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开展志愿服务常态化探索研究
一、 积极、主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
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需要有"岗位"的保障,而广泛的志愿服务基地是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在北京和上海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希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但是现实情况是找不到合适的志愿服务的机会。因此非常有必要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的基地,包括学校、公园、医院和社区等。
在"开放更多的志愿服务基地"上,特别要提出来的就是开放"城市社区",志愿服务进入社区是全世界志愿服务的方向,实现与社区的共融。如果能开放"城市社区"才能真正解决目前志愿服务岗位不足的现实,社区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由于社区志愿者需求是需要挖掘的,会增加社区相关干部的工作量,因此很多社区干部不愿意推动此项工作。在开放社区方面,建议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公益组织,挖掘潜在的社会需求,设计和匹配志愿者岗位。目前由和众泽益志愿服务中心联合上海市精神文明办、静安区团委、闸北区团委推动的"睦邻静安"、"睦邻闸北"系列志愿者活动采用的就是该模式,2012年引入超过20家企业对接社区需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要通过培训提升一些社区干部的意识。志愿服务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载体,通过推动志愿服务提升社会大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积极应对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
二、鼓励更多专业社会组织参与志愿服务支持性工作
尽管我国通过团系统构建了全国的志愿服务网络,但是对于常态化的为社会大众提供志愿服务的支持工作显然力不从心。既然谈到"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就应该发挥社会组织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的作用,通过政府的引导、孵化志愿服务领域的专业公益组织,构建完整的志愿服务体系。社会组织在提供个性化服务、实效和富有新意的服务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北京和上海在重阳节、儿童节等传统节日,很多的养老院、福利院人满为患,大家的关注点都比较集中,现实中很多有需求的机构却得不到关注。这些都需要一些专业的支持性公益组织的引导,使社会资源可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在我国的公益组织领域,很多的公益组织都愿意接受志愿者,但是却不能很好的管理和使用志愿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整个公益领域缺乏专业的提供志愿服务支持的平台机构,而靠单个的公益组织实现志愿者的对接,效果不好。在上海地区,民政、精神文明办和团委积极推动公益组织的发育,但是很少孵化志愿服务的支持性机构,屈指可数。
民政部成立了"中华志愿者协会",并设立了志愿者基金;北京也成立了志愿者基金会;上海也正在筹办志愿者基金会,这些都为下一步引入专业的志愿者支持机构奠定了基础条件,因此可以下一阶段大力支持志愿者领域的支持性专业机构。
三、进一步细分志愿服务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支持、保障和激励措施
要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多元化发展,促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仅是青年群体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同时,由于志愿者数量庞大,学生志愿者、企业志愿者、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志愿者、教师志愿者、退休老人和党员志愿者等都有着非常独特的需求和特征,就需要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方面应该有所区分,发挥不同志愿者的特长和优势,以及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不同类型的社会大众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❷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救助项目
2012年2月29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华女子学院举行。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时正新、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李明顺在启动仪式上分别致辞和讲话,相关单位领导和志愿者出席并参加了启动仪式,仪式由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王露主持。
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由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与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环境设计所、中华女子学院艺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学院、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发展学院所组成的联合体共同携手,致力于推动我国农村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救助体系的建设,将倾心救助模式的创新和救助类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从而推动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农村与城市在社会保障各方面的失衡,导致农村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凸显诸多问题。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健康与教育的保障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政府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社会力量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在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模式上进行着各种尝试。如何探索出满足他们需求和生活保障的救助模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
