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湖北省仙桃市实验高中好吗
仙桃市实验高级中学创办于1939年,是仙桃市市级重点示范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5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校园绿树掩映,芳草如茵,风景秀丽,环境幽雅,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校内教学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美术楼、音乐楼、学生公寓楼、学生餐厅等布局合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校园宽带网、闭路电视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订有中外各类报刊300多种,为学生快速接受知识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学校现有教学班41个,在校学生2503人,教职工179名,其中省管专家1名,副教授1名,省级骨干教师2名,高级教师42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名,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5.2%。学校站在现代教育的制高点上,始终坚持以“育一流人才,重科学管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牢牢树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在管理上追求高品位,在教学上追求高质量。广大教职员工恪尽职守,团结互助,争先创优。学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特色;“严谨、博学、敬业、爱生”的教风,“刻苦、守纪、互助、进取”的学风;“立志、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近几年来,学校先后为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在内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输送优秀学生2400余人。2002一2004连续三年高考各项指标的完成率和学校综合评估居全市第一,学校因此被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普通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优胜单位”、“普通高中基础年级教学质量优胜单位”、“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单位”。在2003年的高考中,应届理科毕业生张浩一鸣惊人,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因此荣获“高素质人才培养奖”。2005年,学校再次被评为“高考备考先进单位”。
目前,学校在素质教育大旗的引领下,正按照“育人为本,质量立校,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思路,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管理,向省级示范高中飞速迈进。
历 史 沿 革
仙桃市实验高级中学创办于1939年,其前身为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曾为祖国的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
90年代末期,中专的发展因为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因此,1999年仙桃市人民政府将仙桃师范学校改为一所公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即仙桃市实验高级中学。
学校改组之初,教师有三个来源:原仙桃师范学校的老师、各乡镇高中的骨干教师、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学校按照“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路,实施了封闭式管理,完成了教师之间的磨合,初步形成了“立志、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2000年1月,校刊《实验教研》创刊,这标志着学校将教研教改提上了专题研究的日程。
2001年,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要求“领导尊重和关心教师、教师尊重和关心学生”,并确立了“分档结账”的评估体系,为实验高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2年,我校首届学生参加高考,文理科考生的重点本科完成率达147%,本科完成率达179%,艺术类考生中有六位同学分别被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湖北美院等名牌大学录取。学校的高考指标完成率和综合评估均居全市第一。
2002年9月,学校提出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两条腿走路、全方位育人”的办学理念,成立了艺术部。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吸纳了衡水中学和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学校2003年高考,再获大捷。应届理科毕业生张浩由进校时的全市第1481名一跃而居全市第6名,并被清华大学录取。这标志着实验高中在教育教学管理上的全面成熟。学校的高考指标完成率和综合评估再占鳌头。2004年,学校的高考指标完成率和综合评估第三次雄居全市之首。
