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债期货开户后如何操作
国债期货(Treasury future)是指通过有组织的交易场所预先确定买卖价格并于未来特定时间内进行钱券交割的国债派生交易方式。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一种,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不稳定的背景下,为满足投资者规避利率风险的需求而产生的。美国国债期货是全球成交最活跃的金融期货品种之一。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
国债期货本身是一个利率衍生品,它肯定会影响利率,它对利率市场的影响,还不是简单影响某一个利率,而是整个利率市场化,是整个利率体系很重要的环节。
作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利率的市场化是很关键的一块。在中国目前我们各个市场上,可以看到比如像信贷市场,像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一般由央行强制制定,这块是一个管制利率,是一个非市场化的利率。
在货币市场,可以说短期资金市场有shibor,上海的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也是一个基准利率。
在国债市场有国债和央票,形成一些基准利率。按道理说,这是有几个不同的利率体系,不同的整合,但是目前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准利率还没有形成,或者一个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还没有形成,这是和整个国债市场交易不活跃,国债的现货交易太少,机构过于单一相关。而恰恰国债期货的推出会改变这个状况。
因为国债期货,第一,它有不同的机构参与,不仅是商业银行和大的保险公司,它有很多个人投资者和券商资金,它会反映不同市场投资者对利率的不同判断,这是一个市场化的利率形成的基石。但是国债在交易所之间,交易所利率有竞价,不同的机构同时报价,最后形成一个市场认可的利率,这样一个利率体系对于形成整个中国的收益率曲线是很好的基石。
如果说国债期货的推出对整个中国利率市场有什么影响的话,应当说,国债期货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基石。
B. 加入金融云的计划部署业务系统是什么意思
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在利率管制、金融脱媒、分业监管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金融创新性质的业务。从宏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速金融体制改革、改善社会融资结构;从中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推动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型,构建银行业的新型盈利模式,增强银行业经营的稳健性;从微观角度看,资产管理业务一方面可以满足客户投资和财富管理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保证银行向客户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提高社会资金的流动效率。因此,资管业务具有与银行传统业务完全不同的功能定位、运作规律和风险管理方式。 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蓬勃发展五大原因 我国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起步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时代特征。30多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导致居民财富持续增加,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这是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原动力,金融改革深化发展为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和保持盈利增长则成为推动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直接推手。商业银行作为国内资产管理市场重要的参与者,其资产管理业务已经成为国内资产管理市场业务规模最大、客户数量最多、产品类型最丰富、品牌信赖度最强的业务类型。笔者认为银行资管业务大规模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原因一:居民财富配置逐渐由不动产转向金融资产。30多年改革开放的红利,使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财富持续积累,因家庭资产配置结构相对保守,在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后,对通过资产管理投资金融产品实现保值增值的需求空间巨大。 原因二:为规避监管限制,银行资管业务逐步表外化。在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催动下,在金融抑制与监管博弈的背景下,为规避存款准备金、贷款规模控制、存贷比要求、资本充足率、存贷款利率等监管红线的限制,银行将资管业务转移至表外,通过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率发行理财产品吸收居民和企业的资金,并按高于贷款利率的收益回报要求投向非标债权资产等类固定收益项目,实现了对银行表内存款和贷款的替代,并借银信、银证、银基的通道完成投融资的对接,从而使得银行资管业务不仅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支持了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融资支持的实体经济的发展。 原因三:资本约束促使银行向“轻资本”业务转型。