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厦门大学基金楼离哪个校门最近!
离南门和西门都不是很远,南普陀那个门是南门,大概走过去就5分钟左右吧~不算远~走到西门的话大概4分钟左右~
❷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尤钰涵捐款5000万是什么情况
马来西亚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90多年前创办的厦门大学,与东南亚国家联系密切,与马来西亚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厦门大学已经同马来西亚最高学府马来亚大学建成姐妹校,并且简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在厦门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官网上,列有向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捐赠的款项。
2014年4月6日厦门大学举行建校93周年庆祝大会。学校举行了7场捐赠仪式,包括郭鹤年捐资马币1亿元林吉特,用于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主楼——图书馆大楼的建设;中国园林集团董事长尤钰涵捐资人民币5000万元,助力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主楼群四号楼建设;马来西亚IOI集团董事长李深静捐资人民币3000万元,助力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主楼群一号楼建设。
❸ 厦大的名人有哪些
厦门大学著名校友:
李光前 爱国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陈嘉庚的大女婿,从1927年到21世纪,李氏家族持之以恒地持厦大建设。
鲁迅 思想家、厦大文学院教授 。
林语堂 学者、翻译家、厦大文学院院长、教授 。
余光中 诗人、散文家、厦大客座教授、1948-1949年在厦大就读 。
易中天 文化学者、厦大教授 。
杨振宁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
李政道 厦门大学名誉教授 。
李远哲 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
连战 厦门大学名誉博士 。
李敖 厦门大学终身教授 。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长、院士、化学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厦大教授、副校长 。
萨本栋 厦门大学校长(第一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总干事 。
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翻译资本论第一人、经济学家、翻译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
汪德耀 厦门大学校长、细胞生物学家、教育家,在厦大开创性地创办了中国高校史上第一个航空工程、机械工程、海洋学、国际贸易、南洋经济研究等系科 。
傅鹰 厦大教授、教务长兼理学院院长、物理化学家、中国胶体化学奠基人、北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林惠祥 厦大教授、人类学家,厦大历史系主任,创办中国第一个人类博物馆,厦大26届。
唐世凤 厦大教授、1946年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 。
伍献文 动物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
陈景润 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
谢希德 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上海市政协主席 。
柯召 四川大学校长、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数学家 。
邓从豪 山东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
曾呈奎 海洋生物学家、国际藻类学会主席、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曾融生 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地学部)、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曾邦哲 WABSE(国际协会)创始人 。
刘再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
阙端麟 浙江大学教授、中科院士。
陈宜瑜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理事长 。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任 。
闵桂荣 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吴亮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
上官世盘 西昌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部长、少将、厦大物理系毕业 。
葛文勋 第一、二届国际传感学会主席、CASE大学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
朱伯舜 美国纽约《华美日报》社董事长、美国共和党亚裔总党部共同主席兼台湾支部主席。
李景昀 医学家、奥克拉荷马大学解剖学系主任。
吴伯雄 美国伯明翰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主任 。
林幼堃 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结构动力学家 。
李小加 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港交所行政总裁。
万建华 中国银联董事长兼总裁、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副董事长,厦大财金系本科毕业,厦大兼职教授。
董文标 海通证券董事长兼总裁、民生银行董事长兼行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厦大财金系毕业 。
❹ 厦门大学诚毅学院几本
三本
这种名字的都是三本
是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❺ 请问1992年全国会计四大泰斗级人物的姓名我只知道一位上海财大,一位厦大,一位北大,一位中国会计司司
杨纪琬
中国著名会计学家。上海松江人,1917年11月出生,卒于1999年2月6日。
1935年,杨纪琬考入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1939年起至1949年止,先后担任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吴大学、之江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会计学助教、讲师、教授。
1949年调入财政部会计司工作,曾任会计司司长等职务。从1980年起杨纪琬教授主持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会计法》,并于八十年代初与阎达五教授一道提出并完善了会计管理论。会计管理论在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八十年代会计工作转轨变型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代表作品为《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
