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牛根生的“蒙牛速度” 从管理学的内涵“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与创新”六个视角分析
,定位模式:聚焦,聚焦,再聚焦
同样的光通量,凹透镜无所作为,凸透镜点燃熊熊大火。为什么?学问只在散与聚。
蒙牛的产业定位具有聚焦性,“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产品策略具有聚焦性,“优生优育”,生下虎一个,胜过鼠一窝;传播策略也具有聚焦性,一年之中重点抓住一两个闪光点将其做深、做透、做强……
2,作业模式:目标倒推
正向推进是“从有做有”,目标倒推是“从无做有”——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倒推资源配置,倒推时间分配,链接战略战术,链接方法手段;
蒙牛一创立就确定了建设“百年蒙牛”的奋斗目标,并将一切决策都放置到百年大业的坐标系中去考量,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短期行为,做到为“历史负责”。
在具体经营活动中,具有高计划性,只修改手段,不修改目标。
蒙牛基本目标有两个:一是把蒙牛发展成为世界乳业冠军,二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世界乳业中心”。目前,在液态奶这一单项上,蒙牛已成为世界冠军。
3,激励模式:财散人聚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历年来,牛根生80%的年薪都给了员工;不仅如此,整个蒙牛管理层就是一个“散财团队”,总裁杨文俊2006年把50%的年薪分给了部下,首席财务官姚同山、董事会秘书雷永胜都把自己1/5的股份给了手下人,高管人员还拿出3000多万元为员工住宅区进行城市化建设……
4,文化模式:与自己较劲+经营人心
“与自己较劲”就是立足于发展自己,而不是遏制别人;遇到问题,从反求诸己、自我改变做起。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人是最大的生产力。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抓眼球”、“揪耳朵”,都不如“暖人心”。蒙牛有“四个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
5,合作模式:同心圆效应
蒙牛的创业纲领中有五句话“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同时,隐含一个先决条件:追求消费者价值最大化。通过同赢、共生,与产业链上的所有成员都结成了命运共同体。
6,市场模式:一线插旗,二线飘红
蒙牛首先占领的是北京市场、深圳市场、上海市场、香港市场,然后才向二、三线市场推进。开会有“意见领袖”,消费有“市场领袖”,权威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你在一线城市成为第一品牌的时候,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会成为第一品牌。这就是品牌的“梯度推移”。
因此,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7,品牌模式:品质+品位+品行
品质、品位、品行是品牌的“三大支柱”。品质决定品牌。品质是“第一性”的,品牌是“第二性”的。没有质量,一切都是负数!这在蒙牛凝成一句话:产品质量的好坏等于人格品行的好坏。品位决定着品牌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的占位。品牌源自品行,人的素质就像一座冰山,智力只是露出水面的部分,决定最终成败的是水下的部分,那就是品行。
品牌传播是需要载体的,载体易碎品牌就易碎,载体结实品牌就结实。蒙牛所选的品牌载体一般都是“钻石”级的,如航天员专用牛奶,运动员专用牛奶等。
8,速度模式:飞船定律
宇宙飞船一旦发射出去,就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摆不脱地心引力,半途掉下来;一种是挣脱地心引力,飞出去。没有“第三种状态”。掉下来,还是飞出去,取决于是否达到或超过“环绕速度”。
企业发展也是这样,犹如一枚陀螺,没有一定的速度,旋转不起来;大发展小问题,小发展大问题,不发展尽问题。“蒙牛速度”,也是一种典型的成长模式。
9,机构模式:“三权分设”
蒙牛已经形成了董事长、总裁、党委书记“三权分设,彼此制衡;三权合力,相互推进”的组织架构。
在民营企业建立党委,蒙牛属于“第一个吃螃蠏”的企业,当初还遇到过一定的障碍。国有企业本身就是国家的,员工中不容易滋生对立情绪;而民营企业不是国家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都不代表国家,所以,调停他们之间的利益,就需要一个公正的“第四方”——党组织。只有党,才能站在所有“利益圈子”之外,按“三个代表”的原则和宗旨,处理好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党组织的特点是“管三头”:上管所有者,中管经营者,下管劳动者。它是沟通的桥梁,矛盾的调停者,正义的代言人。
10,整合模式:三力法则
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用体力和智力;信息社会,智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
蒙牛用自己的“智力”,整合了国内、国际各数十亿元资产。
11,选才模式:三合论+举贤避亲
所谓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即最适合岗位的人员。离开岗位谈人才,就像离开矛谈盾,离开船谈帆,离开脚谈鞋,并无实在意义。但有一个“例外原则”:高层领导的直系亲属不允许进企业工作,举贤避亲。
12,旗舰模式:“参观也是生产力”
通常,人们建工厂便是单纯地建工厂,建牧场便是单纯地建牧场……而蒙牛却把有形资产建设与无形资产建设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建的是“全球样板工厂”、“国际示范牧场”,让其成为中国乳业的“旗舰”——这样,在获得有形资产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无形资产,一箭双雕。
由于这一“旗舰模式”,使得蒙牛成为首批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任何一个人,只要拿上身份证,就可以到工业园区参观,透过玻璃窗,整个生产线尽收眼底。日久天长,蒙牛人形成一个习惯:来了客户,先不谈业务,参观完再说……等参观完了,客户的心也被“征服”了。
13,创新模式:新拿来主义+软件革命
创新有绝对创新,也有相对创新。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是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腾飞的,这样做具有低成本、高速度的效能。因此,放眼全球,“先挑选,后拿来”,成为蒙牛推行的“新拿来主义”。
