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淄川l劳动局医保处的电话是多少
具体如下:
淄川区医疗保险处联系电话:5168765
淄川区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分处联系电话:5283055
淄川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处联系电话:5277337
淄川区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处联系电话:5268069
社会保险科联系电话:5265615
淄川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联系电话:5286787
淄川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联系电话:5281449
(1)淄川基金会扩展阅读
淄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机构概况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拟订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区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三、负责全区就业工作。拟订统筹城乡就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介绍机构管理办法;贯彻落实职业资格制度、就业援助制度和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制度;
拟订全区职业培训机构发展政策;牵头贯彻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会同有关部门拟订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贯彻落实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政策和办法。
四、统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拟订有关城乡社会保险及其补充保险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制度;编报全区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建议草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工伤病残鉴定政策和标准。
五、负责就业、失业、社会保险基金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拟订应对预案,实施预防、调节和控制,保持就业形势稳定和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收支平衡。
六、负责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宏观规划,会同有关部门拟订机关、事业单位用人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全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负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福利和离退休人员的待遇落实工作;宏观调控全区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标准。
七、会同有关部门指导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业单位人员、机关工勤人员管理政策和办法;组织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和继续教育政策;牵头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拟订全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统一管理全区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考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实施工作;组织落实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工作;负责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和培养工作;组织实施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招聘工作。
八、综合管理全区引进国外智力、赴国(境)外培训和留学人员来我区工作;落实全区引进国外智力规划和政策,负责全区出国(境)培训项目及人员的审批、备案和来我区工作外国专家的管理;负责属地聘请外国专家单位资格的审查和转报工作。
九、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全区转业军官的接收安置工作,指导协调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管理服务工作;负责军转干部随军家属的安置就业工作;指导转业军官培训工作。
十、负责行政机关公务员综合管理。贯彻落实上级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和聘任制公务员的管理政策;贯彻执行公务员职位分类标准;负责公务员信息统计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组织实施公务员培训项目,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
十一、负责全区政府行政奖励表彰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落实国家荣誉制度,拟订政府奖励制度,审核以区政府名义实施的奖励事项,指导和协调政府奖励工作。
十二、依法办理区政府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工作人员的手续和区政府任免工作人员的有关事项。
十三、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农民工工作规划和政策,并组织实施;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十四、落实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和劳动关系政策,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落实消除非法使用童工政策和女工、未成年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政策;组织实施劳动监察,协调劳动者维权工作,依法查处违法案件。负责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访工作。
十五、统筹管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及档案管理工作;协调、指导各镇、社区有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负责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十六、按照上级有关规定,指导、协调、管理有关中央、省、市和部队驻我区单位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
⑵ 淄川的经济发展
经济概况国内生产总值13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7%。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8∶61.3∶35.9。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2.02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9086万元。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6.5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7亿元。贷款余额58.97亿元。
农业总产值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71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1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 0.49万公顷。粮食总产8.56万吨,平均亩产227公斤。粮经产值比1∶1.85。肉猪、牛、羊年出栏14.11万头(只)。肉、蛋、奶产量2.62万吨。水产品总产量0.1万吨。
工业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3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实现销售收入149.2亿元,增加值48.62亿元,利税19.2亿元,利润11.32亿元。 建设环保基本建设投资0.47亿元。完成更新改造投资1.21亿元。建筑业总产值6.2亿元,实现利税5815万元。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35万平方米。全年污染防治总投资2.44亿元,比上年增加0.88亿元。
交通邮电邮政业务总量2789.76万元。电话总户数18.83万户。公路通车里程956.25公里,年货运量1591万吨,客运量1354万人次。
贸易旅游城乡集贸市场 64个,商品成交额114.99亿元。进出口总值21847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6978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695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17万美元,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1家。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境)外客人 1600人次,国内客人149.8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700万元。
教科文卫各级各类学校153所,在校生113375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生7.6万人;教职工9116人,其中专任教师7709人。科研机构48个,4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文化体育场所4处。医院26处,床位962张,卫生技术人员1321人。
