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的基金经理是谁还是杨逸风吗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证券投资基金现在的基金经理是 杨逸枫和 张军
⑵ 首批出海QDII基金被骂10年 终于有一只要回归面值了
大约十年前,4只QDII基金闪电募集约1200亿元“扬帆出海”。
这4只基金就像4艘承载了基金投资国际化、国内投资者全球资产配置梦想的“扁舟”,带着国内投资者资金初出国门的兴奋和期待,开启了我国公募基金国际化资产配置的新时代。
然而,“一叶扁舟波万顷”,初出茅庐的QDII基金就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当头一棒,叠加公募国际投资人才匮乏,基金缺乏管理经验,过分倚重港股、中概股投资等因素,不少QDII基金规模长期停滞,业绩不佳,迷你基金屡屡出现……“资金出海”、“资产配置国际化”,这类名词对那些遭受亏损的持有人如同“梦魇”,公募基金的国际化业务布局也广受市场质疑。
然而,今年市场峰回路转,在A股市场的持续震荡中,港股等新兴市场表现“一枝独秀”,一度广受诟病的QDII基金净值快速拉升,“赚钱效应”凸显,就连净值在面值之下徘徊近10年的首批“出海”基金,基金净值也接近“浮出水面”。
首批“出海”基金今年业绩“抢眼”
今年以来,最早于2007年“出海”的QDII基金迎来收获期。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最早于2007年出海的南方、华夏、嘉实、上投摩根旗下基金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高达21.13%,其中华夏全球精选以28.74%收益率问鼎“首批”出海基金,收益率最低的南方全球也斩获了7.49%收益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首批“出师不利”的出海基金,随着今年行情的演绎,潜伏在1元净值线以下长达10年之久的基金净值,也即将“浮出水面”。
数据显示,截至19日,华夏全球精选基金净值为0.99元,距离突破1元净值只差1%的涨幅,南方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距离1元面值分别还需要15.3%、17.9%、24.1%的涨幅,同样也是历史上较为接近1元面值的相对高点。
表1:2007年首批出海基金今年业绩“抢眼”
业绩归因分析:新兴市场上涨超预期高增长个股贡献收益
从2017基金二季报基金经理观点看,新兴市场的超预期表现为基金带来较好收益,尤其是港股的表现让市场“惊艳”,投资高增长的保险股、消费、汽车等股票为基金净值做了较大贡献。
以下是基金经理二季报中披露的基金运作回顾和业绩归因:
1、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经理李湘杰
2季度,全球主要股票市场震荡上行,科技行业板块表现遥遥领先。新兴市场跑赢发达市场,中国香港市场受港股通南下资金及国际资金持续流入推动,强劲上涨,是全球表现最好的市场之一。
4月,发达国家股市、债市均有靓丽表现,新兴市场稳中向好,大宗商品表现惨淡。5月,全球权益类资产继续向好,欧元、日元领涨,美元指数偏弱,大宗商品继续疲软。6月,美联储如期加息,欧元区及日本货币政策不变,美元指数维持低位,股市高位波动。
2、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经理蒋一茜
二季度MSCI中国指数大幅上涨11%。美联储如期启动本年内第二次加息,进一步表态政策重心在劳动力市场回复充分就业后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上,并给出缩表时间表。法国总统选举结果对港股市场情绪也有很好的正面刺激。
宏观方面,外汇储备连续回升,进出口增速略有回调。央行通过MLF对冲6月资金压力高峰,也释放出希望增加政策协调、保证金融去杠杆的平稳进行之意。MSCI宣布将A股纳入其指数体系,市场情绪正面。
板块方面,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零售(多数为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大幅跑赢指数。房地产板块在强劲的预售数据刺激下也大幅上涨。此外,可选消费板块中的汽车、教育、电商等子版块都有很好的表现。美国油类库存量大过预期,市场对OPEC的减产决心也有怀疑,石油价格疲软,能源股逆市下跌,是表现最差的板块。此外,必须消费、电信、和工业股也大幅落后于指数。