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将关注点落脚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需求上,旨在用设计的方式,解决农村空巢现象之下的老人以及儿童的生活各方面切实存在的问题,从需要救助的当地最根本的实际出发,以安全、健康、教育为目标,思考适合农村保障机制的运作模式,探索运用设计思维的手段与创新方法,发掘改善老人与儿童生活的潜在资源与方式,由此更深入探讨未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设计,寻求更适合救助的方式,通过设计改变贫困,通过设计改善贫困农村的生活,通过设计让贫困地区的老人和儿童得到更人性化的关怀。
通过实地的研究与探索,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推广“设计助推社会救助”这一理念,让更多的设计师、企业、团体和个人参与进来,实现活动的可持续性,并在每年都确立不同的关注中心点和主题,实现这一计划的长远发展。
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的首席执行官、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高级顾问、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陶鸿对该项目的管理和运营理念做了阐述。他特别强调: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采用的是一种开放性的模式。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成为志愿者,关注这些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贫困现象。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有助于改善农村现存的许多问题。通过这种设计助推的方式,可以使人们意识到:设计也是一种社会救助的方式,志愿者从自身能力与自我价值目标出发,找到其与公益对象之间共生、互利的可能,建立可持续性更强、效率更高的模式。从企业角度出发,将企业独特的技能和资源应用到公益领域,在企业效益与社会间进行价值共享,建立一个相互促进的分享机制,将为公益创造新的驱动力。
现代慈善事业如何创造新型项目品牌和高效、公开、公平的救助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受助人群、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这是中国特色现代慈善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它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和角度来看待和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用设计思维寻找创新的措施和社会救助模式,从设计思维的角度来看待和推动现代慈善事业,是一个具有开创性和现实意义的方法和理念。我们期待着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设计助推社会救助项目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探索出一种创新模式,并通过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社会公益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❸ 唐仲英基金会的唐仲英
唐仲英先生1930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为避日本侵华战乱,自
幼随父迁至重庆,后辗转去到香港。1950年,唐先生自香港赴美求学。之后白手起家,涉足多种行业。1960年开始建厂,1964年独资创建了第一家钢铁服务中心——国际物资公司。至1980年已在美国拥有30多家企业,唐氏工业集团初具规模。1982年,收购美国著名的麦克罗斯钢铁厂,从而使唐氏工业集团跻身于年销售额逾10亿美元的私营企业行列,唐先生亦被誉为“钢铁大王”。1999年,唐氏工业集团被美国“福布斯”杂志排名为全美私人公司第157位。 尽管商务缠身,唐先生不忘探索回馈社会之道。他认为,知识、健康和社会责任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三大要旨。为此,自1995年起唐先生在美国先后创立了三个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唐仲英基金会(美国)和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与唐仲英基金会(美国)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三大领域的资助活动;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旨在融合中西方技术与手段,应用于现代中药的研究开发,将中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推广到世界各地,造福社会。唐先生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资助活动引起全社会对上述领域的进一步关注,激发相关机构和个人参与进来,共同努力提高广大民众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使三个基金会成为促进中美民间交往的一道桥梁,籍此回报养育他的国度——中国,以及成就他的国度——美国。
❹ 请问目前在中国有哪些机构、基金会、个人在关注和促进流动儿童,打工子弟的群体教育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是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它的成立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支持,同时也得到了民政部等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
“关爱流动儿童 促进社会融合”公共服务竞赛
一。活动背景和宗旨:
