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管理 > 戏曲传承基金会

戏曲传承基金会

发布时间:2021-03-30 09:05:46

『壹』 怎样让中国戏曲传承下去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从乡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转变为城镇市民占大多数,从一元的价值观、伦理观变成了多元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的转型必然给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领域的各种形态带来较大的冲击,一切不适应新的社会机制的都要被改造,甚至被淘汰。戏曲,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分子,自然不能例外,一样会受到冲击,若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型。

传统戏曲如何融入当代

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绝活”,也是不行的。

目前戏曲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要原封不动地保持戏曲传统的艺术特征,另一种则是鼓励大胆地吸收当代的艺术元素,让传统的戏曲融入当代的意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进行力度较大的改造。

客观地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局限性。保守派不了解戏曲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变化:元杂剧不同于宋杂剧,南戏不同于元杂剧,就连今日之京剧也是既不同于 “同光十三绝”时期的京剧,也不同于四大名旦时期的京剧。他们更不了解当下的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如农民,也不同于30年前的农民。激进派多是接受过高等教育之人,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话剧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戏曲。他们在戏曲振兴工作上所做的努力,有的出于自身专业的需要,有的则出于对民族戏剧艺术的情感,而对底层社会的生活状况以及草根阶层的审美要求则了解甚少。

就目前情况来看,最好的态度是允许戏曲艺术形态多元化。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传统的农业文化、西方文化、中西合璧的文化,都有很多信奉的人群。就拿过去统领一切的农业文化来说,虽然退出了主宰的地位,但是并没有消亡,也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是构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成员的灵魂之中,成了我们性格、品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算是知识分子阶层,也并非铁板一块。他们中有的认为,西方的文学艺术比起本国的文学艺术要胜出几筹;也有的对西方文化不以为然,认为世界的动荡以及目前社会的种种弊端,都是西方文化造成的;还有的则主张,中西方文化都各有优长,也各有缺陷,因此应该根据本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有选择地吸收中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其实,正确的态度应是:让戏曲园地百花齐放,既允许表现传统文化的戏曲样式存在,也要吸收现当代艺术元素的多重舞台表现形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和审美要求;既要让戏曲重新回到市场,又不能完全撒手不管。

自上世纪50年代戏改之后,大部分戏曲班社转制成国营剧团,其一切开支基本上都由政府承担,使得戏曲的演出与市场完全脱节。戏改的好处是提升了艺人的社会地位,他们不再因生存的压力做迎合低级趣味的表演,而是一心一意地在 “艺术”上下功夫。因此,戏改之后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戏曲舞台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演员。

然而,戏改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为:戏曲舞台 “随大流”现象较严重,戏曲剧目及演员缺乏创新的动力。由于剧团属于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不管演出收入如何,演员的工资待遇基本不变。多演与少演一个样,演得好与演得不好,与收入的关系也不大。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剧团和演员在市场上搏击的能力不强,遭遇挫折的承受能力也较弱。

中外艺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但凡脱离了市场的艺术,都是没有前途的;而历来得到长足发展的艺术,全是由市场推动的。市场兴隆,收益较高,自然地会吸引许多有才干的人投身于艺术行业,形成竞争的态势,从而促进艺术形式的进步。现在由各级政府财政拨款的戏曲,经济好的地区,拨款多一些,经济不好的地区,只是按照演员档案工资的50%、 60%来发放。使得演员的收入远低于同一地区收入的平均水平。这样,自然就吸引不到一流的人才,甚至连二三流的人才也吸引不来。要知道,从事戏曲艺术是需要一定天赋的,如果没有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吸引到一流的人才,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又从何谈起?

现在有不少人主张,让戏曲真正重新回到市场,也许目前许多棘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排演什么新剧目,根据观众的审美要求来决定;是 “大制作”还是 “小制作”,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安排;是演 “老骨子戏”,还是排演现代戏,是完全按照传统的演法,还是加入一些现代的艺术元素,让市场来决定。还有一个关系到戏曲兴衰成败的问题,即演职人员的艺术修养,也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改制的本质,是打碎现有的铁饭碗体制,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要想在戏曲表演的行业内成为名角、红角,没有本事是不行的;想在行业内站住脚,并得到不菲的报酬,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没有自己的 “绝活”,也是不行的。到那时,不需要人监督、教育,演员就会自觉地 “曲不离口”,编剧、导演、作曲、舞美,也都会潜心钻研自己的业务,各显其神通。待到戏曲的艺术水平提高了,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力加强了,看戏曲又成了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自然地,就会吸引许多天赋突出之人跻入这个行业,出现当代的 “老生三杰”、 “四大名旦”,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