社会生活全年支出救济金78万元。农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3221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15元,人均居住面积32.5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0元,人均居住面积26.85平方米。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3%。其中,批发贸易业完成49.9亿元,增长13.37%;零售企业完成28.86亿元,增长23.06%;住宿业完成0.5亿元,增长49.02%;餐饮业完成12.06亿元,增长25.75%;其他完成2.6亿元,增长46.4%。从经济类型看,公有经济零售额完成0.9亿元,同比增长7.25%;非公有经济零售额完成93.03亿元,同比增长18.75%,其中个体经济零售额完成39.8亿元。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56.07万人次。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有了新进展。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0918万元,比上年增长25.01%,其中增值税23563万元,增长29.20%;地方财政支出107243万元,增长20.34%。
金融运行良好。年末全区各项存款余额达178.55亿元,比年初增加1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9.11亿元,比年初增加11.46亿元,增长10.64%;各项银行贷款余额76.46亿元,比年初增加5.58亿元,增长7.88%。 物价上涨较快。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0%,比上年上涨2.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636元,比上年增加2245元,增长18.12%;人均消费性支出10421元,增长15.26%。农民人均纯收入6786元,比上年增加835元,增长14.03%;人均消费支出4743元,增长17.04%。年末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4349元,增长19.85%。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有所增加。
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
彩色电视机 145.4 台
电冰箱 125 台
家用电脑800 台
洗衣机120 台
摩托车 103.33 辆
空调器140.33 台
移动电话198.67 部
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
洗衣机 140 台
电冰箱 85 台
空调器 63 台
抽油烟机 34 台
摩托车 125 辆
电话机 130 部
移动电话 120 部
彩色电视机 107 台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参保人数超过10万人,全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共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83亿元,增长24%。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82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20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输出28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8%。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区出生人口6177人,出生率为9.17‰;死亡人口4318人,死亡率为6.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6‰。年末全区总户数为231062户,总人口为673706人,比上年增加791人。 山水集团(淄博)一期工程投产
岭子镇与济南山水集团合资兴建的山水集团淄博万吨水泥熟料基地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技改项目和第八期国债专项资金项目及淄博市“三○工程”,计划总投资8亿元,分两期完成。工程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年产水泥熟料360万吨,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开工,2003年11月建成投产,投资4.9亿元,日生产能力5000吨,预计年销售收入3.8亿元,利税8000万元。这是淄川区年内一次性投资最大的项目。
打造鲁中商贸基地
年内,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拓展服装城、建材城两大商业圈,倾力将淄川打造成鲁中商贸基地。总投资4.6亿元,建成新星物流配送中心、新东方女人广场、仟佰汇购物中心;开工建设了中国淄川服装城、淄川水产城、淄博威通现代物流园、五金机电城、建材城改造工程、中国财富陶瓷城、汇金城、装饰建材广场等工程。随着诸项工程相继建成,淄川批发市场日趋强大,现代物流业逐步发展。
中国财富陶瓷城首期工程竣工
中国财富陶瓷城由香港恒兴发展有限公司、淄博淄川永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规划占地面积40公顷,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分三期完成。首期工程于4月动工,9月竣工,投资1.36亿元,开发面积10万平方米。该项目被列为淄博市2003年度流通“三○工程”。
企业技术创新年活动
年内,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技术创新年活动,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投入3亿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一是组织企业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53项,开发新产品新技术350项。山东双凤股份有限公司50吨核苷酸浓缩工序技术优化创新项目和淄博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秸秆屑栽培花菇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重点“双十”工程项目。二是重点培植以七河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一批食用菌生产企业,年生产花菇菌袋100万袋,其中出口50万袋;开发培育新型食用菌品种百灵菇30万袋;新增收入近100万元。三是全区专利申请139件,4项科技成果获淄博市科技进步奖,搜集科技成果及先进实用技术35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完成29.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8.13%,比上年提高2.02个百分点。年内,淄川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工作考核,被评为山东省专利工作先进集体。
淄川区提供优惠政策,投入600多万元大力发展黄烟生产,种植面积达1402公顷,烟农1929户。一是健全技术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从临朐、沂源等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投入23万元实施户籍网络化管理;实行领导包片、驻村,及时解决黄烟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改善黄烟生产条件。投资25万元,新建小水窖800座,总蓄水能力7580立方米,引进可移动式渗灌设备,全区烟田浇灌面积达万亩以上;投资100万元,新建评级仓2个、货场1处。全年收购烟叶215.2万公斤,上等烟比例占52.5%,总收入达到2309.06万元,实现特产税399.08万元。
⑶ 李振华的事迹介绍
52年前,年仅18岁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同43位南京热血青年一起援教来到了沂蒙老区;
52年后,唯有李振华永远地留了下来。
这位风雨老人将半个世纪的沧桑和一颗永恒的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沂源55万老区人民的心中。此后,他先后5度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1年,沂源县韩旺镇的群众又自发捐款为李振华雕铸了一座汉白玉半身雕像。活着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劳动者,从古到今能有几人?
这洁白无瑕的汉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区人民对他们所爱戴的人民教师李振华的眷眷深情,也叙说了这位山东省优秀党员、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扎根沂蒙山区半个世纪的感动。
从繁华的大都市南京,来到偏僻贫穷的沂蒙山区,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住了本该不属于他的责任。从那一刻起,他就把心交给了沂蒙山这片英雄的土地。
1953年,一个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一位肩背铺盖卷、双手提着行李的小伙子冒雪艰难地行走着。他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志愿到沂蒙山区援教的南京师大学生李振华。
50多公里的路程,没有公路,也不通汽车,崎岖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雪打湿了他的鞋袜、裤管,走起路来冰肌刺肤,他就用捡来的草绳包起双脚。夕阳渐下,满目凄冷的山野传来了阴森的狼嚎声,李振华被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惧、寒冷和饥饿包围着,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远门。晚上10时左右,精疲力尽的李振华终于在黑暗中敲开了沂源县文教科的大门。
“你就留在县城驻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长对李振华说。“不,还是让我到全县最偏远落后的地方去吧!”
