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积累与消费比例是属于什么结构
考试的时候考过,我选的是交换结构呢。只是猜的,我是按照理解。我也不是很会,希望讨论一下
B.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哪些
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包括:
(1)税收调节。税收既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以税收作为政策工具,可以通过改变税率、税收总量和调整税收结构来实现政策目标。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都会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和国民产出的增长,反之则下降。因此,在总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
(2)国债调节。相对于不可轻易变动的税收来说,国债是一种较为灵活、较为便捷的财政政策工具。运用国债工具可以实现以下目标:调节社会总需求,发行国债会减少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资金,缩小社会总需求,而偿还国债,将增加企业收入和居民的可支配资金,扩大社会总需求;涮节国民收入的使用方向,国债可以对企业和居民收入进行再调整,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特定的经济建设;国债发行以后还可以进入证券市场转让和流通,成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国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供给水平。
(3)财政投资。财政预算内投资,是国家集中财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直接的资金投入。它既可以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也可以调节国民经济的结构。
(4)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用财政资金直接资助企业或居民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属于国家财政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分为三大类:企业补贴,即为了支持某些政策性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而给予的补贴;价格补贴,包括对职工的副食品补贴、粮食补贴、房租补贴等;社会救济,指国家对那些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贫困地区和个人,给予无偿的财政资助。
希望采纳
C. 国债调节经济的效应主要有哪些
国债是对GDP的再分配,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是财政调节的一种重要手段。这部分财力用于生产建设,将扩大社会的积累规模,改变既定的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这部分财力用于消费,则将扩大社会的消费规模,使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向消费一方偏移;这部分财力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就是政府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关系的过程。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手段,而且是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券是可以流通的债权的主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短期国债券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调节货币需求与供给的重要手段。
D. 国债怎么调节货币供应量
在市场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央行向市场卖出国债相当于收回市场中的货币,这样可以减少市场的流动性;反之,央行买进国债,抛出货币,增加流动性,从而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E. 积累额与消费额的比例为1∶4。a.积累额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20%;b.积累额是消费额的 1/4。在这一资料中,a
a比例
b比较
F. 简述发行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原因
发行国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适度的国债规模刺激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对经济发展有负面效应,适度的国债发行可以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国家公债的运用可以影响市场利率。适度的国债可以调节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
原因:国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较优方式。败政赤字出现后,一般有三种方式弥补。一是动用历年的财政结余;二是向中央银行借款或透支;三是发行国家公债。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将社会暂时闲置的个人公共消费资金集中起来,并改变其使用性质,将其转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或将资金沉淀下来,变一部分现实的购买力为潜在的购买力,从而减缓总需求压力。
(6)国债调节积累与消费的比例扩展阅读:
在所有的理财产品中,国债由国家信用做为背书,应该是属于最安全的投资产品。称市场称为“无风险投资”。
2019年,国债三年期收益率为4%,五年期收益率4.27%,相比银行定期同期产品并不低。在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的情况下,国债毫无疑问成为了“保本理财”性价比较高的替代品之一。
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储蓄国债“随到随买”试点,将储蓄国债发行时间由原来的10天延长至全月。
而个人投资者可在4月全月,通过40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共计约13万个营业网点,以及27家储蓄国债承销团成员的网上银行购买储蓄国债,有利于提高个人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便利性。
本次发行的电子式储蓄国债在发行期内不得提前兑取,发行期结束后方可提前兑取。而且提前兑取业务只能通过承销团成员营业网点柜台办理。
G.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应更加强调积累,缩减消费的比重
中央的政治报告,科学地总结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所取得的光辉成就和经验。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密切结合的胜利,从七大到八大,在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期中,党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的斗争,终于击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彻底地完成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基本上实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党正在领导人民进行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有可能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说明,党所制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我们坚决地贯彻党的路线,就完全有可能在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要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就必须要有和它相适应的资金积累,而实现积累的道路,由于我国社会制度本质所决定,则只能依靠国内积累。这样,积累的多少和快慢,就不仅直接地影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而且也直接地影响别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改善的程度。所以,正确地解决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
