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请问债券分析人员都看哪些专业的网站
围绕对冲基金的三个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否导致高风险,特别是是否引发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要不要对对冲基金加强监管以及如何加强监管?
虽然对冲基金早已成为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但国内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的报告分三部分:一是介绍对冲基金的概况,揭开对冲基金神秘的面纱;二是分析对冲基金是否一定导致金融风险,是否导致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三是介绍是否要对对冲基金加强监管的讨论。
一、对冲基金概况
1、什么是对冲基金(定义和特点)
能说出对冲基金的许多别名,如套头基金、套利基金和避险基金,但要说清对冲基金是什么并非易事。90年代以来国内出版的多种大型金融工具书,如《新国际金融辞海》(刘鸿儒主编,1994年)、《国际金融全书》(王传纶等主编,1993年),选入了“对冲(hedging)”、“基金(fund)”、“套利(arbitrage)”、“共同基金(mutual fund)”等条目,却没有“对冲基金”的条目,说明直到90年代中期,虽然对冲基金的一些相关术语早已进入,对冲基金却还闻所未闻。
国外对对冲基金的理解也颇为混乱不一,试列举一些最新的研究文献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如下。IMF的定义是“对冲基金是私人投资组合,常离岸设立,以充分利用税收和管制的好处”。美国第一家提供对冲基金商业数据的机构Mar/Hedge的定义是 “采取奖励性的佣金(通常占15—25%),并至少满足以下各标准中的一个:基金投资于多种资产;只做多头的基金一定利用杠杆效应;或者基金在其投资组合内运用各种套利技术。”美国另一家对冲基金研究机构HFR将对冲基金概括为:“采取私人投资合伙公司或离岸基金的形式,按业绩提取佣金、运用不同的投资策略。”著名的美国先锋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VHFA的定义是 “采取私人合伙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主要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证券或金融衍生品。”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向美国国会就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问题作证时给出了一个对冲基金的间接定义。他说,LTCM是一家对冲基金,或者说是一家通过将客户限定于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个体的组织安排以避开管制,并追求大量金融工具投资和交易运用下的高回报率的共同基金 。
根据以上定义,尤其是格林斯潘的间接定义,我们认为,对冲基金并非 “天外来客”,实质仍不外乎是一种共同基金,只不过组织安排较为特殊,投资者(包括私人和机构)较少,打个形象的比方,它就像是“富人投资俱乐部”,相比之下普通共同基金便是“大众投资俱乐部”。由于对冲基金特殊的组织安排,它得以钻现行法律的空子,不受监管并可不受约束地利用一切金融工具以获取高回报,从而衍化出与普通的共同基金的诸多区别开来。
有人认为,对冲基金的关键是应用杠杆,并投资于衍生工具。但实际上正如IMF所指出的,另外一些投资者也参与对冲基金完全相同的操作,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部门持仓、买卖衍生品并以与对冲基金相同的方式变动它们的资产组合。许多共同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大学捐款参与一些相同的操作并且名列对冲基金的最重要投资者。此外,从一个细分的银行体系中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和债务是它们的资本的好几倍这个意义上看,商业银行也在运用杠杆。
通过对文献的解读,试将对冲基金与一般共同基金作如下对比(表1),从中可清楚地看出对冲基金的特点,进而确切把握究竟什么是对冲基金。
表1 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特征比较
对冲基金 共同基金
投资者人数 严格限制 美国证券法规定: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里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义参加,夫妇俩最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如以机构名义参加,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规定:参与者由100人扩大到了500人。参与者的条件是个人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证券。 无限制
操作 不限制 投资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卖空、衍生证券的交易和杠杆 限制
监管 不监管 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曾规定不足100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并可免于管制的规定。因为投资者对象主要是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严格监管 因为投资者是普通大众,许多人缺乏对市场的必要了解,出于避免大众风险、保护弱小者以及保证社会安全的考虑,实行严格监管。
筹资方式 私募 证券法规定它在吸引顾客时不得利用任何传媒做广告,投资者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参与:依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直接认识某个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通过别的基金转入;由投资银行、证券中介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的特别介绍。 公募 公开大做广告以招徕客户
能否离岸设立 通常设立离岸基金 好处:避开美国法律的投资人数限制和避税。通常设在税收避难所如处女岛(Virgin Island)、巴哈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鳄鱼岛(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卢森堡(Luxembourg),这些地方的税收微乎其微。MAR于1996年11月统计的对冲基金管理的680亿美元中,有317亿美元投资于离岸对冲基金。这表明离岸对冲基金是对冲基金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WHFA统计,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计算在内,离岸基金管理的资产几乎是在岸基金的两倍。 不能离岸设立
信息披露程度 信息不公开,不用披露财务及资产状况 信息公开
经理人员报酬 佣金+提成 获得所管理资产的1%-2%的固定管理费,加上年利润的5%-25%的奖励。 一般为固定工资
经理能否参股 可以参股 不参股
投资者抽资有无规定 有限制 大多基金要求股东若抽资必须提前告知:提前通知的时间从30天之前到3年之前不定。 无限制或限制少
可否贷款交易 可以自有资产作抵押贷款交易 不可以贷款交易
规模大小 规模小 全球资产大约为3000亿。 规模大 全球资产超过7万亿
业绩 较优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间年平均回报率为17%,远高于一般的股票投资或在退休基金和共同基金中的投资(同期内华尔街标准-普尔500家股票的年平均增长率仅12%)。据透露,一些经营较好的对冲基金每年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0-50%。 相比要逊色
2、什么是“对冲(hedging)”,为什么要对冲?
