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证券交易市场为什么股票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有较强的投机性,而债券交易价格
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很明显债券的收益预期是固定的。就是其付息。所以债券的交易价格是很稳定的,除非国家政策在市场利率方面做出很大的调整,做出这种较大调整策略的决定,意味着整个经济层面发生较大的问题。这是非常少见的。而股票是没有收益预期的,而且受影响的因素非常多。所以其交易价格会大幅波动。
Ⅱ 对已目前经济形势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紧缩型的 这是中央现在的宏观政策 说简单就是中行往回收钱
Ⅲ 今年以来,国内股票市场经历了大幅调整波动,沪深股市两市总市值缩水一半以上,中国股市面临困境。下列有
我坚持选b
Ⅳ 中国2011实行怎样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希望采纳
Ⅳ 《投资与证券》2010第10期,文章《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年报分析》作者是谁该文章从第几页开始
作者 王光宇 从第21页开始
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年报分析
国有大型银行历来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流砥柱,在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着政府金融杠杆的作用。如根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84.3万亿元,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2.9万亿元,占比达到50%。在负债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79.5万亿元,其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40.6万亿元,也达到50%。目前,大型银行中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四家已在A股市场上市,农行也即将开始IPO。分析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年报,既可以一窥中国银行业的整体业绩表现,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和趋势。尤其在过去的2009年,我国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和财税手段,各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在支持国家宏观调控、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与往年不同的特点和趋势,更需要对其年报进行跟踪和解读。
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年报解读
目前国有大型银行中除了农业银行以外,其他四家均在A股上市。根据各家银行披露的年报,2009年国有大型银行经营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各家银行借助于政策机遇积极进行“以量补价”,但营业收入增幅并不明显。我国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末先后数次下调了利率水平,这给各银行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净息差收窄。尽管银行净息差收窄对各个银行的利润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压力,但国有大型上市银行2009年的业绩仍然实现了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当年天量信贷的投放。2009年,中央政府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有大型银行迅速抓住这一时机扩大信贷投放。四家上市银行均持续加大了对重点建设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支持力度,并大力发展个人信贷市场。从数据上看,2009年四大行新增贷款占全国9.58万亿元新增贷款的33.7%,希望借助于以量补价抵消净息差下降的影响。如2009年工行新增人民币贷款10352亿元,增幅为24.2%,为历史上贷款增加最多的一年。建行贷款增加了1.02万亿元,中行则在发展战略上做了调整,除了继续强调海外业务之外,开始重视发展国内市场,并将其作为缩小与工行和建行经营差距的突破口。2009年中行新增贷款总额为1.17万亿元,比2008年增长近50%,成为2009年国内银行业的“贷款冠军”,其大跨步加快发展国内市场的战略由此可见一斑。
2009年二季度后,由于预期未来信贷规模可能受到限制,国有大型银行继续执行抢占规模的思路,纷纷加大了信贷投放,以量补价。反映到收入上,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总共获得经营收入8897.73亿元,同比增长0.86%。这一略显保守的数字似乎显示着各家银行以量补价的战略并未彻底实现。营业收入中,工行继续保持其老大位置,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同比微降。建行和中行则均录得超过2300亿元的收入,建行收入微降0.16%,中行则实现了1.6%的增幅。比较突出的是交通银行,该行经营收入虽然与其他三家差距不小,但却实现了5.58%的增幅,列四行第一。
净利润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在较大程度上源自于此前计提的拨备回拨。2009年四家上市国有控股银行的年报表明,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总共实现净利润约3462亿元人民币,比2008年的净利润总额增长了17%。这一成绩比营业收入的增长数字要靓丽许多。就净利润收入的绝对数排行而言,工行以1294亿元位居四大行之首,建行以1068亿元位居次席,中行以810亿元排在第三位,交行则居于末位,其2009年净利润只有301亿元。如果考虑净利润增速,则中行居首,2009年该行净利润同比增速为27.2%。工行、建行、交行则分别为16.4%、15.3%和5.6%。显然,不论从净利润规模还是净利润增速来比较,交行在四行中都处于靠后位置。这一方面是其规模相对于其他几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源于交行2009年拨备覆盖率的大幅提升。数据显示,2008年底交行拨备覆盖率仅为117.10%,在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银监会要求各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需达到150%后,2009年交行提高拨备覆盖率至151.05%。这一动作保证经营合规的同时导致其净利润减少,并相应影响了净利润增速。
