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陆科学钻探概述
刘宝林
科学钻探是为地学研究目的而实施的钻探,是通过钻孔获取岩心、岩屑、岩层中的流体(气体和液体)以及进行地球物理测井和在钻孔中安放仪器进行长期观测,来获取地下岩层中的各种地学信息,进行地学研究。在陆地上施工的科学钻探称为大陆科学钻探。
国际地球科学界认为只有通过钻探直接观察和研究地壳内部正在活跃进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特征及其过程,才能取得对地球科学真实的、精细的认识,验证远距离探测的论断,提高探测的可靠性。
按1993年9月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会议商定,科学钻孔深度的定义是:浅孔为2000~4000m(用深型岩心钻机施工),深孔为4000~6000m(用旋转钻机施工),超深孔为6000~15000m(用巨型钻机施工)。此外,湖泊钻探也是科学钻探的一部分,钻孔深度一般在10~500m。
大陆科学钻探是当代地球科学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型科学工程,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的必由之路,是带动21世纪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技术发展的大科学。大陆科学钻探是由地质超深钻探发展而来的,预期目标主要是为了研究深部地质学问题。实际上,经过科学选址而实施一些浅钻孔同样可以研究某些重大地球科学问题以及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诸如气候、环境、地震以及有毒废料的安全处理等课题。
1 ICDP(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简介
1.1 成立背景
1992年11月,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举办的大科学论坛评述了大洋和大陆钻探全面进行国际合作的问题。1993年8月31日到9月1日,在德国Potsdam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会议上提出了ICDP框架;9月2日,在KTB现场“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会议管理者会议”上,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决定成立ICDP筹备组,由德国地学研究中心的R.Emmermann教授负责草拟ICDP的有关章程。1996年2月正式发布“ICDP发起书”。
1.2 ICDP的任务
获得可靠的资金,进行有效的规划,履行可行的对全局有重大意义的计划;
确认适合科学钻探的国际合作场址;
确保进行适宜的前期场址调查;
为钻探项目提供技术支撑核心;
确保对计划进行恰当的监控;
确保项目成果有效地发布传播。
1.3 ICDP的准则
国际性——地质科学、工程技术、资金等进行国际合作;
全球性——开展具有全球意义的大课题;
必须经过钻探——必须通过钻探才能解决的问题;
社会需要——如解决能源、矿产、地质灾害、气候、环境等问题;
钻孔深度与成本——在满足科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钻探难度;
活动的过程——研究目前活动的地质现象。
1.4 ICDP与ODP的差别
ICDP——钻探地点在某个国家,首先获益;研究世界级的科学问题;研究38亿年的地球历史;必须冠以“Scientific”。
ODP——钻探地点、条件、孔深和工艺技术多样化;在公海钻探,是全球性的计划;研究1.8亿年的地球历史;本身就是科学目的,不必冠以“Scientific”;主要设备为钻探船,工艺技术比较成熟。
2 大陆科学钻探的作用
研究地震、火山喷发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降低其影响的最佳方法;
研究近期地球气候变化的模式和原因;
研究陨击事件对气候和集群灭绝的影响;
研究深层生物圈的性质及其与碳氢化合物和矿床的形成、生物演化等地质过程的关系;
放射性和其他有毒废料的安全处理;
沉积盆地和碳氢化合物的来源及演化;
矿床在各种地质体中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板块构造、热力学、物质和流体在地壳中运移的基本物理学过程;
如何更好地解释用于了解地壳结构和性质的地球物理数据。
3 大陆科学钻探的现状
目前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瑞典、新西兰、比利时、冰岛、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家都开展了科学钻探。全世界计划完成近百口科学钻孔,其中深钻孔10余口。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钻探计划如下:
已经完成的有:
1960年,美国提出国际上地幔计划(IUMP)。
1965年,开始实施深海钻探计划(DSDP)。
1970年,苏联开始SG-3大陆超深钻孔施工。
1983年,开始实施大洋钻探计划(ODP)。
1984年,美国组建DOSECC,计划完成29口科学钻孔。
1987年,德国开始KTB先导孔施工,1989年完成,终孔深度4000.1m。
1990年,KTB主孔开始施工,1994年9月完成,终孔深度9101m。
2001年,ICDP计划已批准的项目及执行情况(见下表)。
地球科学进展
3.1 原苏联
原苏联的大陆科学钻探实施最早,钻孔最多,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施了几十口基准井。1965年确立了超深钻实施步骤,地质学家别科亚耶夫斯基等根据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为获得完整的地壳剖面,至少要在6个地区打科学超深孔。原苏联国家科委为这一庞大规划组建了“地球地下资源与超深钻探部门科学委员会”,有95个单位参加,由原地质部部长E·A·科兹洛夫斯基任主席。设计施工超深孔18口,其中SG-1孔设计深度12000m,SG-2、SG-3孔深15000m,其他15口是深6000m左右的先导孔(卫星孔)。1970年SG-3超深井开钻,设计15000m,1986年3月终孔深度12262m,为目前世界第一深井。1988年在亚罗斯拉夫国际科学钻探学术会议上公布原苏联科学钻探取得了40项重大科研成果。
3.2 美国
从1961年开始至今,执行了一系列海上科学钻探计划,如莫霍计划、DSDP深海钻探计划、ODP大洋钻探计划等,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海上钻探设备复杂、费用昂贵。1993年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把船开到陆地上来”,要大力发展大陆科学钻探。
美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US/CSDP):
已经完成的钻探项目有:伊尼欧(INYO)井1~4号、巴耶斯破火山口1号、伊利诺斯井(VC1,VC2A,VC2B)、索尔顿湖、长谷、卡洪山口及上地壳项目。
计划实施的项目有30多个,深度超过6km的有:阿巴拉契亚深部取心钻孔、伊利诺斯盆地超深孔、得克萨斯海湾海岸超深孔、夏威夷岛深钻项目(正在实施中)。
90年代美国将主要实施五个项目:即卡特迈的诺瓦拉普塔、卡洪山口第三阶段、巴耶斯破火山新项目、纽克克盆地钻、基础钻探项目等。