“对冲”又被译作“套期保值”、“护盘”、“扶盘”、“顶险”、“对冲”、“套头交易”等。早期的对冲是指“通过在期货市场做一手与现货市场商品种类、数量相同,但交易部位相反之合约交易来抵消现货市场交易中所存价格风险的交易方式”(刘鸿儒主编,1995)。早期的对冲为的是真正的保值,曾用于农产品市场和外汇市场 。套期保值者(hedger)一般都是实际生产者和消费者,或拥有商品将来出售者,或将来需要购进商品者,或拥有债权将来要收款者,或负人债务将来要偿还者,等等。这些人都面临着因商品价格和货币价格变动而遭受损失的风险,对冲是为回避风险而做的一种金融操作,目的是把暴露的风险用期货或期权等形式回避掉(转嫁出去),从而使自己的资产组合中没有敞口风险。比如,一家法国出口商知道自己在三个月后要出口一批汽车到美国,将收到100万美元,但他不知道三个月以后美元对法郎的汇率是多少,如果美元大跌,他将蒙受损失。为避免风险,可以采取在期货市场上卖空同等数额的美元(三个月以后交款),即锁定汇率,从而避免汇率不确定带来的风险。对冲既可以卖空,又可以买空。如果你已经拥有一种资产并准备将来把它卖掉,你就可以用卖空这种资产来锁定价格。如果你将来要买一种资产,并担心这种资产涨价,你就可以现在就买这种资产的期货。由于这里问题的实质是期货价格与将来到期时现货价格之差,所以谁也不会真正交割这种资产,所要交割的就是期货价格与到期时现货价格之差。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该资产的买卖是买空与卖空。
那么什么是对冲基金的“对冲“?不妨举出对冲基金的鼻祖Jones的例子。Jones悟出对冲是一种市场中性的战略,通过对低估证券做多头和对其它做空头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将投资资本放大倍数,并使得有限的资源可以进行大笔买卖。当时,市场上广泛运用的两种投资工具是卖空和杠杆效应。Jones将这两种投资工具组合在一起,创立了一个新的投资体系。他将股票投资中的风险分为两类:来自个股选择的风险和来自整个市场的风险,并试图将这两种风险分隔开。他将一部分资产用来维持一篮子的被卖空的股票,以此作为冲销市场总体水平下降的手段。在将市场风险控制到一定限度的前提下,同时利用杠杆效应来放大他从个股选择中获得的利润,策略是,买进特定的股票作多头,再卖空另外一些股票。通过买进那些“价值低估”的股票并卖空那些“价值高估”的股票,就可以期望不论市场的行情如何,都可从中获得利润。因此,Jones基金的投资组合被分割成性质相反的两部分:一部分股票在市场看涨时获利,另一部分则在市场下跌时获利。这就是“对冲基金”的“对冲”手法。尽管Jones认为股票选择比看准市场时机更为重要,他还是根据他对市场行情的预测增加或减少投资组合的净敞口风险。由于股价的长期走势是上涨的,Jones投资总的说来是“净多头”。
加入金融衍生工具比如期权以后会怎么样?不妨再举个例子。如果某公司股票的现价为150元,估计月底可升值至170元。传统的做法是投资该公司股票,付出150元,一旦获利20元,则利润与成本的比例为13.3%。但如果用期权,可以仅用每股5元(现股价)的保证金买入某公司本月市场价为150元的认购期权,如果月底该公司的股价升至170元,每股帐面可赚20元,减去保证金所付出的5元,净赚15元(为简便计,未算手续费),即以每股5元的成本获利15元,利润与成本的比率为300%,如果当初用150元去作期权投资,这时赚的就不是20元,而是惊人的4500元了。
可见,如果适当地运用衍生工具,只需以较低成本就可以获取较多利润,就象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远离支点的作用点以较小的力举起十分靠近支点的重物。金融学家将之称为杠杆效应。这种情况下,假如说不是为了避险(也就是实际上不对冲),而纯粹是作市场的方向,并且运用杠杆来进行赌注,一旦做对了,当然能获暴利,不过风险也极大,一旦失手损失也呈杠杆效应放大。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用自有资金22亿美元作抵押,贷款1250亿美元,其总资产1200多亿美元,它所持有的金融产品涉及的各种有价证券的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杠杆倍数达56.8,只要有千分之一的风险就可遭灭顶之灾。
3、对冲基金类别(Strategy Defined)
Mar/Hedge根据基金经理的报告将对冲基金分为8类:
1、宏观(Macro)基金:根据股价、外汇及利率所反映出来的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操作。
2、全球(Global)基金:投资于新兴市场或世界上的某些特定地区,虽然也像宏观基金那样根据某一特殊市场的走势进行操作,但更偏向选择单个市场上行情看涨的股票,也不像宏观基金那样对指数衍生品感兴趣;
3、多头(Long Only)基金:传统的权益基金,其运作结构与对冲基金相类似,即采取奖励性佣金及运用杠杆。
4、市场中性(Market-neutral)基金:通过多头和空头的对冲操作来减少市场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的投资哲学与早期对冲基金(如Jones基金)最为接近。这一类基金包括可转换套利基金;对股票和期指套利的基金;或者根据债券市场的收益曲线操作的基金等;