中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当前有2.3亿农民工进城务工,跟随他们进城的流动儿童大约有2000万。这些流动儿童在所居住的城市社区里大多都面临着健康、教育、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的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安全、行为、心理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今天的流动儿童就是未来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和劳动力,他们的社会融合问题不仅与他们自身家庭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更是关系到所在城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因此,关注流动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顺利地融入所在城市生活之中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许多街道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团体、高校和研究机构活跃在基层社区,直接服务于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群体。他们辅助政府应对各种社会融合的挑战,在流动人口及其子女的基础教育、卫生服务、职业培训、就业和社区治理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他们在其实践活动和项目中,往往探索出一些新的想法和创新模式,但往往因为缺乏资金而未能付诸实施或扩大规模,或因没有系统的评估和研究从而无法形成经验模式和政策。有鉴于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特此发起“关爱流动儿童 促进社会融合”公共服务竞赛活动,目的在于通过征集富有创意与实践性的社区融合公共服务项目或帮助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模式,来促进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共同实现“关爱流动儿童 促进社会融合”的主旨。
二。活动目的
1. 通过竞赛的形式,鼓励、推动社会各界的公益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
2. 通过资助基层街道社区、高校、研究院所、社会组织团体自创的社区融合公共服务项目和研究,为他们提供展示能力、实现社会理想和价值的平台;
3. 通过对项目的资助、实施、评估、评审和奖励,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公益事业挖掘有潜力、值得推广的项目,为流动儿童社会融合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践和研究参考。
三、活动主办单位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四、活动参选对象及范围
1. 参选主体:
社区及街道;政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
2. 参选范围:
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公共服务项目。
3. 参选内容及标准:
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公共服务类项目。包括以下三类:
已有一定项目基础,有待扩大和复制的项目;
正在实施或完善的项目;
有过对流动儿童提供帮助的项目经历,目前正在准备拓展新领域的项目。
参选项目需符合:
公益性:有明确的公益目标,脱离其他功利得失;
创新性:有创新,不是对他人或已有项目的机械模仿;
可行性:具备各项支持条件,项目的目标是可实现的;
社会效益性:有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效益;在既定的投入下,可服务于尽可能多的人和群体;
政策性:有政策意义和影响;
可推广性:能在更大范围推广。
❺ 社区服务方面的论文
1992年,深圳宝安桃源居社区在深圳航空东区五座荒山野岭间开始了规划建设。由于地处偏僻且紧邻深圳最大的垃圾填埋场,政府公共服务难以到位,先期入住的小区一度陷入缺水、缺电、垃圾污染严重以及社区治安混乱的困境。
公安部首次披露中国足球赌球假球黑幕
然而,17年后的今天,这里不仅获得联合国“国际适宜人类居住社区建设范例奖”等各种奖项,还在本月刚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和谐社区”。据介绍,社区成立8年来,这里无一例业主刑事案件、无一例邻里纠纷告上法庭,无“黄赌毒”及未成年人犯罪与吸毒情况。
桃源居社区的变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8日,桃源居社区自治模式的座谈会在中央党校举行,吸引了国家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多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到会。座谈会上,中央党校赴深圳桃源居社区调研课题组还对外发布了课题报告。
报告称,桃源居的转变归功于其逆境中自救自治探索出的一种服务型社区自治新模式,即在早期政府公共服务缺位的情况下,通过依托各种社会组织并激发社区民众的普遍参与热情,最终实现了基层民主协商和社区居民的自我治理。
伴随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的社会性职能均向社区转移,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日趋集中在城市社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培育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自治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深圳市桃源居社区的建设实践中,各种社会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立足公共服务的需要来定位和调整自身角色,不断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和水平。同时,各种社会组织以服务社区居民为纽带,相互之间建立起分工、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社区组织关系。”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说。
中央党校赴深圳桃源居社区调研课题组成员向春玲教授指出,桃源居社区服务和管理走的是一条由下而上的路子,其核心内容是居民自治、企业补位、政府到位。
据了解,面对社区入住之初生活不便、治安不稳、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困难,桃源居社区自发组建了众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益性服务组织开展自救自治,包括桃源居社区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清华学校、幼儿园、老年大学、志愿者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等,涉及居家养老、便民利民、邻里互助等多个方面。
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创始人李爱君告诉记者,社区拥有各类义工组织13个,义工人数达4000人。通过开展各种公益和福利活动,为社区提供多元化服务。
为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业主共建家园活动中,桃源居还首创社区义工“银社一卡通”,居民的每一份贡献和爱心都会以积分形式记录在卡上,然后通过这张卡以物质资助、奖励等形式兑现权益。到2008年,桃源居居民参与社区组织的比例为67%,人均参与1.64个社区组织活动。
