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第一次发行国债什么时候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您的问题。中国第一次发行国债是在1950年。希望我能帮助到您。
② 国债是哪一年开始发行的
发行国债,最早是从5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不叫国债,叫做建设公债。
③ 晚清四次发行公债,名号响亮“爱国公债”,为何却成了“哀国公债”
在腐败的土壤下进行任何改革,最后肯定会失败的。晚清的金融改革也是如此,晚清四次发行的公债,虽然打着“爱国公债”的旗号,但是最后还是沦为了统治阶级贪污腐败的工具,只能落个“哀国公债”的骂名。
第一次公债
首次公债发行的时间是在1894年。这次发现公债的出发点是弥补军费的不足,给出的条件也十分优厚,但是由于晚清统治阶级的局限性,同时加上首次公债发行工作发准备不补分,只募集到1102万两。最后更是被腐败的统治阶级把公债由募集资金变成了勒索钱财。
同时由于晚清腐败的官场氛围。只怕这1102万两最终用到实处的零头都不到。跟可气是这样就把公债的名声搞臭了。以后再发行公债人民大众谁还会信呢?
第四次公债
在晚清覆灭前夕,晚清还在垂死挣扎但是国家信用已失,人心已散,覆水怎么还能收呢?
虽然1911年,这一轮公债,名称取得很爱国,美其名曰:“爱国公债”。但是,“爱国”公债在腐败的统治阶级手里只能误国,甚至成为卖国的工具。公债刚开始发行不久,满清帝国就随风而逝了。
最后“爱国公债”也只能成为“哀国”公债了。
④ 国债发行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实际发行额折合人民币为2.6亿元,该债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还清本息。1954年,我国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到1958年共发行5次,累计发行39.35亿元,至1968年全部偿清。此后20余年内,我国未再发行任何债券,处于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特殊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向了经济建设。1981年1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理》,财政部为平衡财政预算,开始发行国库券,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连续发行了17年。
1987年,为促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项目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发行了3年期的重点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了2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额为80亿元。
⑤ 国债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是从清朝末期开始发行国内公债并大量举借丧权辱国的外债。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曾多次发行公债,如1932年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分2期发行总额为180万元的“革命战争短期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债发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当时为了保证仍在进行的革命战争的供给和恢复国民经济,发行了总价值约为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第二阶段是1954-1958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分5次发行了总额为35.46亿元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第三阶段是1979年以后,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筹集重点建设资金,中国从1981年起重新开始发行国债。截止到1995年,共发行了8种内债,有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财政债券、特种债券、定向债券、保值债券、转换债券等,累计余额达3300亿元。
⑥ 清政府被迫停止发行国债说明了什么
清朝末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甲午赔款,二是庚子赔款。两次大的战争赔款使得清政府陷入巨大的财政危机。为了解决巨大的战争赔款问题,英、德、法、俄银行以5%左右的利息提供给清政府贷款。我们几乎都指责当时的英、德、法、俄银行以 5%左右的利息借给清政府外债,但在中国当时没有债券市场的情况下,一方面除了外债别无出路,另一方面这种 5%的利息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几乎不可能找到的。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清朝政府在既无法增加税收、又无法发行国债的时候向外国借债的困境。
在一个国家发生财政危机的时候,可以采取加税、增发货币、借债三种方式。其中增发货币一策又称铸币税,其实质与加税一样,只不过其负面作用不容易发现,但是一旦产生通货膨胀,就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对于解决一个国家的财政危机,实际上就主要是两种,加税还是借债。加税的本质就是不断存钱,如同老百姓喜欢储蓄一样,而借债意味着通过融资来解决目前的困境,通过融资的未来的利润来支付利息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清政府的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前者,不断采取存钱的策略充实国库。据史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在 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为 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 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高达760万两。这些数据说明,虽然按照传统儒家理财观念看晚清的结余可能还太少,但当时的经济国策从根本上讲极其荒谬,在两次鸦片战争都失败同时又面对日本的威胁下,朝廷不仅不想法把未来的收入透支来加速发展国力,反倒还一心放在“节流”上,只想到往国库多存钱。结果是,国力相对其他国家继续衰退。