2004年12月,省管专家杨学锋调任实验高中校长,提出了“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构建和谐的实验高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思想,实施了“领导分线划块,职、权、责统一”的管理模式,加强了过程管理,并确立了“以均分的跃迁值结账”的评估体系,真正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省“创新怀”劳技大赛中,实验高中参赛的两名选手均荣获一等奖,其中袁帅夺得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2005年学校再次被市教育局评为“高考备考先进单位”。目前,学校已完全形成了校风实、学风好、管理严、质量高的良好局面,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仙桃市实验高级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示范重点高级中学,地处城区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市内公交车在学校附近都有停靠站点。学校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布局合理,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命名为“园林式学校”、“绿化先进单位”,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场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手段先进。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00余人,教职工230人,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17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学科带头人6人;中学高级教师59人,中学一级教师116人。
学校创办七年来,先后被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授予“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基础年级教学质量优胜单位”等荣誉称号;2002~2007年连续四年高考以公认的优异成绩被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市教育局授予“高三年级教学质量优胜单位”、“高考备考先进单位”、“高考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其中2003年理科学子张浩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学校荣获“高素质人才培养奖”,被社会誉为“仙桃高中教育的一颗新星”;2006年高考,过600分的考生5人,其中610分以上4人,居全市同类学校首位,王维同学以630分的优异成绩取得全市同类学校考生第一名。目前学校接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捐赠250万港币,冠名为“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并修建六层楼的田家炳教学大楼,今后凡我校的优异毕业生就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十五所全国著名高等院校的,均有机会获得田家炳基金会每年4000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回首辉煌历程,学校形成了“严谨、博学、敬业、爱生”的教风,“刻苦、守纪、互助、进取”的学风,“立志,勤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展望美好未来,实验高中更加充满激情和信心,将继续以“校风正、学风好、管理严、质量高”为追求目标,为莘莘学子迈进大学殿堂、实现人生美好理想架起成功的桥梁。
6月14日,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冠名暨捐赠庆典仪式在市实验高中举行,仪式由仙桃职院院长李前程先生主持。市长陈吉学致辞,他代表仙桃市人民感谢田家炳先生对仙桃教育事业的支持,并向田家炳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希望市实验高级中学把握机遇,加强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田家炳先生的善举。仪式上田家炳先生向市实验高级中学捐赠二百五十万港元,用于教学楼建设。市教育局局长邹汉林先生向田家炳先生颁发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荣誉校长证书。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继年、湖北省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原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王庆生先生、仙桃市市委副书记王德义、副市长姚浪参加了庆典仪式。
『贰』 中国应试教育既然现在·改变不了,那我为了保证实现我的科学家理想,我必须不读高中,死也不,太没人性
中国的应试教育,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像衡水中学这类“超级考试工厂”是中国高压应试教育的代表。与常规的批评不同,本文提供了一种特别的视角。因这样不同的声音的存在,各大视角交织,人类社会才会有所进步。—— www.xinli001.com
近日,一组深度报道披露了衡水中学这座“北大清华工厂”的不少细节:总厚度超2米的试卷,禁吃零食等都让人印象深刻。但面对这个高考神话,网友却多回以了“看似辉煌,实则可怕”的批评评论。衡水中学这类“超级考试工厂”正是中国高压应试教育的代表。
除了数百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和港大”的辉煌成绩,衡水中学的军事化、“无死角管理”同样叫观者印象深刻。着装自然是统一的校服,而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10点10分,学习和作息时间安排具体到分钟。巨大的学业压力甚至让很多学生在跑步锻炼和进餐时间都在拿着书读。此外,成绩、德行、卫生全部纳入“量化管理”,包括“男女生频繁交往”、发呆、吃零食等都属扣分范畴,甚至要在学校通报批评。
一位2011年毕业于衡水中学的女生保存了从高一到高三所做过的卷子,摞起来有2.41米,她最终考入了香港大学。
虽然衡水中学这样的“考试集中营”有些极端,但类似的题海战术、早晚自习和假期补课现象在中国却很普遍,可以说是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的“必须课”。
类似“超级考试工厂”的“特许学校”在美国也越来越多。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学生统一着装、作业沉重和假期补课似乎只是中国教育的“专利”。美式的基础教育则多是快乐和轻松的,但事实并不尽如此:
