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共抗疫情吉利捐2亿,特斯拉捐免费充电,数十家车企捐助汇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全国人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艰难时刻,中外车企纷纷献出力量,向社会作出贡献。以下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这些值得记住的车企(部分企业)。
过去一年,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是艰难时刻,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更是沉重打击,如今我们只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防控,支援武汉疫区,隔绝疫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减少与外界的接触,混乱中明辩是非发出公道正确的声音,精神胜利之外让社会职业尽责,对疫区弱小将心比己多一点同理心,期盼阳光早一日到来,让灾难不会重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② 李嘉诚中国内地慈善总结
1981年创立汕头大学
1989年,捐赠1000万港元,支持北京举办第11界亚洲运动会。
1997年,北京大学100年校庆期间,李嘉诚基金会向北京大学图书馆捐赠1000万美元,支持新图书馆的建设。
2002年李嘉诚海外基金建立长江商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实行教授治校的商学院。
2008年5月十九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
2009年4月22日,李嘉诚旗下长江集团、和记黄埔联合向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捐赠人民币1亿元。
③ 段伟红的人物经历
段伟红博士是凯风公益基金会创始人 和理事长、泰鸿集团创始人、兼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常委及清华大学战略发展顾问委员会委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段伟红
国籍
段伟红的研究报告。[3]
2012年1月,《中国治理评论》刊出。
2011年,凯风公益基金会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4]
2011年11-12月,资助举办梅惟恒讲座"欧亚与世界史语境中的传统中国 "。
2011年10-11月,资助举办巴斯蒂夫人讲座"面向自由和科学理性--清末民初中国留法学生的经验与他们对中国的现代认同的贡献"。[5]
2011年4月,捐建的清华大学凯风人文社科图书馆正式落成并投入服务运行,由著名建筑师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设计,坐落于清华大学教学核心区,是清华大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6]
2011年3-4月,资助举办艾伦·麦克法兰教授讲座"现代世界的诞生"。[7]
2010年10-11月,资助举办阿里夫·德里克教授讲座"改革时期中国的文化与历史:全球现代性视角"。
2007年5月,资助迈克·桑代尔教授来华巡回演讲"公德与私德"、"自由主义与共同体主义"、"市场的道德局限"、"成为一个公民的意味"、"全球化与文化差异 "。[8]
2007年,资助中国青年创业计划(YBC)。
2007年 3月,创立了凯风公益基金会。
2005年5月,资助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欧政党高层论坛。
2004年10月,资助 "中国金融业在WTO第二阶段的机遇和挑战"论坛。
2004年5月,资助在英国首相府举行的中英高层论坛。
2004年,在哈佛大学创立了Desmond & Whitney Shum奖学金,资助哈佛大学博士生对中国的研究。
1996年,创立了泰鸿集团。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情况
创立凯风公益基金会: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2007年3月,段女士创立了凯风公益基金会,成为国家级的非公募公益基金会[9],也是首批由企业发起、国家民政部批准设立、并由国家民政部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的公益基金会。[10]
该基金会以推动人类进步、促进社会发展为愿景,以推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解与人类多元文化的共生、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实现与社会公正的普遍建立为使命。[11]
凯风公益基金会主要通过机构合作方式,对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教育和公益实践方面获得重要成果、具备实力和潜力的学术精英和公益精英,进行资助和奖励,进而达到提升公共福利、增加公众利益、传播公益思想的目的。
凯风主要资助领域为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包括成立"凯风学者"项目、搭建同业交流与沟通平台(中国基金会网、中国基金会中心网、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与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基金会分会),并同清华大学一起合作成立"凯风发展研究院。[12]
折叠编辑本段学术文章
技术官僚的"谱系"、"派系"与"部系"--对西方"中国高层政治研究"相关文献的批判性重建[13]
摘 要:在对西方中国政治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以一种更为突出"行动者"能动性的动态分析框架,对形形色色的技术官僚的结构性位置做出界定,以"技术自主性"的强弱程度为衡量准则,将"技术官僚"与"政治官僚"和其他知识分子区分开来。
这一思路与传统的强调"政治派系"的研究路径不同,不再将技术官僚看做是政治斗争中的一个派系,而是凸显出了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借助引入"牵头部门''与"非牵头部门"的区分,又强调了"正式政治"在界定技术官僚身份上的重要性。[13]
"又红又专"的政策议题是如何设置的?--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的一项研究[14]
摘 要:不同的政策环境给政策的议题设置提出了不同的挑战。在"新兴加转轨市场"上则表现为决策精英们必须同时面对来自政治正确和市场规律之间的张力,亦即在政策制定中做到"又红又专"。
本文主张,这就必须在政治理性和技术理性之间求得一种微妙的平衡。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个案,探讨了在中央政府部委层面上的决策精英们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运作机制,让各种类型的行动者参与到政策讨论和制定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政治决断,并从而实现这一点的。本文的最后还对个案的拓展意义做了讨论。[14]