1974年美国在俄克拉何马钻成了大陆科学钻孔罗杰斯1号孔(Betha Rogers N0.1),孔深9583m。1985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领导下,制定“大陆科学钻探计划”(CSDP),选定孔位29处,陆续取得重大成果:①1985年在索尔顿S2-14#孔执行以研究高温地热为中心的科学钻探(SSSDP)计划,1986年3月钻到3220m,贯穿沉积层到达下部闪长岩相角岩,中靶温度为353℃,为世界第一口高温地热井;②1986年陆续沿圣安得烈斯大断层施工10口科学钻孔,平均深度为5000m,以监测研究加利福尼亚州大地震发生机制。在卡洪隘口(Cajon Pass Hole)施工的第一孔经岩心磁法定向(占10%)、热导率、热辐射、应力场、波速等测试,发现断层带摩擦应力近100MPa,产生局部热导率异常1HFU(=40 MW/m2),美国地调局以此孔作地震观测孔,以上述量化临界数据提供多次地震预报,均大大减少了灾害损失;③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用10年时间在Fenton Hill在水平相距30m处钻两口以勘探与开发“干热岩”直接发电的科学钻孔,深度分别达3200m、4500m,直达火山岩体,用水力压裂使两孔相通,形成“热仓”,孔底温度达300℃,一孔注入冷水,另一孔排出温度为200℃以上的干蒸气,并用此蒸气直接发电。④沿圣安得烈斯施工的科学钻孔在2000m处的结晶岩基底岩中发现嗜温菌(Thermophilic bacteria),为研究地表以下生物活动提供依据。它的分布、总的数量、对油气生成的关系、它同地表生物活动的关系、以至同生物起源的关系、地下生物圈边界等等,留待科学钻探去勘探解决。
3.3 瑞典和西欧各国
在原苏联科学钻探发现深部地下有碳氢化合物等流体的成果鼓舞下,瑞典以及欧洲共同体等缺乏石油的国家,建立了OECD(欧洲经合与开发组织)将科学钻探列为大科学项目(Mega-Science)。瑞典首先在锡利扬(Silijan)大陨石坑施工Gravberg 1号孔,深6350m,取得油气样品85桶(约合18.5 t),化验后,其成分无异于普通石油天然气,并含有极细磁铁矿粉末,引起世界瞩目。科学家们推断油气来自上地幔裂隙,属非生物源油气,其后又布置另一口Stanberg No.1号科学钻孔。
3.4 德国
德国大陆深部钻探(KTB)到1993年9月2日钻深为8312.5m,(在孔深为8008.6m时,地温为215℃)。KTB目前获得的主要科学成果是:①证实了深部的温度变化和热转移,查明了深达6km多的地壳热结构;②修正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资料(反射地震、地电、重磁异常等),查明了地球物理结构性质和非均一性;③发现了地壳中流体的来源、成分和运动规律,对于开拓新的能源和探讨矿床成因有重要的意义;④测出了深达6km、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应力分布资料,对于预测地震、火山等灾害有重要意义;⑤发现在莫霍面以下还存在地球磁场,在理论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KTB在实践中还研发了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其中最主要的是:①研制和使用了巨型钻机,在钻探设备自动化上取得重大进展。KTB的钻探设备主要技术指标:钻塔高度83m,设备总重2500t,10000m钻杆重400t,最大大钩负荷800t,总功率9500kW,泥浆泵流量1000~4000L/min,工作泵压350bar,泥浆箱总体积450m3;②研制和使用一套垂直钻进系统(VDS),KTB的主孔通过采用这一技术,使钻孔深度达到7000m时钻孔顶角不超过2°,钻孔水平移距不超过20m。而先导孔由于没有采用VDS系统,钻孔深度为4000m时水平移距达到了180多m;③在施工的组织管理,信息的获取、利用、发布和现场实验室等方面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4 大陆科学钻探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
孔深大——需要重型设备、钻孔结构复杂、管材强度极限、钻孔弯曲严重、回转阻力增大、辅助时间长等;
结晶岩——钻进效率低、钻头寿命短、钻孔弯曲严重、纠斜困难等;
高温高压——泥浆性能变坏、管材强度下降、孔壁稳定性差、测井仪器性能降低等;高信息量——高取心率和取心质量、泥浆录井系统、流体样品的获取、深部现场实验室等。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简况
5.1 历史回顾
1988年,开始建议制定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1991年,原地矿部开始组织进行“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和选址研究”。
1992年,地质科学钻井工程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
1995年11月,国务院领导批准中国加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
1996年2月中国正式成为ICDP三个发起国之一。
1996年8月,原地矿部与德国地学中心签订了在大别-苏鲁进行科学钻探的合作协议书。
1997年6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列入“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1997年8月,由ICDP资助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国际研讨会”召开,中外专家一致赞同在江苏北部东海县实施5000m的科学深钻。
1998年4月,国际大陆钻探计划组织(ICDP)审议通过了“中国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项目正式建议书,并予以150万美元经济资助。
1998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江苏东海县毛北镇境内完成了1000m深的预先导孔施工,目的是为CCSD的施工设计和主孔施工提供必要的信息,并积累了施工经验。
1999年9月底,经历近10年的努力,在建国五十周年大庆前夕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立项建议书,这标志着该工程项目正式开始实施。
2000年3月28日至3月29日,由国家计委中咨公司组织十余位专家在北京对《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部分)进行了专家论证,与会十余位专家一致同意通过此报告,从此,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正式进入设计施工阶段。
2001年6月25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先导孔终于在江苏省东海县开始试钻。
2001年8月2日,国家计委批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初步设计和开工。
2001年8月4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江苏东海钻探现场举行了开工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出席,各新闻单位竞相报道。