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三期叠加的时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随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宏观债务水平持续上升,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下,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迫切需要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转向拓展中间业务、转向不占用或少占用资本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正是由于其“轻资本”特性,成为银行增长模式由粗放式的资产规模扩张型向集约式的资本节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越来越大,在依靠内部利润增长方式补充资本的速度放缓及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愈加困难的情况下,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主动调整经营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原因四:商业银行具有其他金融业态所无法企及的资金、资源和渠道等优势。首先,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客户资源优势,不仅广泛吸收机构、个人客户的存款,银行贷款也是机构和个人取得融资的主要来源,这是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难以比拟的。从目前各种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渠道来看,银行仍是最主要的渠道,销售占比在60%-70%以上,而绝大多数客户也来自于银行;其次,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因为背后有国家信誉的支持,较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具有声誉方面的优势;第三,在获得资金和项目储备方面,银行也具有比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更多的资源。可以说,银行凭借其投融资两端客户群体庞大、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强等优势,通过创设金融产品和新的业务模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顺应了金融脱媒的大趋势,推动银行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逐渐转向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举为主,将给银行未来业务模式与盈利模式带来重要变化。 原因五:资产管理业务对于提高银行综合化经营深度、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化经营的意义在于多元化收入来源和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其核心应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简言之,是要通过综合化经营来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能力。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拥有金融全牌照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已成为各商业银行的共识。但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已有的混业经营金融控股集团,还远未实现集团内全面系统的综合化经营。由于分业监管的要求,导致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业务分别在一个集团下设的不同子公司开展,客户信息、客户营销、客户维护以及产品开发等等,基本都处于分割状态,业务交叉较少,业务协同也处于较低层次。当然,在集团旗下各金融机构都有其核心客户,主营业务,且相互独立的情况下,现实的做法是,以对综合化深度要求较高的业务作为抓手,以这些业务的发展,来推动相关的整合,逐步从单个业务层面,上升到各金融机构的整体战略层面。资产管理业务就是比较符合这种要求的业务,一是因为其综合性,不仅涉及银行内部的诸多环节,从分行到总行,从负债到资产等等,实现表内外联动、投融资一揽子方案,还涉及到与银行以外的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是一个较好的整合路径;二是因为其是新兴业务,涉及的存量部分相对较小,调整起来相对容易。 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呈现“五化”趋势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业务定位本源化、产品类型净值化、投资品种大类化、盈利模式非利差化和组织架构独立化等五大趋势。 趋势一:业务定位本源化。传统的理财业务是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渡阶段进行“反金融脱媒”创新,其目的是保住存款和腾出信贷规模。为此,投资者普遍认为“银行存款只赚不赔”,进而将理财产品视为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替代品。无论是否保本,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是无风险收益率,银行承担了隐性担保,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银行都将刚性兑付。实践中,基于这一根本原因,银行基本上都按照预期收益率向客户支付收益,即使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率,银行往往以自有资金贴补客户收益。 银行对理财产品的这种隐性担保既违背了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也误导了市场。