我们在二季度减持了周期板块(煤和石油),转入成长板块(科技、教育等)。我们投资在一些高增长的个股(如汽车和互联网)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同时,我们对能源、电信、必须消费等板块的低配也对业绩有正贡献。
3、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张军、张淑婉
在2017年第二季,摩根斯坦利综合亚太指数(不含日本)持续其良好的表现,该指数在第二季度上涨5.7%(以人民币计价),东北亚国家表现较仍然较东盟国家强。韩国(以美金计价)在各个板块皆有表现,新总统当选提振消费类股反弹,使得韩国在二季度仍表现最佳。中国在保险汽车板块大涨下,摩根斯坦利中国指数在二季度涨幅超过7%,其他如台湾,印度尼西亚表现亦佳。
亚太优势第二季度净值上涨7.27%,表现优于业绩基准,主要由于超配中国保险股,韩国的消费股,并低配东盟国家所致。
4、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蔡青、黄亮
2017年第二季度美联储如预期于六月宣布加息25个基点。二季度全球政治经济没有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全球主要股市大多延续上涨态势。
在资产配置上,2017年二季度本基金维持了较为均衡的仓位水平。在投资策略上遵循先进行区域大类资产配置,再优选行业,再配置个股的原则。
二季度基金在区域配置上超配了经济增长边际改善明显的欧洲,在行业和主题的配置上增加了对于美国金融和全球人工智能行业的配置。
在个股层面,增加了受益于资金南下和海外资金回流的港股投资标的。回顾二季度,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超出了我们此前的预期和判断,相对谨慎的仓位配置拖累了整体基金业绩的表现。
后市观点:看好新兴市场 重点配置科技、消费板块
从二季报披露的后市观点看,基金经理仍旧看好新兴市场,但对美国后市表现分歧加大,基金将重点配置长期趋势向好、估值较低,且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科技、消费等板块。
以下是基金经理二季报中披露的后市观点:
1、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经理李湘杰
我们将继续跟踪分析全球宏观政策和经济态势,采取积极的仓位策略,坚定看好美国及中国香港市场,聚焦优质个股,超配长期趋势向好、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科技及消费板块。
中资股方面,核心配置教育、消费、医疗、信息技术等子板块中长期经营趋势向好、业绩增长确定的龙头公司;超配港股通南向资金偏好的高成长低估值个股。
基金在港股方面配置较多,关于港股,以四条主线为核心布局:
(1)科技股,聚焦智能手机供应链,包含苹果概念股。今年是苹果10周年,iPhone8大改款,很受市场关注。基金买入受益于双摄像头、OLED屏幕、3D感应及声学升级趋势的相关个股。
(2)互联网,如腾讯。我们认为,中长期看腾讯还未遇到成长瓶颈,大概率能维持高速成长。
(3)汽车股,我们尤其看好SUV销售及奔驰、宝马高档车的销售。同时看好吉利、广汽及高档车汽车经销商等公司。
(4)受惠于国内供给侧改革及环保限产相关的周期材料股,比如有色金属、造纸、水泥及钢铁等品种。
2、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张军、张淑婉
未来展望仍看好东北亚国家,看好中国及韩国,由于估值较高成长不如预期,我们对东盟国家保守,行业方面,我们关注金融、科技及消费板块。
3、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蔡青、黄亮
展望2017年三季度,尽管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增长韧性使该经济体的复苏前景最具确定性,但我们仍然认为当前的估值水平所提供的风险收益不再那么吸引。
