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庆期间成都周边旅游地介绍
1.川西高原游:成都——乐山(游览乐山大佛、峨眉山)——西昌(游览海螺沟)——稻城亚丁;
2.川东风情游:成都——内江(游览资中文庙、武庙、罗泉古镇、张大千纪念馆)——自贡(游览盐业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宜宾(游览蜀南竹海)。
B. 升庵文化手抄报怎么做
升庵文化手抄报,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传承升庵文化内容论文题材,然后再配以相应的图画,这就是一本很好看的手抄报。手抄报实际上就是汉字和图片的说明。
C. 四川的明星有哪些请列举一下吧。反正我本人觉得超级多。
四川又称蜀,沃野千里,物宝天华。蜀地多俊杰,自古名人辈出。
01.大禹(约公元前21世纪)
夏代建立者,出生于今四川阿坝州境内。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划定天下九州,铸造九鼎,第一次确立了君主世袭的政治制度。
一句话评价:大禹,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推荐专家:段渝(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2.李冰(约公元前3世纪)
战国时代卓越的水利工程专家。秦昭王时期(前276—前251年)为蜀郡太守,主持设计和兴建都江堰,凿离堆(玉垒山),凿溷崖(今夹江),治洛水(今什邡),导汶井江(今邛崃),开广都盐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一句话评价:“珍水万世焉”,李冰留给我们的遗训和身体力行的模范行为,当为川人万代珍视。推荐专家:谭继和(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3.落下闳(约公元前2世纪)
西汉民间天文学家。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元封年间受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待诏。曾与邓平、唐都创制《太初历》。测定过二十八宿赤道距离(赤经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个月为“朔望之会”。
一句话评价:落下闳研究制定的《太初历》,集中国传统历法之大成,在系统观测和数学结构方面有一系列创新,成为落下闳系统,与比他晚200年的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所建构的系统相比较,各有特色,都很出色,影响深远,永载史册。推荐专家:查有梁(原四川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04.扬雄(公元前53年-后18年)
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西汉末年经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扬雄的汉赋与司马相如齐名,位列汉赋四大家之一。他著述的《太玄》构建了以天文历法为基础,以“玄”为最高范畴,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独特哲学体系。
一句话评价: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蜀文化史上第一位具有全国性历史影响、网络全书式的文化巨星,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推荐专家:黄开国(国际儒联理事、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教授)
05.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琅邪阳都(山东沂南)人。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达二十一年之久。他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广任贤才,注重法治;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图兴复汉室,一统天下。
一句话评价:诸葛亮治蜀造福于巴蜀人民,一千多年来,受到各阶层人民的缅怀和赞扬。这种追思和敬仰,表达的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赏,体现的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奋斗中形成的历史观、伦理观、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推荐专家:谭良啸(成都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武侯祠博物馆原副馆长)
06.武则天(624年-705年)
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后,她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重视农桑,轻徭薄赋;广开言路,注意纳谏;发展科举,开创殿试制度,开启了“开元之治”的唐朝盛世。
一句话评价:唐代的开放与大度造就了中国唯一的女皇,千百年来,无论是憎恶还是赞美,都无损于这位伟大女性的历史光辉。
推荐专家:谢元鲁(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教授)
07.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即显露才华,出入蜀中名山,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是一个站在时代顶峰的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
一句话评价:李白是一位天才的,突破规范、天马行空、无可仿效的诗人;他将屈原与庄子的精神奇妙地予以结合;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与莎士比亚一样,是千年一遇的伟大诗人。推荐专家:周啸天(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
08.杜甫(712年—770年)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其诗歌贯穿了爱国忧民的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面貌及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故有“诗史”之誉。
一句话评价:为人民呐喊、歌唱的诗人,必永远被人民纪念、歌颂。
推荐专家:吴明贤(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09.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句话评价: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全面性、顶尖性、复杂性的文化巨星,国际上称为“千年英雄”,是“说不全、说不完、说不透”的永远的苏东坡!推荐专家:张志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
10.杨慎(1488年-1559年)
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史》有传,生平大起大落,积极努力为中华民族成长,为西南边陲地区中华文化发展做贡献。明代政学两界在杨慎《墓铭》中赞颂其人:“先生之生,岷蜀之精;先生之出,朝庙之英。”“文拟班扬,学侔游夏”。