2002年4月15日,井深2046.5m,结束了取心钻进,先导孔完工。
2002年5月7日开始主孔的扩孔钻进。
2002年8月27日零时45分扩孔深度2028m,扩孔完工。
2002年10月10日开始主孔取心钻进。
2005年3月8日胜利完钻,终孔深度5158m。
2005年4月18日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施工现场举行了竣工典礼,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典礼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6年3月18日,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ICDP-CHINA)在北京成立。孟宪来任主任,许志琴、安芷生和黄宗理等任副主任。刘东生院士、孙枢院士、刘光鼎院士、李庭栋院士、刘广志院士等被聘为该委员会顾问组专家。
5.2 施工基本要求和条件
设计井深:5000m
终孔直径:
取心要求:全井连续采取岩心
地层条件:坚硬的结晶岩,如片麻岩、榴辉岩、角闪岩等
温度梯度:2.5℃/100m
5.3 CCSD的目的
通过最短的钻距获取最深部的垂向连续变化信息,建立真实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流变学、地球化学、岩石物理、流体、地热、地应力及现代微生物剖面,并校正地球物理遥测的结果,建立世界性的深部结晶岩地区地球物理标尺。
揭示超高压变质带形成与折返机制的奥秘,研究会聚陆壳边部的动力学,为大陆动力学理论的创立奠定基础。
研究超高压变质带中金刚石和金红石(国防及航天材料)等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机理,开拓新的找矿方向。
发现来自地幔深处的新矿物和新物质,探究超高压物理条件下的矿物化学和结构行为。
研究现代地壳流体的富集、分布及迁移规律,探索其深部来源,揭示深部水圈的活动及水-岩作用对成岩和成矿的影响;
通过地下深处存活的现代微生物的研究,揭示地下生物圈在极端条件下(高温高压)的生物钟时限、微生物的潜育条件及其对成岩、成矿和生油作用影响。
在钻孔中放置各种探测仪器,监测地震活动、研究发震机制,揭示现代地壳活动及地球深部正在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同时可将钻孔作为一个长期的、动态的、高温高压的成岩成矿实验室和矿物合成腔,完成在地表条件下所不能进行的多种重要科学实验。
促进我国钻探工程技术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促进我国钻探技术的发展,其技术成果将使众多的钻探应用领域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带动工程科学、实验测试、机械工艺及超硬材料等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大陆科学深钻系统将发展和提高深部地球物理遥测方法与技术,并成为检验深部地球物理正、反演理论的实验场。
培养造就上百名跨世纪的地学研究与管理专家,满足21世纪我国开展经常性科学钻探工程及相关科学研究的人才需求,促进地球科学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科学的联合与交叉,为发展新学科生长点提供机遇。
5.4 CCSD的八大科学目标
(1)揭示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机理。
(2)再造大陆板块会聚边界的深部物质组成与结构。
(3)建立结晶岩地区地球物理模型和解释标尺。
(4)研究板块会聚边缘的地球动力学和壳幔相互作用。
(5)揭示超高压变质成矿机理,发现新矿物与新物质。
(6)探索现代地壳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成矿机理。
(7)研究现代地壳中微生物类型和潜育条件。
(8)为资源开发及地震发生机制的探索提供科学依据。
5.5 工程选址及钻探子工程
选址原则:瞄准具重大关键地学意义的地区;服务于人类社会面临的资源、环境及灾害三大问题;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程度较高;地层尽可能平缓,能穿越尽量多的层位,无花岗岩干扰;技术上可行(特别是地温梯度应较低);交通便利,地势相对平坦,通讯方便。
1997年8月,由ICDP资助在中国青岛举行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大陆科学钻探选址国际研讨会”,中外专家一致赞同在江苏北部东海县毛北镇实施5000m的科学深钻。钻孔位于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上,可以通过最短距离的钻探或取最深部的地学信息;东海县及附近地区的经济发达,交通与通讯便利,水电供应充足,是大陆钻探的理想场所。
5.5.1 钻探施工面临的技术难题
硬地层钻进(扩孔)效率问题、深孔硬岩大直径全孔取心技术、大倾角硬地层防斜纠斜技术、深孔小间隙孔段水力学设计及钻井液技术、难以预料的复杂情况等。
5.5.2 技术目标
形成一套完整的硬岩深孔(5000m)大直径(终孔直径不小于156mm)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技术体系;使独具中国特色的液动锤钻进技术更加完善,进一步巩固我国在液动锤技术领域中的领先地位;研究与开发新型的以绳索取心为基础的组合式取心钻进系统,如孔底马达/绳索取心二合一钻具、液动锤/绳索取心二合一钻具及其相应的钻进工艺,其成果将居国际领先地位;带动我国钻探器具和钻探材料生产制造技术与使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其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5.5.3 双孔钻进方案:先导孔+主孔
钻先导孔后,主孔上部采用大直径液动锤全面钻进,有利于防止孔斜;先导孔小直径取心,代替主孔上部大直径取心,节省施工费用;获得主孔钻探技术方案精确设计所需的地下岩层信息;可在先导孔中试验将在主孔中使用的钻探器具和材料。
5.5.4 组合式钻探技术:石油转盘钻机+地质岩心钻探工艺
以金刚石绳索取心钻探技术为主体;采用金刚石取心钻头,回转速度高;孔壁间隙小,泵压高,排量小;采用低固相冲洗液;对钻压控制有较高要求。
5.5.5 先导孔钻进工艺
螺杆马达+金刚石双管取心钻进、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双管取心钻进、转盘+金刚石双管取心钻进、螺杆马达+金刚石单管取心钻进。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工艺,属世界首创,效果显著,可显著提高机械钻速,延长回次取心进尺长度。
5.5.6 主孔钻进工艺
原设计拟采用金刚石绳索取心钻进,并加装了液压动力头装置。由于绳索取心钻杆加工质量问题以及动力头输出扭矩不足,放弃了绳索取心钻进工艺;主孔基本上还是以螺杆马达+液动锤+金刚石取心钻进工艺为主。
5.5.7 钻机-ZJ70D
宝鸡石油机械厂生产的新一代电驱动钻机。钻深范围5000~7000m;最大钩载:4500kN;最大钻柱重220t;绞车最大输入功率1470kW;大钩提升速度为0~1.6m/s;绞车档数为2+2R,无级变速;绞车档数为4+4R,无级变速;钻台高度9m;钻架高度45m。