看着这位文静单薄的南京小伙子,教育科长愣住了。他哪里知道,这已是李振华第三次提出这样的要求。第一次是山东省教育厅准备将李振华分到条件较好的潍坊,而他坚决要求到沂蒙老区;当来到当时的临沂地区,他又从地图上指着全地区最为偏远、山头最多的沂源县要求说,“我要去这里。”
就这样,李振华从繁华城市南京一下子就来到了千里之外沂蒙老区最为偏僻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此后的半个世纪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过一个年夜,也就此告别了一段缱绻难泯的情缘。
当李振华赶到韩旺时,看到的是迎候在村头黑压压的人群。清一色的黑粗布对襟棉袄、掌尖上翘的钩子鞋和黑褐色的脸上那惊奇的目光。走进3间破庙的教室,映入眼帘的是:没有玻璃的窗户,掉落一半的门,透风撒气的四壁和散落着的大大小小的石头。村支书告诉他:“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上课时你就吹吹哨子,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点一段麻秆就是一节课,哎!村里穷,请不来老师,学生们有大半年没有上课了,就全指望你了。”
超乎寻常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晚上,他躺在教室一角用石头架起的床铺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听来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倍感恐惧,而更令他难耐的还有孤独和绵绵的乡思。
夜半孤灯,茕茕一人,他想家,非常想家……仿佛间,母亲来了,冰凉的泪水流到了他的脸上。他一骨碌爬起来,四周凄凉。泪眼朦胧中,唯有孤灯相伴,睡枕处,湿湿的一片。这山村第一夜他不知是怎样度过的。
太阳刚爬上山顶,教室里一下子围拢来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而破庙外也围满了观看的人。李振华在忐忐不安中开始了他的第一课,可是他的一口南方话,却引来了阵阵笑声和议论。
李振华的心像针扎似的。他不知怎样去咽那从未见过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饼、糠窝头,更不知怎样应付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工作落差的失意,言语不通的焦虑,艰苦生活的困窘,漫漫长夜的惊恐,只灯伴影的孤独,李振华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溃了。
回家的念头更是一天天地折磨着他。
他在苦闷中走出了校门。一位乡亲拿着石头在烟熏的墙上为大家记工分,出整天工,画整条杠;出半天工,画半条杠。眼前的场景深深地震憾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来时的雄心壮志,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区的人民,为共和国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价,我做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就不能牺牲点个人利益,为他们做点贡献吗?”
李振华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惭愧,更为沂蒙人民那博大宽厚的爱而感到不安。乡亲们知道这位来自南方的城里娃不适应山里的生活,便变着法尽可能让他吃好。山区的气候特别冷,大婶们便亲手纺布为他缝制了御寒的棉衣、布袜和钩子鞋。逢年过节,乡亲们知道娃子想家,便争相邀他进门过节。每当李振华外出学习或开会,乡亲们总是把煮熟的鸡蛋和烙饼塞到他的背包里,甚至大伙一起送他走上好几里路。
山一般的胸怀,水一样的深情,释解了他思乡的愁绪,重又唤起了他献身沂蒙的豪情壮志。
他立即写信让家人寄来了一台收音机,每天练习普通话;看到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为了给学生买学习用具,他从每月仅有的21元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他自制了28种教具用于教学,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到孩子家里补课。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扶摇直上。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的升学率为10:1,而他教的8名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沂源。
由于德才双馨,1959年,李振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被评为全国少先队优秀辅导员,出席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在接见李振华时感慨地说:“一个城市的知识分子,不用说干工作,就是在这山沟里住上几年也算了不起啊!”