学生着印有“努力学习”字样的校服,在周六和假期补课的“特许学校”风靡美国。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来,面对美国公立学校在管理学生,特别是少数族裔学生方面的“软弱”、学生成绩下滑的局面,美国就逐步兴起了“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美国“特许学校”的基本思路是,公民或公司、组织均可向当地教育局申请开办特许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与教育局签订责任书(主要是学生成绩指标),然后教育局根据当地学区学生人均经费和特许学校资助金给学校拨款。学校也可以去争取外部基金会支持。特许学校在办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在公立学校受到限制的一些做法,可以同家长签合同,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管理学生,比如监督完成家庭作业。
以与KIPP(Knowledgeis Power Program)组织联办的特许学校为例。多数KIPP联盟的学校都采用延长在校时间,周六上课,假期补课3周的办法增加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学校学生还会配有校服,会统一印上标语:“努力学习,做个好人”。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标准上也采用统一方法,以此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美国“特许学校”中身穿统一校服的小学生
而由于对少数族裔学生课业成绩提高明显,美国政界多数人都推崇特许学校,很多州都不为特许学校设定数量限制,截止2009年,美国已经有4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允许开设“特许学校”。而到2011年,仅在华盛顿特区,公立学校的学生就有多达四成换成就读特许学校。
特许学校只是美国重振压力教育和提高学生成绩的一面,而这些举措都有民意支持。
面对特许学校和私立学校的竞争,根据全美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在2010至2011学年,全美各地的学区共有1069所传统公立学校关闭。特许学校和私立学校的严格也倒逼公立学校以更严格的措施管束学生的学业。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成绩,公立学校也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比如针对逃学的学生,在德州的达拉斯,为了促进学生上学并取得文凭,学校甚至会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定位逃学学生,并配备专门的辅导员跟踪逃学学生。
还需补充的是,特许学校并不等同于私立学校,由于针对的多是经济能力不够强的少数族裔学生且有政府拨款,所以收费比较低廉。而收取昂贵学费的私立学校的课业负担还会较“特许学校”和公立学校更甚。私立学校往往师资充足,需要家长承担费用的实验设备、相关学术活动和课外活动也更多,所以学生的课程安排往往更紧,作业也更多。
而在这一系列的促进学生学习的举措背后,是美国主流社会强大的民意。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次国情咨文中都提及过中国教育,在2011年年初的国情咨文中,还明显意有所指的提到,“(中国人)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更早、用的时间也更长,并且更强调数学和科学……”在同年,英文版《华尔街日报》对近2万名读者进行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在严格的东方教育和鼓励性的西式教育之间,高达62.5%的读者认为前者对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态度和赞同西方鼓励式教育的人合计才不到38%。
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使得各国都开始重视“高压应试教育”。日本政府公开反对无压力教育,正着手增加作业、恢复“六天上学制”。
实际上,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感并不仅仅体现在中美之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是“无压力教育”的反对者,重振日本教育也是他当选首相后施政的一个重点。日本文部科学省甚至在酝酿恢复六天的学校课程,并增加作业。在日本的高中流行一种说法:“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只睡四个小时就能考上大学(当:考上),要是睡五个小时,就要“落榜”了。
此外,根据OECD的数据显示,在日本,私人在教育上的投入是OECD国家平均数的两倍。有将近30%的学生上私立学校。许多日本父母还为他们的孩子注册日本人称为学习塾(juku)的考试辅导专门学校,帮助他们准备多年后才会参加的进入私立初中、公立或私立高中的入学考试。学习塾提供课后学习,有时则是周六全天,教授数学、科学、英语、日语以及社会科学。虽然教学方式不一,但所有的课程都涉及大量的背诵和应试技巧。
不仅日本和美国,在新加坡、印度、英国和中国香港也都是如此。根据不久前《纽约时报》的报道,由于香港人对帮助孩子应对考试的“私立补习班”的追捧,在香港一些知名的补习老师待遇就像“天王巨星”。这些补习天王甚至拥有其自己的音乐录影带、Facebook粉丝网页以及文件袋和便利贴这类衍生产品。而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一些家教年收入可达1000多万港币,约合130万美元。
香港的优秀补习教师的待遇犹如“天王巨星”。各国普及“高压应试教育”背后还有对教育的崭新认识。中国的“高压教育”并非一无是处,相反学生水平在权威评估中名列前茅
世界经合组织(OECD)有一项权威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这项计划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每三年一次。根据其2010年的调查结果,首次参加评估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全部三项评价中,全部排在首位。这一评估结果不仅让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开始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
而对比本国学生在测评中中游的表现,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阿尔尼·邓肯表示,这是一个对美国式教育的“警示”。
而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常识”的不准确:高压教育并不会扼杀能力和创造性。
很多人反对应试教育的理由就是认为应试教育会培养出“高分低能”和没有“创造性”的学生,并常常以此对比中美教育的差距。而前文已经提到了,在美国,真正出色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业并不轻松,而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十分辛苦。除此之外,一系列的研究也十分清晰的证明了“严厉甚至枯燥的教育不会扼杀创造力,相反,通过这些教育积累的知识是创造性得以出现的前提。”
