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65162551
⑵ 慈济是什么意思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简称慈济基金会或慈济功德会,是位于台湾的佛教慈善团体,为一家横跨社会服务、医疗、媒体、教育、环保等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其前身为证严法师在1966年4月14日于花莲县创立之“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80年1月16日,台湾省政府核准“财团法人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慈济功德会”改称为“慈济基金会”。1994年,中华民国内政部核准“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立案。
慈济基金会也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等事务。
⑶ 请问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客服是多少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客服电话:
0512-65162551
以上信息经过网络安全认证,可能存在更新不及时,请以官网信息为准。
官网客服信息请点击:http://www.tzuchi.org.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307&Itemid=192
⑷ 李政道简介
被医学界誉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当代国际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李政道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学位。
美亚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红十字总会研究所hla实验室主任、世界红十字会第一届世界组织相容性会议主席,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
李政道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为了让那些不幸患白血病的同胞能够拥有再生的机会,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位于台湾花莲市慈济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万,捐髓对象面向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的华裔病患者。
李政道为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的指导下,骨髓捐受双方基因分型检验准确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绩远胜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该捐献中心已向世界捐赠骨髓250余例。
(4)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纳税人识别号扩展阅读:
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2012年独家技术入股美亚生物科技集团。
2013年4月,美亚生物科技集团独家聘请的AABB资深专家、国际“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参与认证工作,与北京建设AABB国际认证标准干细胞实验室。
⑸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收到的钱怎么用
佛教慈济基金会由证严法师创办至今已经走过近半个世纪
为联合国NGO的一员
1、慈善事业
台湾的慈善经验,因着大爱牵引出全球四十七个国家、三百四十五个联络点,在全球六十九国留下爱的足迹,战乱的阿富汗、科索沃、卢安达;民生困顿的外蒙、北朝鲜;遭逢地震重创的土耳其、伊朗、萨尔瓦多;饱受风灾、水灾肆虐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多米尼加,以及南亚海啸的受灾区域,甚至是遭遇飓风的美国,及水患侵袭的玻利维亚,慈济志工皆不分宗教、种族,大爱始终如一。秉持着「教富济贫、济贫教富」的感恩心,悲智双运。
中国大陆自1991年华中、华东发生世纪洪灾,慈济基金会秉持「直接、重点、尊重、务实、及时」的原则,在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开展慈善工作,慈济人自筹旅费,不计辛劳,年年以一分如同对亲人的疼惜与关爱,从未间断,已帮助超过二千万人次。
在江苏、安徽、甘肃、贵州、福建、广东等二十七省市自治区,分别进行各种慈善工作,对洪灾、雪灾及震灾地区的民众发放民生物资,援建新村、敬老院、福利院、希望中小学,提供清寒奖助学金,援建水窖,移民迁村、冬令发放粮衣被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震,5月14日慈济志工紧急赶赴灾区;5月15日,全球慈济人同步展开「慈济川缅肤苦难,大爱善行聚福缘」募款、募心活动,启动人人的爱心善行,汇聚善的共振、爱的福缘。慈济由设立赈灾服务点,展开热食供应、义诊服务及心理的关怀等服务工作,并鼓励受灾的乡亲一起投入志工,以服务走出悲恸。看到乡亲由忧愁至展开笑容,彼此鼓舞照顾,令人深感欣慰与安心。慈济动员医护团队投入义诊、往诊服务乡亲,守护乡亲的生命及健康。