其危害性在于:首先导致行业不重视投资管理的过程;其次,导致行业只重视产品销售的能力,而不注重投资能力的培养;第三,扭曲了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刚性兑付实际上增加了市场的成本;最后,刚性兑付之下,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完全滞后,只是简单粗放地一兑了事,不仅扭曲和弱化了市场约束机制,也不利于分散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当前资管规模与银行存款体量相当,如刚性兑付问题不解决,资管行业累积的风险一旦爆发,可能会出现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最终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传统的银行理财应当回归“受人之托,代为理财”的本质,强调“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原则,明确以客户财富管理为核心的服务内容,银行代表客户在市场上进行投资,为客户财产的保值增值尽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资产管理业务是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理念的颠覆。因此,要发展资产管理业务,首先要树立全新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理念,理解并掌握资产管理业务的运作规律。 趋势二:产品类型净值化。在“刚性兑付”之下,传统的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采用预期收益率的发行方式。随着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正本清源,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之下,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产品端进一步向基金化净值型产品转型,多家银行对产品体系进行了简化,以开放式产品逐步取代期次型产品,同时,净值型产品创新和发行力度加大。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招商银行净值型产品占比超过30%。工商银行则重点推动增利、尊利、稳利等的净值型产品线,传统期次型产品规模占比已由2014年初的81%降至31%。 从国际资产管理业务产品模式看,净值型产品是普遍使用的产品管理方式,现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一致认可的理财市场发展方向。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正朝着开放式、基金化的方向发展。理财产品按照净值模式运作的优势在于:基金化运作后投资者按照净值或估值获取收益,减弱刚性兑付的压力;开放式运作后客户可根据自身现金流的需求状况对理财产品进行申购和赎回,自主决定投资期限,降低了产品规模大幅波动的情形,有利于提升银行理财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基金化运作后将减少银行理财端的产品管理成本,减少对有限人力资源的占用,并减少操作风险。 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净值型产品形态和结构设计创新的力度也在持续增强。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在客户、资金、渠道方面的优势,加大信息技术与银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积极应对各方挑战,创新推出了无固定期限非保本净值型产品。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依托银行大资金管理的经验和透明的投资报告体系,推出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根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预期收益要求设立相应的投资目标,按照投资者对流动性,投资期限及其他个性化要求制定最佳的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方案,并在产品运行过程中根据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变化,对投资组合的资产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持续的风险监控,从而为投资者获取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农业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推出了结构化理财产品,该类产品挂钩特定投资标的,通过在产品发售前约定投资标的与产品预期收益率变动的规则,以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 趋势三:投资品种大类化。经济改革发展和投资市场工具的不断丰富给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投资带来了机遇。银行资产管理的投资对象不再限于类信贷资产和普通债券,而是扩展到包括股权、各类受益权、期货在内的各大类资产。银行资产管理不仅参与了国企改革、员工持股计划、国债期货等市场的投资,还积极开展了二级市场股票优先受益权投资、定向增发配资、股票市值管理、两融配资、量化对冲业务等新兴业务。较有代表性的三类新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市值管理类业务、国债期货类产品和MOM(Manager of managers)类产品。 其中,股票市值管理类业务是银行以第三方投资顾问代客户进行市值管理。2014年4月,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全资子公司中国石化销售有限公司为平台对所属油品销售业务进行了重组。经重组后的销售公司拟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针对此次改革,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分别推出了第一单投资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财产品,为个人客户提供了参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便利途径。光大银行亦针对大小非减持或员工持股计划等上市公司推出了股票市值管理业务,产品的结构设计和平仓止损条件参考该股票二级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水平而定,业务模式与传统二级市场股票优先受益权业务较为类似,实现了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使高管、员工及重要加盟商能够跟中小投资者一样充分分享企业发展成果。 