5、部门(Sectoral)对冲基金:投资于各种各样的行业,主要包括:保健业、金融服务业、食品饮料业、媒体通讯业、自然资源业、石油天然气业、房地产业、技术、运输及公用事业等;
6、专事卖空(dedicated short sales)基金:从经纪人处借入他们判断为“价值高估”的证券并在市场上抛售,以期在将来以更低的价格购回还给经纪人。投资者常为那些希望对传统的只有多头的投资组合进行套期保值,或希望在熊市时持有头寸的投资者;
7、重大事件驱动(Event-driven)基金:投资主旨是利用那些被看作是特殊情况的事件。包括不幸(distressed)证券基金,风险套利基金等。
8、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向各个对冲基金分配投资组合,有时用杠杆效应。
美国先锋对冲基金研究公司(1998)则将对冲基金分为15类:
1、 可转换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基金:指购买可转换证券(通常是可转换债券)的资产组合,并通过卖空标的普通股对股票的风险进行对冲操作。
2、 不幸证券(Distressed Securities)基金:投资于并可能卖空已经或预期会受不好环境影响的公司证券。包括重组、破产、萧条的买卖和其它公司重构等。基金经理人运用标准普尔卖出期权(put Option)或卖出期权溢价(put option spread ) 进行市场对冲。
3、 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基金:投资于发展中或“新兴”国家的公司证券或国家债券。主要是做多头。
4、 权益对冲(Equity Hedge)基金:对一些股票做多头,并随时卖空另外一些股票或/和股指期权。
5、 权益市场中性基金(Equity Market Neutral):利用相关的权益证券间的定价无效谋求利润,通过多头和空头操作组合降低市场敞口风险(Exposure)。
6、 不对冲权益基金(Equity Non-Hedge):尽管基金有能力用短卖股票和/或股指期权进行对冲操作,但主要是对股票做多头。这类基金被称为“股票的采撷者”。
7、 重大事件驱动型基金(Event-Driven):也被称作“公司生命周期”投资。该基金投资于重大交易事件造成的机会,如并购、破产重组、资产重组和股票回购等。
8、 固定收入(Fixed Income:)基金:指投资于固定收入证券的基金。包括套利型基金、可转换债券基金、多元化基金、高收益基金、抵押背书基金等。
9、宏观基金(Macro):指在宏观和金融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直接对股市、利率、外汇和实物的预期价格移动进行大笔的方向性的不对冲的买卖。
10、市场时机基金(market timing):买入呈上升趋势的投资品,卖出呈下滑趋势的投资品。该基金主要是在共同基金和货币市场之间进行买卖。
11、合并套利基金(Merger Arbitrage):有时也称为风险套利,包括投资于事件驱动环境如杠杆性的收购,合并和敌意收购。
12、相对价值套利基金(Relative Value Arbitrage):试图利用各种投资品如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之间的定价差异来获利。
13、部门(Sector)基金:投资于各个行业的基金。
14、空头基金(Short Selling):包括出售不属于卖主的证券,是一种用来利用预期价格下跌的技术。
15、基金的基金(Fund of Funds):在基金的多个经理人或管理帐户之间进行投资。该战略涉及经理人的多元资产组合,目标是显著降低单个经理人投资的风险或风险波动。
尽管有以上许多种对冲基金的类别,但一般说来,主要是两大类。
一是宏观(Macro)对冲基金,最著名的就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很多人都以为宏观对冲基金是最凶恶的基金,风险最大,其实宏观对冲基金的风险并非最大,一般只使用4-7倍的杠杆。虽然宏观对冲基金追求投资战略的多元化,但这类基金仍有几个共同的特征:
A、利用各国宏观的不稳定。寻找宏观经济变量偏离稳定值并当这些变量不稳定时,其资产价格以及相关的利润会剧烈波动的国家。这类基金会承担相当的风险,以期有可观的回报。
B、经理人尤其愿意进行那些损失大笔资本的风险显著为零的投资。如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投资者判断泰铢将贬值,虽然无法准确预料具体贬值的日期,但可断定不会升值,因此敢放胆投资。
C、当筹资的成本较低时,最有可能大量买入。便宜的筹资使它们即使对事件的时期不确定时也敢于大量买入并持仓。
D、经理人对流动性市场很感兴趣。在流动市场上它们可以以低成本做大笔的交易。而在新兴市场,有限的流动性和有限的可交易规模对宏观对冲基金和其他试图建仓的投资者造成一定的约束。新兴市场对与离岸同行有业务往来的国内银行进行资本控制或限制使得对冲基金很难操纵市场。由于在较小的、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无法匿名投资,经理人还担心会被当作政府或中央银行交易的对立方。