从经济增速来看,美国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上半年的增长主要依赖于补库存和企业资本支出扩张拉动,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美国未来五年的GDP潜在增长率仅为1.6%-1.8%,经济增速很难大幅超出市场预期。
欧洲方面,如我们先前预期,随着法国大选完成,欧洲市场风险偏好水平得以上升,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在二季度获得重估。我们认为尽管目前欧洲股市估值水平与历史相比已经处于合理位置,然而考虑到欧洲经济结构改善显著,复苏进程仍处于中前期,未来经济具有潜在的提升空间。
新兴市场在上半年取得显著上涨后,估值方面的优势有所减弱,但随着市场分化加大,行业及个股层面仍存在不少投资机会。
⑶ 复旦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知名校友,我只想到陈果,毕竟是网红。但是听到关于她负面消息居多,嗯,各方面的,我保持中立态度,因为消息这个有可能是加工过度了。对于她的课程我没听过,在网上被安利过,可惜真的听不大下去了,可能觉得有些鸡汤吧,我这个人又不大爱喝鸡汤。但是有的时候人生艰难,适度喝喝鸡汤可以帮你过得舒服些,感觉人生还有希望,那鸡汤其实就是还不错的~
⑷ fof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
公募基金中基金(FOF)的政策发令枪打响后,国内的基金公司纷纷摩拳擦掌准备推出产品。一时间,FOF站上风口,被寄望成为公募基金的下一片蓝海。
但与此同时,FOF的真实运作是怎样的?FOF日常运作有哪些必须考虑的问题?不同的FOF产品面对的客户群体有何差异?FOF的费率会成为客户敏感的考验吗?这些焦点问题依然引发行业思索。
这些疑问在海外市场应该已有答案。
来自晨星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在美国市场共有1377只以共同基金形式发行的FOF基金,规模达到1.72万亿美元,不少成熟团队的FOF管理规模超过200亿甚至1000亿美元。本文聚焦海外成熟投资团队的FOF管理经验,告诉你真实的FOF是如何运作的。
核心竞争力:多元化和通道
有些机构认为是通过专家选择基金,可以产生更好的业绩表现。有些机构认为是FOF的组合投资可以更好地防御风险,还有些机构认为是FOF能为其投资者节省申购费用。
在摩根多元资产管理团队基金经理高礼行(Leon Goldfred)看来,FOF的最大生命力就在三个方面——“多元化、分散化和专业化”。
高礼行在摩根资产管理的多元资产规模超过200亿美元,他有二十多年从事FOF投资的管理经验,是这一行的“老司机”。
在高礼行看来,所谓“多元化”,指的是FOF投资的基金特性要尽量不同,比如跨市场、跨资产类别、跨币种等。
一方面,一个FOF产品投资的市场越多、投资的资产类别越多,组合起来的产品独特性越强,和单个公募基金的差异也就越大。
另一方面,如果投资策略之间存在低相关性或负相关性,将会显著改善组合的风险波动水平。而上述的低相关性,经常产生于不同货币标价或专注不同资产类别的基金产品之间,比如内地A股基金和黄金基金,或是中国商品基金与美国的债券基金。
目前摩根资产的平台上有超过500种投资策略,其所投资的市场可能涵盖超过 50种资产类别,涉及多种货币,这些不同策略之间呈现的低相关甚至是负相关性。在他心目中,这是该公司FOF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所谓的“分散化”,则是多元化投资后的一个自然结果。从投资实践看,投资标的越分散,基金净值的波动通常越小。如果一只FOF产品投资于一篮子资产类别分散的基金,那么单只基金的业绩波动对整个组合的影响将降到很小,这很利于管理者控制FOF的净值风险。
“专业化”,则是指投资团队对于所投资品种的熟悉程度。通常在同一个市场里,把握相关产品的波动还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当进入国际市场后,对不同市场、不同资产类别基金的把握就需要很多资源。
高礼行曾打比方说:“挑选基金有点像雇佣一位修理师来为你修理汽车刹车。当然,你可以自己学习修理知识、购买工具,然后亲手修理你的汽车。不过,雇佣专业修理师通常还是更明智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更容易,而且请专业人员来处理此事更安全。”
另外,在FOF产品的设计和投资中,“通道效应”也不可低估。