(一)
在过去几年间,我们对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处理,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也发生过某些偏差。实践证明,当我们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妥善的时候,国家的经济生活就表现出协调的现象,就对工业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当我们对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妥善的时候,我国的经济生活就显得不正常,工业的发展,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就受到不利的影响。
因此,党根据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特别是根据我国建设的实践,要求我们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采取较高的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又必须积极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一方面要厉行节约,以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提高消费水平,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得到改善。这样做是否有可能呢?是有可能的。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就是很好的证明。
第一,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六年的四年中(以一九五二年为一百),我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百分之一百零四,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九点五,我国的农业生产提高了百分之十九,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四点四。在工业生产中,重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二十三点九,轻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四点八,手工业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二点六。与此同时,国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百分之六十九,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四,在新增的工业产值中,有百分之七十二点七是依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来的。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国的国民收入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三点八,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九点五。这些数字说明,我们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农业和轻工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重要特征。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国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就是因为我们坚决地贯彻了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
第二,在同一时期,我国的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增加了百分之一百零六点五,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九点九,用于消费的部分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九点七,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六点七。在积累部分中,基本建设的投资扩大了百分之二百七十七点三,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三十九点三,其中工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扩大了百分之三百一十六点七,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四十二点九;在工业投资中,重工业的投资扩大了百分之四百二十五点五,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五十一点五。在消费部分中,工人的消费基金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八点八,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十点五,职工的平均实际收入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三,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五点八;农民的消费基金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八点五,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六点五,每户农民农业生产的平均实际收入增加了百分之十点七,平均每年增长的速度是百分之二点六。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的积累在迅速扩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在高速度地进行,人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我园的工业化和我国人民生活的改善是密切结合着的,这是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路线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事业之所以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就是因为这一事业不仅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同人民群众当前的切身利益也是一致的。
(二)
关于如何正确地贯彻党的路线,以便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估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迅速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收入,扩大积累的源泉等等问题,在刘少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报告中,已经作了精湛的论述。这里我只想就如何合理解决积累和消费的关系问题,说一说个人的看法。
合理地解决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意义,就是要将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和个人的、当前的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之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又有利于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为了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常常从迅速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需要出发,设想提高积累部分的比重。无疑的,这种设想是有理由的,因为有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才能得到加强,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才有可靠的物质保证。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必须尽力把国民经济中可能聚集的资金都积累起来,并按照恰当的比例,首先满足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的需要。但是,如果只顾重工业迅速发展的需要,过多地和过快地提高积累部分的比重,缩小消费部分的比重,以致影响人民生活应有的改善,那就是错误的了。