一句话评价:有明一代文化巨人。
推荐专家:祁和晖(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让我们再次记住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
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
D. 成都市新都区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漫花庄园郁金香花展、新都桂湖公园、新都泥巴沱、升庵桂湖、泥巴沱景区。
一、漫花庄园郁金香花展地址:成都市区与新都城区的蜀龙大道南段
漫花庄园郁金香花展简介:花展占地面积400余亩,历时2年斥资数千万打造,从荷兰引进100万株优质郁金香品种及世界各国的精良花卉品种组成优美的创意花卉组合。
E. 好的写景片段(对保山的一处景物描写)
保山美景:高黎贡山
在比想象更遥远的岁月,亚欧大陆与印巴大陆在这里相遇。惊天动地的撞击、惊心动魄的结合,高黎贡山从深深的海底隆起,横亘在中国西南部。从此,这里的家园与高黎贡山紧紧连在了一起,这里的生命与高黎贡山深深交织在了一起。
在高黎贡山腹地,分布着大大小小90多座形似铁锅的新生代火山。“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这名民谣形象地描述了火山群的壮丽奇观。火山之间,热浪蒸腾, 数百眼热泉、 温泉撒落其间,构成了我国三大著名地热风景区之一——腾冲热海,98℃的硫磺塘“大滚锅”热浪冲天, 360多年前到此旅行的地理学家,旅游文学家徐霞客也为之惊叹,留下了“作滚涌之状,而势更后,沸泡大如弹丸,啡枚齐跃而有声”的生动描述。火山地热并存,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高黎贡山是一道绿色的屏障,更是一条生命的走廊。高海拔、低纬度的地势使其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点。 山顶银装素裹,山脚热浪指面,自然植被仪态万千。有高等植物2000多种,野生动物600多种,被称为“自然博物馆”和“物种基因库”。“植物活化石”桫椤撑起一片天地, 延续着恐龙的“绿色梦”;“世界杜鹃花王”,最古老的一棵树龄达280多年,整棵花树占地500平方米。春天,杜鹃竞放, 一片花海。与杜鹃齐名共同录入《永昌二芳记》的山茶,在高黎贡山更是满山遍野地美丽。此外,秃杉、银杏、红花木莲,这些对生存条件格外挑剔的树种,在高黎贡山也找到他们的福地,尽情地繁衍生长。高黎贡山丰富多样的植被,为各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扭角羚、蜂猴、绿孔雀、白眉长臂猿、孟加拉虎等2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被誉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近百年来,高黎贡山吸引了许多中久科考人员。有英国的安德森、法国的叔里欧、美国的洛克等。为时最长的要数英国爱丁堡植物园的乔治·福瑞斯特。 他从1904年起的28年间,先后7次来到高黎贡山采集动植物标本3万多种达70多万份。 此后,前来探秘的中外专家、游客更是络绎不绝。1992年,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将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的A级保护区”。
高黎贡山脚下的怒江流域,是人类的起源地和上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距今约800万年的“羊邑古猿”到8000年前的“塘子沟文化”,极大地光耀了保山这块“西南极边之地”历史文化窨。公元前四世纪,我国第一条国际通商大道——“蜀·身毒道”开通。保山成为西南商贾大都会, 永昌郡在汉王朝105个藩国中位居第二。沿着古道,商人、学人、旅人、军人纷至沓来,马可·波罗来过,徐霞客来过,名满天下的“状元郎”杨升庵,在保山一带活动近36年,由最初的谪贬旅人变成了永远的居民。他们的智慧和文采极大地丰富了保山的文化内涵。
高黎贡山曾迎来过一次次战争与和平。 明正统年间, 兵部尚书王骥带领10万大军“三征麓川”到过这里;明万历年间, 永昌参将邓子龙率南征大军到过这里;南明永历帝南奔时,部将李定国与清兵在此决战,血染山河;半个世纪前, 中国远征军第十一、二十集团军为消灭日寇,强渡怒江, 仰攻高黎贡山、松山,一举收复失地,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 历史在这里留下悲欢离合,生命在这里生生不息。注、僳僳、傣、彝、白、回苗、 景颇、德昂、阿昌、纳西等20多种民族共生共荣人才辈出、民风奇特纯朴。 吕凯、 张志淳父子、袁文揆兄弟、 王宏祚、马注、杜文秀、李根源、梁金山、艾思奇、朱家璧等, 一大串英杰的名字丰富了中华的历史;僳僳族的“刀杆节”、傣族的“泼水节”、景颇族的“木脑纵歌节”、苗族的“花山节”等,使你一经走进保山这块风情万种的土地,会有天天都过节的感觉。
高黎贡山——保山,天之灵、地之杰……
F. 礼乐高风的意思
礼乐,形式内容包括礼仪、音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礼乐的起源,与人类文明的演进是同步的。“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
有文字可考的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高风,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浃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玮制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G. 龙的文化
据史书记载,早在四、五千年前,人类处于氏族社会时,每一个氏族,都拜一种动物,如牛、马、虎、鹿、蛇等,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后来,有个强大的氏族,把其他氏族都吞并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动物标志挤凑在一起,虚构出一个最凶猛的动物形象,这就是所谓“龙”的来历。
“龙”在我国古代书籍中的记载,一向是众说纷坛的《礼记·礼运篇》中就称“‘龙、鳞、凤、龟’,谓之四灵。”《说文》中说“龙”是鳞虫之长,能细能巨,能长能短。《北大荒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具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谓之龙。”可见很早就把龙当作灵气的神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龙有九似:头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龙被想象成为一身具备各种动物之所长,成了一种神异之物。《疏引正义》说:“龙为岁星,岁星木也,木为青龙”;又说“天宫东方之星,尽为苍龙之宿”。说龙王就是龙属之王,对其眷属而称王也。所以《大云请雨经》上说:“有一百八十五龙王,为兴风致雨之神。”四海龙王,是小说《西游记》上说的四个龙王,即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又说,龙王有九子,据《玉芝堂笔荟》说:“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这是很有趣的神话。其九子的名字和特点爱好是:长子囚牛,生平好音乐,今胡琴头刻兽是其遗像;次子睚眦,生平好杀,今金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三子嘲凤,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四子蒲牢,生平好呜,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五子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是其遗像;六子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头上狮子头是其遗像;八子蛮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其原文少一子的记载)。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升庵外集》的记载,恰好为龙王九子。《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也有一段龙的描写,曹操和刘备谈起龙的变化,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些文字无非是说,龙是一种世上没有、人们看不见的异灵之物。