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除了交行外均超过两位数,形势较好,但这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此前提取拨备的回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各家银行受到资产减记的影响,纷纷计提了巨额拨备,而在2009年全球经济开始触底复苏的情况下,此前各行提取的拨备冲回,并随即成为净利润增长的背后推手。如中行2009年的拨备比2008年少提了67%,不考虑拨备因素,中行2009年实现拨备前利润1260.84亿元,同比下降4%。工商银行实现拨备前利润1905亿元,同比下降5.2%。如果不考察拨备因素,只考察拨备前利润,则多家行的数字并不好看。总之,各家大型银行的拨备回冲成为2009年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
获取盈利的能力不断提升,一些主要盈利指标进入先进银行行列。一家银行的盈利能力代表着其赚钱能力,一般而言,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两个指标较多地用来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国际上常常将资产收益率超过1%的商业银行定位为先进银行,而根据2009年几家银行的年报,建行、工行和中行三家大型银行均已经超过这一标准,建行以1.24%居于首位。此外,交行的0.94%也已经接近这一标准。这显示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在全球银行业市场确实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从资本收益率来看,建行以20.87%位列第一,工行以20.15%紧随其后,数字也相当好看。此外,相对于一般上市公司而言,商业银行还经常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这一指标就是信贷业务中的净息差(NIM)。银行净息差指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净息差=(银行全部利息收入-银行全部利息支出)/全部生息资产存贷息差。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的净息差可理解成其他行业的“营业利润率”。2009年建行以2.41%的净息差居于首位,中行以2.04%居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建设银行这三项指标均居于上市国有银行的首位,显示了该行较强的盈利持续能力。但是,受到政府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四行净息差水平相比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这可能是国有大型银行下一步经营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净利息收入同比实现负增长,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各家银行稳定收入的重要源泉。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根据国家“保增长”的政策基调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求,借助于央行取消信贷规模管制等时机,大幅增加了信贷投放。但遗憾的是,巨额的信贷投放并未反映在净利息收入的增长上面。相反,除交行外其他三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净利息收入水平来看,工行利息净收入2458.21亿元,比上年下降6.5%;建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118.85亿元,较上年降幅为5.8%;唯独交行保持了1.41%的增幅。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促使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国有大型上市银行首当其冲地承担起宏观调控的任务(本博点评: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担负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治使命,一定程度受到来自政府的指令制约,而非完全自由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经营——这也是一些市场人士诟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现有体制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拥有的许多“特权”。)。而由于人民币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均大幅下调,主要靠存贷利差盈利的银行,盈利空间被大大收窄。但是,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出现下降,既是2008年末央行下调利率导致的息差收窄传导到2009年的结果,也与2009年市场流动性过剩引起商业银行的议价能力下降有关。如果从在经营收入中的占比来看,净利息收入仍占绝对地位。如除了中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0%之外,其他如工行和建行的占比均在15%左右。这显示净利息收入在四大行收入构成中仍占首要位置,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仍显单一,主要依赖于利息收入发展,战略转型和业务调整的任务还较繁重。
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尽管在利息净收入上出现普降,但另外的非利息收入却在各家大行中出现了上升的势头。无论在营业收入中的总占比,还是和2008年相比,几大行的数据均较为抢眼。工行非利息收入较上年增长36%,建行增长29.85%,这正好对净利息收入的下降形成抵消效应。2009年,中间业务收入成为各家大型上市银行稳定收入的重要武器。鉴于中间业务不消耗银行自身的资本金,同时其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也比较小,因此这方面的业绩成长对于整个银行业而言有着积极意义。从增加中间收入的角度来看,各家大型国有银行均积极推进其战略转型和业务转型的进度,在实现收入结构进一步调整的同时增进了中间收入。从四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年报来看,2009年四大行借助于开展金融服务创新等手段,保持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各自净利润的正向增长。四大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为净利润的平稳增长做出重要的贡献。