国家的崛起,战争年代靠军队,和平年代靠商队。中华民族要想后来居上,归根到底必须发动“软件革命”。蒙牛开发出了一系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其中的特仑苏更是获得世界乳业的最高奖项“产品创新奖”,成为百年来亚洲地区惟一获奖的乳制品企业。“老牛专项基金”则是我们在产权制度方面进行的创新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牛根生的家人、家族不能继承),表决权归现任或继任蒙牛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
14,扩张模式:“分胃不分体”
蒙牛设在各地的生产型事业部,它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连质量监督都是由总部统管的,这样,实际上它只相当于生产车间,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能子公司”。这种扩张上的“生产车间”的衍生模式,让我们的高速复制得以成功,短短8年就建起几十个分厂,却几乎没有风险;如果采取“全能子公司”衍生模式,风险就大得多,单就人才准备来说,培养50个“总经理”与培养50个“车间主任”,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全是自建,未作购并。
15,分配模式:让“为自己干”控股
怎样才能使员工更快乐?蒙牛的原则是,要让“为自己干”控股,也就是让员工51%给自己干,其余的给别人干、单位干、国家干、人民干。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员工;员工有没有竞争力,工资水平是核心要素之一,这是“原始的核动力”。
16,责任模式:大胜靠德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个“德”渗透在方方面面。蒙牛产业链上联系着数亿消费者、千万股民、200多万奶农、数十万销售队伍、3万员工,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蒙牛积极参与航天事业、体育事业、公益事业,仅向500所学校免费赠奶一项总投入就超亿元;牛根生和妻子、儿子、女儿捐出了全家人在蒙牛所持的全部股份,创立了“面向三农事业、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的“老牛专项基金”,2007年初市值已突破30亿元(目前更高)……只要事关国家、民族大业的事情,蒙牛都积极支持;我们坚信,只有企业关心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才会关心企业的事。
㈡ 老牛专项基金的制度设计
“老牛专项基金”采取一种全新的制度设计:股份所有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牛根生的家人、家族不能继承),表决权归现任或继任蒙牛董事长,收益权归“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这既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传统制度,也不同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制度,而是开辟了股权设置上的“第三种制度”——所有权、表决权、收益权“三权分设”的创新模式。
“老牛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为基金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社会贤达人士、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组成。其决策模式采取民主表决制,管理委员会各成员既拥有平等的提案权,又对来自于社会各界或其他委员的各类提案拥有平等的审议权、表决权。
㈢ 牛根生如何成功
牛根生生平 :[与其他人相比,牛根生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牛根生是个苦孩子。出生不久,因为家穷,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整整65年。在这个家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给了他荣耀;当过国民党高官姨太太的母亲,给了他教育;而曾经挨饿、受冻的艰苦生活则给了他磨炼。他性格中的种种特质,诸如刚强、坚毅、独立、洞察入微、逆向思维、离经叛道、打破规则、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等,无不与这种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来到内蒙古最大的乳品公司伊利,从一名洗瓶工一直做到二把手。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遭到董事会免职。41岁牛根生迎来了人生的“困惑之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牛根生决定重操旧业。回忆创业的艰难,牛根生不无感慨。当时蒙牛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战略。在此期间,他的团队盘活7.8亿元资产,使自治区内外的8个奶企走出濒临破产的窘境,同时也使一大批员工摆脱了下岗失业的命运。
创出品牌后,其经营战略又由虚转实,建起“全球样板工厂”,奉行“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质量理念,创造性地在牛奶生产上采取了“一净一稠”两项举措(一净:在中国首创“奶车桑拿浴车间”;一稠:在100%纯奶的基础上又去除一定比例的水分),成为中国乳界惟一一个年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企业,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时间里,蒙牛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攀升至第2位。2004年,日收奶量4500多吨,年收奶量150万吨,2004年发放奶款30多亿元。
在企业经营方面,牛根生信奉的理念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解释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6年间,蒙牛让西部不少县市的奶牛头数增加了10倍。这片土地上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
这是一户在外人看来非常殷实的家庭。男主人令人尊敬并有着“亿万富翁”的名号,他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的董事长,这几年鸿运不断,1999年开始创业,现在他创立的“蒙牛”品牌全国知名,一年有着数十亿的销售收入,男主人也随之声名远播,他曾经跟随国家领导人参加过APEC会议,在内蒙当地无人不晓。女主人多年前就离职在家,打理家务,相夫教子。有两个孩子,儿子在英国读书,女儿在北京上大学。
