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中国要推广海丝文化
想法可以!设计要有创意有内涵有文化有故事历史才有设计可言!啥是设计!设计就是一样普通的事物通过假设来变的不普通!有他不普通的道理结构合理可以推敲的通!文化也是一样!也要有人来推广!这么推广就要人来设计推广的方案!以中国人历史文化行动来推广方正简单的理解!设计是智慧的结晶不是去改变而是要让他更加美好!所以才要推广!
B. 中国网海丝频道主编是谁
中国网海丝泉州频道现任总编辑是许火龙。
许火龙,男,汉族,1984年11月出生,福建省安溪县人,毕业于福建省警官职业学院,现任第十二届泉州市政协委员;中国网海丝泉州频道主编;泉州市泉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泉州旅游》杂志主编;第四、五届丰泽区政协委员;泉州市侨联委员;丰泽区党风政风廉政监督员;泉州市侨商会副会长;泉州市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泉州市广告协会副会长;安溪许氏宗亲会副会长;荣获第十二届泉州市五四青年奖章、泉州市文化产业优秀人才、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C. 海丝是什么
海丝文化
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至今仍拥有众多十分珍贵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古迹,造就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海丝”文化。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泉州的清净寺、圣墓、老君造像等宗教胜迹,都用无声而有形的语言述说了泉州文化的多元性。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又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所有这些,让人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还有泉州南音、木偶等......
D. 五音山海丝文化传承,征文书信格式
论坛上,澳门基金会主席吴志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健,华侨大学校长、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贾益民、台湾旅美学者汤锦台等四位资深学者围绕澳门如何抓住发展新机遇、拓展合作新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结合地区间经贸关系发展和澳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扮演的角色各抒己见,交流看法。
今年国家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构想、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业通路,也是思想与知识交流的途径,澳门作为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发展空间巨大,正积极构建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服务平台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代主席刘关华表示,澳门和晋江两地关系源远流长,关系密切,晋江是许多澳门人的故乡。澳门特区政府十分重视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优势作用,与晋江互通互联,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合作。
E. 海上丝绸之路慈善基金会属于国企吗
显然不是,注意这类慈善基金需在民政部门备案,可以登录民政部网站查询。
F. 上届世博会(2008年)西班牙的萨拉戈萨的中国馆怎么样
2008年西班牙的萨拉戈萨的中国馆简介: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第五大河黄河,自国土之西发源,浩荡东行6000余公里,注入太平洋。
像非洲的尼罗河、亚洲的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以及恒河一样,大江、大河也催生、哺育了中国文明。中国人依水而居,垦田耕种,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哲学思想、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传统习俗、体育竞技、园林建筑。中国的文明史长达5000年,传承至今。
中国人崇拜水、敬畏水、观察水、思考水、赞美水、亲近水。中国人研究水的特性并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从江河的流动中感悟人生的短暂与永恒。中国人认为水是智慧的象征,可以启示人们做人的道理以及治理国家的方略。
中国馆以“人与水,复归和谐”为主题,面积1200平方米,分五个展出部分。中国馆展示水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水与中国人的生活,进而展示中国的文明。
部分一
黄河在中国的北方、长江在中国的南方自西向东奔流到海。大地上还有无数的河流,千姿百态。湖泊好象是大地的眼睛。成长在黄河流域的文明,中国人称作“黄河文明”;成长在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国人称作“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是中国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馆在此部分展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探讨水与中国文明发生、发展的关系。
中国的河流(地图)
水钟(时间装置)
视频播放
实物陈列
部分二
在5000年的中国文明史中,黄河与长江等大江、大河引发的水患曾经带给中国人深重的灾难。长江大洪水平均10年一次,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的水患年份有543年。
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中国人与水患抗争的历史。中国大地上的一处处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意志、智慧与力量的证明。在大自然带来的挑战与人类坚强应战的过程中,中国文明绵延传递。
中国馆在此部分重点展示中国的治水工程,同时介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都江堰(装置及视频)