如工行依托其16000个网点衍生的强大客户基础,积极建立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不断高效扩展其分销网络,在银行卡、投资银行、对公理财和担保及承诺等业务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工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比上年增长超过25%,列四行第二位。建行则继续在工程造价咨询、工程资金监管、基金代销、银行卡、资产托管等方面发力,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80亿元,较2008年增长25%。中行继续充分发挥其国际业务的传统优势,继续保持其在国际结算、结售汇、贵金属销售、外币理财等业务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2009年中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60亿元,同比增长15.19%,其在非利息收入占比进一步提高到31.7%,居于四行第一。交行借助于其银行卡、托管业务等,2009年其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到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8.99%,增速居四行的首位。
资产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势头,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增进了应对风险的能力。2009年,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627.3亿元,不良贷款率1.81%,相比2008年仍然实现了“双降”。就四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来看,2009年四行的不良贷款率控制仍然比较好,也成功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这一方面是资产基数大幅增加的原因,但也表明四家银行总体的资产质量保持了相对稳定,风险管理水平取得了持续的提升。截至2009年末,四家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603.5亿元,同比下降了13.61%。四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平均值也由2008年的2.27%大幅下降至1.48%,不良贷款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工行1.94%的不良贷款率为几家银行的最高,交行1.36%的比例为最低。但与此同时,2009年各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在政策推动下的积极放贷,也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不良贷款的暴露。尽管几家银行实现了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降,但从环比数据看,中行和工行下半年较上半年略有上升,且个别分类贷款有轻微恶化情况出现。如工商银行2009年年末关注类和损失类贷款较上半年有所上升,其中关注类贷款增加362亿元,损失类贷款增加39.5亿元。以上显示应对经营中的风险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
2009年,考虑到巨额贷款可能会增加不良资产的暴露,为实现稳健经营,并顺应监管部门对于国有大型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150%的要求,四家国有大型银行均将其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提高到达标水平之上。其中,建行2009年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75%,同比增加44%,为四行最高。2009年第三季度后,建行有意识地放缓了信贷投放的节奏,并大幅增加了拨备计提。这一做法在四行中最为超前,显示出建行更为稳健审慎经营的理念。而对于四行中的中行和交行而言,拨备覆盖率均在151%左右,正好满足监管要求的150%,处于刚好达标的临界点。
资产充足率呈现下降势头,但资本对经营约束的瓶颈日益明显。2009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基本都达到两位数以上,远远超过巴塞尔委员会8%的标准。核心资本充足率则多数在9%左右,也远超新资本协议4%的要求。但随着2009年三季度后各大型银行放贷量的快速增加,资本也随之快速消耗,导致几家大行的资本充足率均较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末,四大国有上市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1.8%。其中,工行的资本最为充足,其资本充足率为12.3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资本充足率比2008年的13.06%下降了0.7个百分点。交行资本充足率为1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8.15%,居于四家第二。建行位于第三位,其资本充足率为1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31%,也分别较2008年下降0.46个百分点和0.86个百分点。2009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居同业首位的中行资本压力最为明显,其11.14%的资本充足率处于四行最低水平,较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也下降为9.07%,融资压力在四大行中居首。2009年,中国银行的贷款规模增速达到了50.4%,在各大型国有上市银行中增速排在首位。这不仅使其受到人民银行定向发行央行票据的“处罚”,也使中行本已不足的资本缺口进一步扩大。
成本管理难度增加,银行净利润的持续增加面临挑战。银行业的成本控制,主要指标是员工成本和成本收入比。2009年各行纷纷加强成本管理,四家大型国有上市银行继续压缩各项运营费用,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但在这一背景下,各家银行2009年的成本收入比仍出现了增长。其中工商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至39%,中行增长3.6个百分点至37%。唯一例外的是交行,其成本收入比出现了0.39个百分点的降幅,但其39.25%的数字仍使其居四行之首。大型国有上市银行成本收入比的上升,表明各行的成本管理工作越来越困难。