年复一年,寒来暑往。昔日的城里娃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乡亲们开始为他张罗。殊不知李振华的心里正饱受着爱情的折磨。
一个南京都市,一个深山坳里,数载深情,千里飞鸿,声声呼唤,字字饮爱。捧着一封封缠绵似水的情书,李振华三寸柔肠,千回百转,他恨不能立刻飞回女友的身边,但是他不能甩下贫苦的孩子们,于是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动员女友到大山里来,与他一起教书。但等来的却是女友的最后“通牒”:“如果你不回南京,咱们就此分手吧。”一种伤悲立时涌入李振华的血液。他理解女友,但他只能请求女友原谅,因为他已渐渐地把自己融入了大山,这里的孩子需要他,他再也不能离开这块土地了。
忍痛告别了这段悲情绵绵的恋情,李振华在乡亲们的关怀下,与一位贤淑的沂蒙姑娘结为连理。从此,他把根须深深地扎进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春华秋实。
他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他把有限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天涯海角有穷时,绵绵乡情无尽期”,遥望故土,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歉疚和悲怆。
这是一座特殊的学校。1982年秋,李振华被任命为新建的南麻镇城关二中校长。收拢来的学生都是素质差、学习差的“双差”生。由于这批孩子上学没人要,其中有的孩子流散到社会上,经常滋事扰民,被人称为“渣滓生”。李振华义无返顾地挑起了这副谁也不愿接的担子。
刚招起的2个班108名学生,在许多人眼里是没了指望的“一百单八将”,能管住他们就不容易,要想改变他们,难!而李振华却拿出了全部的热情和信心。李振华是一个好“大夫”,对学生的各种“疾病”,他精于“望、闻、问、切”之术,善于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耿文波不守纪律,不爱学习,整天无精打采,混天熬日,李振华几次同他谈话都毫无效果。为什么不愿学?一问,才明白:父亲准备退休,他想退学接班。李振华反复找耿文波谈心,耐心开导,并帮着他制定学习计划。耿文波渐渐变了,变成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全力指导学生的同时,李振华关心孩子胜过了孩子的父母。为了不让学生吃长毛的饭,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逐村为学生到家里拿饭;为了更好地照顾那些住校生,李振华干脆搬进了男生宿舍,冬天为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赶蚊子,宿舍内人多条件差,特别是夏天更是臭气难闻,李振华没有嫌弃,而是像慈父一般,体贴照顾着这些家远的学生。
李振华的一片爱心,把这些后进生顽石般的心都融化了。李振华与学生交谈他们毕业时,有78人升入重点高中,26人升入高一级学校,升学率达到96%。这个一度被称为“少年看守所”的“渣滓校”,1986年被评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单位,并更名为沂源县实验中学,创造了点石成金的现代教育神话。
李振华对老区的学生体贴入微,可对自己的孩子却抽不出时间去辅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与他没有亲近感,女儿把姓氏都改为母姓。李振华跟他们解释说:“我的职业是教师,是人民的教师,而不是家庭教师啊!”
离高考还有两个月的时候,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电报牵动着李振华的心,也牵动了广大师生的心。大家纷纷劝他回去。望着浸着母亲泪水的电报,想着眼前这些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无奈,他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儿子李东伟回家伺候老人。儿子不去,说关键时刻怎么能中断复习。“正因为是关键时刻才这么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会影响全班同学的高考冲刺,想来想去只有牺牲你了。”
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唉,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命运就指望着高考啦,而你考不上还可以就业呀。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谅解我的。”
儿子代父回了南京。可是,紧接着是第二封、第三封电报。病重的老人没有撑到日夜思念的儿子回来,便撒手人寰了。电报上的廖廖数语,就如同一记记重锤,击打在李振华的心头。他眼前一黑,瘫倒在地上。醒来后,不自觉地抓起桌上的一沓白纸,拖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学校的后山上,点着白纸,跪向南方,嚎啕大哭:“父亲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呀!”
父亲故去了,他没能在床前端一杯水,递一片药;儿子落榜了,3个孩子中,这个孩子功课最好、最有希望……每每想到这些,李振华的心如同刀绞。
谁想,又一个不幸接踵而至:父亲的离去击倒了母亲,母亲患了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为了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故乡街道居委会的领导给李振华在南京联系好了一所学校,办好了商调函,希望他能调回去照顾老人。可李振华实在丢不下眼前这些孩子,思想斗争再三,还是放弃了这最后一次调回南京的机会。沂源的乡亲们知道后,为了既能让李振华安心工作,又不委屈了老人,一位姓顾的村民首先提出:“就让俺闺女替你到南京去侍侯老人吧。”但他让大伙儿也答应他一个条件,他要按月支付报酬。就这样,在此后长达10年的岁月里,竟先后有8位沂蒙老乡的孩子,接力般轮流到南京去照顾李振华的母亲。
一个教师,难道真是这样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吗?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华正是这样的人。一位受他影响也做了教师的学生说:“水平高的教师也许不难找,难得的是李老师的一颗心,一颗时时处处惦记穷苦孩子的严师慈父之心。”
光阴荏苒,老母亲在床上一躺就是9年。到第10个年头,为不再拖累乡亲们,李振华苦苦劝说,把不肯离开故土的83岁的老母亲接到了沂源。来之前,贤明通达的母亲理解了儿子的心,她让人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连同送老的寿衣也一块带上。显然,母亲是决定把她这副老骨头埋在沂蒙山了。
为了弥补30多年来失去的亲情,李振华一有空就来到母亲床前嘘寒问暖。当他罄其孝道,让母亲颐养天年的时候,不料,老人由于不服水土,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加上饮食不习惯,一场病接着一场病,一年多就病逝了。李振华痛不欲生、悔如刀绞,在母亲的遗体前长跪不起:“妈,我错了!我不该把您接来,我对不起您哪……”
他后悔,不该把母亲接到沂源,如果在南京的话还能多活几年;他后悔,母亲千辛万苦把自己拉扯大,而自己尽孝的机会却太少、太少;他后悔,母亲来沂源唯一的生日,他却不在身边。
闻讯赶来的乡亲、家长和成年学生哭倒了一片,有人哭喊着:“老人家,您别怪李老师啊,是我们对不起您哪!”