中央政府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研究:以证券市场改革为例
④ 姜明的慈善公益
一个人来到世上,就应该做一点对这个世界和人类有益的事情;做一个有善心、有爱心、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常怀感恩之心,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事情;这是姜明的人生观,也是姜明做人的准则。
创办天明集团后,姜明的人生观就成为天明的价值观。自1993年6月18日天明创立以来,天明人就始终牢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公民责任,把“慈善公益、回馈社会、富而思源、不忘桑梓”作为天明人的核心价值观。
天明创业21年,总结天明的“感恩史”,为教育、扶贫、赈灾等公益事业累计捐赠逾1.25亿元,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姜明及天明人的慈善公益之心。用一位领导的话说,姜明虽然很年轻,做企业的时间不长,但是按照捐赠额和资产总额的比例来说,恐怕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姜明也因此被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称为“侠商 义商”
2013年10月12日 代表思源天明公益基金资助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472500元,用于开展中国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公益基金“大病医保”项目
2012年 捐资100万元支持洛阳市伊滨区新型农村社区幼儿园建设
向郑州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元,用于支持河南教育事业
“思源天明公益基金”正式成立
2011年捐赠51万元支持家乡信阳市蒋集镇防洪公路工程项目
捐赠10万元支持北京共青团“100365首善行动”,至少为25名做出特殊贡献的首都高校大学生(含研究生)进行奖励支持(支助标准:4000元/人)
捐赠20万元支持河南省职教社建立温暖工程基金会
天明博爱助学基金启动
2010捐赠5000万元(五年)给郑州市高中贫困学生,每年捐助1000万元,资助12500个学生;连续五年捐赠5000万元,累计资助62500个贫困学生。
捐赠100万元支援玉树灾后重建
捐赠给北京河南志愿者服务队价值6万元的小客车,并捐赠100万元,在北京设立河南务工基金会。
捐赠给中国政法大学法硕学院30万元成立“中国政法大学--天明-姜明奖助学金”奖助学金
2009设立天慈公益基金会,通过天慈和思源工程捐款50万支援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扶贫建设。
2008年姜明当选“河南省天慈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2008年姜明当选“河南省志愿者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2008年在5·12汶川地震后,天明在第一时间捐赠206万元,表达了天明人的爱心!在5月17日的全体员工大会上,天明人集体默哀三分钟,祈福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2008年2月,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新闻发布会上,姜明代表天明人,向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捐赠500万元,并承诺未来十年捐赠5000万元用于基金会的扶贫项目;捐赠100万建设“思源天明中心小学”;捐赠50万支持“思源天明新农村建设项目”
2007年8月,豫西山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姜明代表天明人向灾区人民捐赠110万元
2003年非典中,姜明代表天明人捐赠15万元为“全民抗非典”发布公益广告
1997年和2004年,姜明代表天明人共捐赠价值690万元的《河南商报》,赠送下岗工人、残疾人、离退休工人和师生,体现天明人的爱心。时任省政协副主席胡悌云致信称赞“天明”此举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符合时代精神;既帮了困难者之所需,又为社会和政府分了忧
1997年6月,天明捐赠1600万元,为省会郑州购置32辆双层公交车,开通“天明号”专线,结束河南没有双层公交车的历史
1996年,捐赠10万元支持希望工程
1995年,捐赠15万元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设立研究生基金
1994年,捐赠20万元支持“绿化郑州 美化郑州”公益广告宣传
⑤ 李伟的工作情况
用心谋事、实心干事、一心成事,负责工作受到全国、省、市多次表彰。
精心育才,培树的千余个青年集体和个人典型,成为全市各条战线上的排头兵,为承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培树的青年星火带头人、青年致富典型王双全先后三次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胡锦涛总书记勉励他成为中国青年农民的代表,为青年农民多办实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培树的学雷锋先进典型—承德石油高专“雷锋公司”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信息时报》、《河北日报》、《承德日报》分别报道,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在全团、全国造成广泛影响。
培树的全国百优青年志愿者、“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获得者、“爱心河北”十大人物、承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鲍守坤,连续十六年无偿献血百余次,累计103900 毫升(截止2010年10月31日),成为河北省献血状元和承德市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第一人。在他影响带动下,社会上3000 多人加入了无偿献血行列并组建了3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2007年“河北省十大爱心人物”颁奖晚会上,组委会颁奖词概括了他从事志愿服务的精神:“鲍守坤身上体现着我们民族无私的精神灵魂,他把奉献作为生命一种执着的追求与归宿,并因此唤起更多的人们向往崇高”。其志愿服务故事已编入当地小学课本,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播出。
创新工作,推出多项经验作法。在实践工作中针对青少年实际和特点,探索总结出“党团思想教育工作法”(即“用心了解人、用理论教育人,用精神引领人,用活动凝聚人、用典型激励人、用服务团结人、用人格感召人”);全省首创团委、青年工作委员会、跨世纪青年人才协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和“三联共建”促团建工作模式(能人联动促团建、活动联动促团建,服务联动促团建);成立了全省首家市级青年文明号协会,开创了“团组织、活动组委会、协会”齐抓共管力促创建活动的新局面;在全省推广了承德技术练兵、培训和比武的经验做法;在全市青工战线总结了国有大型企业实施“抓管理、育人才、促效益,实现与企业同频共振”“三位一体”的工作经验做法。这些经验做法在全市、全省、全国共青团系统和青年工作领域引起共鸣和反响,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收到良好效果。