龙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凡到北京参观过北海北岸天王殿西那座彩色玻璃砖影壁的,就可看到壁面前后各有九条形态各异的龙,它们体态矫健,龙爪雄劲,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这就是有名的“九龙壁”。看了九龙壁,心里多少会有点“龙”的概念。我国殷墟甲骨文中,就有“龙”字。字有繁简四体,从龙字的繁体来看,象是一种头有角、大口、纹身、婉曲的动物;另有简体字三种,也表现了口大、身曲的形象。《左传》中有“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之说。《出海经》中记载:“蛇身人面,发如赭,居于钟山之下。”看来古代所指的龙是一种似蛇的动物。据《神农本草经》中,称蜥蜴为石龙,称蛇蜕为龙衣。可见,想象中的龙与蛇或晰锡,属于同种的爬行动物。
===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龙的发展——龙的影响(一):
中国龙文化,上下8000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
诗歌是我国文学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在上古的诗歌集《诗经》中,就已有关于龙的描述:“龙旗十乘”、“龙旗阳阳”,展示了在盛大的祭祀活动中,绘有龙纹的旗帜迎风猎猎的神圣庄严场面。在春秋战国时兴起的楚辞中,龙也是诗人幻想咏颂的对象。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脍炙人口的《离骚》中,以热情真挚的语句、丰彤荟蔚的修辞表现了他崇高的人格和强烈的忧国情怀。诗人讲到他因不见容于楚国的群小而欲上天去求贤女、圣妃时,幻想自己也如仙人那样驾起龙车在彩云中遨游:
H. 这个寒假哪里适合游玩拜托了各位 谢谢
当然是江西上饶市的三清山了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境内,最高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因玉京、玉华、玉虚三峰如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列坐其巅而得名。三清山经历14亿年的地质运动,风雨沧桑,形成了三清山别具一格的奇峰怪石、急流飞瀑、峡谷幽云等雄伟景观。景区总面积229平方公里,区内千峰竞秀,万壑奔流,古树茂密,珍禽栖息。1997年8月美国国家公园基金会主席保罗等访华团慕名来三清山考察后惊叹道:“三清山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精品,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清山以自然山岳风光称绝,以道教人文景观为特色,现有西华台、三清宫、玉京峰、三洞口、梯云岭、玉灵观、石鼓岭七个分景区,已开发的奇峰有48座,怪石52处,景物景观400余处,有植物1088种。区内奇峰异石、泉瀑溶洞、云海佛光、名贵动植物、第四纪冰川遗迹等构成丰富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黄山姊妹山”,其中“巨蟒出山”、“女神峰”、“和观音听琵琶”为三大奇景,秦牧先生曾赞之为“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景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其中包括珍贵稀有植物黄山松、华东黄杉、华东铁杉等。 三清山是一座具有1600余年历史的道教名山,素有“江南第一仙峰”之名,为历代道家修炼场所,自晋朝葛云、葛洪来山以后,便渐为信奉道学的名家所向往,现仍完好保存着三清宫道观及古建石刻二百二十余处,有“露天道教博物馆”之称。 三清山1985年被定为江西省级风景名胜区。198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0年7月三清山被评为全国文明旅游风景区,2001年6月三清山荣膺国家4A级旅游区,2001年8月三清山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I. 天府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川菜、蜀绣、三星堆、都江堰等;川剧变脸作为巴蜀艺术的瑰宝;三国文化能代表天府文化.鱼凫文化,宝墩文化等等。
1、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
2、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肴,是中国特色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
3、蜀绣
蜀绣,四川省成都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4、三星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5、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9)升庵文化基金会扩展阅读:
川剧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
川剧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用于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及思想感情的变化,即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形象——脸谱。川剧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说起变脸,有必要先到川剧那里去溯一溯源头。川剧变脸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处林立的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
清代“两湖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相较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
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及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耍活儿是打心眼地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