5.5.8 钻具、钻头和冲洗液等(略)
5.6 地学成果
完成了5158m的系列金柱子包括岩性剖面、地球化学剖面、构造剖面、岩石伽马异常剖面、矿化剖面、岩石物性剖面、流体剖面等。
首次在国内完成了长井段岩心深度和方位测井归位。
首次完成结晶岩区的三维地震探测,揭示了精细的地壳结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5000m岩性剖面揭示50多种丰富多彩的岩石类型。在原有的金红石矿体下又发现了400m厚的达到工业品位的新的金红石矿体。
证实了苏鲁地区2亿年前发生过巨量物质超深俯冲的壮观地质事件。证实了苏鲁地体在晚三叠纪发生超高压变质后经历了一个快速抬升的动力学演化过程。
查明了超高压榴辉岩的主要矿物都含有以OH存在的结构水
氧同位素研究表明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在近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交换“花岗岩体的侵入为其提供热源”为新元古代全球性雪球事件提供重要证据
建立了苏鲁高压-变质超高压构造格架,确定岩石-构造单元、构造边界的大型韧性剪切带系
涉及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
揭示含金红石榴辉岩中锐钛矿、板钛矿、榍石和金红石的产出状态及其可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发现了极端生存条件下的地下微生物。
5.7 钻探技术成果
完成了一口在坚硬的结晶岩中施工的、终孔直径为156mm、终孔深度为5158mm的连续取心科学钻探孔。
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孔底马达驱动的冲击回转取心钻井方法及其钻进系统。
形成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硬岩深孔(大于5000m)钻井施工技术体系。包括:大直径(终孔直径不小于156mm)取心钻进技术、硬岩扩孔钻进技术、强致斜地层防斜纠斜技术、新型硬岩钻井液体系、硬岩小间隙套管固井技术、活动套管技术等。使独具中国特色的液动锤钻进技术更加完善,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液动锤技术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研究并开发了多种新型的以绳索取心为基础的组合式取心钻进系统,如:孔底马达(螺杆马达或涡轮马达)+绳索取心二合一钻具、液动锤+绳索取心二合一钻具、螺杆马达+液动锤+绳索取心三合一钻具,及其相应的钻进工艺,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钻探器具和钻探材料生产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6 墨西哥Chicxulub大陆科学钻探(CSDP)简介
其科学目标是研究陨击事件和生物集群灭绝。钻孔位于墨西哥的Chicxulub陨击坑,距离撞击中心约60~80km,设计孔深2500~3000m。计划实施周期为1998~2005年,已经完成了几个浅钻,实际实施时间有些延后,2000年开始700m深的先导孔钻探。ICDP将资助100万美元。
大约在6500万年前,一个直径约10~15km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在当时的浅海区域(现今的尤卡坦地台),突然爆发释放出的能量约有100万亿吨梯恩梯当量,形成了直径200km的巨大陨击坑。引发大火,粉尘蔽日,使全球气候持续变冷;并喷发出大量的CO2和SO2气体,造成陆地和海洋生物大量窒息死亡。恐龙就是在这个地质年代突然消失。因此,科学家推测,这次撞击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直接原因。撞击所抛出的尘埃、灰烬和小球体在空中形成的离散物质在白垩纪-第三纪界限的年代遍布全球。
CSDP预期解决的基本问题包括:陨击事件的基本性质,冲击变形的基本性质,陨击坑形成的基本性质和喷出过程的基本性质。
7 湖泊钻探
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研究是ICDP的科学目标之一。目前全世界科学家非常重视。地球气候和环境的演化过程在海洋、湖泊、冰川、黄土、珊瑚、钟乳石等沉积物中以及树的年轮中都有记录。如果通过一些浅层科学钻探采集这些原状的沉积物样品等,利用现代的测试分析仪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比较客观地建立全球变化模型。世界上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机构非常多,而且十分活跃,浅层科学钻探项目也很多。如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ject(IGBP)中的Past Global Changes(PAGES),Palaeoclimat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PANASH),the Pole-Equator-Pole transect from Europe through Africa(PEP Ⅲ),the CircumArctic PaleoEnvironments Programme(CAPE),the International Marine Global Change Study(IMAGES),International Continental Drilling Project(ICDP),Quaternary Environments of the Eurasian North(QUEEN),New Greenland Ice core Project(NGRIP)等。除了ODP(IODP)等海洋钻探之外,其中湖泊钻探占据主导位置。
参考文献
Mark D.Zoback,Rolf Emmermann.1993.Scientific Rationale for Establishment of an International Program of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Potsdam,Germany,Aug.30 Sept.1
Mark D.Zoback,Rolf Emmermann 主编.1995.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科学基础与科学目标(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研究中心译)
赵国隆,刘广志.2003.中国勘探工程技术发展史集.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刘振铎等.2003.刘广志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广志编著.汤风林,周国荣审校.2005.刘广志论科学钻探.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良弼,吴荣庆.1999.国外地质勘探技术大陆科学钻探文集
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专辑,中国地质大学学报,地球科学,2005年1月第30卷增刊
王达.2006.新型科学钻探技术体系的产生及其意义.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1期