处理完后事,李振华把人们留下的960元钱送到南麻镇敬老院,他对那里的老人们说:“我已经没有老人了,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都是我的父母,这960元钱就算是我孝敬你们的一点心意吧!”接过这浓缩着李振华对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捐款,老人们那写满沧桑的脸上早已老泪纵横。
大德无碑。谁心里装着百姓,百姓就把谁刻上心碑!历史就是这样公道!
一个人办一件好事容易,要一辈子办好事就难了,而他却做到了。他教过的学生上万名,成才的孩子不计其数。退休后,他完全可以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可他却始终牵挂着那些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他发起并建立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让2000余名孩子重返课堂。
在沂蒙山学子的眼里,李振华就是那山涧里的涓涓溪流,滋润了无数干渴的生命;在沂蒙山百姓的心里,李振华就是那和煦的春风,拂绿了失学孩子心灵的荒原。
1997年7月21日,李振华退休了。在沂源县实验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李振华郑重地向师生们道别:“从今天起,我就退休了,谢谢大家多年来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话还未说完,老师们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的确,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令李振华感激不已:得知李振华退休后,怕影响他工作而久不登门的那些山里乡亲,纷纷来看望;在他工作了十多年的韩旺,群众自发捐款为他雕了一座汉白玉塑像。活着而被塑像,这是一份怎样的殊荣?一位89岁的老奶奶老得已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叫什么,可提起李振华的名字,却一个劲地连说:“他好,他真好!”
这一切,又令李振华寝食难安。受人滴水,报以涌泉。老区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么来回报?
更令李振华难以释怀的,是贫困山区那些失学的孩子。教育落后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深深的忧虑困扰着李振华,他觉得,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
其实,从李振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他就每月拿出工资的四分之一用来资助贫困生。可50多年来,李振华却一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在农村工作的30年里,他竟然没进过一次理发店,吃饭以玉米糊、南瓜菜为主。一辆大金鹿自行车骑了42年,30元的钟山表戴了39年,至今还戴着。一生竟没有穿过皮鞋,一身灰色的中山装洗得已经泛白。
对自己、对家人苛刻,可对贫困的孩子,李振华却倾其所有。他决定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5000元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他从事过工作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乡中学和县实验中学。
征得妻子的同意后,李振华把他的三个孩子请到了一家小饭馆。孩子们深感惊奇,知道父亲有事要说。当李振华说明自己的想法后,孩子们沉默了,半天不说话。他们的境遇都不好,三个人有两个下岗在家,家家又都有了小孩,日子紧巴巴的。孩子们哭着说:“只是您和妈妈这一辈子太苦了。”“再苦也苦不过那些穷困的孩子呀,把钱用在他们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享受了更有意义!”
李振华说罢,拿出三包东西,递给孩子们。一盘录像带,是宣传他的电视专题片《情洒沂蒙山》;一本书,记载着他的教书育人事迹;还有一份文件,是沂源县委发出向他学习的决定。他说:“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留给你们,只有这些荣誉留下来,他代表了我的一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可以看看这几样东西。”
孩子们流着眼泪点了点头,把父亲的话牢记在心里。
李振华捐资助学的义举,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掀起层层波澜。沂源县委、县政府和韩旺镇的领导带头捐款,社会各界的群众也纷纷捐款。2001年,以李振华名字命名的韩旺中学“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建立了,2002年和2004年沂源县实验中学、张家坡乡中学也相继建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在李振华的带动下,三个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目前累计资金已达100多万元,让许多辍学孩子重返校园,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掀起了全社会捐资助学的高潮。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淄川某企业经理吕祝昌说:“李振华老师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润大地的春雨。我捐点款,一是帮助几个贫困生重拾学业,二是表达我对李振华老师的崇高敬意。”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5000多人。
2001年2月,李振华应聘到万杰朝阳学校任初中部校长。尽管在外发挥余热,但他依然牵挂老区穷苦孩子们,他将5.5万元年薪全部拿出来,资助了23名贫困生,还有一名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学生都不在基金会帮扶范围内,他们将被李振华资助到大学毕业。
市里一位领导听说后,对李振华说:“李老师,您年龄大了,家里经济也不富裕,我给您筹措5万元用来资助学生,万杰给您的报酬,您就别再救济学生了,留着自己用吧!”事后李振华又把这5万元直接捐献给了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
在万杰朝阳学校,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全体教师,被李振华捐资助学的高尚情怀所感染,纷纷解囊,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达7000余元。有些教师还自发地从老区寻找特困学生作为救助对象。
今年春节前,李振华坐公交车到几十里外的淄川服装城,花1000多元买了23件大小不同型号的羽绒服,这是他送给正在上学的23个贫困生的春节礼物。谁的年龄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样,穿什么型号的最合适,他都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却不舍得添一件新衣服。
一直被李振华资助到中专毕业的张文强,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据,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华便把他接到博山,一起吃,一起住,并拿出3600元钱接济他家。
今年4月14日,张文强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早期。“李老师,救救俺爹吧!”张文强一下子跪倒在李振华的面前。李振华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孩子,快起来,我一定想办法救你爹。”他四处奔波,终于联系到一家医院,并将挤出的3600元钱,替张文强的父亲支付了手术费。在半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里,李振华用瘦弱的身躯,撑住了老区倾颓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几代贫寒的学子;用拳拳的爱心滋润了无数失学孩子干涸的心田!他“献了青春献终身”,实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
52年来,他教过1万多名学生,考入大中专等各类院校的就有数千人;52年中,他累计捐款30多万元,资助学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学杂费,最终考入大中专的学生就达36人。
今年桃花盛开时节,记者前往采访,但见李振华这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人,历经风雨剥蚀,已和沂蒙山人没有什么两样,但他却象征着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因为他把一份感动、一份怀念,甚至是一份敬仰,永远地留在了这曾经苦难而又深情的土地上。
是的,李振华用生命点燃的那支红烛,将永远燃烧在沂蒙老区人民的心中!
