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过丝绸之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具体内容是什么(中→西)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丝绸 瓷器 茶叶 丝、绸、绫、缎、绢 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㈡ 日中经济协会和中国日本商会的区别
日中经济协会是立足日本推动日商来华。中国日本商会是立足中国维持来华日商。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日中经济协会给中国日本商会提供了会员。
㈢ 有关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有关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㈣ 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组织有哪些
中国的:
1、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
2、 国际红十字会
3、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4、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
5、 中华慈善总会
6、 中国福利会
7、 中国收养中心
8、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9、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日本的:
1.日本国际劳动财团(JILAF)
2.富士山俱乐部
3.日本NPO中心
4.日本国际协力NGO中心
5.日中新世纪协会
6.日本亚洲文化教育支援协会
7.日本和平之舟
㈤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的工作
独立行政法人根据主务省(外务省)提出的中期目标,制定了中期计划并开展工作。以下列四项工作为重:
促进文化艺术交流
援助海外的日语教育和学习
促进海外的日本研究和知识交流
提供信息援助国际交流
促进文化艺术交流
正所谓“文化交流以人而开始,以人而结束”。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正是连结人与人的基金会工作的出发点。通过美术,舞台,电影,文艺等艺术领域的交流和共同制作,以及人和生活相关的各种领域的文化艺术交流,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旨在创造新型文化。 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通过开办研究班并进行指导来援助地区和民间团体的活动。同时通过各类媒体,提供促进交流的信息。
㈥ 日中文化交流
近代史中日两场战争的真相
一、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61年底,清政府在以恭亲王奕忻为首的洋务派主持下开始了近代著名的“洋务运动”,经过了三十年的努力后,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北洋水师”。公元1868年,刚刚结束了“倒幕运动”的明治政府开始了同样伟大的“明治维新”,大约二十年后,建成了一支“日本水师”。
建成后的“北洋水师”拥有战列舰11艘,其中超级吨位战列舰两艘——定远号和致远号,清政府每年足额定期拨款军费400万两白银,用于水师官兵的军饷、水师的日常维护及添置水师的装备和武器。建成后的“日本水师”只拥有8艘战列舰,且全部是中小型号、低吨位,日本政府上起天皇、下到平民每日只吃两顿饭,节衣缩食才保证了每年230万两白银的军费。
在恭亲王奕忻失势下台后,“北洋水师”实际上的领导人是李鸿章,在顽固派的屡次排挤打压下,水师内部开始逐步腐化。每年400万两白银由户部拨到水师提督丁汝昌处,克扣三成后再分发到各舰管带,管带截留三成,最后才派到各舰官兵手中。这笔被长时间克扣的军费大部分被拿去公款吃喝及跑官要官,包括丁汝昌、邓世昌在内无一没有参与其中。与上面的相对应的,底层官兵则是整天斗鸡遛鸟、无所事事。在“北洋水师”访问日本的时候,竟然有家属在军舰上晾晒衣物和被褥!被美化成民族英雄的邓世昌居然带宠物上军舰打仗!
实际上,所谓慈禧太后挪用的海军军费600万两白银是因为战争临时追加的拨款,每年定额的400万两是从来没有克扣和拖延的。与之对比的是日本水师连每年的拨款都很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战争临时追加拨款了。水师从德国等处购置的装备、弹药根本也没有任何质量和性能问题!
战争的结果,北洋水师11艘战列舰全军覆没,日本水师只有两艘受了点轻伤。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赔款2.3亿两白银,这笔钱对于日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而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则是雪上加霜。连日本政府也没想到会赢得这么轻松?!
二、十四年抗日战争
随着大正天皇的驾崩和稳健派内阁首相西园寺被暗杀,20世纪初期日中之间的友好关系宣告结束,乃木希典将军的高足昭和天皇即位,军国主义势力逐步抬头。
公元1931年,日本关东军1.9万人发动了著名的“918事变”,东北共计19万人的驻军在蒋介石默许、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命令下全线撤退到关内,日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
公元1937年,日本华北驻屯军8000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77事变”,正式宣告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到来,而驻守北平的29军有10万人,竟然没有抵抗到一个月!