杨纪琬在任其间,建议及推动恢复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所以是中国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
1995年11月11日,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年庆祝会在北京举行。朱镕基副总理致电祝贺。
在逝世后,中国官方发表的《杨纪琬同志生平》中称他为“新中国会计界公认的一代名师”,为中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会计教育和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逝世后,其弟子等在2002年设立了杨纪琬奖学金。
主要出版物
《怎样阅读工业企业会计报表》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63年
《会计理论探索丛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经济大辞典: 会计巻》 与娄尔行合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1年
《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年
《成本管理大辞典》 与许毅、王振之合编 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 1987年
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
1、汪建熙 中国的股份经济及其会计问题、1990年
2、陈毓圭 宏观财务与会计准则、1991年
3、于晓雷 跨国公司与国际会计、1992年
4、晏加源 资产估价、1993年
5、张良武 中国企业集团论、1993年
6、夏冬林 中、美、日、法四国会计比较、1994年
7、向德伟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1995年
8、谢志华 货币商品经营论、1995年
9、李玉环 会计运行机制、1996年、
10、马贤明 对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探讨、1996年
11、王林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的有关财务问题、1996年
12、陈建明 独立审计概论 1997年
13、郜卓 负债会计论 1997年
14、李洪辉 现代公司资本结构论 1997年
15、孟焰 西方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1997年
16、朱海林 金融工具会计研究、1999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17、刘海民 试论会计信息产品 2000年(也是王世定博士)
娄尔行
著名会计学家和教育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顾问,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娄尔行教授。中国大陆第一批四个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之一(另三人为杨纪琬、葛家澍、余绪缨)
生于1915年7月15日,祖籍浙江绍兴,因病于2000年5月28日上午9时10分不幸逝世,享年85岁。
193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会计系,同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院深造。1939年毕业,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 MBA)。学成回国后。他立志报效祖国。1939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上海商学院。私立光华大学。国立临时大学任讲帅、副教授和教授。
1950年起先后在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学院(后改为上海财经大学)任教授,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主任、名誉系主任。娄尔行教授是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学家之一,是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为排动中国会计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他先后担任过上海市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及顾问、中国成本研究会顾问、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成员,还受聘担任江西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和顾问。
60多年来,娄尔行教授长期坚守在教学岗位,撰写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和教材。195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成本会计学》,50年代中期主编出版了《工业会计学》。1984年主编出版《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会计界介绍了西方会计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和实务,对我国会计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年还主编出版了《基础会计》,在书中对我国以往受苏联影响的传统会计原理和教材体系作出了重大改革。1987年,受国家审计署委托,总结几十年来审计学研究成果,主编出版《审计学概论》,该书荣列1988年度十大中文畅销书之一。这些教材甫一问世,就为众多高等院校采用,并获得财政部、国家教委等有关部门多项荣誉。
娄尔行教授积极倡导和参与会计教学改革。1981年起,针对当时我国会计专业设置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现状,他提出了‘扩大知识面,培养广博而专精的人才”的指导思想,重新设置会计课程体系。在他的领导下, 1987年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被评为全国财税系统先进集体,1988年由国家教委批准确定为个全国重点学科点。1992年,他以77岁的高龄,带领会计学系教师开展第二轮教学改革,教改成以排列财政部和原国家教委的高度肯定,并在财经高等院校中推广。他多次被评为教育系统的市级和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娄尔行教授毕生从事会计学研究工作,著述宏富、见解精深。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推动了我国的会计改革和会计教育改革。198O年,他率先组团与美国学者开展中美比较会计研究。1987年,他率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部分教师与美国学者合作出版了用英又撰写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与审计》,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会计和审计历史、现状及制度的英文版学术著作,成为国际会计界了解中国会计的一个窗口。他通过毕生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会计学术思想体系,集中体现在《会计审计理论探索》一书中。