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进行的研究表明,要成为某方面真正的专家需要大约一万小时的学习和实践,来自他同一研究的结论还显示:真正的专家需要老师给出“建设性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反馈”。他对诸多领域中──从小提琴演奏到外科手术、电脑编程再到国际象棋——数一数二的从业者进行了研究评估。结果发现,所有这些佼佼者“专门挑选了那些不易动情的导师,这些老师将对他们提出批评和挑战,并促使他们的表现更上一层楼。”
而对于高压教育和创造力的关系,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罗伯特·W·韦斯伯格(Robert W.·Weisberg)的研究表明,事实与通常认为的“死记硬背的高压教育或工作扼杀创造力”的结论相反。韦斯伯格教授通过对包括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与毕加索(Picasso)在内的创新天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创新巨匠学习和工作都极其努力,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努力收获成功。这些成就(在外人看来)似乎是突发的灵感与重大的突破,但其实并不是。
所以中国学生的创造力不足,或许不是因为高压应试教育。和教育、考试绑定在一起的一些“其它东西”——比如反智主义的“愚化教育”等,也许才是中国学生创造力不足的原因。而中国人整体的创造力不足,其实主要取决于社会体制而不是教育体制。中国人创造力的不足,毕业后在社会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应该远远大于在学校里受到的影响,这个看看最近公布的一个课题研究榜单就可见一斑了。
不能因噎废食,基础教育获得的知识是创新的根基。
再看一个日本的例子。日本文部省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模仿西方提出“宽松”学习,以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产生了负面效应,造成当时日本中小学生的“能力低下”,教育质量下降。据当时的民间机构调查显示,日本三分之一的大学都必须对经历“宽松”学习的大学新生进行高中数学、理科的补习。另据日本文部省称,日本因不能正常进行授课而需进行补习或个别补习的大学几乎占半数。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现有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和思考方法之上的。而想要让学生高效的获取这些基础知识无疑需要严格的教育。
结语与我们惯常的印象不符,高压应试教育在塑造人的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各国才开始向中国“取经”。当然中国的问题是过犹不及,高压应试教育最大的负面作用是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正如一些人大附中毕业生对此的反思:我人生中最好的时候都浪费了,我在高中三年缺失的东西,使得最后考进名校的结果变得毫无意义。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三)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四)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五)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目前,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六)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七)加重教师负担,加剧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
传统的应试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必然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加之学校管理中急功近利倾向,有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和升学率同教师工资、奖金挂钩,导致教师队伍中竞争加剧,加重教师的心理压力。
(八)酿成严重的考试弊端
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综合以上诸多应试教育的弊端与不合理之处,可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势在必行。
『叁』 衡水中学出来的全国知名人物有谁
还有我,不久我也会成为牛XX的从政人员...
『肆』 东旭光电给衡水中学捐钱资助了具体什么情况
你说的是那个“思源计划”吧,资助了,11月4号“思源计划”圆梦助学?萌芽活动在衡水中学开启的,东旭集团董事长秘书周永杰先生代表“思源计划”向衡水中学捐助资金30万元,用于衡水中学的教学及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日常学习。听说“思源计划”是由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东旭集团一次性捐资1000万资金成立的公益活动,致力于爱心助学的长远计划,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各类受捐助学校及受捐助学生。
『伍』 美中教育基金会是什么机构是不是就是中介办的是哪里办的
我最近也在给孩子咨询这个人大美国预科这事,以为就是在人大,后来才知道美中教育基金会,是一家跟人大合作的机构,办公地址在建国门京泰大厦。能跟人民大学合作,肯定是正规机构
『陆』 郭国良的人生经历
二十三年班主任矢志不移
郭国良1965年出生,2010年45岁,1988年大学毕业后到汝州一高工作,至今已23年。班主任也当了足足23年,没有一次“调休”,没有一刻间断。自1995年至今,连续担任毕业班班主任16年。曾经,郭国良感到疲惫,想休息一年,但是学生们不允许,有人说:“我们一年级时就希望能让郭老师教”,还有从汝阳、伊川、宝丰、鲁山等周边县市幕名而来的学生说:“你不当班主任,我们就走。”郭国良闪过一丝苦笑说:“我还当,我当定了”。就这样,这班主任一干就是23年。