就成本管理的情况进行银行间的比较,也可以考察人工费用的情况。这可以通过提取四家银行的员工费用和员工人数这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员工费用是指银行用于支付员工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的费用,这可以从各家银行年报“业务及管理费”项下的“职工费用”或“员工成本”中体现出来。2009年的年报显示,大型国有上市银行员工费用中,工行和建行的员工费用支出分别为604.91亿元和511.38亿元,较上年增加13.6%和9.6%。中行和交行的员工费用支出则分别为454.74亿元和123.91亿元,也较同期有所增加。如果考虑更有可比性的人均员工成本,可以发现,四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中人均员工成本最高的是中行,其人均员工成本达到17.32万元,工行以15.52万元的人均员工费用支出居于最后。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成本管理难度的增进,可能源自于人员增加等刚性因素,也可能是银行发展阶段和经营模式调整的原因。但从长远看这却会对净利润造成侵蚀,不利于提高银行经营效率,也不利于增加股东权益。
2010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发展评析
2009年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在经营上仍有独特表现。一方面与国家政策机遇和中国经济增长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各家银行自身合理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开拓创新中间业务,积极拼抢市场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结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在对四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年报进行简要的解读之后,可以继续挖掘出一些东西指导以后的工作。
目前在利差收窄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国有大型上市银行需进一步推进业务转型,将中间业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已公布的四家国有大型上市银行2009年年报来看,为应对利差收窄周期到来的影响,各家银行纷纷采取调整资产配置结构,大力发展收费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等诸多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成为推动四家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中间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发展中间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在利率市场化趋势加快,未来银行净利差继续收窄的趋势面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成为目前仍然承担宏观经济调控义务的国有上市银行改善业务结构的方向。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非利息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2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高达70%,非利息收入已经成为决定银行整体收入状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据统计,目前非利息收入在银行全部收入中的比重,美国和加拿大平均为45%,欧洲国家为44%,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为28%。反观我国,近年来国有银行中间业务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业务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可供改进。一方面,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仅为十几个百分点,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与亚洲其他较为成熟的市场如日本、新加坡等相比,也存在不少差距,中间业务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目前国有大型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仍相对较少,业务范围较窄。目前几家银行的中间业务领域均普遍集中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领域,而现代银行业占据主体地位的咨询顾问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发展不足。因此,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尚有许多工作等待开拓。如大力发展财务顾问和私人银行业务,积极开展房地产等资产证券化,加快发展资产托管业务等。通过大力寻找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的突破口,国有大型银行将能够持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并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宏观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政府政策调整频繁,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可能面临不良资产暴露,需要加强相应的业务管理和风险应对措施。2009年在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国有大型上市银行均采取以规模换取收益的思路,纷纷比拼信贷投放,抢占市场。大型国有上市均在信贷增量上大做文章,做大规模,以量补价,借以保持利润较快增长,在同业中不掉队。信贷规模似乎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字,而是变成了一种政治觉悟的体现。但喧嚣之后,需要面对的问题是,2009年各行发放的一部分贷款可能变成不良资产。如发放的占比较高的信用贷款、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能成为各家银行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2009年,四家大型国有上市银行投放了大量的“铁公基”类固定资产贷款,尤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土地开发储备贷款等业务领域,贷款集中度突出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容易引起后发的信贷质量问题。