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见银行理财产品陷阱有哪些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贰』 理财路很难一帆风顺,你曾踩过哪些理财的坑呢
^在货币超发、资产价格飞涨的时代,投资理财对一个人的财富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资理财的致富之路上,陷阱和馅饼一样多,如果没有专业理财人士指导、没有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落入投资陷阱的可能性也许更大。
作为在投资市场侵淫多年的老司机,大师兄深知市场的水之深、坑之多,只有加强认识,把风险之坑一一填上,才能为真正实现财务自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坑:不懂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落入消费主义陷阱。
当年张子强绑架了李嘉诚的儿子,后来李嘉诚遵守承诺,用了10亿多港元赎回自己的儿子,并且让他去买长江实业的股票,但是这个悍匪不听,认为钱不能用于消费,就没有价值。结果,钱很快就败光了,最终踏入不归之路。
第二个坑:迷信理财的所谓金科玉律,落入教条主义陷阱。
在理财方面有8个传播很广的定律:1)墨菲定律;2)72法则;3)4321定律;4)双十定律;5)31定律;6)80定律;7)30定律;8)1:1定律。
很多投资小白将这些定律奉为金科玉律,其实大可不必。投资理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是绝不能过于教条。
比如从房贷收入比不能超过30%的30定律来讲,如果房子本身用来投资,租金收益覆盖了还贷压力,自然不用受30定律的限制;如果个人未来现金流能够稳定增长,还完房贷后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而且房价正处于初期上涨周期,这个时候更不应该局限于30定律而错失买房的良机。
第三个坑:轻信理财承诺,落入高收益陷阱。
e租宝当年的急速扩张,正是利用了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极度渴求,对外承诺的年化收益高达9%-14.6%,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7%-8%的2倍。眼见有利可图,全国各地投资者蜂拥而至。更有疯狂的“大爷大妈”,提着现金直接杀往e租宝当地分公司。
事实上,金融公司在对外推销自己理财产品时,可能只谈收益避谈风险,而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成为普通投资者难以识别的陷阱。
第四个坑: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效仿他人,落入从众心理的陷阱。
投资市场上,看到别人投资赚钱,盲目跟风者何其多。每到牛市末期爆棚的成交量,就是韭菜们交给市场的巨额学费。
2007年10月上证6000点上方、2015年6月上证5000点上方,在巨大的赚钱示范效应下,无数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新股民冲进市场,期望分到一杯羹。但是,除了贡献出全球第一的巨额成交量、获得浮盈带来的短暂快感之外,面临的是长期难言的痛楚。
第五个坑:追求一夜暴富,落入频繁买卖的流动性陷阱。
比如投资股票,很多人追求动辄每年翻倍的收益,殊不知过高的预期收益,必定导致过于频繁的交易,最终陷入流动性带来的亏损陷阱。事实上,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势是向上的,正是过高的收益预期和频繁交易,才是导致大部分人亏损的根源。
▲美林投资时钟,是全球公认的资产配置重要参考指标
从当前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来讲,显然是不够合理的。房价大涨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绝大部分资产都配置在房产上,甚至出现了住着1000万的房子、月供超过收入80%、家庭日常开支捉襟见肘、流动资产几乎为零的极端案例。
今年年初,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引发家庭悲剧》在网上疯传。主人公迷信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没考虑个人未来财务变化,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用在了买房和还房贷上,然而,一旦出现房价下跌或者个人财务危机,家庭生活悲剧就难以避免。
第九个坑:过于尊重亲朋好友的意见,落入身边人的陷阱。
比如,你现在30岁,单身,有50万元。对于这50万元该怎么办?你的家庭成员肯定会根据传统观念这么建议你:拿这50万元做首付,买套房子,然后找个对象结婚。但是专业的理财师会根据你的真实想法和财务状况、更多地从各个资产的风险收益角度上来建议你做资产配置。
说了这么多,大师兄只想告诉各位,投资理财是专业度极高的行业,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普通投资者来讲,寻求专业理财师的帮助,避免盲目入市,才是实现投资目标、防范投资风险的理性选择。
『叁』 理财风险管理应该如何去做
风险管理分四个部分:避免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
一般情况下,风险跟收益是呈正相关的。
高收益的项目,通常风险也高。所以即便你是理财投资的小白,也别再对着那些跟你说年化收益率10%的项目的人问保本吗……
不过,这世界上也是存在模式靠谱、风险可控、收益比较高的项目的,只看你会不会分析这个项目的风险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你能承受的。
以及,一定要记得对冲风险E,分散投资各种不同的项目。
说回投资这件事情,其实我们的目的不就是在将风险减到最低的前提下,将收益最大化吗?