有针对性地做好调研工作,先后撰写《用“心”工作》、《国有企业青年职工状况调查与思考》、《关于调动企业青工积极性的几点思考》、《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思考》等几十篇调研报告和论文。撰写论文多篇获奖。
组织开展的青工技术培训练兵和比武活动,成为全团工作“名牌工程”和“人才工程”。组织开展的五届青工技术培训练兵和比武活动,比武工种设置近百个,参赛青工达百万人次。举办各级各类青工技术竞赛1200多场次,培训青工累计百万人次,普及面占青工总数的95%以上,参加培训练兵比武的青工80%提高一级技术等级以上。涌现出各级青年技术尖子、技术能手、技术标兵和技术状元千余名,促进了全市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团市委被全国、省授予“青工技术大比武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个人荣获“青工技术比武优秀组织工作者”称号。
在青年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组织开展的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产生各级各类五小成果3000余项,采纳应用500余项。其中产生省级先进水平科技成果5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34项,7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家空白,5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专利。各级各类“五小”成果累计创产值4700多万元。活动中有7个单位先后被团中央、国家科委和团省委、省科委授予“五小活动先进单位”、“优秀青年质量管理QC小组”称号。在全省青年“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中我市九项“五小”成果获奖。组织参加“河北省首届青年科技博览会”,参展项目全部获奖。荣获两项金奖,4项银奖,受到原河北省委李炳良副书记和省政府顾二熊副省长的好评。
组织开展的下岗青工“一十百千”创业行动获省表彰。工作中为全市下岗青工和青年创业者牵线搭桥当“红娘”,为下岗青工提高素质当“良师”,为下岗青工创造就业条件当“后盾”。建立起市级青工救困基金,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助百家,青年岗位能手帮百家”结对救助活动。全市建立培训学校10所,培养树立青年兴业带头人100人,安置下岗青工1308人,为我市再就业工程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团市委获省“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先进集体称号。个人被评为“下岗青工创业行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负责的青工、青农工作受到原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扎实开展“服务万村行动”、“青年扶贫工程”、“1115小康行动”等项活动。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5万期次,培训农村青年50余万人次;培养树立县、乡、村三级青年星火带头人11084名,形成了由科技示范乡、村、点、户构成的星火技术传播网络。团市委被团中央、国家科委评为“全国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先进单位”。
“首都周围地区青年承包绿化工程建设竞赛”活动中,全市八县三区共承包立项53项,造林10.2万亩,新建百亩以上县级青年工程林12处,500亩以上乡级工程林41处。
组织开展的“百乡青年科技兴农工程竞赛”活动中,双滦区蔬菜塑料大棚、水稻旱育稀植青年科技兴农基地建设,受到原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好评。
全市推广实用技术160项,建设小基地30个,推广星火科技项目219项,兴建青年科技兴农工程2000多项,实现产值2亿多元,增加收入2000万元。活动中6万余名青年脱贫,3.6万名青年率先致富。
组织开展的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成为全团工作的“亮点”,被社会各界誉为”旅游名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创建工作以“倡业、树德、争优、建制、践诺、创效”为目标,做到“三个结合”(与青年岗位能手活动、青工创新创效活动、星级达标活动相结合),“五个共建”(号号共建、号手共建、团校共建、军民共建、城乡共建),开展了“青年文明号”系列活动,形成了“试点启动、示范带动、号手联动、行业驱动,全力推动”的争创格局和“创号推卡同步进行,号手联动共同推进,行业企业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创建活动经常化、评估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监督社会化,推动了创建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
涌现出全国青年文明号11个,省级青年文明号百余个,各级青年文明号千余个。宽城地税峪耳崖分局等一批青年文明号先后被中宣部、国务院纠风办、省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示范单位”“河北省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示范单位”。全市各级青年文明号开展创建活动千余次,发放青年文明号服务卡180多万张,为近156万人次提供了文明服务,做好事2900余件。
创建工作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原团中央第一书记周强同志在承德视察青年文明号工作时,评价承德创建青年文明号工作“抓得实、搞得好、力度大、效果好”。团省委领导来承德考察指导青工工作时,认为“承德的创建工作很有特色,有些工作走到了全省前列,最突出最宝贵的经验是创建新机制,强化了素质,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被誉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受到团中央、省委组织部、市委主要领导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广泛赞誉。组织开展的“山庄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创建和谐社会和“全市抗击非典”、“山庄肇建300周年大型庆典”、“以德治市”、“文明城市创建”、“纪念汶川一周年”等主题和纪念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团中央、团省委、市委、市文明委对山庄青年志愿者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全市推广了“山庄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做法。山庄青年志愿者集体先后被团中央和团省委评为 “青年志愿行动先进集体”。