2009年,各级大型银行均在房地产领域投放了大量的贷款,鉴于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严重,2010年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实行了一揽子调控措施。可以想像,如果这些严厉的政策调控引起房地产价格深度调整,则国有大型银行必将面临信贷风险的过度暴露,不良资产比率也面临反弹压力,银行风险管理面临巨大挑战。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2009年的信贷狂潮中,几家大型银行几乎都与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融资平台签订了大量的一揽子信贷支持协议,这些政府投资融资平台存在的信用风险,可能成为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下一步经营的重大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大型国有上市银行需要加强相应贷款的风险管控工作,同时在内部实施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贷前审查和贷后跟踪,密切跟踪所投项目的综合负债状况和偿债能力,并实施房地产贷款季度压力测试,及时将这些风险掌握在可控范围内,为各自的持续经营排除障碍。
在经营规模扩大导致资本出现缺口的情况下,国有大型上市银行需要处理好资本补充与业务发展的关系。资本实力历来是衡量银行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资金的需求,资金需求则预示着银行贷款的扩张,银行规模放贷后又必然面临资本金的补充。对于国有大型上市银行来说,既要面对业务扩张带来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困境,还要接受资本充足率提高的监管要求。2009年,银监会将银行大型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底线从8%上调为11%,这一数字在2010年再次被提升为11.5%。这使各大型银行资本金不足的局面愈发突出。目前,大型国有上市银行的再融资方案已经逐渐清晰,上市的4家大型商业银行均已公布了再融资方案,几家银行采取发行可转债、A股和H股融资等方式解决。如工行和中行均采取“A股可转债+H股配售”的方式,交通银行则采用“A+H股配售”的模式,建设银行采取“A+H同时配股”方式。2010年,国务院批复银监会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的相关方案,要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本补充采取“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五个原则进行。从已公布的中、工、交三家大行融资方案看,已充分考虑到银行再融资对A股市场形成的资金压力,比如均争取在H股多融资,在A股多以定向增发、定向配股等对二级市场冲击较小的融资方式进行。除了借助于外部融资渠道外,几大行也可能通过留存利润来补充资本金。目前大型国有上市银行利润留存约为1785.8亿元,将为补充资本金提供后续支持。但总的来说,国有大型上市银行业务发展与资本金不足的矛盾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态。这要求各大型国有上市银行在资本短缺的现状面前,以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和自身资本充足为条件,更注重资本约束,科学处理资本质量、信贷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控制信贷非理性增长,防止因信贷过快增长而加大资本缺口,以便维持自身的可持续经营。
(作者单位: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Ⅵ 股票调整如何影响债券市场
短期来看,股票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既有利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过去的经验看,历次股票市场快速调整,除美国1987年“黑色星期一”外,债券收益率下行的幅度似乎也并不明显。股市快速调对债市的利好的一面看起来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居民资产配置从避险的需要可能会转向债市,包括认购纯债基金、货基、银行理财等,机构可能也会从避险的考虑配置债券。
但如果股市调整的是由于长端利率上行太快,进而导致去杠杆促发,则股市快速调整对债市影响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因为去杠杆的实质是流动性枯竭的表现,而利率债是流动性强的品种,那么在流动性压力之下,利率债可能也会被抛售。此外,股市表现的不确定性可能会促发混合基金份额缩水,进而影响到债券市场,尤其是流动性好、易于被抛售的品种。所以债市是否走牛要看这两端力量的博弈,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即使是去杠杆导致的股票大幅调整,债市的避险需求还是略占优势的,但收益率下行的幅度空间并不是大。
Ⅶ 近期债券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下跌
债券本质上是由政府、企业、金融公司等为发行主体发行的债权凭证,到期需要还本付息的一种融资工具。原则上债券投资的风险不会很大,但是也不排除发行主体违约,造成本息不能兑付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也就是11月10日,一家企业在公告中称,应流动资金紧张,未能按期筹措兑付资金,构成实质性违约,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近期债券市场大幅度下跌。如果你想学习了解更多投资知识,关注市场行情热点,可以关注鼎信汇金几位老师,新浪微博@天狼50陈浩,@大妮总说,@刘洪明BMC619
Ⅷ 各位基金高手帮帮忙啊,我买易基平稳行吗
长期投资首选指数型基金,因为它较少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只是被动的跟踪指数,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情况下,长期定投必然获得较好收益。而主动型基金则受基金经理影响较大,且目前我国主动型基金业绩在持续性方面并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军,第二年则表现不佳,更换基金经理也可能引起业绩波动,因此长期持有的话,选择指数型基金较好。若有反弹行情指数型基金当是首选。
国外经验表明,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表现强于大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是长期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据美国市场统计,1978年以来,指数基金平均业绩表现超过七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
我推荐嘉实300和大成沪深300.