另一类是相对价值(Relative Value)基金,它对密切相关的证券(如国库券和债券)的相对价格进行投资,与宏观对冲基金不一样,一般不太冒市场波动的风险。但由于相关证券之间的价差通常很小,不用杠杆效应的话就不能赚取高额利润,因此相对价值基金比宏观对冲基金更倾向于用高杠杆,因而风险也更大。最著名的相对价值基金就是LTCM。LTCM的总裁梅里韦瑟相信“各类债券间的差异自然生灭论”,即在市场作用下,债券间不合理的差异最终会消弥,因此如果洞察先机,就可利用其中的差异获利。但债券间的差异是如此之小,要赚钱就必须冒险用高杠杆。LTCM在欧洲债市一直赌“在欧元推出之前,欧盟各国间债券利息差额将逐渐缩小”,因为德国和意大利是第一批欧元国成员,希腊也于今年5月宣布加入单一欧币联盟,于是LTCM大量持有意大利、希腊国债以及丹麦按揭债券的多仓,同时也持有大量德国国债的空仓。与此同时,在美国债市,LTCM的套利组合是购入按揭债券和卖出美国国债。1998年8月14日俄罗斯政府下令停止国债交易,导致新兴市场债券大跌,大量外资逃离并将德国和美国的优质债市视为安全岛。于是德、美两国国债在股市面临回调的刺激下,价格屡创新高,同时新兴市场债市则暴跌,德、美国债与其他债券的利息差额拉大。1998年年1至8月,意大利10年期债息较德国10年期债息高出值A1的波动基本保持在0.20-0.32厘之间;俄罗斯暂停国债交易后,A1值迅速变大,更在8月底创出0.57厘的11月来新高;进入9月,A1变化反复,但始终在0.45厘上的高位;9月28日更是报收0.47厘,A1的增高意味着LTCM“买意大利和希腊国债,卖德国国债”的投资组合失败了(希腊国债亏损同理于意大利国债);同时持有的大量俄国国债因为停止交易而成为废纸;丹麦按揭债券自然也难逃跌势。在美国,市债交易异常火爆,国债息减价增。自1998年8月1日后,市场利率较10年期美国国债利息高出值A2大幅攀升;8月21日,美国股市大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跌掉512点。同时,美国公司债券的抛压同国债强劲的买盘形成鲜明对比,国债的利息被推到29年来低位,LTCM逃离持有的美国国债空仓被“逼空”。因此,LTCM在欧美债券市场上的债券投资组合上多空两头巨损,9月末,公司资产净值下降78%,仅余5亿美元,濒临破产的边缘。
3、 对冲基金的历史与现状
(1)创始阶段:1949-1966年
对冲基金的鼻祖是Alfred Winslow Jones。琼斯最初是一个社会学家,后来成为一个记者,再后来成为基金经理人。1949年Jones任职于《财富》杂志期间,受命调查市场分析的技术方法并撰写文章。结果无师自通,几乎在一夜之间从一个新手成为一个精通者,并在文章发表两个月前,建立起一家合伙的投资公司。公司带有后来的对冲基金的经典特征,所以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对冲基金。存在一个奖励佣金制和把他自己的资本投入基金,向一般经理人员支付的薪水占所实现利润的20%。此外,Jones在随后的十年里还创建了一套模拟指标。
Jones公司起初是一家普通合伙公司,后来则改为有限合伙公司,其运作保持着秘密状态,业绩良好。
(2)初步发展和变化阶段:1966-1968年
1966年《财富》的另一位记者Carol Loomis发现了业绩不凡的Jones基金,撰文盛赞 “Jones是无人能比的”。该文详细描述了Jones基金的结构和激励方式,以及jones在后来几年创建的模拟指标,并列出Jones基金的回报率-酬金净额,发现大大超过了一些经营最成功的共同基金。例如,它过去五年的回报率比诚信趋势(Fidelity Trend )基金高出44%,过去10年的回报率则比Dreyfas基金高87%。这导致了对冲基金数目大增,虽然并不知道在随后几年中所建立的基金的准确数字,但根据SEC的一项调查,截至1968年底成立的215家投资合伙公司中有140家是对冲基金,其中大多数是在当年成立的。
虽然对冲基金的迅速成长与强劲的股票市场同步,但一些基金经理发现通过卖空来对冲投资组合不仅难度大、耗时,且成本高昂。结果,许多基金越来越求助于高额头寸来放大股票多头的战略,从而对冲基金开始向多种类别发展,所谓“对冲”,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罢了。
(3)低潮阶段:1969-1974年
1969—1970年的股市下跌给对冲基金业以灾难性的打击,据报道,SEC在1968年底所调查的28家最大的对冲基金,至70年代末其管理的资产减少了70%(由于亏损和撤资),其中有5家关门大吉。规模较小的基金情况则更糟。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再次使对冲基金急剧萎缩。
(4)缓慢发展阶段:1974-1985年
从1974—1985年,对冲基金重新以相对秘密的姿态进行运作。虽然宏观对冲基金在此期间崭露头角,但总的说来发展不是太快。
(5)大发展阶段:90年代之后
对冲基金是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后金融创新工具的大量出现兴盛起来的,特别是90年以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冲基金迎来了大发展的年代。1990年,美国仅有各种对冲基金1500家,资本总额不过500多亿美元。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高速增加,最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据美国《对冲基金》杂志调查,目前约有4000家基金资产超过4000亿美元。据基金顾问公司TASS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约有4000多对冲基金,比两年前的数目多出逾一倍,所管理的资产总值则由1996年1500亿美元,大幅增加至目前的4000亿美元。而美国先锋对冲基金国际顾问公司的资料则认为,对冲基金目前在全球已超过5000个,管理资产在2500亿美元以上。另据预测,今后5-10年间,美国的对冲基金还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其资本总额的增长将高于15%。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对冲基金正在把退休资金以及各种基金会和投资经理人吸引过来,形成更强大的势力。5年前,退休资金和各种基金会的投资在对冲基金资本总额中仅占5%,现在已猛增到80%。