这家人住在呼和浩特市郊区和林县的一个小区里,房子是栋1000多平方米的别墅,很气派。打开别墅的大门,男主人牛根生正坐在一楼会客室里。如往常一样,他说话声音洪亮,并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脸上挂着人们熟悉的笑容。
自从2004年年底牛根生宣布了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在这栋房子里,先后有好几批来自全国的记者来探访,人们试图找到答案:别墅的主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举动。
谣言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2004年年底,就在牛根生紧锣密鼓地操办着老牛基金会的时候,民间却传出了关于牛根生的种种传言。一则是关于牛根生得了癌症,2005年1月21日晚,在从机场到呼和浩特市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牛根生到了癌症晚期。”这个传闻记者在北京也有耳闻,有人甚至把牛根生得癌症的传言和老牛基金会联系起来,揣测他捐赠是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癌症了?晚期了?这些都是谣言。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大笑)做富人不好,人们希望听到富人的消息不是得了癌症就是进了监狱,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人们习惯戴着仇富的有色眼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也很‘感谢’那些人,我觉得这是社会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承认,假如人家给我编造了偷税漏税或者作风有问题,下次跟人一见面,人家嘴里不问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家伙还在偷税漏税吗?还在玩女人吗?但健康问题不一样,大家一看你没事就没人犯嘀咕了。”47岁的牛根生看起来气色红润,身体也不错。就在这个采访结束后,应摄影师的要求,牛根生和记者在别墅的活动室里打了一会儿台球和乒乓球,并随后在小区里的溜冰场溜了一会儿冰。
而关于牛根生的另一则传言是郑俊怀出事是因为海外投行逼着牛根生进行行业整合,伊利为了迎战蒙牛被迫加紧MBO的步伐,当家人郑俊怀甚至不惜挪用巨额公款。
自从六年前从伊利出来创办了蒙牛之后,不管牛根生愿不愿意,他总是被做为话题的另一个主角出现在伊利和蒙牛两者间的语境里。
“说蒙牛上市后携巨资要和伊利走到一起,这是把2000年的话拿到这个时候说,是一个误导;说老郑出事是因为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要业绩,逼得老郑没有办法,这也是一个误导。老郑做MBO的时间网上写的是2000年、2001年,而摩根斯坦利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间是2002年9月份,那时候摩根和伊利还不知道谁要做什么事呢。”媒体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出来后,蒙牛很快做出了回应。
“我跟他相处了16年,我觉得他干不出这种事情。他免了我的职务,我离开伊利的时候,他很动情,掉着眼泪对我说‘你出去办企业我不担心你的能力,但你比我小八岁,年轻气盛,性格外露,我就怕你违规。’现在我出来以后,老是想着大哥的话,他告诫过我,我不相信他会做那样的事情。”在提到伊利和郑俊怀的时候,牛根生言语显得格外谨慎,“至于我离开伊利六年的时间在伊利发生了什么事,我不清楚。”牛根生补充说。
在牛根生别墅2楼的一个房间里,还摆放着他从伊利带回来的一套茶具。显然,无言的茶具隐喻着主人的某种情绪。
散财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市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政府官员……
“我有一个特点,过去我做出什么决定,虽然大家当时不理解,但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你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支配过几万亿、几十万亿财富的,但是这些人死的时候一分钱也没拿走,所谓生带不来死带不走,这我看得很清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这一步。”牛根生向那些不理解自己动机的人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最不好做的是家人的工作,一般人在情理上都一下子难以接受。牛根生跟妻子讲,当初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一无所有,后来创业的资金是卖了两个人的伊利股票,加上存款共一百七八十万,这些年吃的、用的和各种收入,早就把那些资金“赚”回来了。牛根生的妻子十几年前就在家打理家务,性格上属于那种夫唱妇随的女人,知道丈夫“爱企业如命,就随了他”。夫妻俩商量觉得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最终家人都同意放弃股份的继承,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老牛基金会具体操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股权分红的51%放入基金会,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至于他在蒙牛持有的全部股份不到10%股份的话语权,谁接任董事长,表决权就转交给谁;第二步,在自己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2004年12月,老牛基金会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牛根生之外,还有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等共60多人,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个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对于牛根生这种“惊世骇俗”的散财行为,人们试图从他以前的行为中找到答案,这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伊利任职期间,公司给他钱让他买一部好车,但他却买了五辆,让部下一人一辆;他还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而自己在蒙牛的分红也大部分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2002年初,蒙牛很多上层领导都坐上了“奔驰”车,而牛根生却只坐“奥迪”。地方政府以贡献突出的名义奖他一辆100多万元的“凌志”车,他马上转手送给了副董事长……