国债期货类产品则是在充分识别和管理国债期货风险的基础上,由商业银行开发的投资于国债期货的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产品除了投资于债券资产还将部分资金投资于国债期货市场,有效对冲理财产品面临的利率风险、减少投资组合市值因市场利率变化导致的波动,为促进理财产品由预期收益型向净值型转型,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强了创新能力。 MOM产品即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是指该基金经理不直接管理投资,而选择市场中的管理人及各种策略集中到同一产品中,委托其进行管理。2014年,多家银行大力推广MOM产品,MOM产品以“多元资产、多元风格、多元投资管理人”为主要特征,投资范围包含债券、股票、期货、基金、指数型LOF与ETF等多种资产类别。该类产品自问世以来,经历了较广泛的投资运作和市场检验,获得了投资者的认可。目前,工商银行通过该种模式管理的净值型产品已超过1300亿元。 趋势四:盈利模式非利差化。在以预期收益型产品为主的阶段,银行理财业务的收入主要是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利差以及托管费、管理费收入。在推进产品类型净值化和投资品种大类化转型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优化银行资产管理盈利模式的条件相对成熟。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顺势改变传统的利差盈利模式,减少对资产端和负债端利差的依赖,构建了以“固定费用+业绩分成”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按照产品发行规模,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另一方面,依据资产计量和产品估值体系产生的业绩基准,对超过业绩基准的超额收益部分,由银行与客户按照约定比例分成,获取业绩分成。从更高的视角看,资产管理盈利模式非利差化有助于推动传统银行向交易型银行方向转变。这要求银行在平衡好理财业务多元目标的基础上,增强资产管理业务盈利能力,将资产管理业务打造为利润中心,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有效提升客户粘性。 盈利模式的转变最终依赖于创新能力的提升。2012年以来,由证监、保监部门牵头发起的业务创新浪潮涌现,陆续出台了数十项推动券商、基金和保险机构发展的制度和措施,进入大资管时代的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对资产管理业务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深远地影响着国内资产管理市场的竞争格局,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领先地位提出严重挑战。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举措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银行理财投资提供了新的通道,也为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平台,还为银行理财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银行理财应放眼于整个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行业,以全局性视野来思考和定位,充分发挥背靠银行的独特优势,发挥银行集团竞争的优势,积极借鉴国际资产管理机构,尤其是国际领先银行资产管理机构在业务模式、组织架构、流程分工、人员配备、产品体系等方面的做法,探索适合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明确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趋势五:组织架构独立化。为提升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综合管理水平,在银监会监管指导和行业自律组织的引领下,当前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组织架构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正在按照“二级部—一级部—事业部—子公司”的路径逐步向前摸索。 2014年,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按照四项基本要求和五大分离原则积极推进理财事业部改革。一方面是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基本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另一方面是理财业务与信贷等其他业务相分离,建立符合理财业务特点的独立条线风险控制体系;同时实行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相分离、银行理财产品与银行代销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相分离、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相分离、理财业务操作与银行其他业务操作相分离。 通过理财事业部对代客理财业务实行闭环管理,从而实现真正的风险隔离,解决理财业务的独立性问题,使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卖者有责、买者自负”。事业部制改革有效解决了银行内部理财业务多头管理问题,实现理财业务的统一归口管理,进而优化理财产品研发设计、组合管理、产品销售、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环节,推动理财业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发展。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末,已有45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完成了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目前,理财事业部改革采取以下四种模式:(1)总行设立资产管理部(一级部),分行设立分部,例如国有银行。(2)总行设立资产管理部(一级部),不在分行设立分部,分行仅承担营销职能,例如部分股份制银行。(3)总行设立资产管理部(二级部),例如部分农商行,由于理财业务规模较小,在金融市场部下设资产管理二级部统一管理理财业务,代销业务由零售负责。