一位海外FOF的基金经理就提到,不同资产类别的投资门槛是不同的,海外有些债券的投资门槛可能就要几千万美元,一般资金量的投资者难以进入,那么通过FOF产品来投资持有相关债券的基金,这个门槛就被打破了。
再比如投资优先股,一般来说,中小投资者没有渠道直接参与优先股投资,但是通过FOF就很容易能够实现。“对于小规模的资金而言,一般来说很难做出包含优先股的投资组合,但是FOF可以帮助中小投资者做到这点。”
投资方法:先假设、后配置
在投资方法和流程上,海外的成熟团队和国内团队之间,似乎还有更多的不同。
和国内团队当下更多强调,如何进行底层基金的尽职调查、资产配置、组合动态调整等战术层面因素不同,海外的团队更多关注的是,全球主要资产类别的中长期收益、风险和相关系数等宏观层面的维度。
比如,摩根多元资产管理团队就更强调围绕未来10年至15年搭建投资战略框架,通过相对严格的投资流程,来实现FOF的投资目标。
根据高礼行的介绍,摩根多元资产管理团队的FOF产品投资,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步骤。
首先是利用长期资本假设来搭建战略框架。所谓“长期资本假设”,就是摩根资产对全球全部主要资产类别未来长期风险、回报及相关系数做的估测。
通常,这个假设估测的期限为未来的10年至15年,并由摩根资产的团队每年滚动进行。比如,今年是长期资本假设发布的第21年,今年刚发布的估测,针对的是2017年至2027年的投资预期。
有意思的是,这个估测并不是根据当年表现或历史数据来线性外推的,相反,它是从大周期的角度,基于未来的市场环境、经济走势、央行举措等因素,做出的较为深入的预测。
以2004年为例,当年刚好是2001年科技泡沫爆发之后的调整期。仅从中短期看,美国股票的历史回报率非常低,如果依靠历史数据做回报预测,对一个60%投资在股票、40%投资在债券的投资组合而言,其预测结果不会高,大致会在4%-5%之间,那么这就和真实的回报差距非常大。
但2004年,摩根资产的研究团队,根据其模型和经验,对一个60%投资在股票、40%投资在债券的投资组合发布的未来十年的预期回报是7.1%,现在回过头看,2004年至2014年实现的回报是6.9%,和预测很接近。
再以债券市场为例,债券市场过去五年的回报非常可观,美国的十年期国债总回报率可能达到5%,但是只要结合对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率已在历史低位的1.5%-1.8%之间徘徊,要再达到过去的总回报率是很难的。
“因此,历史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预测,我们坚持用一个往前看的预测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看历史的数据。”高礼行表示。
在搭建了战略框架之后的第二步是优选底层基金。
这点考验着研究团队的经验、资源和专业能力。高礼行介绍称,摩根多元资产管理团队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研究平台上的500余只基金。研究的内容包括基金经理的背景,其投资流程和投资业绩,以及他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业绩表现。这其中,对后者的研究,显得更有特色。
“哪些环境下他们表现得更好,哪些环境下他们表现得略差,最终的结果是预测这些基金经理未来可能创造的阿尔法(超额收益)是多少,并最终确定对底层基金的配置比例。”
第三是进行主动资产配置。一般而言,FOF战略型的资产配置不会有大幅度的调整,产品运作中仅仅按市场情况和周期做小幅调整。但在市场动荡的情况下,主动资产配置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主动资产配置,可以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度,以实现更加稳健的业绩回报。
采访显示,在摩根多元资产管理团队这样的海外成熟团队中,主动的资产配置通常由三个团队配合完成:量化的研究团队、基本面的研究团队和基金经理人团队。基金经理人会综合量化和基本面研究,并根据市场情况和周期对资产配置进行相应调整。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在预期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我们选择超配一些股票,如果预期市场环境震荡,则选择低配一些股票,增加债券的投资。”