5、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对冲基金组织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有对冲基金。欧洲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基金,但正式名称不叫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声名显赫,许多人猜想它一定是“巨无霸”(“600磅的大猩猩”),其实大部分的对冲基金规模并不大。按资本总额来区分:5亿美元以上的仅占5%;5000万-5亿美元的约占30%;500万美元以下的约占65%。约有四分之一的对冲基金总资产不超过1000万美元,有人说,“它们的运作像个小作坊,通常是在仅有一两个人的办公室里工作。”
排名前10位的美国国际对冲基金依次为:美洲豹基金(资产100亿美元)、量子基金(资产60亿美元)、量子工业基金(资产24亿美元)、配额基金(资产17亿美元)、奥马加海外合伙人基金(资产三类17亿美元)、马弗立克基金(资产17亿美元)、兹维格-迪美纳国际公司(资产16亿美元)、类星体国际基金(资产15亿美元)、SBC货币有价证券基金(资产15亿美元)、佩里合伙人国际公司(资产13亿美元)。
排名前10位的美国国内对冲基金依次为:老虎基金(资产51亿美元)、穆尔全球投资公司(资产40亿美元)、高桥资本公司(资产14亿美元)、帽际基金(INTERCAP,资产13亿美元)、罗森堡市场中性基金(资产12亿美元)、埃林顿综合基金(资产11亿美元)、套利税收等量基金(资产10亿美元)、定量长短卖资金(资产9亿美元)、SR国际基金(资产9亿美元)、佩里合伙人公司(资产8亿美元)。
二、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
90年代以来,对冲基金行业获得极大的发展,其表现引人瞩目,而90年代也是国际金融动荡不安,风险日增的年代,从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债券市场危机机墨西哥危机,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世界似乎越来越不得安宁。许多人指责对冲基金是金融风险之源,特别是导致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于这一流行的说法,我们先作一般性的讨论,然后再引证资料,介绍一些对对冲基金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所作的实证分析。
1、对冲基金与金融风险:一般性讨论
一般来说,对冲基金并不具有较其他机构投资者更不安全的特性,理由如下:
(1)相对较小的规模。到1997年底,对冲基金全球资产仅3000亿美金,而成熟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所管理的资产超过20万亿美金,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的共同基金、退休基金、保险公司及非金融性公司所管理的资金高达11万亿美元,全球共同基金则在1996年就已有7万亿美元之多。
(2)大部分对冲基金不用杠杆或所用的杠杆比例小。有人或许会说,对冲基金虽然规模小,但使用杠杆作用大。事实并非如此。VHFA的研究表明,对冲基金整体上运用的杠杆比较适度。约30%的对冲基金不运用杠杆,约54%的对冲基金运用小于2:1的杠杆(1美元当作2美元投资),只有16%的对冲基金运用大于2:1的杠杆(即借贷额超过了其资本额)。极少数的对冲基金的杠杆大于10:1。并且大多数运用高杠杆的对冲基金进行各种各样的套利战略,因此其杠杆的量不一定是其实际市场风险的一个准确尺度。与此同时,银行、公司及机构投资者也运用杠杆,考虑到它们管理的资产加起来数倍于对冲基金,谁的作用更大不难想象。
(3)对冲基金信息匮乏。有人认为,对冲基金还可利用“羊群效应”,自己作领头羊。如果这是真的话,将取决于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对冲基金的管理费用较低,人员很少,同时
㈡ 关于投资债券的书
<<债券市场分析与策略>> 法博齐的 权威著作
提供债券定价分析技术和利率变化时债券风险的量化分析方法,并为实现客户目标提供投资组合策略。