慈济在川震的重建脚步,将以四年三阶段的执行方案,以「走在最前,做到最后」的精神协助灾民重建家园。在永久性住房及校园重建规划的同时,协助灾区先行搭设能够使用三年以上的简易教室、简易寺庙,提供一个可以遮风、躲雨、驱寒、避热之处,让灾民得以暂时先安身及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个缓冲地,并藉以鼓励灾民走出阴霾,并恢复生机。紧接着慈济将投入「希望工程」,目前已开工或进行规划中计十三所学校。
2、医疗志业
证严上人一念悲悯,于慈善工作中发现,因病而贫,初始设义诊所为贫困者义诊,进而创立医院。在累积十余年救贫经验中,深知「疾病是痛苦的根源,贫穷的由来」,救济工作只能治标,「防贫止病」才是根本之道。于是,怀抱悲心,再度挑起重担,发愿为缺乏医疗设施的台湾东部民众筹建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推向「人本医疗、尊重生命」的愿景,提升东部医疗水平。
慈济以生命平等的理念,不收医疗保证金,让贫者免费就医,并且成立「国际慈济人医会」(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TIMA),目前在全球十一个国家,设有五十八个据点、超过七千名医护专业志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全球医疗服务网。
四川震灾中有许多前往义诊的慈济志工,他们都是来自慈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国际人医会成员;人医会志工,平日以关怀居住地贫苦患者为主,执行包括外科手术在内的全科性义诊服务,若国际间发生灾难,也配合慈济赈灾行动,启动医疗救援工作。截至2008年12月底,已在全球三十九个国家义诊,服务超过一百五十万人次,为偏远及医疗资源缺乏者义诊,也为海外贫病民众进行大型跨国义诊。
2000年6月,慈济援建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病房大楼,2004年9月再度筹款援建福建福鼎市医院医疗大楼。同时,慈济与残疾人协会针对白内障患者给予复明手术,期望慈济的医疗之爱,让病苦者获得更好的服务。慈济并在宁夏、湖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兴建爱幼中心,加强对妇幼同胞的照护。
3、骨髓捐赠
在佛教经典中,将自己的肉身奉献出来,布施给急需救助的人,称为最上布施;捐赠骨髓即是最上布施。目前台湾有许多志愿捐赠骨髓的民众,他们的无私布施,让对岸同胞受惠,成就生命交融的髓缘大爱。
海内外慈济人响应证严上人的号召,为全球的血液疾病患者,争取生存的权利,于1993年成立「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2002年改制为「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以脐带血、周边血干细胞移植,希望为人类医疗带来新的展望。在慈济志工全力倡导及热烈参与下,许多善心民众加入骨髓捐赠验血行列。每一对案例都是由慈济志工一路劝髓、捐髓、陪髓、抽髓、取髓,程程髓缘显示台湾的爱心密度之高,这些具备大爱胸怀的捐赠者所奉献的,是清净无染的大爱,证严上人说,这就是「清水之爱」。
骨髓移植能够根治几十种过去认为不治之症的疾病,特别是白血病和其它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由于免疫学中组织配型的严格要求,骨髓移植大多由同胞手足提供骨髓,凡是没有配型相同的手足,就只能从没有血缘关系的数万人中去寻找合适的供髓者。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建立一个数量庞大的骨髓数据库更为迫切。
1997年4月18日,安徽省刘姓少年因罹患白血病,经由慈济骨髓数据库配对找到捐髓者,此后两岸髓缘不断。本着「尊重生命」,以及「救人一命,无损己身」的理念,慈济骨髓数据库截至2008年底已逾三十一万笔资料,已完成一千八百零一例移植配对,移植成功率更超过百分之八十,受髓者遍布全球二十七个国家及地区,其中大陆地区就达七百四十八例。慈济骨髓志业推动为大陆血液疾病患者积极开启生命另一扇窗。
4、教育志业
慈济继踏出了慈善和医疗的脚步之后,基于培育医护人才,和解决台湾东部少女的就业问题,于是在1989年成立慈济护专,迈向教育志业的第一步,至2000年7月,完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之全程、全面、全人的「完全化教育」,并于海内外设立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社会教育推 广,落实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慈济教育是以「慈悲喜舍」为校训,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为宗旨;以「品德教育、生活教育、全人教育」为目标,不仅重视专业教育,更重视启发人的「良能」。所以在学校里,不只教授学业,还要五育并进,更要强化孩子的生活教育、品德教育,尤其在静思语教学的推广下,让孩子学习付出、学会感恩。例如在慈济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优秀的学生才能打扫厕所,以相对于将劳动服务视为处罚的想法,坚持「尊重生命,肯定人性」理念,并培养学生待人热情与礼貌的态度。
为了让慈济的教育理念更加落实,因此在全球推动社会人文教育,希望慈济人文不仅在学校开枝散叶,更要在每一个有爱的地方开花结果,开设人文推广课程,设立儿童精进班、青少年成长班等。而在大专院校更组织了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及在各级学校成立了慈济教师联谊会,数万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切磋教育的真义,更难得的是,有一群大爱妈妈深入台湾七百多所小学,利用晨间自习时间,以「静思语」的真情大爱陪伴孩子成长。