⑷ 淄川农村合作医疗从哪里报销
根据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鲁卫农卫发〔2009〕5号)和淄博市卫生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201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意见》(淄卫字〔2009〕316号),结合我区实际,遵循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基金使用原则,制定本办法。
一、基金筹集
凡我区辖区内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民均可以户为单位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其户籍可以根据家庭享受的计划生育政策、退伍兵安置政策和城市低保政策来界定其是否属农村居民。农村户籍的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应随家长一起参加新农合。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130元,其中参合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各级政府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100元。
二、补偿办法
实行门诊统筹加住院统筹的补偿模式。门诊统筹基金控制在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35%以内(包括健康体检基金。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基金控制在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3%以内)。住院统筹基金占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5%(包括风险基金),其中风险基金的提取比例控制在当年基金筹集总额的3%以内。风险基金的规模为当年统筹基金总额的10%,风险基金达到规定规模后,不再继续提取。风险基金按规定动用后,应及时补充,以保持应有的规模。
(一)门诊医药费用补偿
1、参合农民门诊医药费用补偿只限在本乡镇卫生院门诊和定点村卫生室就诊发生的医药费用。在参合农民就诊时给予即时补偿。
2、补偿比例和封顶线: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门诊和定点村卫生室就诊的医药费用按照30%比例补偿。每人每年门诊医药费用补偿封顶线为150元,其中在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定点村卫生室就诊的门诊医药费用补偿封顶线为40元。
3、慢性病和特殊病种的医药费用补偿
(1)慢性病和特殊病种的申报、鉴定、发证和费用补偿按照《淄川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慢性病及特殊病种门诊医药费用补偿管理办法》文件规定执行。
(2)持有新农合《慢性病证》或《特殊病种就诊证》的参合农民到区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就诊,使用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所发生的门诊医药费用纳入补偿范围
4、参合农民中的七至十级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复员军人的门诊医药费用,按照新农合规定比例补偿后的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50%(孤寡人员70%)比例再给予即时门诊医疗费用补助。
参合农民中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参战退役人员的门诊医药费用,按照新农合规定比例补偿后的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40%(孤寡人员50%)比例再给予即时门诊医疗费用补助。
5、参合农民健康体检工作按照卫生部及省、市、区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住院医药费用补偿
1、参合农民在已实行计算机联网管理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药费用,在出院时给予即时补偿;在其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药费用到所在乡镇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补偿手续,经审核后及时给予补偿。
2、补偿比例和封顶线
(1)在乡镇卫生院(一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补偿的起付线为150元;住院补偿起付线在补偿范围内费用扣减,并不予以补偿。参合农民在同一乡镇卫生院住院,一年内只扣除一次起付线。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照70%比例补偿。
在城区卫生院做白内障手术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按照乡镇卫生院住院补偿起付线和补偿比例予以补偿。
(2)在区级定点医疗机构(区内二级医院)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补偿的起付线为150元;住院补偿起付线在补偿范围内费用扣减,并不予以补偿。参合农民在同一医院住院,一年内只扣除一次起付线。起付线以上至10000元以下(含10000元)部分按照55%比例补偿,10000元以上部分按照60%比例补偿。
(3)在区外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补偿起付线为500元,住院补偿起付线在补偿范围内费用扣减,并不予以补偿。参合农民在同一医院住院,一年内只扣除一次起付线。起付线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部分按照55%比例补偿;10000元以上部分按照60%比例补偿。
(4)在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包括所有市级及市级以上定点医院)住院治疗的医药费用补偿起付线为500元,住院补偿起付线在补偿范围内费用扣减,并不予以补偿。参合农民在同一医院住院,一年内只扣除一次起付线。起付线以上部分按照40%比例补偿。
(5)封顶线:每人每年住院医药费用累计补偿封顶线为50000元。
3、住院医药费用中的中药饮片和中医适宜技术部分,提高10%比例予以补偿,针灸治疗费用补偿比例为90%。
4、参加新农合的孕产妇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医药费用,先执行专项补助,剩余的医药费用再按住院补偿标准给予补偿。
5、对于新农合筹资缴费期后至下一个筹资缴费期之间出生的新生儿发生的医疗费用,其母亲参合的可用其母亲的姓名享受新农合补偿政策。
6、参合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人身伤害发生的医药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实行补偿审批制度(审批制度和程序的文件另行制定)。
7、参合农民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高值医用材料实行最高支付限额制度,在限额范围内首先由个人自付20%,剩余部分按照正常补偿比例予以补偿。超出限额部分由参合农民自负。具体按照《淄川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分高值医用材料最高支付限额》的规定执行。
8、参合农民使用血液制品的补偿,按照《淄川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血液制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执行。