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建造完成,迄今仍在使用。
京杭大运河(视频)
大运河,公元605年开凿,全长1800公里。
中国水利工程(视频)
三峡工程(装置)
南水北调工程(装置)
开封考古断层(视频)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展示橱窗)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南亚、非洲乃至地中海国家贸易和文化交通的海上通道。它的起点在中国东南部和南部沿海。如同“陆路丝绸之路”一样,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公元220年至618年),繁荣于唐宋元明清(公元618年至1911年)时期,是当今世界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公元1405年——1433年,中国的郑和率领两万七、八千人、两百余艘船七次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航程万余里。在中东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城;在非洲方向,郑和船队最远航行到莫桑比克的贝拉港;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部分三
影视厅。
放映影片《水德》。
部分四
生命起源于水。在现代社会,人类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追求,导致对环境保护的漠视,对水缺乏尊重。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平等之心观天地万物。这种思维对现代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不无启发。
中国馆在此部分演示生命与水的关系,提倡人与水复归和谐。
互动装置
立体影像系统
部分五
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区。
2010年的世博会将在中国的上海市举办,时间为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重要活动
1.中国馆馆日
7月1日为中国馆馆日。中国馆馆日将举行升旗仪式、签字仪式、馆日开幕式、欢迎宴会、参观展馆等官方活动。此外,中国四川省的成都市在中国馆馆日开幕仪式和招待晚宴上组织文艺表演,西班牙中西合作发展基金会组织馆日当晚的舞龙表演。
2.“成都周”
7月1日至7月7日为中国馆“成都周”,介绍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历史久远的建筑、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
成都市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是一个有着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常住人口近1300万。目前,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
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古代人治水智慧的结晶。
3.“上海周”
9月8日至9月14日为中国馆“上海周”,将在世博园内举办“上海周”开周仪式、巡游演出、第六届世博会论坛和“上海周”闭幕式等活动。
上海市位于中国的东部,是中国第一大城市,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的上海市举办,目前已有20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
为期3个月的2008萨拉戈萨世博会于9月14日正式闭幕。中国馆自6月14日开馆至9月14日闭馆,在会党组、会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馆组委会具体指导下,经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中国馆3个月的展示运行安全顺利,接待参观者180余万人次,日平均近2万人次,最多一天接待4万多人次。9月14日正值中秋佳节,正在世博园考察的徐沪滨副秘书长代表万季飞会长慰问中国馆工作人员,感谢大家的辛勤工作。
中国馆以“人与水,复归和谐”为主题,展出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各国家馆中面积最大的外国馆之一。中国贸促会先后派出50余名工作人员,并及时根据馆内实际情况对工作进行调整。
作为中国馆展出期间最重要的活动,7月1日,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中国馆馆日开幕式在萨拉戈萨市世博园隆重举行。馆日当天举行升国旗仪式、文艺表演、欢迎宴会。来自成都艺术剧院、成都市川剧院、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和成都市二十一女子舞团的约20位艺术家和小演员们为到场嘉宾献演了极具中国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的精彩表演。 9月8日至9月14日,中国馆在世博园内举办宣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专题推介活动“上海周”。“上海周”包括开周仪式、巡游演出、第六届世博会论坛和“上海周”闭幕式等活动。
据初步统计,中国馆开馆3个月来,先后接待来自各国及国际组织的VIP团组78批,近800人。参观中国馆的VIP团组成员包括皇室成员、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领导人、高级政府官员、大型企业负责人等。参观中国馆的皇室成员有:西班牙王储菲利佩夫妇,西班牙王后索菲亚、日本皇太子德仁;参观中国馆的政府及国际组织领导人有: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肯尼亚副首相Uhuru Kenyatta;参观中国馆的高级政府官员有:巴西国内合作部部长利玛Gddel Lima,韩国知识经济部副部长Lee Joe Hoon,日本参议院议员、参议院议员事务局长木俣佳丈,马来西亚文化、艺术和遗产部秘书长诺丽莎•贾得,坦桑尼亚贸工部长Mary M. Nagu,国际展览局秘书长冈萨雷斯·洛塞泰斯,越南旅游总局局长,西班牙工业部部长米盖尔· 塞巴斯蒂安,西班牙驻华大使、俄罗斯联邦政府办公室副主任Lurill Genadievich Androsov、马来西亚旅游局副秘书长等。日本丰田汽车株式会社名誉会长、爱知世博会内阁总理大臣特使丰田章一郞先生等各国商界代表也参观了中国馆。