自1991年华东水灾起,慈济在大陆帮助教育资源缺乏地区所援建的各级学校已达五十三所,并以助学金方式补助河北、河南、江苏、江西、安徽、湖北、贵州、福建、广东、上海市等地贫困学生就学。
目前慈济在全球援建了一百六十二所教育机构,虽各地有不同的教育制度与学程,却有共同的方向 -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5、国际赈灾
慈济自1991年援助孟加拉水患,揭开国际赈灾的序幕起,迄今援助七十个国家地区。对於受灾国家,除了提供粮食、衣被、榖种、药品的紧急援助外,还援助建房、建校、协助开发水源、提供义诊;关怀项目尽管有别,「尊重生命」理念却是始终如一。
从关怀台湾本土出发,发展为具国际宏观视野的全方位人道关怀,慈济全球性的救援行动,足迹横跨欧、美、亚、非、大洋洲等五大洲,在2003年获联合国肯定,成为台湾第一个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NGO)的慈善团体。
爱的力量,可以抚平不安心灵;爱的力量,更能化解世间一切灾难。这正是所有慈济志工不畏艰难、不计辛劳,穿梭於世界各角落,在灾变里抚悲伤、在战火中慰苦痛的信念所在。
除此以外,慈济还积极推动人文事业、环保事业、小区志工等,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佛教慈善团体。
⑹ 请问谁有李政道博士的详细资料,以及博士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被医学界誉为“血清之父”的李政道教授是当代国际著名的骨髓移植配型专家。李政道1935年出生于台湾,1972年获美国RUTGERS大学博士学位。
美亚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之一,美籍华裔科学家,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红十字总会研究所hla实验室主任、世界红十字会第一届世界组织相容性会议主席,慈济骨髓捐献资料中心主任。
李政道博士在美国骨髓移植配型中心工作时,发现大量患白血病的华人,由于没有合适的骨髓配型,无法得到医治而死亡。为了让那些不幸患白血病的同胞能够拥有再生的机会,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位于台湾花莲市慈济医院,是世界上最大的华人骨髓资料库,登记在册的志愿供髓人数已达20万,捐髓对象面向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地区的华裔病患者。李政道为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他的指导下,骨髓捐受双方基因分型检验准确率得到迅速提高,成绩远胜于欧美发达国家。目前,该捐献中心已向世界捐赠骨髓250余例。
(6)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纳税人识别号扩展阅读:
李政道于1992年回到台湾,开始致力于建立华裔骨髓资料库。
1993年10月,由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的证严法师发起,由李政道着手组建的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正式成立。李政道担任了该中心基因和免疫实验室主任。
2012年独家技术入股美亚生物科技集团。
2013年4月,美亚生物科技集团独家聘请的AABB资深专家、国际“血清之父”李政道博士及其助手Alice等全程参与认证工作,与北京建设AABB国际认证标准干细胞实验室。
⑺ 蒋勋是不是慈济慈善基金会的人
哪些是慈济慈善基金会的人?因为他热衷于慈善事业,帮助了不少人
⑻ 慈济基金会的简介
1991年,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援助孟加拉飓风灾民,从此开启海外救援工作。1994年,慈济基金会成为一个覆盖全台湾的财团法人。
2008年2月27日,中国国台办正式批准在中国大陆成立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并成为首个由非大陆人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民间基金会。
2010年7月19日,联合国上午十一点钟召开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大会,会中正式通过“佛教慈济基金会”(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成为“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非政府组织的特殊咨询委员”(NGO in Special Consultative Status with ECOSOC)。慈济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教育,被誉为“台湾的良心”。 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慈济踏上了大陆的土地,从1991年开始累积至今日于2010年8月20日下午举行『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大陆江苏省苏州书院成立的正式挂牌典礼。2010年八月二十日的志工早会上,证严上人由衷地感恩。「结缘也二十年了,这一念心充满了感恩啊!虽然我无法亲自到当地,可是在遥远的此方,我也以最虔诚的心来祝福,来感恩。」