第1章 导论 第2章 债券定价 第3章 债券收益率的衡量 第4章 债券价格的波动性 第5章 影响债券收益率和利率期限结构的因素 第6章 国债与政府机构证券 第7章 公司债务工具 第8章 市政债券 第9章 非美国债券 第10章 住房抵押贷款 第11章 政府机构抵押转手证券 第12章 政府机构抵押担保证券和剥离式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3章 非政府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4章 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和商业不动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第15章 资产支持证券 第16章 债务抵押债券 第17章 利率模型 第18章附有嵌入式期权债券分析 第19章 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分析 第20章 可转换债券分析 第21章 公司债券信用分析 第22章 信用风险模型 第23章 积极的债券组合管理策略 第24章 指数化策略 第25章 负债融资策略 第26章 债券投资业绩的衡量和评估 第27章 利率期货合约 第28章 利率期权 第29章 利率互换、利率上限和下限 第30章 信用衍生工具
㈢ 销售折价发行的债券怎样计算增值税
销售债券没有增值税。
㈣ 关于债券衍生品的问题!
发贷款的不光是银行,也有其他专业机构,他们把向住房贷款者发放贷款收取比较高的利息,同时把债券打包并且在市场上流通,银行在这中间好象没什么关系吧,投资银行因为投资于这类债券受影响比较大
大概是这样
打包流通就是象沪深交易所里交易的国债,企业债那样
㈤ a基金购入债券需支付的清算款金额是怎么计算
债券是政府、企业、银行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并向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的本质是债务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债券种类很多,按照债券发行方,主要可以分为:国债、地方债、企业债。普通投资人参与债券投资有三种途径:发行时认购、通过基金间接持有、通过证券账户在场内交易。
与投资股票相比,债券一直被认为是更安全的金融工具。那么,投资债券到底有没有风险呢?
慢牛资本张化桥先生最近在博客上说:俄国是债券投资者的天堂,股权投资者的地狱。根据经济学家杂志报道:2008年外债违约后,各级政府严格规定了债务上限,现在只占GDP20%而已。
但是,过去的俄罗斯并不是这样的。
1998年8月17日,星期一,俄罗斯政府宣布,他们将延期偿还他们所欠的所有债务。俄罗斯政府做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决定,他们将优先支付工人的工资,而将偿还给西方债权人的钱延期支付,并不在海外市场上支撑卢布汇价。简而言之,他们决定放任卢布贬值。而且,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到期债务来说,俄罗斯政府违约了,而以前他们曾经一再保证,这两种情况都绝对不会发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以后,俄罗斯政府再度宣布,他们将延期偿还相当于135亿卢布的到期债务。——《赌金者: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升腾与陨落》
这一事件,给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以致命打击,到1998年9月,资产缩水高达92%。害怕LTCM公司的失败会在金融系统中造成连锁反应 ,美联储不得不精心策划对其实施救助。即便如此,因其极高的杠杆,LTCM的清盘仍给当时的美国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的混乱。
关于债券的风险,这大概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
所以,投资债券并不是百分比的安全,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债券的风险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债券投资最大的风险是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发行债券的借款人不能按时支付债券利息或偿还本金,而给债券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
很多投资者进行债券投资,优先希望能保证本机安全。如果发行方破产,或者像俄罗斯政府那样,那就甭说支付利息了,能本金也无法保障。
据彭博社统计,2019年前四个月涉及的违约金额达到392亿元人民币,约为2018年同期的3.4倍。2019年一季度,共有25家公司的49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债券309.88亿元,其中首次违约的10家主体全部为民企。另据国信宏观董德志统计,截至4月29日,19年实质违约的首次违约主体个数12个(不包括中小企业债),相比2018年三、四季度下滑较多,但仍大于2018年同期。
怎样评估债券的风险呢?最关键是看债券发行人资质,财务状况,发行债券时是否有担保等一些指标。