嘉实300:本基金以拟合、跟踪沪深300指数为原则,进行被动式指数化投资,力求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投资沪深300指数的有效投资工具。本基金认为,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宏观经济基础。沪深300指数可以充分代表中国证券市场,本基金通过指数化投资方式投资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票,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投资工具。
在指数基金中,嘉实沪深300基金投资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基金进行被动式指数化投资,实现对对沪深300指数的有效跟踪,谋求通过证券市场来分享中国经济持有发展的成果。可以说,基金通过指数化投资方式投资于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票,等于把中国证券市场装在一个蓝子里,为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投资工具。
大成沪深300
推荐理由:选择基金定投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将风险摊平、降低平均成本,因而定投宜选择波动大的股票型基金,尤其是指数基金。虽然短期来看,股指涨跌难料,但从长期来看,股指总是上涨的,而主动投资的股票基金对市场热点的把握很难做到次次准确。国外经验表明,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表现强于大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是长期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该基金以拟合、跟踪沪深300 指数为原则,进行被动式指数化长期投资,力求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中国证券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从中国资本成立以来至今,上证指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而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是两市前300只权重股,覆盖了沪深市场六成左右的市值,具有良好的市场代表性,该基金的过往业绩在同类基金中表现突出,建议可成为定投的首选基金之一。该基金的管理人为大成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截至2007年9月,管理的基金资产达1100亿元左右,是目前国内管理证券投资基金数目最多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另外面临现在的股市,我个人给你提几点建议:
1,在基金的组合方面你可以选择一些平衡型基金,大概占仓位的20%左右吧,轻仓配置些混合型的基金,以此来分散投资风险,我以前回答别人问题的时候说过只要长期持有3年以上,任何基金都没问题。不过我们最好关注一些大公司的产品,比如南方,博时,华夏,嘉实等,这些公司的实力雄厚,规模大,目光长远,相比较而言更稳妥一点。
对此,我的推荐是:华夏回报
华夏回报是一只以大盘股投资为主的配置型基金。基金风格十分稳健,尤其从本轮市场调整以来,华夏回报对仓位控制得相对谨慎,减仓的力度很大,有效地降低了市场风险;从行业配置看,基金注重配置主流行业,如金融、金属。但是在季度行业调整配置调整方面还是显示出较强的灵活性。从持股特点来看,华夏回报持股相对稳定,换手率相对较低于同类型,但在市场趋势性转变时基金的调整力度还是坚决的,这有利于基金对投资时机的把握。
受基础市场大幅下跌影响,华夏回报预见性以及谨慎的操作手法值得很多基金借鉴,该基金从2007年三季度以来一直保持谨慎减仓,减仓幅度高达20%,同时对债券以及现金类资产的配置,使得基金业绩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这也使得基金大受追捧,基金规模也快速膨胀。这一点华夏回报和华夏系基金保持一致,大规模谨慎操作,这也是华夏系基金在本轮调整中跌幅相对较小的原因所在。