牛根生也愿意经常提到自己的这些散财故事,他说自己坚守“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哲学,“舍得,舍得,舍了就有得。如果你有一个亿放在家里,迟早会被人偷,但如果放在朋友家里,一人一块钱,根本丢不了。”1999年从伊利出来创业时,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市场的情况下,“没有过去的散财,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聚集到三四百名有15年以上经验的乳业专门人才,取得现在的成绩。”牛根生据此来印证自己散财的善报。
“共产理想”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很多人,牛根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苦孩子牛根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被卖到了一户牛姓人家,当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上市的时候,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里把他排在第107位。不过,牛根生说那是“纸上财富”,因为股票目前并不能套现,而且股价也随时在变化中。
牛根生目前的收入除了每年五六十万的年薪外,还有四五百万的分红,不过,分红的51%从此以后要捐入基金会了。牛根生一家现在住的这栋别墅是贷款买的,实际上也是作为摩根等股东的会所,平时牛根生一家人住在这里,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客房。这栋别墅基本上是开放的,会客、高层开会、办公都在这里,牛的秘书也经常在这里办公。
这位“亿万富翁”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很低,牛根生吃饭很简单,常常是面条、馒头凑合了事,最近晚上常和副董事长打打乒乓球,早上起来则在小区内的河里滑一会儿冰。
牛根生生活的种种细节似乎向外人表明,这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不过,在中国当个富人并不轻松,即使牛根生这般,也饱受“仇富”舆论的压力。除此之外,就像大多数名声在外的富人一样,牛根生也有财富安全的压力。
“我既做过穷人,也当过六个月的纸上富翁,我感觉还不如回到穷人。这两天我发现老婆孩子都比以前快乐,同学交往也真实了,朋友之间跟他们交往也真实了。以前老感觉和别人的交往都是虚假的。家庭成员再也不用承担纸上富翁的压力了,如果有人绑架,知道现在我没有钱,也就没有绑架的价值了。”牛根生坦言无钱一身轻的快乐。
但散财不仅仅是为此,老牛基金会其实寄托着牛根生更大的梦想。他说自己的捐赠是一种“共产主义”,“共产是我的理想,跟大家分享成绩、成果和收益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这样可以让企业活得更长,一百年后大家还能想起我老牛——蒙牛的创始人。我希望蒙牛能活得长一些,以后我儿子的孙子,人家会说这是蒙牛创始人的第几代,要是赶上有一个混蛋儿子,他把钱花完了,轮不到孙子就没有了,这就没什么价值了。”牛根生的设计是,把老牛基金会所积累的基金用于奖励对蒙牛发展有贡献的人员,同时也作为未来董事长的一个支配权,牛根生希望基金会能成为蒙牛成为百年老店的一个助力剂。在牛根生百年之后,老牛基金会将自动更名为牛根生基金会。
出于社会舆论、财富安全和企业的长久之道等诸因素考虑,牛根生做出了“共产”的安排——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商人的近忧远虑。
这情形让人想起18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他当时的身份和牛根生一样,是一家2000多人的大纱厂的股东兼总经理。欧文企图发现一种方法,既有利于工人又有利于企业主,他采取了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办法,果然有效,工人的福利改善了,股东也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当然,欧文的理想并不在一个企业身上,他梦想着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哈姆尼买下三万英亩土地,建设起“共产主义公社”。接着他又在纽约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其他地方,建立了十八个公社。但三年后,罗伯特·欧文的共产理想彻底破灭了。
和欧文一样的是,牛根生也为员工修建了漂亮的小区,员工的待遇和股东的回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欧文不一样的是,牛根生“共产”的目的并不是想改造一个社会,只是希望建立一种能使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品牌不朽的制度。
㈣ “全球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为何会有这样一个称号
牛根生,蒙牛品牌创立人,他一生不单在中国乳制品有了极大成就,还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建设,并创立了老牛基金会,让自己的奋斗成果惠及更多人。
很多人都说,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牛根生也是如此,他不仅为国人打造了放心奶蒙牛品牌,还热衷公益事业帮助很多人。
㈤ 7月份男情人有困了,我帮助他,把我钱借给他了,请问他会还我钱吗
牛根生生平 :[与其他人相比,牛根生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牛根生是个苦孩子。出生不久,因为家穷,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给了一个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他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父子两代人合起来,从事乳业整整65年。在这个家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父亲,给了他荣耀;当过姨太太的母亲,给了他教育;而曾经挨饿、受冻的艰苦生活则给了他磨炼。他性格中的种种特质,诸如刚强、坚毅、、洞察入微、逆向思维、离经叛道、打破规则、不屈不挠、敢于冒险等等,无不与这种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