然而,就目前戏曲的生存能力和社会的文化环境而言,完全将之放到市场中去,让它自己 “找食”,将会承受极大的风险:要么早早地结束它本已十分脆弱的生命,要么以降低艺术质量甚至消解其艺术特征为代价变成粗俗的表演形式。若要保持戏曲这一民族艺术的审美属性,不断地提高其艺术质量,并让它与时俱进,以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决不能将它往市场上一推了事,而应该在经济上以更大的力度进行扶持,在方向上以更科学的态度予以引导。

扶持的原则应是资助剧目而不养人。对那些已经赢得了老百姓口碑的剧目,或直接投入资金,让剧团不断地打磨,使之精益求精,尽可能地使内容与形式结合得更加完美;或通过贴补票价的方式予以支持,观众越多,演出场次越多,剧团的收入越高。至于新剧目的先期投入,可以通过向文化发展基金会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方式来解决。对于剧团的扶持资金,其来源要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若要戏曲持续地发展,应该制定这样的地方性法规:按照一定的比例,每年从地方财政收入中切出一块,建立文化发展基金,而戏曲作为民族传统的艺术,应是文化发展基金重要的资助对象。

现代戏曲发展的新方向

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

在我国表演艺术的历史上,有过“百戏”、 “杂剧”的名称。所谓 “百戏”、 “杂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舞台演出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出歌唱、舞蹈、小戏、杂耍、武打、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戏曲在宋代形成之后,许多类型仍然以 “杂剧”名之,如宋杂剧、元杂剧、永嘉杂剧、南杂剧等,它们虽然是纯粹的戏剧,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依然是 “杂”的,有歌唱,有舞蹈,有说白,有武术,有杂技等等。观众可以在戏曲中,听到悦耳的歌声、诙谐滑稽的笑话、声情并茂的说白,看到让人欣怡的舞蹈身段、高难度的武打杂技和神似于生活动作的表演,只不过是将多种表演形式高度地融合在一起罢了。

明代中叶之后,戏曲进入鼎盛时期。但是,依然没有离开 “杂”的运动方向,只是 “杂”的内容层次和融杂的手段更高了而已。如 “水磨调”的昆曲是魏良辅在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基础上,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新的唱腔。今日称之为国剧的京剧,亦是综合彼时许多声腔音乐和多种表演技艺的结果。就音乐来讲,它有吹腔、高拨子、二黄、昆腔、腔、汉调和其他一些杂曲的成分;其表演从行当到 “四功五法”以及戏装脸谱,无不是从昆曲与许多剧种那里吸收、消化、整合、改造而来的。

由此可见,戏曲的形成和每一次发展都是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精华的结果,可以说,这是戏曲发展的重要规律。过去的戏曲是如此,现在和未来的戏曲,一定还会如此。要使戏曲跟上历史前进的步伐,必须使之以一种融合当今众多表演技艺的 “新杂剧”的艺术形式出现。不过,在融合众多表演技艺的过程中,应有下列的做法,否则, “新杂剧”很难保持住戏曲的特性。

一是要像魏良辅创立 “水磨调”那样,对众声腔潜心研究,将每一种声腔中最悦耳、最有当代气息、最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元素抽绎出来,进行融合、锻造,形成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声腔,以达到不论东西南北、男女老幼,人们都由衷地喜爱它们的效果。它们不仅可以是舞台上的剧曲,亦可以成为百姓日常唱的清曲。这个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极其困难的。因为现存的声腔剧种不再是一二十个,而是两三百个。要熟悉每一个声腔,至少是大部分声腔,绝非易事。然而,要创制出一种能让东西南北的人都欣赏的成体系的声腔,除此之外,别无捷径可走。现在中青年观众之所以不太喜爱戏曲,很大的原因是戏曲音乐过于陈旧、旋律简单,而且还有很大的地域性。创建新的声腔音乐,不能仅仅局限于戏曲剧种的音乐,亦可以吸收流行音乐、外国古典音乐中适合于剧情、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分。但是,主体音乐一定要是民族的、传统的、戏曲的,否则,戏曲音乐特有的韵味就减淡了。

二是在表演上要将戏曲的表现方式,与诸如话剧、电影这样的体验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承认, 100多年来的所谓 “新式教育”,实际上多半是西方文化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让中国经过学校培育的人都对西方文化比较熟悉。于是,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用西方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文艺质量的高低,戏曲审美亦概莫能外。今日如此,未来还会是这样。