一般地,国债的违约风险极小,其次是国开债,以及央企发行的债券;
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隐含担保的城投债相对风险也比较小,也要看地区的经济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支持力度;
普通的企业债,公司资产负债表稳健,持续盈利状况良好,那么安全系数就要高;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的企业,比民营企业可能会更安全一些。
有担保条款的债券更安全些,最优秀的担保是抵押担保,发行人还不上钱,还可以拍卖抵押品拿回本金。
这么多,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评估起来还是很有难度,比如海航债,在新董事长上任后,大手笔进行资产处置,那海航的债券风险到底高不高?其实还是很难评价。
所以,更简单的方法是,参考债券评级机构的数据。每只债券发行时都会由符合交易所要求的评级公司对发行债券的主体以及该债券安全性做个评级,以后每年再做跟踪评级。债券评级越高,风险越小,其中,有抵押的债券通常评级也较高。(下图是国外评级机构认为的不同信用评级对应的违约概率,图片来源:《低风险投资之路》)
评级之外,还可以跟踪另一个指标:折算率基准系数。
所谓折算率,是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给每只债券赋予的一个系数,背后对应的是中国登记结算公司提供债券正回购业务。投资者持有的债券可以质押给拉登公司,他会根据折算率评估可以借多少钱, 然后投资者就可以用较低的利率借到现金了,相当于加杠杆,还不影响债券收益。
所以,折算率就是债券的安全系数,折算率越高的债券,自然安全性也越高。
债券投资的收益风险
直接投资债券的收益,来源于两部分:发行方承诺兑现的票面利息,以及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衡量债券收益最核心的一个指标是:到期收益率(YTM),它是指债券得到的所有回报的现值与债券当前价格相比的收益率。反映了投资者以现在的价格投资某个债券,未来各个时期的货币收入情况。
因为涉及到折现,到期收益率的计算比较复杂,通常是直接参考一些数据终端提供的收益数据,下图是集思录网站提供的部分债权的税前收益和税后收益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率是对投资者所要承担的未来风险的补偿。市场利率会随经济环境、流动性等因素而发生变化的。而债券是一种法定的契约,大多数债券的票面利率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市场利率的变动就会导致债券价格与收益率发生变动,从而带来收益的不确定。也因此,投资者购买的债券离到期日越长,则利率变动的可能性越大,其收益风险也就越大。
通常地,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价格会下跌,债券持有者的资本会遭受损失。所以,当市场利率较低时,应避免买入长期债券。
流动性风险
理论上说,证券交易市场的债券,流动性是很好,可以随时交易兑现。但是,证券交易所有规定:连续两年亏损的债券,将被暂停交易。这无疑会带来极大的流动性风险。
虽然暂停交易不是违约,会继续还钱支付利息,但是一旦被交易所暂停交易,也就意味着:
该债券违约的概率比其它债券大得多;
该债券被评级机构降级的可能性很大;
而且,当利空消息公布,市场情绪提前释放,在暂停交易前二级市场价格可能出现断崖式的下跌,根本就没有机会卖出,或者必须承受高额损失。
此外就是,有些债券在二级市场的交易量非常少,买卖差价很大,这也会影响到债券的流动性。下图是一组盘口数据,买盘和卖盘价差很大,卖家想要成交就不得不承受折价的损失。(图片来源:《低风险投资之路》)
所以,在选择债券时,应该尽可能选择交易量大,交易活跃的债券,有更高的流动性。
说到投资,不可能是百分百确定的事,收益总是在和风险相互平衡。
以上,主要是针对在证券市场可以直接交易的债券,简单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直接通过证券市场投资债券相比,间接投资债券型基金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可能是更简单、更容易也更靠谱的方式吧。当然,也还是需要慎重选择基金发行公司,以及基金投资的标的,选择更有可靠的基金进行投资。
㈥ 求英国债券市场相关的文章,(论文、期刊、图书)都行,并且附上电子版《英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及启示》
q v [8]佘桂荣,. 英国公司债券市场发展及启示[J]. 青海金融,2011,(3).
[9]中国国债协会赴英国培训考察团,陈勇,刘红生,. 英国债券市场管理与风险控制[J]. 中国财政,2010,(10).
[10]安国俊. 英国债务管理与债券市场发展战略[J]. 证券市场导报,2004,(8).
[11]孙国峰. 英国政府债券市场的管理体系和做市商制度[J]. 国际金融研究,2000,(5).
[12]戎天柱. 英国金边债券(国债)回购市场综览[J]. 上海金融,1997,(12).
[13]蔡蕊,. 结构完善的英国政府债券市场[J]. 中国财政,1993,(6).