「佛教克难慈济功德会」1966年由证严上人创办于台湾省花莲县;慈济为兴办医院向省府申请「财团法人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在1980年1月16日获立案通过;然而,因为照顾的对象遍及全台,为此又向内政部申请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于1994年终于完成全台性的财团法人登记。
「财团法人台湾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是立足台湾、宏观天下的慈善团体,四十年来在台湾致力于社会服务、医疗建设、教育建设、社会文化等志业。 慈济的主要志业:“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慈善、医疗(如慈济医院)、教育(如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慈济小学、慈济中学)、人文(慈济人文志业中心、大爱电视、经典杂志、檀施会、慈济月刊、外语期刊)、国际赈灾(如援助川缅)、骨髓捐赠(慈济骨髓数据库)、社区志愿者(慈济各分支会所)、环保(如慈济环保站)四项, 统称为「四大志业」;
另投入骨髓捐赠、环境保护、居住小区志工、国际赈灾,此八项同时推动,称之为「一步八脚印」。
慈济推展其志业时,普遍以证严法师的“普天三无”为原则,即所谓“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原谅的人。”希望以此理念,推动所谓“佛法人间化”理想。而在此理念下,该基金会之慈善事业运作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及不分国度。团体中也不乏其他宗教、种族的志愿者。 1966年证严法师经历“一摊血”事件及“三修女”的来访,决心“消灭贫穷”,在花莲普明寺成立慈济功德会。功德会成立初期,便开始从事社会救助事业,故证严法师常言:“慈济以慈善起家。”
从感恩户(即“慈济照顾户”)的个案调查、复查,赈灾的勘灾、造册、发放等,皆是由多年的关怀、多次的赈灾经验中,逐渐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除了让被照顾者安身外,也要安心。进而再启发被照顾者的善心,达到“善的循环”。 证严法师在经过多年的社会救济后,证严法师发现“因病而贫”、“贫病相依”现象。1972年“慈济贫民施医义诊所”在花莲市开设。开启了医疗志业中之“医疗站”、“义诊”之关怀方式。
1979年5月法师在静思精舍之慈济委员联谊月会中,提出了兴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的构想。而为了启建医院,向台湾省政府社会处申请成立“台湾省私立佛教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获立案通过,始得已筹募慈济医院之款项。法师及慈济委员一方面在全台湾发起“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之募款、募心活动,另一方面也向政府寻求建院用地。1980年10月19日,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林洋港先生拜访精舍,询问法师是否放弃建院想法,法师便向拿出帐册向主席说,如果建院失败,将会退还所募之款项,主席见言:从来没有一间寺庙会将捐款退回。便向蒋经国总统回报此事,三天后10月22日总统亲临精舍。法师便向总统再度提出寻求建院用地的构想,总统允诺,指示花莲县府设法协助建院用地问题。后历经三次换地,两次动土,终于在1984年4月正式兴建。1986年8月17日正式启业。
这也源于而慈济医院秉持救人为先的观念,成为全台湾医院立下免缴住院保证金之先例,尔后卫生署要求全国医院也比照办理。在台湾,慈济医院各分院已有六间及一间诊所;而马来西亚也有洗肾中心及义诊所。 1993年8月美国红十字会组织抗原室李政道
博士拜访证严法师,说明国际骨髓数据库的隶属情况。
同年10月,“慈济基金会骨髓捐赠资料中心”成立于花莲慈济医院。
1998年筹设脐带血库,因容量限制,于2008年11月已停止收集。
2002年更名“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常简称慈济骨髓库 )。 慈济医院于1986年启业后,因台湾东部资源匮乏、交通困难,西部的医生不便前来,造成早期慈济医院,医护人员不足之情况。
证严法师感于东部专业医疗人员不足,及增加东部高等学校就学率,于1989年开办“慈济护理专科学校”,培养东部护理人才,于1999年改制成为慈济技术学院。
1992年5月31日,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于台北分会成立,证严法师开示“慈青悲智行,联谊启慧根”。慈青回到学校在各校成立“慈青社”,法师期许能够成为校园清流,将善的种子植入校园。
1993年创立慈济医学院,于2000年获准升格成为慈济大学。
2000年有感于教育要从小扎根,因此创立了慈大实小及慈大附中,完成幼稚园至博士班的教育完全化。
慈济在台湾各地的学校有慈济大学、慈济技术学院及花莲、台南两地各有慈济中学、小学。在美国有19所人文学校及5所人文班;在马来西亚有大爱儿童教育中心;在泰国有清迈慈济学校。 人文志业初期原名“文化志业”,于2004年更名。期许人文可以成为“人品典范,文史流芳”。
1967年,克难功德会成立第二年,“慈济月刊”杂志创刊发行。当时慈济月刊仅为一大张,共四页之报纸。1986年9月,“慈济道侣半月刊”正式发行。1998年8月,经典杂志创刊。2004年3月慈济道侣并入慈济月刊中;道侣改以丛书形式出刊,有生命及幸福两系列。
1996年1月,慈济万维网正式上线。
影音节目方面,1986年4月,“慈济世界”广播节目播出。 1995年12月,慈济节目在其他电视频道委托演出。1998年1月1日,正式于中视电视台中成立“慈济大爱电视台”。2005年1月1日,位于台北关渡的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正式启用,慈济大爱台、慈济广播部、期刊部、经典杂志迁入人文志业中心。