1978年,20岁的牛根生来到内蒙古最大的乳品伊利,从一名洗瓶工一直做到二把手。1999年,事业蒸蒸日上的他遭到董事会免职。41岁牛根生迎来了人生的“困惑之年”。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后,牛根生决定重操旧业。回忆创业的艰难,牛根生不无感慨。当时蒙牛面临的是“三无状态”: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建场,后建工厂”的战略。在此期间,他的团队盘活7.8亿元资产,使自治区内外的8个奶企走出濒临破产的窘境,同时也使一大批员工摆脱了下岗失业的命运。
创出品牌后,其经营战略又由虚转实,建起“全球样板工厂”,奉行“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的质量理念,创造性地在牛奶生产上采取了“一净一稠”两项举措(一净:在中国首创“奶车桑拿浴车间”;一稠:在100%纯奶的基础上又去除一定比例的水分),成为中国乳界惟一一个年年保持“三位数”增长的企业,从1999年到2003年短短5年时间里,蒙牛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攀升至第2位。2004年,日收奶量4500多,年收奶量150万,2004年发放奶款30多亿元。
在企业经营方面,牛根生信奉的理念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他解释说:“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
6年间,蒙牛让西部不少县的奶牛头数增加了10倍。这片土地上传诵着这样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
这是一户在外人看来非常殷实的家庭。男主人令人尊敬并有着“亿万富翁”的名,他是一家在香港上的的董事长,这几年鸿运不断,1999年开始创业,现在他创立的“蒙牛”品牌全国知名,一年有着数十亿的收入,男主人也随之声名远播,他曾经跟随国家领导人参加过APEC会议,在内蒙当地无人不晓。女主人多年前就离职在家,打理家务,相夫教子。有两个孩子,儿子在英国读书,女儿在上大学。
这家人住在呼和浩特郊区和林县的一个小区里,子是栋1000多平方米的,很气派。打开的大门,男主人牛根生正坐在一楼会客室里。如往常一样,他说话声音洪亮,并伴有丰富的肢体语言,脸上挂着人们熟悉的笑容。
自从2004年年底牛根生宣布了把自己的全部股份捐献出来,成立老牛基金会之后,在这栋子里,先后有好几批来自全国的记者来探访,人们试图找到答案:的主人为什么要做出这种“前无古人”的举动。
谣言
也许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树大招风。2004年年底,就在牛根生紧锣密鼓地操办着老牛基金会的时候,民间却传出了关于牛根生的种种传言。一则是关于牛根生得了癌症,2005年1月21日晚,在从机场到呼和浩特区的路上,出租车司机语气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牛根生到了癌症晚期。”这个传闻记者在也有耳闻,有人甚至把牛根生得癌症的传言和老牛基金会起来,揣测他捐赠是为了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癌症了?晚期了?这些都是谣言。你看我不是好好的吗?(大笑)做富人不好,人们希望听到富人的消息不是得了癌症就是进了监狱,这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人们习惯戴着仇富的有色眼镜。不过,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也很‘感谢’那些人,我觉得这是社会对我最大的关心和承认,假如人家给我编造了偷税漏税或者作风有问题,下次跟人一见面,人家嘴里不问心里也在犯嘀咕,这家伙还在偷税漏税吗?还在玩女人吗?但健康问题不一样,大家一看你没事就没人犯嘀咕了。”47岁的牛根生看起来气色红润,身体也不错。就在这个采访结束后,应摄影师的要求,牛根生和记者在的活动室里打了一会儿台球和乒乓球,并随后在小区里的溜冰场溜了一会儿冰。
而关于牛根生的另一则传言是郑俊怀出事是因为海外投行逼着牛根生进行行业整合,伊利为了迎战蒙牛被迫加紧MBO的步伐,当家人郑俊怀甚至不惜挪用巨额公款。
自从六年前从伊利出来创办了蒙牛之后,不管牛根生愿不愿意,他总是被做为话题的另一个主角出现在伊利和蒙牛两者间的语境里。
“说蒙牛上后携巨资要和伊利走到一起,这是把2000年的话拿到这个时候说,是一个误导;说老郑出事是因为摩根斯坦利投资蒙牛,要业绩,逼得老郑没有办法,这也是一个误导。老郑做MBO的时间网上写的是2000年、2001年,而摩根斯坦利第一次和我们见面的时间是2002年9月份,那时候摩根和伊利还不知道谁要做什么事呢。”媒体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出来后,蒙牛很快做出了回应。
“我跟他相处了16年,我觉得他干不出这种事情。他免了我的职务,我离开伊利的时候,他很动情,掉着眼泪对我说‘你出去办企业我不担心你的能力,但你比我小八岁,年轻气盛,性格外露,我就怕你违规。’现在我出来以后,老是想着大哥的话,他告诫过我,我不相信他会做那样的事情。”在提到伊利和郑俊怀的时候,牛根生言语显得格外谨慎,“至于我离开伊利六年的时间在伊利发生了什么事,我不清楚。”牛根生补充说。
在牛根生2楼的一个间里,还摆放着他从伊利带回来的一套茶具。显然,无言的茶具隐喻着主人的某种情绪。
散财
2003年圣诞节,牛根生正在和一干人等讨论蒙牛上的事情,会后他突然把律师叫到一边,告诉律师自己要把蒙牛的股份捐献出来,原则是“不能继承,下代人不能享用”,让律师去做一个方案出来。律师听后非常激动,说“这哪能,怎么能做这种事情?是在开玩笑吧。”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牛根生的妻子申淑香知道这个消息后,也和律师一样感到不可理解:“当时挺震惊的。以前穷,什么也没有,好不容易到现在了,却什么都不给孩子留,全捐出来了。”这个消息也很快在牛根生的周围扩散开来,儿女、同事、亲友、官员……
“我有一个特点,过去我做出什么决定,虽然大家当时不理解,但后来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你看、周恩来、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是支配过几万亿、几十万亿财富的,但是这些人死的时候一分钱也没拿走,所谓生带不来死带不走,这我看得很清楚,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这一步。”牛根生向那些不理解自己动机的人解释自己所作所为的原因。
最不好做的是家人的工作,一般人在情理上都一下子难以接受。牛根生跟妻子讲,当初两个人结婚的时候一无所有,后来创业的资金是了两个人的伊利股票,加上存款共一百七八十万,这些年吃的、用的和各种收入,早就把那些资金“赚”回来了。牛根生的妻子十几年前就在家打理家务,性格上属于那种夫唱妇随的女人,知道丈夫“爱企业如命,就随了他”。夫妻俩商量觉得不能留给子女太多财富,那会“坏了他们”,“我活着的时候他们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离开了人世,他生活有问题了,是他自己的事情”,最终家人都同意放弃股份的继承,一家人分别在法律文书上签了字,同意捐献出牛根生持有的全部蒙牛股份。
老牛基金会具体操作分为两步:第一步,在牛根生有生之年,股权分红的51%放入基金会,49%留作家庭生活所需,至于他在蒙牛持有的全部股份不到10%股份的话语权,谁接任董事长,表决权就转交给谁;第二步,在自己天年之后,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会”,家人只可不低于、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