在全市推广“山庄青年志愿者”工作经验做法的同时,构建起“社会-社团-社区三位一体”志愿服务体系。在柴厂小区和火神庙社区分别成立了我省首家“山庄青年志愿者爱心社”和“扶老助残爱心基金会”,受到省委组织部领导充分肯定,认为“依托社区建立起扶老助残爱心基金会,能有效地为热心公益事业的公众搭建起一个传递爱心的平台,此做法值得提倡”。通过社会(山庄青年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公益组织)、社团(学校志愿者社团组织)、社区(青年志愿者爱心社、爱心基金会)的联动,传递爱心,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做好全国首创的大学生健康行动计划工作,该项工作对改善我市贫困山区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传播先进健康文化知识、构建农村卫生医疗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卫生画报》对“承德大学生健康行动计划”工作进行了重点专题报道。
负责的希望工程工作被团中央、中国青基会授予首批“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组织开展了全省首家希望工程“青春风采”大型义演,全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熊卿才、海政歌舞团董青等著名演员和团体参加义演,受到全国青联和团省委高度评价。认为演出很成功、方法也可取,收到了良好效果。
先后组织开展了“百万爱心--缴纳特别党团费活动”、“希望工程手拉手”、“1+1助学”行动、“市五大班子领导为失辍学儿童献爱心”、“希望工程爱心储蓄活动”、“希望工程图片展”等活动,捐款120多万元。
筹资187万元,建起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承德市希望工程基金”。
负责希望工程工作期间,共救助失辍学儿童8597名,引资680余万元,建设希望小学26所。我市希望工程工作被团中央,中国青基会授予首批“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
负责的党团宣传工作为宣传承德,提高承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大公报》、美国《盖帝图片社》、《中国卫生画报》、搜狐、新浪、中国新闻网、中国台湾网、《中国共青团》、《团情快报》、《河北日报》、《河北青年报》、《燕赵都市报》、《河北宣传》、《承德日报》、《承德建设》等近200家国际、国内、省市级媒体、门户网站刊登(播)新闻稿、通讯、评论员文章等千余篇(条)。个人事迹刊登在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党刊《河北宣传》上。
找准党建和党史工作结合点,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与机关党建、党史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机关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争做三个模范”活动,即争做遵章守纪的模范、争做履职尽责的模范、争做廉洁奉公的模范。活动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工作,所在单位被省授予先进集体,在全省党史工作大会上受到表彰。
深入开展党史教育活动,联合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在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抽调工作期间所负责工作受到市委主要领导好评。抽调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期间,做好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工作中做到“三结合”:认真学习和科学督导相结合、深入基层与督导落实相结合,挖掘典型和总结经验相结合。向省推荐了曾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曾陪炎接见的先进党员典型白晓冬,与省先进人物李家庚共同参加了全省先进人物事迹巡讲团。所负责工作受到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好评。
在市委“四大一推一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期间,为市领导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指导全局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多次受到市委领导好评。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作出的工作鉴定中认为:“该同志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紧贴领导思路,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预见性,准确把握活动进展情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埋头苦干,为市委领导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市深入开展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借鉴平台”。
个人先后荣获 “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宣传干部”、“市直机关文明标兵”、“青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优秀组织工作者”、“青年文明号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三十多个荣誉称号。
⑥ 基金会管理条例的介绍
《基金会管理条例》是为了规范 基金会的组织和活动,维护 基金会、捐赠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益事业而制定。《条例》于2004年2月11日在国务院第3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2004年3月8日由国务院令 第400号发布,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共7章48条。《条例》施行的同时废止1988年9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办法》(国务院令 第18号)。《条例》在总结过去16年来中国基金会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世界非营利组织管理立法的经验,第一次系统地对基金会登记、组织机构、财产使用和管理、监督管理等进行了规范。这个被称为“虽然不是最好,但显然就是答案“的条例,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中占据了自己独特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