娄尔行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倾其毕生的才智和。心血培养人才才。他一生育人无数,桃李遍天下。他积极奖掖后学,鼓励后来居上,扶持年轻人担任会计教学和科研的领导,带出了一批在会计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会计学者。娄尔行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教学和学术研究活动,倾其毕生的才智和。心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会计人才,上有人无数,桃李遍天下。他积极奖掖后学,鼓励后来居上,扶持年轻人担任会计教学和科研的领导,带出了一批在会计界颇有影响的中青年会计学者。
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
1、汤云为 论重置成本会计、1987年
2、张为国、会计目的与会计改革、1989年
3、吴艳鹏 资产计量论、1990年
4、周忠惠 论会计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992年
5、陈信元 净权益会计理论探索、1994年
6、孙铮 论证券市场管理中的会计规范、1995年
7、张鸣 成本计量论、1995年
8、章国富 论我国会计及其所处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1997年
葛家澍
1921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厦门大学会计系毕业,获商学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56年晋升为副教授,1978年晋升为教授。在校内历任经济系副主任和经济学院院长。50年来,他致力于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的教学与研究,在国内达到了领先水平,在海外亦有重要影响。他先后受原教育部和国家教委的委托,主编了全国统编教材《会计基础知识》(1982年改名为《会计学基穿�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会计学导论》、《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和经济效果》、《会计学》等,发表的专著有《市场经济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重点科研课题,由他主笔)、《通货膨胀会计》、《物价变动会计》、《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他的个人论文集《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等8部。建国以来他在国内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在100篇以上。此外,他和他的学生林志军博士合写的“Economic Reforms and Accounting Internat ional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发表在美国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第2卷(1993)上;他和学生林志军博士、刘峰博士三人还在日本西村明教授主编的《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计》一书中撰写了该书的第5章中国部分(1995年已出日本版)。由于他的学术成就,从1981年起,被聘任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经济学)评议组第一届和第二届成员,前后共十年。他是我国1981年第一批授予的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他培养了我国第一位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系整个经济学方向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个博士),第一位审计方向的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和第一位会计学女博士。由他指导的、来自台湾的博士生在1996年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此外,他还是我国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联系人,指导了第一位进站做会计、审计研究工作的博士后。
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2000年后待补)
1、林志军 会计的假定、假设、原则、1985年
2、李松玉 完全历史成本计算的通用模型、1987年
3、李若山 论社会经济权责结构与审计、1989年
4、曲晓辉、论物价变动会计、1989年
5、魏明海 基本会计理论结构、1991年
6、陈少华 公司财务报告目标内容与表达方式、1992年
7、李瑞华 中日会计比较、1992年
8、何凡 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1993年
9、黄世忠 股份制改造、1993年
10、陈玮 论稳健会计、1994年
11、刘峰 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1994年
12、庄世虹 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比较、1994年
13、陈箭深 金融创新及其会计问题研究、1994年
14、方荣义 商誉会计论、1995年
15、李少波 税务会计基本理论方法研究、1995年
16、李建发 论具有中国特色政府会计与财务报表体系、1995年
17、涂春永 海峡两岸财务会计——准则与理论研究、1995年
18、邓传洲 试论财务会计的现值计量基础 1997年
19、林斌 不确定性会计 1997年
20、刘宗柳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研究 1997年
21、陈光 现代商业银行外部审计研究 1998年
22、桑士俊 论企业分部财务报告 1998年
23、项有志 企业兼并与收购若干会计问题研究 1998年
24、程春晖、全面收益会计研究、1999年
25、李翔华、试论市场经济下的会计信息系统、1999年
26、任永平、中德财务会计比较研究、1999年
27、范永武、试论会计准则及其变迁——主题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的思考、1999年
28、刘杰、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999年
29.卢联生 两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与法律责任之研究 2000年
30.吕胜光 国有企业新上市问题实证研究 2000年
31.胡振超 论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 2000年
32.刘玉廷 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及财务会计研究 2000年
余绪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国际权威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原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厦门市主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讣告语)
