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美国自1776年来的历史
美国历史
美国人民是个勇敢而爱好自由的民族. 他们原本来自世界各地, 是许多不同的文化、种族和宗教, 经过长时期的共存结合而形成的, 渐渐他们以身为美国人而自豪.
17世纪以前, 北美广大原野仅有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居住, 但经过百余年的移民, 这里已成为欧洲国家人民的新家园, 而其中最主要为英国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这13州殖民地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 几经协商与改革, 联邦体制的美国, 于法国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国很欢迎外来的移民, 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长. 美国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万人, 而现在则超过2亿.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 新的生存空间, 也跟着不断开拓, 而方向则由东向西, 拓疆的先驱们不但从事农耕畜牧, 也寻找矿产及其它资源. 到了20世纪,美国不但已成为世界强国, 并且也是科学、技术、医药及军事力量的先进国家.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 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 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约有2,000万, 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 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 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 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 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 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 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 定居于沿岸地区, 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 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 18世纪中叶, 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 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运动(1754~1783)
18世纪中叶, 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扩张, 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 自觉到英国的迫害, 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4年, 来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费城, 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 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 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 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 并接受处分. 1775年, 在麻州点燃战火, 5月, 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 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 并发表有名的独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 这也是最后致胜的要素. 1781年, 美军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1783年, 美英签定巴黎条约, 结束了独立战争.
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 1787年, 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 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 他们采取一项原则, 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 同时, 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 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 此外, 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 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 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向西扩张(1820~1849)
19世纪初期, 数以千计的人, 越过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动, 有些开拓者, 移居到美国的边界, 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 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冲突(1850~1869)
引起内战的原因, 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 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 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 对这个国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验. 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 南北之间, 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 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 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 金融的中心, 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 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 另组政府, 北方则表示, 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1861年, 内战爆发了, 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 1865年, 北方战胜了, 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回复统一, 而且, 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工业化与改革(1870~1916)
19世纪初期, 美国开始工业化, 而内战之后, 则步入成熟阶段. 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 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 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 全国性的铁道网, 增进了货品流通. 应大众的需要, 许多新发明应市了. 银行业提供贷款, 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 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 1914 年, 世界大战爆发, 1917年,美国终于被卷入大战漩涡中, 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战后的10年间, 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可说是个无生气、无感情, 属于商人阶级的10年. 据1929年统计, 居城 与居乡的比率是56%∶44%, 这时举凡现代生活的特色, 诸如汽车、电话、收音机、洗衣机, 已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战后经济呈现极度的繁荣, 原因有二, 一为政府不再干涉私营企业且有立法保护之, 二为新技术的带 动. 虽然经济成长很快, 但是基础不稳.
不景气时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59)
经济大恐慌, 影响的不只是美国, 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 经济大恐慌, 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 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 工厂商店关门, 银行倒闭…… 一片萧条. 1932年, 罗斯福当选总统, 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恐慌, 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 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二次大战, 才苏醒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苏两国, 关系日趋恶化, 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 加紧准备, 一如战时, 这种状态, 被称为"冷战".
1960年以来
美国历史自1960以来, 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 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
1960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 此外, 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经济一度复苏,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现通货膨胀. 1976年, 美国建国200周年, 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 1981年4月12日, 美国成功地发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将人类又带入另一个太空新纪元. 1985年, 里根连任总统, 在日新月异的人类发展史中,美国将展开新的一页.