戏曲的表演程式是昔日艺人们对某一类型之人在特定环境下的行动与情感所创造的艺术符号, “起霸”显示着将军的威武风采, “甩发”表现的是人物受冤含屈后的愤怒, “捋须”则表示主人公在沉思。这些符号和实际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行动与情感表现有着很大的距离,但它们具有共性,而且美观,在之后无数次再现这些符号之后,这些符号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赞赏,成了戏曲表演的特色。然而,客观地说,其表演动作机械、重复,由于演员没有进入人物的内心之中,甚至有些演员对于人物形象根本就没有什么认识,只是按照代代相传的一套动作来演,至于为什么用此动作而不用彼动作则从未去想过。这样,就很难将所演人物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更难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戏剧的情境之中。

而话剧、电影等表演形式则不同,它们要求演员潜心体验所演人物的心理,深入地研究人物行动与情感表现的逻辑依据,在理智的控制之下,将自己和人物合二为一,让观众出现这样的幻觉:面前不是舞台,而是故事发生的真实的场景;面前不是演员,而就是故事中真实的人物。但是,如果戏曲的表演抛弃了程式,完全像话剧那样,又不免陷入人们一再批评的 “话剧+唱”的表现形态,远离了戏曲的特性了。正确的做法是:表现与体验、理智与情感、神似与形似有机地结合,以前者为主,让后者为前者服务。具体地说,将体验到的人物情感,通过相应的程式性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与情感的表现虽然还是夸张的、变形的、唯美的,但是,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情感都有人物心理的依据。

当然,可以和戏曲表演方式相结合的,还有音乐剧、芭蕾舞剧、歌剧、现代杂技、现代魔术、现代武术等等,只要有助于戏曲表演艺术发展的一切表演技艺,在保持戏曲特性的前提下,都可以汇入。

三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融合成一体。昆曲衰落之前,人们观赏一部戏,不仅看它的形式,也看它的内容。“元曲四大家”所创作的杂剧剧目、南戏的《荆刘拜杀》和 《琵琶记》、录入《六十种曲》的明代传奇剧目,以及明末苏州派剧作家的作品,清代的 《长生殿》、《桃花扇》等,之所以能在问世时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一直活在舞台上,主要还是以思想内容取胜。所以,那时叫 “看戏”。昆曲衰败之后,高质量的剧本几乎不再产生,经常演出的大都是上述的老戏,而且仅是其中的折子,观众们看多了后,对它们的内容可谓烂熟于心,剧目的思想对其心灵也不再有什么触动,于是,注意力完全投注在形式上,尤其是在演员的歌唱上。自此之后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看戏改称为 “听戏”,在审美接受上,耳朵的功能大于眼睛的功能。此后,新编的剧目层出不穷,而且都是按照 “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标准编写出来的,加之受话剧等外来的戏剧形式的影响,演员将内心的体验呈现在面部表情与动作上,观众也以观赏话剧、电影等样式来观赏戏曲,于是,又用 “看戏”指称了。可以这样说,今日所编写的剧目,如果在思想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贰』 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

作者:莫岸洪

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看戏、听戏曾经在很长的历史上成为人民群众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但在21世纪的当代社会,传统戏曲在文化娱乐市场上却不太景气。虽然国家对戏曲的传承发展一直给予大力支持,虽然各大剧种不断推陈出新、陆续有新编戏曲面世,但是在文娱市场上,传统戏曲相比流行歌曲、影视剧、动画片、歌舞剧、网络游戏等,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2015年面世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在票房上取得了惊喜,三年来持续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与热捧。