论文我发邮箱了
㈦ 中国有美国多少债券,
唉 美国第一 很强大 不得不承认!第二 中国忙于争执各岛屿的主权 第三
对中国而言,购买美国国债是符合经济规律、正常的国际投资,如果购买美国国债没有稳定的收益和较高的流动性,谁也不会伸出这样大的橄榄枝。
据美国财政部7月31日公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是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人,位居英国之前,日本之后。截至2002年5月底,海外持有的美国国债余额达10328亿美元(其中外国官方持有6184亿美元),约占同期美国公债总余额34338亿美元的30%。其中日本持有3210亿美元,中国大陆持有809亿美元(加上香港420亿美元和台湾的329亿美元,则共计1558亿美元),英国持有514亿美元。实际上,中国大陆在2000年底即已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二大持有人。
LZ望采纳
你好
㈧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部门职能
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办公管理;宣传;外事;行政后勤;安全保卫。
研发部: 发展战略研究;新业务、新产品研发与规则设计;《债券市场研究》杂志及债券研究会日常工作。
客户服务部:客户服务;结算业务监控及结算指令应急处理;债券柜台业务
发行服务部:债券发行业务服务;公开市场操作服务。
托管部:托管账户管理;债券登记、托管、过户。
资金结算部:办理资金结算业务,负责与资金结算有关的账号、资金、账务、制度、账务资料及相关系统的管理工作。
债券信息部:中债数据统计、中债收益率曲线和估值及中债指数的编制分析与中债信息网的编辑。
系统部:系统集成、建设和运行支持;网络通讯系统建设管理;信息技术管理;CA证书管理。
软件部:应用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
财务会计部:境内外债券业务的资金清算划拨;代理债券;本息兑付;公司财务会计。
稽核部:内部业务稽核;法律事务;纪检监察。
人力资源部(党委工作部):人事及劳动工资管理;员工培训;党的组织工作。
培训部:市场成员境内外培训项目的设计、开发、组织以及培训教材的编写。
后勤管理部:负责公司后勤管理、安全保卫、固定资产购置、管理及维修等工作。
㈨ 技术研发类杂志的问题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政府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64%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体制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独立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政策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政府
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
是不是这/
㈩ 求一债券投资案例(大专论文中用)
http://www.xwe.org/8/yyxz.htm
去年下有没有,没有就去下一个。很多哦,找下吧
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
一、 综合类
1、蓝之韵论文
http://www.21blue.com 门类较全。
2、学生大论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3、蜂朝无忧论文网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门类很全。
4、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paper/
门类很全。
5、论文帝国
http://www.papersempire.com/
二、 教育类
1、教研论文交流中心
http://www.k12.com.cn/teacher/resource/lunwen/
以中小学教育为主,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文章居多。
2、教育教学论文网
http://www.minaol.com/gb/art/ttd/index.asp
以教育论文为主,包含:语文论文 美术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英语论文 历史论文 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
数学论文 音乐论文 生物论文 自然论文 体育论文
地理论文 摄影论文 劳动技术 农村教育 毕业论文
素质论文 医学论文 电子电器学 思维科学 计算机论文
活动课教学 书法篆刻论文 创新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教育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3、教育论文
http://dhzyzz.porcelain-china.com/teach.asp
4、中国园丁网论文大观
http://www.teacher.net.cn/papers
5、北大附小学校教师的文章:
http://www.bdfx.net.cn/5jslw.htm
三、 专业类
1、优秀论文杂志
http://www.interpapers.com/kj/
以科技类为主。
2、论文资料网
http://www.51paper.net/
以财经经济管理类为主。
3、法律图书馆
http://www.law-lib.com/
文如其名。
4、法学论文资料库
http://www.law-lib.com/lw/
文如其名。
5、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http://www.cnceo.com/school/lwj.asp
6、mba职业经理人论坛
http://mba.001.com.cn/mbamba.htm
7、中国农业在线-农业论文
http://www.agrionline.net.cn/keji/lunwenzy/
8、体育论文
http://www.zxty.net/proct4.htm
9、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forumcn.com/sblw/
10、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http://www.sse.org.cn/sse/yjkw/gkfblw.asp
11、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http://www.lqzx.com/lunwen.htm
12、论文商务中心
http://doc.cei.gov.cn/
13、法律帝国:
http://www.fl365.com/gb/lawthinker/bbs/default.asp
四、 论文写作教学类
1、学术论文
http://www.hrexam.com/advanced1.htm
其实是学术论文的写作网站。
五、 博硕士论文
1、论文统计
http://www.sci.com.cn/
实际上就是万方的论文统计。
2、台湾博硕士论文咨讯网
http://datas.ncl.e.tw/theabs/00/
3、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样本收藏
http://www.lib.pku.e.cn/xwlw.html
4、学位论文 (清华大学)
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cn/
论文中国 :http://www.chinawrite.com/
新浪论文网分类:http://dir.sina.com.cn/search_dir/jy/lw/
中国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
大学生论文库http://www.syiae.com/lunwen
论文资料网:http://www.51paper.net/
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paper/
毕业论文网:http://www.bylw.com/
学位论文: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无忧论文网:http://www.51lunwen.com/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论文库:http://lib.blcu.e.cn/dt1000/bys/bys.htm