余先生,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逝世于2007年9月23日上午7时。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现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兼职)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编辑政策部成员(该部由从世界多国选聘的5名著名学者组成);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和加拿大学术会计学会会员。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级经济师评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等职务。
1945年余先生毕业并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一生从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漫长学术生涯。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余先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领域:会计基础理论、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理财、管理学
●基本观点: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
●代表作品:《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企业理财学》、《管理会计学》
所培养会计学博士一览(2000年后待补)
1、孙宝厚 会计系统论、1987年、
2、陈国钢 论代理人说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1988年
3、陈双人 管理会计与控制、1989年
4、黄礼忠 论国际管理会计信息与控制系统、1991年
5、卢焕立 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管理会计的理论意义、1991年
6、熊楚熊 增值会计学研究、1992年
7、于文强 论国际管理会计、1992年、
8、于增彪 行为会计基础研究、1993年
9、毛付根 企业理财基本理论研究、1994年
10、胡玉明 论资本成本会计、1995年
11、怯来发 现代公司理财与财务风险研究、1995年
12、陈胜群 现代成本管理论、1996年
13、骆德明 以作业管理为基础的新管理体系研究、1996年
14、孙航 战略管理会计、1996年
15、傅元略 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理论研究 1997年
16、林勇峰 现金流动制会计研究 1997年
17、王大洋 An Extract of Potential Implemention of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China Companies 1997年
18、张金良 企业兼并理论研究 1997年
19.胡奕明 金融工具创新若干问题研究 1998年
20.沈艺峰 资本结构理论史 1998年
21.庄昆明 管理控制 1998年
22、林涛、股票首次公开发行问题研究、1999年
2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综合性评述与股利信号实证研究、1999年
24、高培业、企业失败判别理论与实证研究、1999年
25、xiao-li、lin、options、in、corporate、finance、and、internet(e-options)
26、陈志升、企业创新战略问题研究、1999年
27.贺颖奇 管理控制会计中长期激励理论研究——现代契约理论的一种解说
28.聂桢 环境管理会计研究 2000年
29.丁鹏 可转换公司债券若干问题研究 2000年
❻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考厦门大学研究生容易吗
额,考研就没有容易的,都需要长期坚持看书,就算这个专业好考,可是你竞争者比你努力,那就不行啊。而且,还要看是什么专业的、报考人数、招生人数,等等。以我的经验,总的来说,集美的学生考厦大的机率还是不错的。考研不需要太过在意,但是是需要做一些调查的,多和学长、学姐交流是个不错的选择。——希望能帮到你。
❼ 李光前的教育事业
对于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师益友就是陈嘉庚,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事业有成的李光前,不忘回报桑梓和当地社会,抱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信念,一方面资助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华侨大学,并在其家乡独资捐创幼儿园、小学、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医院、图书馆等;另一方面,捐助新马地区的南洋大学(陈六使倡办)、马来亚大学、捐建国家图书馆等。
1927年,李光前独立创办企业,开始以独立资产不断资助厦门大学。校史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庭元、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20万元。”1934年,陈嘉庚的公司收盘后,厦门大学和集美各校历年经费都得到李光前的大力支持。就在当年,李光前和黄奕住、林文庆及群进公司共捐资10万元作为厦门大学及集美学校的经费。1936年,陈嘉庚筹措16万元购买400英亩橡胶园,拟作厦大基金,李光前捐资5万元。
1934年,他接任别人担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光前又大力支持陈嘉庚扩建厦大的爱国行动。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愿意继续资助修复因战乱被炸毁的厦大校舍,同时加以扩建。他筹资600多万元(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使用。从1951年至1955年,兴建的新校舍和公共设施共24幢,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校舍建筑总面积的一倍。其中包括,建南大会堂、生物馆(成义楼)、数学物理馆(南安楼)、化学馆(南光楼),教工宿舍“国光楼”三座,男生宿舍“芙蓉楼”四座,女生宿舍“丰庭楼”三座(现已在原址新建),公用设施有图书馆(成智楼,现为人文学院使用)、厦大医院(成伟楼,现已在原址新建门诊大楼),另建了膳厅、浴室、厕所等。还建了面积近2万平方米、看台总长近万米、可容纳2万观众观看比赛的“上弦”体育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面积达6千平方米的系列海水游泳池。
1952年,李光前决定并实行提取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作为公益事业专用经费,设立了“李氏基金”,基金由基金委员会负责保管,所有收益,都作为教育慈善公益用途。该基金约有2亿元(新加坡币),占其财产大半。1964年,李光前又将其名下的全部南益股权(即总股份的48%)悉数捐献给“李氏基金”,使“李氏基金”成为南益集团最大的股东,每年所得的股息则全部作为永久的慈善公益用途。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 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荣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李光前夫妇育有六个子女。三个儿子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学成后经营企业,都卓有成就,他们继承外祖父陈嘉庚、父亲李光前爱国兴学的优良传统,对捐资兴学都不遗余力,继续支持厦门大学的办学。1967年李光前逝世后,三兄弟主持新加坡李氏基金会,依然遵照基金会“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包括资助厦大。