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只有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才能在新的物质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地健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用来进行工农业及其他方面建设的积累,只能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大而逐步地增加。这样,才不会因积累的增加而影响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同时,由于我国经济比较落后,人口众多,增殖较快,人呆生活水平还较低,因而积累部分也不可能过多地和过快地增加,
无疑地,在工业化过程中,人民的消费水平是应当而且必需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不这样做,那就是严重地脱离群众,那就会犯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个人的、当前的利益,而不顾集体的、长远的利益,则是不能容许的。不但那种想把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超过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且要求消费水平的提高同积累的增长保持相等的速度的观点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前者将使人民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所依靠的物质基础受到削弱,而后者则将延缓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
必须看到,要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将我们这样一个在经济上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如果没有全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不把可能节省下来的每一文钱和每一份物质资源都积累起来,合理地使用到扩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去,这样艰巨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为了我国的工业化,也就是说,为了我国人民集体的、长远的利益,我国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不仅应当低于社会生产发展特别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而且应当低于积累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积累不断地增加,社会主义再生产不断地扩大,人民消费水平提高所依靠的物质基础不断地增强。
所以,按照我国具体的经济条件和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合理地规定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很重要的。
几年来,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比例关系的变化,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的计算,大体是这样的:积累部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一九五二年占百分之十五点七,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十八点三,一九五四年占百分之二十一点六,一九五五年占百分之二十点五,一九五六年预计占百分之二十二点八。积累部分的比重,一九五二年和一九五三年较低,是由于这两年处在经济恢复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完全改造,特别是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恢复经济的任务已经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因而积累部分的比重也就相应地有所提高。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这种变化,基本上是合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的,但是也发生过某些缺点和偏差。根据几年来经济建设的实践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我觉得在今后若干年内,积累部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或者略高一点,是比较稳妥的。这样,既可以保证我国工业建设有较高速度的发展,又可以保证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如果脱离这个水平太远,不论是增高或降低,都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失调,并在政治上产生不良的影响。
这样的积累水平,能不能保证我国采取较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呢?回答是肯定的。在我国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节约地使用资金的条件下,根据几年来建设的经验,这样的积累水平是可以保证我国采取较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的,虽然并不很宽裕。如果我们脱离客观情况所许可的条件,不适当地提高积累水平,那就不可能在保证工业建设迅速发展的条件下,逐步地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不言而喻,如果人民的消费水平在工业化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受到阻滞,工农联盟的进一步巩固也将受到不利的影响。回过头来,还是要降低积累水平和工业建设的速度,就会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造成种种恶果。因此,在积累问题上,必须采取慎重稳妥的方针。
这样的积累水平,会不会影响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呢?回答是否定的。这样的积累水平是不会影响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的,这同样为我国过去几年建设的实践所证实。我们知道,人民生活的改善不能只靠货币收入,而是以生活资料生产的增长为前提的。在这样的积累水平条件下,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我国消费资料的增长,大体是相适应的。如果降低积累水平,就会使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失去保证,就会延缓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并降低消费资料生产增长的速度。这不仅使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失去保证,而且对于建立我国独立的工业经济,加强我国的国防实力,防止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世界和平,保障我国人民的和平建设和和平生活,也是不利的。因之,降低这个水平,同样是不妥当的。
(三)
由于积累和消费是经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的,国民收入中用于积累方面的最主要的部分在我国又是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分配,所以在这里讲一讲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是没有意义的。实践证明,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是否恰当,同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关系、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方面支出的比例关系、基本建设支出中工业部门支出和其他部门支出的比例关系的正确与否,有直接的联系。必须根据工业化和逐步提高人民消费水平这两个根本方面的需要,合理地规定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需要,不适当地提高或降低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基本建设支出中工业部门投资的比重,都会引起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发展,而达不到迅速发展工业和建成社会主义的目的。