2004年12月,老牛基金会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牛根生之外,还有官员、蒙牛中层领导等共60多人,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个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币。
对于牛根生这种“惊世骇俗”的散财行为,人们试图从他以前的行为中找到答案,这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故事是这样的:在伊利任职期间,给他钱让他一部好车,但他却了五辆,让部下一人一辆;他还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他曾将自己的108万元年薪分给了大家,而自己在蒙牛的分红也大部分用作奖励员工和经销商;2002年初,蒙牛很多上层领导都坐上了“奔驰”车,而牛根生却只坐“奥迪”。地方以贡献突出的名义奖他一辆100多万元的“凌志”车,他马上转手送给了副董事长……
牛根生也愿意经常提到自己的这些散财故事,他说自己坚守“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的哲学,“舍得,舍得,舍了就有得。如果你有一个亿放在家里,迟早会被人偷,但如果放在朋友家里,一人一块钱,根本丢不了。”1999年从伊利出来创业时,在一无奶源二无工厂三无场的情况下,“没有过去的散财,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聚集到三四百名有15年以上经验的乳业专门人才,取得现在的成绩。”牛根生据此来印证自己散财的善报。
“理想”
中国经济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成就了很多人,牛根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传奇。苦孩子牛根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被到了一户牛姓人家,当2004年6月蒙牛乳业在香港上的时候,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里把他排在第107位。不过,牛根生说那是“纸上财富”,因为股票目前并不能套现,而且股价也随时在变化中。
牛根生目前的收入除了每年五六十万的年薪外,还有四五百万的分红,不过,分红的51%从此以后要捐入基金会了。牛根生一家现在住的这栋是贷款的,实际上也是作为摩根等股东的会所,平时牛根生一家人住在这里,召开股东大会的时候,这里就成了客。这栋基本上是开放的,会客、高层开会、办公都在这里,牛的秘书也经常在这里办公。
这位“亿万富翁”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很低,牛根生吃饭很简单,常常是面条、馒头凑合了事,最近晚上常和副董事长打打乒乓球,早上起来则在小区内的河里滑一会儿冰。
牛根生生活的种种细节似乎向外人表明,这是一个对物质要求不高的人。不过,在中国当个富人并不轻松,即使牛根生这般,也饱受“仇富”的压力。除此之外,就像大多数名声在外的富人一样,牛根生也有财富安全的压力。
“我既做过,也当过六个月的纸上富翁,我感觉还不如回到。这两天我发现老婆孩子都比以前快乐,同学交往也真实了,朋友之间跟他们交往也真实了。以前老感觉和别人的交往都是虚假的。家庭成员再也不用承担纸上富翁的压力了,如果有人,知道现在我没有钱,也就没有的价值了。”牛根生坦言无钱一身轻的快乐。
但散财不仅仅是为此,老牛基金会其实寄托着牛根生更大的梦想。他说自己的捐赠是一种“主义”,“是我的理想,跟大家分享成绩、成果和收益的时候是最快乐的。这样可以让企业活得更长,一百年后大家还能想起我老牛——蒙牛的创始人。我希望蒙牛能活得长一些,以后我儿子的孙子,人家会说这是蒙牛创始人的第几代,要是赶上有一个儿子,他把钱花完了,轮不到孙子就没有了,这就没什么价值了。”牛根生的设计是,把老牛基金会所积累的基金用于奖励对蒙牛发展有贡献的人员,同时也作为未来董事长的一个支配权,牛根生希望基金会能成为蒙牛成为百年老店的一个助力剂。在牛根生百年之后,老牛基金会将自动更名为牛根生基金会。
出于社会、财富安全和企业的长久之道等诸因素考虑,牛根生做出了“”的安排——这其中隐藏着一个商人的近忧远虑。
这情形让人想起180多年前的一个英国人罗伯特·欧文,他当时的身份和牛根生一样,是一家2000多人的大纱厂的股东兼总经理。欧文企图发现一种方法,既有利于工人又有利于企业主,他采取了缩短工时、提高工资、改善住宿条件等办法,果然有效,工人的福利改善了,股东也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当然,欧文的理想并不在一个企业身上,他梦想着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1825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新哈姆尼下三万英亩土地,建设起“主义公社”。接着他又在纽约州、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其他地方,建立了十八个公社。但三年后,罗伯特·欧文的理想彻底破灭了。
和欧文一样的是,牛根生也为员工修建了漂亮的小区,员工的待遇和股东的回报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欧文不一样的是,牛根生“”的目的并不是想改造一个社会,只是希望建立一种能使自己的名字和一个品牌不朽的制度。
㈥ 牛根生的人物访谈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蒙牛集团总部,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2011年,自治区慈善总会与老牛基金会联合设立了“全区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老牛专项基金”。该基金用于救助具有内蒙古自治区户籍的城乡低保家庭的0-18周岁先天性心脏病、白血病、肾病、恶性肿瘤患儿。
截至2015年,十年间,老牛基金会为诸多贫困地区捐建校舍,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办学条件,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在国内多家著名大学设立了多个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环保、法律及师范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㈦ 牛根生的创业故事
姓名:牛根生
性别:男
生日:1954年1月25日
国籍:中国
供职机构:蒙牛集团
职务:董事长