按照传统儒家评价国家财富的标准,可以说清朝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起义之前还是非常富有的,这种富有在乾隆后期达到顶峰,1781年国库存银7000万两,到1789年为6000万两左右,1850年时降到800余万两。太平天国起义对朝廷开支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发生货币危机,但即使在1853—1863年间,户部银库仍然年增 19万两。这不多,但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那至少比承担越来越高国债要好。但实际上这种错误的财政政策彻底地将清政府毁灭了。这似乎又回到了宋朝王安石和司马光关于“开源”还是“节流”的财政政策的争论。
在王安石看来,开源才能“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而司马光坚持认为,“自古以来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天地之间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之手,就在官府之手,如果不是从百姓手里收取财物,官府的钱从何而来?”但事实是,美国巨大的国债使得美国能够透支消费,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几百年前国库堆满金银的国家今天无一不是落后国家。依照詹姆斯?麦克唐纳德《一个自由的国家债台高筑:金融基层民主》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如果我们按1600年时能借到大量公债与没借公债的国家分成两组,那么你会发现,400年前国库里金银万贯的国家今天基本贫穷落后,而当年靠发国债发展的国家今天基本都经济发达。像那时的明朝国库藏银约1300万两,朝廷甚至储存了足够吃 9年的谷粮!就怕天塌地陷。可是,越怕天塌下来,天还真的会塌下来,不久明朝被改朝换代。当时的印度国库则储藏了近6000万两金银,坐在那些金银上等着被殖民化。历史就是如此让人惊讶。
仔细看来,清朝末年的财政赤字在传统中国文化看来非常严重,但相比而言,那时的赤字并非无药可救,而是财政政策的失败导致了清朝的失败。按照学术界的估算,由于这些赔款以及其他外债支付,清政府在 1902年后每年要付约4700万银两,这相当于1903年政府财政收入的44.7%(那年的财政收入为10492万两)。但是,1903年的实际财政赤字约3000万两,占财政收入的28.6%。如果跟英国早期比,1697年英国政府一年的短期债务支付是它财政收入的 3倍,1710年时是财政收入的近4倍,但那并没迫使英国灭亡,实际上英国从那以后反而日益强盛。从这些数据上看,晚清的财政赤字并非传说中可怕,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导致只能依赖外债,并且因此丧失部分主权,最后在国民一片骂声中倒台。
那么借债策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财政危机并且促进经济发展呢?这取决于投资收益率和借债利息的比较。我们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从公司财务的角度来看待国家理财问题。首先,如果国家借债的利息高于国家投资或开支项目所能带来的回报率,比如国债利率是20%而国家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只有 5%,这里国债利率是成本,投资回报率是收入,那么国家开支的项目每年要亏损15%。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不可少的国家开支外,政府应该停止、减少开支,尤其不应该通过赤字、国债来让政府浪费钱,应该降低税负。如果是这样,政府的确要尽量存钱,以防未来出现财政危机时要花20%的利息去借债。~~
⑦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发行的债券
我国首次发行的债券,是1894年清政府为支付甲午战争军费的需要,由户部向官商巨贾发行的,当时称作“息借商款”,发行总额为白银l l00多万两。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交付赔款,又发行了公债,总额为白银1亿两(当时称“昭信股票”)。
自清政府开始发行公债以后,旧中国历届政府为维持财政平衡、都发行了大量公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政府先后发行了数十种债券。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于1950年1月发行了“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实际发行额折合人民币为2.6亿元,该债券于1956年11月30日全部还清本息。1954年,我国又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到1958年共发行5次,累计发行39.35亿元,至1968年全部偿清。此后20余年内,我国未再发行任何债券,处于一个“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特殊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转向了经济建设。1981年1月16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理》,财政部为平衡财政预算,开始发行国库券,对象是企业、政府机关、团体,部队、事业单位和个人。截止1997年,连续发行了17年。
1987年,为促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型项目筹集中长期建设资金,我国发行了3年期的重点建设债券,发行对象是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发行总额为55亿元。1988年,为支持国家重点建设,我国发行了2年期国家建设债券,发行对象为城乡居民、基金会组织、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发行额为80亿元.
⑧ 中国不还清朝发行债券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清朝发行的债券应该由清朝政府来归还,这跟现在的政府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⑨ 清政府被迫停止发行国债说明了什么被迫举借外债产生了什么影响
说明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没有信用,发行的国债没人买,筹不到资金,就没钱,然后被迫无奈就向外举借,可是借钱,最后还钱的还是普通大众的人民。这导致民不聊生,使人民怨念渐渐加深,更加没有人相信清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