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材料,我国几年来的情况大略是这样的:一九五二年,占百分之二十七点六,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二十九点二,一九五四年占百分之三十二点四,一九五五年占百分之三十一点九,一九五六年预计占百分之三十一点五。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比重的逐年提高,是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规模的扩大相联系的。这样的提高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根据这种情况,我觉得在我国的经济情况没有更大变化的条件下,按现行的财政体制计算,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今后若干年内,不要低于百分之三十,或者略高一点,是比较稳妥的。
这个水平是否低了,它会不会延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的速度呢?我看是不会的。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每当我们想更多地搞一些工业建设或其他建设,而将国家预算和基本建设的投资打得过大的时候,总是“欲速则不达”,反而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人为紧张,结果对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生活协调地发展都是有害的。所以,每当我们善心好意地为了多搞一些建设,而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增加人民负担的方案的时候,党中央都及时地实事求是地作了纠正。现在看来,我们的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如果能够达到上述水平,我国的工业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就可以得到必要的保证。这个水干不是较低的,而是相当积极的。
那末,这个水平是不是太高了呢?我看也不太高。由于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我国的基本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国营商业、国家银行、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企业,都是属于全民的而不是私人的财产,这些企业的盈利,绝大部分要列入国家预算。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预算收入中,约有百分之七十是来自国营企业的上缴利润、税金和折旧提成,而且这一比例还将逐年增长。此外,过去的私人工商企业,经过全行业公私合营和实行定息之后,其纯利除定息和职工福利基金以外的大部分,也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我国的国家预算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必须反映出我国社会经济的这种客观实际,而这个水平就是这种客观实际的一种近似的反映。同时,我国的预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如果降低这个水平,那末取之于民的少了,用之于民的也就少了。这样,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将不能得到满足,而人民长远的以至当前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害。所以,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之下,在现行的财政体制之下,保持这个水平是必要的。
(四)
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仅仅依靠合理规定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收入的比例关系,仍然是不够的。大家知道,国家预算收入并不是全部都用于积累的,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直接用于满足社会和人民消费的需要,而用于积累方面的最主要部分则是基本建设。因此,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取决于国家预算中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方面支出的比例关系。在这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材料,我国几年来的情况是这样的:一九五二年基本建设支出占国家决算支出的百分之二十九点九,一九五三年占百分之三十七点九,一九五四年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九,一九五五年占百分之三十五点六,一九五六年占国家预算支出的百分之四十六点七。不言而喻,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预算支出必须保证基本建设投资的需要,特别是工业建设投资的需要,使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超过了客观条件的许可,过多地和过快地提高国家预算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并且使积累和消费之间发生脱节的现象。今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今年国家预算支出中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占百分之四十六点七,基本建设的工作量比上一年度增长百分之六十二。这是几年来基本建设投资最多的一年,也是建设工作突飞猛进地增长的一年。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跟不上,运输力量跟不上,不仅基本建设计划难以顺利地执行,而且还造成若干方面发展的失调,给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根据这种情况和几年来的实际经验,我觉得在我国的经济情况没有更大变化的条件下,仍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在今后若干年内,以不低于百分之四十,或者略高一点,是比较稳妥的。过多的高出这个水平,各方面的力量就不能取得平衡,并会造成人为的紧张局面;低于这个水平,就会延缓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
在合理规定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方面支出的比例关系的同时,还必须合理地规定基本建设支出中工业部门支出和其他部门支出的比例关系,如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教卫生等方面投资的比例关系,以及生产性建设投资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的比例关系。否则,同样会引起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失调,引起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紧张。在这方面,周恩来同志的报告中已经作了详细的论述,我认为都是正确的。
在国家用于积累的部分中,除了基本建设投资以外,在流动资金和国家储备等方面,也应作适当的分配。拨出一定数量的流动资金是必需的,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组织社会的生产和顺利地进行基本建设。但是,流动资金的周转必须加速,流动资金在积累中所占的比重必须逐步降低,以便尽可能地扩大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国家物资储备所需要的资金应适当地增加,否则就不可能应付某些意外的急需和有节奏地组织工业生产。几年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结合物质资源和财政的状况,采取坚决的步骤,真正建立国家的物资储备制度和保证完成物资储备计划,已经是时候了。
(五)