慈济人文相关志业有大爱一台、二台、大爱广播、静思人文、慈济月刊、经典杂志等。八大法印
八大法印原名“八大脚印”,证严法师认为过去称八大脚印,实为八种妙法,故在2007年正名为八大法印。 1991年孟加拉水患,慈济美国分会发起美金“一人一元”的劝募活动,将所募款项透过红十字会间接援助,成为开启国际赈灾之先例。
隔年,1992年中国大陆华东、华中水患,慈济人于发起街头募款,正式踏入大陆地区,开启国际赈灾之志业。当时的两岸关系仍属紧张,此举让当时的台湾民众颇不谅解与诸多批评。证严法师认为人道主义应超越于政治现况,期望以大爱弭平对立。
1992年进入中国大陆援助水患灾民时,和大陆领导阶层达成“一个目的”、“二个原则”、“三个不为”、“四类物资”、“五种协助”。此五点成为日后慈济国际赈灾的五点共识。
一个目的:赈灾。
二个原则:直接、重点进入灾区,深入最无人关怀之处。
三个不为:不谈政治、不刻意传教、不搞宣传。
四类物资:温饱的物质、复耕的物质、卫生的物质、解决居住的问题。
五种协助:造名册、请提供车辆、维持秩序等等。 1990年8月23日朝,证严法师于台中新民商工演讲。行经夜市区,见其收摊后街上留下大量垃圾。演讲精采处,见大家用双手热烈鼓掌,便说:“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用在捡垃圾、扫街道、做资源回收,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会中有一名女孩——杨顺苓,因受法师的演讲,在会后一个月期间内到处捡拾资源回收物,并将资源变卖所得善款以“慈济人”的名义捐出。环保志业因此而开启。
1992年01月,台湾各地慈济人践行法师理念,在各地区设立“环保教育站”。
慈济大爱台有部分资金来自于慈济资源回收溢注之基金。故有“垃圾变黄金,黄金变爱心,爱心化清流,清流绕全球”之口诀。
2008年大爱感恩科技成立,以环保志愿者回收之宝特瓶抽丝制造成纱,可用来制成慈济赈灾使用的毛毯及衣物。 1997年贺伯台风席卷台湾,造成台湾重大灾情。证严法师毅然改变慈济会员原有的人脉推动模式,推展“社区志愿者”计划,要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改以社区为单位,于各地推展健康照顾、环保志愿者、社区绿化等工作。期待左邻右舍能发挥“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精神,散播“人人是志愿者”的理念,让人人心中充满爱。
法师指示慈济人落实“四门四法四合一”,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四组,即以社区做为根本,再由各社区联合组成小区,以此方式有效率地将资源统合。以此模式,慈济人经常能走在最前,做到最后。 正式参与慈济团体者,如慈济委员、慈诚队员、慈青等,应依循证严法师所定十戒: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不抽烟、不吸毒、不嚼槟榔 不赌博、不投机取巧 遵守交通规则 孝顺父母、调和声色 不参与政治活动、示威游行 [编辑] 提倡素食 慈济推动斋戒,证严法师:“近来天灾接连而来,相信大家都很心疼、担心,多少也有些恐慌。然而,我们更需要的是具体防范的力量,这必须回归到人与心。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必定举国上下全民斋戒、不杀生,清除身口意的污浊,祈求上天降福。”、“斋就是素食、不杀生,常起慈悲心念,同时断绝心中贪瞋痴等恶念;戒是持戒,守好人生的规矩,力行三好──说好话、做好事、发好愿,清净身口意。”我们天天推动爱洒人间,为天下祈福,此刻,也期待大家以斋戒、不杀生的具体行动,表达一分虔诚的力量,持续爱洒人间,带动社会爱的共鸣。 基金会并不强制会员茹素,唯参加慈济活动时,则需素食。慈济大学学生亦无须信仰佛教,无须素食。为鼓励素食,位于花莲市慈济医学中心、慈济大学的同心圆餐厅与慈大附中的妙膳厅,提供教职员生早餐新台币10元吃两样东西,午、晚餐20元吃到饱的餐饮,唯推行环保,员生需自备环保碗筷。因物价上涨,慈济基金会不得不调整供膳部份的价钱,原为10元的早餐涨了5元,20元的午餐也涨了5元,同时原来吃到饱的中餐及晚餐也开始进行供量的限制。原来每天中餐晚餐都会提供五样的菜,但从97学年度开始,同心圆餐厅每周择一日只供两样菜。
⑼ 佛教是骗钱的好多佛教里的和尚收好多红包
你见到的是伪佛教。。。。。。。
花钱也要看真假钱,你信佛为什么不分真伪
⑽ 慈善机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建构慈善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要从社会发展的大视野中把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与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提高公信力,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慈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想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为我们建设慈善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慈善文化应该为塑造人性德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慈善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2、慈善文化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许多优秀的成分,至今影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把“双刃剑”,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旧的道德传统已不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道德体系尚未成型,这中间的“断层”如何衔接?慈善文化应该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新的道德体系做更多的事情。“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的启迪,我们要做的实在太多。