B. 为何日俄战争日本能赢,但到了二战日军在苏军面前却不堪一击
1、日俄战争时期日本赢了,但是赢得不全面。虽然俄国将远东的利益让给了日本,但是没有赔款,日本经过日俄战争元气大伤,不像甲午那样,清政府赔了钱,日本很快满血复活。日俄战争之后日本长期没有换过劲儿。而二战张鼓峰和诺门坎时期日本其实败得不算太难看,苏军损失也不小。45年那真心不提了,关键是当时日本已经被彻底掏空了。
2、日本从日俄战争到二战期间变化不大,特别在作战思想上,并没有特别的创新。在武器装备上也没有本质性的革新。苏联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让苏联工业有了巨大的飞跃,机械化作战成了苏联军队上下的主流思想。相关武器上也大力发展,在开战之初对于日本有了相对的优势,到了45年对日本绝对优势。
3、日俄战争期间,英美法为了制衡俄国,大力扶植日本,给与日本大力的支援。30年代日本因为入侵中国多少受到欧洲列强的制裁,至少没有那么全力支持其打仗。到了45年日本更是成了全世界的公敌,当时日本的最后希望是苏联出面调停……
4、军队的骄横心里。很多日俄时期的宣传画显示出俄国非常的骄横,看不起黄种的日本人。到了30年代,日本因为侵华战争顺利以及曾经打败沙俄的历史,产生了骄横的心理。情报部门甚至只搜集对自己有利的情报,对说明敌人强大的情报视而不见。
5、有很多日本的老部队发生了质的蜕变,比如在日俄战争期间在旅顺拼死冲锋、“立下大功”的第四师团,到了诺门坎战役期间畏敌不前,士兵纷纷装病,气得联队长们纷纷到到医务室改行当大夫。
C. 日本为什么赢了日俄战争
1、日俄战争时期,俄罗斯内忧外患严重,经济面临崩溃,政治上起义不断,军备落后,严重制约了俄军的战斗力。反观日军,通过清朝甲午赔款振兴了经济,外于英国签订了同盟,国内一心,军队战斗力大增。因此日军能够和俄军对抗。
但二战时,苏联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内部稳定,军力强盛,装备精良,日本就完全不是苏联的对手了。
2、但即使有第1条原因,日俄战争如果只是日本和俄国对抗,日本也绝对打不过俄国。日俄战争俄军战败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英法等国的牵制。因为俄国往东亚的扩张影响到英法的利益,因此英法支持日本对付俄国。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大部分军火都是英法提供,战争费用也是由英法购买日本国债来提供,没有英法支持,日本根本进行不了长期战争。反过来,俄国这边,英法多方制约,一边鼓动德国增兵东线,迫使俄军无法向远东增兵,一边给俄国海军下套子,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自波罗的海到东海多通过英法殖民地,英法拒绝提供补给,拒绝让俄军通过苏伊士运河,还在北海引发国际争端延缓俄军舰队的日程,结果俄军舰队到达东亚海域,由于补给不足,长期航行造成战力锐减,最终在对马海战中被日本海军以逸待劳全歼。
而在二战中,由于英法美等国都是苏联的盟国,苏联可以全力和日本作战,不怕其他国家制肘。因此日本就一败涂地了。
D.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为什么会胜利
日俄战争发生于1904年结束于1905年,日本几乎全歼俄国海军主力,重创俄国远东路军。史学界普遍认为日本是战争的胜利者。对俄国失败的分析则有不同版本,有立宪说、西化说、内乱说、海军发展说等等。总之一句话,俄罗斯输给了日本,而且输得理所应当。
其实细想一下,日俄战争俄国并没有失败,直接的证据就是战后签订的合约中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尼古拉二世语),这与日本一贯的扩张策略是不同的。
日本作为一个小国,拥有一套系统的有限战争策略,分为五步:
第一步选定有战争价值目标,
第二步详细侦查,
第三步全力进攻重要战略节点,
第四步全歼对手军事力量,
第五步签订苛刻合约使对手永世不得翻身。
纵观日本扩张史,几乎都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进行的。
但在日俄战争中,日本表面上完成了前四步但第五步却没有实现,以至于战争损失影响到战后经济正常发展,有点得不偿失。为什么呢?因为日本没有战胜俄国。
我认为可以这样定义日俄战争,即在当时世界次热点地区发生的一场规模、时间、影响都有限的局部战争。日本动用了全部海军实力和大部分陆军机动力量,可以说是举国出击。俄国只动用了远东的部分军事力量,远东俄国陆军在装备上处于劣势,数量上不占优势;海军更是由于上了法国人的当而让人大跌眼镜。结果以少量劣势部队以添油战术逐次投入战场,最终被日本人一点一点的消耗了。
如果日本不趁形式有利的时候及时逼和俄国(包括让明石元二郎支持列宁革命),日本将输的很彻底。俄国一旦进行举国动员并将欧洲精锐的150W主力东调,疲惫不堪的日本陆军是很难取胜的。至于海军俄国就更不成问题了,俄国对远东海运的依赖本来就很小,加之没有什么有价值的海外目标,即使没有海军也无所谓。
退一步讲即使俄国由于西伯利亚铁路运力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将部队东调,那东北的俄军后撤总可以吧。可以学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民主联军,撤到黑龙江境内,依靠松花江、嫩江组织防守。这样一来,等于是主动让出了吉林省全境,目的就是要让日本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如果这样还不能阻止日军进攻,黑龙江也可以让,总之一句话。使日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类似后来的抗战。让日军进则耗尽国力被迫停止,最后在消耗战中实力下降、士气降低,被俄国集中百万以上兵力一举击溃;退则前功尽弃,被赶下大海。
综上所述,日俄战争只能算是日本前期占优后期双方不正常停战,日本依靠英美调停保证了和局。
E. 二战期间美国买战争国债的民众发财了吗
没有发财
二战中的美国国债实际上类似于国库券,都是约定利息的,发不了财
能发财的,是一战之前,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战争债券
典型代表就是1904年日俄战争之前,日本发行的国债
一开始,大家都不看好日本,结果这种债券利息很高(年利息超过12%),还是折价发行(票面打65折)
后来日本获胜后,价格大涨,不少投机商人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