作为一名班主任,郭国良挚爱他的学生。哪位学生有了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去克服;哪位学生出现了问题,他都春风化雨般地去解决;哪位学生有了点滴进步,他都要及时送去一声鼓励。郭国良家在城区,然而他并不常回, 学生寝室中的一间小屋就是他的栖身之地。每天早上5点,郭国良准时来到教室,用赞许的目光迎接一个个准时起床的学生,每天晚上10:30,郭国良用关切的声音叮嘱道:“同学们,该休息了”。然后回到小屋备课、批改作业至深夜,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天天如此。
超常的工作量,周而复始的工作没有使郭国良感到厌倦。相反,每一天,郭国良都激情四溢,豪情万丈。早操后、晚自习他都发表5分钟的励志演讲,给学生谈理想和信念。运动会名次不靠前,学生情绪低落,郭国良说:“同学们,我们来一次演讲,题目是失败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郭国良总是把深沉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郭国良说:“在我们班上是不允许一个人掉队的”。一些成绩差、纪律差,家长绝望、老师放弃的学生,郭国良不放弃,总是利用更多的时间和他们谈心,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家访,发现和肯定他们的特长,源源不断地给以激励和赏识。曾是问题学生的,在郭国良的悉心教育和关爱下,改掉了过去的坏毛病,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家长们满含热泪地对郭国良说:“您真是俺家的恩人”。学生们说,只要向郭老师靠近,我们天天都有用不完的劲儿。郭国良对学生出奇地严,严到不允许有一个学生有一丝一毫的逾规和随便,又是出奇地爱,爱到总是情不自禁地在学生的作业上、试卷上、练习册上写上:“你能行”、“老师相信你能行”、“老师期待着你的成功”等励志话语。
2003年,郭国良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在河南大学培训,受到省内外一些知名中学年薪10万元的聘请。这对自己工资不高、爱人做临时工的他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然而郭国良毅然谢绝了。他挚爱汝州,他从灵魂深处对汝州教育有承诺,对汝州一高的学生有承诺,他决不会改变自己的承诺。
三万公里家访路坎坷崎岖
郭国良坚持家访20多年,累计行程3万公里。汝州市90%的自然村,郭国良都到过。因为右腿残疾,一路走来格外艰辛。然而郭国良认为:没有家访,你无法和学生交流,没有家访,你无法与教育零距离。教一届学生,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家都走一遍。这是他给自己立的规矩。于是,记着学生的名字,记着家长的姓名和家访的方向,星期天和节假日,郭国良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或挤公共汽车走在家访的路上。
每到一个家庭,郭国良给家长带去的是希望和信念,收获的是关于教育对农村家庭和农家子弟特殊意义的认识和思考。郭国良总是如数家珍般地和家长聊起孩子的性格、爱好、特长和发展方向,以及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好多家长送别的时候总是擦着泪花说:“郭老师比俺更了解孩子”。
每一个学生辍学,都会使郭国良痛心不己,一定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家访把学生“请”回来。一个同学家距学校20多公里,为说服辍学的他尽快返校,郭国良骑着自行车去家访。途中突降大雨,泥泞的山路无法骑行,他只好推着自行车,走不了几步就得停下来抠去车轮上的泥巴。摔了三跤、浑身泥浆的他感动了家长。看到学生,郭国良只说了三个字:“回学校。”学生和家长异口同声:“好!”前年,这个学生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有的同学成绩一直不理想,家长让其退学帮家里打理生意。郭国良急匆匆赶到他家。面对一脸无所谓的家长,郭国良说了三句话:“第一,我喜欢这个孩子,虽然他学习成绩并不拔尖。第二,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当法官的好料儿。第三,明年他若考不上大学,我包赔你家里的损失。”话音未落,家长忽地站起来,喝道:“孩子,赶快跟着郭老师回学校!”一年后,这个学生接到西南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想到曾经拖着残腿登门劝学的郭老师,看着盖有鲜红大印的录取通知书,学生家长眼睛湿润了。
爱洒乡村点燃一颗颗希望之星
郭国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村学校一往情深。平时,郭国良的生活很节俭,但他资助学生却慷慨大方。23年来,他先后资助过180多名家居农村的贫困生,累计1.6万元。
长期以来,郭国良关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并积极支教,热心帮扶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1992年以来,先后在临汝镇、尚庄乡、温泉乡、夏店乡、焦村乡等地讲授示范课200多节,培训教师800多人次。并带头捐书300余册,组织捐献投影仪、篮球架等价值5000多元的教学设备。
对于农村留守学生,郭国良倍加关心,倾注更多热情。一个学生高三时母亲去世,父亲在广州打工,汝州举目无亲,生活困难,时常感到孤独。郭国良向他伸出了温暖之手,把他领到家里,与儿子一起吃住,使他如愿以偿跨进了大学门槛。一个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进入一高后,性格有点内向,终日不说话,问题时只是用笔往题上划个问号。郭国良坚持每周约其到大操场散步、谈心,指导其学习和生活,帮助其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发现其有难言之隐,立即带其到医院看病。2004年,作为其班主任的郭国良为其精心估分,坚决支持其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终于如愿以偿。2006年,未名湖畔,这个学生对着母校老师的DV机,满含热泪地对郭老师说:“老师,从我7岁起,父母就长期外出打工。我永远不会忘记,您像慈父一样关怀我。您每周至少陪我沿学校操场散步一次,与我谈心,给了我信心、智慧和奋发向上的力量。你就是我的慈父和导师”。
郭国良还密切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他总是激励他的学生战胜自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个学生99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汝州市商业局创办的基金会,但时间不长基金会被取缔,他下岗待业,向郭国良倾诉了这一境遇,并提出购买一台二手电脑助其就业的想法。郭国良听后当即拿出3000元资助他购买电脑,并鼓励他利用自己的特长南下创业。一个学生大学毕业准备开一家花店,但缺少资金,郭国良立即资助其2000元。2000块钱对今天来说微不足道,但对当时月工资只有500元的他来说,这可是他一家人全年的积蓄呀!