9、参合农民中的七至十级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病故军人遗属、复员军人在乡镇卫生院、开发区卫生院、城区卫生院、区医院、区中医院住院治疗,新农合规定补偿范围、限额内的住院费用,按照新农合规定比例补偿后的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50%(孤寡人员70%)比例再给予即时住院医疗费用补助。
参合农民中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和参战退役人员在乡镇卫生院、开发区卫生院、城区卫生院、区医院、区中医院住院治疗,新农合规定补偿范围、限额内的住院费用,按照新农合规定比例补偿后的剩余部分,由民政部门按照40%(孤老人员50%)比例再给予即时住院医疗费用补助。
10、转诊与结算
(1)参合农民在区内定点医疗机构和市卫生局公布的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市内互认的定点医疗机构可自主选择住院治疗,不需要办理转诊手续,医疗费用补偿由定点医疗机构即时予以结报或出院后到所在乡镇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补偿手续。参合农民到市外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应当到所在乡镇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转诊手续。急症就(转)诊者可先就医,但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补办转诊手续,特殊情况延长到10个工作日。
(2)参合农民在市内互认定点医疗机构及省卫生厅公布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后,凭定点医疗机构出具的出院结算证明、住院病历首页、费用一日清单(计算机打印)、住院收费发票等有效凭证和合作医疗证、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转诊证明办理补偿。
(3)对于未经转诊备案,在省内(市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可按规定补偿比例的60%予以补偿。
(4)对于参合农民同时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或符合其他政策规定费用优惠的,应先执行商业保险赔付或优惠政策,再对参合农民医疗总费用按新农合补偿规定给予补偿。
(5)医疗费用补偿只限于本年度发生的医药费用。
11、参合农民外出打工期间,在市外二级以上定点医院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可凭务工单位证明、村委会证明及正常住院医药费用补偿所需材料,到所在乡镇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办理补偿,经审核后按区外医院补偿比例补偿。
(三)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在为参合农民诊疗中,要严格控制目录外费用占总费用的比例,在村和一、二、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应分别不高于5%、10%、15%和20%。
(四)不予补偿的范围
1、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医药费用。
2、不能提供本办法规定的报销所需有效凭证者;
3、未经转诊备案省外就医(参合农民工在务工地就医和急诊除外)的不予补偿。
4、预防接种及相关费用;
5、母婴保健保偿范围内的医药费用;
6、计划生育手术及其并发症的医药费用;
7、非诊断所必需的检查费用;
8、各种门诊及住院医药费票据中的非医疗和药品费用,如挂号费、煎药费、陪护费、伙食费、空调费、取暖费、出诊费、转诊费、救护车费、包房费、就医交通费以及票据中注明“其它”的费用等;
9、健康体检、不育症诊治、安装假肢、义眼、助听器、镶牙以及各种美容、整形、矫治手术发生的医药费用;
10、因酗酒、打架斗殴、自我伤害、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由企业生产性伤害(工伤)所发生的医药费用不予补偿,但是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病期间发生的自我伤害除外;
11、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以外的医药费用;
12、《山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诊疗项目目录》中规定的新农合基金不予补偿的项目。
13、各种原因造成的集体性食物中毒发生的医药费用。
14、其它情况可参照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不予报销的部分。
(五)年底根据资金结余情况可进行再次补偿。
三、附则
1、未尽事宜,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再予以补充。
2、本补偿办法由区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3、本补偿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卫生合作医疗△办法 通知
━━━━━━━━━━━━━━━━━━━━━━━━━━━━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人大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
区检察院。
────────────────────────────
⑸ 淄川区科技局是什么单位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主要职责
根据省委、省政府批准的《淄博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鲁委[2000]271号)和《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淄博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淄发[2001]12号),淄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更名为淄博市科学技术局。市科学技术局是市政府综合管理全市科技工作的职能部门
一、职能调整
1、将市级科技攻关、新产品试制和星火、科技成果推广计划中一般项目的管理工作,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的具体实施管理工作,交给区县政府、市直辖市有关部门或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2、将科技成果鉴定、登记、奖励、推广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或社会中介组织承担。
二、主要职责
根据以上职能调整,市科学技术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拟定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法规。
(二)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体系总体规划。
(三)研究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编制并组织实施全市科学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四)合理配置科技经费;负责归口管理市级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用”等有关费用的预、决算。
(五)研究制定加强高新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负责高新技术发展、科技攻关计划、科技创新工程和社会发展科技计划的制定与组织实施工作;负责归口管理高新技术发展风险基金。