参观过中国馆的中国贵宾有:中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树声、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邱小琪、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中国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国家海洋局副局长陈连增、上海市市长韩正、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代表华君铎、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钟燕群等。来自北京、上海、浙江、山西、山东、广东、安徽、湖南、内蒙、河北、河南、江西、广西、宁夏、新疆、湖北、黑龙江、江苏、澳门、吉林等省市的代表团也先后参观了中国馆及世博园。
G. 泉州海丝之路征文诗
海丝”泉州“不能忘却的历史
中国古港口众多,像广州、宁波等不但是古代知名港口,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是对外通航的重镇。泉州虽然在宋元时期辉煌一时,但之后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际“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泉州以其历史地位备受世人关注,并且在国际上占尽无限风光。在众古港中,泉州的成名是必然也是偶然,泉州海交馆馆长王连茂先生向记者讲述了泉州“成名”背后的故事。
大使作媒,泉州抓住历史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分别走访了那些在古代世界海上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港口城市,泉州通过积极努力,成为本次考察活动的代表性港口,并从此成为国际上“海丝”研究的领跑者。
据介绍,当年,联合国在选择考察地点时,广州是中国惟一的港口,且被定为国际研讨活动的主办地。正是由于当时中国驻阿曼大使的热心推荐,改变了考察团原来的计划,使泉州一跃取代广州成为此次重点考察的中国古港。
在此次考察活动中,阿曼是重要的组织国,阿曼国王还借给联合国一艘万吨级豪华游轮,以供考察使用。在1988年的国庆节,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袁鲁林先生应邀出席阿曼民族文化遗产部举行的宴会,阿部长告诉袁大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考察海上丝绸之路,行程是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到日本的大阪,其中,中国的考察点定在广州。
袁大使听了,随口便问阿部长:“你们怎么没有想到泉州呢?那里有你们阿拉伯民族的清净寺、圣墓,还有阿拉伯后裔……”
阿部长十分惊讶:“中国沿海还有这样的地方?我们还没听说过呢!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材料看看?”
这次看似无意的谈话,袁大使一直记在心里,回国后,他立即给当时的泉州市市委书记和海交馆王馆长写了一封信。接到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批示海交馆在1个月内组织好相关材料,以便呈送给中央有关部门。
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大使,是如何知道泉州海交历史的呢?原来,袁大使与泉州还有一段不解的缘分。解放初,袁大使曾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任职,因为工作关系常来泉州,对泉州的“海丝”文化有一定了解。之后不久,袁大使便调离福建,没想到几十年后,袁大使远在异国他乡还情牵泉州。正是袁大使的这份热情和细心,成就了今天的“海丝”泉州。要不然,泉州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还一直被掩盖在历史的长河里,不为世人所知。
毛遂自荐,泉州感动国内外官员
袁大使的来信,对于泉州来说,无疑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喜讯。海交馆立即组织了一批历史文化工作者,在20天内赶出了一本介绍“海丝”文化研究的书籍,对泉州的海上交通史作了详细的介绍。
当年,王馆长全程组织和参与了此事。他说赶写的那本书书名很长、很特别,叫做《为了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圆满成功》。研究者们在书中明确提出:联合国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如果没有泉州参与,就等于陆上丝绸之路没有西安一样,是令人遗憾的。书中大量介绍了泉州丰富的海交文物,还附送了世界各国海交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资料。整理成册的书及录像等材料,被送到此次国际考察活动的“中国委员会”,即中国教科文组织手里。
王馆长说,不论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安、兰州,还是海上的广州,没有一个是“自己找上门的”。泉州的“毛遂自荐”,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极大兴趣,也感动了许多专家。时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陈高华先生,恰好是这次考察活动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他也被泉州人的热情所感动,为把泉州列为考察点积极奔走。
1989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确定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陈高华先生在会上提出中国政府要求增加一个考察点———泉州。结果之好出乎人们的预料,不但所有与会委员一致通过,而且还表示将所有活动及学术研讨会放在泉州举行。
H. 什么是海丝文化
海丝文化即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历史证明,由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开放交流也因此成为世界发展的思想共识。
当下,中国正在启动与东盟及世界各国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战略,历史上曾创下的海洋经济观念、和谐共荣意识、多元共生意愿,将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提供丰厚的历史基础。“友善、包容、互惠、共生、坚韧”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对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世界更深层次的互动,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极其重要的当代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