公元1938年,日本征调了5万人配以空军发动了著名的“松沪会战”,国民党出动了由德国教练训练的、全国最精锐的25万全德国新式装备正规军在上海、南京一线组织抵抗。结果仅仅十天,上海和南京相继沦陷,南京城内放下武器投降的国军人数是15万,他们连带城内其余的15万百姓在随后的三个月内全部被屠杀殆尽,这就是“南京大屠杀”。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在中国扶持了三个伪政权:满洲国、华北自治政府和南京政府,征召了大批伪军和伪警察用以维护地方治安和打击反日势力。
帮助日本的伪军人数与日军的比例是骇人的11:1,也就是说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总共派遣了70万部队在中国,而帮助他们打中国人的伪军人数超过了800万!日军的作战能力也是惊人的,同时期的中国军队平均要牺牲5.6人才能换回一个日军的阵亡。
日军侵华的准备工作是做得相当到位的,最突出的证明就是他们绘制的军用地图,上面竟然标明了许多连当地百姓都不知道的小路,很多当时的地图到四十年后居然还能照用不误。
不要相信现在中国内地电影里所拍摄的那些混帐镜头,如果日本人真像当中演的那么蠢,那中国人则更加愚蠢,因为像这么蠢的日本人都能在中国肆虐十四年时间之长,那么中国人是什么?
在战争行将结束的1945年6月,日军的作战能力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即便是战斗力相当不错的共产党八路军也要以3:1的阵亡比例来与日军交换。如果没有前苏联进驻东北的100万红军和美国的两颗原子弹,真不敢想象现在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
探访关西中日交流史
在日本探访唐朝遗风,当首推古都奈良。巍峨的朱雀门使人浮想联翩,沉睡1300多年的平城京似乎在诉说当年仿照长安修建京城的盛况。承袭式文化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东大寺、唐招提寺等香火连绵不断,宛如重现隋唐时代的历史画面。
至今,日本人把去京都仍称为“入洛”。仿造唐都长安修建的京都呈棋盘状,当时,人们习惯把西部城区称为“长安”,把东部城区称为“洛阳”。后来,由于洪水泛滥等原因,西城逐渐人烟稀少,日益萧条;相反,东城却人丁兴旺,寺刹林立,商贾云集,“洛阳”便成为京都的代名词,去京城自然被称为“入洛”了。后来,在不断接受和消化大陆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传统文化日臻成熟,并开始形成独自的文化体系。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开放门户。神户作为开放港口,涌入大批外国商贾。据说,开港伊始,从长崎来到神户的华商把煤油灯带到这里,所以人们风趣地说,是华商给神户带来了光明。辛亥革命时,神户的华侨及日本友好人士慷慨解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如今,经过全面整修的南京街、关帝庙等面貌一新,全然看不出遭受“阪神大地震”重创的痕迹。在充满异国情调的神户,到处飘溢着中国文化的芳香。
现在日本历史街道推进协议会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崔万哲,东渡已十载有余,曾多次举办中日文化交流活动。为了撰写《关西中日交流史探访》,作者多次走访了关西地区,收集了大量翔实、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㈦ 在北京有哪些日本文化或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协会或基金会
从来不相信什么中日友好的笑话,也不相信中日文化,日本的文化都是中国传过去的,那帮人渣能有什么文化?!
㈧ 宋元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2..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3.宋、元、明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
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
以上应该很全面了,LZ可做适当删减
㈨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其前身为中国华侨文化福利基金会。由中国侨联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起成立的。1985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侨办复文同意成立,1986年经报国家体改委备案认可后开始筹备工作,1988年6月25日经中国人民银行(1988)295号文批复同意成立,1992年8月3日经民政部正式颁发社团法人登记证书,系全国性基金会,独立基金会法人,主管部门为中国侨联。理事长、法定代表人为李湜。
1996年2月成立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当时中国侨联副主席何添发,副理事长朱添华(当时中国侨联副主席),秘书长张晓光。1997年8月,秘书长变更为原中国侨联经济工作部副部长竺新原,其同时任副理事长。在第二届理事会领导下,基金会开始进行清理整顿,重新清理资产,改正借贷行为。至1997年底,使基金会资产总额达到421万元,达到全国性基金会的有关规定。1998年10月5日,民政部正式批复同意更名为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基金会。在1999年底至2000年初,按国家对社团、基金会清理整顿复查要求,再次对基金会进行整顿。按民政部范本修改了章程,建立完善有关制度,进行重新登记,办理法人代表变更等手续,获取新颁发的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社证字第4145号)和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代码为50001129-1,机构类型为社团法人。业务范围由接受捐赠,专项资助扩展为募集资金,专项资助,国际合作,大大增加了我基金会的业务范围。
1999年12月27日,第三届理事会成立。理事长变更为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当时中国侨联副主席郭麟恭。何添发,朱添华,竺新原为副理事长,竺新原兼秘书长。2003年9月,本届理事会成员增加至40位。2005年8月3日,基金会完成法人登记换证工作,登记证号为基证字第0060号。
2006年3月13日,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理事长、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何添发、郭麟恭、邱维廉、陈守仁、竺新原为副理事长,竺新原兼秘书长。
2007年9月11日,召开基金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陈守仁先生改任名誉理事长,增补陈亨利先生为副理事长。
2008年5月8日,刘奇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