投资流程中的第四步,是严谨的风险管理,这一点和前三步同样重要。通过基金经理人、投资总监、风险管理团队、运营团队等的全方位风险管理,可以令投资组合更加稳健地应对不同风险。
双重收费问题:核心看业绩表现
另一个引发市场关注的问题则是,FOF产品涉及的潜在双重收费问题。
晨星的研究文章中曾很明确地提到,FOF的双重收费问题是海外FOF行业存在已久的问题。
“一方面投资者向FOF管理人支付费用;另一方面,FOF产品在运作期间隐含了支付给组合持有基金的费用。所以一般情况下FOF基金的总费用会高于一般基金。”
更隐性的费用还包括基金申购赎回产生的冲击成本,尤其是当大型规模的FOF资金投向较小基金时,FOF资金的进出会对所投基金的净值和收益造成冲击,损害基础基金持有人利益。这也被一些机构认为是隐蔽的“收费”。
针对FOF潜在的双重收费问题,高礼行认为,FOF收费的合理性取决于产品最终的业绩表现,如果扣除所有费率后的产品业绩表现依然能够满足投资者的收益率预期,那么投资FOF就是有价值的。而从基金管理人的角度而言,如何在投资中将FOF的业绩回报做到最好和最优,才是永恒的话题。
当然,由于摩根资产的FOF所投资的子基金均为内部基金,公司自动免除部分费用,所以该公司不存在FOF的双重收费问题。高礼行也坦言,如果一只FOF投资第三方机构管理的基金,那么双重收费问题可能会存在。
研究显示,关于费率,海外的FOF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应对模式。一方面,产品线完整的大型基金公司大多采用“内部管理人+内部基金”模式,通过该模式来回避双重收费,降低FOF的费用并提升公司所属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先锋基金和富达基金都采用这个模式。
而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报告还指出,近些年来由于ETF的普及,美国市场上还诞生了一批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投资顾问公司。这些机构通常面向“401k”养老计划的发起企业,或直接面向一部分个人投资者,来提供“定制版”的资产配置及FOF基金配置。这个做法非常类似于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公司。
据悉,这批互联网投顾公司所推荐的基金大多是费率低廉的指数基金或ETF,并直接向投资者收取基于资产的管理费,而不是国内第三方机构采用的销售佣金模式。由于收费方式的差别,上述公司在利益上和基金公司会有所切割,也被认为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和咨询服务。
海外FOF行业的发展还有一个管理经验是,FOF产品是个适合长期持有的产品。
在一些机构看来,FOF是一种在长跑中耐力超越对手的基金,需要长期的时间来表现出优势。数据统计显示,美国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在十多种基金类型中,FOF基金能够排入前三名。
这个表现也和海外FOF的客户结构相吻合。
来自摩根资产的信息,在海外,FOF的主要客户群主要包括保险、企业年金、大学捐赠金、家族基金和个人养老账户等。通常,机构群体的投资期限可能长达数十年,对收益有着较明确的要求,对于风险管控同样有着很高的标准。
“FOF的机构投资者一般清楚地了解不能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高礼行表示。
围绕这样的需求,海外的FOF管理公司也会向客户推出,基于客户的回报需求定制的投资组合。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对收益和波动率的把握上。
“比如,客户的回报需求高一点,那么在组合中股票类产品的配置比例会相对偏高;如果客户的回报需求偏低,那么相应的债券类产品的配置就会多一些。”高礼行说。
而上投摩根国际投资部总监、全球多元配置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张军则表示,海外的FOF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按照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划分;另一种则是目标日期型。