许志琴,杨经绥等.2005.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终孔及研究进展.中国地质,第32卷第2期
王达,张伟.2005.科钻一井钻探施工技术概览.中国地质,第32卷第2期
王达.2002.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进展综述.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6期
赵国隆.2002.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发展历程(上).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4期
赵国隆.2002.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发展历程(下).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5期
张伟.2002.大陆科学钻探施工用钻探技术和施工战略.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3期
王达.2001.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钻探工程设计精要.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增刊
张晓西.2001.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实施对我国钻探技术的推动作用.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增刊
左汝强.2000.GLAD800型全球湖泊钻探系统及在大陆科学钻探中的应用计划.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4期
左汝强.2000.墨西哥奇克休罗伯陨石撞击构造科学钻探项目(CSDP)的实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6期
张伟.1999.夏威夷科学钻探项目的钻探技术和施工情况.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第4期
http://www.ccsd.org.cn/(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中国委员会、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网站)
http://www.icdp-online.de/或http://icdp.gfz-potsdam.de(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网站)
㈡ 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是国家级的吗
“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基金会”是非政府的、公益性的科学基金会,旨在推动地球物理事业发展。为鼓励地球物理专业品学兼优、开拓创新的学生,特设立“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相关院(校)地球物理学专业在读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科生,品学兼优者,可申请该奖学金。
“刘光鼎地球物理奖学金”原则上每所院(校)评选名额为3人(可以适当放宽名额),发放证书和奖金(不低于国家奖学金)。
㈢ 刘光鼎院士对我国做出了什么伟大贡献
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刘光鼎逝世,享年89岁
刘光鼎院士逝世 系中国海洋地质之父、中科院院士
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刘光鼎院士于2018年8月7日下午18时逝世,享年89岁。
刘光鼎,1929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学家。1952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参与创建了地球物理系,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寻找石油,执教12年,桃李满天下。离开学校后,他不但跑遍了中国海的东西南北,更领导100多位科研人员,把30年海上收集的数据凝聚成中国第一套系列海图,总结出中国海的演化史。这套系列海图对我国的海上油气勘探、环境灾害防治、航海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外同行称他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在中科院,人人都知道他习武尚侠,喜欢写诗填词,享有“大侠”和“黄埔教官”的赞誉。
刘光鼎先生1929年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学学业后,因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威力,1947年在报考大学时很想学物理,盼望实现研究原子能的梦想。这一年,刘光鼎同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他之所以也选择考体育系,是因为体育系吃饭都可以免费。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山东大学物理系。但是他到山东以后深感压抑,觉得这里的政治气氛不好,学习空气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学,并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辈张硕文的介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刘光鼎他们硬是靠着自己的双手,这样边研制仪器边工作开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测深多种研究,而且采用了无线电岸台与卫星定位等多种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实测数据的精度。刘光鼎本人也随着研究机构的迁移而辗转于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终钟情于中国海的第一线。在刘光鼎的领导下,我国海上物探取得了过硬的实测数据。从1986年开始,他借调100多位业务骨干,历时6年,编制出了我国第一份系统的、精度极高的系列海图,描述了中国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动力学、新生代沉积盆地与矿产等。9幅系列海图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以及维护我国海洋主权与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1992年,系列海图作为中国代表团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届世界地质大会上展出后,立即引起国际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国家的著名地质学家纷纷索取。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的Hilde教授自此对这套系列图无法忘怀,讲课时屡屡提到它,梦寐以求地希望得到一套,1998年刘光鼎访问A&M大学时终于使Hilde教授如愿以偿。这套图已经被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重大科研项目作为基础资料广泛引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编图委员会”将系列图中的8幅原封不动地收入《世界海洋图集》。