粤剧电影《柳毅奇缘》剧照

《决战天策府》为我国首部“互联网+戏曲(粤剧)”,由广东粤剧院出品及排演,取材自3 D武侠网游《剑网3》,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据报道,创作团队旨在用传统粤剧文化艺术结合现代时尚的网络游戏元素,针对年轻受众群体,创作一部思想积极向上、富有武侠风格的创新型粤剧,力求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文化品牌,并吸引、培养新一代粤剧观众。从市场结果上看,《决战天策府》达到了创作目的,取得了可观的成绩。据报道,该剧已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佛山等城市演出超30场次,超过5万人次进场观演,单次票房达到20万元左右。这在戏曲艺术的演出票房上,是很不错的成绩。从粤剧《决战天策府》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的复兴希望,也可得到传统戏曲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传统戏曲在市场上的逐渐低迷,源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娱市场也得到迅猛发展,各种文艺娱乐形式层出不穷,尤其是随着影视剧的发展与普及,得到老百姓的喜爱与追捧,对戏曲市场的冲击力最大。三十多年来,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以至观众以中老年居多的地步。虽然客观上如此,我们也大可不必对戏曲市场产生悲观消极的态度。因为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强盛,国民的文化自信心也在逐渐增强。并且在近年来,国家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在文化建设上、在各层次教育上也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弘扬力度,因此,国民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对戏曲的鉴赏能力必定也在逐渐提升。那么,戏曲市场也必然不至于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但是,在当代对戏曲有利的大文化背景下,我们梨园从业者也必须“居安思危”,有所作为,才能肩负振兴戏曲的重任。戏曲从业者,包括剧作家、编导、戏曲演员等,如何才能有所作为呢?笔者认为,那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上下工夫。

戏曲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体的,不能分割。传承,是要传承传统戏曲的艺术精髓,保持我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我国戏剧是写意的、唯美的,这是跟西方戏剧不同的特色,这个必须坚持与弘扬。还有传统戏曲的唱腔,也应该传承精髓与特色,可以借鉴流行歌曲或美声唱法进行创新,但不能泯灭特色,否则就不成为戏曲了。在唱腔创新上,近年来流行的例如“京歌”等“戏歌”就是很好的艺术创新,这是戏曲唱腔与流行歌曲的结合,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与推崇。

创新,是要在保持戏曲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一方面,戏曲在表演内容上要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传统戏曲,演绎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表现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其主旨虽是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部分受众,难免显得不合时宜,应该多编一些能表现现代人生活和情感的剧目及曲目,这样才能吸引当代观众。即便是演绎古人故事的剧目,也应该在思想内涵方面接上地气。2015年推出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在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很多观众的好评。虽是改编近年来流行的粤剧《伦文叙传奇》,但能顺应当代观众的社会心理,描写的是广东乡村的“贫困生”伦文叙勤工俭学、自尊自强,白天卖菜晚上读书,最终因品学兼优考上状元的故事,这对当代年轻观众颇有激励意义,可称是一部穿古装的青春励志片。因此,传统戏曲的改编与新编,应该顺应与表现现代人的社会心理,主旨仍要坚持惩恶扬善,弘扬美德,但要让传统美德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要能够引起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另一方面,戏曲在艺术形式上也要面向市场,不断探索革新。从传统戏曲的演变史上看,戏曲一直都处于优胜劣汰、革新演变的过程。戏曲行业内有人对我国目前一些剧种已经消失或濒于消失表示遗憾,呼吁国家应该大力扶持。我国戏曲史上曾有“花雅之争”,在清代中期,“雅部”的昆山腔和弋阳腔虽然受到清政府的大力扶持与保护,而作为“花部乱弹”的各地方戏曲虽然受到清政府禁演打压,但在民间蓬勃发展,最终“花部”对“雅部”是压倒性的胜出。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下,各个剧种、曲艺的从业者应该增强市场意识,在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使戏曲在文娱市场上能站稳脚跟。戏曲的艺术创新,不仅可以在剧本上,在“唱、念、做、打”上下工夫,还可以和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等艺术娱乐形式相结合,探索普及与弘扬戏曲的新途径。例如前文开头提到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创造性地将传统粤剧与网游结合,为了打造符合年轻人审美的粤剧,从角色形象包装到音乐,以及舞台空间,广东粤剧院的主创团队花费一年时间做了诸多调整创新。演出时,虽然唱腔、表演动作仍是传统的粤剧,但呈现在舞台上的语言与传统文化的隔阂都已消弭,只剩下梦回唐朝的江湖,与那段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令观众大呼过瘾。虽然该剧也受到一些质疑,但在戏曲市场上,该剧的艺术创新无疑是成功的,值得我们借鉴与进一步探索。

广东粤剧新世纪以来在戏曲动画片和戏曲电影上也有探索、创新的努力。戏曲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发展壮大的电影艺术品种,但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电影走向市场化之后,戏曲片日渐衰落。2004年,世界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蛮公主憨驸马》开播,红线女再次把粤剧电影带回舞台银幕。除了上文提到的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还有2017年推出的粤剧电影《柳毅奇缘》也在今年春节影城开场中受到观众欢迎,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粤剧在艺术形式上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全国其他戏曲品种借鉴并进一步探索、发展。笔者认为,未来的戏曲革新与演变,还可以产生新的剧种,传统戏曲在文娱市场上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必定是“金子”。