不懈追求 无数次自我超越
郭国良对自己不满意的太多。他崇尚人生在于不断地超越——超越常识和理念;超越不足与残缺;超越能力和意志;超越荣誉和业绩。
郭国良备课,中间是稿纸,稿纸上方是备课本,左边是大学历史教材和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右边是近三年的高考试卷和习题资料。每备一单元,总要左右贯通,几易其稿方成正式教案,每一节课都像艺术品一样精心设计。因而其课堂生动活泼而无闲言,精度极高,效率极高,郭国良时而循循善诱,时而慷慨激昂,众学生时而慷慨陈词,时而欢呼雀跃。凡是听过郭国良讲课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那真是一种享受。
多年来,郭国良每天都要读2个小时的历史书籍。通读了二十四史和外国历史著作。还坚持读文学著作,中外文学名著读了近300本。随着工作的日渐繁忙,无时间读大部头,但是《微型小说选刊》是每期必读,他说这小书是文学艺术及社会百态的缩影,读了可以指导学生高考作文。此外政治、地理书籍也是按计划每学期读2至4本。据其读书笔记统计,二十年来,读书约3000万字,作教学札记30本,约50万字,书写教案20万字,撰写教育论文近30万字。随手翻阅其第15本札记,里边的内容有《衡水中学考察报告》、《大地飞春——汝州一高2003届学生考察活动纪实》、《高二年级课改方案》、《百天冲刺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与探索》等。“批改不过夜,评讲不隔天”,是郭国良的口头禅。每一份试题,郭国良都要亲自做一遍,而且决不先看参考答案,力求将自己的最精辟的见解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跟着自己学会答题。每一张卷子,郭国良必然要亲自改一遍,而且习惯性地写上眉批、总批。学生把其批过的卷子精心收藏,不时翻阅,把这看作是心与心的交流,知识与智慧的碰撞。
勤于总结,精于计划,善于发现是郭国良学科教学的又一特色。汝州一高每一位同学科的老师,包括校史上的历史老师,历史教学有什么特色,郭国良都认真进行了总结,然后博采众长,熔铸自我。每学年制订历史组的教学计划,郭国良总是要在暑假中用一周时间,翻着日历精打细算,最后精确到每一天和每一节,郭国良称为“历史教学日历”。这份日历保证了历史教学严格的计划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郭国良立足校本教研,勤于笔耕。历史教研组不仅是学校最活跃的教研组,而且走向校外,与周边县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建立了广泛的校际合作。其所撰写的《对重大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创新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比较》、《新课标下的课外阅读的作用与指导》等10篇论文先后在《历史知识》、《河南科技报》发表及获奖。2010年,被表彰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参与编写《破解高考》、《高考冲刺二轮复习资料》等书籍,专著《心作沃土》即将出版。
郭国良任毕业班班主任15年,所带班级上本科线人数始终保持汝州市文科第一名位次。由于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郭国良名闻汝州。先后38次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16次被汝州教体局授予先进工作者、6次被平顶山市教体局表彰为先进工作者,两次被平顶山市政府表彰为优秀班主任,2003年9月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2005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9年教师节期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先后任两届政协汝州市常委。
面对闪闪发光的荣誉,郭国良认为,这只能说明自己没有原地踏步,从来不以“状元班主任”和“功勋教师”自居。总是永不停歇地实践、创新、超越。
每一个学期开始,郭国良总要带领任课教师和学生宣誓,铿锵之声久久回荡在学校上空:“我是光荣的汝州一高教师,坚决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职责,勇于开拓创新,追求完美教育,为学生和谐发展,为社会文明进步,为祖国繁荣昌盛,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