牛根生,中共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曾到北京大学深造。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目前,蒙牛已在全国14个省级行政区建起20多座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地区。开发的产品有液态奶、冰淇淋、奶品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 “蒙牛速度”在中国企业界引人注目。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蒙牛创造了多项全国纪录,例如:荣获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位列“中国乳品行业竞争力第一名”,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国际示范牧场”,并首次引入挤奶机器人,是中国乳界收奶量最大的农业产业化“第一龙头”;蒙牛枕单品销量居全球第一,液态奶销量居全国第一,“消费者综合满意度”列同类产品第一名,同时也是2003年香港超市惟一获奖的大陆品牌;蒙牛还是中国首家在海外上市的乳制品企业,并一举摘得“2004年最佳IPO”桂冠。 牛根生信奉“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其领导的蒙牛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及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们称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业”,由此诞生了一段流传甚广的民谣:“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家一户两头牛,生活吃穿不用愁;一家一户三头牛,三年五年盖洋楼;一家一户一群牛,比蒙牛的老牛还要牛。”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12月18日下午,本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第一财经日报》: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第一财经日报》: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第一财经日报》: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第一财经日报》: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第一财经日报》: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第一财经日报》: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我没有被外资剥削
《第一财经日报》:有媒体说,在当年上市的时候,您对有些事情并不清楚,结果现在被剥削得很厉害,是吗?
牛根生:这种说法是不客观的。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每一个上市公司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都有自己的特点,蒙牛是内地第一家在香港红筹股上市的民营企业,很多问题,诸如股权结构都很复杂,要想合法在香港上市,只能请别人,既然是请别人,怎么能不让我得利呢?再说,这些外资有多年历史,之前也同很多国家很多行业的很多公司有很多合作,我们只是其中一个而已,难道股民都是傻子?
《第一财经日报》:您对过去的2004年和2005年的中国乳业有什么看法?
牛根生:2004年是中国乳业比较难受的一年,据网上的消息,伊利折帅、完达山内讧,三鹿蒙冤,三元亏损换帅,我们也曾遭到诽谤,五大外资乳业公司基本退出,这和整个行业残酷竞争是分不开的,现在有的地方奶价竟然不如水价高。我相信,2005年大有希望,因为物极必反,奶业低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反弹。
牛根生档案
●1958年生 内蒙古人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1999年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2002年 获“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等荣誉,蒙牛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升至第4位
●2003年 获“中国企业新领袖”、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称号
●2004年 赴港上市,获“中国策划最高奖”
●2004年底 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
●2006年 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职务
●期间曾在北京大学深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工商管理硕士
㈧ 老牛基金会的创始人
牛根生,老牛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会长;蒙牛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总裁 ;伊利集团创始团队成员,前董事、副总裁;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中粮集团战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执行理事;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理事会副理事长。曾荣获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连续5届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两次获得“中华慈善奖”,荣获慈善事业“终身成就奖”、“特别贡献奖”,TNC“2014年度橡树叶奖”。
1978年参加工作,从养牛工、洗瓶工做起,直至担任伊利集团董事、生产经营副总裁,10年间(1987年—1997年)将伊利打造成“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
1999年在“一无市场,二无工厂,三无奶源”的困境下创办蒙牛乳业,7年间创造了年均增长158%的“蒙牛速度”——CCTV200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先生的颁奖辞写道:“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带领蒙牛乳业成为全球液态奶冠军、中国乳业总冠军。