所以投资说到底,就是管理风险。(当然,很多答案提到的理财不等于投资,也特别正确,题主一定要搞清楚这两者里面的分别)那么风险到底怎么来管理呢?
或者说,我们怎么来分析一个项目的风险呢?
首先,避免风险的部分——有些风险,是我们作为投资者来讲完全不可能承担得起的,就是法律风险。
那些在国家的监管之下的项目,符合法律规定的项目,这一部分的风险是可以规避掉的。
其次,降低风险——项目本身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投资者的利益,有退出机制,有一些机构的信誉作为背书,等等,这些都可以降低项目的风险。
很多时候,你还要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件事情,看看这个项目的主人,这家公司,它的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它的现金流是不是健康。
这也能帮助你判断风险在哪里。如果项目本身风险高,就千!万!不!要!加!杠!杆!
然后,转移风险——简单来讲,就是保险。比如买一些房产的时候涉及到产权保险,这就转移了项目的风险。
最后,保留风险——以投资眼光、时间作为变量,这些风险,是投资者投资任何项目都会遇到的,而这也是投资谋求回报的根基所在。
这个时候,了解尽量多的专业知识,但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果断一点。
只要你确定这个投资额度在你可以承受、没有太大压力的、合理的资产配置范围之内,就可以尝试。
『肆』 光大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提示中的管理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什么
光大银行理财产品风险提示中的管理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在产品运作过程中,可能因投资管理各方对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走势等判断有误、获取的信息不全、或对于投资工具使用不当等影响资金收益水平和本金安全。由于受托人经验、技能、管理等因素的限制,可能会影响其在管理新股产品的过程中对信息的占有和经济形势的判断,导致受托管理资产管理方面的风险。
温馨提示: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与存款存在明显区别,具有一定的风险。各产品涉及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等,购买时请仔细阅读本说明书“风险提示”部分。在慎重考虑后自行决定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管理需求匹配的理财产品。
『伍』 怎么看待理财中的风险问题
理财的意思就是让你的钱变多,
『陆』 如何正确看待理财中的风险因素
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想办法降低风险才是最重要的,比如选择P2P理财。重点不是高收益,而是选择好的平台,把风险控制在最低。
『柒』 如何识破理财陷阱和规避理财风险
最主要的就是要有两方面如何选择P2P平台;2.如何正确的P2P理财。 如何选择P2P平台呢?
1、勿以注册资本和杠杆率来作为判定平台风险的单一标准。在注册资本和杠杆率之外,平台的背景、运营模式、风险管理技术、客户服务能力、标的真实性、市场拓展能力等,是投资者更需要了解的内容。
2、平台信息披露的标准:股东和管理者信息、交易程序、过去和未来投资情况的实际违约率和预期违约率、计算预期违约率过程中使用的假设、借贷风险情况评估描述、担保情况信息、可能的实际收益率、平台处理延迟支付和违约的程序、外部审计报告等。实际上,这是比注册资本等更高层次的红线,这才是可能对运营不规范或欺诈性平台真正具有威慑力的红线。
3、我们可以去网络、好搜,搜索相关的信息
4、第三方支付抵押标资金保障措施一个不能少,最好选择平台时选抵押类平台,如果真发生坏账或逾期时通过处理抵押物也能够保障投资人的资金安全。资金保障措施不要只简单的看100%本息保障这个词语我们要深究其到底是通过什么手段来保障投资人的本息安全的到底是担保公司还是线下金融机构或是两者都有?只有做好这些调查才能让我们投的安心赚的放心!毕竟大家都是投资肯定不希望每天提心吊胆的怕钱打了水漂.