凡是到过厦门大学的人,无不在厦大标志性建筑群—————建南楼群前流连忘返。这组建筑同样凝聚了李氏家族两代人的心血。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同仁得知建南楼群年久失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00多万元人民币,对这五幢大楼及楼群前的石板路予以全面翻修,使建南楼群焕然一新。李氏基金会又捐资527万元(人民币)在原址新建校医院门诊大楼,新建海滨新教学区广场,还资助厦大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007年,李氏基金会又向厦大捐资5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厦大医学院与护理学院的建设。1994年到2005年这十余年间,李氏基金会向厦大的捐赠总计达到近7700万元(人民币)。
❽ 厦门有什么大学'都是几本
985工程:厦门大学
一本:华侨大学
二本: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集美大学 厦门理工学院 厦门工学院 厦门华厦学院 厦门医学院
三本: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厦门大学,创办于1921年,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教育部直属大学,副部级大学,教育部,国防科工局,福建省和厦门市共建全国重点大学,985工程 、211工程、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计划高校,是中国环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8)厦大发展基金会扩展阅读:
厦门大学4个校区占地9700多亩,其中马来西亚分校约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20多万平方米;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9个学院和15个研究院;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有专任教师2662人,两院院士22人;在校学生40000余人,本研比约为1:1。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化学、海洋科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
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基础数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水生生物学(071004)、细胞生物学、环境科学。
福建省特色重点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生态学、统计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
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 。
博士后流动站
社会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中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教育学、考古学、中国史、海洋科学、生物学、新闻传播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生态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❾ 杜朝运的基本情况
教育经历
1990-1994:厦门大学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获经济学(金融学)学士学位
1994-1997:厦门大学货币银行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金融学)硕士学位
1997-2000:厦门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经济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最高学历
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金融学专业,2000年
工作经历
2000-2001:厦门大学财金系,讲师
2001-2002:厦门大学财金系,副教授
2002—2003: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地级市),市长助理
2004—2007: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2007—2010:厦门大学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0至今: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厦门大学金融系博士生导师,其间兼任厦门大学金融系主任至2011年11月。 迄今已有1百多篇论文在《经济学家》、《光明日报》(理论版)、《农业经济问题》、《国际贸易问题》、《投资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厦门大学学报》、《人民日报》、《投资研究》、《税务研究》、《台湾研究》等各级刊物发表,出版著作8部
学术专著
[1]中央银行学, 编著 独立完成,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2] 危机解释与厦门突围, 专著 独立完成,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3] 金融投资专业英语, 编著 独立完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业和金融市场, 译著 独立完成,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5] 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生态优化问题研究, 专著 独立完成,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8
[6] 厦门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专著 独立完成,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
论文
[1] 货币替代与两岸货币一体化问题思考, 亚太经济, 2011 年 3 期
[2] 集体行动困境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 国际金融研究, 2010年10期
[3] 银行卡刷卡消费定价研究, 投资研究, 2010年9期
[4]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性思考——兼论其退出机制, 税务研究, 2009年12期
[5]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的实证研究, 农业经济问题, 2009年5期
[6] 自组织视角下的台湾农村合作金融运作及启示, 台湾研究, 2008年1期
[7] 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协调的模型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2007年3期 2006年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曾获得数项嘉奖,如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6年)、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2004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厦门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