2004年底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非公募家族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目前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慈善基金会之一、家族基金会第一品牌;同时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红利捐出,被誉为“全球捐股第一人”;目前,牛氏家族捐赠资产价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
自2006年以来陆续辞去蒙牛集团总裁、董事长,全身心投入公益慈善事业。
此外,在牛先生的影响、鼓励与支持下,牛氏家族成员除女婿赛音(身为公务员),都已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专职从事相关工作:妻子申淑香从事老人关怀,儿子牛奔从事环境保护,儿媳陈霄鹏从事文化教育,女儿牛琼从事儿童关怀;近期,为更好地从事公益慈善事业,牛奔和牛琼共同发起成立“老牛兄妹公益基金会”,进一步扩展家族慈善事业。
创始人价值箴言/慈善感悟: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财富越多,责任越大;予人帮扶,于己修善;倡导施者感恩受者;人人行善,则事无不善;快乐大小看爱你人数多少
㈨ 简述牛根生的成功经历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传奇人生,传奇经历说起牛根生,很多人都知道他,但知道蒙牛的更多!因为很多家庭的餐桌都已经离不开蒙牛牛奶了。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伊利曾经记下了他的辉煌;在这里,他曾获得呼和浩特科技兴市贡献一等奖,呼和浩特市特级劳动模范称号,入寻呼和浩特市首届十大青年企业家等荣誉。然而,1999年,伊利的股民在《中国证券报》上都看到这样一则公告:伊利股份有限公司鉴于公司生产经营副总裁牛根生同志不再适于担任该职,公司董事会决定对其予以免职。 回忆往事,牛根生笑言:也许伊利认为我不适合做副总裁,现在我是另一家公司的总裁、董事长,我更适合做总裁。 当时牛根生可没有这么轻松。离开了伊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一年他四十三岁,去了人才市场,四十岁以上的年龄在这里已经不被考虑。牛根生人如其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不是轻言失败的人。 牛根生在乳品行业素有乳业怪才之称,有着十多年乳品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他一起被免职的还有几位伊利的中层干部,他们聚在一起,决心重新干起乳业这一行。 企业最难解决的人才问题却是牛根生最早解决,也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 本刊记者深究其因,牛根生说:也许是我在伊利就喜欢给下属发钱,名声在外。原来,牛根生在伊利集团时,当时他的最高年薪达到108万元人民币,他常拿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大家都觉得把钱交给牛根生放心。当初和牛根生一起创业、现任蒙牛集团冰淇淋公司总经理的孙玉斌说:牛总出来没有拉过我们一个人,总是教育我们在伊利好好工作。为什么在当时那种条件下,我们还要跟着他干呢?我们一直在他的培养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认为他有能力重新做好一家企业。 当时几个人手中都有一些伊利的原始股票,他们把这些股票卖掉,凑了100多万元。他们花了200元租了一单间办公室,在这里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成立了,牛根生兼任董事长和总裁。然而区区100万显然不够。牛根生过去的老下属听说这个情况,纷纷投资蒙牛。在这些人的带动下,他们的亲戚、朋友、所有业务关系都开始把钱投给牛根生。这些人之所以敢把钱交给牛根生,是因为他们相信他的能力。本刊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当年的股东觉得牛根生一定能做起一个大企业。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当时蒙牛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些创业伙伴及他们的朋友、家属、业务伙伴送来一笔笔现金。突然有人向国家有关部门告发,说这里有一个非法集资窝点。结果有关部门一查,发现有700多万元人民币,没想到这样不起眼的地方居然藏了这么多钱,准备要按非法集资处理,蒙牛通过各方面做了大量澄清工作,但还是在很长时间里被监控。 出师不利,但这才刚刚开始。 三个月后,蒙牛从租来的办公楼搬到了呼市和林格尔县盛乐经济园。园区周围一片黄土,只有一块地还闲着,但有几棵老头树,总面积大约7平方公里,约几千立方米的木材。这种老头树利用价值虽然不大,但又不能砍掉,否则就是毁林,问题非常严重。当时蒙牛为建厂房,这片林子不得不砍掉,有人告到国家林业局,一时满城风雨。谈起这件事,牛根生非常感激和林格尔县县长,当时县长对我们说:你们自己干,如果来抓人,我去坐牢,你们把企业干好。你们一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一年就能出来;你们两年把企业干好了,我两年就能出来。县长是希望我们把企业干好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种上更多有价值的树木。如今的蒙牛厂区到处可见四季果木,春天见花,夏天见叶,秋天见果,牛根生觉得这才对得起县长当年的信任。 牛根生回忆往事,用了不堪回首四个字,他说:企业新生时,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
㈩ 牛根生是什么学历毕业呀
没有学历牛根生的成功是草根阶层冲刺成功的至高典范。
牛根生,蒙牛集团创始人,老牛基金会创始人、名誉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全球捐股第一人”,入选“影响中国生活方式10大人物”。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
1958年1月25日生于呼和浩特。出生不久,为生活所迫,被生父母卖入养父母家。据牛根生亲自描述“因为吃不起饭,亲生父亲开价50块钱把我卖了。”由养母抚养14年。1978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养牛工人。
(10)牛根生基金会设计扩展阅读:
牛根生的第一次创业始于1999年,那年他41岁。在此之前,他长期任职伊利,在伊利副总裁的高位上坐了许多年。由于和伊利董事长郑俊怀矛盾激化,他被迫出走。
之后,仅仅用了8年时间,牛根生将蒙牛打造为全球液态奶和中国乳业的双料冠军。他也收获荣誉无数。在此期间,他足够高调,电视台、论坛、活动等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听到他的言论,他的话语被整理成语录四处传播。
按照他原计划,2008年,牛根生要辞去在蒙牛的职务,退出商界,两只脚完全跨进慈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