如上所述,在今后若干年内,在通常的情况之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四十,或者略高一点,我个人觉得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的,是比较稳妥可靠的。它既可以保证我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可以保证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使我国人民的生活一年比一年过得好些。但是,这只是一个概略的比例数字,决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我国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国防费用和行政费用的进一步节减,这些比例不仅可能而且必将适当地提高,但是仍须保持一定的限度,特别是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比重的提高应该更加慎重。同时,我们正在研究和解决国家的体制问题,如果现行的财政体制有所改变的时候,后两个比例也将有所改变。此外,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如大的丰收,国民收入有较大的增长,或者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及其他原因,国家的经济生活遭到极大困难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适当地提高或降低这些比例。
为了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积累和消费的关系,还必须要有正确的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工资政策、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积累政策,以及“精兵简政”的政策等等。这些不仅对于扩大积累有很大的重要性,而且对于合理地解决消费问题也有很大的意义。关于这些问题,我不在这里说了。
总之,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这两个根本方面的需要,对上述各个方面的比例关系作合理的安排,以便使我国能够在大约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莫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应该说明,这种比例数字的提出,是根据我国近几年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践,对于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的一种尝试,带有很大的探讨性质。它至多只能近似地反映最近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要求,作为我们确定有关政策界限时的一种参考。在我们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或长期计划的时候,可以参考这些比例数字。但是,更重要的则是深入地全面地分析当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的具体条件,进一步认识客观经济运动过程的规律及其作用,从而确定正确的比例关系。如果以死板的比例公式代替活的经济情况和经济规律的研究,那是注定要犯错误的。
(六)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积累是有保证的,但是又有一定的限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工业建设的速度,必须同我国建设资金的积累水平相适应。如果工业建设的速度跟不上这个积累水平,那就会犯右倾保守的错误;相反,如果过多地和过快地超过了这个积累水平,那就会犯“左”倾冒进的错误。
正确对待问题的态度应当是,一方面努力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以便为扩大积累、提高消费创造物质前提。如果忘记发展生产,忘记开辟财源,而企图削减必不可少的建设投资或紧缩必不可少的生活费用去解决财政困难,是保守的观点,显然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另一方面应当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崇尚俭朴,不务奢华,以便聚集尽可能多的资金,来进行我国的工业建设和其他必要的建设。如果以为现在已经是“太平盛世”,应该满足人们的一切需要,应该将所有的“好事”都在两三年内做完,应该到处都讲究排场,这样就不可能设想还有什么资金积累,还有什么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我们知道,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是由他们自己的劳动来创造的。人民群众为争取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意志和创造性的劳动,才是我国社会生产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逐步提高的源泉。所以,只有艰苦奋斗、克勤克俭地进行生产和建设,孜孜不倦地学习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学习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将我国有限的资金加以最合理、最节省、最有效地利用,才能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逐步地提高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才能在尽可能短的历史时期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H. 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应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当前解决分配不公,首先应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与消费或者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不从根本上调整这个关系,只是调整后面的某些关系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现在首先是这个大的分配关系非常不合理,如2005 年我国的投资率达到了48%,按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国家统计局公报是18.2万亿,投资为8.8万亿。再加上其他方面的积累,积累率已经超过50%,这在世界上也是没有的,太高了。由于投资率或者说积累率太高,消费率必然就太低,分配给群众的消费基金就太少,群众的收入水平就上不去,购买力就明显不足。其结果,就必然会出现产能过剩,许多消费品卖不出去。在国内卖不出去就只好想办法低价出口,拿到国际上去销售,就必然会产生很多国际贸易纠纷。我们提出要扩大消费,已经说了多年,但到现在消费也没怎么扩大,关键就在于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关系长期没处理好。因此,要化解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当前首先要解决积累与消费或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安排好了,消费基金扩大了,才有条件把消费基金增加的那部分,尽可能地向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居民倾斜,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就可以缩小。这样,我刚才讲的第二种情况对改革不太理解、意见比较大的人,包括下岗工人、农村过低收入的人与城乡一些弱势群体,不满意的情绪就可能会大大降低,对改革的拥护和支持的程度就会大大提高。而且,我们现在这样做也有着较好的条件。因为,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很快,总额现在已经超过3万亿元。通过对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改变国家的财政开支过去除解决吃饭以外,把钱主要都用于扩大生产性建设投资的办法,导致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廉租房或者廉价房供应不足,群众在教育、医疗、买房方面负担普遍过重。如果在财政开支里面,想办法把用于生产性投资的部分大大减下来,将生产经营方面的国家投资,转为更多地利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来解决。而且我们现在也有解决的条件,如居民的储蓄存款已超过14万亿,完全可以弥补这个问题。然后,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把钱更多地拿来搞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对医疗改革、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方面的意见就会大大减小。因为这些方面的资金供给,国家负担的比例扩大了,个人负担的比例缩小了,分配不公、差距过大的问题随之也就可以大大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