如何正确的P2P理财?
1、别因为高收益忽视了风险,收益太高的不要参与,欺诈成分较多。
2、分散投资。
3、心态最重要,谨慎投资。
4、像上面说的方法,务必选择好的P2P平台。
希望对你有帮助。
『捌』 理财投资需要避免哪几个心理陷阱
1、不考虑整体
假如你现在花50元买了一只股票,一个月后出现了两种情况:第一种,股价一路飙升至75元,第二种,股价在涨至100元后又下跌至75元。那么,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加令你高兴?
很显然是第一种。但是两种情况,你最后赚到的钱是一样的。
所以,无须为了股价的起落而心情郁闷,要考虑整体,一只股票最终赚到的的钱才是重点。
2、锚定效应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股票一旦被套,绝对不走,只要解套,立马抛售。
这就是投资中的锚定效应,指人们在进行决策判断时,容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掉进这个陷阱的人,买进一只股票,无论日后如何涨跌,他对比的标的始终都是你买入时的成本价格,而不是这家公司的实际价值和未来升值潜力。因此时常会错失一些好股的上涨行情。
3、为什么一些基金公司常常改名
心理学发现,人们在搜集资料时,倾向于认为近期的、易得的和易理解的资料更加有用。
A、 近期的:比如,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沉浸其中,大笔资金投入,以至于忘记之前熊市的经历。或是,在牛市将尽的时候仍然毫不自觉,依旧沉醉在之前的感觉中。举个例子,在2007年底很傻很天真将大笔资金投进股市,然后在08年损失了大半。
B、 易得的:投资者会对于出现在媒体头条(易得)的信息更加留意,而对于企业经营情况、财务报表分析等需要自己的挖掘的信息没那么留意。而实际上,它们是同样的重要的。比如说,我们有时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某某基金公司一直业绩不好,所以产品销量也不佳,但是一旦改名,该公司发行的产品就比以前要火爆。而许多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它是旧公司更名而来,以为那是一个成立的公司,因为他们只着眼于媒体上易得的信息,不做深度探究。
C、 易理解的:对于自己看得懂的资料,投资者会更加留意、认为更加有用。但是实际上,在自己不理解的领域里,有更加多重要的信息。
4、损失厌恶
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曾经做个这样一个实验:掷一枚硬币,掷到正面可以获得150美元,掷到反面则损失100美元。按照概率论,如果投资者多次参与该游戏的话,他赚钱的概率是大于亏损的。但是,当时做实验的大多数人都拒绝了这个赌局。
可见,在多数人们心中,对待损失是十分厌恶的,他们宁可失去有可能获得150美元的快乐,也不愿意承受可能失去100美元的痛苦。
在实际投资中,当你买的股票跌了,大部分情况下你不会抛售,而是会守着它一直到它涨上来。但是当你买的股票涨了,你就会快速将它抛售,早早“落袋为安”,而同时也错过了它上涨的可能性。
『玖』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理财课
平安银行有推出多种理财产品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不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投资方向,风险均不一样,按是否保本分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您可以登录平安口袋银行APP-理财,搜索理财产品名称或代码查看详细的产品说明书进行了解及购买。
温馨提示:您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理财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审慎评估理财产品的资金投资方向、风险类型等基本情况,在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理财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愿承担相关风险, 在慎重考虑后自行决定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管理需求匹配的理财产品。
应答时间:2021-03-1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