笔者相信,只要戏曲从业者能够直面市场,以市场的生存与竞争意识大胆进行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那么戏曲市场的低迷现状不仅可以改变,戏曲的新的春天也会来临。(莫岸洪)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叁』 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原因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肆』 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中双百政策啥意思

“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伍』 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个人认为,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戏曲文化可能不会继续传承下去,会出现断档现象。

长期以来,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中国戏曲几千年的传承中,如果一部戏能够长期保持繁荣,那么一定有一代优秀的艺术家把自己的绝活传给徒弟、学生和后人。大多数时候,戏曲的传承情况基本相同。这就是为什么演员需要向老师学习的原因。

今天的戏曲,如京剧,虽然充满了一些著名演员的噱头,但与“名演员”撑舞台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纵观当今戏曲界,以“演员”为主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这些所谓的名人并不是各方面都合格的。我叫他们假名人。因此,这也是京剧、京剧没有被关注重要原因之一。

『陆』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影响

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的成立,引起海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已有不少社会贤达慷慨捐赠。从1994年起,根据捐赠者的意愿,该会增设了“少儿京剧发展专项基金”和“梅兰芳博士艺术发展专项基金”。
该会成立以来,主办过两届“中国京剧之星推荐演出”,组织“中国少年京剧艺术团”多次赴澳门、香港、台湾及内地巡回演出,多次参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主办的中国京剧艺术节,主办“艺术院校京剧表演专业中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展示”、向戏曲院校的优秀学员颁发“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奖学金”等活动。在联络海内外、境内外人士关注与支持京剧国粹的继承与发展,让京剧艺术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多年来为振兴京剧、繁荣京剧、培养京剧后继人才所做出的努力和成绩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基金会欢迎社会各界人士与朋友继续给予基金会大力支持,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繁荣京剧做出贡献。

『柒』 曲艺的传承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微商、互联网+等的出现,使得传统行业和传统文化既面临着机遇也要能够经受住考验。作为传统文化形式之一的曲艺则面临着青黄不接的问题。如何传承曲艺发展,是老一辈艺人和新一代爱好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
曲艺的传承发展究竟面临着哪些问题,怎么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民间曲艺再次繁荣发展起来,则是个曲艺团负责人和国家相关负责人的需要回答的,也是需要解决的。做好曲艺的传承,我们不要做文化的终结者,要始终做一个传递者或传承者,不能等到若干年以后这些曲艺文化躺在文化博物馆或者某某曲艺纪念馆里,才引起人们的重视。
青黄不接、缺少传承人。这是现代曲艺面临的重要问题。一种曲艺的流传和继承需要有后辈来完成。如果没有人出来学习曲艺,那么老一辈的艺人和新一代之间就会出现断层局面,无法更好完成经验和心得的传授。中等戏曲教育则在过渡的地带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挖掘和培养戏曲爱好者,则成为传承曲艺的至关重要一步。
教育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传统的“团代班”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拿下一纸文凭很重要。专业课的同时学习更多的文化课,无疑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也给现代的教育模式带来一种挑战。因此,改革戏曲的教育模式,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创造更加符合曲艺和社会的教学模式是曲艺传承的另一重要举措。
培养成本问题。曲艺人才的培养是很耗费资本的,回报周期也是很长的,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很难支撑的一笔费用。这样一来,也给曲艺学习的孩子带来一定资金问题,因此国家和政府的政策扶持、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也就成为解决资金问题的重要保障环节。
无论是曲艺,还是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都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努力。曲艺的传承之路该如何走下去,也就要看我们的共同努力了。

『捌』 中国戏曲的传承已经遭遇瓶颈期,我们真的要眼睁睁的看着他流失吗

我认为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弘扬他,他是华夏儿女智慧的结晶,不应该眼睁睁地看着他没落下去。

也许是现在社会风气变了,年轻人基本上都不喜欢看戏曲,喜欢韩剧,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要真确的认识戏曲,发现戏曲的美,更好的弘扬他。

『玖』 怎样让戏曲传承下去

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拾』 戏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补贴今年增长为两万,这消息可靠吗

2001年,昆曲作为中国的第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抢救、保护昆曲,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投入专项保护经费1000万元,截至2009年,已实际投入5000万元。

自2006年起到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其中30.4亿元对地方开展1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予以支持。截至2013年底,各省共公布了9647项省级非遗项目,认定了7713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通过省级财政予以不同程度的经费支持。

阅读全文

与戏曲传承基金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