向春玲说,在桃源居群众和社区组织自我服务的基础上,随着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相关公共服务到位的要求日益紧迫,从2004年开始,政府的管理和相关公共服务机构逐步进入社区,2005年8月,桃源居社区党委成立,随后区政府在社区设立工作站。“融合政府、居民和开发商各自作为的桃源居社区服务型自治模式由此产生。”
“桃源居的社区服务不是政府包办,而是形成了从政府到企业,到社区非政府组织和居民的多元化服务格局。”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南岭表示,这一社区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减轻了政府负担,也使政府意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府职能必须加快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推动公共服务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据悉,目前,深圳桃源居开发项目即将结束,为实现社区服务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桃源居集团已于去年7月捐资1亿元创立了中国首家社区公益基金会,主要用于培育和扶持社区组织和社区服务。李爱君透露,下一步计划将“桃源居社区模式”复制到重庆、天津等有条件的地区。
“桃源居模式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样本,”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王金华说,无论是农村的村民自治探索,还是桃源居服务型自治的创新,都是基层民主进步的表现。下一步应结合立法采取更多措施,将基层民主的探索和创新向全国推广。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司长孔径源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由过去吃饭穿衣为主的民生需求,向以社会公共服务包括社会管理水平为主的服务需求转变,公共服务面临管理创新的问题。
“桃源居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启示我们,自治和民主是公民社会最主要的标志,今后公共服务将不再由政府一家包办,而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探索和创新更多发挥社会团体和基层民众的作用,从而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孔径源说。
❻ 以太坊社区基金是干什么的和以太坊基金会有什么关系
以太坊社区基金(简称 ECF)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最初的想法是想要给社区的项目以奖金支持孵化早期项目、支持调研。之后在2018年,由 OmiseGO,Golem,Status,MakerDAO,Web3(polkadot),Cosmos,EF(以太坊基金) 作为顾问一起在东京确定成立的。
ECF 2.0 是 ECF 的升级,有两个最核心目标:
通过各种相互融洽的方式,如奖金,战略和业务支持以及社区活动等来协调社区关系。
ECF 要成为一个开放的资金网络,强调了 ECF 最初的愿景,以各类资金形成网络,共同实现对社区的支持贡献。
另外,ECF 2.0 升级,不仅支持非营利基础设施项目,教育计划,产业社区活动,还将支持应用和工具开发,甚至商业项目。
❼ 谁创立埃及探索基金会
彼得里 创立埃及探索基金会
❽ 基金会的分类与作用有哪些
看门狗财富为您解答。
针对基金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欧美同学基金会-中华文化基金按照资金的使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其他组织运作公益项目的资助型基金会、自筹资金运作公益项目的运作型基金会和二者兼有的混合型基金会。
按照资金捐赠者的来源,可以分为私人基金会(来源于个人),企业基金会(以企业资产为基础),社区基金会(服务于社区建设与改善,基金来源多样)和政府基金会(由政府资助或创办)。
我国《基金会管理条例》中将基金会分为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分类的标准为是否具有面向社会公众筹款的资格。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的本质区别是,前者属于公共筹款型的基金会
(Fund-Rising oriented),主要依靠从社会募集的资金从事公益项目;而后者属于独立基金型(Endowment)的基金会,依靠自有资金的运作增值和发起人及亲友的捐赠从事公益活动。
基金会的作用
基金会的活动领域包括以下三类:慈善,除慈善以外的其他公益领域
(如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和社会创新。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关系。
在这些领域中,基金会通过运作项目,开展活动起到以下作用:
对政府的补充。在政府现有资源不足以全面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下,基金会面向社会募集资金,将其投入社会各领域的公益项目,运用自身资源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实现对现有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
再分配。基金会可以在以效率、公平为标准的社会资源分配完成后,进行“第三次分配”,使资源配置结果更加合理。不同于某些机构、项目全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基金会资金的重要来源是社会各界的捐款,通过这种运作模式,起到了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作用。
价值倡导。基金会在开展活动时会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启发受众的思考和进步,倡导高尚、先进的价值理念。改善环境。各种出于公益目的的活动,不管是环境保护还是发展教育事业、扶持弱势群体,都能够起到改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发展的作用。
❾ 社区基金会对于社会治理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
社区基金会对于社会的治理要提供资金帮助的作用,能够更好的维持阻止的运营
❿ 新力慈善基金会的大手牵小手是什么啊
最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仁德基金会、上海市帮困互助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5家公募基金会分别与浦东新区、杨浦、虹口、徐汇、普陀区社团局结对,签署了“大手牵小手”合作备忘录。你说的大手牵小手可能是这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