3、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离开了企业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企业的成功得益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离开了质量和品牌也是不可想象的。慈善机构的准市场化策略告诉我们,慈善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溶入企业文化,慈善机构要与企业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要积极倡导“公益营销”,利用公益平台,推动企业“品牌”的发展。要当好企业的“公益”顾问,使企业参与慈善事业视为一项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社会投资。使企业为善不仅是“最乐”,并且是“好生意经”。要通过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培养企业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慈善机构与企业达到双赢,并逐步培育一支慈善家队伍。
4、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相结合。要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光靠几个机构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人文关怀的重心在基层。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使慈善事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凸现。社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互助互利、奉献爱心,民主自治。社区文化的核心是“志愿和奉献”,慈善文化与社区文化的结合,对于改善社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这样说,建设一个现代新型社区离不开慈善公益事业,慈善公益事业在基层社区建设中大有可为。
5、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相结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加入WTO,全方位开放市场,国外知名品牌大举涌入,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和高消费群体。当我们看到一些人花千元、万元买盒化装品买款新衣的时候,慈善机构也在为筹募百元千元去救助一个失学的学生,一个残疾人,而四处奔走。这中间难道没有我们应该感悟的东西吗?消费时尚和公益时尚这原本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我们应该在消费时代到来的时候,使慈善文化渗透到这个广阔的领域中去,推动慈善文化与消费文化的结合,使富人更多关注穷人,使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得到和谐的统一,使公益时尚与消费时尚一齐引领时尚的潮流。
6、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相结合。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代传媒的作用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它改变着我们的观念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慈善机构与媒体合作开展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策划和组织各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呼唤社会公平营造“人文关怀”舆论环境等,都对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对于丰富传播文化,提升媒体品牌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慈善公益类的报刊杂志逐年增多就是一个例证,慈善文化与传播文化的结合已显得越来越紧密。