刘光鼎挂帅完成的“中国海地质构造研究及含油气性质研究”和“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一等奖。这两项重要成果,加上其他相关著述,奠定了刘光鼎在我国海洋地质领域的显著地位,被国内外科学界称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
在海上漂泊的30年,是刘光鼎为中国海洋地质做出巨大贡献的时期,也是他感慨较多的岁月。其中的“天南海北二十年”,是最令他难忘的。那时,他女儿在天津,儿子在海南岛,夫人在北京,他本人虽然工作单位在上海却长期漂泊海上。在那动乱的年代里,他被定为“共产党内的白专道路”典型而靠边站。大部队从南京转战湛江海域,他却被留下不管,一度因衣食不保而靠打小工维持生活。突然有一天,连着三封电报催他归队,要他去解决海上勘探现场的实际问题,他因而又被封为“党内技术负责人”,但现场没有他的床位,他只能住在勘探测量船的电缆堆里。他收藏有40箱书籍,当时却为这些书籍无处可存的命运伤透了脑筋。他把这些书籍分为三类,一类是海内孤本性质的,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力抛弃它们;一类是对也从事地球物理教学研究工作的夫人有用的,他认为自己不应该把它们处理掉;最后一类是自己喜欢的各类书籍,他觉得可以处理掉。当把自己精心收藏的书籍当废品卖掉时,刘光鼎伤心之极。硬皮的1分钱1斤,软皮的3分钱1斤,他一共卖了33元钱。用这些钱,他和朋友喝了一顿酒,然后上路。并作诗为证:“慷慨沧桑不悲秋,吴钩看遍欲何求?人人称道江南好,别时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饮大杯洒,江河湖海逍遥游。踏遍青山人未老,几阵风雨壮志酬?”(1970年9月3日)
刘光鼎领导同事们一寸寸丈量中国海的时候,并不是国家给了他这种任务。他的任务主要是研究沉积盆地,寻找海洋油气。继1965年发现渤海盆地后,1973年在北部湾海域发现涠西南大型背斜构造,随后在珠江口发现一个巨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同年,刘光鼎移师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兼综合研究大队长。综合研究大队经分析黄海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发现南黄海盆地由中央隆起分隔成两个拗陷。用钻探船进行钻探,未获得良好的油气显示,经分析主要原因是该处第三第沉积的油气性差。从地质条件看,油气勘探不能仅仅局限于南黄海,必须大力开拓东海。为此,刘光鼎和一批地质学家联合起来,一再向中央提出建议,并首先在东海进行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发现东海海底具有三隆两盆的构造格局,即在西部浙闽隆褶带、中部钓鱼岛隆褶还和东部琉球隆褶带之间有陆架盆地和冲绳海槽盆地,其中东海陆架盆地又有3个沉积中心。于是,集中力量调查位于浙江东部的西湖拗陷,发现其中局部构造成串发育,第三第地层厚,油气性良好。在进一步地震详查的基础上,终于在平湖构造带的第三第地层中钻探到工业油流。
1982年8月4日,当龙井二井“出油了”的喜讯传来时,刘光鼎心情激动难抑,即兴填“贺新郎”词畅抒胸怀:“惊涛狂浪处。暴风雨,一台耸立红旗漫舞。东去大江淘沙泥,扬子黄河倾注,西湖海底尽沃土。花港玉泉占风流,长垣青峰花碧树。凿龙井,运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沧波中,翘首远望,鹊桥待渡。万里风讯警声频,此岂是长门路?叩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茄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琼宇。浮大白,唱金缕。”(注:根据朱夏院士的建议,东海陆架盆地中所探油气井均以中国人所喜闻乐见的西湖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如花港、龙井等。)对此,一位研究文学的老先生评价说,“诗如其人”,刘光鼎的诗词“非常大气”,这支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刘光鼎的豪放性格和赤子情怀,尤其是词的下半阕,细致刻画了他翘首等等钻探结果,担心会有坏消息而徘徊不安,而一旦闻得捷报,则喜极而唱的心理过程。
刘光鼎耕耘过的东海陆架盆地,后来陆续钻探了18口井,其中11口探到了油气,这是非常高的命中率。现在,东海盆地的天然气正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海市场。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呈现出一片大好势头,渤海、东海大陆架、珠江口及琼东南和莺歌海,相继发现了工业气流,整个近海大陆架地区的六大新生代沉积盆地都展示了美好的油气前景。
习武尚侠与治学相得益彰习武尚侠造就了他健壮的体魄和独特的个性
生活中的刘光鼎先生,最大的乐趣是收藏阅读武侠小说,在行驶的飞机上、汽车中,他手不释卷,津津有味,自得其乐。他是有名的“金庸迷”,凡此夫子出版之书,他都一一收在柜中,并能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到目前为止,他已带博士13名、博士后11名、硕士18名。这些博士、硕士与刘光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华山论剑”。在中科院,人们都传言,若要考刘先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见面第一个问题就是“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吗”,读过的,谈谈金庸武侠小说的真谛,没读过的,借你一本,先去读,读懂了再来谈。对此,刘先生不置可否。但是,刘先生对武侠书有其独到的认识,他说:“我之所以爱看金庸的书,第一是他精彩过人的文笔,想象丰富奇特、合情合理却又异峰突起。内容完全不受礼法、社会规范的约束,超乎常规,极富创意,这恰恰是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更需要创新精神。其次,我看的不仅是小说中的枪杀打斗、缠绵绯恻,更注重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内容。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作者是在描写一种人性,社会在不断变迁,但人性却是不变的。在金庸的小说中你还能听出爱国主义的旋律在回荡……”听着他畅谈金庸时的连珠妙语,你很难想象他是一位从事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家。