具体而言,前者是基金管理人按照保守型、平衡型和激进型的投资者风险偏好分类设立基金产品,产品设立后是永续存在的,投资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选择。后者则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所设立的产品,类似国内的生命周期基金。
“举个例子,如果设立一个产品名为2026,那么在产品契约中会约定在未来的10年中,产品组合中股票的投资比例会逐步减少,那么到了2026年,组合中的配比会递减至80%的债券和20%的股票,这样的产品会更加符合客户的需求。”张军解释道。
一些研报还显示,在海外的养老金投资中,FOF或一篮子基金的定投,相比普通基金更容易吸引中小投资者的青睐。这是因为,中小投资者由于资金量的限制,无法通过简单投资基金实现多元资产配置的目标。而对于养老这样的投资需求而言,净值波动更小的FOF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FOF基金,不久将在中国启航。在美国市场,FOF从零开始到1.72万亿美元(2014年底数据)的基金规模,用了不到二十五年的时间。这个产品在中国会如何生根发芽,同样令人兴奋而期待。
⑸ 基金经理 吕俊 简介
离开上投做私募了。
董事会未批准吕俊辞职
“我是被王鸿嫔逼走的。”8月26日晚,上投摩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俊几乎有些愤怒。
他说,外界对他离职有太多误会和猜测,对其个人和家庭都造成了太大压力,而最近的事态发展亦令他无法置身事外,遂只能将真相公布于众。
据吕俊透露,他于7月26日14点50分以邮件形式正式向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表示辞职,并希望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仅隔一天后的7月27日晚9点36分,王鸿嫔以短信形式回复吕俊,“你的辞职信已收到,我尊重你的决定。周一一早进办公室即请面谈工作交接事宜。也需请你配合公司对内外沟通节奏,我们祝福你,也盼好聚好散,一起创下完美句点。”
再隔几日的8月10日,王鸿嫔罕见的以博客形式高调向外界宣布,接受吕俊副总经理和投资总监的辞职。
“实际上当天的公告只是我辞去中国优势的基金经理职务,Mandy(王鸿嫔的英文名)如此急促宣布,是想造成既成事实,是逼我走。”吕俊说。
按上投摩根章程,吕俊副总经理一职的辞职需要经过公司董事会的批准。
8月23日,上投摩根召开董事会,原本就吕俊辞职一事进行表决。据与会人士称,会上,中方股东,来自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上投摩根董事长陈开元先生对王鸿嫔擅自接受吕俊辞去副总经理一事极为不满。“你有什么权限接受副总辞职?”
如是,该次董事会最终未予批准吕俊的辞职请求。
因而在会后,王鸿嫔打电话给吕俊,请求吕俊体谅,能否留到11月底,等待上投摩根下次董事会审议批准离职事件。
“但我已经无法再待下去了。”吕俊说,“我哪里是投资总监?我现在连投资总监最基本的事权和用人权都被削夺了。”
离职内幕
吕俊说,导致他最终离职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总监的权力被剥夺。
吕分析说,作为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全面负责上投摩根的业绩,因而具有事权和用人权两项权利。
而这两项权利自去年以来,开始被逐步剥夺。吕俊说,2006年11月开始,上投摩根开始实行新的制度,将交易室收归总经理直接管理。
交易室原本由投资总监管理,而该部门的权限在于,掌管着几百亿资金规模的交易席位(佣金)分配。
根据上投摩根的制度,席位分配一直严格按照投研部门对券商服务的打分来完成。也就是说,投研部门根据券商提供的研究报告等服务水平来打分,按照打分高低,对应不同的佣金数量。
“但交易室被收归总经理直管后,我发现排名靠前券商未获得相应佣金。”
吕俊为此在7月10日发邮件给交易部总监张军和王鸿嫔,邮件主题为“关于席位交易量和研究服务排名的差异”,文中说,“最近高华证券打电话过来询问为何分配的交易量远远低于应有水平,他们委婉地提出要降低对我们服务的优先度。请解释为什么席位交易量与研究服务打分的结果相去甚远。何时能恢复?”