(4)总行设立理财业务协调委员会,例如外资银行主要采取这一模式。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股份制银行甚至已经提出将理财业务拆分设立资产管理子公司的方案。 需要强调的是,各行之间存在差异,不存在最优的组织架构。银行资管业务围绕着投融资需求,需要内部投行部、私人银行部(财富管理部)、金融市场部、分支行多部门的协同。实践中,部门利益至上、流程重叠交叉、协调成本高、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时有发生,协同难度相当大,如果简单采取子公司模式可能会更难做到部门之间的协同和资源共享。因此,现阶段,各家银行应当从如何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出发,根据内部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设置资管事业部还是资管子公司问题。
C. 商业银行可以参与国债期货吗
暂时不可以,银监会还没出商业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交易指引。
D. 银行参与国债期货 可有多种模式
从国际经验看,国债期货市场的参与主体是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机构投资者数量超过1万家,这些投资者尤其是商业银行将是参与国债期货的重要力量,它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国债期货,成为市场的关注话题。
E. 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b.期货公司会员只能为符合下列标准的自然人投资者申请开立交易编码:申请开户时保证金账户可用资金余额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具备金融期货基础知识,通过相关测试;具有累计10个交易日、20笔以上的金融期货仿真交易成交记录,或者最近三年内具有10笔以上的期货交易成交记录等; 不存在严重不良诚信记录;不存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交易所业务规则禁止或者限制从事金融期货交易的情形。
F. 国债期货是怎样交割的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割业务指南》 (2015年7月1日实施 2017年4月1日第一次修订)中相关条款对国债期货交割进行了规定:
自交割月份之前的二个交易日起至最后交易日之前一个交易日,每日收市后,同一交易编码的交割月份合约双向持仓对冲平仓,平仓价格为该合约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对冲平仓结果不计入当日结算价的计算。交易所对对冲平仓按成交收取手续费。
国债期货整个交割流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合约进入交割月份后至最后交易日之前,由卖方主动提出交割申报,并由交易所组织匹配双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割;第二阶段,最后交易日收市后,同一客户号的双向持仓对冲平仓,未平仓部分按照交易所的规定进入交割。
国债期货交割模式分为一般模式和券款对付模式(以下简称“DVP”),进行DVP模式交割的,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配对双方均以中央结算开立的国债托管账户参与交割;
(2)配对双方参与交割的国债托管账户不为同一账户;
(3)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客户持仓进入交割后,其交割在随后的连续三个交易日内完成,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交割日。
(一) 最后交易日之前交割的具体流程
1、意向申报日
(1)最后交易日之前申请交割的,客户通过会员进行交割申报,会员应当在当日9:15-15:15向交易所申报交割意向。结算会员可以授权交易会员为客户向交易所申报交割意向,结算会员应提前办理书面授权,并报交易所备案。授权书应包含授权交易会员为客户向交易所申报交割意向内容。
(2)卖方客户通过会员主动进行交割申报:会员可在9:15-15:15通过会员服务系统向交易所申报客户的可交割国债名称、数量以及交券的国债托管账户等信息。
(3)买方客户通过会员进行交割申报:会员可在9:15-15:15通过会员服务系统向交易所申报客户的交割数量和收券的国债托管账户等信息,但不能申报待接收国债的券种。买方在同一会员处每个交易日仅能申报一条交割意向。买方以在中国结算开立的国债托管账户接收交割国债的,应当同时申报在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和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开立的账户。
(4)每日收市后,同一交易编码的交割月份合约双向持仓对冲平仓,平仓价格为该合约前一交易日的结算价。对冲平仓结果不计入当日结算价的计算。
(5)交易所确定进入交割的买卖方:当日结算时,交易所先按照客户在同一会员的申报交割数量的总量和持仓量的较小值确定有效申报交割数量,所有卖方有效申报交割数量进入交割。交易所按照“申报意向优先,持仓日最久优先,相同持仓日按比例分配”的原则确定进入交割的买方持仓。买方有效申报交割数量大于卖方有效申报交割数量的,按照买方意向申报时间优先的原则确定进入交割的买方持仓,未进入交割的意向申报失效。当日未进行交割申报但被交易所确定进入交割的买方持仓,交易所根据卖方交券的国债托管账户,按照同国债托管机构优先原则在该买方客户事先申报的国债托管账户中指定收券账户。
(6)交割配对:交易所根据同国债托管机构优先原则,采用最小配对数方法进行交割配对,并于当日收市后通过会员服务系统将配对结果和买方客户应当缴纳的交割货款通知会员。
(7)手续费:交易所在结算时对进入交割的买卖方客户扣划交割手续费。
(8)发送待划券信息:卖方以中国结算的国债托管账户交券的,交易所在当日结算后,将卖方客户的待划券信息通过中国结算转发给相应的证券公司或托管银行。
2、第一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为卖方交券日:交易所将过户指令发送给托管机构。卖方以中央结算的国债托管账户交券的,应当按照中央结算的相关规定,在中央结算当日日终前通过中央结算的业务系统对过户指令进行确认;卖方以中国结算账户交券的,中国结算于日终结算时处理过户指令。划券不成功的,交易所于第二交割日进行差额补偿处置。
(2)以DVP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无操作。