作为从旧中国走过来的知识分子、地下党员、科学家、高级干部,刘光鼎伴随着世事的风风雨雨。自打立下为国家找石油的宏大誓言后,他“逐鹿中原”,“笑傲江湖”,“杖行天山”,五十年如一日,走遍中国。他强健的体魄得益于自幼习武,60个寒暑修习不断,练得一身炉火纯青的太极拳功夫。在“天南海北二十年”里,刘先生写了三本书:一本是他的专业著作《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一本是后来学生们帮他收集的《渔樵之歌》诗词选集,一本是《太极拳架与推手》。其中《太极拳架与推手》1980年初版时印行4.2万册,3年后再版时印数达33万册。熟悉太极拳师承关系的人都知道,几百年前的陈家沟太极拳分为两支传后,现代历史中的陈长兴太极拳两大名宿刘元化(光斗)和刘晚苍,就分别是刘光鼎的大哥和堂兄。
刘先生为人开朗豁达,生平最恨恃强凌弱之徒,面对不平之事,总是仗义执言,敢为敢当,是中科院公认的“大侠”。1999年,刘光鼎七十大寿时,学友们纷纷为他题词。“鼎言九重持正义,君子德行励后生”,“光明磊落中流石鼎力拼搏书山樵”“光前裕后鼎业有成”等联语,堪称他激扬学术、光大人生的最好写照。
1929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蓬莱。1948年9月参加革命,195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随即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2年。1958年组建中国第一个海洋物探队,任队长。1964年任地质部海洋地质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技术负责人,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综合研究大队长,1980年任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司副司长、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副局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1993年当选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刘光鼎院士长期在第一线从事油气勘探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先后发表《海洋油气勘探与开发》、《东海地质与油气勘探》等专著,涉及到海洋地质、油气勘探和地球物理领域的广泛问题。近年,他从地球物理场出发探讨“中国大地构造宏观格架”、“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预测”、“中国前新生代海相残留盆地”等问题。共发表论文80余篇,译著34部及讲义、报告、科普10册。“七五”期间主持国家攻关项目《寻找大油气田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八五”期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薄互层油储地球物理研究》、1996年当选“863”“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专家组成员、2000年担任“973”中“叠合盆地”与“边缘海”两个项目的专家。先后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李四光科学荣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科学院技术与进步特等奖等。
㈣ 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中国科学院院士完全名单 (包括已故院士)
1 数学物理学部 (191)
艾国祥 白以龙 蔡诗东 陈 彪 陈和生 陈佳洱 陈建功 陈建生
陈景润 陈木法 陈难先 陈式刚 陈希孺 程开甲 程民德 崔尔杰
戴传曾 戴元本 邓稼先 丁大钊 丁伟岳 丁夏畦 段学复 范海福
方 成 方守贤 冯 端 冯 康 甘子钊 葛墨林 葛庭燧 龚昌德
谷超豪 关肇直 管惟炎 郭柏灵 郭尚平 郭永怀 郭仲衡 郝柏林
何泽慧 何祚庥 贺贤土 洪朝生 洪家兴 胡 宁 胡和生 胡济民
胡仁宇 胡世华 华罗庚 黄 昆 黄润乾 黄胜年 黄祖洽 霍裕平
江泽涵 姜伯驹 解思深 金建中 经福谦 柯 召 邝宇平 李 林
李邦河 李大潜 李德平 李方华 李国平 李家春 李家明 李惕碚
李荫远 李正武 廖山涛 林 群 林同骥 刘应明 卢鹤绂 陆 埮
陆启铿 陆学善 吕 敏 马大猷 马志明 闵乃本 欧阳钟灿 潘承洞
彭桓武 彭实戈 蒲富恪 钱临照 钱三强 钱伟长 钱学森 曲钦岳
饶毓泰 沈 元 沈文庆 沈学础 施汝为 石钟慈 苏步青 苏定强
苏肇冰 孙义燧 谈镐生 汤定元 唐孝威 陶瑞宝 田 刚 童秉纲
万哲先 汪承灏 汪德昭 王 迅 王 元 王承书 王鼎盛 王淦昌
王乃彦 王诗宬 王世绩 王绶琯 王湘浩 王业宁 王竹溪 王梓坤
魏宝文 魏荣爵 文 兰 吴杭生 吴式枢 吴文俊 吴有训 席泽宗
夏道行 冼鼎昌 肖 健 谢家麟 谢希德 熊大闰 徐叙瑢 徐至展
许宝騄 严济慈 严加安 严志达 杨 乐 杨澄中 杨福家 杨国桢
杨立铭 杨应昌 叶朝辉 叶企孙 叶叔华 应崇福 于 渌 于 敏
余瑞璜 詹文龙 张 杰 张殿琳 张恭庆 张涵信 张焕乔 张家铝
张仁和 张淑仪 张文裕 张钰哲 张裕恒 张宗燧 张宗烨 章 综
赵光达 赵忠贤 赵忠尧 郑厚植 周 恒 周光召 周培源 周同庆
周又元 周毓麟 朱邦芬 朱光亚 朱洪元 庄逢甘 邹广田
2 化学部 (175)
白春礼 蔡镏生 蔡启瑞 曹 镛 曹本熹 查全性 陈 懿 陈冠荣
陈洪渊 陈家镛 陈鉴远 陈俊武 陈凯先 陈庆云 陈荣悌 陈茹玉
陈新滋 陈耀祖 程津培 程镕时 戴安邦 戴立信 邓从豪 邓景发
方肇伦 费维扬 冯守华 冯新德 傅 鹰 高 鸿 高济宇 高世扬
高小霞 高怡生 高振衡 顾翼东 郭景坤 郭慕孙 郭燮贤 何炳林
何国钟 何鸣元 洪茂椿 侯建国 侯祥麟 侯虞钧 胡 英 胡宏纹
黄 宪 黄 量 黄葆同 黄本立 黄春辉 黄鸣龙 黄乃正 黄维垣
黄耀曾 黄志镗 黄子卿 嵇汝运 计亮年 纪育沣 江 龙 江 明
江元生 姜圣阶 蒋丽金 蒋明谦 蒋锡夔 黎乐民 李 灿 李方训
李洪钟 李静海 梁敬魁 梁树权 梁晓天 林国强 林励吾 林尚安
刘若庄 刘有成 刘元方 柳大纲 楼南泉 卢嘉锡 卢佩章 陆婉珍
陆熙炎 麻生明 麦松威 闵恩泽 倪嘉缵 彭少逸 钱保功 钱人元
钱逸泰 钱志道 任咏华 沙国河 申泮文 沈家骢 沈天慧 沈之荃
时 钧 苏 锵 苏元复 孙家钟 唐敖庆 唐有祺 田昭武 田中群
佟振合 万惠霖 汪 猷 汪德熙 汪尔康 汪家鼎 王 夔 王 序
王葆仁 王方定 王佛松 吴 奇 吴浩青 吴新涛 吴学周 吴养洁
吴云东 吴征铠 武 迟 肖 伦 谢毓元 邢其毅 徐 僖 徐光宪
徐如人 徐晓白 严东生 颜德岳 杨石先 杨玉良 姚建年 姚守拙
殷之文 游效曾 余国琮 俞汝勤 虞宏正 袁 权 袁承业 袁翰青
恽子强 曾昭抡 张 滂 张存浩 张大煜 张礼和 张乾二 张青莲
张玉奎 赵承嘏 赵玉芬 赵宗燠 郑兰荪 支志明 周其凤 周同惠
周维善 朱道本 朱起鹤 朱清时 朱亚杰 庄长恭 卓仁禧
3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232)
鲍文奎 贝时璋 秉 志 蔡 翘 蔡 旭 蔡邦华 曹天钦 曹文宣
常文瑞 陈 桢 陈 竺 陈凤桐 陈华癸 陈焕镛 陈可冀 陈世骧
陈慰峰 陈文贵 陈文新 陈晓亚 陈宜瑜 陈宜张 陈中伟 陈子元
承淡安 戴芳澜 戴松恩 邓叔群 邓子新 丁 颖 方精云 方荣祥