张军回复称,“佣金分配一直按照评估结果为唯一原则分配,吕俊所关心的高华的例子,整个分配的过程和安排是符合规定的,至于结果如何,由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我所能保证的。”
8月27日,上投摩根的一位内部人士解释说,高华分配佣金和打分不匹配是因为高华进入席位的时间比较晚,“而且高华在深圳的席位本身交易量就不大,我们和高华解释后,他们也理解”。
但吕俊则认为,由于总经理并不专长投资,因而投研部门在发现交易部错误分配佣金时也无可奈何,这实际上会造成分配不均,致使优秀的券商不能提供服务,而最终导致基民利益损失,最终承担责任的也只有投研部门。
至于为何在2006年11月由总经理直管交易部,上述内部人士说,“这应该是公司的考虑”。
记者找到上海一家合资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谈到交易室的归属问题,他说,应该从投资总监承担什么职责的角度来考量投资总监具有什么权利。
具体来说投资总监的权限是:负责投研部门和交易室,确保交易室的公平交易,根据投研部门的打分完成佣金分配;负责投研部门人员的招聘和录用;负责投研部门和交易室人员的考核。
“我们公司交易室归投资部管,海外很多基金公司都这样。”这位总经理说。
上投摩根市场总监朱戈宇却对此解释说,“交易室的权限问题,这是证监会直接批文规定的”。对此,上述基金公司总经理说,“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
吕俊说,另一件事件更令人玩味。那是今年6月的一个下午,上投交易部总监张军发邮件给吕俊说,“交易室设物理隔离和门禁是遵照法规而实现的内控制度。投资总监有权进入交易室,我没有异议。但今天下午您进入交易室独自看报,思考问题,将交易室当作您的第二办公室是否妥当?所以,下次您如果想借用交易室办公,请事先通知Mandy。”
“我立即去找Mandy,结果还是要得到她的批准。”吕俊说。
除了事权,另外的用人权,在吕俊看来,也已名存实亡。
“新近招聘的投资副总监杨逸枫,从最初的面试到最后的发offer,我竟然都不知道。”吕俊说。
8月27日上午,记者找到在北京出差的杨逸枫,这位声称是Mandy的学妹和前同事的上投摩根投资副总监说,“我正式到上投是7月5日,不过面试问题不能告诉你”。在记者直接表明获知吕俊从未面试她时,她改口说,“我进上投摩根主要是香港那边面试的”。
“这是上国投和JP摩根合资,并且由中方控股的合资公司,投资副总监的履职,竟然绕过副总经理和投资总监!”吕俊说,“种种迹象表明,Mandy处处针对我,我只能离职”。
“铅笔”的生存法则
记者试图联络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女士。
该公司市场总监朱戈宇表示,当日已与mandy取得联络,并就上述问题以公司主体对外发布。
朱表示,对于杨逸枫的招聘问题,公司认为是符合正常招聘流程的,不存在针对某个人的事情;而有关交易室的权限,朱说,这在业界本身即有分歧,不同公司采取的策略往往不同,上投摩根将交易室收归总经理直管,是出于有利于监管的角度。
尽管上投摩根声称,绝无针对吕俊个人之意,亦尊重吕俊个人选择。但吕却表示,其实自加盟上投摩根以来,对Mandy强势性格的隐忍,令吕俊延迟至今,才作出最终离开的选择。
上投摩根2007年春节年会上,有员工总结出在上投摩根的生存法则,“我把自己当成是铅笔,随便怎么削都可以”。
铅笔的生存法则得到了多位上投旧将的认同。
“我是钢笔!我不愿意被随意削来削去!”吕俊说。
吕说,外界一直以为上投摩根对其信赖有加,其本人也在多种场合表达对上投摩根的感谢,但今时今日想起过往之事,仍是唏嘘不已。
“我从2004年加盟上投摩根,最初的两年是投资部副总监,直到2006年我才升任投资总监,在那两年中,Mandy还在外陆陆续续找投资总监,可想而知,一个长达两年没有投资总监的基金公司是如何过来的?”
“我只能用业绩来证明自己,这还不够,我还必须带出团队,结果证明,上投摩根的团队也是业内最优秀的之一,这才在2007年6月份获得副总经理的批文。”
而这个副总经理,相对于业内同时代同水准的基金投资人来说,显得有些迟到了。如广发的朱平2005年5月就已是副总经理。
“所以外界有人说我当上副总经理就撂挑子,是误会了。”吕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