从近两周市场表现来看,华夏回报还是保持基本稳定的业绩。因此综合来看,华夏回报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2,我还是觉得大家还是要认真钻研一下他们各自的产品,找适合自己的,在自己不疯狂的时候合理布局,更多地关注基金的投资组合,是否包含大公司,现在半年报都出来了,看看他们的组合是不是较以前比没多大变动,组合和他们公司的投资理念是否一致。
3,一定要用闲钱来买股票型基金,我以前说过,如果实在不行那么就投资货币型基金或者风险小一点的债券型基金,你要动脑筋思考自己的投资策略,而不是盲目跟风,在股市上死的最惨的就是追涨杀跌的。
债券型基金本人的推荐是:长盛债券
长盛中信全债基金是一只债券增强型指数基金,跟踪中信全债指数。但事实上投资特性类似于偏债混合基金,其股票投资比例不超过15%。该基金持股风格随市场行情转变较为及时,06、07年重仓持有大盘股而积累了一定的收益,08年持有中盘股适时规避大盘股调整带来的风险。作为债券类基金中唯一一只跟踪全债指数的基金,我们看好长盛债券的后期表现。
祝你投资成功!~~
Ⅸ 经过几日震荡还会有大幅调整吗
收复千点失地并不意味着行情已近尾声 自5月5日以来,股指不断创出反弹新高,与此同时,大盘走势时常飘忽不定,总体上处于温和的攀升格局中,这样的状态类似4月中旬那样的喇叭形态,既让人为屡创反弹新高而鼓舞,又为这种不良的技术形态所困惑。我们判断多空双方近期在2566点至2717点区域还会多次较量,即使出现调整,也不意味着2009年的反弹行情结束。上证指数在2600多点、深成指在万点附近震荡巩固是一种较合理的走势,有利于中期行情继续延伸。 收复千点失地难能可贵 如何看待上证指数1000点的反弹成果?上证指数自2008年10月28日见底1664点之后,至2009年5月13日的2670点,反弹空间超过千点。如何看待这千点成果,我们认为,第一、收复千点失地难能可贵。从性质上说,它是对过去下跌了4459点的修复,是中线反弹行情,但绝不能因为股指上涨了千点,就盲目地认为牛市又来了。这样的成果是在多空分歧中不断获得的,2008年年底,有信心在2009年看到2600点以上的投资者似乎并不多,随着行情的演化,人们的预期也在变化之中,虽然从估值的角度看,上档的风险在增加,但有风险并不等于立即就会改变股指运行的趋势;第二、短期上证指数上档技术阻力在2717点附近,大盘可能会出现反复,但反弹行情并未结束,数月以来构成的上升通道依然完好,该通道的下轨线与60日均线较为接近,60日均线可视为反弹行情的重要依托,此线目前位于2363点左右,它每个交易日约以5点的速率上行;第三,沪市走势逊于深市。2008年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下挫了65%和63%,可谓一对难兄难弟,可是2009年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截至5月14日,上证指数反弹了45%,深成指反弹了58%。从这一点看,上证指数的千点反弹成果不必沾沾自喜,尚需市场各方努力;第四,2009年市场还有向上拓展空间的机会。后市突破2717点之后,从理念上说,中线颈线位在2990点以及6月5日的跳空大缺口附近,后市指数有望再上台阶,只是赚钱的难度会有所加大。 局部行情仍然活跃 市场热点有所降温,但局部行情仍然活跃,几乎每个交易日都有涨停的品种。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当天生物医药板块的表现明显强于大盘,海正药业、海王生物等封住涨停。中央今年安排328亿元实施11个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股的表现也较为活跃。连续两个交易日,沪深两市个股分化的现象十分明显,但仅有一只个股的跌幅超过5%,反映出投资者的心态较为平稳,没有因为周边市场的深幅回调立即改变预期。 深成指距翻倍仅差15%,目前正在万点左右徘徊,虽然短期大盘走得犹豫不决,但中期弹升的趋势未变。上证指数反弹的力度稍逊于深市,经过中国石油等的补涨之后,沪市暂时难以找到新的龙头品种。 近期市场上的有趣现象是,一旦指数权重较大的股票上涨,其他品种会纷纷退潮,担心主力拉高指数掩护其他品种出货。实际上,小盘股、中盘股和大盘股都有轮动的机会,只是幅度和时机的选择不同罢了。如果欲继续分享反弹行情的成果,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