系也不错。
7. 您的学生时代思考过您今天的职业方向吗?
是的。刚入学时就羡慕老师,在学校里做研究这种工作和社会方式是我很向往的。而且我的背景与你们不同,80年刚刚开始经济改革。特别想了解经济学和管理学能做什么。我觉得大家应该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是不可能知道一步步该怎么走。
8. 知道自己的特长和弊端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哪个行业适合我,怎么做?
Optimal choice是三合一的,主观理想,客观条件。同学们可能知道主观理想,但是不清楚客观约束,我的建议是多去看一点过来人的人生轨迹,多读一些传记、访谈、采访。
9. 人生发展要多元化,
不能修了必修课就拿两个学位。坚持志向不变,不要太顾忌
10. 我有志向但是与自己不符合,清华有没有测试自身特质的东西。
一年级有一门课:人生规划很不错。还有职业发展中心也会提供建议。
10. 庚子赔款,各国最终拿到了多少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各国关平银4.5亿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238150两,以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关也归海关管理。各国的分配额度是俄国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缓付5年,德奥部分因战败取消,和俄国缓付部分,都拨作国内公债基金。1924年5月底苏联政府声明放弃俄国部分庚款,于清偿所担保债务后,完全充作提倡中国教育款项。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国都先后声明退回赔款余额,并订立协议,充作办理对华教育文化事业,或充作外国银行营业费用和发行内债基金之用。这种退回庚款的实际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组的管理委员会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后继续利用庚子赔款选拔留学生。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其余的庚子赔款用于中国,成立“中国文教促进基金会”(或称“中国基金会”),掌管的金额为1254·5万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组成的托管董事会。其中的相当部分金额以奖学金的方式提供给清华大学。1949年掌管“清华基金”的杰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到台湾后,又利用这笔款项创办了新竹清华大学。
1926年初,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即派斯科塞尔来华制定该款使用细则。当时,胡适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方顾问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和]命成功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包括退还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俄国人在中国的特权也将取消,而所有这些的交换条件只有一个:北洋政府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1924年5月,两国签订《中俄协定》,其中规定退款用途,除偿付中国政府业经以俄款为抵押品的各项债务外,余数全用于中国教育事业,由中苏两国派员合组一基金委员会(俄国退还庚子赔款委员会)负责处理。
法国庚款退还余额总数为39·158万余法郎,折合美金为7·555万余元。此项余额总数,按照协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继续垫借中法实业银行,作为该行发行五厘美金公元担保。而中法实业银行即以此项美金债权,充作四项费用之用:1.换回远东债权人所持之无利债券;2.办理中法间教育及慈善事业;3.代缴中国政府未缴清之股本余额;4.拨还中国政府所欠中法实业银行贷款。
对了,其中只有日本分文未退用这笔钱财发展军备,建立教育,遂速成为20世纪的强盛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