(六)研究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措施并组织实施;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制定并组织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成果推广计划;指导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科技工作;负责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并负责管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基金。
(七)研究提出科技促进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医药卫生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组织实施生物、农业领域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农业良种工程计划。
(八)管理科技成果、科技奖励、科技保密、技术市场和科技信息市场;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有关技术合同规定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九)负责新建和调整科研机构的审核工作;负责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审批和管理工作。
(十)负责管理全市科技外事工作,组织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协同有关部门组织技术出口和重大技术引进、消化、创新工作。
(十一)负责科技宣传、科技信息和科技期刊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全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协调全市科普工作;指导科技咨询、招标、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负责科技统计工作。
(十二)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有关科技人员的政策,负责全市科技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
(十三)指导协调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县的科技管理工作。
(十四)承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⑹ 淄川区社会保险事业处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单位名称通讯地址办公室(0533)负责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经办业务处(科)室
名称电话传真名称电话传真
淄博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淄博市张店区联通路202号办公室28638802865790业务一科28643302865790
淄博市医疗保险事业处淄博市张店区华光路60号办公室31731683173168居民医疗保险科31731583173168
淄川区医疗保险处淄博市淄川区般阳路266号综合科51687655168765基金征缴科科51817275168765
张店区医疗保险管理处淄博市张店区新村西路188号办公室28391652839165基金征缴科28500552839165
居民管理科21702582839165
博山区医疗保险事业处淄博市博山区双山街3号办公室42969644296964信息科42969654296964
临淄区医疗保险处淄博市临淄区临淄大道728号办公室72281167221036基金征缴科/居民科7213631/72281167221036/7221036
周村区医疗保险管理处淄博市周村区青年路377号办公室61865076186507城镇职工征缴科/居民科61865096186507
桓台县医疗保险事业管理处淄博市桓台县桓台大道2198号办公室82157918226611综合科82104338226611
高青县医疗保险处淄博市高青县文化路36号办公室69671936967186财务科69671866967186
沂源县医疗保险事业处淄博市沂源县胜利路15号综合科32257913225791个人账户管理科32290603225791
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社会保险事业处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银行六楼综合管理科35980093598009综合管理科35851783585178
机关下班都是5点
⑺ 淄博淄川曾经有个基金会(可能是政府招收资金),后来倒闭了,我有一...
这个时间有点长的
你还是去要下
给你了就好
不给就算了
⑻ 淄川劳动局报工伤电话
工伤处理:
1. 申请工伤认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 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定具体等级才能确定赔偿标准。
3. 用人单位有缴纳工伤保险,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领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工伤待遇;同时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余工伤赔偿。用人单位未缴纳的,由用人单位全部支付。用人单位拒不支付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⑼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开创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是谁代表作有哪些
赖和,原名赖河,字懒云。台湾彰化人。赖和除行医外,并从事抗日活动与文学创作,是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先后发表一系列散文新诗和白话小说,如《斗闹热》、《一杆“秤仔”》、《惹事》等,均收在《赖和先生全集》之中。他的作品对台湾“五四”以后的一代乡土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赖和则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被誉为台湾文学的“奶母”。他曾担任台湾民报文艺栏,积极推展台湾新文学运动,为日本殖民政权所不容,入狱两次,仍不屈服,奋斗不懈,1943年因病去世,享年50岁。
赖和已整理重要作品出版目录
赖和,1979,赖和先生全集,李南衡主编。台北:明谭。
赖和,1994,赖和小说集,施淑编。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1994,赖和集,精装版,张恒豪编。台北:前卫。
赖和原著,1996a,富户人e历史,蔡承维台译;李自敬编辑。台北:台笠。
赖和,1996b,一杆称仔。台北:洪范书店。
赖和,2000a,赖和全集一:小说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b,赖和全集二:新诗散文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c,赖和全集三:杂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d,赖和全集四:汉诗卷(上),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e,赖和全集五:汉诗卷(下),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f,赖和全集:附卷,林瑞明编。台北:前卫。
赖和,2000g,赖和手稿集:新文学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h,赖和手稿集:汉诗卷(2册),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i,赖和手稿集:笔记卷,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
赖和,2000j,赖和影像集,林瑞明编。彰化市:赖和文教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