7、慈善文化与宗教文化相结合。慈善不是宗教,慈善文化也不是宗教文化。但是,不论何种宗教,都有弃恶扬善,救苦救难的思想内容。在中国,不少佛教机构扶贫济困“普渡众生”的善心义举,为配合政府的社会保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台湾佛教慈济会多年来在内地开展赈灾救助工作,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开展的各项扶贫济困活动,浙江普陀山佛教协会创办的孤儿学校等都彰显“慈悲济世”的情怀,佛教机构参与慈善事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我们看到大批善男信女烧香拜佛,无私捐献的时候,他们祈求的是平安幸福,健康长寿。他们得到的回报除了精神的抚慰和对未来希冀,是不是应该引导他们更多地溶入现实生活,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化为爱心行动,使慈善文化与佛教文化有机结合,把慈爱的光和热奉献给社会。
8、慈善文化与博彩文化相结合。博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彩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属于现代社会的博彩业并由此而产生的博彩文化在中国内地的历史并不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正式发行的只有福利彩票、体育彩票,除此以外,有的企业营销和竞技评奖中多少带有点博彩的成份。事实上,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博彩业是筹集慈善资金的重要来源,它对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弱势群体,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把博彩业与赌博简单地混为一谈,从而制约了博彩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慈善资源的流失。我们应该对博彩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利和弊两方面做出科学的评估,从疏导、发展、规范入手,推动博彩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慈善事业筹募更多的善款。
9、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结合。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导致优胜劣汰,竞争导致人才辈出。科、教、文、卫、体是精英荟萃之地。精英人物尤其是文艺界的精英人物是公众人物,人们在敬佩精英们骄人业绩的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公益形象,这是公众人物所必须肩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公众人物的社会感召力,所以慈善事业离不开精英人物的参与。精英人物也应该成为慈善事业的形象大使回报社会。在中国,精英人物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尚未形成浓郁的氛围,除了媒体经常可以看到的濮存昕、蒋雯丽作为“预防艾滋病形象大使”时有亮相外,其它的乏善可陈。而不时听到的演艺界精英人物参与慈善义演拿高额报酬却成为“爆料”而遭公众唾骂。在中国,慈善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结合做得很不够,精英人物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慈善机构要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两者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精英文化应该为创建和谐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10、慈善文化与公职人员从业文化相结合。我国的公职人员队伍庞大,人才汇聚。一方面公职人员依法行使公权,为社会服务,是他们应尽的职责。同时,公职人员的责任感和纯洁性,对社会风气又有着直接的影响。公职人员不仅要“以人为本”,善待纳税人。公职人员更要率先垂范,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做扶贫济困的带头人。我国慈善事业十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地方的慈善事业发展的快不快,与政府的推动和公职人员的垂范有着密切的关系。假设一个地方管理混乱,腐败案件不断,社会环境恶劣,要去发展慈善事业,那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文化应该成为构建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溶贯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影响和带动社会。
综上所述,慈善文化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渗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发现和领悟。但是作为一个慈善机构来说,它的生存与发展首要的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高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树立“品牌”形象,这就要优先考虑做好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传播文化结合这篇大文章,建立互动机制和伙伴关系,形成竞争和参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