方心芳 冯德培 冯兰洲 冯泽芳 高尚荫 龚岳亭 郭爱克 韩济生
韩启德 郝 水 贺 林 贺福初 洪德元 洪国藩 洪孟民 侯光炯
侯学煜 胡经甫 黄家驷 黄祯祥 蒋有绪 金国章 金善宝 鞠 躬
孔祥复 匡廷云 黎尚豪 李 博 李朝义 李季伦 李继侗 李家洋
李竟雄 李连捷 李庆逵 李振声 梁 希 梁伯强 梁栋材 梁植权
梁智仁 林 镕 林其谁 林巧稚 刘承钊 刘崇乐 刘建康 刘瑞玉
刘思职 刘新垣 刘以训 刘允怡 娄成后 卢永根 陆宝麟 陆士新
罗宗洛 马世骏 马文昭 毛江森 钮经义 潘 菽 庞雄飞 裴 钢
蒲蛰龙 戚正武 钱崇澍 强伯勤 钦俊德 秦仁昌 邱式邦 裘法祖
裘维蕃 饶子和 沈 岩 沈其震 沈善炯 沈允钢 沈韫芬 沈自尹
盛彤笙 施教耐 施立明 施履吉 施蕴渝 石元春 宋大祥 苏国辉
孙大业 孙汉董 孙曼霁 孙儒泳 谈家桢 汤飞凡 汤佩松 唐崇惕
唐守正 唐仲璋 田 波 童第周 童坦君 涂 治 汪堃仁 汪忠镐
王大成 王德宝 王恩多 王伏雄 王家楫 王善源 王世真 王文采
王应睐 王正敏 王志均 王志新 王志珍 魏 曦 魏江春 魏于全
吴 旻 吴常信 吴建屏 吴阶平 吴孟超 吴英恺 吴征镒 吴中伦
吴祖泽 伍献文 肖龙友 谢联辉 谢少文 熊 毅 徐冠仁 徐国钧
许根俊 许智宏 薛社普 阎隆飞 阎逊初 阳含熙 杨 简 杨福愉
杨弘远 杨惟义 杨雄里 姚 錱 姚开泰 叶桔泉 叶玉如 殷宏章
尹文英 印象初 于天仁 俞大绂 俞德浚 曾 毅 曾呈奎 曾益新
翟中和 张春霆 张广学 张景钺 张启发 张树政 张锡钧 张香桐
张孝骞 张新时 张亚平 张永莲 张友尚 张肇骞 张致一 赵尔宓
赵国屏 赵洪璋 赵善欢 郑光美 郑国锠 郑儒永 郑守仪 郑万钧
郑作新 钟惠澜 周 俊 周廷冲 周泽昭 朱 洗 朱既明 朱壬葆
朱兆良 朱祖祥 朱作言 诸福棠 庄巧生 庄孝僡 邹 冈 邹承鲁
4 地学部 (192)
安芷生 常印佛 巢纪平 陈 旭 陈 顒 陈国达 陈俊勇 陈梦熊
陈庆宣 陈述彭 陈永龄 陈运泰 程纯枢 程国栋 程裕淇 池际尚
丑纪范 戴金星 邓起东 丁国瑜 丁仲礼 董申保 方 俊 冯景兰
冯士筰 符淙斌 傅承义 傅家谟 高 俊 高由禧 高振西 谷德振
顾功叙 顾知微 关士聪 郭承基 郭令智 郭文魁 郝诒纯 何作霖
侯德封 侯仁之 胡敦欣 黄秉维 黄汲清 黄荣辉 黄绍显 贾承造
贾福海 贾兰坡 金玉玕 金振民 乐森璕 李 钧 李崇银 李春昱
李德仁 李德生 李吉均 李曙光 李四光 李廷栋 李小文 李星学
林学钰 刘宝珺 刘昌明 刘东生 刘光鼎 刘嘉麒 刘振兴 卢衍豪
陆大道 吕达仁 马 瑾 马杏垣 马在田 马宗晋 毛汉礼 孟宪民
穆恩之 欧阳自远 裴文中 秦大河 秦馨菱 秦蕴珊 邱占祥 任纪舜
任美锷 戎嘉余 沈其韩 盛金章 施雅风 石耀霖 斯行健 宋叔和
苏纪兰 孙 枢 孙大中 孙殿卿 孙鸿烈 孙云铸 谭其骧 陶诗言
滕吉文 田奇 田在艺 童庆禧 涂长望 涂传诒 涂光炽 汪集旸
汪品先 王 仁 王 水 王 颖 王 钰 王德滋 王恒升 王鸿祯
王铁冠 王曰伦 王之卓 王竹泉 魏奉思 文圣常 翁文波 吴传钧
吴国雄 吴汝康 吴新智 伍荣生 武 衡 席承藩 夏坚白 肖序常
谢家荣 谢学锦 谢义炳 徐 仁 徐冠华 徐克勤 徐世浙 许 杰
许厚泽 许志琴 薛禹群 杨 起 杨文采 杨钟健 杨遵仪 姚振兴
业治铮 叶大年 叶笃正 叶嘉安 叶连俊 殷鸿福 尹赞勋 於崇文
俞建章 袁道先 袁见齐 岳希新 曾庆存 曾融生 翟裕生 张本仁
张炳熹 张伯声 张国伟 张弥曼 张彭熹 张文佑 张宗祜 章 申
赵柏林 赵金科 赵九章 赵鹏大 赵其国 郑 度 钟大赉 周立三
周明镇 周廷儒 周秀骥 周志炎 朱 夏 朱日祥 朱显谟 竺可桢
5 信息技术科学部 (82)
包为民 保 铮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弼 陈星旦
褚君浩 戴汝为 董韫美 冯纯伯 干福熹 高庆狮 郭 雷 郭光灿
何积丰 侯 洵 侯朝焕 黄 琳 黄宏嘉 黄民强 黄纬禄 简水生
匡定波 雷啸霖 李 未 李启虎 李衍达 李志坚 梁思礼 林惠民
林为干 林尊琪 刘盛纲 刘颂豪 刘永坦 陆汝钤 陆元九 罗沛霖
母国光 彭堃墀 秦国刚 阙端麟 沈绪榜 宋 健 孙钟秀 唐稚松
王 圩 王 选 王 越 王大珩 王家骐 王启明 王守觉 王守武
王阳元 王育竹 王占国 王之江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全德
夏建白 夏培肃 薛永祺 杨芙清 杨嘉墀 姚建铨 叶培大 张 钹
张 煦 张景中 张嗣瀛 张效祥 郑耀宗 郑有炓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朱中梁
6 技术科学部 (204)
毕德显 蔡昌年 蔡方荫 蔡金涛 蔡其巩 蔡睿贤 曹楚南 曹春晓
曹建猷 常 迵 陈 达 陈创天 陈芳允 陈能宽 陈新民 陈学俊
陈宗基 陈祖煜 程耿东 程庆国 程孝刚 褚应璜 慈云桂 戴念慈
党鸿辛 邓锡铭 丁舜年 都有为 窦国仁 范守善 高景德 高为炳
高玉臣 高镇同 葛昌纯 龚祖同 顾秉林 顾诵芬 顾逸东 郭可信
过增元 韩祯祥 侯德榜 胡海昌 胡文瑞 胡聿贤 黄克智 黄文熙
姜中宏 蒋民华 金展鹏 靳树梁 柯 俊 雷天觉 李 强 李 天
李 薰 李国豪 李济生 李敏华 李述汤 李文采 李依依 梁守盘
梁思成 林 皋 林秉南 林兰英 刘宝镛 刘敦桢 刘高联 刘广均
刘恢先 刘仙洲 柳百新 卢 柯 卢 强 卢肇钧 路甬祥 吕保维
马祖光 毛鹤年 茅以升 孟少农 孟昭英 苗永瑞 闵桂荣 欧阳予
潘际銮 潘家铮 彭一刚 齐 康 钱 宁 钱令希 钱钟韩 邱大洪
任新民 邵象华 沈 鸿 沈志云 沈珠江 师昌绪 石青云 石志仁
史绍熙 宋家树 宋玉泉 宋振骐 孙 钧 孙德和 孙家栋 唐九华
唐叔贤 陶宝祺 陶亨咸 陶文铨 童宪章 屠守锷 汪 耕 汪胡桢
汪菊潜 汪闻韶 王补宣 王崇愚 王大中 王淀佐 王景唐 王立鼎
王希季 王之玺 魏寿昆 温诗铸 闻邦椿 吴承康 吴良镛 吴硕贤
吴学蔺 吴仲华 吴自良 伍小平 肖纪美 谢光选 邢球痕 熊有伦
徐采栋 徐建中 徐士高 徐性初 徐芝纶 徐祖耀 许学彦 薛其坤
严 恺 严陆光 颜鸣皋 杨 卫 杨 槱 杨叔子 杨廷宝 姚 熹
叶恒强 叶培建 叶渚沛 余梦伦 俞鸿儒 张 维 张 泽 张楚汉
张德庆 张恩虬 张光斗 张沛霖 张兴钤 张佑启 张钟俊 张作梅
章名涛 章梓雄 赵淳生 赵飞克 赵仁恺 郑时龄 郑哲敏 支秉彝
钟万勰 钟香崇 周 远 周 仁 周本濂 周干峙 周国治 周惠久
周锡元 周孝信 周尧和 周志宏 朱 静 朱森元 朱位秋 朱物华
庄逢辰 庄育智 邹世昌 邹元爔
7 外籍院士 (28)
巴 顿 伯奇费尔 陈省身 崔 琦 德 泰 丁肇中 冯元桢 傅睿思
高 锟 葛守仁 何毓琦 黄煦涛 霍克弗尔特 霍西金斯 简悦威 杰 尔
井口洋夫 科 顿 克里斯琴森 库 什 莱 恩 雷 文 黎念之 李约瑟
李政道 利翁斯 林家翘 林同炎 罗伯特.康 马库斯 毛河光 米歇尔
莫里茨 潘诺夫斯基 丘成桐 萨支唐 沈元壤 司马贺 田长霖 威 利
威塞尔 吴健雄 吴耀祖 肖荫堂 辛克维奇 杨振宁 姚期智 张立纲
张永山 朱棣文 朱经武 卓以和
㈤ 刘光鼎地球物理科学技术奖属于什么级别
你好
《石油球物理勘探》创刊于1966伴随关我石油工业飞速发展迅速起优秀科技期刊于l992、1997蝉联全优秀科技期刊等奖;1999荣获首届家期刊奖;2001进入期刊阵获双高期刊荣誉 ;2003、2005蝉联第二届第三届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前已美工程引文索引(EI)收录源刊 《石油球物理勘探》主要报道内容石油勘探新理论 、新、新技术 、新经验 范围涉及震资料采集 、处理 、综合解释、非震勘探 、物探仪器及装备研制应用等事石油勘探及相关领域广科研产员服务
网络查我稍稍补充吧文核期刊目录期刊属于家级期刊影响0.347相说容易发(比新疆石油质、特种油气藏等同类核期刊要难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