3、第二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为缴款日:当日结算时,交易所从买方结算会员结算准备金中扣划交割货款至卖方结算会员结算准备金,同时释放买方和卖方交割持仓占用的保证金至结算准备金。若发生国债跨市场转托管业务,交易所向国债托管机构发送转托管指令,进行国债转托管,由买方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转托管费。转托管费由交易所在当日日终结算时扣划,统一收取后划付给国债托管机构。参与国债期货交割的双方需要缴纳过户费,由交易所在当日日终结算时扣划,统一收取后划付给国债托管机构。
(2)以DVP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为券款对付日:交易所向中央结算传输指令,卖方和买方客户根据交割配对结果,按照中央结算的有关规定进行券款对付。DVP交割失败的,交易所于第三交割日进行差额补偿处置。
4、第三交割日
(1)以一般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为买方收券日:交易所将过户指令发送给托管机构。中央结算于当日日终前处理过户指令;中国结算于当日日终结算时处理过户指令。由于买方客户国债托管账户原因导致划券不成功的,相应国债暂存在交易所的国债托管账户中,买方客户可以重新申报接券的国债托管账户。
(2)以DVP模式进行交割的,当日结算时,交易所释放进入交割的持仓占用的保证金。参与国债期货交割的双方需要缴纳过户费,由交易所在当日日终结算时扣划,统一收取后划付给国债托管机构。
(二)最后交易日进入交割的具体流程
1、最后交易日
(1)对冲平仓:最后交易日收市后,同一客户号的双向持仓按前一交易日结算价进行对冲平仓,同一客户的不同交易属性账户(投机、套利、套保)多空持仓不进行对冲。
(2)申报交割信息:最后交易日进入交割的,会员应当在最后交易日15:15前向交易所申报其买方客户收券的国债托管账户和卖方客户的可交割国债名称、数量以及交券的国债托管账户等信息。买方客户以在中国结算开立的账户收券的,应当同时提供在中国结算上海分公司和中国结算深圳分公司开立的账户。结算会员为自身代理的客户向交易所申报交割信息,交易会员代理的客户由交易会员直接向交易所申报交割信息。
最后交易日进入交割的,会员未在规定时间内为其买方客户申报交割信息的,交易所根据卖方交券的国债托管账户,按照同国债托管机构优先原则在该买方客户事先申报的国债托管账户中指定收券账户;会员未在规定时间内为其卖方客户申报交割信息的,视为卖方客户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如数交付可交割国债。
(3)交割配对:交易所根据同国债托管机构优先原则,采用最小配对数方法进行交割配对,并于当日收市后通过会员服务系统将配对结果和买方客户应当缴纳的交割货款通知会员。
(4)手续费:当日结算时,交易所对对冲平仓按成交收取手续费,对进入交割的买卖方收取交割手续费。
(5)发送待划券信息:交易所在当日结算后,将卖方客户的待划券信息通过中国结算转发给相应的证券公司或托管银行。
2、第一交割日、第二交割日和第三交割日
本阶段第一交割日、第二交割日和第三交割日的操作与第一阶段的流程相同。
G. 投资者能参与国债期货实物交割吗
中金所并未明确提出国债期货不允许个人投资者交割。而国债期货实行实物交割,采用到期集中交割与滚动交割相结合的方式。
可交割国债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在境内发行的记账式国债;
(二)同时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三)固定利率且定期付息;
(四)合约到期月份首日剩余期限为 6.5至 10.25年;
(五)符合国债转托管的相关规定;
(六)交易所规定的其他条件。
H. 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有什么注意事项
时隔十八年,国债期货再度回归中国期货市 时隔十八年,国债期货再度回归中国期货市场。但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国债期货更像一个全新的概念,那么有一些误区,投资者应该注意。 误区一:认为国债期货交易时间与现货市场一致 我国国债期货与现货市场的交易时间并非完全一致。国债期货的交易时间为:交易日的9:15~11:30(第一节)和13:00~15:15(第二节),最后交易日的9:15~11:30。然而一般来说,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交易时间为9:30~11:30,13:00~15:00;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时间为9:00~12:00,13:30~16:30。 误区二:认为国债期货的当日结算价就是收盘价 国债期货的当日结算价是指合约最后一小时成交价格按照成交量加权的平均价,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三位。 国债期货的收盘价是指合约当日的最后一笔成交价格。 误区三:认为国债期货的最后交易日在月末 从我国国情上看,由于我国资金市场在季末容易出现异常波动,为了避开每季度下旬这一时期,保证国债期货交割的安全和顺畅,国债期货的最后交易日定于合约到期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 误区四:认为国债期货类似于股指期货采用现金交割 国债期货采用实物交割的方式进行交割,当合约到期进行实物交割时,可用于交割的债券包括一系列符合条件的国债品种,其票面利率、到期时间等各不相同。可交割国债和名义标准券之间的价格通过一个转换比例进行换算,这个比例就是通常所说的转换因子,类似于商品期货交割时的升贴水概念。 误区五:认为国债期货保证金低,更加适合散户参与 表面上看,与股指期货相比,国债期货交易的门槛并不高,不过投资者需要满足适当性制度的要求。通俗地说,投资者要想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不仅要有50万元开户门槛,还必须通过相关的资格测试,也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国债期货价格波动远小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种风险管理工具,因此对于通常进行趋势投资的散户来说,国债期货并不特别合适。 误区六:认为国债期货开仓后无需每日盯盘 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后,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时刻盯着盘面,甚至可以长期持有。但是,投资者在参与国债期货交易时,需要有足够时间盯盘。 由于国债期货采取保证金交易制度,保证金比例较低,既放大了盈利也放大了亏损,一旦行情不利,投资者面临的风险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